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共含2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周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从蒹葭看诗经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情与景高度契合的先河,这种艺术手法符合我们民族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之一,它的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很值得我们去反复咀嚼和体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三章,这里引得是第一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伊人所在,所谓“伊人”即诗人心中所无比思念爱慕的人。当我们吟诵着这首千古绝唱时,不自觉地进入了一种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凄冷的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切都还笼罩在晨曦之中。诗人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之时,便来到长满着芦苇的大河边寻找心中的“伊人”。一望无际的苍苍的芦荻,芦苇上那闪烁晶莹的白色露珠,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河道、港汊,迷雾朦胧的远方沙洲——在这幅萧瑟苍茫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面对蜿蜒曲折难辨的河道,耳畔传来了芦荻的瑟瑟声,潺潺的河流声,他在水边徘徊着,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他怅望着远处沙洲迷茫的雾影。此时,我们仿佛能清晰地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地看到他那种失意、迷惘、而期待的目光。心上的人就在远方,却可望而不可即,他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我们,仿佛我们也一起随他进入了这一令人痴迷的境界。诗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他不辞辛劳上下求索,虽然“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他还是不停地“溯洄从之,”虽然诗人是那样的殷勤,可伊人总是处于虚无飘渺之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坻”,水中高地。“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伊人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通过这种求之不得的'苦苦寻觅,表达出诗人含蓄的惆怅情感。
诗篇用不多的词汇和简单的节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十分清丽而又迷人的艺术境界。它的清丽在于那清秋的季节,那袅袅的秋风、那萋萋的秋草,那淙淙的流水,那清冽的涟漪,那晶莹的白露,那粲粲的芦花——在这清幽环境中的所谓伊人是什么样儿呢?可以想的出,那一定是一个多愁善感、贤惠善良、美丽端庄少女。在这种清幽而又苍凉迷茫的环境里想着这样的人儿,情自然是缠绵悱恻,依依不舍;行自然是欲离还转,百转千回。这正是是王国维所说的“《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的“深致”所在吧!情与景的交融而又浑然一体,正是这首诗的“深致”和魅力所在。
《蒹葭》这首抒情诗不是直接倾泻诗人内心的激情,而是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朦胧飘逸的诗歌意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的芦苇,浓浓的白霜,一幅深秋萧瑟冷落的画面跃然读者的心头;诗人伫立河边,翘首凝望,为追寻“伊人”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寻之艰辛可见一斑;尽管“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之路困难重重,但是诗人无视困难,决不放弃。凄清的深秋景色,烘托了主人公“断肠柔情”,令读者也深受感染。表明上没有一个情字,但其实句句在抒情,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真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没有一个“愁”字,我们却感到了无尽的惆怅,全诗没有一个“思”字,我们又分明感到了字里行间的思念之情,《蒹葭》通过对蒹葭、秋水、伊人等的景物描写,为我们抒发的是没“愁”“思”的愁思之情。《蒹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也就在于它创造了这种情与景互相生发、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美妙神奇的诗歌意境。
《蒹葭》全诗寥寥几笔 ,勾勒出一幅苍茫的图画 ,景物单纯 ,表达的情感却很丰富 ,使读者意会到幽深绵长、回味无穷之意境 。蒹葭 、霜露 、秋水 、伊人 、蜿蜒而下之河 、阻而且长之道 ,呈现出苍苍的蒹葭 ,笼罩在无边的迷雾之中 ,抒发了清冷凄迷之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那种有所思而不得见的惆怅心情。《蒹葭》诗中的“蒹葭““白露”等具体形象和诗中表现的感情浑然难分,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经常沿用的悲秋怀人的典型物象。
从《蒹葭》看《诗经》的语言艺术特色
《诗经》的语言艺术特色,基本体裁为四言诗;名词动词具象化;形容词摹声摹形;重章复唱的章法;重复中表现节奏;押韵形成诗歌节奏的音乐美;单音词表达多样化。
我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诗词曲赋,各领风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三百零五篇诗歌。分成《风》《雅》《颂》三类。初三课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它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目之一,反映出《诗经》很多方面的艺术特点,尤其在语言方面更具代表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深秋的季节,芦苇丛中,雾气茫茫,一个男子想追寻所爱的人,痴迷中看到“所谓伊人”一会立在水中央,一会立在水中坻,一会立在水中沚,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无限惆怅而产生幻觉。这首诗在语言方面表现了《诗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基本体裁为四言诗
人们熟悉的《诗经》篇目中绝大多数为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如《蒹葭》全诗三章,每一章只有最后一句是五言,其余每句都是四言。再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还有《氓》《六月》《静女》等名篇都是二节拍四言诗。也有间杂多言的,如《伐檀》、《木瓜》《七月》等,但这些篇目仍然是四言为主体。四言诗构成了《诗经》的基本体裁。它们都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2.名词动词具象化
《诗经》中所用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它使诗的语言简洁生动且具有形象性,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让人们想象出小伙子要想与“伊人”相见,不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总是困难重重,仿佛让人看到了如下场景:小伙子在芦苇丛中一会儿跑向水的上游,一会儿跑向水的下游,道路险阻漫长,地势高难攀登,而且还要绕很多的弯路,总是不能与心爱的姑娘相会,使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3.形容词摹声摹形
《诗经》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这一类形容词的使用量特别大。如《蒹葭》里“苍苍”、“萋萋”、“采采”。其他篇目里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肃肃、翘翘、晰晰等,双声如参差、黾勉、踟躇等,叠韵如辗转、窈窕、崔嵬、逍遥等;再如,《伐木》里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鼓钟》里的“鼓钟锵锵,淮水汤汤”、《江汉》里“江汉浮浮,武夫滔滔”等。这些重言和双声叠韵的形容词,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用它们来描摹事物的声音与形貌,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4.重章复唱的章法
重章复唱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种套语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如《蒹葭》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5.重复中表现节奏
《诗经》里的句子回环重复,形成节奏,易于唱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感到亲切,愉快。如《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关雎》一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在这种交替重复中,表现出很强的节奏感,与人的感官产生共鸣共振,给人带来愉快与美的享受。
6.押韵形成诗歌节奏的音乐美
《诗经》的押韵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掌握好押韵,也是理解古典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一步。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让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是隔句押韵,一般是押偶句韵,也有句句押韵的。《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霜”“方”押韵。《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鼠、黍、女、顾”押韵。读来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从此也可以看出《诗经》的'语言形式服从于音乐美的要求。
7.单音词表达多样化
从民族语言的发展来看,周代还是一个以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更多的复合词,很多时候只能使用单音词来表达。而《诗经》中词语丰富多彩,最常用的方式是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如《蒹葭》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洄”表示逆水而上,“游”表示顺流而下。有人统计《诗经》里描写手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如《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薄言有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薄言袺之”“薄言襭之”采、有、掇、捋、袺、襭都是描写手采芣苢的不同动作;描写马的名词有三十多个。如《大叔于田》中“叔于田,乘乘马。”“两骖如舞”“乘乘黄”“乘乘鸨”马、骖、黄、鸨表示不同体格不同位置不同毛色的马。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经典,我们在学习它的时候,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学生的感情,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学生的心灵。《蒹葭》一诗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用秋景起兴,以景托情。在语言特色方面几乎囊括了《诗经》的全部语言表现手法。通过《蒹葭》的教学和赏析,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经》的语言特色,从而理解《诗经》名篇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真谛在于如何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画面,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为有着鲜明的语言艺术特色,使《诗经》千百年来被人们口诵经传,长久不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诗歌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 诗经 蒹葭
★ 诗经蒹葭吟诵
★ 诗经蒹葭赏析
★ 诗经蒹葭的拼音版
★ 诗经蒹葭原文郎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