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早春·旭日朱楼光翻译及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Bacu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安早春·旭日朱楼光翻译及赏析(共含7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acu”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长安早春·旭日朱楼光翻译及赏析

篇1:长安早春·旭日朱楼光翻译及赏析

长安早春·旭日朱楼光翻译及赏析

《长安早春·旭日朱楼光》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古诗全文如下:

旭日朱楼光,东风不惊尘。

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

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

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

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前言】

《长安早春》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描写了长安早春的景色。反映了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的人的思想感情的格格不入。

【翻译】

阳光照进朱楼,东风扬不起尘土。豪门府第的公子酒醉未起,小姐们早已争相出来探春。诗人看到在晴和的.早春天气,城中美人都出郭作探春之游。可是,这些从五侯第宅中出来的公子美人,他们所探的春,只是花容柳色,而农民在这早春季候所关心的却是桑麦的收成。因此,诗人发出感慨,叹息田家的春光不是五侯第宅中的春光。长安早春,是封建贵族和农民所共有同享的,但是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却如此之不同。作者只用最后十个字,封建贵族的不知稼穑之艰难。意在讽刺贵族公子美人的腐化安逸生活。

篇2:《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翻译及赏析

那百尺高的红楼,正临着宽阔的大路。不管黄昏还是清晨,楼外总传来轻雷似的车声。窈窕的佳人啊,孤独地凭倚着楼畔的阑干,无聊中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

霎时间车子驶过,卷起飞尘,扑向树梢。唉,路上的行人和楼中的女子,都在这红尘中不知不觉地老去了。傍晚时候,西风吹来了冷雨。到了明朝,当更为路上积满潦水而忧伤。

篇3:《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翻译及赏析

朝代:清代

作者:王国维

原文: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篇4:《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翻译及赏析

这是王国维最有名的一首词,其隐喻多义的文学意象、自然流露的哲理思致和悲天悯人的意识形态,在《人间词》中最具代表性。

判断一首词有无言外之意,要看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思想状态,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更要看作品本身的口吻和姿态。为什么说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而是包含了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因为,当我们读到“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这一句的时候,会强烈感觉到: 那“陌上楼头”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当有了这种感受,再品味整首词就会发现,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包含隐喻之义。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这是写思妇居住的环境。古人常以居处之高来象征楼内人的高洁与脱俗,所以这是在烘托人物形象。“临大道”,是为引出下一句“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轻雷”是指大道上的车马声。杜甫《乐游园歌》云 “白日雷霆夹城仗”,李商隐《无题》诗云 “车走雷声语未通”,都以雷声形容大道上的车马声。“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的是思妇,那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美丽女子,站在高楼上盼望爱人归来,颇有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公式洲”的意味。如果我们单从这个角度看,则这上半阕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妇词。

但下半阕中“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的口吻却提醒我们:作者在上半阕之所以这样写,是有隐喻含义的。首先,“楼外轻雷”似可代表世俗的尘嚣,而“百尺高楼”则象征一种精神境界和智慧高度,二者本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可以互不相干,但那“闲中数尽行人小”的行为却把二者联系起来了。这种居高临下又与红尘难舍难分的意境,在《人间词》中不止一次出现过,如“夜起倚危楼。楼角玉绳低亚。惟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瓦”(《好事近》);如“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点绛唇》);最具象征意义的则无过于《浣溪沙》的“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了。其次,那思妇似乎也象征着一种关怀着人间的精神与理念。盖因旧时养家糊口、争名逐利都是男子之事,所以往往是男子在红尘中陷溺较深。相比之下,女子对名利之事看得比较淡一些,所以古代有许多故事和神话,常常塑造一些女神的形象去安抚和慰藉那些在红尘中失意的男子。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老庄之徒,他们总是站在高高的'云端,讽刺嘲笑这个世界的庸常和忙碌;另一类是儒家之徒,他们从感情上与这个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理智上又不接受这个世界的肮脏,他们致力于改变世界,却又常常遭受到沉重的甚至致命的打击。王国维属于后一类。他在词中登高望远,但他的视线永远关注着人间而不是天上。

因此,那“百尺朱楼临大道”的“临”,不免令我们联想起屈原《离骚》“忽临睨夫旧乡”的“临”。“百尺朱楼”中的那个女子,她居处之地的高远和“人窈窕”的娴静美好,本来都是超凡脱俗的,但“不间昏和晓”的“楼外轻雷”却使她不能与红尘隔绝;“独倚”的孤独寂寞也暗示了她有无法与红尘痛绝的爱情;“闲中数尽行人小”的行为则流露出她所有的希望与理想都寄托在红尘之中。不仅如此,“闲中数尽行人小”的口吻也含有从高处俯视红尘中人的一种旁观者的观察和反思。

“一霎车尘生树杪”的意思是说:楼上的思妇注意着远方驰来的每一辆车子,希望有一辆是她爱人乘坐的。但那些车子都没有在楼前停下,而向前驰去,只留下令人失望的车尘。所谓“尘”,其实是一种污染。陆机说“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为顾彦先赠妇》),那京洛的尘土是用来比喻世俗污染的。楼外的行人固然避不过,楼上的观察者也避不过。“都向尘中老”的“老”字,有零落凋伤的意思。你可以是清高的也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只要你没有割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你所爱和所关怀的人和事,你就无法摆脱同他们一起零落的命运。所以,“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是出自苦难众生的叹息,是自古至今所有善于观察人生却无力把握命运的智者的共同悲哀。

“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傍晚时下起雨来,明天大街上将到处是污水与泥泞,路人将如何行走?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不也一样贯穿着许许多多无常的变化吗?

从高楼俯视大道,会产生这么多联想,大概也只有王国维这种兼有诗人和哲学家气质的人才能做到。其实他还写过一首咏蚕诗,诗中说,蚕辛辛苦苦操劳,繁殖子孙,然后再“辗转周复始”,它这一生到底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活着到底为什么”的问题。人之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有理想而且有实现理想的智慧。但人的短暂一生往往不但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还要忍受许多苦难。这当然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也许是应该被批判的。但须看到,王国维的这种悲观正是由于他对人生的极度执著造成的。楼中那个窈窕女子,尽管楼外有“轻雷”的噪音,有“树杪”的车尘,有“薄晚”的风雨,有“明朝”的流潦,但她所关怀、所期待、所爱的,仍然都在楼外的大地而不在飘渺的虚空,她与大地上的那个世界始终休戚相关。

篇5:《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翻译及赏析

王国维致力于填词,主要在光绪三十年(1904)至三十三年(1907)间。这期间,他曾饱尝生离死别的滋味。如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为谋生两度北上,一次归来奔父丧,一次归来赋悼亡,都是生离之继以死别。因此他的《人间词》甲、乙两稿中有不少写离恨别苦的篇什,而由于有切身感受,往往写得极其凄惋悱侧。

词人看透了世间疾苦,生离死别,于是词人作此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词是词人也以居者之相思、行者之旅愁为抒写内容,。是词人努力跳出“人间“进行观察、思索,最终仍无法摆脱得出“悲剧”结论的体现。也是作者厌世世界观的艺术表达。

篇6:《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者:王国维

原文:

百尺朱楼临大道。

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

独倚阑干人窈窕。

闲中数尽行人小。

一霎车尘生树杪。

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薄晚西风吹雨到。

明朝又是伤流潦。

注释:

1、轻雷,喻车声。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

2、流潦,指雨后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翻译:

那百尺高的红楼,

正临着宽阔的大路。

不管黄昏还是清晨,

楼外总传来轻雷似的车声。

窈窕的佳人啊,

孤独地凭倚着楼畔的阑干,

无聊中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

霎时间车子驶过,

卷起飞尘,扑向树梢。

唉,路上的行人和楼中的女子,

都在这红尘中不知不觉地老去了。

傍晚时候,西风吹来了冷雨。

到了明朝,

当更为路上积满潦水而忧伤。

赏析:

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中以“隔”字指摘南宋词人,谓白石“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皆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其实这一点他有时也是夫子自道,这阕词中也有体现。表面上写窈窕佳人的闲愁,实际上暗含人世茫茫之恨。“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颇似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末句“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语极着力,极曲折。用意难明,焉能谓之“不隔”?虽然“隔”,亦不失为佳作。

篇7: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的翻译赏析

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的翻译赏析

《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前言】

《长安秋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全诗写作者登上高楼鸟瞰整个长安,眺望终南山,描写长安周边秋高气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注释】

①秋望:在秋天远望。

②倚:靠着,倚立。

③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④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

⑤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⑥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⑦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⑧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⑨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翻译】

楼台高耸,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天空明净,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气势难分高低。

【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南湖早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咸阳城东楼翻译及赏析

示长安君原文、翻译及赏析

《溪中早春》翻译赏析

长安早春旅怀,长安早春旅怀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的意思,长安早春旅怀赏析

韩愈《早春》赏析

《登咸阳县楼望雨》翻译及赏析

初夏朱淑真 翻译赏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长安早春·旭日朱楼光翻译及赏析(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长安早春·旭日朱楼光翻译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