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大医感人事迹:放弃北京工作回乡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仙度瑞拉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侗乡大医感人事迹:放弃北京工作回乡(共含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仙度瑞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侗乡大医感人事迹:放弃北京工作回乡

篇1:侗乡大医感人事迹:放弃北京工作回乡

湖南新晃流传这样一个“侗乡大医”感人事迹。

半个世纪前,北大医院的青年医生杨文钦为了一句“改变家乡山区缺医少药面貌”的誓言,带着在北京友谊医院工作的藏族妻子扎西志玛,辞别北京,扎根湖南新晃侗乡。

如今,夫妇俩已经80多岁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第一线,他们的精湛医术和医德美名在湘黔边界的侗家村寨中口口相传,被尊为“侗乡大医”。

慈眉善目的杨文钦老人

立志学医,改变家乡缺医少药面貌

每周一、三、五清晨,在湖南新晃县人民医院门诊楼,满鬓白发的杨文钦都会挽着妻子扎西志玛的手,准时前来坐诊。门诊室没有空调,墙壁斑驳,只有一张桌子、一张病床、一张供病人等候的长条椅。

扎西志玛负责排队叫号。约一半病人是从贵州慕名而来,腿脚上还沾着地里的泥土。

“哪里不舒服啦?”对每一个患者,杨文钦都耐心询问,如同对待一个孩子。对可以用“新农合”报销的患者,杨文钦不忘嘱咐他们,哪些可以报销,怎么去报销。

回想起为什么作出扎根家乡的决定,杨文钦说:“自己两个兄弟就是得了痢疾,无医无药病死的,那时候少数民族地区疾病猖獗,村民生病了就是请神送鬼,不相信医学。因此自己从小就立下为家乡医疗事业服务终身的承诺。”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文钦,这个侗乡的放牛娃,被选送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后转至北京医科大学。他于此邂逅了同样是国家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生于四川康定的扎西志玛。

毕业前夕,杨文钦和扎西志玛都在志愿表上许下承诺——回民族地区工作。然而在分配时,杨文钦被留在了北大医院,扎西志玛留在了北京友谊医院,但是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

在北大医院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杨文钦通过了北大医院教师水平考核,选择胸腔外科作为专业方向。此时,扎西志玛也成为北京友谊医院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

1968年,夫妻俩毅然放弃在京工作的机会回到偏远落后的新晃。“留在北大医院工作谁不向往,将来做名牌大学教授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我的目标,我的目标是改变家乡父老无医无药的状况。”杨文钦说。

信守承诺,扎根侗乡半个世纪

初到新晃,杨文钦夫妇被安排在大山深处的扶罗乡卫生院工作。当时乡卫生院只有一栋平房,6张病床,连一把手术刀和医用剪都没有。杨文钦向北大医院寻求设备支援,带回一批手术器械,外科、妇产科手术才得以进行。

在山高林密的侗乡,杨文钦夫妇有时甚至要步行两天为村民做手术,山里还有野兽出没。由于当地没有麻醉师,妻子扎西志玛既要自己做手术,还要当丈夫的麻醉师。

有一次,一位村民连夜赶到卫生院,说他的前妻难产身亡,现在的妻子又难产,跪在地上痛哭求助。杨文钦夫妇闻讯后连忙赶到产妇家,用门板搭建临时手术台,在马灯、手电筒的照射下,及时做了剖宫产手术。

由于婴儿滞塞产道时间较长,取出来时面色青紫、严重窒息。扎西志玛毫不犹豫地用口吸出了滞留在婴儿肺部的羊水,一声响亮的啼哭如一道光划破黑夜。

贫困落后的村民不相信现代医学,是杨文钦当时最头疼的事。为了让村民们相信脖子上是可以开刀的,杨文钦走几十公里山路,为一位妇女完成了甲状腺切除手术。回家途中,杨文钦却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经过抢救才免于一死。

1973年,杨文钦、扎西志玛调入新晃县人民医院。面对一个管理落后、专业设置薄弱的县级医院,他们先从开展外科、妇产科业务着手,进行传、帮、带,夯实基础。1983年,杨文钦接任院长职务,提出了科技兴院的号召,并将原只有4个管理体系的医院发展到行管、临床、辅助科室共30个管理体系。

经过一系列锐意改革,新晃县人民医院如今已发展成为功能完善、诊疗设备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享誉湘黔边界10余个县市。

耄耋之年,依然坚守在门诊第一线

风雨行医路,情系侗乡人。如今,83岁高龄的杨文钦依然坚守着服务家乡医疗事业的承诺。82岁的妻子扎西志玛与他相濡以沫,一同工作。

贵州岑巩县村民许自海带着家里人专程来找杨文钦看病。“以前得过腰肌劳损,开了好多次药都没用,心里特着急。”经人介绍,他找到杨文钦。杨文钦告诉他,不用住院吃药,回去弄点跌打损伤的草药泡酒吃就可以了。许自海按这个办法,果然大半年就好了。“我现在60岁了,还能屠宰和种田,杨医生确实是一个善良的好医生。”许自海感激地说。

“杨老院长德艺双馨,他退休后,与妻子依然坚守在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每年接诊8000余人次。如今已经成为湘黔边界地区外科医生的金字招牌。”新晃县卫计局局长吴长明评价说,岁月磨不去杨文钦夫妇对理想的忠诚,他们扎根贫困山区行医治病半个世纪,医德医术为世人景仰,是侗乡人民心中的“大医”。

“我和哥哥成年之前,觉得父母给的爱太少了。我第一次和哥哥包饺子,为了等正在给人看病的父母回家,结果煮出来都成了片汤。那个时候经常埋怨他们,现在理解了,觉得他们太了不起了!”谈起父母对家乡的奉献,女儿杨京华淌下热泪。

杨文钦不久前生了一场大病,能下床行走后,立刻又回到工作岗位。杨文钦感慨地说:“我还要继续看病。这个机会是党和政府给我的,我要把它用在为人民服务上。”

不为名、不为利的杨文钦和扎西志玛夫妇感人事迹打动了每一个知道他们的人。

篇2:大学生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创业拼出百万身家

大学生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创业拼出百万身家

“春暖日丽花果飘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田头村,一栋米黄色的崭新3层小洋楼上的这幅春联,特别能代表小洋楼主人吉家体今年春节的心境和感受。

在田头村,说到吉家体,那真是个名人。1995年,海南师范大学政法系毕业后的他,本来在城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由于家庭需要和个人志趣的原因,1年后,他毅然放弃了城市里的工作,回到家乡种植反季节瓜菜。从简单的露天种植开始,经过10多年的打拼,如今他已经发展到拥有114亩铁架大棚,身家上百万元的瓜菜种植大户。

说到小洋楼,吉家体告诉记者,那是在种瓜菜赚了钱后,自己于2008年花费48万元建造的。

在带领记者参观完漂亮的农家小洋楼后,吉家体就驾驶着他去年购置的长城越野车,奔赴他的瓜菜种植基地了。

在路上,吉家体告诉记者,地里的瓜菜养护不能耽搁,因此,昨天他就匆匆给一些亲戚朋友拜了年,今天一大早就赶到了地里。

到达吉家体瓜菜基地后,记者也被眼前一望无际、成排连片的白色大棚所吸引。吉家体告诉记者,这一整片地,有114亩,全部为钢筋大棚,主要用来种植哈密瓜,是他去年花费200多万元修建的。今年是建成后第一年投产,目前第一造已经全部销售完毕,净收益达到了100多万元,差不多已经收回成本的一半了。按照目前的行情,预计随着目前这一造的投产,就可以完全收回成本,利润和效益非常可观,

据吉家体介绍,最开始的时候,他也和村里其他的瓜菜种植户一样,是以露天种植为主,收益低。后来他就开始逐步过渡到简易大棚种植,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大棚每年都要更换,十分麻烦,而且最终的成本也不低,因此,经过慎重考虑,从去年开始,他就一次性投入200多万元,对这片瓜菜基地进行了钢架大棚改造。

目前,工地的固定工人就有20多人。他说,钢架大棚虽然相对投资较大,但收益高且稳定,大棚的使用寿命可达6―10年,一般情况下,1―2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后面就是净收益了。

在大棚里面,记者看到了来自东方市的工人吴阿良正在和妻子为瓜藤系带。吴阿良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哥哥、嫂子都在吉家体的基地打工,养护瓜菜,一个月下来,平均每人都有2000多元的收益,比在家务农强多了,因此他们都很珍惜这份工作。春节老板放了3天假,今天刚收假。因工地里的活不能耽误,因此一大早他们全家就赶过来了。

大学毕业放弃城市稳定的工作,回乡创业,10多年后,成了身家上百万、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大户。吉家体的成功,为我们现在日益庞大的就业大军,提供了新的启示。

我国的农村地区,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天地。但受“跳出农门”的思想认识,以及城市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广阔天地,被不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所忽视。

当前,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留给大学生们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出现了供求失衡、甚至一职难求的情况。

这一现实客观要求知识青年去开辟新的就业天地。而广大的'农村,不失为他们一展才华的好地方。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优惠政策,号召和鼓励广大知识青年回乡创业。在新的形势下,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而这些都依赖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的融入。

吉家体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他有文化、有知识,懂科学,掌握技术,对推动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的新思想、新观点,都对激发农村地区的活力,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期待更多的青年像吉家体一样在农村开创一片新天地。

大医仁心阅读答案

幼儿园园医工作职责

村医工作的保证书

大北京外国语大学自荐信

医检师工作述职报告

医德医个人工作的总结

医共体部门工作职责

医养结合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电视剧《放弃我抓紧我》经典台词大盘点

北京林大自主招生自荐信

侗乡大医感人事迹:放弃北京工作回乡(锦集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侗乡大医感人事迹:放弃北京工作回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