立秋和处暑有什么区别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六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立秋和处暑有什么区别(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六六”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立秋和处暑有什么区别

篇1:立秋和处暑有什么区别

立秋是什么意思: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大暑节气结束后就来到了立秋节气,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135度。立秋为秋天的开始,天气逐渐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最终过渡到寒冷的冬季。诗《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处暑是什么意思:出暑,出了暑天

处暑的“处”字通“出”,也就是“出暑”的意思,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到了处暑节气后,就已经正式进入秋天了,此时太阳公转到黄经150°,秋意正浓。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将要结束了。它是和小暑、大暑比较起来预示天气将要凉快的节气。

立秋和处暑有什么区别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尽管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北京地区白昼的时间也减少到了13小时25分钟。

立秋也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是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篇2:处暑和立秋有什么区别

目录

处暑和立秋有什么区别

处暑时期的气候特征

立秋的气候特点

处暑和立秋有什么区别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尽管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北京地区白昼的时间也减少到了13小时25分钟。

立秋也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是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处暑时期的气候特征

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

处暑

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气温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南方“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该月热带气旋平均生成5.3个,仅次于8月份;而本月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有1.8个,与8月份相等。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降水强度一般呈现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小的特点。疾风暴雨带来洪水地质灾害仍需关注。

雷暴活动:华南、西南、华西。

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

秋雨:华西地区

进入9月,我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发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现。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但主要降雨时段是出现在9、10两个月。“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立秋的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 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篇3:处暑和立秋代表什么

处暑和立秋代表什么

按照二十四节气大暑过后便是立秋,立秋过后就是处暑了。那么,处暑和立秋代表什么呢?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而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将要结束了。它是和小暑、大暑比较起来预示天气将要凉快的节气。处暑代表着炎热的暑期已经过去了,天气将会逐渐冷下来。立秋和处暑的对比起来,立秋过后可能还会炎热,而处暑过后就代表着天气不会再热,而会逐渐凉爽了。

篇4:秋分和立秋的区别是什么

秋分日一般在哪一天: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秋分和立秋一样的意思吗:不一样

立秋和秋分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节气,唯一的相同点就是同是秋季节气,每个季节都有这样两个相似却不同的节气,春天的立春节气和春分节气;夏天的立夏节气和夏至节气;秋天的立秋节气和秋分节气;冬天的立冬节气和冬至节气。

秋分日的活动有哪些

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竖蛋

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春祭日秋祭月什么意思

俗语“春祭日,秋祭月”的意思是说在春分节日的时候要祭日,而到了秋分节气的时候要祭月。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的时候,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而这些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不少地方还有这些遗址。

秋分后太阳直射点向哪移动

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回归线移动。

夏至日时到达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接点一直是持续向南半球移动的。到秋分到达赤道后继续向南移动,一直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达到最南南回归线后,开始向北移动。

2020秋分白天长还是晚上长:一样长

太阳在秋分当天达到黄经180度,太阳光直射于地球赤道上,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平分,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个季节由于气候转换,气温降低,日照减少,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影响,人体也会出现各类“秋燥”的症状,所以这个季节养生注重收敛神气,起居上宜早睡早起。

秋分是丰收节是真的吗:真的

中国农民丰收节,于设立(国函〔〕80号),节日时间为每年秋分。

关于秋分的祝福

1、冷暖人间,季节变迁。岁月更替,秋分悄然又至;人生如戏,不忘你我情意。让祝福在秋风中带给你丝丝温馨:秋分快乐!

2、捧一捧芝麻,让芳香中渗透着牵挂;摘一朵棉花,让洁白中流动着表达;拿一根甘蔗,让甘甜中蕴含祝愿;秋分了,祝你快乐!

3、秋分棉花白茫茫,蓝天白云送吉祥;秋分花生沉甸甸,高山流水好运传;秋分短信情绵绵,海阔天空送祝愿;祝秋天快乐!

4、立秋热,白露凉,秋分正是好时光;日不短来夜不长,应把事业多多忙;拼搏健康两不忘,成功向你闪光芒,愿你天天都吉祥。

5、秋分平分秋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带走初秋的淡雅,迎来深秋的斑斓。寒气袭人,要注意保重身体,祝你秋分愉快!

篇5:立秋和秋分的区别

立秋和秋分的区别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秋分之后如何养生

在这段气候里,养生的主题与之前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白露前大概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湿气非常大,人不能吃水果,不能吃生冷的东西,应该吃燥的东西。但是从白露那天起,一夜之间气发生了变化,养生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原则上不要吃辣的食物。一般人吃辣后很快会干咳,晚上睡不着觉,眼睛疼痛。因为辣是燥湿的,生燥气的。

这段时间,要减少精白面的食用。食物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白面是小麦做的,其中小麦皮是寒的,肉是热的。全麦面是平性的,但精白面就是热性的。最近吃烙饼、白面晚上就不容易睡着觉了。最近应该吃米,大米、小米,全麦面也行。不要吃精白面,炸油条,很容易上火。现在燥气来了,到了很敏感的时段。晚上看电视吃炒瓜子,可能一夜就睡不着了。因为向日葵跟太阳走,吸收阳气,炒后补气比较厉害,吃完后阳气充满身体。阳气盛目瞠,阴气盛目瞑。晚上阳气太盛,瞪眼睛睡不着。最近吃油也要注意,向日葵油和豆油是热性的,花生油是平性的,尽量吃平性,不吃热性的,

现在水果要多吃了。前一段原则上不吃水果,现在可以吃了。不仅可以吃桃,还可以吃西瓜。别看天凉了,可以吃瓜,吃点瓜不会凉,反而能平燥。有些人感觉特别热、心里烦,嘴唇也干、红,这时可以吃点冷饮。

随着秋分的到来,燥气会越来越烈。秋分之后是寒露,寒露后是霜降,那段时间会更燥。最近吃饭要少。前一段气虚的时候,一天三顿都要吃点。现在如果中午吃得很饱,晚上就少吃点,吃点水果。因为天气太燥,吃多了会胀满;肚子一胀满,一夜都睡不着。如果脾胃不宁,夜寝就不安。最近干咳比较多,是秋燥的燥咳,一般和吃东西多有关系。吃东西多了以后,胃的压力往上走顶到肺,肺受到挤压,受到热的.传感才会咳。一般的秋咳往往产生于此。旧社会很多人的咳是寒咳,吃不饱,弯着腰咳;现代人挺着胸咳,是因为热,带有普遍性。现在进入到秋燥的时期,大家尽量吃点水果,尽量不吃太饱,让胃的压力小一点。

秋天晚上不宜折腾得太晚。秋天主收,阳气往里收了,晚上尽量早点回家,过了晚上9点,天地间就有杀气了。早上不能起太晚。春困秋乏。秋天大家不愿意起来,但5点左右,强撑着也要起来。不愿意在外面锻炼,就在家里擦擦地干点活,半小时后阳气升起来了再睡就没事了。如果一觉睡到七、八点,阳气就憋住了。因为一天24小时,相当于一年24个节气,5点惊蛰,6点春分,7点清明。5点钟惊蛰时身体血脉中的阳气都动了,如果此时不起床阳气就会给憋住。这种阳气会转化为秋火,这股火会伤肺。所以5点钟要起来活动活动。如果5点不起,6点就阴阳不分,7点就上不清下不明。据统计,老太太比老头子活的时间长,因为女人早上起来做饭,阳气升起来了;男人一般晚起,阳气没升起来。现在这个规律大家一定要知道,要早起,能早睡更好,即使晚睡也不能晚起。睡觉讲的是时间段。晚上9点到凌晨5点是黄金睡眠段,这段时间睡和其他时间睡效果不一样。因为这段时间,太阳在地球的对面,人的细胞能得到比较深层次地修复。5点以后,太阳转过来了,使人的细胞苏醒,这时睡眠的深度是不一样的。晚上睡觉和白天活动时的关系是充电和用电的关系,如果充电不足,白天电力匮乏。凡是白天打不起精神的人,一定是晚上没有睡熟,电没充足。所以中国养生讲睡觉是第一大补,人补不如天补,药补不如天补,天补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是最大的补。

篇6:立秋之后是什么节气:处暑

立秋之后跟着就是处暑,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时间是20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星期六。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之后还会热吗?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节令的这种变化,自然也在农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谚语,如 “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后天气变化特点

南方感受“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三伏在7月20日到8月20日),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该月热带气旋平均生成5.3个,仅次于8月份;而本月在我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有1.8个,与8月份相等。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降水强度一般呈现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小的特点。疾风暴雨带来洪水地质灾害仍需关注。

篇7:小暑大暑立秋处暑

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

篇8:小暑大暑处暑的区别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大暑,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意思是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炎热即将过去。尤其是北方城市显着。

那么大暑、小暑和处暑这三者有何区别呢?答案是:大暑小暑是炎热程度,而处暑是过渡节气。

所谓热在”三伏“,通常小暑时节的后期才会进入三伏,三伏的主力时段在大暑当中。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所以,小暑和大暑分别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与高峰。而处暑只是标志着夏季的终止。

大暑相关文章推荐:

1.大暑代表什么

2.大暑习俗知多少

3.大暑习俗有哪些

4.今年大暑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5.大暑的由来

6.大暑是什么意思

7.大暑节气习俗

8.大暑养生

9.大暑养生须知

10.大暑护肤常识

篇9:小暑大暑处暑的区别

● 小暑大暑处暑的区别,各代表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也体现在每一个节气的命名之中,深入了解的话可以学习到不少节气知识,比如说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个“暑”——小暑、大暑和处暑,这其中的差异就值得研究,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小暑、大暑和处暑的区别。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大暑,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炎热即将过去。尤其是北方城市显着。

返回目录>>>

● 那么小暑、大暑和处暑这三者有何区别呢?

答案是:大暑小暑是炎热程度,而处暑是过渡节气。

所谓热在”三伏“,通常小暑时节的后期才会进入三伏,三伏的主力时段在大暑当中。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所以,小暑和大暑分别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与高峰。而处暑只是标志着夏季的终止。

返回目录>>>

● 二十四节气歌

●七言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表征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音:qiǎo)来全。

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腊月, 大寒整一年。

●数九节气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插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返回目录>>>

篇10: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区别

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区别

一般而言,立秋多在阴历六、七月之交,因此立秋在阴历六月为早,阴历七月为晚。

而考量“凉热”的时间段应该指的是阴历七月,这个和我国古代的历法有关。我国古代还根据天干地支来纪月,节气就成了月份的起止点。立秋对应申月的开始,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七个月。另外,立秋又多出现在阴历六七月之交,所以人们就通过立秋早晚比较阴历七月凉热的关系。

早秋晚秋养生方法各不同:

早秋季节多温燥,气温仍然较高,饮食应以清淡滋润为宜,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适当多饮开水,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雪梨、银耳、蜂蜜、香蕉、葡萄、萝卜、冬瓜、百合、番茄等。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与调料,可增加酸味的食物如山楂、酸梨、柑橘、柠檬类水果。由于气温较高,还要注意饮食卫生,老年人胃肠功能差,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尽量少吃生冷食品及海鲜类食品,以免发生胃肠功能紊乱。天热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

晚秋季节,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补品易吸收藏纳,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此期间可适当多吃鸡肉、牛肉、猪肝、鱼肉以及红枣、莲子等。由于气温渐凉,气候多寒燥,老年人常显得津液不足而出现口干舌燥、大便秘结等症状,饮食应滋阴润燥养肺,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番茄、梨、香蕉、红枣、莲子及禽蛋、瘦肉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立秋之后为什么是处暑

立秋在8月7、8或9日。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仍然一时暑气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大部分地区的实际。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气候学上就是这样划分的。

立秋后还会热吗

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火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凉,那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但白天依然会有35摄氏度左右的气温,有时仍会感到闷热。真正凉爽一般要到9月上旬的白露前后,这是相对于南方的天气来说。

在北方,有“秋老虎”一说,就是说秋热,到了秋天一般是早上和晚上凉快,中午还是热的早晚的温差大,中午的日头也很毒。其次,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夏天并没有过完。

处暑标志着夏季正式结束

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在北方,有“秋老虎”一说,就是说秋热,到了秋天一般是早上和晚上凉快,中午还是热的早晚的温差大,中午的日头也很毒。其次,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夏天并没有过完。而到了处暑节气之后,才标志着炎热的夏季正式结束,这个时候全国各地暑气逐渐散去,凉意渐生。

北方立秋和处暑哪个热

英语六级和四级有哪些区别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有哪些区别

教师资格证和教师编制有哪些区别

处暑节气有什么特点和风俗

讲话稿和发言稿区别

and和with的区别和用法

工作计划和方案区别

风热咳嗽和风寒咳嗽有何区别

处暑祝福语有哪些

立秋和处暑有什么区别(精选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立秋和处暑有什么区别,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