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水质学中的几个化学前沿问题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狗碧碧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水质学中的几个化学前沿问题(共含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狗碧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环境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水质学中的几个化学前沿问题

篇1:环境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水质学中的几个化学前沿问题

环境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水质学中的几个化学前沿问题

摘要:本文讨论环境化学学科的范畴、组成及特色.介绍环境水质科学技术中与微界面水质过程有关的几个前沿热点,诸如水体颗粒物、有毒化学品、悬浮沉积物、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等的发展概况及核心内容.作 者:汤鸿霄    Tang Hongxiao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期 刊:化学进展  ISTICSCIPKU  Journal:PROGRESS IN CHEMISTRY 年,卷(期):, 12(4) 分类号:X13 X52 关键词:环境化学    微界面    有毒化学品    沉积物    絮凝剂   

篇2:浅谈绿色化学与环境问题

浅谈绿色化学与环境问题

文章针对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飞跃进步,工农业迅速发展,人类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严重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笔者提出绿色化学作为一种新的环保理念,其教育和普及在保护环境上具有重大意义.

作 者:梁洁青 王颖 Liang Jieqing Wang Ying  作者单位:梁洁青,Liang Jieqing(太原警官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王颖,Wang Ying(太原市环保局,山西,太原,030002)

刊 名:科学之友 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 年,卷(期): “”(35) 分类号:X13 关键词:环境问题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篇3:浅论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问题

浅论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问题

摘要:介绍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环保问题以及环境贸易壁垒的概念、特点及内容、形式,概述了环境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举例说明了我国创外汇较高的几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因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制约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并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相结合提出了针对环境贸易壁垒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环境;贸易壁垒;国际贸易;限制;对策。

1、引言。

近些年我国环境破坏已经危机到外贸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环境贸易壁垒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外贸出口,如何跨越国际贸易领域中环境贸易壁垒这个障碍,确保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须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减少以环保为借口的环境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2、国际贸易中的环保问题。

随着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全球化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印证了环境污染无国界的说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国际组织及社会团体发起了国际性环保运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标准,成立了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来推动国际范围内的环保。

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最初是在关贸总协定时达成的决议,全球各国不同的环境标准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导致了环境与贸易间的矛盾。环境与贸易矛盾在社会分工产生与交换活动伊始便存在,表现为具有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且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中被激化起来。各国为环保执行的限制或禁止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甚。

3、环境贸易壁垒。

3.1产生背景。

近年来,出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各国政府进行环境立法,实施环保措施,倡导绿色消费,制定了分门别类的环境贸易壁垒,特别是发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绿色法规法律,使得环境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开始发挥其作用[1]。

环境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自此后许多国家开始仿效,环境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国际贸易手段正向法规化和国际化同步迈进[2]。

3.2概念及特征。

环境贸易壁垒又称绿色壁垒,是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的环保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目的。

环境贸易壁垒具有如下特征:(1)表现内容的合理性和表现形式的合法性;(2)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实施中的传递性;(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4)实施效果的歧视性[3]。

3.3内容和形式。

3.3.1环境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科技水平较高,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均以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较少或者基本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难以企及的,进而轻易地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3.2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或生态标志,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保标准、指标或规定,且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以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极小。环境标志易构成潜在的贸易歧视和现实的贸易冲突,能够起到诱导消费者选择的作用,且对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起到贸易壁垒作用。

3.3.3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制度是指规范商品包装(物),包装材料要符合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使用或自然分解、不违反环境要求的有关包装方面的法律、规章。

3.3.4绿色补贴。

指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财税上补贴出口企业,或在出口产品成本中补贴保护环境与资源消耗的成本,或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较低的环境标准,以使产品明显低于进口国同类产品价格,影响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招致进口国采取反绿色补贴的措施。

3.3.5卫生检验制度。

《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中规定的有关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的国际标准,其中规定成员国人畜事务为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动植物携带疾病的伤害,有权采取相应的管制措施。

3.3.6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

绿色关税指进口国以环保和人类健康为由,对其认定的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进口产品,除了缴纳正常的关税外,格外加征的环境进口附加税。市场准入指进口国以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违反有关的国际环境公约或国内环境法律、规章而采取的限制外国产品进口措施。

3.3.7环境贸易制裁。

指对违反国际环保、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

4、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4.1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外贸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其出口份额约占80%,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成员,现已从环保立法阶段转向了环保执法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技术标准比较高,如针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苛刻的环境标准,这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着缩小的危险。

4.2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国际上针对工业品贸易、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品和投资等提出了环境方面的规范,而这些贸易为我国外贸中比重较大的出口贸易,若发达国家对这些类的产品进口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产生的环境贸易壁垒,将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

4.3对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的制定影响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要求其过程为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企业缺乏资金,环保技术落后,为了达到进口国家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保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支付相关费用,还需对产品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做大幅度的调整,这势必将增加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使出口产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4.4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而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与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其中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抵制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案例甚多,这样便形成了只有发达国家存在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自由贸易区,使我国无法介入[4]。

4.5实例。

4.5.1包装行业。

1月开始执行的“环境包装制品的回收率要达到85%以上”这条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包装行业冲击很大。我国的一次性餐具因没有“绿色标准”而被禁止出口欧美市场,许多商品出口欧美还要支付高额的包装废弃物处理费用等。

4.5.2家电行业。

国际贸易中我国家电产品进口关税被削减,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国外品牌在质量上的优势添补了价格上的差异,从而对我国家电产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上海208月份小家电出口欧盟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欧盟实施《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回收指令》后,上海小家电出口量降低到当年的最低水平。又如欧盟实施的《生态设计指令》的技术壁垒,进而对电气电子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到回收利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突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这也将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构成较大的影响。

4.5.3纺织服装工业。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我国加入WTO后,该行业受惠较大,但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据案例了解,因服装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而被处以罚款或被迫回销等情况常有发生。例如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就对进口服装的甲醛、重金属、防腐剂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这些规定对中国服装出口形成了技术性的环境贸易壁垒。

篇4: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在为人类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为人类生存提供舒适性环境享受的同时,并为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废物进行消纳和同化。然而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其实质是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作 者:曹俊文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江西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xx “”(11)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5:中学化学教学中环境化学教育

【摘要】本文概述了化学与环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列举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内容和体会,表明为适应现代知识更新、学科结构变化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中学化学环境化学渗透

化学正面临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巨大挑战。

21世纪是化学学科飞速发展的世纪,同时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也将越来越深入。

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空气、水、土地和大量的生物及矿物资源。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不断地改变着这些环境条件,甚至引起对环境的污染,发展到21世纪多方面的全球环境问题,无不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

所以,如何阐明这些危害人类的环境问题的化学机理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化学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职责。

环境科学与化学学科交叉形成的环境化学在这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

我是多年的中学化学教师,下面谈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的内容以及一些体会。

(一)电解质溶液与酸雨

中学化学中“电解质溶液”一章,主要介绍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这几种体系pH值的计算。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不同溶液pH值的计算。

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给学生提出雨水pH值如何计算?我们现在经常说酸雨(广义讲pH<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露等,均称为酸雨),酸雨的pH值又是多少呢?在讲课中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进行讲解。

近年来通过对降水的多年观测,已经对pH为5.6能否作为酸性降水的界限以及判断人为污染的界限提出异议。

有人认为pH在5.0~5.6之间的降水有可能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但没有超过天然本底硫的影响范围。

或者说,即使认为影响存在,由于降水中有H2CO3-HCO-3缓冲对存在,有足够的缓冲容量,也未超出天然缓冲作用的调节能力。

因为雨水与天然本底硫平衡时的pH为5.0,如果雨水pH小于5.0就可确信人为影响的存在,所以提出5.0作为酸雨pH值的界限更为确切[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以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例,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变死记为活用,而且认识到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的。

(二) 化学平衡与地球碳循环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是一个动态平衡,条件改变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自然界也存在许多平衡。

环境污染正是由于人为因素破坏了这些平衡而造成的。

例如,地球碳循环分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陆地生物碳量比大气碳量稍低,而土壤碳却是大气碳量的两倍,是陆地生物固定碳量的3倍,因而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对整个地球碳素的平衡有重要影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年植物和光合微生物固定碳量与土壤中植物残体分解量大致相等,达到动态平衡,如果环境条件改变或者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就会打破这种平衡造成土壤有机碳库的亏缺。

例如,由于能源消耗量增加,大气中CO2含量不断提高,可能会加速有机物质分解和空气中CO2浓度提高,产生温室效应。

因此,维持地球碳素循环平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金属元素与水中金属污染

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

其中以轻元素为最丰富,常量元素几乎没有重金属在内,相反金属浓度较大时将引起生物的毒害作用。

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通常是采矿业、金属冶炼、电镀、化工等工业所产生的“三废”经过种种途径而进入空气、水源和土壤的。

如Cd是水迁移性元素,除硫化镉外,其他镉的化合物均能溶于水。

在水体中镉主要以Cd2+状态存在,进入水体的镉还可与无机有机配位体生成多种可溶性络合物。

水生生物对镉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其富集是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种形式,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可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

众所周知的日本痛痛病就是由于长期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所引起的中毒。

还有日本著名的水俣病是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鱼造成的。

这是由于水体中汞的生物迁移,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与威胁人类安全的生物地球化学迁移。

其他可渗透环境化学教育的内容还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不仅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环境化学教育。

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介绍有机氯农药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农药所带来的隐患等等。

实践证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化学的渗透,即在进行中学化学教学时,对教学内容与环境化学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思维更新。

通过这种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境化学教育,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既能造福于人类,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3]。

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化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3-4, 54-55.

[2]汪朝阳,李景宁.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J].中学化学, , 16 (2): 19-24.(

篇6: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李发顺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313300)

摘要:学生原有的对事物的认知是思维的开端,问题设计的关联性、层次性、递推性是影响问题式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问题设计时,应考虑目的是什么――锤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在认知、加工问题表征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要遵循计划性、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等原则;要弄清问题从哪里来――可以从课本的文字材料中挖掘、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重新提炼、从实验现象中创造,更要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描述。

关键词:问题设计目的原则来源情境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能使课堂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潜能得到挖掘。它要求教师以教学相关知识为背景,灵活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进行问题设计,应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与手段组织教学,并对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行为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问题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是核心。只有接触的问题与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平衡时,学生才会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动机;而问题情境越真实,越能激发学生对真实世界的探索欲望即思维动机。学生原有的对事物的认知是思维的开端,因此,问题设计的关联性、层次性、递推性是影响问题式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设计目的是什么

基于问题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通过问题的解决来锤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在认知、加工问题表征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探究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一课,课堂上要进行如下四个实验:

实验一: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实验二:设法检验实验一收集到的气体。

实验三:向试管中加入3mL水,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

实验四:向试管中加入3mL乙醚,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 简述实验二中检验气体的实验方法及作出判断的依据。

(2) 从结构上分析该实验选取水和乙醚做参照物的原因。

(3) 实验三的目的是欲证明;实验四的目的是欲证明;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的结果,可以证明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①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② 2CH3CH2OH+2Na→2CH3CHNaOH+H2↑

③ CH3CH2OH+2Na→CH3CNa2OH+H2↑

④ CH3CH2OH+2Na→ CH2NaCHNaOH+H2↑

如果抛开实验,问题(3)的四个方程式的书写都是正确的。设计这三个问题,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来对比回答,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

二、问题设计遵循什么原则

(一) 计划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对问题的内容结构、提出问题的时机以及被提问的对象作前期的准备。课堂提问的随机性越小,越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与监控,也越有利于让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问题中得到应有的收获。

例如,教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笔者设计了下面四个问题:

(1) 请同学们观察实物钠,说一说钠的外观,在书本上找一找,钠有哪些物理性质?

(2) 请画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论文 )说说钠原子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最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从钠原子的结构预测,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3) 钠能和HCl溶液反应,是先与水还是酸反应?请写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4) 钠可用于从钛、锆、铌、钽等金属的氯化物中置换金属单质。观察下面的反应方程式,说说反应要注意那些问题。

TiCl4+4Na700~800℃Ti+4NaCl

这四个问题,旨在以实物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感性的物理性质到抽象的原子结构,推测钠的化学性质中,加深对钠的认识。

(二) 层次性

问题的设置要由浅入深――先是几个简单的、一目了然的问题,再是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逐步深化思维。例如,教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在学生认识了钠的性质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 金属钠的知识我们今天已经探讨了,现在请同学们思考: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如果有一种性质和钠的活泼性相近,密度为0.53g・cm-3的金属锂,保存在哪里呢?

(2) 为什么金属钠不能用手直接去拿呢?

(3) 现有如下实验,在一只试管中,加入5mL C6H6溶液,再加入5mL H2O,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4) 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用什么方法来制取呢?

(5)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可溶性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例如:我国在西汉时期就掌握了湿法炼铜技术,其原理就是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铜。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结果会如何呢?简要说明理由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如果一定要用钠置换出金属Cu,要怎么做呢?

这五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只是简单运用钠的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第三个问题就要结合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思考了;第四个问题则是希望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结合钠的化学性质特别活泼的特点,解决现实生产中钠的制取难题,与前面三个问题相比,难度有一定的提高;第五个问题则是对前面四个问题的综合运用。显然,这些问题有明显的层次性,难度逐步上升,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 针对性

问题设置应该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学生能力,具有定向性、限制性和指导性。定向性是指教师要考虑问题是否立意鲜明、符合教学内容。限制性是指问题宽度和深度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预期学生可能达到的思维结果(当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会使问题的结果超出教师的预期,教师的灵活机动性也十分重要)。指导性是指问题设计是否有一定的层次和关联度,以便于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例如,教学“盐的水解”,考虑到学生已具备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移动原理和pH等相关知识,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测定氯化铵、醋酸钠、硫酸钠溶液的pH,引导他们从原有知识出发,分析、对比、联想、迁移,找出三种溶液pH不同的原因,进而总结出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问题设计如下:

(1) 水的电离平衡是怎样的?酸和碱如何影响水的电离?

(2) 盐的组成有何特点?在水中的电离情况如何?

(3) 它们溶于水后对水的电离平衡有影响吗?怎么影响?结果如何?怎样表示?

(4) 你能比较分析上述三种溶液pH不同的原因吗?

(5) 试总结一下盐溶于水后的变化规律。

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思维状态中,并诱发深层次的思考。

三、问题从哪里来

化学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教师应有意识地联系自然、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善于从各种教学资源(如直观教具、文字材料、图表、实物或模型、实验等)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一) 从课本的文字材料中挖掘问题

课本对于知识的描述往往是直接的,而学生弄不明白的往往就是“为什么是这样”,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研究,既学到知识,又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硫酸工业制备流程的叙述中,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1) 为什么黄铁矿在煅烧前要粉碎?(2) 反应物没有液体怎么要称造气设备为沸腾炉?(3) 炉气为什么要净化?(4) 为什么要用热交换器?(4) 二氧化硫氧化时为什么选择了常压而不高压?(5) 为什么不直接用水吸收三氧化硫等?

(二) 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重新提炼问题

练习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某些方面认识上的缺陷,教师要迅速对其中的错误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重新获取正确的信息。例如,对于防倒吸装置和使用的改进,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较多,从中可以提炼问题:氨气溶解如何防倒吸呢?引导学生从装置角度或试剂角度进行设计,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 从实验现象中创造问题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中会产生CuSO4、SO2和H2O,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可以提出很多教材中未提到的问题:(1) 实验需要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吗?(2) 尾气需要吸收吗?用什么吸收?会倒吸吗?(3) 试管底部出现的少量白色固体可能是什么?黑色固体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怎样检验呢?

当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既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不仅知识面要宽广,而且学科专业要深厚,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四、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描述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实验既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也是探究未知的一种手段。问题可以从实验中产生,也可以从实验中得到解决,因此,实验往往是设计问题的最常见情境。一般来说,实验中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困惑、对实验装置的疑问和对实验步骤的反思。如乙酸乙酯的制取中,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乙醇加入得较多?为什么硫酸不能最先加?为什么导气管不伸入接受液的内部?为什么不用氢氧化钠吸收而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为什么导气管要较长?这些问题的回答,无需过多的语言描述,而更多地依赖于教师提供的实验情境和规范、完整的实验操作。观察仔细的学生还能够在实验操作中提出一些问题。事实上,学生提问是思维过程和吸取知识的反映,教师提问则是启发诱导和执教反馈的手段;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具有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创设中,仅有教师和学生的全情投入还远远不够,有时还需要辅以图片展现和语言描述。情境的描述要言简意赅,不要拖沓冗长。情境创设若缺乏深度与厚度――着眼点仅在情境的新奇有趣,过于关注情境的现场效果,停留于情感和情趣的共鸣,缺乏引人深思和内涵发掘,缺少深层次思维矛盾的激发和高水平思维参与的引导――这种课堂只是生动,而无质量。例如,教学“晶体结构”,有教师大量展示精美的晶体图片,却不深入分析其结构到底美在哪里,这种观看没有思维活动,因为感觉的刺激不能自动转化为思维的活动。情境创设若忽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过程,便只是情境展示而无教学实效。例如,教学“氯气”,播放运输氯气的槽罐车事故、氯气泄漏的新闻报道,旨在说明氯气泄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但教师并没有分析怎样抢险、如何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运用什么原理,这就大大降低了情境的价值。情境创设若形式化,单纯地为营造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却不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关联,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情境的功能便无法得到展现,反而会干扰课堂教学的主体。

当然,问题的提出与设计离不开设计的目的、要求、来源与情境,且更应关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丁永霞。化学探究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8)

篇7:浅议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

浅议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

浅议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

文 汪清泉

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问题设计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已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好的化学课,教师的巧设妙问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且还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反思、总结,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设计问题呢?

一、创设化学情境性问题,体现化学学科特色

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要在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化学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在生产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要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出“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在讲授“物质的溶解”时,教师可设计:为什么修理厂工人手上的污渍可以用汽油洗去?洗洁精是如何洗去油污的?讲授灭火原理时油锅着火为什么用锅盖盖灭?吹灭蜡烛又是什么原理?讲授合金时,可以联系到生活中常见的钢、铝合金窗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

二、利用课堂实验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实验不再是验证学生知识、训练操作技能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设计问题,既可以使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经常会出现液体低于或高于1/5的现象,这时就可以设计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气密性不好还是红磷的量不足或者是其他原因?若是气密性不好又该如何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方法设计更好的实验方案?

三、根据学生作业、考卷设计问题,深化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的.作业、试卷是对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反馈途径,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为教师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提供了样本参考。教师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总结归纳出学生常犯错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些知识点设计问题,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刚开始在氧化物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把高锰酸钾、氯酸钾看成是氧化物,因此在学习氧化物概念的时候,就要特别指明氧化物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顺便还可以引出含氧化合物的概念,让学生区分两者的不同,还可设问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含氧化合物是氧化物吗?

四、根据学生课后疑问设计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个体的理解能力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可能是考虑问题不全面,有的可能是方法错误,有的可能是对定理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在学生疑惑的知识点设计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借此对该知识点做全面透彻的分析和解释,学生也在问题的再思考解决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强化了记忆和应用。如在讲授溶液知识中,学生很容易误以为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而忽略了溶液是混合物这个前提,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在讲溶液的定义时设计问题: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如果不是,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总之,问题的优化设计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生动活泼,使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环境问题论文

论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税收问题

浅析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简短作文

环境问题作文写作

环境问题的建议书

略论环境科学发展中的环境道德问题

化学与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环境问题的英语作文

环境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水质学中的几个化学前沿问题(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环境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水质学中的几个化学前沿问题,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