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文学的坚守杂文随笔(共含12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oenuxjsnn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文学的坚守杂文随笔
我们写东西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无论每个人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当初的选择,都一定是出于内心的喜好!喜爱这份精神的创作,想用自己的文字,去体会这个世界脱离了物质之外的一种享受;用自己的文字,抒发内心或亲柔、或炽烈的情感;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能给他人带来心灵上的抚慰,大家从中找到思想上的共鸣,解开心中郁结的精神苦闷、无法表述的寂寥、以及思想中排遣不开的犹豫彷徨。
人同低等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产生了精神思想。所以人诞生于物质世界,而存活与精神世界。这就是人类独有的生活。人的生活需要思考,而语言文字就是这种思考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当我们学会了用一种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精神,会感到无比的快慰和美妙!尽管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已经多种多样,但文字,抑或说文学艺术,始终占据着它不可撼动的地位!以其直接而又有丰富蕴含的形式,充实和不断提高着人们的精神境界。
为此,我们深爱文学,我们在文学殿堂里畅游,也把自己的思想放开,如同展开一双飞翔的翅膀。我们用文字,结识物质生活之外的知己,一同感受来自心灵最深处的精神快乐体验。所以我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甚至也会幻想在这个领域成名成家(但这种想法只是步入文学的初级阶段,尚未体会到文学真正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深厚底蕴。一旦走进文学深处,就不在意物质世界的影响了。这就是多数真正的文学巨匠甘于生活的贫困和寂寞,始终陪伴文学一生的主要原因)。
我的.文友们,坚持你自己的文字!坚守那个无论是什么目的的梦想!只要你坚持下去,就能达到精神的圣贤!就能净化纷繁的欲念,重新找回那一份纯真与明净。
我很赞赏一位文友写的一段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感受: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总是问,为什么不给我们多宣传下自己?就只顾着自己守在那份寂寞中?我只想回答说,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它都只属于我一个人,如同一个母亲养育独属于自己的孩子!所以我要独自走完它!虽然这条路很难走,也很寂寞。但依旧恳请你们,让我随着我的心、陪着我的梦、一直走下去!直至生命的尽头!
文字的坚守,生命的寄托,在精神世界畅游,就不惧怕一个人的寂寞。
这也提示我: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学好怎样做人。
风格
风格,从语义上讲,原指人的作风、风度、品格。后来多用于艺术创作。在艺术作品领域,风格的形成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由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个人艺术素养的形成来决定。需要说明的是,个人经历、气质禀赋,并不代表个人风格,但会从各自角度影响其风格的形成。客观因素,因时因事而异。因事,就是指描写对象和题材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风格;因时,是指受时代条件和历史环境、或是他写作集体的小环境的影响。我想主要谈谈我们在生活和为人处世当中的风格。
风格是一种档次。明显的个人性格特征,不能称得上风格。风格和风骨也不同,风骨是内在涵养,风格是外在表现。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独特的动作或表情最能体现他的可爱,这种习惯在他的行为里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自然流露,最具有本人的代表性,或美丽或潇洒,或丑陋或猥琐,就成为了他的风格。但在庸常生活中形成令人欣赏的风格,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得到。
首先,风格必须表现出自信,人在自信的时候更能突出自己迷人的魅力。其次,需要具备一定的修养和气质。某些人,只知道用特立独行,以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来表现自己。认为这就是自己的风格。甚至有人以经常能同别人争辩、强调自我思想而自得。这种近于孤芳自赏的特征,其实最为人所不屑,他不懂得“和而不同”的深邃。所谓修养,最重要一点就是尊重他人!
良好的文化基础,是培养个人气质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进行艺术创作,要想形成一种高尚的精神情趣,就要对世俗的一切欲念,有清醒的分析和认识,待人接物使人感到舒心惬意。具有自己的思想却不强加于人,尽管跟他人有不同意见,却仍然令人乐于接近,并能够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良好的影响。
我们通常有过这种意识:你来到一个环境里,你会感到在这个生活圈子有某个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人存在,尽管你没有见到他。你会主观地认为这是一种心灵感应。其实不是,而是这个人的生活行为影响到了这个圈子里的人,使得人们的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靠近他的行为方式。这是正面的影响。反面的影响就是,强盗占据的地方,肯定充满恐怖的气氛!这就是风格的作用。
以此推想,生活里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家庭气氛,不但是居家过日子的重要组成,也是影响下一代良好成长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养成快乐开朗的性情。无论性格泼辣、温柔、果敢、谨慎,都应表现出令人敬佩的淡雅。莫让别人讨厌。你可以不与他人思想苟同,但你绝对不能不尊重他人的思想。风格是一种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是难以形成自己风格的。风格也不能伪装,伪装的风格迟早被人看穿从而更加厌恶你!就像写作,自信的笔调,自然会吸引读者,并令他们崇敬。而故弄玄虚或进行优美的文字伪装,企图以此来打动人,这种卖弄,早晚害人害己,贻害文化!
我们要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像很多有品格的作者那样,记录最真实的生活感悟。
坚守本质杂文随笔
好久没有看到罗大佑唱歌了。
9月22日,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办的“真·我巅峰”演唱会上,才终又与他重逢。前一次见到他是在前年,他加入《中国最强音》,担任导师的时候。
当晚,他将和许巍、张靓颖、田馥甄这四位实力歌手联袂为“真挚的声音和真我的态度”献唱。两年过去了,年过花甲的他,声音会不会变得沙哑?举止会不会有点牵强?外貌会不会有些苍老?曾经的光彩会不会开始黯淡?我真的很想知道。
罗大佑,是华语音乐教父,是纵横流行音乐界近四十年的传奇。有人说,罗大佑把青春的迷惘、缠绵的爱情,内心的失落、甚至时代的走向,都时时刻刻挑在肩上,所以,浑身满是沧桑的伤痕。
正因为如此,罗大佑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代与他渐渐一同老去的60后、70后们。我们的童年,“口袋里没有半毛钱”,但有心中却“蓝蓝的白云天”;我们的青春,没有微信微博、没有QQ,更没有AppleiPad,只有“古老的信和发黄的相片”以及“缤纷的书签和美丽的诗”。对于人生,我们深知“现实生活不能等待奇迹”,所以,“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但在清冷月光下,依然相信“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对于情感,虽然知道那只是“前世流传的因果,今生刹那的交流”,但依然向往有着“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亲切笑脸的爱人同志。在光阴的故事里,我们始终没有忘记,“黄花岗有七十二个烈士,孔老夫子有七十二个弟子”;始终珍爱“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就这样,我们辗转滚滚红尘,想象着五千年的海风,如何打磨一颗灿烂的明珠,如何吹响一首首浪漫的恋曲,如何吹拂一座座恬静的渔港小镇……在那些闪亮的日子里,深藏着我们所有的爱与梦想。为此,“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纵时光流逝,我们也始终记得,保持一份苍凉且高贵的自尊,一张“永远不变黄色的脸”——这就是属于罗大佑的,我们这一代人。
如今,美丽的新世界,新人类与新事物如雨后春笋,瞬息万变。曾经的“童年”的已是别样的意味,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家乡变得拥挤,高楼大厦到处耸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眩目且俗气;曾经的“青春”也不似罗大佑的无悔了,很多人信奉的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地潇洒走一回;曾经的“爱情”更少了一份专注,多的是“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是呀,这是一个充满理性,极度现实的`时代,是一个考虑成本,期待回报的时代。是一个以世俗为指针,物质至上,娱乐精神高于一切的时代。也许,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冷静地、坦然地、决绝地向前,尽管“无数次的寂寞挣扎在心头,也无法挽回那即将远去的脚步”。或许,这也就是罗大佑,和属于罗大佑的我们这一代人渐渐老去的证明。
但,每当喧嚣又陌生的旋律响起的时候,你我或许还会想起《你的样子》,和那些《似是故人来》的古老歌曲,它们会在我们脑海里飘来荡去……不肯止歇。我们不要一个被高科技、雾霾和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向往的是“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的日子;我们不要一个功利的世界,一个混沌的未来,一个困顿的春天,我们眺望“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我们不要冷漠的电脑儿童,不要寂寥的留守少年,不要病态的手机族,不要孤单的空巢老人……我们需要阳光、白云、泥土和天边的彩虹以及闪亮的青春。这就是属于罗大佑的一代人,充满感性,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又带着一丝感伤的真情剖白。
在当今的流行乐坛,风靡的是TFBOYS、飞伦海、S.H.E,还有superjunior们,而我们这一代人的象征罗大佑,似乎已经被埋进了故纸堆里。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真·我巅峰”演唱会上,当罗大佑《恋曲1990》的旋律响起时,竟引起了全场哗然。一曲唱罢,罗大佑还带来了《海上花》和《鹿港小镇》等在华语乐坛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经典曲目,更引发了全场无代沟的大合唱。当晚,“吟游诗人”许巍、“灵魂歌者”张靓颖在演唱会上,也先后以他们各自不同的音乐风格,诠释出了“真我”的个性与“本真”的态度,同样赢得了歌迷近乎疯狂的喝彩。
可见,纯洁的理想,真挚的情怀,执着的坚持,本真的追寻,仍然没有过时,只因为它们体现的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本质的力量。
同样,今天我在《人物》“年度面孔”里看到的是优雅、安静,具有文人气息的歌者李健。李健的当选,正如编者所言,所体现的正是一种本真的精神,一种本质的力量。当代中国,正面临经济转型,思想转型的时代。我们已告别了那个充满机会,只要有冒险精神,处处是财富的时代,迎来了更成熟、更专业、更精英的时代。抵制市场诱惑,远离追捧,拒绝迎合潮流,依靠本质的力量,才能赢得生存的机遇和成功的快感。
都说,60后、70后是当代中国的“黄金的一代”,而“坚守本质”正是这一代人的宝贵品质。坚守本质,才是决定中国社会未来、主导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同样,像罗大佑、李健、许巍那样,坚持初衷、本质,坚持长久的积累,不被一时的胜负改变,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品质。
无论何时,挺立于时代潮头,屹立在金字塔尖的,永远是本质的力量。
我学文学的历程杂文随笔
想写点东西的,可不知要写哪一方面的内容?该拟什么题目?无奈只好仿用周作人先生《雨中的人生》中“我学国学的经验”一标题,以我现有的资历,尚未谈《中庸》、《论语》、《道德经》等书籍的经验,而我总不能昧着良心夸夸其谈国学经验吧。为此,写我成长的文学历程来填充接下来的文章内容。
我已记不清我的第一本课外书的书名。也许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也许是《简爱》,也许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是我初中刚开始接触的书,小学时只光顾着玩,印象里是没有看过课外书的。此时回忆,我已经不能完整复述故事的内容,但我能清晰感受到当时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简爱》的激动澎湃眷恋的心情。当时的我对这些书没有感到枯燥无味,反而津津乐道,这让我感到惊讶,后来我就读了中文系,我才觉得一切都是安排,似乎冥冥之中我就是注定属于文学的。一想到高考报志愿时执着于法学,我就暗自揶揄自己,多亏了阴差阳错,不然我将少了一份嘉趣
白岩松曾在《白说》里提到一句话颇为有意思,“有时候先结婚后恋爱也未尝不可,而且非常重要,试着让自己爱上它。”生而为人,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乐于去接受它并试着爱上它。就像我,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一个“先结婚后恋爱”的过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结婚”后,我才得到了恋爱的美滋。很难想象,一个高中64篇必考古诗文都没有背完的人即将要愉快的遨游在古诗文的海洋里。姑爹曾告诉我“有些东西只有你尝试了才会发掘到你是否喜欢它”当时听这句话时很不以为意,当我亲身体验后,默默感慨道,长辈不愧是长辈,不愧是比我多活了几年的`大人,他们会把他们自己的经验告诉你,让你少走点弯路,可这也是一场赌啊,倘若真不喜欢,那我们只能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先结婚后恋爱未尝不可。反正桥到船头自然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意林》和《读者》也曾陪伴了我许久,起初是在家闲置着,在整理东西时不经意间被我寻到。书中有散文,历史文章等,这些开始是被我匆匆略过的。其中幽默笑话是最吸引我眼球的,把所有的笑话看完,实在没有可看的,只好重头翻阅,最后乐在其中。通过这么多年的阅读,我也有自己喜欢的作家,在喜欢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推崇他欣赏的作家作品。就这样,慢慢的会形成阅读的脉络来。
我们也要避免鸡汤书籍,别像我一样,一直迷惑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心灵鸡汤,拥有狮子般的雄心,却没有相应的行动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啊!”不管怎么样,还是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多读书吧!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文学依然神圣的杂文随笔
这一天,我和县作协杜主席一行赶赴咸阳秦汉文学馆,参加了由陕西省作家协会长篇小说委员会主办,秦汉文学馆承办的纪念5.23讲话精神,推进咸阳文学创作,董信义获奖作品长篇小说《裂焰—村官的》座谈会。
座谈会上,看到董主席亲切而又憔悴的面容,真是让人百感交集,既敬佩又心痛。
董信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咸阳市知名作家。他是一个文学事业上的拼命三郎,长期以来他坚持为时代抒写,为灵魂牧歌,不但在诗歌、散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小说创作上也是咸阳文坛上的领军人物,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出版了散文、诗歌、小说专著8部。近年来,先后创作了《袁家村》《姑婆岭》等三部长篇小说。
继出版诗集《回流》和长篇小说《浮影》之后,他扎根渭北农村,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袁家村》和《裂焰—村官的2015》两部反映渭北乡村变革的长篇小说。这次他的长篇小说《裂焰—村官的2015》,在第三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中,从初评的1400多部小说中,一路斩将夺关,脱颖而出,最后荣获优秀作品奖,这是咸阳市作家第一次荣获全国性的文学大赛长篇小说优秀奖,实属不易,难能可贵。
小说讲述了大学生村官高地和刘奋斗在姑婆岭和野狐岭带领村民创办风情实验村和石榴种植园,实现渭北农村脱贫奔小康的奋斗故事。故事把整个事件放在一个特定的年代里。高度集中和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中农村实施变革的艰难历程。小说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以高地和百灵的爱情为主线,以奋斗和淑娴的爱情为副线,以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为核心,揭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代青年面对时代和传统的诀择和选择,彰显着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活力和希望。
小说中的人物倾注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爱情的追求。其中不乏人性的闪光,智慧的闪光和扎根乡村,奉献人生的创业之光,奏响了青春和激情岁月留给人的那份为乡村事业热血奋斗的交响曲,赞美了乡村在年轻人的追梦历程中的华丽转身,是一部有着强烈现实性和时代感的优秀作品,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和诸位作家充分肯定。
董信义主席是一位敢于担当,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据说,近年来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并不乐观,然而他却凭着对文学的挚爱,拼着老命顽强地在文海中博弈,在文坛上攀登,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为主席的健康而揪心。陕西文坛历来就有一种呕心沥血奉献文学事业的传统,从当年的路遥,后来的陈忠实,到今年的红柯老师,哪一个不是熬尽了心血,英年早去,这一个个鲜活的例证不能不让人唏嘘。
而现在,我们的董信义老师又在顽强拼搏,又在舍命冲击,这实在让我感叹不已。在此,我衷心的祈盼老师能悠着点,量力而行,莫要累着了自己,祈盼主席早日恢复健康!
我喜爱文字,热爱文学,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现在虽然年龄大了一点,在文学的征途上刚刚蹒跚起步。为了完成一篇作品,我们点灯熬油,久坐不起,导致腰酸背疼,身体过大透支。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我们常常冥思苦想,反复推敲,真是苦在其中。但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见诸报端,媒介平台时,我又感受到了文字带给我的.快乐,感到了退休后的生活充实,也乐在其中。写作纯属个人偏爱,尽管我的文字功底不很扎实,有些东西很难拿得出手,但我总把它当成一种纯粹的个人乐趣去追求。现在我如果一天不读书,心里就不踏实;一天不动笔,手里就痒痒。这也可能和那些热衷于打牌,喜欢围城的朋友们一样,不祈求名利,只求陶冶情操,快乐生活,老有所爱,老有所为。
文学创作是孤独的,是痛苦的;但我觉得在写作中生命是充实的,生活是快乐的,文学依然是神圣的。因为爱的深沉,往往恋恋不舍。我想,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会把握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充实桑榆生活,为“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添砖添瓦,贡献绵薄之力,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文学随笔四篇
一 、读 淡白明志·《冬之恋》
《冬》
我以冰雪
将一切
美好的丑陋的
封藏
只让腊梅
傲然绽放
待
花凋落
冰消融
任
万情万物
自由滋长
***
二、读 淡白明志·《冬天里飘来一缕花香》
《梅惑》
白雪腊梅
凛冽绽放
吐露芬芳
诱了幻想
意欲触摸
恐惊圣相
却步近赏
唯愿悠长
***
三、读 孑然莫北·《疏竹碧影映冬阳》
《竹鸟图》
近前叶皆殇
唯竹緑张扬
夕阳穿隙进
飞鸟聚欢唱
***
四、读 丫丫·《女人泪》
《秋夜盼》
残月挂天上
倩影冷而长
轻歌盼郎归
晶泪落两行
文学随笔
做完作业已凌晨,深感夜阑深静,
深有所感,故写随笔,以抒心境.
――写在前面的话
缓缓地,城市已睡下,
一切中,只有寂静。
偶尔一两声犬吠划破夜空,
如林中狼啸般凄凉,源远流长。
犬吠后,
一切又重归寂静。
天空中,
没有明月,不见群星。
黑纱笼罩着世界,
飞蛾也被我桌前仅有的亮光吸引而来,
它们偏偏的舞姿,
仿佛也为这世上唯一的光明,
而惊叹,而欣喜。
不知何时,
不知是哪一位指挥家,
让蝉虫合鸣,
一首黑暗中的交响曲就此奏响,
给这黑暗带来活力,带来生机。
隔壁的热水器在此时响起,
人造的声音打破了自然的'环境,
但在似以沉睡的世界下,
微小的生命仍在继续活动着。
天空已漏出了鱼肚白,
我在生命与活力的指引下也将走出阴影,
新的太阳即将升起!
短篇经典杂文随笔
毕加索的'画,常人很难欣赏。
于是有人问他:
“你为什么不把人画得像人、世界画得像世界?”
毕加索回答说:
“我十岁的时候,
就可以画得和照片照出来一样,
但用40年才画出了你们看不懂的东西。”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我想说:很多目标不是光靠努力就能达到的。
绝大多数画画的人,
努力一辈子也只能达到毕加索十岁的水准。
不要坐井观天,一生都与平凡为敌!
接受平凡,比超越平凡更重要。
杂文随笔
今天在店里墩地的时候,墩布上面的塑料头掉了,我的右手掌狠狠地杵在了顶部,然后就出现一个矿泉水盖大小的伤口,皮肉外翻,瞬间血止不住地流,一会儿就流了一大摊。
我慌乱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着水龙头冲,越冲流的越快。
我突然想到按着也许会好点,拽了张纸巾放在伤口上按住,染红了再换一张,这样几张之后血算是止住了。
我蹲在地上,心咚咚地跳的厉害,眼泪竟也不知不觉流了出来。想着刚才的心慌意乱,没来由地感到一阵委屈,哇哇大哭起来。
好想这时候他可以在我的身边,哪怕只是无声的给我一个拥抱,我也不至于像现在这么狼狈。
可是我知道,尽管只是这么小的一个心愿,也是不可能的。
我和他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相隔了几千里,再想念,再需要彼此也只能透过屏幕来传达。
看着那一句句“我心疼死了”,“怎么弄得呀”,“怎么那么不小心”当时的我却感觉不到一点点暖意。
我知道,我不应该这样想。可是,我只是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抱抱;一个坚实的臂膀,靠靠;一双厚实的手掌来给我力量。
我不想什么事都要自己扛,我不想在我孤独无依的'时候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我真的很软弱,很胆小,我不敢自己一个人去到陌生的地方;我不敢学习开车;我也不敢跟无理的商贩讲道理。
我习惯了去妥协,去退让,去逃避自己觉得恐惧的任何事物。
我需要的,是在我软弱的时候你可以马上出现在我的身边,给我依靠。
文学少女的日常产出杂文随笔
在(1)里我和大家分享了布莱希特的流亡经历,并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流亡文学的概念。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一聊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和他的理论成就。
布莱希特一直倡导从戏剧改革入手,在理论与实践中都进行了史诗剧实验,逐渐形成了间离效果理论。
什么是间离效果呢?在一部剧中,如果想想达到间离效果,那么起码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剧本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把事件和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二是,舞台表演。
所谓舞台表演,又分为观众和演员两部分。一方面,观众在看剧时需要以一种保持距离和精益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剧中人。另一方面,演员又要做到陌生化表演,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的同时,要做一些与剧情和逻辑不符的举动,说一些怪异的台词,给予观众以警醒,不要过于融入剧情。在布莱希特的戏剧中,还经常采用话外音的手法来达到间离效果。比如,在演出之时突然歌曲响起,又或是突然敲响什么东西,来打断共情。此外,为了达到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effkt),布莱希特的绝大部分故事发生地点都不在德国本土,要么在外国,要么在不知道是哪里,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偏僻小岛上。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das epische Theater)主要反对的是亚里士多德式戏剧(das aristotelische Theater),即欧洲传统戏剧。叙事剧通常演绎的`,是社会冲突,像战争,革命,经济斗争或社会的不公现象。它致力于通过演绎唤醒观众的批判能力并引发其思考,从而是社会变得更好。而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是希望观众能完全沉浸在剧情中,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换句话说,二者几乎完全相反。
值得一提的是,布莱希特在国内也是非常受欢迎,关于他的文献资料也有很多,无论是原本还是译本。他本人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曾经在俄罗斯,布莱希特还专门去看过梅兰芳的表演。相信在国内读表演,戏剧,编导,文学等专业或者从事影视及戏剧创作的朋友们的朋友们对布莱希特也一定很收悉。他在国内最有名的剧莫过于《四川好人》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溜达溜达去看看嗷!
好差不多啦,关于布莱希特暂时就先到这里吧。日后如果我再想起点什么,还会继续补充。同时也欢迎能看得见,感兴趣,并且很想说点什么的朋友,直接给我评论或者私信。对人文艺术感兴趣的朋友也可推荐给我更多的文学,影视与艺术作品。我都会在空闲时,做成这样的日常产出,跟大家分享。
(我是一个热爱交流和分享的人。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位对世界抱有好奇,对知识怀有敬畏的人,都希望自己能了解这个世界更多。而交流与分享,恰恰能让我们更多更快的了解这个世界,激发出更多的灵感。谢谢看到这里的人。哪怕我一个粉丝都没有。)
我这边是阴天,我不喜欢阴天。如果和我一样不喜欢阴天,那就请你在阴天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是晴天呢,那就太好啦。无论如何,今天都才刚刚开始,一定不要辜负嗷!
曾几何时,在众说缤纷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众人得只语片言中迷茫,却一双飞离困惑得翅膀;曾几何时,没有选择坚定抑或听取的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阳光。生命的底线正在自身不妥协的灵魂中向各自的方向无限地延伸,没有尽头,令人肃然,是否能在这一切都茫然失措之时,超越生命的底线奔向心中的圣地?我能吗?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吗?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吗?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吗?是的,是他,享誉文坛五百年的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冲破心中的底线,更不愿与官场中的贪官同流合污。陶渊明心中的底线处在是否置身与黑暗的官场和享受山水田园之乐之间,隐士选择了后者,他不会超越心中的底线,他超然洒脱,置身与底线之内的高洁,清明的世界,他拒绝底线之外黑暗,污浊的官场,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生命的底线在无限地延伸,我感到茫然,在众说缤纷之中失去了方向感。一次次的挫折早已使我遍体鳞伤,疲惫不堪,生命的最后一道底线将要崩溃,每次失败后燃烧的希望之火总被无情的大雨浇灭,心灵深处的那一道底线早已河水泛滥,随时都会决堤,但我依然坚守着最后一丝希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宦达之际,他并没有冲破心中最后的底线,他并没有就此消沉,“长安市上酒家眠”,他保留着心中的最后底线,选择了与山林为伴,超然外物。于此,我更不能让心中最后的底线崩溃,生命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要坚守生命的底线到最后一刻。
生活本身并不平静,有失意的雨,有恼人的风,有忧伤的霞。在生命底线的面前是同陶渊明般高洁廉明,还是像李白般笑看人生百般挫折,但是他们都选择生命底线之内的坚韧。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放射光芒的星星,没有理由自卑,生命底线的另外一端是快乐,是忧伤,是成功,是失败,就看你是否坚守心中的信念,我们决不能超越心中的底线,让我们处于心中底线之内谱写辉煌的生命篇章。
总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守护着我们心底那一片干净明亮的地方。 当选择不期而至,当迷茫大军压境,我们的内心总是会刮起胆怯的浪。然而有幸,我们的心灵仍然拥有底线,它终将如耀日跳跃出海面,镇住惊惧,指引我们光明的前路。
那是我们珍贵而不可舍弃的底线。
世俗总如漫天烟尘,你想躲,你想逃,然而两袖一拂,它仍将扑面而来。只有守住高洁内心的底线,绮丽的红莲才将出淤泥而不染。
节操的底线,助人驱走世俗。请倾听那《广陵散》的绕梁余音,那正是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在刑台上誓死也要守护的底线。请一睹水中皎洁月光的迷离拥抱,只因它寄托着“青莲居士”李太白作为谪仙的弥留强音。一生清誉的底线,在这一瞬令他们名垂千古。
艰苦岁月,是什么牵引着无数志士“匹夫有责”的热血?是那根深埋于民族血脉中,“毕竟还我万夫雄”的底线。
爱国的底线,给人无匹勇气。当梅兰芳受邀为日寇表演戏曲,当齐白石被引为敌人挥墨作画时,他们,作为柔弱的文艺工作者,何以拿出勇气来回绝?那是因为爱国的底线在这一刻觉醒,帮助他们在屈服与抗争间作了一回勇敢的选择。
底线终究是神圣的,但如果你当真丢弃了他,在当代,你会如何?那时你将失去道德,成为行尸走肉。
道德的底线,使人拒绝冷漠。在车轮下辗过的佛山小女孩小悦悦,将怎样质疑那12双视而不见的路人之眼?那一刻,终于是清洁工的道德,挽救了这一民族正在衰亡的道德底线。可感,可叹,那丢弃底线的路人;可敬,可佩,那拾起底线的劳动者!
人生毕竟“去日苦多”,当时间流逝,你最终唯一光亮如新的,伴随一生的,只有你内心那重如千钧的底线啊!
是啊,朋友,我们能听见内心深处的光芒在对我们呐喊。请响应它的召唤,那是你珍贵而永远不可舍弃的底线,是你生而为人最大的荣光。
坚守底线,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坚守底线,是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坚守底线,是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无畏…… 坚守底线,你做到了吗?
因为坚守爱国的底线,他宁愿化为一缕魂烟。当楚国的落日染红了江畔,当楚怀王不相信他了的时候,他是否知道或许楚国灭亡之刻就是他命尽之时?屈原,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伫立在泪罗江畔,即使得不到君王的信任,即使对未来已没有了期许,但他还是坚守内心爱国的底线,情愿纵身投入泪罗江中化作一缕魂烟……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汪精卫等右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引起内乱,正因为他们坚守不了爱国的底线,才让革命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屈子因为坚守爱国的底线,让后世为之钦佩。
因为坚守心灵洁净的底线,他选择了隐逸。跋涉官场的他怀才不遇,得不到帝王的赏识。然而,在那个官场黑暗,统治腐败的时代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又如何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呢?陶渊明,因为坚守心灵洁净的底线,他远离黑暗官场,远离尘世喧嚣,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面对那污浊黑暗的世界,他只愿坚守心灵洁净的底线,陶潜让后人看到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
因为坚守不认输的底线,他宁愿选择自刎。他力拔山兮,气可盖世,少时便有壮志雄心,他,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崛起,与刘邦一同争夺天下之主的地位。本来气可盖世的项羽是可以一举成王,但他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却放了刘邦一条生路,为他自己在垓下之战自掘坟墓,最后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是什么让他宁愿自刎也不肯被刘邦所俘?是他内心深处不认输的底线,战败的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即便有机会让他活着,他也选择了放弃。因为坚守不认输的底线,项羽塑造了一个末落英雄形象。如果他做不到坚守底线,那怎么还会有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坚守底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的,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做到更好,坚守底线,你也就拥有了人生。
★ 随笔文学
★ 患得患失杂文随笔
★ 橙黄杂文随笔
★ 晚安杂文随笔
★ 机缘杂文随笔
★ 放不下杂文随笔
★ 人人自危杂文随笔
★ 异次元杂文随笔
★ 迷惘杂文随笔
★ 消亡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