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读四川高考政策变化(共含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妮塔”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考战幕即将拉开,四川高考政策变化出炉,赶紧来看吧!
相关阅读:
2015湖南高考政策变化
2015广东高考政策变化
四川能否自主命题?
从去年开始,我省就开始着手进行高考自主命题的准备工作,但截至目前,尚未有任何迹象表明我省高考将自主命题。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分析认为,如果20为我省自主命题,试题难度将可能高于今年。但对考生而言,无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我省自主命题,高考录取都是省内考生间的竞争,对考生的影响不会太大。
志愿填报是否继续看分填报?
,我省首次实行看分填志愿,从今年投档、录取的情况看,考生志愿填报比较均衡,我省整个招生计划完成情况良好。有关人士预计,从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让考生充分享受知情权的角度出发,年高考极有可能仍将实行看分填报志愿,在考生了解到自己成绩和在全省的`大致排位后,准确定位。
高考录取率是否下降?
从今年我省高考录取的情况看,录取率约为60%左右,有关人士分析,2006年可能会略有下降。从报考人数看,2006年高考考生数将有大幅度增加,但受师资、住宿等教学资源限制,高校扩招的幅度将放缓。2006年高考的竞争尤其是本科段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自起,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为“3+1+2”组合方式,即由全国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3门科目(1门首选科目+2门再选科目)组成,满分为750分。
其中,“3”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以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依据考生总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分类投档录取;按照物理和历史分类编制计划、分类划定分数线、分类投档录取;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
新的高考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所想报考的专业来选择相应的学科,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开自己的弱项,提升自己的升学率。
深化英语考试改革。增加一次英语考试机会,学生可以参加两次英语考试,将成绩最好的一次计入高考成绩中。两次时间,一次是六月份全国统一考试还有一次根据教育部的考试安排,平时多关注教育官网动态消息。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依据考生总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分类投档录取;按照物理和历史分类编制计划、分类划定分数线、分类投档录取;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次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
新的高考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自己所想报考的专业来选择相应的学科,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开自己的弱项,提升自己的升学率。
深化英语考试改革。增加一次英语考试机会,学生可以参加两次英语考试,将成绩最好的一次计入高考成绩中。两次时间,一次是六月份全国统一考试还有一次根据教育部的考试安排,平时多关注教育官网动态消息。
随着国家近几年对于高职教育的越发重视,新高考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
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社会人员可通过全省统一技能高考或单独考试,报考省内高职高专院校。全省统一技能高考包括文化综合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两部分,招生院校依据考生文化综合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总成绩,实行平行志愿分类投档录取。单独考试由经批准的高职高专院校组织,也可由相同或相近类型院校联合组织。
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在统一高考前报考省内高职高专院校。考生须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招生院校依据考生合格性考试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
采用走班制。以后的学习方式是老师不动,学生走班学习,由于大家所选专业的差异,不能再像之前一样高中三年都和同一批同学在一个班学习了,大家互相走班学习,每个课程可能认识的人都不一样了。走班实施起来相对还是比较困难的,管理起来难度要比之前大很多,所以学校的综合实力影响很大。
新高考录取规则是什么
新高考“录取规则”有变化,高考分数不是唯一标准
使高考这一单一考试变为多元化考试
这个变化已经在实施改革的某些省份有所体现,也就是说现在一部分大学在一部分省份的考生录取不仅仅是依靠高考这一个考试单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还是要结合他考生平时参加考试的一些成绩。
比如说在高二期间参加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就是某些高校录取考生的一个重要依据,另外随着试点省份的不断增多可能还会增加一项或者是两项的考试,所以以后的“高考”逐渐变得多元化。
推行职业院校单独招考政策
这个政策其实都一直存在,只是平时我们对这个考试的重视程度不高,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单招考试,就是一些大专院校提前的招生考试,不需要参加高考,只需要通过各个学校举办的招生考试,如果顺利通过的话就能够进入到这些学校来进行学习。
对于一些升学希望不太大、并且有意向从事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的同学来说参加职业院校单独招考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并且随着单独招考政策的不断改革以及国家的扶持,这个考试形式也逐渐会成为除参加高考之外的一个主流考试。
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报名将在5月4日-8日进行。考生须于4日8时至8日17时30分,在中招服务平台进行升学报名。今年中考政策有诸多变化,包括实施异地中考、取消高中择校、独立批招生增加等多项政策。
今年起取消高中择校
对于今年的中考学生来说,可谓变化多端,各有欢喜。主要政策变化有四个:
一是今年起实施“异地中考政策”,从至,具有广州市初中阶段三年完整学籍但不具备政策性照顾借读条件的非本市户籍学生,可报考省、市属公办普通高中和毕业学校所在区属公办高中。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此类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不超过学校所在批次招生计划的8%;
二是从20开始,广州市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生择校计划,全部为公费计划。但广东省实验中学自筹经费班面向全市招生,按省物价局文件收费。这两个政策最大的受惠者是非广州市户籍学生,他们今年享有跟本地户籍学生同等待遇,可以报考公办普通高中,且由于取消高中择校,他们不再需要交纳择校费,但录取的比例受限;
三是在提前批之前的广州市特色课程班的独立招生学校由原来的5所增加到12所,这意味着今年不仅尖子生多了选择机会,对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选择机会也多了,因为根据预测,新增的这一批特色课程班的招生,有些并不是第一梯队的学校,估计其录取分数线不会太高。不过,今年独立招生的扩容,势必会对提前批学校的录取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是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的报考范围有所调整。一是具有广州市初中3年完整学籍的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可报考12所省、市属普通高中和学籍所在区的区属公办普通高中,及全市民办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广东省实验中学自筹经费班。其中属三镇(南沙区东涌镇、榄核镇和大岗镇)的可报考番禺和南沙两区的区属公办普通高中,属番禺区的还可报考三镇的公办普通高中(即南沙区东涌中学、南沙区东涌镇鱼窝头中学、南沙区大岗中学)。二是其他借读生,可报考广州市民办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广东省实验中学自筹经费班。
5月8日是报名截止日期
凡在网上申报扶贫生、政策性照顾借读生、跨区生、照顾录取生及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升学资格的考生,须在报名期间向报名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未按时提交材料的考生将以审核不通过处理。其中申报体育、艺术特长生资格的考生还须在5月8日至10日期间,携相关证明材料到特长生招生学校报名,并参加学校组织的初审和专业测试。
同时,考生还须在5月8日(星期四)17时30分前对报名信息进行确认,逾时未确认的报考信息无效。报名时间截止前已确认,但因故需修改的,考生可向报名点提出申请,经报名点取消确认后修改报名信息并需再次确认。报名时间截止后,除用于接收中考短信的手机号码外,其他信息一经确认不得修改,考生只可凭考生号和密码登录查看报名信息和修改手机号码。
本次升学报名直接决定考生是否有资格填报升学志愿及参加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的统一录取。各类考生须详细了解升学报名政策,如实填报各项升学资格信息,按时完成网上报名,特别是往届生、返穗生,及境外来穗升学生,切勿错过报名时间。未按时在中招服务平台进行升学报名的考生,将视为不参加或主动放弃广州市高中阶段学校统一录取;未在中招服务平台进行有关资格申报的,将视作不具备或自动放弃相应资格。
1995年,郑州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开始实行免试、相对就近入学。可近20年“分配”路,难散“择校”热。
往年,每逢“小升初”招生季,郑州民办学校明里、暗里的招生选拔考试如火如荼,更有学校提前“掐尖子”。一些培训机构也打着能进热点学校的招牌,“利诱”家长和学生。“为招到尖子生,有些竟然还瞄上了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郑州一名初中校长说。
2013年,郑州市区民办初中试水“统一时间节点、统一评价体系、统一录取方式”。如果招生报名人数超出招生计划数,由学校自行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评价两项。由于综合素质评价时间被限制在两个下午,每所学校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下午,因此,学生也最多只能选择两个学校报考。
对此,郑州一名中学校长表示,民办学校“统一报名时间和录取时间”,对防止学校之间“掐尖子”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家长李先生也认为,就考两个学校,“孩子能少跑一些,少受累”。不过,也有家长感到心有遗憾,认为“供孩子选择的机会变少了”。
今年,郑州市区民办初中招生仍然坚持“三统一”。不过,评价内容中的学业水平评价被阶段性评价替代。根据规定,阶段性评价淡化知识记忆性评价,强化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素质评价,侧重阅读与欣赏、思维与应用、科学与社会、品质与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一新的评价内容,让考生和家长觉得“有点晕”。“不知道要怎么评,心里一点儿谱都没。”一名家长说。
此外,还有家长直言,考试还是目前来看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
★ 政策解读工作总结
★ 四川创业政策介绍
★ 汽车三包政策解读
★ 上海医保政策解读
★ 营改增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