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篇:季羡林抄书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奔跑东子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篇:季羡林抄书(共含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奔跑东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人物故事篇:季羡林抄书

篇1:人物故事篇:季羡林抄书

人物简介

季羡林(198月6日—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篇2:季羡林抄书名人故事

季羡林抄书名人故事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

一个礼拜后,学生如约来到季羡林的办公室。当他接过季羡林递过来的书时,感到非常意外,这根本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叠厚达几百页的装订得整整齐齐的信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头小楷。季羡林歉疚地笑道:“很对不起!我没能将原本借给你,是因为原本太珍贵了,我打算以后将它捐给国家。现在这本书我概不外借,我怕万一被人损坏,以后对国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今天给你的是我的.手抄本,尽管看起来有些麻烦,但基本上一字不错、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

学生一听,异常震惊,连连向季羡林鞠躬致谢。对于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要将它完完整整地抄录下来,要有多大的耐心、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个星期,季羡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录任务。

其实,当初学生来借书的时候,季羡林完全可以向他说清实情,当场婉言拒绝,学生也是一定能够理解的,但季羡林却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实在令人感动、感叹!季羡林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大师,同样在做人处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篇3:三字经故事:温舒抄书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相关阅读:《温舒披蒲》,死有余辜

西汉时,有个河北的放羊娃,叫路温舒。他也是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可是家里穷,买不起书简。有天他放羊时望着河中密密麻麻的蒲草,见那叶子又大又宽,心中突然一亮: 蒲草叶子不是和竹片很像吗?要是我用蒲草编成席子,再切成一块一块,不就可以编成像竹简一样的书本了吗?

小温舒立即动起手来,割下蒲草,编成草席。可是别人都是编的一整块,他却把整块草席割成一块块,把借来的书抄写在上面。就这样,他小时候一边放羊一边读书,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长大后他做了一名狱吏,在监狱里看管囚犯。利用这个身份,他又不断钻研法律,将所有律令条文烂熟于心,成了远近闻名的法律专家,郡县里的同事和头头,遇到律令方面的问题,都要来请教他。郡守见他是个人才,干脆提拔他为郡里庭审的书记员,后又被中央的廷尉看中,调到中央作了一名廷尉史,就是中央司法部门派往地方查看案子的小科员。

路温舒不甘于此,继续学习春秋等儒家经典。汉宣帝即位后,路温舒感到机会来了,他拿出自己所学的知识,向皇帝上了一个著名的折子,叫《尚德缓刑书》。洋洋洒洒千言,劝新登基的皇帝整治狱吏,废除诽谤,广开言路。因为汉宣帝的曾祖父太子刘据当年就是被冤案所害,导致全家几乎灭门,只有汉宣帝一根独苗机缘巧合留了下来。想不到命运诡谲,如今竟被外戚霍光立为皇帝。但是霍光掌握了朝中大权,目空一切。所以路温舒的上奏深得汉宣帝之心,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路温舒在奏折中写道,刀笔吏对内善于罗织罪名,屈打成招,对外动不动治人诽谤,使得冤屈无人敢伸张,忠义之士噤若寒蝉。就好比你把乌鸦蛋都扫光了,那么凤凰也就不来了。而刀笔吏罗织的“铁证如山”下,即使中国司法的老祖宗皋陶来了,也会判人个死有余辜!

这就是成语“死有余辜”的来历。

汉宣帝觉得他说的对,升任他为右扶风丞,相当于北京市市长秘书,后又做了一郡太守。霍光死后,汉宣帝亲政,清除了霍家势力,开启了“汉宣之治”,路温舒的那些主张都实施了。

篇4:三字经:温舒抄书故事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路温舒抄书扩写:

汉朝有个叫路温舒的人,从小聪明好学。可是家里很穷,只好小小年纪就出来放牛割草,帮助大人干活。

有一天,路温舒去割草,不知不觉来到了学堂,看见那些和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坐在教室里学习,羡慕得不得了。回到家,他对爸爸说:“我要去上学。”这下,可难倒了他的爸爸,家里穷得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来钱供孩子上学?于是,父亲就说:“上学有什么用?我们家三天两头没米下锅,没那闲钱!”可路温舒不死心,又说:“读了书,有了文化,长大了成为有出息的人,您就不会再饿肚子了。”父亲一听这话挺有道理,就只好说:“既然你这么热爱学习,让我再想想办法吧!”

他父亲左思右想,彻夜未眠,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问自己干活的东家孩子借书。就这样,路温舒一边割草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可是他又遇到了一个难题:书是别人借的,还没看完,就要还了,怎么办?每次还书拖拖拉拉,人家都不愿意借了,还讥笑他:你一穷孩子,读什么书?可他却固执地说:“不行,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一次,他来到河边放牛,突然发现沼泽地里长着一种蒲草,叶子很宽,就像一张厚实的纸,他灵机一动,嗨!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不是现成的纸吗?于是,他采了许许多多蒲草,编成一张张席子,然后把借来的书抄在席子上,那一本本书就可以慢慢地精心研读啦。

他用这样的办法,抄了很多古今名作,刻苦学习,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路温舒生平

路温舒的父亲是里的守门人。小时候,路温舒的父亲让他牧羊,他把湖泽中的'蒲草取来,做成简牒,编起来写字。写得稍好一点时,当上了狱中的小吏,由此开始学习律令,不久提为狱史,县里面有疑惑的事都来问他。太守来到县里,看到后感到很惊异,便让他代理曹史。他又钻研《春秋》,弄懂了其中的大义。后被举为孝廉,任为山邑县丞,因犯法免去官职,又回去担任郡吏。

元凤年间,廷尉解光治理诏狱,请温舒代理曹掾之事,官守为廷尉史。恰逢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废,宣帝刚继位,温舒上书,建议应该崇尚德治减缓刑罚。宣帝认为他说得很对,调他任广陵王府库的官长。后内史荐举温舒文学为第一,升迁为右扶风丞。当时,宣帝诏令公卿大臣推举可出使匈奴的人,温舒上书,表示愿为使者随从,去暴尸塞外,以尽臣下之节。宣帝将此书下发给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询,认为其言不妥,将他罢归原官。不久,又升迁他为临淮太守,治绩十分突出,后死在任上。

温舒跟其祖父学过历数天文,曾断言汉朝只有二百一十年,并秘密上奏预为戒备。成帝时,谷永也曾说过同样的话。到王莽篡位时,想宣扬其取汉而代之的理由,才把他的上书公开出来。路温舒的儿子及孙子都曾做到了太守一级的大官。

篇5:三字经:温舒抄书故事

原文: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启示〗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篇6:三字经:温舒抄书故事

原文: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启示〗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译文】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温舒抄书】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路温舒抄书扩写:

汉朝有个叫路温舒的人,从小聪明好学。可是家里很穷,只好小小年纪就出来放牛割草,帮助大人干活。

有一天,路温舒去割草,不知不觉来到了学堂,看见那些和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坐在教室里学习,羡慕得不得了。回到家,他对爸爸说:“我要去上学。”这下,可难倒了他的爸爸,家里穷得连肚子都填不饱,哪来钱供孩子上学?于是,父亲就说:“上学有什么用?我们家三天两头没米下锅,没那闲钱!”可路温舒不死心,又说:“读了书,有了文化,长大了成为有出息的人,您就不会再饿肚子了。”父亲一听这话挺有道理,就只好说:“既然你这么热爱学习,让我再想想办法吧!”

他父亲左思右想,彻夜未眠,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问自己干活的东家孩子借书。就这样,路温舒一边割草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可是他又遇到了一个难题:书是别人借的,还没看完,就要还了,怎么办?每次还书拖拖拉拉,人家都不愿意借了,还讥笑他:你一穷孩子,读什么书?可他却固执地说:“不行,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一次,他来到河边放牛,突然发现沼泽地里长着一种蒲草,叶子很宽,就像一张厚实的纸,他灵机一动,嗨!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不是现成的纸吗?于是,他采了许许多多蒲草,编成一张张席子,然后把借来的书抄在席子上,那一本本书就可以慢慢地精心研读啦。

他用这样的办法,抄了很多古今名作,刻苦学习,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路温舒生平

路温舒的父亲是里的守门人。小时候,路温舒的父亲让他牧羊,他把湖泽中的蒲草取来,做成简牒,编起来写字。写得稍好一点时,当上了狱中的小吏,由此开始学习律令,不久提为狱史,县里面有疑惑的事都来问他。太守来到县里,看到后感到很惊异,便让他代理曹史。他又钻研《春秋》,弄懂了其中的大义。后被举为孝廉,任为山邑县丞,因犯法免去官职,又回去担任郡吏。

元凤年间,廷尉解光治理诏狱,请温舒代理曹掾之事,官守为廷尉史。恰逢昭帝驾崩,昌邑王刘贺被废,宣帝刚继位,温舒上书,建议应该崇尚德治减缓刑罚。宣帝认为他说得很对,调他任广陵王府库的官长。后内史荐举温舒文学为第一,升迁为右扶风丞。当时,宣帝诏令公卿大臣推举可出使匈奴的人,温舒上书,表示愿为使者随从,去暴尸塞外,以尽臣下之节。宣帝将此书下发给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询,认为其言不妥,将他罢归原官。不久,又升迁他为临淮太守,治绩十分突出,后死在任上。

温舒跟其祖父学过历数天文,曾断言汉朝只有二百一十年,并秘密上奏预为戒备。成帝时,谷永也曾说过同样的话。到王莽篡位时,想宣扬其取汉而代之的理由,才把他的上书公开出来。路温舒的儿子及孙子都曾做到了太守一级的大官。

篇7:季羡林《留德十年》篇

季羡林《留德十年》精选篇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精神是苦闷的,形势是严峻的;但是我的学业仍然照常进行。

在我选定的三个系里,学习都算是顺利。主系梵文和巴利文,第一学期,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讲梵文语法,第二学期就念梵文原著《那罗传》,接着读迦梨陀娑的《云使》等。从第五学期起,就进入真正的Seminar(讨论班),读中国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这是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拿手好戏,他的老师H.吕德斯(H.Lüders)和他自己都是这方面的权威。第六学期开始,他同我商量博士论文的题目,最后定为研究《大事》(Mahāvastu)偈陀部分的动词变化。我从此就在上课教课之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啃那厚厚的三大册《大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我的教授被征从军。已经退休的西克教授,以垂暮之年,出来代替他上课。西克教授真正是诲人不倦,第一次上课他就对我郑重宣布:他要把自己毕生最专长的学问,统统地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我,一个是《梨俱吠陀》,一个是印度古典语法《大疏》,一个是《十王子传》,最后是吐火罗文,他是读通了吐火罗文的世界大师。就这样,在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从军期间,我就一方面写论文,一方面跟西克教授上课。学习是顺利的。

一个副系是英国语言学,我也照常上课,这些课也都是顺利的。

专就博士论文而论,这是学位考试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教授看学生的能力,也主要是通过论文。德国大学对论文要求十分严格,题目一般都不大,但必须有新东西,才能通过。有的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已经待了六七年,学位始终拿不到,关键就在于论文。章用就是一个例子,一个姓叶的留学生也碰到了相同的命运。我的论文,题目定下来以后,我积极写作,到了1940年,已经基本写好。瓦尔德施米特从军期间,西克也对我加以指导。他回家休假,我就把论文送给他看。我自己不会打字,帮我打字的是迈耶(Meyer)家的大女儿伊姆加德(Irmgard),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这一年的秋天,我天天晚上到她家去。因为梵文字母拉丁文转写,符号很多,穿靴戴帽,我必须坐在旁边,才不致出错。9月13日,论文打完。事前已经得到瓦尔德施米特的同意。10月9日,把论文交给文学院长戴希格雷贝尔(Deichgrber)教授。德国规矩,院长安排口试的日期,而院长则由最年轻的正教授来担任。戴希格雷贝尔是希腊文、拉丁文教授,是刚被提升为正教授的。按规矩本应该三个系同时口试。但是瓦尔德施米特正值休假回家,不能久等,英文教授勒德尔(Roeder)却有病住院,在1940年12月23日口试时,只有梵文和斯拉夫语言学,英文以后再补。我这一天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早晨5点就醒来。心里只是想到口试,再也睡不着。7点起来,吃过早点,又胡乱看了一阵书,心里极慌。

9点半到大学办公处去。走在路上,像待决的囚徒。10点多开始口试。Prof.Waldschmidt(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先问,只有Prof.Deichgrber(戴希格雷贝尔教授)坐在旁边。Prof.Braun(布劳恩教授)随后才去。主科进行得异常顺利。但当Prof.Braun开始问的时候,他让我预备的全没问到。我心里大慌。他的问题极简单,简直都是常识。但我还不能思维,颇呈慌张之像。

12点下来,心里极难过。此时,及格不及格倒不成问题了。

我考试考了一辈子,没想到在这最后一次考试时,自己竟会这样慌张。第二天的日记:

心绪极乱。自己的论文不但Prof.Sieg、Prof.Waldschmidt认为极好,就连Prof.Krause也认为难得,满以为可以作一个很好的考试;但昨天俄文口试实在不佳。我所知道的他全不问,问的全非我所预备的。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极难过。

这可以说是昨天情绪的余波。但是当天晚上:

7点前到Prof.Waldschmidt家去,他请我过节(羡林按:指圣诞节)。飘着雪花,但不冷。走在路上,心里只是想到昨天考试的结果,我一定要问他一问。一进门,他就向我恭喜,说我的论文是sehrgut(优),印度学(Indologie)sehrgut,斯拉夫语言也是sehrgut。这实在出我意料,心里对Prof.Braun发生了无穷的感激。他的儿子先拉提琴,随后吃饭。吃完把耶诞树上的蜡烛都点上,喝酒,吃点心,胡乱谈一气。10点半回家,心里仍然想到考试的事情。到了第二年1941年2月19日,勒德尔教授病愈出院,补英文口试,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也参加了,我又得了一个sehrgut。连论文加口试,共得了四个sehrgut。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我亲爱的祖国,也可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了。博士考试一幕就此结束。

至于我的博士论文,当时颇引起了一点轰动。轰动主要来自Prof.Krause(克劳泽教授)。他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比较语言学家,是一位非凡的人物,自幼双目失明,但有惊人的.记忆力,过耳不忘,像照相机那样准确无误。他能掌握几十种古今的语言,北欧几种语言,他都能说。上课前,只需别人给他念一遍讲稿,他就能几乎是一字不差地讲上两个小时。他也跟西克教授学过吐火罗语,他的大著(《西吐火罗语语法》),被公认为能够跟西克、西格灵(Siegling)、舒尔策(Schulze)的吐罗火语语法媲美。他对我的博士论文中关于语尾——mathe的一段附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为据说在古希腊文中有类似的语尾,这种偶合对研究印欧语系比较语言学有突破性的意义。1941年1月14日我的日记中有下列一段话:

Hartmann(哈特曼)去了。他先祝贺我的考试,又说:Prof.Krause对我的论又赞不绝口,关于Endungmatha(动词语尾matha)简直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他立刻抄了出来,说不定从这里还可以得到有趣的发明。这些话伯恩克(Boehncke)小姐已经告诉过我。我虽然也觉得自己的论文并不坏,但并不以为有什么不得了。这样一来,自己也有点飘飘然起来了。

篇8:季羡林的故事

关于季羡林的故事

一代宗师季羡林博学多才。他精通的十多种语言中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很少有人了解。他研究的东西我们也许一点也不懂。但他的为人。从下面的几个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了解一二。

一、高考数学4分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

季羡林先生生于19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他才把家属接来。他的妻子叫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婚后。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既无爱情可言。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缺少共同语言。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彭德华也许一辈子也没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个什么学问。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他自从1929年结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办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四、异国爱情:

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房东邻居迈耶家的大女儿叫伊姆加德。1935年。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伊姆加德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 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这时伊姆加德小姐说:“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印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

也就是从那天起。每天晚上7点半后。季羡林都会抱着一堆书稿前往迈耶家。论文稿几经修改后杂乱无章。而且内容复杂枯燥的梵文。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就如天书。但是她总是挂着温暖而恬静的微笑来打印这些“天书”。在接下来的4年时间。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伊姆加德把最美好的青春光阴给了这个博学睿智的男子。而她纤细的手指。也一一抚摸过他那些后来让中国和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字。

书稿完成。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花也快要迸发时。有一天季羡林手有些颤抖说:“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当女孩说:“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时。季羡林心里充满矛盾与痛苦。他想:自己随时要离开这里回到中国。如果他不管不顾地留在哥廷根。当然可以和伊姆加德携手一生。但是。成全异国之恋就意味着“抛弃”祖国和家乡的妻子儿女。季羡林当初留学的初衷。就是等学有所成之后。回到中国去报效国家的。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 。四天后他离开了德国。虽然伊姆加德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去年季老接受记者访谈时谈到对出国见世面、学本领时他还说:“所以我现在赞成年轻人还是出国。可是我最反对出去不回来。我最厌恶出去不回来”。

五、六百本书:

季老住在301医院期间。有一天。一位年轻护士说起某报正在连载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爱看。老爷子马上把秘书李玉洁找来。吩咐叫人去买。说“书是给人看的。哪怕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了。也值得。”这一来轰动了全医院。大家都来伸手。还索要签名本。“都给。”“买去。”季先生发话说:“钱是有价之宝。人家有收益是无价之宝。”最后。一趟一趟买了600本。也一笔一画地签名600本。

六、传达室的翻译:

“文革”期间季老先是蹲牛棚。后来他是北大女生宿舍的守门人。在传达室当门房。他除收发信件报纸外。就在那里翻译。因为怕被红卫兵发现。他偷偷地在家里头把原文抄在小纸条上。然后在传达室趁没人经过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翻译。他说严复翻译。“一名之力。旬月踟蹰”。而他是“一脚(韵脚)之找。失神落魄”。文革结束。这篇长得惊人的巨著翻译才完成了前三篇。

《罗摩衍那》多达八万行。是古印度悲欢离合有爱情史诗。对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西游记》里可以找到影子。时至今日。在泰国的很多寺庙里。都绘有罗摩王子故事的系列精美壁画。

而他平生最艰巨的两部书。长达80万字的《蔗糖史》和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

篇9:作文人物篇

我今年9岁了还是很瘦,但我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我是一个活泼的男孩,有时会很幽默哟!我的爱号;是玩电脑,看书。优点是;爱看书学习好缺点;爱玩电脑这就是我你们喜欢吗?

小虫书 浓眉大眼、乌溜溜的眼珠,显得炯炯有神。可是,自从成了“小书虫”后,他就有了一位形影不离的朋友——眼镜。她妈妈为此而感到很伤心,但“小书虫”却满不在意地说:“这样才好呢!更像博士了。”

他不是别人,就是我。

我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常常一看到书,就恨不得钻进去。每到放假,我就让妈妈带我去书城。一到书城,还没听完妈妈唠叨我就直奔儿童书籍区,津津有味地“啃”起书来。书城里座位少,人又多,我常常站着看书,一站就是一小时。妈妈每次叫我回家,我总是赖皮地说:“老妈,求你啦!再让我看一会吧!”就这样一催二赖,直到老妈失去耐心。这还不算,临走时,我还要耍赖:不买一本坚决不走。久而久之,家里的书架上已经书满为患,书桌上也堆积如山。

下次,如果你在书店,看到一个站在一角,架着眼镜儿,埋头看书的小男孩儿,哈哈,那可能就是我哦!

我的朋友

我有一个朋友,叫王晓丽。她个子很高,梳着一头长长的黑发。椭圆形的脸上嵌着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鼻子下面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她远看像一个芭比娃娃,近看又像一个时尚的女孩。有时候她很聪明,有时候她又很淘气。

有一次上音乐课,老师教我们唱《小红帽》,教完这首歌,老师说:“你们轮流把小红帽唱一遍,我看看你们谁唱的最好。”轮到晓丽了,她大大方方地走上前,给我们唱了一遍。其中有一句歌词“我要当心附近是否有大灰狼”时,她给唱成了“大灰忙”,马文涛哈哈大笑。下了课,晓丽偷偷地走到马文涛后面,踹了他一脚,还没等他回头看,晓丽早就“嗖”地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就是我的朋友,你喜欢吗?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是褚老师,她是我的班主任。

她的眼睛大大的,头发不是卷发而是整整齐齐的,嘴巴像弯弯的小船,眉毛又弯又细像天上的月亮,她喜欢穿蓝色的衣服。她平时说话很亲切,但生气时让人感到很害怕。

她非常关心我,第一天我转学到四小,褚老师就把我调在了第一排的风水宝座上,要知道以前我可是听说转学生总是要坐在最后一排的。由于我不知道四小发的作业本是薄是厚,到老师让买作业本时只带了五角钱,褚老师问我:“你带着一元钱吗?”我摇摇头,褚老师便从自己的办公室找来一个本子给我用,我又拿出五角钱给她,可她不要。有一次,我没有发下考评,褚老师就把自己的考评给了我。由于我不敢回答问题,老师就经常鼓励我,提问我。

有一次我写错生字了,不小心把拼音擦了,褚老师看见了就告诉我按

住上方再往下擦。她还给我判别的日记。

我绝不辜负老师对我的关心,我要用最好的成绩报答老师。

我的同学

我的好朋友叫郭晓,今年九岁,她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圆圆的脸蛋像一个红苹果,还竖着两根小辫子,她的个子并不高。

她喜欢笑,说话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她还爱帮助同学,有一次我的铅笔断了,由于我刚转来,又不认识几个同学,郭晓就把铅笔借给我用。我很高兴认识这位同学。我喜欢我班的同学郭晓。

我的妹妹

我有一个可爱的妹妹,他的名字叫刘宇阳。她整天笑眯眯

的,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她虽然比我小,但是比我能吃,看到什么都想吃,所以他的脸长的肉呼呼的。我和她在一起互相帮助,每天往的都很开心,我们经常在一起讲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跳绳。她最喜欢读书,却不喜欢做手工,有了她我的生活变得非常有意思。

我的小弟弟

我老姨家有一个小宝宝,他大名叫张政,小名叫大胖。因为他太胖了,白白的胳膊和腿比年画上的胖娃娃还要粗,我们总喜欢叫他大胖,邻居家的大伯干脆就叫他

胖胖。

现在大胖已经11个月了,会叫爸爸,妈妈了,会摇头,会挤眼睛了。他很爱笑,笑起来不大的眼睛眯成一条线,可爱极了。

大胖走起路来像木偶一样左摇右摆的,他可爱的样子总是把我逗得哈哈大笑,我很喜欢他。

篇10:作文人物篇

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语速、习惯性特点等。

肖像描写,又叫外貌描写。传神的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之一。如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中对少年闰土外貌描写就是一个范例: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银项圈,……”这段传神的肖像描写,把一个生在浙江一带的农村少年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有的同学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往往泛泛地写些什么“红红的脸儿”,“黑黑的头发”,“高高的鼻梁”,“炯炯有神的眼睛”等等,而不是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结果,写出来的人物千人一面,读了既不能加深读者的印象,也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怎能才能写出传神的肖像呢?主要是对人物要多观察 、多分析,要抓住表现人物最本质的东西来刻画,从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所以,观察是十分重要。而这种观察应该是认真的,从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气质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正如鲁迅先生描写少年闰土那样,写出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如“紫色的圆脸”说明海边农村的孩子身体很健康;“小毡帽”是绍兴一带农村孩子穿戴的风俗;“银项圈”说明他的父母非常疼爱他。这样传神的肖

像描写,便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观察人物,分析人物,抓住人物的特征去描写。这样,才能把人物的外貌写得栩栩如生,使传神的肖像跃然纸上。

剑眉平头 方脸 歪嘴 英俊 健壮 壮实 时兴 笔挺 穿着 穿戴 打扮 合适 服饰 装饰 朴素 土气 新颖 洋气 雅致 梳妆 注释 观赏 游玩 辅导 打量 朝气 热情 委婉 谦虚 挖苦 夸耀 感激 安慰 狡猾 机智 得意 满意 郁闷 烦恼 火气 恼火 失落 消沉 胡渣子 宽额头 减下巴 飞毛腿鸭蛋脸 鹅蛋脸 娃娃 瓜子脸 水汪汪 水灵灵 圆溜溜 滴溜溜 骨碌碌 细眯眼脸

(1) 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2)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3)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4)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心情词语: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炎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欢天喜地、欢蹦乱跳

神态词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目不转睛、闭目养神、得意洋洋

外貌词语:眉清目秀、面色苍白、白发苍苍、面黄肌瘦、衣冠楚楚

动作词语:指手划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七手八脚、摇头晃脑

品格词语: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大公无私、不屈不饶、顽强不屈

〔头发〕

白发苍苍 满头银发 两鬓染霜 头发乌润 蓬松的短发 头发稀疏 满头青丝 披肩长发 柔软的头发 齐眉的刘海 披头散发 蓬头垢面

〔眼睛〕

丹凤眼 三角眼 斜白眼 斗鸡眼 细眯眼 单眼皮双眼皮 眉青目秀 浓眉打眼 明眸皓齿眉梢细长 火眼金睛炯炯有神 大眼睛忽闪忽闪 乌溜溜的`眼珠 眼睛布满血丝 会说话的眼睛 慈祥的目光 明亮的眼睛

目光锐利 目光迟钝 凶狠的目光 眼睛眯成一条缝 眼泡浮

〔鼻子〕

蒜头鼻 鹰钩鼻 酒糟鼻 朝天鼻 塌鼻梁 又遍又平的鼻子 又高又直的鼻子 尖尖的鼻子 宽鼻阔嘴

〔嘴、牙〕

樱桃小嘴 血盆大口 尖嘴猴腮抿着小嘴 厚嘴唇 薄嘴唇 嘴唇苍白 唇如胭脂 唇无血色 齿白唇红 参差不齐的牙齿 白而发亮的牙齿 咬紧牙关 满口银牙

〔面容〕

苹果脸 瓜子脸 鹅蛋脸 长方脸 四方脸 俊美的脸 丑陋的脸 清瘦的脸 满脸憔悴 一脸稚气 古铜色的脸 黑里透红的脸 红扑扑的脸 布满皱纹的脸 脸色苍白 愁眉苦脸 嬉皮笑脸面黄肌瘦满脸雀斑 面如桃花 面如土色 天庭饱满 脸颊绯红 面目可憎 油头粉面 面不改色脸“刷”地一下白了 脸“腾”地一下红了

〔手、身材〕

十指尖尖 纤纤素手 粗壮的大手 身材矮小 身材苗条 身材丰腴 体态轻盈 身材臃肿 佝偻着身子 身强力壮 虎背熊腰膀阔腰圆 肌腱发达 腰板挺直 彪形大汉大腹便便脑满肠肥 身材高挑 亭亭玉立 袅袅婷婷 弱不禁风 瘦骨嶙峋瘦骨如柴 短小精悍

〔衣着〕

朴素 大方 整洁 时髦 摩登 讲究 笔挺 邋遢 俗气 穿戴整齐 衣冠楚楚 穿红戴绿 衣着入时 珠光宝气 花枝招展 衣衫不整 不修边幅 破破烂烂 袒臂露肩 衣不蔽体 赤身裸体 一丝不挂

[神态〕

庄重 端庄 安闲 安详 恬静 文雅 镇静 沉着 诚挚 憨厚 恳切 潇洒 妩媚 羞涩 腼腆 严厉 冷酷 坚毅 傲慢 疲惫 沮丧 失神 诧异 发愣 尴尬 踌躇 容光焕发 英姿勃勃精神矍铄 精神抖擞 生龙活虎 威风凛凛 英姿飒爽 风度翩翩热情洋溢 热情奔放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和蔼可亲和颜悦色 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悠然自得 毕恭毕敬 从容不迫泰然自若津津有味若无其事不露声色 面红耳赤 面有赧颜无精打彩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局促不安 垂头丧气精疲力竭风尘仆仆气喘吁吁 呆若木鸡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交头接耳 笨头笨脑 疯疯癫癫凶神恶煞 杀气腾腾装腔作势盛气凌人龇牙咧嘴 神气十足 傲慢无礼神气活现 趾高气扬咄咄逼人目空一切不屑一顾目中无人 旁若无人冷眼旁观贼头贼脑 鬼鬼祟祟半信半疑 不知所措 漫不经心心不在焉怅然若失垂涎三尺死皮赖脸 缩手缩脚 丑态百出

心情词语: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炎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欢天喜地、欢蹦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屈原投江的故事

人物故事作文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葛优

季羡林散文集

季羡林语录

季羡林散文

人物的哲理故事

国企人物故事范文

《人物故事集》读后感

描写人物的故事

人物故事篇:季羡林抄书(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物故事篇:季羡林抄书,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