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引导?发现?探索-我教“工程应用题”(共含3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劳拉劳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引导・发现・探索――我教“工程应用题”
工程应用题以整数应用题为基础,是分数应用题的发展,是相遇应用题的变形。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整数应用题(求共同工作所需时间)的解答为起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旧知逐步探索新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复习旧知,组织迁移
1.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10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000÷10=300米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每天修200米,多少天可以修完?
3000÷200=15(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3.要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300米,乙队每天修200米,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3000÷(300+200)=6(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共同工作所需时间
4.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可以完成?
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共同工作所需时间。
引导学生列出了如下算式:
3000÷(3000/10+3000/15)=6(天)
到这里,只要把具体数量“3000米”换成单位“1”,就构成了解答工程应用题的数学模型:1÷(1a+1b),因此,下面就要在为什么能够把具体数量换成单位“1”这一点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教师引导启发:上面第4题,如果将公路长度扩大2倍,其余条件不变,两队合修所需时间变不变?算算看。多数学生认为合修所用时间也要扩大两倍,但算后的结果表明,所用时间并没有变化:
6000÷(6000/10+6000/15)=6(天)
这时我又提出:若将公路的长度缩小2倍呢?
算算看:
1500÷(1500/10+1500/15)=6(天)
为什么公路的长度扩大(或缩小)几倍后,合修所用的时间不变呢?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算式并认真思考,从而发现:
工作总量扩大(或缩小)几倍,甲乙两队工作效率的和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两队合修所需要的时间不变。这样看来,两队合修所需要的时间与公路的'具体长度有没有关系?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只要甲、乙两队单独修所用的时间不变,两队合修的时间也不变。”;“甲、乙两队合修所用的时间与他们单独修所用的时间有关,与公路全长多少米无关。”
我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指出:既然公路全长是多少米与甲乙两队合修所需要的时间无关,所以上题可改为:“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可以完成?”这样的题目,我们能不能解?这时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1/10+1/15)=6(天)
三、深入探索,巩固新知
对于工作效率的理解是学好工程应用题的关键。
为此,我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的解法来加深对工作效率的理解。“车站上有一批45吨的货物,甲汽车5次可以运完,乙汽车6次可以运完,两辆汽车一齐运多少次可以运完?”
有的学生用整数应用题的解法来解:
45÷(45/5+45/6)。
有的学生用工程问题的解法解:
1÷(1/5+1/6)。
还有的学生将两种方法混合使用:
45÷(1/5+1/6)
第三种方法是错误的,但不少学生一时不知为什么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组织学生讨论:45/5、45/6是把工作总量看作是45吨时的甲、乙两汽车的工作效率;1/5、1/6则是把工作总量看作是整体“1”时的甲、乙两汽车的工作效率,而45÷(1/5+1/6)的列式,既把工作总量看作45,又把工作总量看作“1”,这将相互矛盾,所以是错误的。在讨论的基础上,有的学生提出,把工作总量看作是“2”,于是得算式:2÷(2/5+2/6)是否可以?又有的学生提出:把工作总量看作是“3”也行:3÷(3/5+3/6)。
讨论非常热烈,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在告诉了工作总量是45吨时,一般可以这样列式:45÷(45/5+45/6);也可以量看作是“1”,1÷(1/5+1/6);至于把工作总量看作是2,或是3……虽然是可以的,但习惯上不常采用。不管怎样,工作总量是多少,在求工作效率时就要用相同的工作总量,使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对应,这是解答工程应用题的关键。
这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在引导、发现、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得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锻炼了能力。
引导・发现・探索-我教“工程应用题”
工程应用题以整数应用题为基础,是分数应用题的发展,是相遇应用题的变形。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整数应用题(求共同工作所需时间)的解答为起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旧知逐步探索新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复习旧知,组织迁移
1.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10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3000÷10=300米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每天修200米,多少天可以修完?
3000÷200=15(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3.要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300米,乙队每天修200米,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3000÷(300+200)=6(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共同工作所需时间
4.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甲队独修10天可以完成,乙队独修15天可以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可以完成?
在教师的启发下,根据: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共同工作所需时间。
引导学生列出了如下算式:
3000÷(3000/10+3000/15)=6(天)
到这里,只要把具体数量“3000米”换成单位“1”,就构成了解答工程应用题的数学模型:1÷(1a+1b),因此,下面就要在为什么能够把具体数量换成单位“1”这一点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教师引导启发:上面第4题,如果将公路长度扩大2倍,其余条件不变,两队合修所需时间变不变?算算看。多数学生认为合修所用时间也要扩大两倍,但算后的结果表明,所用时间并没有变化:
6000÷(6000/10+6000/15)=6(天)
这时我又提出:若将公路的长度缩小2倍呢?
算算看:
1500÷(1500
[1] [2]
我的探索发现作文800字
当你感到生活枯燥时,只要积极去探索,就能从中发现许多趣事。子曰:“温故而知新”,要是能对“已知”的知识不失好奇之心,那么,新的发现就在“已知”的“未知”之中。”好比如接下来的这件事,就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
——在寻常里遇见不寻常
清晨,妈妈宣布一个消息,明天我表姐来访。一听到“表姐!”我就预感到大事不妙。每次表姐来了,谈起自己在学校的“功绩”时,我妈妈便会硬拽着我向表姐学习。在我眼中,表姐就是个爱“夸夸其谈的大魔头”。
果然,这次也不例外啊!
天呐!妈妈居然要我跟表姐做一个科学实验,还是个发明,还要写一篇总结,要命的是:明天就要检查。我丝毫不顾及我内心的苦啊,愁啊。呜,只有一天的时间哪够啊!像我这种整天游手好闲的吃货,这分明就是赶鸭子上架!
正午,送别了姑姑之后,我便想着上网找找,看看有什么简单的小实验供我参考借鉴。这一看就是一整个下午,一直在电脑桌面前“嘀嗒,嘀嗒……”敲击着键盘,目不转睛地在浏览器和网页上查找。小学的实验吧,趣味太低了,没看上。中学生的实验吧,视乎综合条件又还没具备,终不合我意。高不成低不就,方向没找着,自己就筋疲力尽了。
“要不先玩一会,明天妈妈或许就不记得了呢!
事实上,我多么地一厢情愿。就在睡觉前,妈妈端着水果从旁边走过,问到“你的小实验做完没?”话看似平常,但让我直打了一个哆嗦。“完了。”不知道是心虚还是出于什么原因。二话不说就冲回房里去。
我开始脑洞大开起来,把从小到大的事,仔细“扫描一遍”,总算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这是我以前看过的一个电视节目,里面有好几个十分惊奇有趣的'科学和实验。
我好像记得里面有一个“羽毛飞天”的科学实验。
凭借模糊的记忆,加上我创新的想象与推理,马不停蹄备足以下材料:羽毛一根,杯子五个,一把剪刀和一卷胶布。接下来,先把所有杯子的底部都给剪掉,然后相继把杯子底一个粘着另一个的底,杯口粘着另一个杯口上,全部都用胶布粘紧后,做成一个两头相通的桶状。接着,在把羽毛放在已经弄好的杯桶上方处,再轻轻的摇晃几下,杯子之下的羽毛就会神奇地飞起,从杯子口穿梭而出。我当时激动得蹦了几尺高。我不敢相信,便重试了几下,结果还是一样。兴奋之余,才不禁思考: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
原来,摇晃杯子的时候,要手握紧下端,上方的杯子摆动的幅度要大一点儿。这个原理就叫伯努利原理,根据这个原理流体流速越快,流体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就越小,杯子上方摆动的幅度越大,这一段的气压会比另一端的气压低,所以,质量较轻的羽毛就被气流带上来了。
当我把科学实验总结交给爸爸妈妈时,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魔力,也开始憧憬了起来。
在这实验里,我慢慢体会到表姐和妈妈的用意,她不是盲目的让我去学习知识,而是有目的性的让我学会自己去探索身边的事。因为科学发现与生活密切相关,只要我们善于探索,总能发现身边的奥妙。
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把过去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在懂得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再回过头去积极探索实验,从而有所发现,这不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谁还会感到无聊呢?
★ 探索发现范文
★ 探索与发现作文
★ 我发现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