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老红军王玉清难忘长征那些年的故事(共含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85岁的老红军王玉清几乎每天都要散步5公里,有时还约上几个老友去打门球。
1935年11月初,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解放贵州黔西县城,举家逃难至此的流浪儿王玉清跑去看热闹。
“人们传说,‘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14岁的王玉清有点害怕,远远看着在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长期忍饥挨饿、受人欺负的王玉清随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2军团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4天,部队离开黔西。从此,转战南北、九死一生的王玉清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他才通过在《贵州日报》上登寻人启事找到家人。
几天后,王玉清随部队转移到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从那里踏上漫漫长征路。
“我很快就学会了电台那一套。”聪明的王玉清利用行军间隙,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贺老总好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王玉清说,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他们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很远就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常用亲切的口气问我们‘累不累?苦不苦?’”
1936年3月,在贵州盘县,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的王玉清突然接到朱德、张国焘的电令,要求红2、6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接到电令,我好高兴,立刻把它交给贺老总。”虽已过去几十年,王玉清仍记得电令的.主要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
“蒋校长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回忆,尽管红军抢占了石鼓渡口,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很着急,平常行军中他总喜欢开玩笑,这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
“我们用木排代替木船过了江。”王玉清说,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他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幽默地对我们说:‘老子胜利了,龙云这小子失败了,看他怎样向主子蒋校长交差!’”
“粮食好难搞。”要爬雪山了,王玉清和战友们去筹措粮食,“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受当地反动势力的煽动,跑光了。”
“雪山上,死了好多人。”王玉清说。
最苦的还是草地。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
“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说,“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他是湖南人,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连野菜都找不到了。王玉清说,“这个时候,部队已经不成建制了,各走各的。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
“我也没有信心走出草地,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浑身无力。“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王玉清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直到今天,王玉清还为当年自己在草地中的“发明”感到自豪。
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晚年,他作诗一首永远铭记那次远征——“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
1924年6月,王新兰(原名王心兰),出生在四川省宣化县王家坝,她的父亲王天保是前清贡生,十分有文化。父亲看重读书,也教王新兰姐妹读书,王新兰记事起就常听父亲说:“耕,养命;读,达理。二者废一不可。”
王新兰从小就向往革命。她有个叔叔叫王维舟,很早之前就加入了共产党。受叔叔的影响,王新兰的几个哥哥姐姐都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革命失败后,王维舟回到故乡,但仍然从事地下工作。他的家里经常被作为召开秘密会议的场所。小心兰那时才六岁。
她见家里总是有很多人,一来了就关起门来,还不让听,就觉得很奇怪。后来问了哥哥姐姐,大家嫌她小,都不告诉她。小心兰十分不服气。
但王心兰人小志不小,她曾经好几次帮叔叔送秘密信件,都成功了呢。
因为心兰人小,不容易被敌人注意,所以,有时候家人就让她去送信。心兰送了几次,都顺利送到了。家里人放了心,都称赞她是革命的好帮手。那个时候,王心兰就对革命充满着向往,她希望可以像叔叔和哥哥姐姐那样,参加秘密会议。
1933年,叔叔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成红军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由于形势紧张,部队决定进行转移。心兰的姐姐王心国已经参加了红军,要随部队转移。当时九岁的心兰不舍得姐姐,坚持要跟着她参加红军。
哥哥姐姐都劝她留下,母亲也舍不得小女儿,但心兰铁了心,就要参加红军。
“你参加红军能干什么?”母亲问。
“我能唱歌跳舞,会画画,还会写字。我还能送信呢!”
王心兰找队伍上的人要求当红军,但红军看她太小,不同意。她又到另一个征兵点去问,还是不行。于是,王心兰闷闷不乐。天天愁眉苦脸的。
王心国没有办法,只好把心兰领到了红四军政治部,找到了徐立清主任。徐主任打量着心兰,见她剪着短发,一身小旗袍,红扑扑的脸蛋,小小的个头,还没有枪高呢,就笑着拒绝了。
心兰一下子哭起来,姐姐可舍不得了。赶紧给她说情。
徐立清想了想,说:“好吧!收下你了!”心兰高兴地跳了起来。
不久,红军开始长征,王新兰在宣传队,带着快板、笛子边走边宣传动员。山路崎岖(qíqū)难走,宣传队的同志们又都年轻,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
他们一边行军,一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有时一天要抬几百个伤员。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chān)着轻伤员走。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宣传队员们就在寒风飞雪中把宣传棚搭好,等着大部队到来好给战士们鼓劲。大部队来了,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向一队队上山的红军,一遍遍说着她早已经背得烂熟的顺口溜儿。
……
在宣传队员们清脆的歌声里,一队队红军走过去了,向山顶艰难地行进。看到王新兰这样小的孩子站在风口上宣传鼓劲儿,红军战士们都很感动,更加用力地向上爬。一个师过去了,又一个师过去了……宣传队员们都快冻僵了。
这时,十一师政委陈锡联带队走过来,爱怜地摸着王新兰的头说:“部队快过完了,你们宣传队快些走,这里不能呆太久。”
王新兰还想坚持,但是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跟着几个队员上山了。
好不容易爬到了雪山顶,她气喘吁吁地往下一看,只见红军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一条长龙,把茫茫雪山划成了两半,十分壮观。在她身后,还有好多战士没上来呢。她又打起了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
过了大雪山,部队到达了懋功,在这里,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了。
十万大军终于聚在一起,同志们相互倾诉、相互慰问,到处都热气腾腾的,队伍中充满了歌声和笑声。那些日子,王新兰每天都有演出,唱歌、跳舞、吹口琴。她高兴了好多天,虽然很累,但干劲十足!
部队在懋功驻扎了好多天,直到1935年8月上旬,红军两大主力统编为左路军和右路军时,才有开始行军的迹象。王新兰所在的部队编入了右路军,要过草地了。
草地茫茫无边,看上去挺美的:天蓝蓝的,云白白的,草绿绿的,可是,那里的天说变脸就变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是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有时还会下像核桃那么大的冰雹。谁也不知道走进草地会遇见什么。
王新兰背着一条毯子,一双草鞋,一根横笛,拄着一根小木棍,踩着前边同志的脚印,一步一步艰难地在草地上跋涉。
早就没有吃的了,队员们一停下来就四处找野菜,在脸盆里倒上一点点青稞麦煮着吃。到后来,野菜也找不到了,就吃草根,后来,连草根也没处找了。队员们饿得头发晕,一步一摇晃,两眼直冒金星。最难的是宿营,王新兰后来回忆:“都是水,一块干地儿没有,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背包,里头有双草鞋,或者还有一个床单什么的?就把它垫在屁股下面坐着,大家背靠背坐着,晚上冷啊,冷得要命。”
就这样,经过七、八天的拼搏,王新兰她们走出了草地,来到了毛儿盖地区的.班佑。
部队越往前走,掉队的越多。宣传队走在后面,一路不知掩埋了多少同伴。新兰也记不清自己采了多少鲜花,献在一个个战士的身边。在这里,她亲眼目睹了无数大哥哥大姐姐,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挣扎,在生命最后的光彩。
也是在这里,她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与敌兵相互扭打在一起,到处是鲜血,到处在燃烧,到处是死人,那些昨天还在讲笑话、说故事的红军战士,一眨眼就血肉模糊了……红四方面军与敌人相遇,在百丈地区打起了仗。新兰和宣传队员们紧张地抢救伤员。新兰和另一个宣传队员发现一个伤员,他的头部和胸部受了重伤,已经奄奄一息了。他眼睛直直的看着新兰,好像要和她说话。新兰趴在他嘴边听了半天,只听他断断续续地说:“我真想活着……再听一听……你唱的《打刘湘》……”新兰扶着他的头哭着说:“大哥哥,你一定要活着,我给你唱一千遍一万遍《打刘湘》……”伤员好像听见了新兰的话,笑了笑,然后闭上了眼,新兰哭喊,但是他再没睁开眼。
冬天到来了,营地下起了大雪。天上大块大块的乌云,像瓦片一样,堆在一起。漫天飞舞的雪花,看起来像要把天地间的空间填满似的,地上盖着一层厚厚的白被子,天地都连在一起了,白茫茫的一片。
寒冷更增添了部队的困难,有些战士伤还没好,又饿又冷,就冻死在雪地里了。
新兰看着战士们一个一个地死去,心里十分难过。就在这时,敌人又发动了进攻,红军不得不再次转移,又一次翻越了大雪山。
部队到了甘肃以后,跟红二红六军团又会合了。战士们异常兴奋,敲锣打鼓地在寒风中列队欢迎战友们的到来。再一次相见让战士们热泪盈眶,新兰也高高兴兴地四处演出,慰问战友。她想,这一次终于从困境中走出来了。
在中央领导的劝说下,红四方面军终于决定北上抗日了。一听说要北上抗日,新兰欢欢喜喜地随着部队,第三次走进了草地。
根据史料研究,王新兰是徒步走完长征的最小的女红军,长征结束时,她差3个月不到12岁。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奇迹。
“‘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是先烈留给我们的‘口令’!”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无数人为实现革命理想献出了生命,这个口令就是许义华的五叔许庸远过草地时留下的最后遗言。
1934年11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解放了大庸县的岩口。初冬的下午,许义华背着砍来的山柴往家走。忽然,大哥许书生从后面赶上来,兴奋地说:“我到岩口卖柴,见到红军了!红军说话和气,和咱穷人是一家。你看,还送我两件衣服呢!”许书生说着,递给许义华一件:“这件不大,你穿正合适。”许义华看看自己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褂子,望望红军送的七八成新的黑夹袄,心里一热,泪水止不住涌出眼眶。他都15岁了,还从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就在这一年,许义华参加了红军。1935年11月,他随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许义华回忆说:“爬大雪山时,才到半山腰,体乏肚饥,寒风刺骨,加上空气稀薄,伤病员不断增加。部队首长把自己的骡马让给伤病号骑,年轻力壮的同志和首长们争着背伤病员的武器。在艰苦的翻越中,不少同志失去了生命。”
过草地更是艰苦。每当忆起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友,许义华都心痛不已。他说:“我亲眼看到一个骑枣红马的病号,一个趔趄陷入泥潭,我们奋力抢救,才把人拉上来。那匹马,我们拉断了缰绳也没救起来。我们班的唐宏阶,一脚踩虚掉进泥沼,我们只抓住了他的枪。”
五叔许庸远是许义华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许义华说:“五叔见到我时,总用苦难家史激励我的革命意志。那天下午快到草地‘上海’阿坝了,我不知吃什么中了毒,疼得直不起腰,每走一步都头晕目眩,非常吃力。
正在这时,看见远处有个掉队的,身披夹袄,步履艰难,走近一看,原来是五叔。只见他两条裤腿从膝盖以下已经磨成了碎布条,两只光脚踏在水草里,脓血顺腿直流。我鼻子一酸,强忍着眼泪问,‘怎么掉队了?’他吃力地回答,‘不要紧,我能赶上队伍……’我忙把自己剩下的半搪瓷碗青稞递给他,他吃了几口,又从沟里舀了一碗水喝下去,他神情稍好,便催我,‘行了,你走吧!你还有一班人,当班长的掉在后边怎么行?’我要扶着他走,他简直有点急了,‘快赶队伍去牎你现在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而是共产党员!一定要走出草地,革命的路还长呢!’我给他拾了一根棍子拄着。
在他再三催促下,我一步一回头慢慢向前赶去。不一会儿,天色大变,雷电交加,一阵冰雹劈头盖脸落下来,砸在头上、身上生疼。我想起五叔,急忙掉头往回赶,终于在一条小河沟边,看到五叔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右手抓着那根棍子,左手护着放置文书材料的皮挎包。
我把他扶起靠在腿上,才看到他鼻口流血,已经停止了呼吸。我禁不住失声痛哭!不一会,收容队的几个同志赶来了,帮我料理五叔的后事。收容队的同志打开他的皮挎包,只见一摞纸的第一页上留着五叔的笔迹:‘今日口令……’”
往日的硝烟已经退去,但是长征的光辉越来越耀人眼目。许义华告诉我们,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够从雪山草地那样的“绝地”走出来,就是因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的红军战士,具有顽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和高度的团结友爱精神。
老红军王承登身材并不高大,但举手投足间却有一种久经沙场的军人所特有的威严、坚毅和果敢。他曾无数次置身枪林弹雨,无数次直面生死考验,身上还两度负伤,但他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却总是保持着乐观与豁达。
王承登是孤儿,辛酸、苦难是他童年、少年的代名词。自1929年在老家吉安县参加红军后,他才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了。
在红军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王承登迅速成长。他先任通讯员,到长征时,他已是优秀的重机枪射手了。
王承登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三条河流让他终生难忘。
第一条河当然是于都河。他所属的红三军团是从于都踏上长征之途的。王承登清楚地记得,当时部队是在傍晚出发的,通过浮桥渡过了于都河。当时大家心情都很沉重,老百姓心情也很沉重。部队经过时,沿途的老百姓都点起煤油灯、火把依依不舍地看到自己的队伍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第二条河是湘江。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最惨烈的战争。由于敌人判明了红军的.前进方向,便提前部署了优势兵力,并修好了工事,湘江两边都是敌人的碉堡,天上敌机不间断轰炸,这让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湘江战役期间,王承登所部常常都要早早起来,隐蔽在山中,以免被敌机发现。部队后来接到任务,拿下江边一座碉堡。这个雕堡周围是开阔地,红军攻了几次都没有攻下来。后来,红军调了一门炮来,对准敌人碉堡平射了一炮,那发炮弹没有爆炸,只是把碉堡穿了一个洞,但敌人已魂飞魄散,很快逃之夭夭了。说到这里,王老不禁笑了,他说,红军战士是看不起胆小鬼的。
红军付出重大伤亡后,终于冲破敌人的湘江防线。但敌人还在后紧追不舍。有一次王承登所在的机枪班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把机枪架在路口,向敌人猛烈扫射,很快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大部队安全撤退了,但王承登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王承登也负了伤,但最终还是摆脱了敌人,追上了大部队。几十年来,王承登一直深深怀念那些曾与自己生死与共的牺牲的战友。
不久,部队就到了乌江。这便是王承登长征记忆中难忘的第三条河。乌江守敌是王家烈部队。乌江不宽,但水深流急。江两岸都有敌人防守,船早被敌人毁了。王承登所部接到命令,在乌江附近砍竹子,每个人扛一根,在江边用打土豪时缴获的布匹扎竹筏架浮桥渡江。但扎好的竹筏一下水就被冲散了。后来,红军选了18名勇士,带着短枪,冒死潜水过江。上岸后,他们藏在敌人碉堡附近的崖洞里,从后面向守敌发起进攻,敌人从没见过这么英勇的部队,很快被吓得拼命逃窜,红军得以安全渡过乌江。
经过这么多艰苦卓绝的考验,以后王承登他们遇到的困难就显得渺小了。在红军战士这个英雄群体面前,任何凶恶的敌人、任何艰难险阻都只是陪衬……
★ 长征故事开场白
★ 长征故事心得体会
★ 长征故事的读后感
★ 红军走长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