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歌声中的情怀诗歌(共含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别人都奔向温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歌声中的情怀诗歌
随着音乐响起
思绪便跟着音律纷飞
温婉的歌声,悄悄地
叩开一扇扇心门
一边听着歌
一边在记忆里打捞往昔
那段青葱,懵懂的岁月
那段洁白的恋情,瞬间跃上眉上心间
曾经,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手挽着手,在溪边看碧波倒影
在陌上流连于花开的惊喜
一起看蝶舞鸢飞的春景
记得那时,抱着录音机
与他,背靠着背坐着
一遍遍听着情绵绵的歌曲,就这样我们
缱绻在歌声里,任时间流逝
无法忘记,那时的情景
月下的歌声,与你的心声
似甘泉涓涓地,流进我的心田
那段时光,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也许是青涩的`季节,不懂珍惜
其实人生,能遇上几回真爱
也许,是缘浅福薄
不曾想,我却成了你的过客
远去的岁月,在歌声里
一下子回到从前
温馨,瞬间弥漫开来
听歌忆起青春,也忆起你
谁的心里没有几首
属于自己的缠绵的歌曲
谁的心里没有一段刻骨的故事
没有思念的人
情怀诗歌精选
1.
夜沿着草尖,匆忙地,准备逃出枯黄
乱串的时刻,涌动的脚步声,惊醒了我的思乡
情结,棹着秋天,在四季的河海上
不断向前,向前,飘远,飘远,直到看不见黑点
我,望着白月光跌入山的那边,悄悄地潜伏
一片又一片的思念,如同蒲公英
飞呀,飞呀,循着风的方向
无声无息,只是默默地飞,飞着
在辽阔的空中,在蓝蓝的、白白的空中
2
鸟飞走了,遗留的,只是一个个空空的鸟窝
在枝头,孤零零地,躺着
歌声久久没有有飘扬,只剩下结霜的声响
家乡的树木,叶子被和尚一一剃度
落下的发,随着水流,向东,向东
小屋前,老人抱着孩子,在家门口
望呀,望呀
孤单的目光,随着炊烟,游离
到天涯,到海角,或许更远的地方
攀着门口的那堵墙的手,颤抖得让墙上的
油漆慢慢脱落,坑坑洼洼
3
孩子脸的通红,重合着稚气
不谙世故的他/她们,迷惑地问着
为何爷爷奶奶总是望着村口——那没什么人经过的场地
哪里有很多美的风景么
老人沉默不语,只是望着,望着
任黝黑和粗糙,爬上脸庞,霸占着年华
任惨白的棉花赶走黑发,消瘦时光
但是,眼里渴望的火,不断旺盛
彻照虚空的小屋
4
城市的那头,机器停息后,一个人,用
粗厚的手掌,细数归家倒计时的波纹
一圈又一圈,数到无法入眠
荡漾开来的圈圈层层里,映着
孩子的笑脸,老人的翘首期盼,炽热
那么的光亮,家乡的路变得明晰
故乡厨房散发出菜的香味,顺着
灶下的`柴火,招摇
刺激那一颗飘零的心,和残缺的脸容
不知不觉,那人卷成了一团
5
白月光,洒进城市间冰冷的窗
裹着那人的彷徨、所受的苦痛
出逃远走,急促的脚步声
惊醒了我的思念
已醒的我,无法再入眠
只好辗转在床,听室内空气轻轻的吟唱
还有窗外晚秋摆弄渡口的悲叹
枯黄即将被雪白融化,伴随着冰凉冰凉
.10.30
情怀诗歌
仰望星空,遥想十万里银河
滔滔水声,沾湿牛郎织女的相思
鹊桥,在短短二十四小时之后
轰然坍塌,无影无踪
惟有漫长期待长存人间
股股情怀,滋生千条万条
淡淡的哀愁和凄美的传说
孤独的身影,两颗心仍旧缠绵
俯首大地,耕耘出纵横阡陌
沟沟壑壑,盛过满圆的月
八月的葵花抵近秋天
在一场滚落的大雨里
倾听没有序列的风
不愿让舞蹈的精灵消融于泥土
捡拾红枫,连同午间最温暖的阳光
送给远方的游子一封家书
寄情于山水,种下芬芳的誓言
告别从不在眼泪的滂沱中显影
鸟语花香是曲调悠扬的乐章
是抛却浮躁和狂热之后的清寂
用一场细如牛毛的春雨
解读青草和叶子的枯荣兴衰
奔涌着点燃激情的渴望
牵引着如炬的目光
翱翔于蓝天,雪花白的.云彩
唯恐踩下一朵落入尘埃
那是属于心灵夏天的季节
串起回忆的碎片入眠
幽幽蝉鸣砸痛了无悔的青春
一句梦呓照亮返回春天的路
缤纷的色彩冲击着视觉枯萎的灵魂
精短的对白搁浅了煽情的借口
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情怀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最强列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是盛唐诗坛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歌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纵观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是其主要特色。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色进行阐述。
一、李白的诗词豪迈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极其乐观。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它曾经鼓舞过众多颓唐失意的人奋起前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诗人用他炽热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这种情怀大气磅礴、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字里行间充满火热的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表现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长安时,他满心喜悦,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明白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的时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然离去。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贺知章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意境阔达,气势磅礴。
二、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构成各种瑰丽奇特的艺术境界。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炽烈感情时,他便借助于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诗歌大胆地夸张
李白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创造离奇意象,营造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珠溅玉迸的瀑布;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描绘水流湍急,行舟如飞;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来描写寺院中楼宇的高耸;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比喻无限愁思。
四、李白的诗雄奇飘逸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飘逸、潇洒、富于想象力。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从高耸入云的奇山异岭,到梦幻迷离的洞天星月,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令读者无限神往。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诗句描绘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五、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化莫测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个紧接着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纵横变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又如,“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赋诗,前无古人。天才使其构思敏捷,造语迅速;奇才使其诗风豪爽,视角独特;仙才使其诗格飘逸,情绪超然。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他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及风格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
王国维在他的代表作<<宋元戏曲史>>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唐代是中国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有一位诗人就得到了许多大诗人的倾心称颂,李白赞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赠孟浩然>>)“杜甫说道:“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清江空旧鱼,春雨馀甘蔗。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遣兴五首>>)他就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孟浩然。
<<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诗人“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而后终身不仕,可以说诗人的一生都是在优游山水中度过的。这种生活经历必然会影响诗人的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呈现出清丽疏朗、朴素拙野的特点,而这正于有意无意间契合了老子的某些思想精髓。
孟诗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清淡之语入诗。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说道:“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一个“清”字就足以代表孟诗的一个风格特点。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胡应麟<<诗薮>>:“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清扬;可取者,一味自然”;“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才清者,王、孟、储、韦之类是也”。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存在着“尚清”的审美观。“清”之美的核心意蕴正在“自然”二字,正如(宋)方万里所云:“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意味之自然为清新。”“清”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其实有着深远的哲学基础,倘若追根溯源的话,一直可以追溯到<<老子>>那里。<<老子>>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以一宁,神得以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所谓“得一”者,就是得“道”,“天得一以清”就是说天得到道便会保持“清”的状态,如果天没有保持“清”的状态,就难免会崩裂。那么“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由老子所言可知,它就是“道”之状态,也就是“自然”之状态。
在<<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中诗人写道:“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袅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诗中写日落西山之时,月亮悄悄爬上了树梢,泉水叮咚作响,人归鸟栖,小径两边挂满了如丝般的.女萝,诗人对琴独坐,正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全诗没有彩绘,没有着力地渲染,只是用非常平淡的语言,描写了那样一种景色表达了人物的一种心境,“清”之风格特色由此可见。他早年写过一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令一时的诗友 “嗟其清绝”,都把笔撂到那儿,不写了,说难以为继。所以白居易后来就感叹说他“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正是就这一点而言。
古人说“诗品出于人品”,不同于众人的经历使孟浩然的创作呈现出与同时诗人不同的特色,他经常在诗歌中表现出对仙人的倾慕,对成仙归去的渴慕。不论诗人是否刻意为之,这确实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浓厚的道家趣味。“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谓余搏扶桑,轻举振六翮。……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山中逢道士云公>>)春耕之际,诗人听闻道士云公常往来于北谷、西村一带,本来此地期待与其相逢,而后果遇。就在云公为诗人怀才不遇而鸣不平之时,诗人自言自己既不佯狂玩世,也不狼狈求官,而是以安闲寂静为贵,不为势力所动,隐卧于西山之下,期望日后与云公共同炼丹修道。“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虚舟任所适哦,垂钓非有待。为问乘槎人,沧州复何在。”诗人失志浮海,一年将终,适意而游,非为名位,如遇仙指,则遁世求仙。(<<岁暮海上作>>)“仙穴逢羽人,停舻向前拜。……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福庭长不死,华顶旧称最。永愿从此游,何当济所届。”(<<越中逢天台太一子>>)诗人在越地游玩,不期之际巧遇友人,于是向他倾诉了自己对天台胜境的向往,表达了对于进入不死之乡的启慕。“归来卧青山,常梦游清都。漆园有傲吏,惠我在招呼。书幌神仙,画屏山海图。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湖。”(<<与王昌龄宴黄十一>>)诗人与王昌龄宴于黄道士房,酒酣兴浓之际诗人自言还山归隐,思仙慕道。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梅道士水亭>>)诗中前两联以庄子比梅道士,言其居隐而论高;后两联赞梅水亭之清幽,如同世外桃源,人迹罕至。表达了内心对其的渴慕。“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武陵泛舟>>)诗人泛舟于武陵,被眼前所见之景吸引,于是生出对于桃花胜境的向往之情,遂产生弃世超尘之想。至于诗人在诗中偶尔涉及的例子更是不计其数,这里随意粘出几句:“忽逢青鸟使,邀我赤松家”;“华省曾联事,仙州复与俱”;“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水乘舟楫去,亲望老莱归。斜日催乌鸟,清江照衣”;“岂意餐霞客,忽随朝露先”;“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高步陵四壁,玄踪得三老。纷吾远游意,学此长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老子哲学常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这一范畴在<<老子>>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在<<老子>>一书中“自然”一共出现五次,“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老子崇尚自然朴素之美,“朴”原意为未经加工的木料,故而老子常用“朴”来描述“道”,视“朴”为本性、自然之意,而与人为相对。从“朴”的字义看,既然它是自然的、本色的、未经人为的,外观上必然有粗糙笨拙之感,不如人工修饰那么精致。因此,老子便将“拙”视为一种符合自然、符合朴素的技法。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老子所谓“拙”,是对凡俗技艺、浮艳工巧的否定,这并不是说老子反对巧美,而是强调一种妙合天成的“大巧”。孟浩然有<<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皮日休曾批评此诗“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客观看这种批评是很中肯的,诗人确实没有精心结构,只是抒发了在黄昏时分于南亭乘凉之际对辛大的怀念之情,诗人排除了一切不相关的因素,只罗列了自己眼前之景:夕阳、月亮、荷花、翠竹,使得情景高度地纯化,但恰恰是这种最为简单朴拙的技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体现了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他的诗歌“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主要表现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
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
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
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7]总括其诗歌特点。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在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8]的说法。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浅析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向来被大家冠以“隐逸诗人”的称号,不仅因为孟襄阳终身未仕,而且他的诗歌确是暗合了道家的一些思想,也流露出了对道家的羡慕。
王国维在他的代表作<<宋元戏曲史>>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唐代是中国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有一位诗人就得到了许多大诗人的倾心称颂,李白赞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赠孟浩然>>)“杜甫说道:“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清江空旧鱼,春雨馀甘蔗。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遣兴五首>>)他就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孟浩然。
<<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诗人“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而后终身不仕,可以说诗人的一生都是在优游山水中度过的。这种生活经历必然会影响诗人的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呈现出清丽疏朗、朴素拙野的特点,而这正于有意无意间契合了老子的某些思想精髓。
孟诗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清淡之语入诗。杜甫在<<解闷十二首>>中说道:“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一个“清”字就足以代表孟诗的一个风格特点。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胡应麟<<诗薮>>:“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清扬;可取者,一味自然”;“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才清者,王、孟、储、韦之类是也”。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存在着“尚清”的审美观。“清”之美的核心意蕴正在“自然”二字,正如(宋)方万里所云:“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意味之自然为清新。”“清”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其实有着深远的哲学基础,倘若追根溯源的话,一直可以追溯到<<老子>>那里。<<老子>>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以一宁,神得以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所谓“得一”者,就是得“道”,“天得一以清”就是说天得到道便会保持“清”的状态,如果天没有保持“清”的状态,就难免会崩裂。那么“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由老子所言可知,它就是“道”之状态,也就是“自然”之状态。
在<<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中诗人写道:“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袅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诗中写日落西山之时,月亮悄悄爬上了树梢,泉水叮咚作响,人归鸟栖,小径两边挂满了如丝般的女萝,诗人对琴独坐,正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全诗没有彩绘,没有着力地渲染,只是用非常平淡的语言,描写了那样一种景色表达了人物的一种心境,“清”之风格特色由此可见。他早年写过一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令一时的诗友“嗟其清绝”,都把笔撂到那儿,不写了,说难以为继。所以白居易后来就感叹说他“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正是就这一点而言。
古人说“诗品出于人品”,不同于众人的经历使孟浩然的创作呈现出与同时诗人不同的特色,他经常在诗歌中表现出对仙人的倾慕,对成仙归去的渴慕。不论诗人是否刻意为之,这确实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浓厚的道家趣味。“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谓余搏扶桑,轻举振六翮。……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山中逢道士云公>>)春耕之际,诗人听闻道士云公常往来于北谷、西村一带,本来此地期待与其相逢,而后果遇。就在云公为诗人怀才不遇而鸣不平之时,诗人自言自己既不佯狂玩世,也不狼狈求官,而是以安闲寂静为贵,不为势力所动,隐卧于西山之下,期望日后与云公共同炼丹修道。“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虚舟任所适哦,垂钓非有待。为问乘槎人,沧州复何在。”诗人失志浮海,一年将终,适意而游,非为名位,如遇仙指,则遁世求仙。(<<岁暮海上作>>)“仙穴逢羽人,停舻向前拜。……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福庭长不死,华顶旧称最。永愿从此游,何当济所届。”(<<越中逢天台太一子>>)诗人在越地游玩,不期之际巧遇友人,于是向他倾诉了自己对天台胜境的.向往,表达了对于进入不死之乡的启慕。“归来卧青山,常梦游清都。漆园有傲吏,惠我在招呼。书幌神仙,画屏山海图。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湖。”(<<与王昌龄宴黄十一>>)诗人与王昌龄宴于黄道士房,酒酣兴浓之际诗人自言还山归隐,思仙慕道。“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梅道士水亭>>)诗中前两联以庄子比梅道士,言其居隐而论高;后两联赞梅水亭之清幽,如同世外桃源,人迹罕至。表达了内心对其的渴慕。“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武陵泛舟>>)诗人泛舟于武陵,被眼前所见之景吸引,于是生出对于桃花胜境的向往之情,遂产生弃世超尘之想。至于诗人在诗中偶尔涉及的例子更是不计其数,这里随意粘出几句:“忽逢青鸟使,邀我赤松家”;“华省曾联事,仙州复与俱”;“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水乘舟楫去,亲望老莱归。斜日催乌鸟,清江照衣”;“岂意餐霞客,忽随朝露先”;“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高步陵四壁,玄踪得三老。纷吾远游意,学此长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老子哲学常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这一范畴在<<老子>>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在<<老子>>一书中“自然”一共出现五次,“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老子崇尚自然朴素之美,“朴”原意为未经加工的木料,故而老子常用“朴”来描述“道”,视“朴”为本性、自然之意,而与人为相对。从“朴”的字义看,既然它是自然的、本色的、未经人为的,外观上必然有粗糙笨拙之感,不如人工修饰那么精致。因此,老子便将“拙”视为一种符合自然、符合朴素的技法。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老子所谓“拙”,是对凡俗技艺、浮艳工巧的否定,这并不是说老子反对巧美,而是强调一种妙合天成的“大巧”。孟浩然有<<夏日南亭怀辛大>>一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皮日休曾批评此诗“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客观看这种批评是很中肯的,诗人确实没有精心结构,只是抒发了在黄昏时分于南亭乘凉之际对辛大的怀念之情,诗人排除了一切不相关的因素,只罗列了自己眼前之景:夕阳、月亮、荷花、翠竹,使得情景高度地纯化,但恰恰是这种最为简单朴拙的技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体现了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07-0106-01
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1.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1.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
2.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
2.1山的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南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
2.2水的意象。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
3.陶诗中的山水性情
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求,是主观与客观的浑融。
3.1山一样的性情--厚重卓拔、独立自持的仁者风范。山独立无畏。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
3.2水一样的性情--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山水相依,正如仁智不可偏废。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没有真智。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容让。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时,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使得它拥有遇形象物的本事,体现在为人处事上,即是圆融通脱的生存方式。而陶渊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水的性情始终贯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和处世之道上。
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是清新自然、冲淡古朴、物我浑融、富有真趣,而且他的诗重在写心,即骨子里的山水情怀的自然流露。透过山水意境,反映出诗人不慕荣利、回归自然、关心下层人民生活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2]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a〕.见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参见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参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萧统.陶渊明传〔a〕.见渭卿选注.陶渊明诗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只有歌声诗歌
我被紧绷在那个波纹的.中心
从幸福到另一种幸福
究竟有多深
而我高而瘦的眼神
何时是我们紧紧拥抱的
良辰
我的少女和荒芜已久的爱情
缓缓躺下如一把琴身
万物如何在创世之日呈现
琴声和呼吸也照样惊醒
只是我一生热爱的事物
如波纹离我越远,消失
如此广大的幅员
只有歌声始终凝视,渐远
自从
你允许你的歌声来陪我
我的心花便开了
它不会开得火热与妖艳
只会素如白雪,清骨淡然
没有俗世的香
没有引蝶的媚
没有张扬的声音
一瓣瓣随着歌声绽放
又随着歌声融化
于是
生活在微笑
时光也笑到柔软
岁月的`脚步
轻快得不再踩中疼痛
季节的窗口
也不再有眺望的忧伤
于是
★ 雪花情怀诗歌
★ 夏日情怀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