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兰亭集序书法及原文(共含10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雨点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兰亭集序原文书法
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是非常出名的,其中《兰亭集序》的书法更是书法家的最爱,影响非常的深远流长。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兰亭集序书法及原文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 、《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 、《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 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刘江先生临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欣赏
湖南书法家李铎先生临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欣赏
当代名家王镛先生临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欣赏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2.兰亭集序最有名的话
3.兰亭集序选自
4.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的思想
5.《兰亭集序》真迹到底藏在哪里
6.《兰亭集序》古今异义
7.《兰亭集序》整体分析及赏析
8.《兰亭集序》主题思想
9.《兰亭集序》浅析
10.兰亭集序原文注音
书法兰亭集序赏析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简析:
这篇序文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其中对兰亭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的描绘,短短几句,不但写出了兰亭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与会者的雅情。后半部分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情绪颇为忧伤;但紧接着通过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批判,又表现出了一种达观精神。这在玄学盛行,崇尚老庄的魏晋,可谓独树一帜。
这篇序文产生于雕词琢句的骈文风行时代。但它不追求华丽辞藻,叙事写景清新自然,抒情议论朴实真挚,这是难能可贵的。
兰亭集序书法教学
王羲之的《兰亭集》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
《兰亭集序》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本文是一篇书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而写的一篇序言。“序”又名“引”,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诸人诗作编成一集,并作此序,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借以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士族文人多奉行庄子人生哲学,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甚至厌倦人生,放荡形骸,轻生乐死。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王羲之借这篇序文批评当时一些文人的人生态度,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强调死生是人之大事,珍惜生命,重生痛死乃是古今人类的共性,充分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
《兰亭集序》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记叙了兰亭集会,作者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充分表现了生之欢乐。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引发出乐与悲、生与死的感慨,阐明“死生亦大”的观点。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学习本文请从下面两条入手:
1.学会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词句的意义。如“岁在癸丑”的“岁”,“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的“虽”,“或取诸怀抱”中的“或”,“向之所欣”的“欣”,“所以兴怀”的“所以”等。这些词语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都有接触,在回忆旧知中,弄清其意义和用法。
2.思考和把握作者议论的中心观点和思想情感脉络。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是难度很大,只有把握课文的中心观点和情感脉络,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中心观点是“死生亦大矣”,由此可知,文章是抒发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慨。而表现其情感变化的词语是“乐─痛─悲”,那么,作者为什么乐,为什么痛,又为什么悲?带着这样的问题研读课文,就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旨意。
课文剖析
永和九年①,岁在癸丑②,暮春之初③,会于会稽④山阴⑤之兰亭⑥,修⑦禊事⑧也。(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①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年号。②癸丑:ɡuǐchǒu,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③暮春之初:指夏历三月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暮,晚。④会稽:Kuàijī,当时的郡名,辖境相当于现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带。⑤山阴:县名,即今浙江绍兴市,当时是会稽郡治所在地。⑥兰亭:在今绍兴市西南,古有地名兰渚,渚中有亭。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水经·浙江水注》:“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古亭几经迁移,今亭为清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重建于兰渚山麓。⑦修:这里是举行的意思。⑧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古人常在春秋两季至水边用香熏草药洗濯,以祓除不祥。后来逐步演变为到水边宴饮、郊外游春一类活动。春禊在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秋禊在阴历七月十四日。禊:xì。)群贤①毕②至,少长③咸④集。(时贤名流都到了,年老的年少的都聚在一起。①群贤:指孙绰、谢安、支遁等当时名士四十一人。②毕:全、都。③少长:指王、谢家族的小辈和长辈。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等人是少;王羲之、谢安等人是长。④咸:都、全,意义同“毕”。)[这几句是本段第一层,交代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接着交代与会人物。“毕”、“咸”二字尽显名士贤才荟萃之盛况。]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①;又有清流激湍②,映带③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④,列坐⑤其次⑥。(这地方有高高的山岭,茂密的树林,修长的竹子,还有一条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兰亭左右,用它作为供流觞用的曲水,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①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②激湍:流势很急的水。湍,tuān。③映带:景物相互辉映衬托,彼此关连。④流觞曲水:把漆制酒杯盛满酒放在曲折的溪水上游,循流而下,杯子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是古人劝酒取乐的一种方式。明杨慎《兰亭会》:“昔周公营邑,三月上巳日会百官于洛水之上,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有云:‘羽觞随波。’今日虽非洛邑,惟愿羽觞随波。” 觞,shānɡ,酒杯。⑤列坐:排列而坐。⑥次:处所,地方;这里是“旁边”的意思。)虽无丝竹管弦①之盛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③。(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热闹场面,然而一边临流饮酒,一边对酒赋诗,也足可以畅叙幽雅的情怀。①丝竹管弦:即丝弦竹管。丝弦,指琴瑟等用丝做弦的弦类乐器。竹管,指箫笛等用竹制成的管类乐器。丝竹管弦常用来借代音乐。②盛:多,盛况,热闹的场面。③幽情:内心深处的情怀。)[这是第二层,共两句,第一句描写兰亭优雅的自然环境,山崇、岭峻,林茂、竹修,流清、湍激;山溪如带,环绕兰亭。这里环境幽雅,正是畅叙幽情之地。第二句叙述盛会上人们进行的具体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畅叙幽情”四字概括了《兰亭集》诗歌的全部内容,也是本文内容的总括。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大致相当于《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是从山水游赏中体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抒发万物浑一,不辨彭殇的玄理,大致相当于《序》后半部分的内容。]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①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②之盛,所以③游目④骋怀⑤,足以极⑥视听之娱,信⑦可乐也。(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爽人。抬头观望宇宙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大地万物繁多,用来纵目远眺,舒展胸怀的景物,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①惠风:和风,春风。②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③所以:用来……的景物。④游目: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⑤骋怀:驰骋想象,开畅胸怀。骋,chénɡ,奔驰。⑥极:穷尽。⑦信:实在,确实。)[这一段先描写集会之日的晴和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透露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吉日喜庆、其乐融融的气氛,再写“仰”“俯”之所见,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抒发了作者和与会之人的喜悦心情,一个“信”字把集会的欢乐之情推向了高潮。]
以上两段文字,记述这次盛会概况,写天地山川之美,饮酒吟咏之乐。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在这里尽情抒发了生之快乐,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第一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第一段第二层和第二段均为两句,写法相同,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议论抒情。其中都有“足以”二字,与会者的欢乐之情隐含其中。从全文看,这一部分属于记叙,作者的意图是从叙入手,极写生之乐,以此为下文抒发死之痛作铺垫。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同样是写了宴游情景,但石崇的《金谷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文章,抒发的却是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立意显然不及作者的《兰亭集序》深远。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集团偏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之风很盛,而作者却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颇想有所作为。从作者给中军将军殷浩、会稽王司马昱、太傅谢安等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作者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家“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人生态度,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即作者写完《兰亭集序》后两年,作者因深感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又因与扬州刺史王述的矛盾恩怨,愤而称病去官,且到父母墓前立誓永不再仕。此后便“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去寻求“当以乐死”的境界,反映了作者晚年思想渐趋消极虚无。这是我们在全面评价作者一生思想时应该注意的。
《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在这种骈文风行的时代,作者能不拘成格,用洒脱流畅、朴素简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个人风格。特别是文中用了“群贤毕至”、“崇山峻岭”、“茂林修林”、“天朗气清”、“游目骋怀”、“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若合一契”等词语写兰亭山水之优美,叙时人宴游之雅致,抒盛事不常之感慨,议死生意义之重大,而这些词语从此便被后人当作成语使用,极大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宝库,从而也奠定了《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兰亭集序作者介绍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字词语言
1、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趣 通 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 通 犹
2、古今异义
茂林修竹 古:长 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 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或取诸怀抱 古:兼词,“之于”合音 今:常用义为众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读zeng ,竟 今:读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过去、原来 今:常用义为方向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 贤士
少长咸集 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
映带左右 环绕
一觞一咏 喝酒
D、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5、虚词运用
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如何欣赏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 兰亭集序原文
★ 兰亭集序原文鉴赏
★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