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走长征的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nini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红军走长征的故事(共含6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in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红军走长征的故事

篇1:红军走长征的故事

8月29日,“从大转折到大胜利——从遵义走到西柏坡”庆祝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8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活动采访团来到黄平旧州古镇,在天主教堂,听到了一段外国传教士与红军的传奇故事,思绪再次回到了那个火红的革命岁月。

红军长征曾两次经过旧州古镇,一次是西征的红六军团,于1934年9月30日至10月3日经过并停留古镇;一次是长征的中央红军,于1934年12月27日经过古镇。

“旧州天主教堂里曾发生红军与一张法文版地图的故事。”黄平县网信办副主任张洪说,正是这张地图,将作为长征先遣队的红六军团带出了困境。

张洪说,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的率领下,攻下了旧州古城,在天主教堂内发现了一张1平方米大的贵州省地图,这张地图对于刚进入贵州开展武装斗争的红军来说,无异于无价之宝。然而这张地图上的地名全是密密麻麻的拉丁字母,不是英文,而是法文,六军团干部都不认得,只好请当时来到贵州传教的法国传教士勃沙特来翻译。

“当时,勃沙特很不情愿,因为他不清楚红军的底细,万一是坏人怎么办。”张洪告诉记者,后来勃沙特看到红军军纪严密,待百姓平和,才下定决心,花了大半夜的时间把地图翻译了出来。后来的战争岁月里,此图为红军转战云贵,东出湘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后,勃沙特跟随红军长征长达560天,行程遍及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等5个省。到达昆明后他离开红军,他根据自己在红军中的亲身经历,用3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神灵之手》,在英国出版。

“这部书出版时,红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张洪说。

现在,旧州天主教堂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到这里参观游览的游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干部、师生、群众络绎不绝,不仅因为它悠久的历史,更为它的那一段传奇的中西情缘,那一缕浪漫的革命色彩。

篇2:红军长征短篇故事精选

14岁的王玉清正在地主家干活,听见有人说红军来了。地主恶狠狠地告诉他:“‘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王玉清不信,就跑出去看,他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王玉清立即去报名参加红军,几天后,他成为了红军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王玉清非常聪明,加上他又虚心向老战士请教,到部队才一个星期,就很快学会了电台的使用方法,首长们都喜欢把电报交给他发。在行军的途中,贺龙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由于王玉清做事干练麻利,又聪明,贺龙很喜欢他,经常把很重要的电报交给他,还常常用手指弹王玉清的脑袋,表示夸赞。在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龙还总是在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大家喜欢叫他贺老总,很远就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还时不时地用亲切的口气问小战士们:“苦不苦?累不累?”

有一次,平时总是喜欢开玩笑的贺老总,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都拧成了疙瘩。原来,王玉清接到一个紧急电报,交给了贺老总,内容是说蒋介石调了重兵和飞机要围堵红军,这时候的红军刚刚抢占了渡口,可是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看了以后非常焦急,部队可是他的生命啊。最后,大家想了一个办法,用木排代替木船过江,简单又省时间,过了江,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王玉清说什么也不要,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你还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身体需要这些吃的,革命的路还很长,你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后来他们走散了,王玉清再也没有见到他。

过了一段时间,连野菜都找不到了。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看着战友们一个一个倒下去,王玉清也失去了走出草地的信心,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头晕目眩,浑身无力。突然,他发现水沟里有鱼,可是他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都为了抓小鱼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他把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他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他高兴极了,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他们就是靠着这个小鱼钩,边走边钓鱼,终于,走出了草地。

篇3:红军长征短篇故事精选

在红军长征的途中,除了路途艰难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干粮是红军战士最重要的食物,然而,有人在路上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干粮吃。接着,关于干粮的各种故事也随之而来……

谢益先同志日常言语不多,工作可比谁都做得多。来到部队以后,很快就成了一名很好的红军战士,一到战场上,他就奋不顾身地冲杀敌人,恨不得把所有反动派消灭光。但对贫苦的人民,却恨不能把心都掏给人家。

部队到了毛尔盖,上级决定在这里筹粮,准备过草地。那时虽然是收获季节,可是由于部队多,粮食少,每人只分了三四斤麦子。大家都把它看成宝贝,缝个布袋装起来,走路带着它,睡觉枕着它,有人还在袋子上绣了自己的名字。谁心里都明白,这不仅是三四斤麦子,而是自己的生命啊!缺了它,要想活着走出草地更加困难了。

就这样战士们带着这仅有的一点点口粮,踏上了漫无边际的草地。一天,他们正在没膝的水草中走着,忽然听见前面有孩子的哭声。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坐在路边,哭声是那妇女怀里的孩子发出来的。看他们瘦得皮包骨头的样子,就知道饥饿在折磨着他们母子三人。但母亲总是母亲,虽然她已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仍一面拍着怀里的孩子,一面安慰着:“好孩子,别哭,明天妈给你买烧饼吃。”身旁那个大点的听说烧饼,抬起头来,有气无力地问:“妈妈,能买到烧饼吗?”母亲脸上滚着泪珠,呜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了。我们的心像被什么击打着,人们都在这里停了停,有的抓了一把炒麦递给了那个妇女,有的摸了摸已干瘪了的粮袋含着眼泪走开了……

部队又继续前进,但行列里却见不到谢益先了。大家正在着急,他从后面赶上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他:

“你怎么掉队了,病了吗?”

“没有,看那两个孩子来着!”

“你认识他们吗?”

“我怎么会认识他们呢!那个妇女说,她是川陕根据地的,亲人都被国民党杀了,房子也被烧了,她和一些老乡在红军的掩护下,才带着孩子逃出了虎口。如今他们断粮了,大人还好说,可是孩子怎么能受得了?”

听了他的话,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部队默默地前进着。

从那以后,谢益先有了不寻常的变化:以前,一到宿营地,他就急忙帮大家弄水,拾柴,烧水;现在呢,只要放下背包,他就一个人走开,等大家吃完东西,他才露面,要是问他:“吃了吗?”他就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吃饱了!”次数多了,大家就不信了。后来,秘密终于暴露了。原来他是有意避开大家,去找野菜吃。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就干脆喝点凉水了事。

这样下去怎么行呢?班长对他说:“你多少还是吃点粮食,要是不够,大家可以凑点!”

“日子长着呢,能省就节省点。班长,你放心,我还有呢!”他坦然地回答。

“别把身体拖垮了!”

“没什么,在家里吃苦吃惯了。”

话是这样说,但他的身体却越来越不顶事。我们常常看到他走在路上直打晃,也常常看到他皱着眉头不声不响地紧腰带。那时候我们都很瘦,但他瘦得比我们更历害。就是这样,他的工作仍丝毫没有松懈,有事就和别人抢着干,哪次到远处送信都少不了他。

终于有一天他支持不住了,一步一喘,几步一歇。领导见他跟不上队,就叫副班长扶着他在后面走。就在路上休息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后来听副班长说,他在牺牲以前,嘴里还喃喃地叨咕:“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样了?”直到副班长告诉他,到团里送信的同志曾经看到那个妇女还跟着团部的时候,他那瘦削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大约是走出草地的那天吧,战士们又见到了那个妇女。她带着两个孩子站在路边正东张西望,一下子认出了战士们,便高兴地走过来,笑着向他们打招呼:

“喂,同志,姓谢的同志在吗?”

“叫谢什么?我们这里有好几个姓谢的。”

“咳,就是不知道叫啥名,问他几次,他也不说。要不是他留下的这一条粮袋,我连他姓什么也不知道呢!”说着,她拿出一条洗得干干净净的干粮袋,上面用白线歪歪扭扭地绣了一个“谢”字。这不是谢益先的吗?怎么到她的手里了呢?

没等他们询问,她就说开了:“那可真是个好同志,救命恩人哪!那天,你们都走了过去,他站在我们跟前问长问短,直看着我那空米袋子摇头。后来,他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我。这可不行,粮食就是命,我怎么能收下呢?可他说:‘拿着,大人好办,孩子不吃东西不行啊。’说着,丢下粮袋就走了。我怎么喊,也喊他不应,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吭声。哎!多亏这些干粮哪,要不,我们娘儿三个早就饿死了……”说到这里,她又问那个姓谢的同志在哪里。

这时,战士们才明白,谢益先不吃粮食,是因为他没有粮食了。谢益先同志啊!在这生死的边缘上,他所想的只是别人!大家都忍不住落下泪来。

“出了什么事儿?”那个妇女收起了笑容,不安地问。

“他……他死了!”有个同志回答。

妇女愣住了,眼圈红了,紧接着两颗亮晶晶的泪水,顺着她那干瘦的面庞流下来。她低下头,两手抖动着紧紧抓住那条已经空了的粮袋,两眼呆呆地看着上面那个“谢”字。

“妈妈,别哭,今天不就走出草地了吗?”那个大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说。

母亲从梦中惊醒,弯下腰。对孩子一字一泪地说:“今天是要走出草地了。孩子,可要记住呀,我们是红军叔叔用生命救出来的啊……”

篇4:红军长征短篇故事精选

14岁的王玉清正在地主家干活,听见有人说红军来了。地主恶狠狠地告诉他:“‘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王玉清不信,就跑出去看,他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王玉清立即去报名参加红军,几天后,他成为了红军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王玉清非常聪明,加上他又虚心向老战士请教,到部队才一个星期,就很快学会了电台的使用方法,首长们都喜欢把电报交给他发。在行军的途中,贺龙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由于王玉清做事干练麻利,又聪明,贺龙很喜欢他,经常把很重要的电报交给他,还常常用手指弹王玉清的脑袋,表示夸赞。在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龙还总是在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大家喜欢叫他贺老总,很远就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还时不时地用亲切的口气问小战士们:“苦不苦?累不累?”

有一次,平时总是喜欢开玩笑的贺老总,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都拧成了疙瘩。原来,王玉清接到一个紧急电报,交给了贺老总,内容是说蒋介石调了重兵和飞机要围堵红军,这时候的红军刚刚抢占了渡口,可是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

篇5:红军长征故事

8月22日,“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省赣州市拉开帷幕。活动开始前,101岁老红军王承登老人来到记者们中间,倾情讲述当年艰苦的长征岁月。

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攀铁索桥......回忆起80多年的岁月,老人记忆犹新:在翻越夹金山时,他和战友们冒着高山严寒向上攀登;过草地时,曾十几天没开伙,饿了就以野草充饥,困了背靠背抱着枪睡觉;攀铁索桥时,下面就是奔腾的河水,有的战友掉下去瞬间就看不见人影......1934年10月,王承登随部队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途,“再苦再难也坚信胜利”,虽然已经是期颐之年,王老依然精神矍铄,思路谈吐清晰,讲起来话铿锵有力,中气十足。

“子弹从这里射进,从这里射出,脸打歪了,血流了不少,眼泪不停地流。”王承登比划着,说起让他印象深刻的负伤经历,“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右耳被子弹打穿,从此丧失了听力,你们讲话大点声。”站在老人身边的医务工作人员,提醒采访的记者。

15岁便参加革命的王承登戎马一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长征时,在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当通讯员班长。长征结束后,在山西115师686团二营担任排长。“为了劝降日本官兵,红军战士还专门学习一些日语词汇。”说到动情处,老人张口讲了几句日语,向记者解释其中的含义。

回忆百年风雨沧桑,老人不断感慨,打江山不容易。“希望年轻人要爱党爱国爱家,要吃苦耐劳,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他重心长地地说。

“不能忘记老一辈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长征精神,要让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这种奋斗的力量在一代代人中赓续下去。”听完老人的讲述,参加这次走转改活动的青年编辑小潘坦言,心情很激动,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篇6:关于长征的故事精选_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红军长征故事1:《金色的鱼钩》

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红军长征故事2:《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

红军长征感人励志故事

红军长征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时期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中的小故事

描写红军长征作文

红军长征路线体会

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激励人心

红军长征心得感悟600字

红军长征胜利84周年演讲稿

红军走长征的故事(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红军走长征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