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ishan992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共含6篇),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shan99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

篇1: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

董卓之乱以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对各地州郡失去了控制。各地官僚、豪强趁机会争夺地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势力比较大的有冀州的袁绍、南阳的袁术、荆州(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的刘表、徐州(约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和山东东南部)的陶谦、吕布等,他们相互混战,打得昏天黑地。成千上万的百姓在混战中遭到屠杀,许多地方出现了没有人烟的荒凉景象。

曹操本来势力很小。后来,他打败了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兖音yǎn)的黄巾军,在兖州建立了一个据点。他还从黄巾军的降兵中,挑选一部分精锐力量,扩大了武装。以后,他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力量。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傕和郭汜发生火并,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洛阳的宫殿,早已被董卓烧光了,到处是碎砖破瓦,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在断墙残壁旁边搭个草棚,遮避风雨。最大的难处是粮食没有来源。汉献帝派人到处奔走,要各地官员给朝廷输送粮食。但是大家正在忙着抢地盘,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谁也不肯送粮来。

朝廷大臣没有办法,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官员,哪儿受得了这个苦,有的吃了几顿野菜,就倒在破墙边上饿死了。

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召集部下的谋士商量,要不要把汉献帝迎过来。

谋士荀彧(音yù)说:“从前晋文公发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今洛阳),成为霸主;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人都向着他。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是不少的。现在皇上到了洛阳,困苦不堪。将军如果能把皇上迎来,这正是顺从人们的愿望。要是现在不及时去接,一旦让别人抢先迎去。我们就错过机会了。”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害怕曹操,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现在洛阳缺少粮食。许城有粮食,但是运输不便,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搬到那边去。免得在这里受冻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听说到了许城有粮食,都巴不得早点迁都。公元1,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城,打那时候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建立了宫殿,让献帝正式上朝。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开始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首先他用献帝名义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只管扩大自己势力,攻打别的州郡,不来帮助朝廷。

尽管袁绍势力大,但是名义上他还是汉献帝的臣子,接到诏书以后,没法子,只好上个奏章给自己辩护。

曹操又用汉献帝名义封袁绍为太尉。这一下,袁绍可生气了。他觉得曹操当大将军,自己反在曹操底下,太丢人啦。就气冲冲地说:“曹操要不是我,哪有今天。现在他倒用皇上的名义来号令我起来了。”他上个奏章把太尉辞了。

曹操觉得自己地位还不巩固,不愿和袁绍闹翻,就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改称为车骑将军。

许都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了。但是日子一久,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就发生困难。经过十年混乱,到处都在闹饥荒。如果许都的粮食问题不解决,大家也呆不下去啦。有个官员枣祗(音zhī)向曹操提出一个办法,叫做“屯田”。他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招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由官府租给他农具和牲口。每年收割下来的粮食一半归官府,一半归农民。

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发布命令,实行屯田。许都附近的荒地很快就开垦出来了。一年下来,原来已经荒了的土地上获得了丰收。光是许都的郊外就收到公粮一百万斛。曹操又在他管辖的州郡都推行屯田制,设置田官。以后,凡是实行屯田制的地方,谷仓都装得满满的。

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又采用屯田办法,解决了军粮问题,还吸收了荀攸、郭嘉、满宠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他的实力就更加强大起来了。

篇2: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简短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经常交战。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来。刹时间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

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一个踉跄,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艄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

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

这时不赶快解开绢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形势非常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

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么好。不一会,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稳定。

老艘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人们,感慨地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

篇3: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300字

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而郑国较弱小。晋和楚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都想把郑国变为自己的附庸。

有一次,晋灵公为了称霸诸侯,制造声势,他在郑国附近召集邻近小国开会。郑国因地处晋楚之间,既不愿得罪晋国,也不愿得罪楚国,所以只得找个借口不去参加。晋灵公没见郑穆公来,便以为郑国对晋国有二心。郑穆公得知后惶恐不安,急忙写信给晋灵公,陈述了郑国与晋国历史上的友好关系,说明郑国的处境,表明郑国的态度。信中还说:“我们郑国位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北边怕晋国,南边畏惧楚国,故而未应邀出席会议,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古话说:'头也怕,尾也怕,全身上下还剩多少地方呢?(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古话还说:'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不选择庇荫的地方,只求有地方安身。'我们郑国,现在正是这样,如果把我们逼得无路可走了,那我们就只好去投靠楚国了,如果我们投靠了楚国,那是你们逼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

晋灵公见信后,他怕郑国真的投靠楚国,就决定不向郑国兴师问罪,而派人和谈了事。

篇4: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集

张绪是南北朝时梁朝的一位名臣,一生清廉正派,没做过报人利己的事,在朝臣中很有威望。偏偏他有个不肖之子。二十八九岁了,仍不肯读书、不思进取,整日里带群家丁城里城外乱跑,吃喝玩乐,不务正事。

有一年张绪告假回乡来探亲,乘船而下,除夕傍晚行至家乡的水面上。他仔立船头,极目远眺,陶醉在即将和父母、妻儿相见的喜悦之中。忽见岸边有六七个人影,嬉笑着由远而来;懒懒散散,不成体统。

到了近前,张绪发现领头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张充。只见张充佩剑携弓,左臂托着鹰,右手牵着狗,身后的家丁背着捕获的猎物;分明是刚刚打猎归来。儿子虽然长得健壮俊美,却是这等逍遥无志,张绪不禁火气上升,立即差人大声喝住张充。

张充见父亲大人回来了,急忙让人接过鹰牵过狗,拱手施礼。张绪怒道:“你个不孝逆子!看看像什么样子?一手托鹰,一手牵狗,一身两役,完全被无聊琐事累住了。你已不是几岁顽童了,难道就这样潦倒一生?”

张充闻言,羞愧万分,顾不得是在江边碎石之地,跪下来连连叩头,沉重地说:“儿充知过,望父亲大人且息雷霆之怒。儿今年29岁,明日适当春节,圣人云:‘三十而立’。儿定当发愤,不再……”张绪下船,扶起儿子,道:“望你好自为之。”

张充被父亲的一顿训斥激醒了,此后攻读不辍,学问大增,后来成才为官,报效国家。

篇5: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集

三国时,刘备出动蜀军攻打东吴,数千战船浩浩荡荡沿长江而下,其凶猛之势不可阻挡。

吴主孙权忙聚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多数主张面北事曹,请魏国派兵救援。于是吴主孙权急忙派使者赵咨火速前往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救。

赵咨来到魏国都城许都,叩拜了魏文帝曹丕,呈上了吴主孙权给魏文帝曹丕的亲笔书信。

曹丕览过来信,感到还算满意。于是便问赵咨:“吴王颇知学乎?”

赵咨回答说:“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这节对话的意思是:魏文帝问赵咨:“你们吴王人怎样?他读书吗?”

赵咨回答道:“我们吴主忙完军国大事,只要一有空闲,就博览群书,而且十分注重领会要义,不像那些浅尝辄止的读书人,只知道‘寻章摘句’而已。”

魏文帝听罢,点头称是,于是封孙权为吴王,同时决定派兵援助吴王抵抗蜀军。

篇6: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精选读后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300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300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读书笔记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

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共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物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