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醋糟粉的经典散文(共含8篇),欢迎阅读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aenl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醋糟粉的经典散文
晚饭吃着粥,就着加工。凉拌好的从老家带过来的醋糟粉,儿子吃的津津有味,爱人吃的有点怜惜,总是把最多的醋糟粉留在儿子筷子下。过了一会儿对儿子说,也许再过好多年,奶奶这辈老人去世了,醋糟粉这道美食就可能失传了。我也有同感,然后会不由得想起年迈的白发苍苍的老母围转在锅台边,想起自小每年她为我们做醋糟粉,随后会有一种难以割舍漫上心头。
在我老家关中西府那个地方,每年到了春天,每家每户都会支起几个瓦盆·瓦缸开始淋醋,就是平日里吃的老醋。淋完三遍后会产生三种不同浓淡口味的香醋,留下的醋糟,也就是渣子,一般都会一手一手地攒起来,挤出里面残留的淀粉。过滤。沉淀之后,会得到细细滑滑的淀粉,那就是醋糟粉。当时要吃的话,就拌些面粉,不停地搅拌,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这样才能拌得均匀,以后吃起来有筋道。一切就绪,生火,锅里加水。等水烧开后,用特制的铁皮锣锣淋上一勺拌好的`粉糊糊,左右转动着,使粉糊平平摊开,放入滚沸的水中,盖上锅盖,稍等两三分钟就可出锅了。锅盖揭开的一瞬间,你会闻到一股酸里带着清香的味道,那是让人垂涎三尺的香。把热气腾腾的铁锣锣放在冷水里降温,使其快速冷却,热胀冷缩后粉皮和铁锣会快速分离。等完全冷下来后,取出那张薄,光、筋道的发着褐红又略显土色的醋糟粉,就算所有的工序结束。等不及,抵挡不住谗欲诱惑,可用刀把它切成条,拌以盐、醋、味精、鸡精和好的汤汁,适当滴入,最好再放点蒜泥,辣椒油,搅拌匀了就可以像凉皮那样吃了。现在来说,那绝对是一道美食。
醋糟粉吃起来筋道,又异于消化,但好吃也不能多吃,毕竟它是醋的附带品,吃多了会胃里反酸,所以要把握住量。当然,不管是什么食物,再好吃也不能过量。
讲了这么多,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这只是我们看到的后半部分,而在淋醋之前还有复杂。存在风险的过程。记得小时候,每年夏收过后,收获了新鲜的大麦,它是做醋的主要原料,磨碎后加入自制发酵的玉米粉曲子。加水搅拌得不干不湿,可以攒成团就好,再装入模子,母亲总是喊我赤脚上去不停地踩踏,让其板结,然后从模子里取出用报纸严严实实包好,放在太阳下晒干后收起。经过一个夏天的发酵,大麦曲会发出浓浓的酒糟味。等到来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母亲会煮一大锅麦子和一点高粱,煮的稀烂,盛出来倒进一个用藤条编制的蒲篮,蒲篮很大,能盛五六百斤粮食。再把之前切成小块甚至踩成粉末的大麦曲子加入拌匀,盖以老布密封让其静静地发酵。因为气温忽高忽低变化,发酵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时弄不好就失败,那对农户来说都是不可承受的,要浪费几百斤粮食和许多工夫。所以父母们总是神道道的,在蒲篮上放上枣树刺,铁犁滑,红布,再帖上求来的纸符,点上香向醋坛神祈祷,足见对制醋发酵过程的重视。谨慎的程度。如果发生意外,会意味着一年都没有老醋可吃。而且那个醋是买不到的,每家几乎只做够自己吃的,最多预备点家里红白喜事,请客吃饭时的用量。一个多月的发酵好后,醋糟发酵得热乎乎,而且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会悄悄起床,再次翻搅发热的醋糟。多次这样的操作,数日后,会有浓浓的酸味飘溢出来,这就说明醋糟完全发酵好了。然后把新鲜的酸香味十足的糟子挖出来放凉,再盛到缸里加水淋出。这就是味道浓郁香美的关中西府农家醋了。
而从糟子里挤压过滤后得来的醋糟粉,吃不了的就晒干,什么时候想了,就用水泡开,加以面粉,再如法炮制。其实醋糟粉可能是过去粮食短缺,庄户人为了找一份东西充饥或节省粮食想到的。而且在过去,没米面的时候醋糟粉可是救了好多人命的。但在今天吃腻了大鱼大肉的时代,这种粗粮更是越来越少,已经成了稀少的佳肴美味。前段时间回了趟老家,母亲说,经常有人来村里收购醋糟干粉,加工后再卖到城里。但每家都所剩寥寥,所以收购的价钱也高,没办法,城里人喜欢,爱吃,有的人还是经不住现金的诱惑,割舍把干粉卖了。但是,随着大部分年轻人进城,不进城的也不愿自己做醋了,吃醋也开始傾向于工业化加工的醋。我担心,这种古老的制醋方式要不了多少年会慢慢消失、失传,醋糟粉也将不复出现在餐桌上,不会再成为佳肴,而醋糟粉里的丝丝乡愁也将渐行渐远。
糟的散文
糟,生活杂乱的像是随手扔进纸筒的稿纸。用心写、用情画。最后还不是无情的丢掉,再也拾不起……
喜欢上了别样的生活、貌似买上成熟的衣服就能坚强一些。于是衣橱里作别了青春的味道、替代的是自以为是的岁月的划痕。一步一步牵着岁月的手绝望到找寻心中那个美好的明天。
糟,爱情与我无话可说。曾经邂逅过的爱情被别人狠狠的踩在脚底、支离破碎。还记得那个城市、那些街道、那些杂乱无章的夜市小摊。我们弥漫、牵手……而后,转身再见。却还有一个人懂我似地安慰着迷失的我,大道理就充斥耳边、却追不进脑际。只觉得泪水明明的滑落,却不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一天一天、一人一人最弥漫。之后学会了一个人生活,回到了一个人的起点。吃饭,洗衣、逛街、一个人呆呆的看好莱坞动作片,却不敢打开那充斥影评的爱情大片。只差着一个人单单的旅行……
那些充斥理想主义的男男女女、把这祥和的气息渲染的是那么悲怆,又是何必呢?我喜欢生活、一个人静静的.坐着,敲打着键盘、生命在指尖流逝,文字在眼前闪动,还有那充斥耳膜的音乐。有的时候会傻傻的盯着屏幕却再也写不出什么,再也勾勒不出一个静静的画条。理想把人逼到了一个无谓的角落,无谓爱与被爱、无谓情谊深重。
希望,我希望在那一天我所希望的生活会乖乖的到来。听着话,守着语、我们一步一步坚强的走下去。乐呵呵的说着请珍惜自己,请把昨天画上句号。糟糟的生活却也有透彻心脾的时刻,在那学会奔跑的一天。那是一个静静的路,路边是青青的草,脚步踏上犹疑的道路开始了速度的激情与汗水的浇淋。呼吸一点点的急促,双腿也沉重了许多、汗水渗出皮肤一点点的滑落。路还在脚下,征程就不会停止。
糟与糟糕相遇,就算顺其自然还能糟糕去哪里。
醋与美人散文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吃到醋。
传说醋是由古代酿酒大师杜康的儿子黒塔发明而来,因黒塔学会酿酒技术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由此不经意酿成了“醋”。 我国著名的醋有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河南老鳖一特醋等。山西人以爱好食用醋而全国闻名,有“缴枪不缴醋”的笑谈。
山西人和醋有着深厚的感情,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40之久,所以在山西又有这么一说:男人不吃醋感情不丰富,女人不吃醋家庭不和睦,小孩不吃醋学习不进步,老人不吃醋越活越糊涂。
相传,帝尧定都尧(今清徐县尧城村)后,采摘瑞草“蓂荚”以酿苦酒。这里所说的苦酒就是人类最早的酸性调味品—醋了。清徐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也是中华食醋的发祥地,其酿醋历史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汉唐时期,并州晋阳一带的制醯作坊日益兴盛,从民间到官府,制醯食醯成了人们生活的一大嗜好。明清时代,山西酿醋技艺日臻精湛,并随晋人迁徙和晋商的足迹,将山西的制醯技术和食醋习俗带到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是谓山西名扬四海的重要媒体。
醋的作用很多,主要有:1、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具体方法是,取米醋2斤,鲜猪骨1斤,红、白糖各4两,置锅内共煮(不加水),至沸后90分钟取出过滤。成人每次30~40毫升,小儿(5~10岁)10~15毫升,每日3次饭后服。1个月为一疗程,慢性者可服2~3疗程。3、治疗一般外科炎症等。
人们常说“南甜北酸”,1978年有关部门在华北五市对每人每年的食醋量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是:天津市5.1斤,石家庄市8斤,北京市8.4斤,呼和浩特市10斤,太原市18斤。据最近的初步统计,山西全省年人均食醋在10斤以上,为全国之最。
醋还有很多妙用,例如1、外出容易晕车,如喝下不很酸的食醋水,可以清爽精神,减轻晕车症状。
2、失眠,可将一汤匙食醋倒入冷开水中,搅匀喝下,即可迅速入睡。如果加入等量的蜂蜜,则效果更佳。
3、有人发生昏厥,可把手帕浸过食醋后捂在昏厥者的鼻子上,刺激患者清醒。
4、新购的瓷制餐具、茶具、酒具、放入10%的醋水内煮上两三小时后再用,可除去新瓷器所含的微量铝,避免铝毒危害身体。
5、在烹调水产品蟹、是、海蜇时,先用1%的醋液浸泡一小时,可防止嗜盐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6、醋煮花生米或黄豆,是高血脂、肥胖症和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佳肴,具有降脂、降压的疗效。
7、宴饮进食,如感胸满腹胀,可用醋50毫升加水至100毫升冲淡服下,增加胃酸,促进消化等等。
最特别的一点,.醋对皮肤、头发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中国古代医学就有用醋入药的记载,认为它有生发、美容、降压、减肥的功效。
关于醋讲了这么多,还没有进入正题。
早就听说,山西美女如云。也是,中国四大古典美人,山西就出了两个。
貂蝉,今山西忻州人。自幼人才出众聪敏过人,因而被选入汉宫,任管理宫中头饰、冠冕的女官,故称‘貂蝉’官。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并认为义女,方才成就了离间董卓、吕布父子的壮举。关于貂蝉的结局,有评话这样叙述: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带回许昌,作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关羽屯土山约三事暂时降曹之后,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之心, 特赐美女十人,貂蝉便是其中一位,当关羽听到貂蝉报出姓名之后,感其胆识,撩髯称了一声“好”之后,闭目不言挥手令去,貂蝉听后,明白关羽全其名节之意,回房后遂自尽而亡。
《三国演义》中吕布戏貂蝉的故事家喻户晓,在民间故事中她是“人中之杰,女中之英”,“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在连环计里,她让董卓吕布父子反目成仇,董卓为吕布所杀。
晋武帝时期,一位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女性在山西禹都故地出现了,她就是卫夫人。这位在诗礼悠扬的文化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女性,一直被奉为中国书法的.“女神”。钟繇不无尊崇地称她的书法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唐代韦续则说“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印水,碧冶浮霞”。其书法清宛灵动,妩媚娇柔从这些评论中可见一斑。同时,她还著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总结有关书法理论,具有独到的见解。曾经有一位风流儒雅的少年投于卫夫人门下学习书法,他退笔成冢、鹅池成墨,笔管所致,皆为神品,“兰亭之上,茂林修竹,少长咸集,群贤毕至”,他一气呵成的《兰亭集序》将汉文字线条之美又推至神妙境界,这就是王羲之。
今天,当我行走于卫夫人的河东故地——从临汾到运城,从繁华街市到百姓之家,时常会吃惊于这里的书学之盛。即使是普通一个农夫贴在大门上的对联,或笔走龙蛇,或端庄娟秀,好多都是笔笔有来头,字字有出处。又容貌秀丽、又兰心蕙质,这样德貌兼备的女人怎么会不独得皇帝的青睐呢?所以,在薛家将里、在杨家将里、甚至在狄仁杰的断案故事中,都少不了皇帝选妃的情节,看来还真是现实的需要了。
则天武后,这位从山西文水走出来的女政治家,留下了千年毁誉,也留下万占勋名,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今天,我们在洛阳伊水河畔的龙门石窟中,从根据武则天拓影雕塑的卢舍那大佛身上,还依稀可以窥到她风姿绰约的影子。秀骨清相而气度雍容,尊贵而严峻,威武而英睿,庄严而慈祥,正体现着唐朝朝气蓬勃时代的自强与激昂,昌盛与大度的气象。
相传女皇武则天有次龙体欠安,常常腹胀气滞,不思饮食,御医们想尽了办法,也未能奏效,有位御医因此还被砍了头。后来有一道士进献陈醋,武则天吃后胃口大开,龙体转安,从此以后,武则天御膳时总要放上一壶醋。此习惯传与民间,以开胃解酒,流传至今。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一位千娇百媚,雍容华贵的女子,便是杨玉环杨贵妃。她与唐明皇的爱情浪漫故事大家都已经了解很多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尤其当她自缢马嵬坡之后,传说更多了。什么玄宗梦里会太真,马嵬坡从此桃李不华。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737年,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宫数千宫娥,无一能使玄宗满意。高力士为了讨玄宗的欢心,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
两位山西女性,前者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后者直接导致了开元盛世的终结。一曲爱情悲歌落下帷幕的时候,大唐朝的辉煌也慢慢地由盛而衰,风光难再了。她们二人连同英姿勃发的盛唐气象一起,常常带给人绵绵不绝的追思与怀想。
不论美女也好,才女也罢,更有女王,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她们都是喝着山西醋长大的。山西醋的诸多功效在他们身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山西醋的诸多妙用在她们身上被体现得鲜明生动-----美的更美,聪明的聪明,强势的更强势。
我决定今后一定要多喝醋。可是我很丑,怕会变得更丑。
磨番薯粉散文
地瓜俗称番薯,大家都耳熟能详,番薯粉也并不陌生。磨番薯粉,也许大家就知之甚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城里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亲历亲为农家诸事。以前,家里种了很多番薯,每到冬天,收成的番薯有一两千斤,院子里堆小山似得。那些番薯,在农村可是一年的主要口粮,一部分要储藏在地窖里,确保大半年时间能吃上鲜番薯。其它的要加工成农副产品,一来便于储存,二来丰富农家生活。如去皮抽丝晾成番薯纤,煮熟切条晾成甜薯条,或磨成番薯粉……要数最麻烦、工序最多的,非磨番薯粉莫属了。
以前的村里还没通电,自然也就没有电磨机,磨番薯粉一律纯手工制作,连磨板都自己做。有一回,父亲不知从哪弄来几块薄铁片,书本大小的样子,然后用钢钉在铁片上打孔,横着打,竖着打,密密麻麻的。偶尔把铁片翻过来,若有所思地看着,并用手指轻轻地搓着那凸起的毛刺。我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大气都不敢喘。
父亲弄完后,将有毛刺的一面朝上,用螺丝固定在长条木板上。后来,我才明白那玩意儿,是要用来磨番薯粉的磨板,而用手指轻搓毛刺,是在试毛刺够不够锋利。
如果遇上刮北风,准是晴好天气,就适合磨番薯粉。选择百来斤乳汁丰富的番薯品种,红皮白心的那种。大人说这种番薯不甜不好吃,但淀粉丰富,适合磨番薯粉。
每到磨番薯粉,左邻右舍通常选择不同时间,便于相互帮助。记得有一回农忙假,吃过早饭,大家就早早地在溪边准备磨洗番薯粉,小孩子负责洗番薯,大人负责磨番薯。他们每人架个磨板,底下放个畚箕,畚箕里垫上一块塑料布,防止淀粉流失。每个番薯在大人手里游刃有余,轻车熟路,再大的番薯,都被磨得粉身碎骨,浆飞沫溅。
在大人休息的间歇,我们也好奇着要磨,大人会告诫千万小心,别把手指也磨了。我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有模有样拿个番薯来回磨,可番薯就是不听话,要作对一样,很难磨碎。我好不容易把一块番薯,磨得只剩下小半个巴掌大,本想要换块新的,可一旁的大叔说要磨完才厉害。虽然我也怕磨到手,但就是不服气、爱炫耀。尽管小心翼翼,但还是马失前蹄,手一歪手掌上磨掉了一块皮,痛得眼泪都快挤出来,痒痒地溜在一边。后来父亲用烟丝给我按着才止住血。
第二道工序是洗番薯粉,在清澈见底、水洁如镜的溪边,放个摔桶,上面横架个小梯子,竹篮里撑个干净的布袋,做为过滤器,放在梯子上。在布袋里放入适量的番薯浆,不停地加水,不停地用手抓捏、搅拌,让淀粉尽量析出,滤到摔桶里。滤过三四遍后,基本没什么淀粉的番薯渣,先堆在一旁,过后晒干做饲料。
洗好后,就不能搅拌,静等沉淀。第二天,摔桶里的.淀粉充分沉淀,倒掉上面的清水,桶底凝结着厚厚的一层淀粉,洁白无暇,如玉如雪,柔柔的,绵绵的。用铲子一块一块挖起来,放在竹匾上爆晒。阳光下金光闪闪,晶莹耀眼。晒干后,用酒瓶子碾碎,只等馋唌番薯粉的各种美味。
番薯粉可做成粉丝、粉条,可煎可炒,柔韧爽滑,清腴可口。既可做主食,又能做辅料,勾芡、炸鱼、炸肉、煎海蛎煎……
浓浓家乡味,悠悠故里情。如今,老家每年照样会磨些番薯粉,让我们带出来吃。父亲常说,自家的,更地道,更纯正。
螺蛳粉情怀散文
当我决定安家落户在珠三角时,我开始寻找柳州螺蛳粉,为的是那份深深的家乡情结以及酸酸辣辣的味道。
在老家时,螺蛳粉就已是我的至爱,曾记得,在那个少食的年代,一碗螺蛳粉就是丰富的食品。红红的辣椒油是我开始吃螺蛳粉的理由。浓香的螺丝汤中韧韧的粉,绿绿的青菜、加上我最喜欢的腐竹,酸酸的酸笋,红红的辣椒油飘荡着,一碗酸酸辣辣的螺蛳粉吃得让人眼泪鼻涕一起流,虽然吃相比较丑,可是那确实是很爽,从嘴里爽到心里……
毕业后远离家乡,来到了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由于工作上的关系,经常的应酬让我对大鱼大肉产生了一种抗拒感,虽说还是每天都少不了它们的陪伴。但对柳州螺蛳粉的渴望也随着岁月的累积愈加强烈。从喜欢到爱吃,然后再到“找吃”,柳州螺蛳粉总是我不变的情结。在工作之余,在应酬之余,经常花上半天的时间,去到一家深藏在小巷中的,悬挂着柳州螺蛳粉招牌的粉店吃一碗5元的螺蛳粉。虽然色味都谈不上正宗,却能平息我肚中的`馋虫。
后来到了广州,爱好螺蛳粉的情结让我去找了不少的地方,但挂着“正宗螺蛳粉”的饭店总是让我由兴奋转向失望,不是少了螺丝味,就是少了一种心底的满足。不少熟悉的朋友说,来到广东的螺蛳粉已经广化了,他们要适合广东人的口味才能生存。好长一段时间,对于柳州螺蛳粉的喜爱只能埋藏在心底。
前段时间,抽出时间回了一趟老家,在武宣的街头,我又闻到了柳州螺蛳粉那酸酸甜甜的味道,直咽口水。丢下行李,跟老妈告知一声后,兴冲冲地来到了摆在室外的一家粉摊,点了柳州螺蛳粉。不时,一碗正宗的螺蛳粉端了上来,细白的粉上平铺一层配菜,有酸豆角、酸笋、酸辣椒、炸花生,加上青菜点缀其间,丰富的色彩挑逗着视觉,搅拌起来更是香气四溢,酸味辣味直扑心间。品尝着人生至爱的美食品,感受着熟悉的声音,听着不时杂着粗声粗语的桂柳话,感觉是那么的熟悉,和每次的梦镜都是一样的,这时我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梦里还是梦外了,我已经醉了,沉醉在了美味的螺蛳粉里。
当细细品味时, 才发觉味道其实与在广东品尝的差不了多少,但这一种情,这一种味却让自己有了更深的家乡情结。或许这就是喜爱家乡螺蛳粉的理由吧。
一碗大排粉散文
那年,母亲下岗了,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就此“崩塌”。父亲患风心病三十多年,一点事都不能干,医生说能活着就不错了。我们兄妹五个,全都还在学校念书。家庭生活处于十分拮据的境地。母亲被逼上梁山,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借了几千元,开始摆小摊,做起了服装生意。
就这样,母亲在家就忙两平方米的厨房,忙我们的.锅碗瓢盆,在外就忙三尺摊位,忙全家人的油盐柴米。我们兄妹都抽空为母亲搭个帮手,尽点小力。于是,一家人就这样平平安安生活了两三年。
冬日,一个星期天早晨,天还没大亮,我和母亲早早起床迎着寒风,穿过大街小巷,走进火车站买得两张无座位票,在朦朦晨雾中睡意惺忪地挤上了去省城的列车。
当我们到达省城批发市场时,时间还早,许多批发商还没开门。我和母亲趁这空闲,到一个小巷里吃早餐,向店主要了两碗大排粉。不知是饿了的缘故,还是“大排”味香,一碗完毕,我有了再吃一碗的念头,母亲好像知道了我心思似的,又喊老板给我煮了一碗,母亲就站在我旁边看我吃完第二碗。
等进好货,已是下午四点多了,我们匆匆离开货场,登上返家的火车。
火车上,母亲说她胃有些痛,怕是早上少吃了些。
几年后的一天,母亲累倒了,倒在医院的病床上。医生说母亲的胃癌已近晚期。我们全家为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深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我们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无计可施地哀求医生拿出最好的医术,救救母亲……
一天,病入膏肓的母亲给我说起那次去省城进货的事,说那天早晨她也很想再吃一碗大排粉,只是……真的,老板家的大排粉真香。听到这里,我已泪流满面,转身上街为母亲端了一碗大排粉。
母亲靠在床上,很努力地睁开眼睛,看着热气腾腾的大排粉,摇摇头,一句话没说,直淌泪,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扑进母亲的怀里,抱着母亲,大声抽泣起来……
到了晚上,我们全家都围着母亲,母亲已经挺不住了,很费力地微睁双眼,看看我们全家,又看看那碗冷了的大排粉,轻轻地合上了眼……
三月粉桃的散文
夜,很静,很静;心,很软,很软。
没有了白日里的喧哗,一切变得如此清澈,宁静。
耳边,有轻轻的吟唱,心底,有微笑的影子回荡;柔软的心事敲在纸上,滑落唇边,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总喜欢倚窗眺望,有风轻轻吹过俏笑不语的轻盈,滴滴落落,萦绕心头,欢喜埋在心底,默默又脉脉。
侧耳,聆听,指尖落入三月的明媚眼角,衔来一个桃粉的俏笑;思绪沿着记忆的藤蔓,摇曳舒展,暗香涌动,清韵无边。曾几何时,你漫步至我的青园,落下一抹轻丝,缠绕我的清梦?随着伊的脚步,将默契牵入手中,揽入怀底,欢喜,浅浅又深深。
暗香飘过素笺,在江南的天边翘首凝眸……
总有些莫名的感动在心底吟唱,是怎样的因缘让我静驻聆听伊稠凉的月下清吟,还有水墨里那一片片暗香里的凝思神往?那美,让我恋着不走,是灵魂深处的幽香,开满春的灿烂山腰。欲说还休的轻念与那些不说的细节绕过轻枝蔓叶的枝头,触动彼此的心跳,安抚潮湿的心,此时如你坐了对面说来,有着轻锐的抵心,曲折的欢悦。呵,好一个不舍不弃!伊的心愿,携了溪水的清澈,迎来淡淡花香,让我渐生莫言的喜悦和感动,也让我如此依赖,以有你的暖色梦境和安抚的力量,以虔诚、以平静、以从容,以感动,以知惜……轻轻地靠近,带着温暖,带着快乐,也带着距离……我爱这样仿似静止的时辰和安稳恒久的感觉。
牵手,相知,相惜,默默,脉脉……
这样的相守,我深深知晓,是醒转,亦是恩情了。
“亦是偶遇,皆因缘……”这样漫不经心地述说,总是让我轻易将心思铺入墨笺恍然醉去,如细风,拂来拂去。如此,也惶恐在我愚拙的`墨里将诸多美好减了韵,染了尘。亲,我若要轻问你,若是没有我闲庭信步的从容和拈花一笑的淡然,你的眸光可已抚摸上我的细碎深意?
翦字花开,清香四溢,伊的身影随风飘来,宛如浓酽的青墨,散不开,化不去,我就这样端坐在时光的缝隙中,细密放牧所有的心思,与尔对语,娴素安雅,幽静稳妥,让美好和贤静根植,待时光瘦去,回首时,你就在岁月深处,如粉桃清立枝头,迎风含笑;如茶语荡涤岁月轻尘,静幽香远。
走在我的路上,与你有着相同的心情,如三月春花,朴素依然,明媚芬芳。
好日子舂粉子散文
冬天的阳光总是迟迟而来,没有多少温度,却明晃晃的亮眼。入了十一月,当我早上在贪恋被窝的温暖,念叨了一百遍“温暖的被窝是埋葬人类灵魂的坟墓”,也抵不上一种诱惑的力量,比如看到阳光爬过树梢,跳进我的黑糊糊的屋子时候,我自不当然掀开了被子,坐起来,回了一下神,套上衫,呼唤妈妈。没有回应,呼唤姐姐,没人理。呼唤奶奶,还是没人理。一个过路的邻居听到了我的呼喊,就搭话说:“你们一家人都在石山崖下碓屋舂粉子。”我这才跳起来,在我睡得朦胧时,母亲叫过我几次,都被我含糊过去了。这个时候,估计他们在念叨和担心我,这么懒,这辈子怎么了结了。
东干脚有三架碓。小伯父家有一架,夹在猪栏和厕所间,夏天臭不可闻,到了冬天,风一吹,还是能闻到那令人不适应的味道。茶叔家有一架碓,在石山崖下,西边是空地,东边是茶叔家的柴房。知青伯伯家也有一架碓,在他们的草房里,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尤其是这阳光照亮的日子,屋里显得更阴气逼人。母亲犹豫了几回,跟父亲商量了,父亲做主,用茶叔家的石山崖下的露天碓坎。
茶叔有一个全东干脚最热心的继母——宝金婆婆,一个衣冠不整,容颜破败的中年女人,在我认识她起,就觉得她身上有一种味道——鸡屎味,猪潲味,口臭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宝金婆婆不计较,我那小弟弟更不计较,好几个晚上,都要赖着跟宝金婆婆睡。我妹妹不吵不闹,还真悄悄地摸到宝金婆婆家住过几晚。宝金婆婆的家很简陋,一半是泥砖瓦房,一半是泥砖草房。草房子看起来原始自然,而里面是黑咕隆咚的,稻草发霉的味道经年不散。很多年后我才明白,宝金婆婆身上的味道,是霉味。一年四季被发霉腐烂的稻草熏陶,没一身霉味,别无选择。宝金婆婆从不争辩,说得她不高兴了,最了不起才说一句:“嫌我臭,离我远点。”
东赶脚很小,只有三条巷子。当我出门,沿着墙根向东,走过两排泥墙黑瓦房,从铺着白石头的巷子折进去,左边就是一块空宅基地,夏天长满野落花生,现在一片枯黄。两只白鸡在地基的石头上摇摇晃晃地走,侧头看了我一眼,又去找它们的路。山脚苟伯家炊烟袅袅,空气里弥漫着红薯酒的香味。走过空地,果然看见苟伯头上裹着一张条纹帕,往灶膛里塞着柴草。灶膛上的酒缸腾腾的冒着热气。我跟苟伯打了个招呼,苟伯站起来,眯着眼说:“穷,来来来,喝一杯我酿的酒。”我小名春红,村人经常念成成一个字“穷”。阳光就照在他的酒缸上,照在他笑眯眯的'眼睛上,在屋外,我能看见他屋里在阳光中浮动的粉尘。我拒绝了,不是不想喝,而是空着肚子。
今天是个好日子。在东干脚,不是好日子,酿酒,舂粉子,几乎是撞不到一起的。我从苟伯家门前的碎石路上跑过去,就见到了拄着根红豆树干在一头用力踩着碓木一端的宝金婆婆,一边喘着,一边跟趴在碓头,用木勺将未捣碎的米粒扒到碓坎中央的我妈妈说话。宝金婆婆将这头的碓木踩下去,母亲就用木勺将米粒扒到碓坎中央。碓头用钢铁裹着,看上去银光闪闪,捣在青石制的坎里,碓落坎的吧嗒声,像一个清脆的响炮。在我没来之前,在我在睡梦里的时候,他们已经捣出了一坎米粉,也就是捣碎了四五斤米。妹妹坐在小板凳上,守着空地上床单上的米粉子。我想,刚才的两只鸡神神秘秘,可能就是想怎么窜过来,在雪白的米粉子上里几个爪印。鸡不吃米粉子,只是好奇那雪般的白。而人嫌恶鸡爪子脏,弄脏了要入口的好东西。
我搓搓手,说:“婆婆,让我来。”
婆婆一口气喷过来,说:“我刚暖和身子,你就莫来了,去帮我看看煤火上的猪潲开了没有。”
我闭住呼吸,跳起来,转身就跑。宝金婆婆的家就在苟伯家的隔壁,门前时一截碎石子路,一截青石板路,一截泥路。宝金婆婆家门前是一截泥路,面上茶叔撒了一层薄薄的河沙。推开沾满泥浆和灰尘的大门,踩着阳光走进宝金婆婆家,在墙角掀开硕大的铁锅的杉木盖,锅里面没有一丝动静。看看煤火,面上还没有燃烧起来。转身出门,临了又转身拢上他家大门,顺着墙,又跑回石堆那边。途中,苟伯还跟我招呼:“你这个穷蠢子,叫你尝一口我的酒也不尝,我不要你的米粉子的。”
母亲正在用手拈出一撮米粉子,搁在食指中指上,用大拇指去磨,感受米粉子的粗细。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像是在享受,又像是在品尝。母亲的花头帕上,已经落了一层薄薄的粉子,像长了一层绒毛,在阳光下,像撒了一层银粉。宝金婆婆脸上已经起了毛毛汗,喘着说:“凤,再舂一会,细腻了,才好做年糕。”母亲也不客气,说:“摸起来还有点疙瘩,还要费点力气。”我也凑过去,宝金婆婆叫了起来:“你这个鬼崽崽,远点,碓头要打烂你的脑壳。”我只好缩回手,立在一边,垂着手,不知道怎么才能帮上忙。宝金婆婆又问:“我煮的潲怎样了?”
我说:“煤火还没有燃上来呢。”
宝金婆婆说:“都怪你那个查叔,做煤球的时候,我三番两次叫他少放点泥,他就是不听。”
母亲说:“舂完了米粉子,到我那里去拿几块好煤。”
宝金婆婆说:“我家的煤都烧不完,莫浪费了。”
阳光暖和了起来,宝金婆婆脸上的毛毛汗成了汗珠子。我过意不去,执意让她下来,我区舂碓。母亲也说:“让春红来,他一身力气,不用就白费米谷了。”母亲这话,说得我不知如何应答。
看到阳光照在对面的空地上,照在前面小伯父家的屋脊和瓦片上,头上一片深邃又瓦蓝瓦蓝的天空。我有些恍惚,眨眼又快到年关了,我在时光的隧道里,我经历过的那些真实正在变得遥远和飘渺,而这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进梦想的时候,却又是分外的凄凉。前程往事交叉,那些舂米粉子的日子,就想这阳光一样,让我对明天抱着希望,暖暖的,又让我忍不住回头去追怀。
★ 醋厂实习报告
★ 石渣、粉供销合同
★ 酱油醋的味道作文
★ 汤粉300字作文
★ 牛肉粉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