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的峥嵘岁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自己端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巨流河》的峥嵘岁月(共含5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自己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巨流河》的峥嵘岁月

篇1:《巨流河》的峥嵘岁月

《巨流河》的峥嵘岁月

一、 偶遇《巨流河》

偶然,有花一样美名城市的美国布鲁名顿市映入我的眼帘。因为这里坐落着一所世界著名的印弟安纳大学,这个地方也是我梦寐以求今生想去的地方。因为这是我的外祖父--国际著名历史学家邓嗣禹任教的地方。在印大的图书馆里还坐落着我的外祖父邓嗣禹的铜像。邓嗣禹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曾参加过“三一八”学生运动;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去弘扬中华历史文化。他虽侨居美国,对中国的苦难关怀至深。曾在美国、大陆和台湾等地研究出版过多部中国历史著作,对推动中国历史文化向西方发展和奠定中国历史文化在西方的重要地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齐邦媛先生于1968年1月辞职去印大注册进修学习中国比较文化,是将中国的比较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那里与我的外祖父邓嗣禹相识。当时印大有约300名中国学生,十分之九来自台湾,尚没有大陆学生。

在《巨流河》这部作品的242页,齐邦媛先生是这样叙述的:印大的著名的图书馆和她的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在占半层楼的远东书库,我遇见邓嗣禹教授,是学术界很受尊敬的中国现代史学家。他的英文著作《太平天国起义史学》、《太平天国史新论》、《太平天国宰相洪仁轩及其现代计划》皆由哈佛大学出版,是西方汉学研究的必读之书。邓教授,湖南人,虽早年赴美,已安家立业,对中国的苦难关怀至深,我们有很多可谈之事。他退休时印大校方设宴欢送,他竟邀我同桌。在会上,校方宣读哈佛大学费正清的信,信上说他刚到哈佛念汉学研究时,邓教授给他的种种指引使他永远感念这位典范的`中国学者。

齐邦媛先生与我的外祖父有着深厚的友谊。为此我对齐邦媛先生和她的这部经典作品《巨流河》颇感兴趣,翻看不只一遍,意犹未尽,续写书评。

二、 感动《巨流河》

感动于齐邦媛的《巨流河》。齐邦媛先生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写着她和她的家族的故事,那故事却又不属于她一个人。这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严格来说,齐邦媛先生算不上东北作家。1947年,她大学毕业后到台湾教书,此后,直到才再回故乡沈阳铁岭。而在此前的1930年,齐邦媛先生就随母前往南京,与父亲齐世英团聚。实在说来,从出生到离开东北,齐邦媛只在东北正式待了6年。

书中那些真情感人的故事,真的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同时,这部作品,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我正在写我的外祖父邓嗣禹的个人传记,题为《国际著名历史学家邓嗣禹》(暂定)。这对于我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见到这部《巨流河》是一种偶遇,在书中看到那段对我外祖父的描写是一种特别的收获,正如再见我外祖父真人一样的挚切感人。反复斟酌这部作品,让我既有一种偶遇感觉,又有一种为这部作品感动的情愫。

三、难忘《巨流河》

《巨流河》这部作品让人难忘。它经历了战争,作者的国仇家恨,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国仇家恨,确实令人难忘,这时往往让人懂得和平的可贵。

齐氏家族的奋斗史是令人难忘的。这也是这部作品引起轰动的原因。《巨流河》有两条人物主线,即齐邦媛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父亲齐世英在政界打拼、救亡图存的奋斗之路。

按照时间和文本内容来划分,《巨流河》又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上述故事主要集中在前半部,“渡不过的巨流河”,郭松龄兵败身亡,齐世英流亡关内……至1949年止,跌宕起伏,正如曲折奔腾的巨流河。而后半部则是作者和家人到台湾之后的平静生活,齐邦媛在多所大学任教,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台湾文学的兴起发展。这部分内容相对专业,叙述平缓严谨,犹如波澜不惊的哑口海。能从家国情仇的大时代,自然过渡到书香袅袅的象牙塔,《巨流河》呈现了难得的融合气质。

齐邦媛先生的立意何在?她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说: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渲染,不要抒怀,尽量让历史和事实说话。这便是《巨流河》这部作品的经典、难忘之处。

四、飞逝《巨流河》

在人生的暮年,齐邦媛先生内心的一角,始终珍藏着一个少年的形象。他叫张大飞,父亲是沈阳县警察局长,因为协助抗日,被日本人公开浇油漆烧死。张大飞逃入关内,进入中山中学而与齐家相识,与齐邦媛先生的哥哥齐振飞是至交,齐邦媛先生的母亲待之如己出。张大飞成了齐邦媛的“四哥”,在那战乱的岁月里,这位哥哥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她,似乎已经超越了兄妹之情。他们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爱的存在,却又不好点破,这成为两人最深刻的默契。

七七事变张大飞加入国民政府空军,成为了一名飞行员,胜利前夕在河南一场空战中殉国。张大飞是明确地走向死亡的,因为战友们都已相继阵亡,他知道该轮到自己了。升空前,他将数年来齐邦媛写给他的所有信件托人寄还给齐邦媛。留下祝福之语,然后义无反顾地迎向死神。“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白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这是齐邦媛写给张大飞的信,是如此诗意。

五、遗憾《巨流河》

合上《巨流河》的最后一页,让我感慨万千。

齐邦媛先生于连天烽火中,从朱光潜、吴宓等良师那里打下了一生的学术功底,同时也给予了她以苦难中的人生欢愉。

抗战胜利前夕,获知恋人张大飞为国捐躯,齐邦媛先生泪飞化作倾盆雨……眼泪之轻,给人灵魂的震撼和洗礼;生命之重,镌刻在抗战的丰碑中。至暮年时,她到丰碑前(南京航空烈士纪念碑)追思和悼念,并留下珍贵的照片。

张大飞这样的生,这样的死,这岂不是一种更珍贵的纪念?他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写照。

篇2:巨流河读后感

近日读完了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印象很深,这是一篇传世之作,百年之后当成为后人深入解读这一段历史的`重要文献。

齐先生出生在辽河(也称巨流河)畔的铁岭,因父亲参加郭松林对张作霖的起事,逃亡关内,然后一生颠沛流离:抗战期间辗转于南京、重庆、乐山求学;内战时期在武大求学(前三年在乐山,最后随学校返回武汉),毕业后因缘聚会到了台湾大学(不是 49 年的败退,而是 48 年找工作),尔后后半生在台湾教学做研究,成就斐然。

这本书用齐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一生,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展开了近代中国的画卷:军阀内战、国民党北伐、抗战初期的生死沦丧,抗战中期的悬歌不缀与坚忍不拔,抗战晚期的思潮汹涌,内战时期的激烈冲突。我们大陆的读者,读到的大都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这个角度描述的历史;偶尔能够从西南联大毕业生们的回忆录中,看到较为中立的解读方法,如汪曾祺文集中的西南联大在昆明的生活;齐先生的《巨流河》则主要站在正统的国民党角度(齐先生父亲的国民党党员证是辽字一号)来描述自己感知的历史,这才深切地认识到,他们也同样是中国人,在抗战中拼死搏杀(齐父收留的东北流亡青年,从军人员基本陨落在抗日战场中);为同胞的苦难痛哭流泪;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以保留文化的火种(在重庆的南开中学,在乐山的武汉大学);在国共内战中彷徨无依;()在台湾创业中的筚路蓝缕。 齐先生的一生坎坷波折,就像近代中国的命运,忽而大浪滔天,忽而曙光初现,接着又命悬一线,然后在死亡中拼出一条生路看似前途光明,然而命运又走向兄弟反目,划海而治,接着又开始不停地折腾…… 。民族的命运,个人的命运犹如狂风巨浪中的一叶扁舟,起伏飘荡。

这本书有时代印迹、有家庭印迹,也有浓厚的个人印迹:“东北人、流亡者、国民党正统、台湾光复后第一代创业者”,展现了国家的命运;“大地主、早期的留学精英(齐先生父亲)、抗日时期的教育界、内战时期的教育界、台湾戒严时期的反蒋思潮”,展现了家庭的命运;“身体的柔弱,聪慧的智力,与中学同学的情感,与大学同学的情感,与几位异性朋友的交往;与丈夫的情感;对教育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展示的是个人的命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齐先生讲自己参加完沈阳中山中学以父亲命名的图书馆仪式后,整整两天在大连,静静地坐在海边,感受辽河(巨流河)之水,从陆地流向大海,缓缓向南,绕过台湾海峡,流到台湾哑鼻海(那里是齐父埋骨之所)。全文至此收笔,将巨大的深沉、悲痛留给读者去咀嚼和回味。

篇3:《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中的两代人,是惆怅的。惆怅,与其说是个人和感怀,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总体情绪投射。家国世变,政权崩离,英灵殉国,文化浩劫,刻骨铭心的伤痛过后,只剩挥之不去的惆怅。

一代人如齐世英先生一样,一生没有个人恩怨,只有不共戴天的国仇——多少人年幼时看到自己父亲的头颅被挂在城门上。年少时的英志与才华随着四起的战火被一点一点消磨下去,壮怀与理念全部烙入了骨血,终而流血至死。这一代人的惆怅,来源于眼睁睁地看着故土被侵略者的铁蹄踏得面目全非,又少有人能看着支离破碎的山河恢复原样。

另一代人,如齐邦媛先生,于纷飞的战火中长大,经历过种种动荡,最终漂洋过海,渡到了海峡的另一端。从漂泊到落地生根,由大陆到台湾,扎根重生。但无论何时何地,家国丧乱的影子总是挥之不去。如齐邦媛先生自述:“童年起耳闻、目见、身历种种历史上的悲壮场景,许多画面烙印心中,后半世所有平静岁月的经验,都无法将它们自心中抹去。”

《巨流河》,也是一本惆怅的书。书中曾写到:“爸爸给我买的是来回双程票,但我竟将埋骨台湾。”

自六岁离开家乡,之后的十七年辗转各地,在偶然的机会下赴台湾,未料就此定居超过六十年。此后的几十年,再也不能回归,只有站在哑口海边,怅望千秋一洒泪。像一艘回不了家的船,在海浪间望着回不去的土地。从东北到台湾,从六年到六十年,一个是魂牵梦萦的原籍,一个是安身立命的所在,这两个地方所产生的微妙的历史互动,和所蕴含的巨大历史忧伤,即是全书惆怅的核心。

然而,单纯的惆怅是不能长久存留的。只有以平静作结的惆怅,才为永恒。齐世英、张大飞、朱光潜、钱穆,这四位对齐邦媛先生影响最深的人,各有各的惆怅,也各有各的平静。于乱世之中保持自己的尊严与人格。虽同“荣华富贵”沾不上边,却一个个活得清白、高贵,近乎神格。

就像,深感一生应尽之事已尽的齐世英先生,最终回归了平静,坐在床旁藤椅上溘然长逝。就像,意识到死亡终为自己的宿命的张大飞,平静落笔自己的诀别信,而后赴死。“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就像,独坐在青石板上的朱光潜先生,平静地凝望着来来往往的人,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的岁月里,将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吹进晚辈们的心中。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就像,带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钱穆先生,于自己的红叶阶段,几经风雨,终而平静地落下。那历史的伤痕,家庭迁徙,风雨台湾,汪洋闳肆又深情绵密,气势磅礴又淡如平静。

那血泪苦难的二十世纪,终而“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惆怅与平静的交织照亮历史,纵使“浪淘尽”,也不废江河万古流。江河不废,万古巨流。

篇4:《巨流河》读后感

最近在读齐邦媛女士(生于1924年2月)的《巨流河》,我和作者也算是半个同乡,家乡离得不远。书中描述的那种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情景也留在我对童年的回忆里。这本书是父亲推荐给我的,连同后续出版的《洄澜相逢巨流河》一起隔山隔水的寄到我的手里,但我一直没有时间潜心阅读,这次一捧起来就放不下了。细心的父亲还把书中自己不认识的字查了字典、标了拼音和释义,他甚至还查了一个英文单词的意思(由于作者的职业是台大英文系教授,所以书中会不时出现一些英语的原文)。我在阅读的时候也继续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和叫不准意思词查好并标注,希望文文有一天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省去查字典的时间。

由于各种琐事缠身,这本书我才读到一半,但作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娓娓道来、平实的叙述、朴实的语言却深深打动了我,对战火中的经历能如此平静的讲述,甚至需要无数次回忆整理自己的往事,哪怕它是那样的伤痕累累也无所谓。作者身处乱世仍能安心求学、到台湾后继续严谨治学、不倦教学的精神和人生态度也是打动我的地方。读着读着我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两个字,而且挥之不去,那就是“坚守”。每个人都是有信仰的,信仰是自己选定而且笃信的,靠着这种不变的信仰支持着我们的内心在起起伏伏的凡尘中始终保持坚强和乐观,这就是坚守的力量,更是不忘初心的源泉。

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齐邦媛女士的亲身经历或许更能横向的为我们展示那段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没齿难忘的历史,看似平铺直叙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朴实无华和情真意切。作为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本分踏实为人,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朴实育人,守住自己的本心一心一意的生活。

其实,一个人从“入世”到“出世”真正能做到不忘初心、洁身自好的并不多。命运总是会不断的向我们抛出各种难题来磨练和考验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是各种利益和诱惑,我们也总是要瞻前顾后、权衡利弊后不断的做出各种选择、逃离各种诱惑,每一次的决定和选择都会把我们引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就这样走着走着大家就不知不觉的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书读至此,有几处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小细节,第一处是作者即将就读国立武汉大学的时候,她的父亲给她随身带了一些钱,并叮嘱她如果有男同学请吃饭一定要把饭钱归还,作为女孩子是绝对不能占小便宜的。还有一处是作者的初恋因公殉职,她很难过,这时正巧另一位男同学追求她,心思单纯的作者就把自己对初恋的追思和惋惜之情一股脑儿的倾诉给了这位男生,后来作者自己说这是犯了“交浅不可言深”的错误,但当时的自己并未察觉。

第一个细节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她是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初中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个时候的孩子对世间的事物似懂非懂、模模糊糊,但又极力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到大千世界里去小试锋芒,急于想要把自己的羽翼磨得更加丰满一些。如果没有家庭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我们现在称之为青春期或叛逆期。我的班主任老师就像齐邦媛女士的父亲那样教了我们很多女生应该懂的规矩和应该具备的优良品格,让我终生受益。

第二个细节让我联想到自己,我也是这样有些事情回过头看就会觉得如果换做现在的话,应该会处理得更好更明智一些,这就说明人是需要不断经历然后才能成长的,经历越多成长便越快。

还有一处就是作者在恩师朱光潜先生的建议下改系的事情,于是她从哲学系转出改读英文系。这一次的修改和变化使作者的英文才华得到了发挥和升华,也无形中奠定了她终生从事教学事业的基础,齐邦媛女士把台湾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翻译整理并推广到西方世界,可谓功不可没。可见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识千里马的好伯乐,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这本《巨流河》我还要继续读,路也必须自己走,千帆过后终能遇见令自己心仪和满意的风景,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篇5:《巨流河》读后感

这周就像赶鸭子上架,短短的几天要读完两本书,还要写读书笔记,顿时感觉压力山大。时间,真得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有了,很幸运,我参与了这场阅读,没有和这篇鸿篇巨著《巨流河》擦肩而过。

《巨流河》是文学家齐邦媛先生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花费四年的时间,写下的个人传记文学。先生淡淡的笔调,细腻的文字,描述了自己和父亲两代人,纵横百年的故事。整篇文章,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平静的语言,叙述着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文章没有晦涩难懂的情节,却处处充斥着浓浓的悲伤,让人心酸流泪。

齐邦媛先生出生在一个官宦的家庭,爷爷齐鹏大是张作霖奉军营的旅长,父亲齐世英留学德国回家,满脑子救国救民的新思想,参与了郭松龄兵谏,东北失守后,一家开始亡命天涯。作者从童年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周转了大半个中国,家乡沦陷、一路逃亡、张大飞的离世、父亲政治生涯遭遇不测……国仇家恨伴随着少女时代的齐邦媛一直成长到耄耋之年,在整个逃亡的过程,看了无不让人动容,或许整个故事叙述的太真实,太感人了吧,自己读着读着心里就会堵得慌,眼泪哗哗地留下来……

整本书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抗战期间,兄弟并肩,全民一心的峥嵘岁月。尽管在大半个中国沦陷的情况下,中国的有志之士,依然相信中国不会亡,依然努力的办教育,让逃难的学生有学可上。齐邦媛先生也是那不幸中的幸运儿,在敌人的轰炸机下慢慢长大,亲历那些风云流徙。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一路颠沛流离,不但有学可上,有书可读,还接受了完整的教育,而且是举国最高水准的教育,有朱光潜大师,吴宓,孟志荪等学术界名师的指引,有个积极支持他学业的老爸,让人羡慕不已,书中南开中学张伯苓校长的话,记忆尤深:“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极弱至此,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这和现在宣传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出一辙吧。

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作者也正是在南开六年的求学生涯奠定了她一生进修的基础。当然作者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无论是在国破家亡的逃难路上,还是爱人、亲人阴阳远隔的苦痛面前,她都没有放弃自己追求的文学,后来,她背井离乡,远在台北,经历了最初的相夫教子以后,踏足校园、留学海外,大学从教、编纂教科书等重要的工作,看似顺利,却又饱受磨难,看似平淡,却让我们念念不忘,她这种努力不懈的坚持,让人钦佩不已。也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成就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此桃李满天下。

书中让我最为感动的就是张大飞,那个似哥哥,似朋友,似情人的张大飞,读完张大飞写给哥哥的绝笔信,让我哽咽不止:

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个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也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

这些年,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这些年来我们走着多么不同的道路,我这些年只会升空作战,全神贯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诗书之间,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张大飞是《巨流河》里最为动人、最为令人难忘的角色。齐邦媛先生用最为内敛圣洁的笔法,用最为至爱精诚的态度,书写了她和张大飞的心灵默契,相伴了她一生的灵魂之爱。

最后,齐邦媛先生回到了大陆,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巨流河与家乡的亲人,其一生不管经历多少风雨,最终得到了回归,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即使身体的疲劳如霜重压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尽灯枯,我由故乡的追忆迤逦而下,一笔一画写到最后一章,印证了一生,就像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评论的: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来概括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也给不可逾越的巨流河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来自“巨流河”的两代人做个见证。

巨流河读后感

巨流河读后感1000字

巨流河读后感-巨流河主要内容

读《巨流河》有感:师者风范,薪火相传

峥嵘岁月读后感

感谢自考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征文

忆峥嵘岁月做时代先锋作文

河作文

忆峥嵘岁月做时代先锋主题作文

《巨流河》的峥嵘岁月(集锦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巨流河》的峥嵘岁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