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文字背后的满腹柔情(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管王里员”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鲁迅文字背后的满腹柔情
谈起中国文学的代表,我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鲁迅,即使很多人没认真读过他的作品,也知道他的人。
常人熟悉的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但实际上他从小还是美术的酷嗜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就写过自己一学期书没读多少,画画却画得越来越好,后来为了用钱还自己把一学期画的画卖给了有钱的同学。
长大后的鲁迅依旧没有减少对美术的热爱,别的作家只负责写,而他同时钟情于设计自己出版作品的封面,从字体到图案都有巧思,至今看来依旧是别出心裁。
北大的校徽也是由鲁迅先生设计。“北大”两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更有“脊梁”的象征意义。他是从中国传统的瓦当中得到灵感,还有些在模仿篆刻印章的意味。
这所有的事情反而解开了一个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前几年在看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的时候,有一个场景是萧红穿着一件红色新衣到鲁迅家,特地走到鲁迅面前问他:“我的衣服好不好看?”,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说:“不大漂亮”,觉得她“配得颜色不对”,一顿得评头论足反倒让萧红有些不高兴。
原来鲁迅不止喜欢美术,还对时尚颇有见解,据说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自己设计过一件衣服。
除了美术书画,篆刻也是鲁迅最爱的收藏之一。
鲁迅生于书香门第,他在艺术上的造诣脱离不了家庭的影响,而他的叔祖周芹侯就喜好篆刻。鲁迅一直珍藏的“只有梅花是知己”印章就是他叔祖刻的。
“只有梅花是知己”印章
据说周芹侯多才多艺,也擅刻印,虽刻得比较业余,但在十几岁的孩子眼里,也算不同寻常了。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书中曾有一篇这样写道:
“又有一回不记何年,中房芹侯在往调马场舟中,为鲁迅篆刻一印,文曰‘只有梅花是知己’,石是不圆不方的自然形,文字排列也颇好,不知怎的钤印出来不大好看。这印是朱文的,此外还有一块白文方印,也是他所刻,文曰‘绿杉野屋’,似乎刻得不差……”
还有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不得不提。记得那时,全中国小学生的课桌上都有一个“早”字,那都是效仿了一个叫周树人的小朋友。当然不是因为刻了“早”字就能成为鲁迅,重点是刻字的人就是鲁迅,我们只是在破坏公物而已。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鲁迅对于篆刻印章的内行程度超乎你的想象。一九一六年,绍兴印人杜泽卿将自己的篆刻作品编成《蜕龛印存》一册而求序周氏兄弟,周作人可能觉得自己不如大哥熟谙此道,仅写了个草稿,就寄呈鲁迅来修改润色。
《蜕龛印存》序是《鲁迅全集》中唯一一篇关于篆刻的文章。鲁迅的改定稿只短短四百来字,但将古时印章的传说、起源和发展以及印章的实用和审美价值等,都一一交代了,文末还不忘夸赞了作者的印章“用心出手,并追汉制,神与古会,盖粹然艺术之正宗”。
因为喜好篆刻,鲁迅也因此与许多篆刻名家成为了好友,其中交往最多的是书画篆刻家陈师曾。
陈师曾名衡恪,号槐堂,晚清同光派诗人陈三立之子,史学大家陈寅恪之兄。他和鲁迅早年曾同窗于南京矿路学堂和日本弘文学院,后又同在民国教育部共事,而且他们趣味相投,关系自非一般。陈师曾作印古拙淳朴,老辣浑穆,深得鲁迅喜爱。
陈师曾替鲁迅刻印多方,如“会稽周氏收藏”、“会稽周氏”、“俟堂”等,《鲁迅日记》大多都有记载。其中“俟堂”一方印颇有深意,当时陈师曾问鲁迅印章要刻何内容时,鲁迅便说:“你叫槐堂,我就叫俟堂罢。”
其句出自《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意思是君子居心坦荡等待上天使命,而小人则想以冒险求得偶然的幸运。当时鲁迅正在教育部任职,时局动荡,人心难测。这方简单的印章就蕴含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这便是文玩“另外”的`用处。
“会稽周氏藏本”是鲁迅的收藏印,是陈师曾所篆,张樾丞所刻的木质印章。陈师曾因不善刻木,于是写好印稿就请琉璃厂的刻印名手张樾丞代劳。张樾丞是当时享誉京城的治印名家,从小在琉璃厂刻字铺里当学徒,十分经过刻苦用功。他擅刻各种材质,尤其刻铜印、铜墨盒镇纸等为当时一绝,传说后来新中国开国大印也是他所刻制。
鲁迅得陈师曾介绍,先请张樾丞刻了“会稽周氏藏本”和“俟堂石墨”两方木印,非常喜欢,后又多次去求刻,还代别人求刻,如《鲁迅日记》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一日就记有:“下午同陈师曾往留黎厂同古堂,代季市刻印,又自购木印五枚。”据查这五枚印分别是:“随喜”“善”“伪”“翻”“完”,皆为鲁迅校碑鉴赏之用。所见“随喜”一印,虽为木质楷体,却刻得古朴苍莽,饶有金石味。
再好比另一方由陶寿伯所治的朱文“洛文”的印章,阔边细朱古玺印式的朱文印,苍茫古朴,疏密有致,虽然不常用,但还是可以在一些作品中发现它的踪迹。
鲁迅一生的笔名有几十个,“洛文”就是其中之一,是鲁迅为了嘲讽国民政府反动派而取的名字。当时国民政府称他为“堕落文人”要逮捕他,而他是绝不会屈服的,就化用这样的名字继续用文字去战斗。
这幅鲁迅的书法中所用的就是“洛文”印章
当然,鲁迅最常用的印则是在上海居住时在西冷社定制的,这一花就是好几块大洋,可见鲁迅对于篆刻的喜爱非常,毫不吝啬钱财。
这方印是吴德光(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之子)所刻,汉白文印印式,印文“鲁迅”,端正大方,朴实劲健,是鲁迅最常用的印章,早期的图书上,这方印经常出现在版权页做印花。
鲁迅晚年还经常使用两方略小一点的印章,一白一朱,分别是“鲁迅”和“旅隼”。这两方印都是齐白石的女弟子刘淑度的作品。1933年鲁迅在致郑振铎的信中还特意提及:“名印托刘小姐刻,就够好了。”信中的“刘小姐”指的刘淑度。
这两方印不仅充满着齐派刀法的老辣大胆,还有些女子特有的柔情在。据传说这两方印齐白石也看过,他还指点了“旅隼”的“旅”字并且动了刻刀。若传说为真,那是又为这方印添加了一丝传奇。
鲁迅晚年病重后还专门让人刻了一方“生病”印章,凡有书信来就在回执上加盖这样的印章,发信人一看便知原因也不会着急等回信了,这也算是印章的一种妙用。
管继平曾在《梅花知己 民国文人印章》中提到:“文人和印章,或者准确地说,印章和文人,常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为,文人未必个个都雅好印章,但雅好印章的,那毫无疑问,一定就应该是文人了。尽管文人善用笔,印人须舞刀,听起来仿佛是一文一武,而实际上刀和笔,原本就是一回事。”
但其实对于鲁迅来说,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刻刀可能反而是“文”,只是一种爱好,因为他的一生是用笔在战斗的一生。
拓展阅读: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政府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的柔情》原文阅读
鲁讯住在北京砖塔胡同的时候,有几个小邻居。其中有一位小女孩叫俞芳,如今俞芳已经年近9旬了,她回忆起当年与鲁迅的交往来,宛如还是在昨天……
鲁迅刚刚搬到砖塔胡同61号,给小俞芳的第一印象是神情严肃,让人望而生畏。的确,鲁迅那双冷眼,很少有人敢直面。然而,这忆印象到第二天就变了。第二天上午,鲁迅送给俞芳和妹妹每人一盒积木。那时,积木还不多见,可把小姐妹乐坏了,马上就在院子里比着搭起来。鲁迅也兴致勃勃地参加进来。
很快两姐妹就与鲁迅熟悉了。他们之间无拘无束,鲁迅叫俞芳“野猪”(因为俞芳属猪),而叫她的妹妹“野牛”(妹妹属牛)。于是,姐妹俩群起而功之,叫鲁迅“野蛇”。鲁迅迷惑不解地说:“蛇也有野的么?”两姐妹仔细一想,都哈哈大笑起来,是啊,蛇本来就是“野”的!
俞芳姐妹还经常敲鲁迅的“竹杠”。北京冬天的晚上,十分寒冷,那时常常有一些老百姓冒着寒风,走街串巷地卖萝卜。那是冬天的水果很少,即使有价格也贵得吓人,一般老百姓是买不起的。而萝卜就便宜了,一个大萝卜只要一两个铜板,又大又甜,可以当水果吃,所以就流行起卖萝卜来。每当卖萝卜的小贩一声吆喝“萝卜赛梨哟”时,俞芳的大姐就拉着鲁迅的母亲——太师母——要鲁迅请客。十有八九,鲁迅都会爽快地同意她们的要求。如果遇到鲁迅不答应,多坚持一会儿,太师母就出来打“圆场”,笑着说:“这次让我来请客吧!”太师母这句话一说,全屋子的人顿时活跃起来。
那时,北京街上还有一种挑担卖桂花元宵的,这种点心比较贵,俞芳姐妹不仅没有吃过,连想也没有想过。有一次,大姐异想天开,竟然要鲁迅请大家吃桂花元宵。三个小女孩你一言,我一语:“大先生,元宵多甜哪,可香呢,热腾腾的,多好吃啊,吃一碗文章都写得出来,觉都睡得香些……”鲁迅本来是不打算迁就三个小姑娘的,但是看到她们垂涎欲滴的样子,再加上太师母也点了头,于是也就同意了。结果,太师母、鲁迅、朱安、俞芳三姐妹以及三个帮工,每人一碗,一共要了9碗。
这段回忆让我想起鲁迅欣赏的`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来。真正的英雄,其实是最温柔的人。鲁迅当然有她睚眦必报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缕缕柔情。鲁迅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后来那些塑像里千篇 一律的神态——横眉冷对、怒发冲冠。要是一个人总是横眉冷对、怒发冲冠,不仅他的脸部肌肉受不了,而且他的精神也受不了,弄不好会疯掉的。鲁迅很多时候都是慈眉善目的,这在很多友人和学生的回忆中都能够发现。鲁迅尤其喜欢孩子,喜欢海婴和所有的孩子。俞芳回忆起76年以前与鲁迅的交往,还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晰。这也正说明鲁迅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了何等深刻的印象。
鲁迅不仅在孩子那儿寻找纯洁和单纯,他自己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鲁迅尽管早就看透了整个世界,但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也没有对世界完全绝望,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在支撑着他,平时,鲁迅的工作非常繁忙,他在几所大学里兼课,白天很早就出门去了,晚上很晚才回家。但是一有空,他也会像小孩一样跟俞芳姐妹一起“贪玩”。俞芳记得,有一次鲁迅拿着放大镜,在太阳底下把纸点燃。鲁迅是不需要“验证”这一科学原理的,因为凭他所拥有的科学知识,他当然知道聚焦的过程。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聚精会神地用放大镜点燃纸张呢?我想,他一定是出于“好玩”,仅仅是好玩,没有什么别的用意,也无须鲁迅研究专家们赋予这一行为特殊的用意。一赋予所谓的“意义”,就等于是“狗尾续貂”。“好玩”比所有的“意义”还要有意义。天才们思想的火花,许多都是在玩耍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还有一次,鲁迅在满碗的水面上放缝衣针,一次又一次,直到针不下沉才肯罢休。这也是出于“好玩”。没有这份童心童趣,鲁迅也就不是鲁迅了。这份童心童趣,甚至比愤怒和疾恶如仇还要重要。我认为,“爱”和“好奇”,永远是“愤怒”和“仇恨”的底子。
对于身边的亲人们和雇工们,鲁迅充满了柔情,他并不是一个难于相处的人。有一次,夜已经深了,伏案写作一天的鲁迅刚好睡下,同住西屋的鲁迅家的帮工王妈和俞家的帮工齐妈发生了口角,夜深人静,俩人越吵越响。以致鲁迅整夜失眠。第二天,鲁迅精神不支生病了。三姐妹跑去探望,鲁迅很高兴。谈到口角的事,鲁迅说:“你们听到没有?声音可大啦。”俞芳问:“你为什么不去‘喝止’呢?其实只要你咳嗽一声,她们就不会吵了。”鲁迅摇摇头说:“她们吵嘴,彼此心里都有气,若制止他们,虽然不会再吵,但心火不消,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睡不着,不如我一个人睡不着。所以还是让她们吵一吵,等话说清楚了,心里气也就消了。”这就是鲁迅的“本色”。
鲁迅的柔情还扩展到所有可怜的底层民众身上。每天上下班,鲁迅都要坐人力车。当时,富豪们尽管在吃喝玩乐的时候挥金如土,但在给人力车夫车钱的时候却锱铢必较,十分苛刻,常常为了一两个铜板,让车夫两眼泪汪汪。鲁迅却恰恰相反,每次他给的车钱都是最多的,而且下车的时候还和蔼地向车夫道谢。他经常说,人家是要养家糊口的,一个人平时用钱不可浪费,能节省的地方,应该尽量节省,但克扣劳力钱是不应该的。生活中的鲁迅和文章中的鲁迅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在中国作家中是罕见的。
不理解鲁迅的柔情,就无法理解鲁迅为什么没有被无边的黑暗所压垮。从一个小女孩的回忆里,我丰富了自己关于鲁迅的想象。
文字的背后散文
最近,在里浏览,无意中看到一篇日记《我在彷徨》,因题目的新颖,为此逐字逐句的去领会主人公的心绪,果不出所料,从浓重的文字里,从颤抖的音符里,读出了一个未成年人伤感的灵魂!
这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子。她这样叙述到:我很纯净,也很简单;我无数次期待明天的朝阳,也无数次的放飞自己的梦想,只因父母的离异,随母漂泊的日子,不得已辍学为生活奔忙!孤独的身影,曾一次次的向着理想的方向张望,那活泼可爱的同学身影,和蔼可亲的老师的面孔,时不时地在我眼前晃荡!一个人,一颗心,一条生命,无数条选择!最终,自己被现实所刺伤,原来一切都变得不在美好,原来生活竟然如此渺茫!一颗花骨朵还未开放......无情的现实给予我无尽的伤悲,无论我失败多少回,流过多少泪,可现实中的我就是这样狼狈不堪......
读完这篇文字,我心颤抖,我心流泪!一个花季少女,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为何这么伤感?十六岁的年龄,本是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本应该在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应该有朝霞般的理想, 有春天蓬勃的身心健康,为何字里行间透着对人生的怅悯?
通过这女孩的日记,我想试问她的父母,试问所有离异的夫妻,当你们在决策离婚的那一刻,是否想过你们的孩子?考虑过他们的成长?是否清楚把孩子带到世上自己该有的担当?你们随心所愿了,可幼小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创伤 ?
走在离婚道路上的朋友们!请看看,我们身边多少单身家庭的孩子,在人生成长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心里受到严重的障碍,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很多学习很好的孩子,因家庭的原因放弃了学业,搁浅了自己的理想!有谁来承担这一切?又怎能抚平那幼小心灵的创伤?
静一静吧!清醒一下混沌的头脑。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如意,没有不灭的火焰,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不要让肮脏的灵魂泯灭你做人应有的担当!
记得有人说过:拥有了不知珍惜,一旦失去了才知美好。一些事情不要等做错了在惋惜,不要等遍体鳞伤了在去疗养,这样只能亡羊补牢,给家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创伤!
俗话讲: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夫妻之间不要揪着过错不放,也不要以自己的优势 咄咄逼人;夫妻之间没有什么高低之分,让为敬之,敬为爱之,懂得尊重别人,也就意味着尊重自己。偶尔有矛盾、有意见分歧,请一定要冷静,清理一下自己的头脑,不要被激动丢失了判断力,孰轻孰重应疲惫过后在做决定。要顾全大局,不能只为自己的私欲而把痛苦凌驾于别人身上。换位思考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
凡是执子之手 ,都要经受岁月里无数次风风雨雨洗礼。人生道路很漫长,建立起一个家庭、一桩婚姻,是要经受住无数次锤锤补补的修复,耐住在每一个日子中始料不及的创伤疼痛,珍惜着一次次坚韧的固守才能够白头偕老!
婚姻是家庭的组合,是爱的归宿。要懂得珍惜,不要因为一些油盐酱醋而伤害你们的家庭,请记住,家不是你一个人的,而是整个家人的结合,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人类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回归到同甘共苦的亲情中,回归到共担责任的婚姻中,即所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生活当中没有纯粹的得,也没有纯粹的失,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当你正在得到时,同时也正在失去。什么都想抓住,什么也抓不住;什么都想得到,什么也得不到,常言说得好: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把芝麻看成西瓜的人,永远也得不到西瓜。大聪明之人得大失小,小聪明之人得小失大。聪明反被聪明误。得之要惜之,拥之要护之。为了我们的后代,为了祖国的未来,走在婚姻边缘的朋友们,请慎重再慎重!如果真的走不到一块去,是否等孩子成人了再做决定?
为了这颗稚嫩的幼苗不在灼伤,为了这孤独的灵魂不在彷徨,我在和这女孩勾通,试着打开囚禁她心灵的牢房!
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作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而美好的历史。从古至今,千百年的文化陪伴着我们。古色古香的诗句,优美动听的乐曲,栩栩如生的绘画,以及那些曾为见过的古遗址和未曾出土的古用器都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我渴望着,用我的一生,去发现它们,研究它们。多种古文化中,我们最熟悉的是文字,文字,是我们的朋友。文字,是一种交流方式,是一串密码,文字,它有着不为人知的密秘和意义。而我们身边最为常见的又是“朋友”二字。
“友”字,在古时候的写法十分形象,如两个手,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两手握在一起,表示着不可毁坏的友谊和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友,为知己,也为欺骗。
朋友之间,最为重要的是友谊。友谊,有的像钢铁一般不可摧毁,但是,也有的如塑料一样,一用力便成碎片。友谊,是真诚的,也是虚假的。有的人,因为志同道合而成知己,曾许下山盟海誓。但,也有的人,只不过是为了商场上的利益而成为所谓的“朋友”,在利益之间,他们的“友谊
文字,一个我们经常提起的词,他给人的生命增添养料,给世界添加色彩,为人生点亮明灯。但这个伴我们成长的东西,你是否发现过它背后的秘密?是否读懂她隐藏的内涵?是否发现过他背后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从牙牙学语开始,文字就伴随着我们的故事书与我们共同成长,上了幼儿园,文字故事让我们回忆不已,上了小学,文字背后的故事更加明显的出现,一次到一词到一句到一段,我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上初中了,阅读多了,文字就变成了生命的养料,不可缺少的动力。他们如一只只小精灵组成一篇篇美好的文章,带给我们人生的哲理。
在课本中,文字语言是丰富的,不论用含蓄的语言,还是准确的定论,都让我们感受到美好。《宇宙生命之谜》带我们探索那个神秘的星空,让我们遨游在天文的神其中,更让我们体会到说明文的严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我们体会到长征时期遇到的艰难困苦和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我喜欢上语文课。
课外书上,语言文字也是多姿多彩,不信你看,曹文轩的《草房子》给我们刻画了那么多鲜明人物,对生命不卑不亢的杜小康;为了尊严,不惜一切的男孩秃鹤;顺父母能力强的小蛮子细马;有调皮天真正义的桑桑。《三国演义》中的“神算子”诸葛亮,正义的关羽,生性多疑的曹操……这都是语言之美,文字的故事。
文字背后有故事,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通过积累,形成美好的语言故事。文字背后的故事,我发现要你细心阅读,广泛阅读,就能发现其背后的故事,发现语言文字之美!
街上流传着一个故事,故事源自一堵被风雨侵蚀地满目疮痍的老墙。老墙距地面一人高的地方,终日高悬着一束吐着芬芳的百合花。
有人觉得奢侈,有人觉得无聊,也有人觉得奇怪,还有人说:这里曾发生了事故。是的,一场交通事故!一位站在人群中的白发苍苍的老人说,他顿了顿,讲起了那个似乎有些遥远的故事。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夜晚,天上下着雨,一辆载满货物的货车在公路上行驶着,就在离厂房大约10米远的地方,有两个男孩撑着伞有说有笑的走着。突然,大货车失去控制,径直向他们冲来。眼看事故就要发生,说时迟那时快,一位老者冲上来,推开了那两个男孩,砰的一声,老者被撞飞了,倒在血泊中,很快周围的水都被血染红了,驾驶室里那个被吓傻的司机拨打了120,随后被赶来的交警带走了。老者被抬上了救护车,望着救护车远去的背影,两个男孩伤心地落下了泪。突然,一个男孩发现散落在地上的一个信封和一束百合花,展开信,一行漂亮的字迹赫然入目:老婆,今天是你七十大寿,我特意买了一束你最喜爱的百合送给你。
男孩看完信后,捡起了百合花径直朝医院走去,到了医院,男孩见到了救命恩人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此时老人已经抢救无效死亡。
从此,两个男孩待老人的老伴如同自己的亲人,百般呵护,每周两个男孩都会和她来到事发地点,在那堵老墙上挂一束鲜百合。他们在老墙上轻轻贴上一张条幅:在恶劣天气中,小心马路杀手,珍爱你的生命!他们总会将条幅的每一个边角按一按,然后互相搀扶着,沿着人行道渐渐远去,如血的残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百合花在老墙上盛开,百合花的故事在小街流传,那一束在墙上静静开放的百合花,似乎在悄悄地提醒我们:珍爱生命,学会感恩。
★ 柔情情感随笔
★ 生日柔情短信祝词
★ 职场背后
★ 对生命的柔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