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的原文及泽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Vivian写作业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塞下曲》的原文及泽文(共含10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Vivian写作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塞下曲》的原文及泽文

篇1:《塞下曲》的原文及泽文

《塞下曲》的原文及泽文

塞下曲

朝代:唐代

作者:许浑

原文: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译文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

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寒衣:御寒的衣服。

鉴赏

作者:佚名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简单平实,但这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顿成阴阳之隔。仅仅差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战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说缝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没有人收取它了。此时此刻,阵亡的战士其尸骨抛掷在昨夜的战场,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会感受到亲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却仍翘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报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从战场归来……悲剧效果就这样由于结构安排而产生。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时批评残酷的战争。

这首诗诗人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短小中见深刻。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篇2:《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

朝代:唐代

作者: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

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注释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满:沾满。

鉴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只有短短20个字,却饱含了大量的信息,激发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通过读诗,完全可以通过领悟诗意和丰富想象,绘出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图来。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

三、四句写己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谧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读者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虽然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创作背景

作者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篇3: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原文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翻译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

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赏析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篇4: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鉴赏】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篇5: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赏析

原文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译文

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注释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

结束:装束,打扮。

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赏析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1.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2.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3.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4.“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篇6: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原文:

[唐代]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

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赏析:

边塞阴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阴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阴一种全新的意境。

阴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阴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阴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阴中之眼。阴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阴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阴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阴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篇7:《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鉴赏: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注释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作“向”。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篇8:《塞下曲·其一》原文,鉴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唐代: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译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

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

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注释

鹫:大鹰;

翎:羽毛;

金仆姑:箭名。

燕尾:旗上的飘带;

蝥弧:旗名。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赏析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卢纶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这组诗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组诗的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 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作者介绍

卢纶(739年—7),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篇9:杨泽文简介

两位亲人的故事

作者:杨泽文[傈僳族]

罂粟地

在我的记忆中,罂粟地是最好的牧场。它四面环山,仅有一条石板路通往其间。种植罂粟后的空地百草丰茂,长满了草莓和野花。鸟雀在林间欢唱,鹰隼在空中悠然飞翔。

确切地说,对于罂粟,我没有实际的印象。全从父亲口中得知,这种草本植物开红色、粉色或白花的花,结球状果实。

“那几年你爷爷就是专种罂粟的”。每次询问罂粟的形态时,父亲总要加这么一句。

我知道父亲指的爷爷就是他的血缘父亲——那个长着一副猴相的男人。这是我后来从另一位同族老人的口中得知的。这位同族老人要我保守秘密,因此在文中我不打算披露他的名字,以遵守诺言。

我的那个猴相爷爷沉默少语,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他种植的罂粟远近闻名,于是后来就有一些神秘的陌生人赶着一队队马帮深入到罂粟他,抖出白花花的银元,然后驮走从罂粟果实上流出的汁液凝固而成的胶状物(土鸦片)。

后来,我的爷爷钱多了,就请人修了一条通往罂粟地的青石板路。居家之屋的日益破旧却引不起他的半点怜悯。在罂粟地,我的爷爷有钱后依然独守着一间木屋瞭望他的成片罂粟。罂粟花涌动美丽的风景时,我奶奶就领着我幼小的父亲如期而至。然后爷爷就给他的儿子一把精巧至极的小弩,让我的父亲到罂粟地周围找靶子射鸟雀。爷爷就和奶奶在那间浮在罂粟花海中的木屋里频频做爱,罂粟花特有的气味诱发了爷爷和奶奶奇妙无比的情欲。这样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我的父亲年满十岁那年。

爷爷是在罂粟花开的日子悄然出走的。那年夏天,我奶奶领着十岁的儿子又如期来到罂粟地木屋时,木屋里的木板床上留着一大堆银元和一只绣花荷包。满脸红润的奶奶看到这一切后,什么都明白了,一行热泪流下,然后把那堆花花的银元一块一块地抛进随风涌动的罂粟花海中,又将那只绣花荷包掩埋在罂粟地里,做完这一切,奶奶的一头黑发间就有了些许白发。奶奶领着十岁的儿子走出罂粟地时,人们并没有发现异样的表情,以至后来人们无法知道我爷爷到底是什么时候出走的。

那年罂粟地的罂粟花开得好艳好野,可谁知道那是罂粟地开的最后一次罂粟花。

那位同族老人说,我爷爷是随来罂粟地的陌生马帮出走的,有一年他贩盐到腾越(今腾冲)中缅边境,曾见到过我的爷爷和一个漂亮而又充满杀气的异国女子同骑着一匹黑马穿街而过,后面跟着一队荷枪实弹的人马。

那位同族老人说,我爷爷那一年如果不走,保证吃新政府的枪子。

爷爷出走后,奶奶带着我的父亲一起生活,清苦至极自不必说。父亲从十岁到现在再没有到过罂粟他,人们怀疑我父亲是在履行奶奶的什么诺言。我敢肯定,如果奶奶还健在的话,我也不可能到罂粟地放牧写这篇文字。至少我应该尊重奶奶,不让奶奶生前失望叹气。

父亲和母亲成亲后不久,奶奶就含笑而去了。以至我出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居然不知道我还有一个不幸的奶奶。后来我渐渐了解了一些家史后我敢肯定,奶奶是带着怨恨死的,她不应该这么早死,是那个刀杀的猴相爷爷断送了奶奶三十八岁的生命。于是,我常常暗暗地咀咒那个未曾见面的猴相爷爷,以至我后来学习遗传学时对自己也开始咀咒起来,因为我身上无疑也流淌着源于的血源。

罂粟地成为一块五邻四寨争相放牧的牧场这是注定的事。在我告别牧童生活到山外求学的日子里,曾听说有牧童相继在野毛竹丛中捡得过银元。

父亲一辈子都未曾在我面前说过咀咒我那猴相爷爷的坏话,这的确让我百思不解。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对父亲一辈子为人品德的崇敬和对我精心抚育的感恩。

“罂粟地在云雾谷的后山,因历史上曾种植过罂粟而得名”。这是名年后我参加全县小地名普查时,很有把握地写下的一行文字。

表叔

表叔大我十八岁,属羊,山里人都说羊命不好,这在青叔身上是应验了的。

我真正喜爱甚至崇拜表叔是我上小学三年级后的事。那些年读的尽是伟人的语录或者大意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课文,苦恼的是每天要面对那位拐脚语文老师背诵一篇比一篇长的语录。我因为常常背得不顺畅,被拐脚老师罚站,头上还时不时被拐脚老师的一根粗指点拨,以至后来我消除了对拐脚老师的怨恨之后,依然对他那根粗指头恨之入骨。

我学会逃学那是必然的。因为参加劳动时,尽管我挥汗如雨,可拐脚老师总说我不卖力,山里孩子不愿受莫名奇妙的委屈,于是祠堂里,少了我瘦小的身影,直至后来拐脚老师对我作出自动退学的处理。

最早发现我逃学在外游荡的是表叔。表叔有一天下山采购火药和油盐时,从供销社柜台前揪住了我,塞给我两粒糖。我向表叔哭诉了原委,表叔脸上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领着我到他守山地的窝棚,我吃惊地发现:表叔的大木箱里装满了一本本厚厚的书。于是我深信表叔常来我家讲的那些故事是真实的,是书上写着的。

表叔对我说,以后你不能上学时就来这吧,来这可以玩,但要看书,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说完丢给我一本发黄的字典。

后来的一段日子我真的那样做了。我家到学校和到表叔的山地远近差不多,因此我不上学竟有好长时间家里人不知道。我家是独户,离最近的寨子也有三四里。

在山地那些宁静的日子,我每天都跟着身背火枪的表叔到种满包谷苦荞的山地里转悠一阵后,就戴上表叔编的竹叶笠,在灿烂阳光下,啃读那些发黄的大部头书。繁体字当初看不惯,老让我翻字典,好在那些迷人的故事逼着我去认字。后来读起许多书来反而觉得中国的繁体字才最有韵味。在与表叔一起的那段日子,我读过《林海雪原》、《战斗的青春》、《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人间》以及《猎人手记》等中外文学书籍。

我曾多次问过表叔那些书的来历,但每次他都闭口不言,脸上反而露出沉痛的表情,加上表叔不娶媳妇,这就更让我感到百思不解了。从大人们的闲谈中也得知一些有关表叔的零碎事:表叔18岁那年就去滇藏公路当了筑路工人,后来莫名其妙地背着一麻袋书跑回来了,从那以后他就不能干重活常常吐血,队里于是就让他上山守山地。

我曾经在山地和表叔同宿过两夜,一次是没月的夜,一次是有月的夜。

表叔在没有月亮的那个夜晚借着松明火的亮光在那本精致的笔记本上写着,写的什么内容我不清楚,直至后来他死。

表叔在有月亮的那个夜晚盘坐于窝棚前的青石板上吹箫唱歌。曲子如怨如诉,至今萦绕在我的心间:歌唱得忧郁动人,那歌词至今还记得:

明月啊,挂在高空

夜色啊,笼罩着山林

美丽的姑娘在远方

思念着心上人……

我有感觉:在不可知的远方,表叔一定有一位值得终生牵挂的姑娘……

我复学后,再没有去山地找过表叔,但我想,表叔在夜晚一定还会唱那首歌。

我到遥远的州府读书的日子,父亲捎来信说:“土地承包后,你表叔没地可守了,他靠一手篾活到各个山寨给人家编织竹器过日子,他依然吐血,吐得比过去更加厉害。”于是,那些日子,我心中免不了隐隐作痛,每当我遥想起那山地黑色的窝棚时总有什么东西硬在我的喉间。

我分回到县城工作后,曾回山里看望过一次表叔,那是我和他生前的最后一次见面。那次他把木箱里剩下的几本书籍都给了我,说他自己看了大半辈子了,再不看了,其他书大都被人借而不还,不要了。

表叔是在一个红叶飘零的深秋死去的。

表叔死后,葬礼按古老的风俗举行。五邻四寨用过他编织竹器的人们都来奔丧,许多人流了泪。

他的坟墓就在他当年守山地的窝棚旁。按风俗,表叔作为鳏夫是不能葬于祖坟的。

篇10:归园田居其四的原文及泽文

归园田居其四的原文及泽文

〔原文〕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四(1)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2)。

试携子侄辈,披棒步荒墟(3)。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4)。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5)。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6)?”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7)。”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8)!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9)。

〔注释〕

(1)这首诗通过描写游历废墟以及同采薪者之间的对答,表达了诗人不胜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其中流露出的感伤情怀,虽不免消极悲观,但这正是诗人内心痛苦的反映。

(2)去:离开。山泽:山川湖泽。浪莽:放纵不拘之意。

(3)试:姑且。披:分开。拨开。榛(zhen 针):树丛。荒墟:荒废的村落。

(4)丘陇:这里指坟墓。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5)残朽株;指残存的枯木朽株。

(6)借问:请问。采薪者:砍柴的人。此人:这些人,指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人。焉:何,哪里。如:往。

(7)殁(mo 末):死。

(8)一世异朝市:意思是说,经过三十年的变迁,朝市已面目全非,变化很大。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一世:三十年。朝市:朝廷和集市,指公众聚集的地方。

(9)幻化:指人生变化无常。《列子?周穆王》:“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空无:灭绝。郗超《奉法要》:“一切万有归于无,谓之为空。”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

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

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

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

桑竹残存枯于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

“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

“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三十年朝市变面貌”,

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

最终难免抿灭空无。

《文木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涸泽之蛇文言文原文

宗泽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古诗原文及鉴赏

李商隐《李贺小传》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及泽文

塞下曲 李白

边塞诗——《塞下曲》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及赏析

旧唐书徐文远传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原文及翻译自话文

《塞下曲》的原文及泽文(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塞下曲》的原文及泽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