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胡星斗:中国为何没有一流的大师(共含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ustio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胡星斗:中国为何没有一流的大师
8月17日下午,“革新与复兴――中国高等教育转型论坛”在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召开。这次论坛由《中关村》杂志主办、新浪网协办,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高级策划王鲁湘担任主持,周孝正、张颐武、胡星斗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了精彩纷呈的言论,剖析中国教育的弊端,纵论中国教育的出路。以下为中国问题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先生的演讲实录:我今天就中国为什么不能够有一流的学者、大师提出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中国应当鼓励民营大学的发展。而且前一段时间,我提出中国应当实行教育第一、科教优先的战略,后来我在翻译一些书的时候,我发现蒋介石在六十年代就提出了教育第一这个战略,还是蒋介石比我高明。如何实施教育第一、科教优先的战略呢?我认为首先要明晰产权,从产权改革入手。如何改变中国的大学行政化的现状?也只有大学民营化这样一个途径,否则所谓的大学废除行政级别、大学自主招生、教授治校,其实都是空谈,不可能做得到。只有将大学民营化,加上政府的法制化,才能解决政校不分、大学官场化、学术不独立、不自由等这样一个状况。 当然有人经常跟我争论,认为最主要的是政府要法制化,而不在乎民营化。但是问题在于,没有民营化的话,实际上就没有法制化,在一个国有单位林立的地方肯定是没有法制的地方。比如说我提出土地归农民所有,有的人说土地归农民所有,也不可能遏制征地的状况,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和无法无天不可能改变,但是问题是说没有土地财富民间化,怎么可能有一个法制社会呢?只有财产归民间所有、个人所有,才可能形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法制环境。只有将主要的大学变成民办,才能够提高教育和科研的质量,而且也只有将主要的大学交给社会来办,才能够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否则我们主要的经费都用于办大学了,义务教育经费是捉襟见肘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捐资助学的风尚,而且在国外捐资助学主要是捐资办大学,而不是像希望工程办小学,因为办小学义务教育那是政府的责任,而不是捐资助学。 目前中国对官办大学与民办大学采取的是亲疏有别、宠爱前者、歧视民办大学的差异化的政策,凡是官办大学在招生、就业、教师评奖、户口、评优、申请经费以及学生申请贷款等各方面都优先,而民办大学一般来说只能招收淘汰的高考生(除了少数民办大学之外),而且在办学条件、政策、教师与学生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阻力,所以民办大学能够坚持下来的不多,很多都被人为地打压,生存都困难。生存困难因此没办法淘汰学生,学校本身报名的人很少,收得费用很少,因此就想方设法挽留学生,因此不惜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形成差学生、差学校、差待遇的恶性循环。 公立大学垄断一流的资源和生源,同时我认为生产了大量的“垃圾产品”,当然不是全部,我只是说比较多,比如论文的数量全球第二,恐怕99%都是垃圾论文。博士生数量、硕士生数量全球第一,但是就像刚才朋友们所指出的,很多都是权钱交易的产物,有些人到这儿亮学位,确实因为有些学位遭受到质疑。各个大学都以论文数量、科研经费的数量论英雄,但是有近60%的经费可能没有用到科研上。 我是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山东省的省级报告公布,高校科研经费能够用在科研费用仅占40.5%,大部分科研经费没有用在科研,即使用在了科研,许多可能也是被浪费掉了,一部分科研人员年复一年在申请课题,经费到手以后基本上由博士生、硕士生门做,想尽办法花掉这些费用,花钱买版面出论文,或者是申请专利,因为很多课题要求要有专利,就能够结项了。这样就形成很多专利实际上是垃圾专利的局面,比如说我们国家专利局做统计,只有19.9%的专利是属于发明专利,中国绝大多数专利都是外形包装和商标专利,发明专利不到20%,而发达国家是80%多,即使在发明专利中,我们国家的发明专利大部分都是小打小闹的个人发明和重复性的发明,属于职务发明、单位发明的、群体攻关发明是相当少的,发明的质量是非常成问题的。 有了课题就召开一个科研成果的鉴定会,邀请一帮朋友们相互捧场,说达到国内的一流、国际先进的水平,然后就结题,往往一天半天的鉴定会,谁也没有时间看研究的数据是否是真实的,也没有必要核实,很多人心照不宣,今天我给你捧场,明天你给我捧场,反正最后申请的是国家的经费,这就是官办大学的弊端。由官员分配研究经费、支配研究经费,而经费的使用缺乏应有的监督,由官员评判学术,所谓的大师、院士应当说都是官方喜欢的人。像黄万里那样的,批评三门峡工程,又批评三峡工程,即使大家公认数一数二的大学者,但是他当不上院士,不仅当不上院士,而且水利科学著作都不允许发表,这就是中国的大学。 用政绩标准催生教育产业化、教育大跃进,不关心教育质量、学生质量的滑坡,国有的大学和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是一样的问题,由于产权不清,治理结构的不科学,某些大学领导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也不在乎糟蹋学校的名声,所以北大、清华挂靠了多如牛毛盈利单位,也都无所谓,反正不是私立的,不是我个人的大学。就像鲁湘兄所说的,目前的中国只有官学没有真正的大学。只有将主要的大学民营化,废除对于民办大学种种的歧视,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才能逐渐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质量,才谈得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否则建设一流大学只是一厢情愿,只有将主要的大学私立化,由企业家组成学校的董事会,由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学校的理事会,组成这样合理的治理结构,加强对大学的监督。 主要的大学民办之后,不可能全都民办,可以有少数的国办,主要的大学民营化之后,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搞义务教育,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钱从哪里来,从慈善捐款和大学科研对外服务中来,刚才大家也说了,美国的大学主要是私立的,但是经费一点也不缺,异常宽裕,像哈佛大学教育基金都是人家捐赠的,有三百多亿,经过金融危机有一点缩水了,两百多亿,两百多亿美元教育基金,像耶鲁大学也有两百多亿。 据报道全美大学捐赠基金在股市投资就超过3400亿美元,而且美国各种各样的捐款六七千亿,由于慈善制度比较完善,特别是校友都回到学校捐款,大学主要靠校友捐款等,所以形成了一种公益慈善之风,中国也应当改革慈善体制,应当允许慈善捐赠抵个人所得税或者是免税,而且只有让大学民办,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为学生设计课程,调整专业,增强创新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国有大学肯定就如同国有企业一样,不可能重视产品的质量,大学生的质量就没办法提高,如果民办了,逐渐竞争,民营大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质量提高了,大学生毕业以后,才会有那种对母校感恩戴德的心里回报学校和母校,中国也会形成像美国那样的校友回校捐赠母校慈善之风,由此也形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高。 所以作为大学民办的试点,我建议北大、清华办成民办大学,如果这样的话,张颐武他肯定不高兴,因为到那个时候他将变成民办大学的教师,但到那个时候民办大学的教师可能是最光荣的,谢谢大家! www.sina.com.cn 月23日 19:13 新浪教育身为一个十几亿人口中的一个中国人我感到自豪,可我又感到无比的无地自容、为什么呢?是因为我再想自己的国家为何没有美国发达,至今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口比较多,自然人才也多,我们国家的疆土也比美国的要广。可是为什么我们就没有美国那样的强大呢?原因就是如下几个。
第一美国一直在不断地进步,而我们曾有一段时间是败落的,从闭关锁国到抗日战争结束我们一直是在谷底的,那是我们没有看到一丝富强,大多都是民不聊生啊!
第二现在许许多多的人都爱看美国的大片,美国大片里的是未来的情景,中国,而我们还在反反复复的拍着以前的历史。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美国确实比我们强。因为就从拍电影就能看出美国比我们更有理想,更有抱负。这我们就落后于他们。
第三就是我们的礼仪方面,如果去过美国的朋友,在一些公共场合可以看到几个醒目的汉字,中国文字!上面写的是什么?“便后请冲厕所”“垃圾桶在此”等,你们以为这是那些美国人精心为我们设计的吗?对确实是给我们精心设计的。这是赤裸裸的讽刺!我们坐公车的时候总是争先恐后的怕自己没有位置。而国外确实另一种景象,只见一支队伍排的整整齐齐,井然有序。这就是我们和他们的差异。
第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有大量的人才,而其中也有我们中国人。他们为什么要去美国呢?而不是在自己的国家呢?是因为美国比我们好,比我们强,那你有更多的东西可以供我们学习。如果我们国家强大,国外的人不来我们这里学习吗?不把他们国家的知识带到我们国家来吗?人都往高处走,所以这些国家的人才都聚集在美国各地。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大起来!
第五这一点很可笑,因为中国的人自己害自己人,把一些垃圾加工就变成口中的食物,或者食物里面加了不干净的东西,试问一下这些人想过自己是中国人吗?他们没想过他们只知道钱。中国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不能成为发达国家。
我想表达的还有许多,我已经写不下去了,因为我已经为这些人而感到羞愧。振兴中华,中华富强。要强大必须要努力努力在努力!为了中国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吧!
四川南充顺庆区南充一中初一:zjk南充
.07.19 来源:《经理人》杂志
中国企业大多管理“员工的现在”,世界级公司管理“员工的未来”
尽管30年来,中国企业开疆辟土、高歌猛进,然而放眼全球商业舞台,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还没有哪一家中国企业真正迈进了世界卓越企业的殿堂,成为舞台上的耀眼主角;也没有哪一位中国企业家登上了商业领袖所能企及的世界顶峰,引领全球财富走向,对比世界级企业与企业家,依旧有一条不小的沟壑横亘在我们眼前,为什么我们未能渡越到彼岸?
中国企业未臻卓越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真正的挑战在于“国际化规则与世界级水平的运营”,因为中国企业,即便是优秀如海尔、联想、华为等,与世界卓越企业存在的差距是整体性的、全方位的。
● 战略差距:权谋vs制度
中国企业多以“权威谋略”为战略出发点,而世界级公司则以制度和文化为战略出发点。到目前为止,中国绝大多数优秀企业家都是在计划与市场“双轨制”下产生的。在“市场”环境中,他们懂得了“国营厂长”不懂的竞争谋略,但“计划”余味下,却需要他们懂“政治”,甚至部分会成为以“权威谋略”为中心的市场政治家。
● 绩效差距:短视vs长远
中国企业大多管理员工的现在,世界级公司管理员工的未来。世界级企业的绩效管理,是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从而获得公司的未来。但中国不少企业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
● 文化差距:工具vs信仰
中国企业用业绩凝聚员工,世界级公司用文化凝聚员工。不少中国企业的远景成为企业家个人的鸿图伟业,是实现企业家个人野心的工具和附属品,而不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在相当一些中国企业中,核心价值观只是手段而已。一些企业家常常把“以人为本”、“消费者是上帝”一类感人肺腑的话挂在嘴边,而一旦利益当前,一切仁义道德就靠边站。
● 管控差距:能人vs流程
中国企业用能人管理控制公司,世界级公司用流程管理控制公司。中国企业对公司的控制大多是由人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制度与流程系统完成的。这样必然产生诸侯经济。这种管控方式在短期内可以在量上获得扩张,但不能获得质的提升,虽然金玉在其外,但败絮却早匿其中。当年三株的失败,诸侯经济就是很大一个原因。
● 营销差距:利用vs敬畏
中国企业利用消费者的幼稚,世界级公司促进消费者的成熟。要想真正把握消费者,就得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像追求真理一样,不断地了解他们,琢磨他们。但中国众多企业在骨子里对消费者是没有敬畏的,他们认为可以用计谋搞定消费者,所以用夸大其辞的广告,用费尽心机的“承诺”去讨好消费者,获得增长。
● 领导力差距:聪明人vs认真事
中国企业强调做聪明人,世界级公司强调做认真事。不少中国企业家的骨子里有很深的帝王情结,有很强的支配欲,喜欢研究“驭人之术”,“好为人师”,“领导”在他们心中就是“驾驭”的意思,结果企业就演化成了权谋组织。世界级公司强调的是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强调的是权力和义务对等之上的合作。
中国企业家尚未登顶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得益于一批具有创富精神和理想的企业家共同努力的同时,也将柳传志、张瑞敏、王石、任正非、马云等企业家推上了个人价值成就的高峰。可是,仰看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等商业领袖,中国企业家的修炼与攀登之路还远未到尽头,距离顶峰还有很长一段路途,
● 差距一:抵制诱惑的能力
世界级商业领袖往往诞生于严格的市场竞争环境,而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与商业环境,还无法说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这给企业家提供了太多的创富机会,同样也形成了太多的诱惑,以致中国企业家不容易坚守自己的商业底线。中国企业家有了钱就抑制不住要进军房地产,涉足证券投资,因为赚钱来得快。但是这样机会投资产生的利润是可以持续的利润吗?真正致力于登上顶峰的中国企业家,不能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对暴利与机会的贪婪上。
● 差距二:重硬件轻软件
世界级商业领袖有个共同特点,把人力资源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来实现企业的跨越。而很多中国企业家认为企业的发展动力是硬件推动型,他们相信机器胜过相信人才,他们把研发投入的重心放在机器设备的投入上,轻视对研发团队和研发管理者的投入。殊不知,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经营管理,最终来源于人的智慧,离开这一点,企业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
● 差距三:缺少企业幸福感
许多中国企业家的幸福感更多是建立在社会名利和行政地位上,或者是建立在下属对他的崇拜感上。而世界级商业领袖更多的幸福感来源于企业经营成就,所以类似于洛克菲勒等家族企业往往寿命很长,传承数代人而长盛不衰。
差距源于商业文化根基
之所以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还未有登顶者,最根本的问题来自于中国社会发展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商业文化根基。因为,企业是国家或者民族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表面看,我们与世界卓越企业和企业家的差距是管理水平上的差异,是战略规划、组织形态、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差距,其实本质上的差距是商业文化的相对落后,是人的思维意识还未摆脱长久以来的小农经济形态的影响。
这种商业文化的先天不足,表现在战略思想上,就是中国企业喜欢做大,喜欢做外在的扩张,喜欢追逐机会。中国企业家骨子里有一种不安全感,因为在小农经济下人是没有安全感的,深受生存环境不确定性的困惑。
商业文化不足表现在企业治理结构上,就是中国企业大都是“人治”型家长制的组织形态。这是因为历史上中国的商业组织都是家长制结构模式,不仅企业家容易偏好当家长,员工在内心深处也难于摆脱对一个大家长的渴望与敬仰。
从营销系统来看,中国企业的营销系统同样深受商业文化先天不足的影响,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消费者骨子里的不独立因子,先从意志上将消费者弄晕,然后令其服从,这是一种农业文化下的运动式模式。
从人力资源来看,商业文化先天不足的弊端更为突出。在农业社会下人往往没有独立人格,是依附型的,必须通过情感交换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抱团。因此中国企业往往靠熟人来管理,企业家摆不脱封建帝王思想,总是力图让下属成为“自己的人”,公司领导者常常划分为几拨人,山头林立。于是,在堪称中国优秀企业的娃哈哈公司里,竟然出现宗庆后身边竟然没有一名副总裁的惊人景象。
回归商业本源是追赶途径
以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发展速度,诞生世界级企业与企业家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尽快弥补商业文化的深层次差距,拥抱世界先进的商业文化,摆脱小农经济形态的束缚,回归商业社会的本源。
企业与企业家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公司。公司实质上是一个法人组织,是有独立生命意志的。那公司如何才能做大做强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客户价值,公司的战略思想就是如何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价值,如何以此为基点来设计公司的组织结构、营销系统、人力资源体系。沃尔玛、谷歌、戴尔、宝洁等,不都是这样的吗?以消费者的利益为第一位,公司就是为客户提供价值的经济组织。做大做强是结果,以客户为中心是路径。明确了这一点,公司也就完成了战略的调整。
接着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回归本源。法人意味着公司的老板实际上就是公司的代理人、所有者或者监督者。公司是有自己独立意志的,公司收益归你不代表你可以随便处置它。按照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来设计并严格遵循,这本身是对公司生命的一种尊重。
营销系统回归本源,企业就应当投资消费者的未来,帮助他们成熟。人力资源系统回归本源,企业应做“法治”上的流程系统,强调权力和义务对等之上的团队合作。
回归商业社会的本源,加之中国经济环境的酝酿,中国企业不仅能像日韩企业那样迅速国际化,更会成为国际管理的领导者。
*姜汝祥作者系著名企业战略专家,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
1,消费人群小
茶叶的绝对消费量很惊人但是消费人群很集中,电商的主要客户群是网民(在中国大部分在20岁左右),中国网民的年龄段决定了不会太多有人喜欢喝茶(还体会不到茶叶的魅力)。在中国看到更多的是在网吧或家上网的人大部分是手拿可乐之类的饮料,基本上没有像带杯热茶上网的。反正我身边网购上瘾的人,对他们来说比起茶叶更欢迎咖啡或茶饮料。由此可见,茶叶的消费人群和电商客户的重合度非常小。所以,茶叶不是电商客户的那杯“Tea”,自然没有产生巨大的网络购买量。
2,茶叶的特性使然
正如畅维所说:
父母是做茶叶生意的,10多年了。。真正喝茶的人,不可能看看图片就下单了,
因为这个山头和那个山头的同种茶叶味道就不同,还有采摘时间,降雨量等因素影响,从而品质不稳定。300块的铁观音和400快的铁观音我是真心喝不出来差别。所以定价就是一个大问题。就像买首饰,散装酒,等没有一个行业规范
中国的茶叶品种样式太多了,这个山头和那个山头的香气和回甘都会不同。所以,茶叶的这个特性决定了网购即使是一个大品牌也不能让用户产生一个稳定用户体验,只有亲口品尝才能产生好的购买决定。
3,电商的特性使然。
电商强调用和体验,用户体验不一定指性价比高的产品而是性价比稳定的产品。打个不太贴切比方:两个射击选手各五颗子弹比赛。一个人5颗全部集中在靶的左下角4点钟位置的5环处,弹孔非常集中;一个人5颗子弹散射在靶的四个角落和中心,5,6,7,8,9,10环。可能最终射击比赛成绩后者更高一些,但是如果把射击比赛换成是用户体验的话恐怕前者的用和体验会更好。因为对理性的客户来说,花500买山寨手机不期望能有iPhone5的全部功能,只要能像iPhone5就足够了。也就是说理性的客户在花钱消费时得到的产品永远是在自己的期望之内或更好才会产生好的用户体验。恰恰在这方面,由于茶叶的特性网购茶叶的用户体验可能还不如网购山寨手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