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古代皮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共含8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parklerDeer”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古代皮革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列举了我国古代大量的科技文献史料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我国古代皮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程.
作 者:李闻欣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皮革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081 刊 名: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年,卷(期): 20(2) 分类号:N09 关键词:古代中国皮革 文献史料 科技发展史科学技术发展英语作文
“She has this thing where she goes to a movie theater, watching a horror movie and there was a wolf howling in the backgroun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zoologist Arik Kershenbaum, talking about his collaborator Holly Root-Gutteridge, a biologist at Syracuse University. She said to herself, ‘Well, that's wrong. That's clearly a European wolf and not a North American wolf like it should be in the scene.'”
Slight variations in the way we speak allow us to tell whether someone is from Boston or New York just by listening to them. The same turns out to be true for the animals known as canids, which includes wolves, dogs and coyotes. They all howl to communicate—but those howls vary. Canids can tell which howls belong to their known associates and which belong to strangers.
So Kershenbaum and Root-Gutteridge decided to categorize the howls of different canids around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colleagues, they compiled recordings of more than 2,000 canid howls, including European wolves, Mexican wolves, arctic wolves, dingoes, coyotes, golden jackals, domestic dogs, New Guinea singing dogs, and more. A computer program sorted the howls into different types. The study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Behavioral Processes. [Arik Kershenbaum et al, Disentangling canid howls across multiple species and subspecies: Structure in a complex communication channel]
Based on the analysis, canids use 21 different kinds of howls to communicate. If you think of the howls as words, then all canids have the same vocabulary—but each species or sub-species has its own unique dialect. Some words are more common in one dialect, while other words are more common in another dialect and so on. By matching dialect with species and geography, researchers could monitor endangered species, like red wolves, just by listening.
AK: “Being a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howls of a coyote and the howls of a red wolf opens the possibility for techniques of passive monitoring, passive population monitoring, using acoustics.”
Meanwhile, ranchers have tried to broadcast specific howls to discourage grey wolves from feasting on their livestock, but it's never been successful.
AK: “Because we don't really know what message we're conveying to the wolves when we play back an arbitrary howl. For all we know, we could be playing back a howl that means come and eat, there's lots of interesting food over here.”
The research could thus finally bring peace to the conflict between ranchers and wolves, by finally speaking to the predators in their own language.
—Jason G. Goldman
古代,人们将那些身怀绝技云游四方的人叫“兰子”。宋国有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兰子,凭着他所怀有的绝技求见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技艺。
只见这个兰子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边走边跑,同时手里还耍弄着7把宝剑。他一边用右手接连地向空中抛出宝剑,一边用左手准确无误地去接不断下落的剑。把明晃晃的宝剑在他手上从左到右有条不紊地轮番而过,而空中则总有5把宝剑像一个轮回的光圈那样飘然飞舞。
宋元君看了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绝技,非常吃惊,他连声喝彩道:“妙!妙!”旁边围观的人也无不拍手叫绝。宋元君十分开心,马上叫人赏赐给这个卖艺人金银玉帛。
不久,又有一个会耍“燕戏”的兰子,听说了宋元君赏赐耍剑艺人金银的事,便前去求见宋元君。这一回,宋元君却不但毫无兴趣,而且大怒说:“先前那个有绝技的人来求见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虽然他的技艺毫无用处,但是我仍然赏了他金银玉帛。今天这个兰子一定是听说了那件事才来求我看他表演的。这不明明是为贪财而献技、希望向我讨赏的吗?这种人实在可气!”
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个会“燕戏”的兰子抓了起来。宋元君本来打算杀了那个人,后来又觉得他并无什么大的罪过,只把他关了一个月就放了。
一个只凭自己的喜怒来决定人的价值的昏君,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必定是没有原则的。如果凭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为他“识才”,那也是愚蠢的。
我国古代寓言故事3:飞必冲天鸣必惊人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历史上曾为楚国的发展建立过显赫的功业。可是在他登基的头3年内,却毫无建树,不理朝政,昼夜游戏,猜谜作乐,不听臣子的意见,并扬言:有敢进谏的,处以死刑。宫廷上下都十分着急,国家有这么个愚顽的国君怎么得了!
看到这种状况,有个叫成公贾的人决定冒死进宫规劝楚庄王。楚庄王对成公贾说:
“你知道,我是不准谁提意见的,你现在为什么不怕死来提意见呢?”
成公贾说:“我来,不是给你提意见的,我只是想来跟大王一起凑趣解闷,猜猜谜语玩。”
楚庄王说:“既然这样,那你说个谜我猜。”
成公贾说:“好哇。”于是他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
“有一只大鸟,停留在南方的一座山上,整三年了,它不动、不飞、也不叫。大工您说,这是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稍作思考,便胸有成竹地说:
“这只大鸟停在南方的大山上,整整3年没有动,目的是在坚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3年不飞,是在积蓄力量使自己羽翼丰满;它3年不叫,是在静观势态、体察民情,酝酿声威。这只鸟尽管三年来一直没飞,可是一旦展翅腾飞必将冲天直上;尽管它三年来一直不叫,可是一旦鸣叫起来,必定会声振四方,惊世骇俗。成公贾先生,你放心吧,你的用意,我已经猜中了。”
成公贾惊喜地点点头,欣然离去。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处理国事。他根据三年来的明察暗访、调查研究和对大臣们政绩的考察情况,提拔了5位忠诚能干的大臣,罢免了10个奸狡无能的大臣。楚庄王的决定和处事的魄力,使文武百官大为佩服,因此大家都十分高兴。楚国的老百姓也都奔走相告,庆幸有了一位贤君。
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急着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先蓄足了底蕴,成竹在胸,一旦时机成熟,便会一鸣惊人。
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
2)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孟子告子下》
3)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 《资治通鉴》
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老子》
5)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 《孝经天子》
6)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7)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刘备
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
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 庄子
10)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 《增广贤文》
11)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 《墨子修身》
1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论语雍也》
13)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 《荀子性恶》
14)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 《荀子荣辱》
15)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16)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 《礼记经解》
17)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岳飞
18)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礼记中庸》
19) 贫贱之交不可忘。 —— 《后汉书宋弘列传》
20)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 《孟子离娄上》
1) 轻诺必寡信。 —— 《老子》
2)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周易系辞上》
3) 百闻不如一见。 —— 《汉书赵冲国传》
4)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告子上》
5)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礼记大学》
6)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论语子路》
7)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司马光
8)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论语学而》
9)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旧唐书?魏征 列传》
10)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老子》
11)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 《商君书画策》
12) 前车覆,后车诫。 —— 《汉书贾谊传》
1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唐杜甫
1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
15) 仁者无敌。 —— 《孟子梁惠王上》
16)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7)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 —— 《宋史王安石列传》
19) 礼之用,和为贵。 —— 《论语学而》
20) 见利思义。 —— 《论语宪问》
很早很早的时候,大地上有南北中三个国家。
三个国家各有一个帝王。南海国的帝王叫倏,北海国的帝王叫忽,中土国的帝王叫浑沌。
倏和忽管辖的地盘都是大海。大海一刻也不平静,每天晚上涨潮,早晨退下去。这活动量就够大了,可是大海还嫌不够,还要扬波、掀浪、卷涛、起澜,时常澜起涛卷,波浪滔天。白昼黑夜和大海耳鬓厮磨,两位帝王也有了海水般的性格,特别喜欢活动,一刻也不愿意平静。
倏最喜欢奔跑,一口气能跑出万里去。
忽也喜欢奔跑,一口气也能跑出上万里。
浑沌和倏、忽就大不相同了。他管辖的是中土大地。中土无海,土地连绵。虽然也有高山,也有深沟,那高山比浪尖还高,那深沟比波谷还低,但是,这都是凝固的,平静的,一动也不动。浑沌和这样的大地朝夕厮守,喜欢像大地一样宁静、安详。
如果说,浑沌的日子还有一点微波的话,那就是他要在自己的宫中招待倏、忽这两位大帝。前面说过,南海大帝和北海大帝都喜欢活动,南海大帝喜欢向北跑,跑累了,恰好到了中土大地;北海大帝喜欢向南奔跑,跑累了恰好也到了中土大地。
中土国成了二位大帝相逢欢聚的地方了。
中土大帝浑沌虽然不喜欢闹嚷,却是个老实厚道的热心肠,有朋友从远方来了,哪能不盛情款待呢!下榻,让他们住金碧辉煌的宫殿;就餐,让他们吃美味可口的山珍。当然,每次光临还少不了有大型歌舞欢迎嘉宾。
南海大帝玩得非常开心。
北海大帝玩得开心非常。
二位大帝时常在中土聚会,时常烦劳中土大帝。日子久了,心里都过不去,就想为中土大帝做点好事。做什么呢?送人家东西吧,自己有的,人家也有;划点地盘给人家吧,人家没有贪心,还嫌土地多不好管辖。二位合计来合计去,只有在他的脸面上打主意了。
原来,这中土大帝长得有头有脸,却没眉没眼,准确地说就是没有七窍。七窍是人脸上的七个孔洞,即眼睛、耳朵、鼻子和嘴。有了这七个小洞,人才能看得见,听得着,说得出,要不怎么会有耳聪目明的说法?中土大帝缺了这七窃就木木讷讷的,看不见,听不着,说不出,所以被众生唤做浑沌。要是能让浑沌有头有脸,有眉有眼,那可是对他最大的厚爱呀!
二位大帝将心思说给中土大帝,浑沌不喜不悲,是啊,多少年都是这么个样子,不是也过得不错嘛!可是,又不好冷淡朋友的一片热心,只好点点头,算是同意了。二位大帝赶忙行动,找来凿子、锤头,开始了打凿七窍的工程。
一窍凿通了,浑沌看见了忙碌的倏和忽。
二窍凿通了,浑沌看清了倏和忽身处的殿堂。
三窍凿通了,浑沌听见了叮叮当当的开凿声。
四窍凿通了,浑沌听清了殿外的兽吼鸟鸣。
五窍凿通了,浑沌可以呼吸空气了。
六窍凿通了,浑沌可以闻到香味了。
二位大帝忙得手不停,脚不闲,腰也酸了,背也疼了,可是看见中土大帝在他们的努力下,一天天聪明灵动了,高兴极了!他们加快速度,继续开凿。
七窍凿通了,大功告成了。浑沌可以吃饭了,可以说话了,还可以唱歌。他放声一曲,感谢二位大帝的恩情。然后,高兴地放声大笑。
哈哈哈……笑声越来越高,浑沌兴奋不已。
哈哈哈……笑声越来越高,浑沌气绝身亡。
东汉时期,陈寔是东汉灵帝时太丘县长,为官清廉,品行端正,他不但对自己的要求和严格,而且对子孙管教也很严。
每当别人遇到什么纷争或争吵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并且待人接物都一样,大家都很喜欢他,并且十分听他的话!
有一年,天下大旱,陈寔的家乡闹饥荒,许多地方的庄稼都干死了,老百姓都缺吃少穿,生活十分的困难,迫于生计,有些人就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了。
当时的社会治安也比较混乱,有些人无以为生,变成了小偷,然后小偷就明显多了起来,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一天晚上,有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熟睡后再进行偷窃,其实,陈寔早就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了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
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全家人一惊,连忙抬头向上看,看到一个人在屋梁上。
屋梁上的这个小偷听到这番话,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我也是被逼无奈啊!”
这时,陈寔没有责骂小偷,反倒很慈祥地对小偷说:“我看你不像坏人,可能是被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银两,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
小偷十分感激陈寔的义举,痛哭流涕对陈寔说:“谢谢陈大爷!我一定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后来,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值得称赞的人。
我国古代“体育明星”
唐宣宗李忱玩马球,花样层出不穷,无论是球技,还是姿势,堪称一流,是当之无愧的冠军。《唐语林》描述过唐宣宗玩马球的情景:“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老手咸服其能。”唐宣宗打起马球来,斗志昂扬,奔驰腾跃,空中击球,连打数百杖,球在空中飞舞,快若流星。其控球技术之高让人目瞪口呆。
彩绘射箭俑(战国) 青花婴戏蹴鞠碗(明) 马球彩绘浮雕画像砖(宋) 角抵俑(宋) 供图/广东省博物馆 制图/杜卉
体育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古代亦曾出现很多相关的奇人异事。
1 马球冠军——唐宣宗
“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击鞠即玩马球,此诗句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名都篇》。这是在我国古文献中,最早出现“击鞠”一词,生动地描写了击鞠之人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技艺。击鞠应在东汉时就已出现,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到了唐朝,马球已经成为人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唐朝人玩马球一般分成两队,每队有10人左右。球门就安放在球场中间。就是把一块大木板竖着埋在泥地里,埋一半,留一半,木板当中挖一个直径不到半米的圆洞,马球穿过圆洞才能得分。
唐宣宗李忱玩马球,花样层出不穷,无论是球技,还是姿势,堪称一流,是当之无愧的冠军。《唐语林》描述过唐宣宗玩马球的情景:“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老手咸服其能。”唐宣宗打起马球来,斗志昂扬,奔驰腾跃,空中击球,连打数百杖,球在空中飞舞,快若流星。其控球技术之高让人目瞪口呆。
唐朝是马球运动的鼎盛时期。全国上下球场林立,玩者如云。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就是马球健将。唐人封演所写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李隆基参加的一次与吐蕃的马球赛,李隆基4人对吐蕃10人,力量对比悬殊,但是李隆基毫无惧色,他驰骋球场,往来如风,挥动球杖,所向披靡,连连洞穿球门。《题明皇打球图诗》中说:“宫殿千门白昼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应无谏疏来。”唐穆宗李恒更是爱球如命,因为玩马球而丧命。他的.继任者唐敬宗李湛,对马球的迷恋有增无减,从各地招来一些马球选手,不分昼夜地打球,甚至不理朝政。宝历三年,敬宗与球员们玩完马球一起喝酒时,竟被醉酒后的苏佐明所杀。
唐宣宗李忱玩马球,花样层出不穷,无论是球技,还是姿势,堪称一流,是当之无愧的冠军。《唐语林》描述过唐宣宗玩马球的情景:“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老手咸服其能。”唐宣宗打起马球来,斗志昂扬,奔驰腾跃,空中击球,连打数百杖,球在空中飞舞,快若流星。其控球技术之高让人目瞪口呆。
2 足球高手——宋徽宗
中国的足球运动始于战国时代,《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著名说客苏秦到齐国游说齐宣王连横抗秦时,看到齐都临淄市场繁荣,居民富足,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市民闲暇之时,无不吹拉弹唱,下棋踢球,其乐融融。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个“老球迷”。刘邦称帝后,把父亲刘太公从老家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里享福。但是刘太公过惯了乡下生活,在宫里也找不到唠嗑拉呱的人,时常怀念老家的几个老球友,因此闷闷不乐。
刘邦见状,就安排人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家乡的老邻居、老球友全部请来居住。刘太公十分高兴,经常和老球友们踢上几脚,从那以后,老太公又过上了“斗鸡、蹴鞠为欢”的幸福生活。
汉武帝也是个超级球迷,他经常在宫中举行足球比赛。他的宠臣董贤为了迎合其心思,在家中养了一批专职“足球明星”,经常带到宫中为汉武帝表演精彩赛事。汉武帝每场必到,有时候看到高兴之处,脚痒难耐,就亲自下场踢上两脚。他不光自己踢球、看球,还喜欢评球。当时就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迎合圣意,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足球专业书籍。
汉代时的足球是用毛发充塞,到了唐代则改为充气皮球,里边用猪尿泡作球胆,吹满气封上口,外边再用八片厚皮子缝起来。东汉时的足球比赛,是在球场东西两边各设六个球门,以进球多少为胜负。到了唐代,球门已接近现代,用两根大竹竿竖起一张网,以踢进多者为胜。
宋代,足球运动更加完善,宋徽宗赵佶就是个足球高手,他专门立法规定,朝廷有大的喜庆宴会,都要有足球表演。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足球艺人要下场表演踢球。宋徽宗还在皇宫里成立了一支拿国家俸禄的专业球队,专门陪他踢球。每年在他过生日的这一天,文武百官祝寿之后,皇宫里的球队都要进行踢球比赛。在都城汴梁,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蹴球茶坊”和“角球店”,出现了许多专门制作足球的手工业作坊,有品牌的就多达24个。
在有关宋朝的一些史书和小说中多有足球的记载。小说《水浒传》有一段文字描写尚为端王的赵佶踢足球的情景:“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前襟拽扎起,揣在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正在踢得难解难分之际,一个球飞来,端王没接着,滚向了人丛里。“那高俅见气毬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端王一看此人踢球本领不在自己之下,便让他来一起踢。“才踢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毬一似鳔胶粘在身上的。”端王顿觉找到了知音,等他当了皇帝后,提拔“踢球高手”高俅做了太尉。宋徽宗只顾踢球玩耍,而最终踢丢了宋朝江山,自己也成了金人的俘虏。
3 游泳健将——文天祥
游泳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诗经·邺风·谷风》中就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的记载,游泳一词就出自于此。可见,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游泳运动。
游泳运动的出现与生活环境和劳动有关。《庄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在吕梁看到一道瀑布从30仞(约合54米)的高处飞流而下,水流湍急,就是鱼鳖也不敢在此停留,可是居然有一个汉子在潭中自由自在地游泳,然后轻松自得地跳上岸来,披散着头发,大声地唱着歌。这个人告诉孔子,他游泳的窍门就在于掌握了水流的规律,因此,即使在激流中也可以轻松自如地游泳。宋人苏东坡在《日喻》中认为,南方人之所以会游泳,是因为“日与水居”,“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最终掌握了游泳的规律,是“得于水之道”。在古代,游泳还是一项军事技能。兵书《六韬·奇兵篇》就把“越深水,渡江河”称为“奇技”。
由于游泳技能有着广泛的用途,游泳由生活生产、军事需要发展成为一项体育活动。汉代古籍《淮南子》中已有了关于游泳姿势的记载:“游者以足厥(蹬),以手杮(划)。”汉魏时已有端午节举行游泳比赛的习俗。唐宋时,每年端午节在钱塘江举行规模很大的游泳比赛。唐代有一个身手不凡的游泳兼跳水家曹赞,他能在百尺高的木桩上跳入水中,然后,在水面上正襟危坐,悠然自得,犹如坐在席子上一样,令人称奇不已。到了宋代,水上运动更是成为一种表演艺术,其中一个表演项目名为“水秋千”,就是在大船上立一个高大的秋千,表演者在秋千荡到与秋千架一样高的瞬间从高空中一个跟斗跳下来,扎入水中。这可能就是最早的跳水运动。
然而,能评上游泳健将的还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不仅精于象棋,还善于游泳。文天祥的高妙之处,在游泳时不局限于一些游泳技巧、跳水难度的表演,而是在江河之上谈笑风生,对弈夺将。每到暑天,他都约上“象棋九段高手”周子善,来到溪中游泳,并“于水面以意以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文天祥和周子善在清流之中,沉浮出没,翻转回旋,用水面作棋盘,全凭意象,下起了盲棋。楚河汉界,跳马走车,架炮拱卒,厮杀起来。两人在水中越战越勇,不分胜负,竟然到了忘我的境地。
一边游泳,一边对弈,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即使后来文天祥抗元入狱,也是从容不迫,视死如归,且仍乐于对弈,只是无水而已。
★ 我国古代建筑论文
★ 皮革行业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