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指瑕 (网友来稿)(共含7篇),方便大家学习。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听晴天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指瑕 (网友来稿)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高语第五册课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立论充分,论证严密,同时又条理清晰,说服力极强,是一篇优秀的文学评论。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现指出如下,与同仁商榷。
① ……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错误”可与“改正”对应,但“疏漏”不能与“润色”对应,“粗糙”也不能与“丰富”对应。正确的是,“疏漏”与“丰富”对应,“粗糙”与“润色”对应。原句前后内容对应错乱,应该改为:“……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丰富与润色,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②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文人与民间创作”实在无法“结合”。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是说,人只能与人结合,事物只能与事物结合,而人是不能与事物结合的。比如,我们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成“理论与人相结合”。同样,“文人”也不能与“民间创作”(事物)相“结合”。原句可以改为:“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也可以改为:“文人参与民间创作的创作方式……”
③ 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句中顿号使用有误,当改作逗号。并列短语作谓语或补语时,短语之间应该用逗号,不用顿号。在这里,“真实丰满”和“有血有肉”是并列短语,作“写”的补语成分,所以它们之间应当用逗号。
撰写:张广祥
地址: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225235)
作者邮箱: dzzgx@sohu.com
《鸿门宴》指瑕(网友来稿)
四川省万源市中学 张翔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鸿门宴》第98页中“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以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段话中“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的'“等”字不妥。四人首先是多用了一个“等”字。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典》“等,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表示多数或列举未尽。《史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据文意从鸿门只有四人陪沛公步走回霸上,用“等”与“四人”矛盾,与文意不符,应删去“等”。
再则,从“……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可知,沛公一行五人,从郦山下,再取道芷阳抄小路走。但文后又有“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文意是:在走的途中,到了郦山下,沛公对张良说,难道张良陪沛公到了郦山,这与前者“四人持剑盾步走”矛盾。再则,当时沛公借口“如厕”脱身,在这关键时刻张良要左右局势,是不可能离开鸿门的。
笔者认为应在“从郦山下”前加上“欲”字,表明沛公讲的这番话是在沛公谋划逃走时在鸿门对张良讲的。这样一来,联系前文“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欲从郦山下--度我主军中,公乃入。”就脉络清晰,文意通畅了。
作者邮箱: zhanggou70@yahoo.com.cn
《红楼梦》语言指瑕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经典,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其语言艺术成就,更是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自问世以来,有过多种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经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多名专家参照多种抄本进行了几次详细校注,是最为流行且影响较大的版本.
作 者:温锁林 袁圣敏 作者单位:温锁林(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030006)袁圣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刊 名:修辞学习 PKU英文刊名:RHETORIC LEARNING 年,卷(期): “”(6) 分类号:H1 关键词:A.官职
B.教师
C.医生
D.丈夫
答案:A
解析:
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相关阅读】
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后周成王制周礼,亦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到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士大夫”。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必须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士大夫”是上述状况在观念上的反映。从时代看,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
。
从内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资料:
其一,指居官与有职位的人。《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用现代话说,士大夫是职能官。《墨子·三辩》批评“士大夫倦于听治”。那里泛指一切官吏。《战国策·秦策二》载:“诸士大夫皆贺。”那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那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职之人。
《君道》又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也称士大夫,《荀子·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吴子·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
官职含义
战国时期的`“大夫”具有多种含义。
首先谈大夫与爵位的关系。战国时期的大夫是不是一个特定爵位呢从一些材料看,这一点是无疑的,且看如下一些记载:
“庶人不得一次(恣)已而为正,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已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而为正,有诸侯正之……”那里描述的庶人—士—大夫—诸侯序列,既可视为行政体系,又可视为等级系列。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这些制度未必指战国,但证明大夫仍是一个特定的等级。
《管子·立政》载:“……将军大夫不敢以庙,官吏不敢以朝,命士止于带缘。”(依许维校改)孟子是战国中期人,他葬其母与其父不一样,母以三鼎,父以五鼎,其原因是“前以士,后以大夫”。此例说明士与大夫等级分明。
《墨子·七患》谈到灾年时提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孙诒让云:五当为三之误),大夫彻县,士不入学。”说明大夫是一个等级。
孟子说:“无罪而杀士,则大夫能够去;无罪而戮民,则士能够徙。”荀子讲:“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民、士、大夫分为三个不同等次。
从以上材料看,在当时人看来,大夫是一个特定的爵位。所以孟子讲:“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大夫之爵位于公卿与士之间。大夫作为爵位,是一个较宽泛的等次,其中又分不同的亚等次。大夫之中分亚等次早在春秋时已出现,到了战国,状况更加复杂,这些亚等次有如下不同的称谓:
五大夫:在秦国,五大夫为二十等爵中的第九级。另外,魏、赵、楚也有五大夫。五大夫是大夫之中较高的爵位。《商君书·境内》载:“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五大夫能够率军出征,《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五年,令“五大夫贲攻韩,取十城”。《范睢蔡泽列传》载:“使五大夫绾伐魏。”王陵也曾以五大夫身份率师攻赵。《战国策·魏策四》记载,魏国有五大夫:“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仁之以五大夫,使为持节尉。’”《战国策·赵策三》载,赵也有五大夫:“建信君曰:‘秦使人来仕,仆国之丞相(鲍注:使为丞相官属),爵五大夫。’”《吕氏春秋·长见》载,楚亦在五大夫,楚文王“爵之(指苋)五大夫”。《战国策·楚策一》载:“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与之五大夫,而令私行。”另外,《墨子·号令》也有“赐爵五大夫”之语。上大夫:又称国大夫、长大夫、列大夫。赵、魏、齐均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稷下先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上大夫”又称“列大夫”,《史记·孟荀列传》载,齐稷下先生“自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齐国印玺有“上大夫之玉
玺”。魏亦有上大夫,《尹文子》载:“魏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之禄。”《吕氏春秋·慎小》记载吴起赏人以“长大夫”。高诱注:长大夫,上大夫也。长大夫又称国大夫,同一件事《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仕之国大夫。”
中大夫:魏、赵、齐均有。中大夫是爵、是官,从发展看,春秋时期尚属爵,到了战国,有时为官称,有时又为爵称,须具体分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故晋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荀子·大略》载:“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赵襄王赏士中章、胥己为“中大夫”。文中明确指出,“中大夫”为爵之“重列”,这些材料都说明中大夫为爵之一。《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魏有“中大夫”。《韩非子·内储说下》载,齐在春秋时有“中大夫”。《管子·山至数·轻重戊》中也有“中大夫”的记录。中大夫除作为爵称外,还演变为一种官职,关于这一点,下面再谈。
下大夫:春秋时期有下大夫之爵。除前文引述之佐证外,《论语·乡党》载,孔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荀子·大略》所言的上、中、下大夫未点明时间。战国时期究竟有无下大夫之爵,未见其他材料,尚不能肯定。那里仅记之以备参考。
上官大夫:楚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楚之上官大夫,亦大夫阶爵之别矣。”
公大夫:魏国有。《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敬,县令也,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还之,立有间,无以诏之,卒遣市,市者以为令与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无奸。”又:“是以庞敬还公大夫。”
大夫:大夫既是大夫层的统称,又是大夫层次中的一个等级。《韩非子·内储说上》载,吴起“乃下令大夫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仁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那里大夫比国大夫要低。
在大夫层中,秦国的二十等爵中,大夫明显分为几个不同的亚等次。第五级称“大夫”,第六级称“官大夫”,第七级称“公大夫”,第八级称“公乘”,第九级称“五大夫”,李学勤认为这四等均可称为大夫层。
其次谈谈大夫与官职。大夫不只表示爵位,同时又是一种官职。大夫任官有两种不同状况:一种是以大夫之爵领必须官职,如《荀子·君道》所说“大夫擅官”。《管子·五辅》讲:“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另一种状况,“大夫”本身又是一种官称。这种状况一般在“大夫”前要加一个定语。那里我们只谈第二种状况。综观各国,有如下一些不同的称谓。
中大夫令、中大夫:中大夫本为爵名,同时又为官名。《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国有“中大夫令”。《正义》:“在大夫令,秦官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在大夫掌议论。”战国时的中大夫是议官,但又不限于此,中大夫亦能够为使臣。《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载:“范睢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资治通鉴》卷五:“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又可为近臣,《韩非子·内储说下》载:“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又能够负责财政经济方面的职责。《管子·轻重戊》载:“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即令中大夫王师将人徒载金钱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
郡大夫、守大夫:郡守。《冠子·王篇》:“十县为郡,有大夫守焉,命曰官属,郡大夫退修其属。”郡守又称“守大夫”,《管子·山至数》所载的“守大夫”即指郡守。
监大夫:负责监察之职。《吕氏春秋·季夏纪》:“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秋刍,以养牺牲。”
都邑大夫:地方长官。齐国未设郡县,沿春秋之制,称为都邑大夫。《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都邑大夫又称“都大夫”。见于记载的有:城阳大夫、盖大夫、平张大夫、即墨大夫、阿大夫、临淄大夫等。
又,封君所属掌邑之长官亦称“邑大夫”。三晋官印有“阴成君邑大夫金安”。
第三,关于大夫的总称。“大夫”除表示必须的爵与职官之外,还常常作为一个统称,涵盖着君主以下庞杂的官僚与贵族层,如下一些言论即是明证:
“国之大臣诸大夫。”“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千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所矜式。”“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未可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把封君应侯范雎也列入大夫之列。《吕氏春秋·自知》载:“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凡此等等,“大夫”均泛指官僚贵族层。另外,还有如下一些称谓,也是泛指。
士大夫:这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战国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
卿大夫:《墨子·尚同中》、《管子·轻重己》以及出土铭文中均有“卿大夫”连属之语。
战国文字中讲等级序列的,仍用“大夫士”。“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颠倒了一下位置,但它却反映了一个重要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官僚与知识分子的混合体。士之所以冠于大夫之前,是士伴随着官僚制的发展而大显身手的结果。出身士的人不必像过去那样,按照台阶一层一层向上爬,他们常常凭借才能平步青云,越级而为卿相。于是士跑到大夫的前头。从有关记载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居官位和有职位的人。《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大夫。”士大夫指职能官。《墨子·三辨》批评“士大夫倦于治”,指的也是一般官吏。《战国策·秦策二》载,楚之“诸士大夫皆贺”,那里指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荀子·强国》记载秦国官府状况:“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泛指所有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亦称之。《荀子·议兵》载:“士大夫死行列。”其二,指有必须地位的文人。孟尝君的门客,《史记·孟尝君列传》称为士,《战国策·诡使》载:“今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士大夫指的是一般文人。总之,士大夫泛指知识分子与官僚。
子大夫:大夫之尊称,《管子·轻重甲》:“子大夫有五谷菽粟者勿取左右,请以平贾取之子。”
显大夫:《云梦秦简·法律问答》:“‘可(何)谓宦者显大夫’‘宦及智知于王,及六百石吏以上,皆为显大夫。’”
散大夫:《管子·山至数》有“散大夫”之称,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论》:“散者列也,散大夫即列大夫。”
令大夫:《管子·轻重甲》、《轻重乙》均谈到“令大夫”。“令大夫”即“命大夫”,受王命而为大夫,在大夫中比较高级,所以《轻重乙》中的“命大夫”高于“列大夫”。
综上所述,大夫是一个资料繁杂的概念,要根据在行文中的不同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多义词处理指瑕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部权威性、规范性语文词典,其使用对象是语言学习者,其任务是尽量全面地反映现代汉语词汇的状貌,所以从收词、释义、用例等各个方面都要求科学严谨.本文将我们在使用<现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希望能对词典的进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作 者:张莉 ZHANG li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30(1) 分类号:H162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的知识脉络' > 体例 释义《常见文言句式》指瑕
文/孔宪锋
新版第二册语文课本《常见文言句式》一文与旧教材相比,在内容、表达等方面都有一定改进,但“判断句”的举例却有明显错误。
ァ 错误一 邻之厚,君之薄也。虽以“也”字煞尾,但并非判断句。
ァ 错误二 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ァ∮∷⑽蟆5弊鳌熬奘欠踩恕保“巨”指吴巨。详见《赤壁之战》。
ァ 错误三 误将四个带否定词的一般陈述句或祈使句处理为判断句。
下面拟就第四方面错误作重点驳析。请看课本中的引例:
①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这四个句子课本把它们处理成“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判断”,显然是不正确的。(一般参考资料在谈到否定判断时,往往只涉及否定副词“非”而未及其他否定副词)
什么是判断词?《常见文言句式》认为“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应该包含以下条件:①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②要作出判断。③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显然,前三个句子都满足①③两个方面条件,第四个句子,表达一种期望、建议,仅满足③这一条件,但这四句都不满足②这一条件。
何为判断?《辞海》列出三个义项:①辨别;断定。②犹鉴赏。③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笔者省)判断都用句子来表达。
“判断句”中的“判断”显然取第三个义项。该义项解说的关键是“断定的思维形式”。而上引四例恰非“断定”,而是一般的陈述,或是用祈使语气提出的希望、建议。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考察其他资料对“判断句”的`解释。
《辞海》: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同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
郭锡良教授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后同):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鲍善淳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P326: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说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这三种解释均突出了人或事物应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哪一类或不属于哪一类。上述四句均不符合这些要求。
或许有人会说,古今汉语判断句未必是一回事。诚然,有道理。但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非表现在主谓部分的联系上。“古今汉语都有判断句,它们的定义也是相同的,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而名词主语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谓语的关系是判断关系,这种句子是判断句。”(康瑞琮《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那么,怎样判定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呢?康瑞琮老师的《古代汉语语法》为我们提供了判断句的十种形式,先后例举了24个句子,并作了准确的翻译。我们注意到译文中都出现了“是”(18处)或“就是”(6处)等字眼,并用波浪线标注强调。郭锡良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在讲解判断句时所译出的例句也都出现了“是”或“就是”这样的字眼。这就告诉我们,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固然可以考察其外在形式,但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译文是否出现了“是”“就是”等字眼。
我们来看人教社老教参和新《教师教学用书》对这四句话的翻译:
①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老教参)
②如果(你)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同上)
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老教参与新《教师教学用书》同)
④希望将军早定大计,不要采用(张昭)那些人的意见啊!(老教参)再看新《教师教学用书》对“邻之厚,君之薄也”的翻译:
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这五句译文均未出现“是”“就是”等表示判断的字眼,这就进一步证明它们不是判断句。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辞海》(1999年版)若干词条指瑕
<辞海>(1999年版)是一部精美的中文工具书,经过数十年若干次精心修订.已经成为中外学者案头必备的.知识宝库.但无可讳言,<辞海>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广大读者在新版出版之前尽量把它们指出来.以便辞海编辑委员会作进一步的修订.
作 者:朱东根 ZHU Dong-gen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9(2) 分类号:H16 关键词:《辞海》 词条释义 指瑕★ 我国古代建筑论文
★ 古代小说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