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南黄海沉积物中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共含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nicol”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南黄海沉积物中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于10月采集南黄海4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和2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用氧化-浸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的氮、磷分布特征以及控制其分布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结果表明,多数站位随着沉积深度的增加,沉积物中氮、磷浓度趋于稳定.4个站稳定时氮浓度平均约为289μg/g,磷约为329μg/g,平均稳定浓度出现的沉积层次分别为氮>30cm,磷>22cm.氮、磷垂直分布形状的规则性与沉积速率密切相关,沉积速率越小的站位,其氮、磷垂直分布愈规则;海洋沉积物中的氮主要来源自海洋生物的代谢,而磷与陆源碎屑输入密切相关.氮与沉积物粘土含量、浮游动物生物量干重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海水中浮游动物干重每增加1mg/m3,则沉积物中氮浓度增加 5.64μmol/g,磷不存在这样的关系.沉积物中氮的早期成岩速率远高于磷,在沉积物-海水界面附近氮约为磷的7.4倍.海水浮游生物生物量与沉积物中氮的早期成岩类型密切相关,在所研究的'20秋季海水中,浮游动物生物量干重19mg/m3是沉积物中氮早期成岩类型转变的界限值,小于这一界限值,水体中的氮趋向于向沉积物中凝聚;大于19mg/m3,则沉积物中的氮趋向于向水体释放.
作 者:宋金明 李学刚 邵君波 贺志鹏 张乃星 SONG Jin-Ming LI Xue-Gang SHAO Jun-Bo HE Zhi-Peng ZHANG Nai-Xing 作者单位:宋金明,李学刚,SONG Jin-Ming,LI Xue-Gang(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邵君波,SHAO Jun-Bo(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舟山,316004)
贺志鹏,张乃星,HE Zhi-Peng,ZHANG Nai-Xing(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北京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刊 名:海洋与湖沼 ISTIC PKU英文刊名: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年,卷(期): 37(4) 分类号:P7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氮与磷 沉积物 南黄海南黄海表层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
南黄海不同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强氧化剂可浸取氮(SOEF-N)]的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其中SOEF-N是3种粒级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形态,IEF-N是可转化无机氮中的主要存在形态,也是最易参与循环的`形态.当同一粒级沉积物中的可转化不同形态氮都能参与循环时,它们对氮循环的相对贡献从大至小依次为SOEF-N>IEF-N>SAEF-N>WAEF-N.对于不同粒级的沉积物来说,细粒级沉积物中的可转化不同形态氮的绝对含量最高,粗粒级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绝对含量最低;如果沉积物中3种粒级组分所占的份额相同,那么细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的量占总可转化氮的60%,是中粒级中的2倍,粗粒级沉积物中可转化氮的近7倍,即细粒级沉积物对氮循环的可能贡献最大.随着沉积物粒级的由粗到细,沉积物中可转化有机氮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而无机氮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
作 者:吕晓霞 宋金明 袁华茂 李学刚 詹天荣 李宁 高学鲁 作者单位:吕晓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宋金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
袁华茂,李学刚,詹天荣,李宁,高学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刊 名:海洋学报(中文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7(1) 分类号:X143 关键词:沉积物 粒级 氮循环 黄海云贵高原湖泊沉积物中的色氨酸及其地球化学行为
利用碱性水解-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测定了云贵高原四个湖泊沉积物中色氨酸的含量.讨论了色氨酸的早期成岩作用并与其它氨基酸进行比较.利用优化的碱性水解条件(120℃、4.2 M NaOH溶液中水解20 h)分析沉积物中的色氨酸含量,回收率达93%.实验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四个湖泊沉积物中,色氨酸只是一种微量氨基酸组分,浓度为0.15~2.66 μmol/g,占总可水解态氨基酸的`0.17%~9.18%.色氨酸的相对摩尔百分含量随沉积深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与其它两种芳香性氨基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变化趋势相反,揭示了芳香性氨基酸在早期成岩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还表明,色氨酸在沉积物早期成岩过程中被硅藻细胞壁选择性保存.
作 者:吴丰昌 傅平青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刊 名: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年,卷(期):2005 24(1) 分类号:X142 P593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 色氨酸 总可水解态氨基酸 碱性水解 高效液相色谱安徽龙河口水库沉积物碳、氮、磷地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根据在安徽龙河口水库采得的'沉积物样芯以及上游三条主要河流的流域表层样品,对其有机碳、氮、磷含量以及其他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晓天河流域样品有机碳、氮含量最高,柱样中各元素含量随深度增加缓慢变小,但在50cm深度有明显峰值出现.同时对沉积物中碳-氮和氮-磷耦合关系进行了讨论,推断其物质来源以河流携带陆源植物输入为主.其含量变化受物质来源、本身生物化学作用、人类活动等影响.
作 者:王立群 戴雪荣 华珞 张卫国 张福瑞 WANG Liqun DAI Xuerong HUA Luo ZHANG Weiguo ZHANG Furui 作者单位:王立群,华珞,WANG Liqun,HUA Luo(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37)戴雪荣,张卫国,张福瑞,DAI Xuerong,ZHANG Weiguo,ZHANG Furui(华东师范大学,上海,62)
刊 名:海洋湖沼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年,卷(期): “”(4) 分类号:P592 关键词:有机碳 碳氮比 氮磷 龙河口水库 沉积物生物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从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出发,将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分为基于不同营养类型微生物独立生长、基于新机理、基于处理设备高度简化三类,并对前两类做了详细介绍,同时对今后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作 者:许方园 李勇 XU Fang-yuan LI Yong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刊 名:安全与环境工程 英文刊名: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15(3)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脱氮除磷 机理 新工艺高原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氮形态化学研究
摘要:以滇池马村湾和海东湾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三界面中的磷、氮形态作研究,其中钙结合态磷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有机/细菌聚合态磷和残渣磷;总氮含量很高,平均值为2.63 mg/g,而亚硝酸盐氮含量很低,其它三种无机氮形态(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之间并不存在恒定的化学计量关系,这主要是无机氮循环还受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氮的影响.调查还表明沉积物中Fe-P含量与间隙水中溶解性磷酸盐磷有着较好的线性关系,沉积物中Fe-P含量与间隙水Eh呈对数关系.作 者:胡凯 柯鹏振 吴永红 陈晓国 沈银武 刘剑彤 HU Kai KE Peng-zhen WU Yong-Hong CHEN Xiao-guo SHEN Yin-wu LIU Jian-tong 作者单位:胡凯,HU Kai(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广东省深圳市公安局,广东,深圳,518008)柯鹏振,陈晓国,KE Peng-zhen,CHEN Xiao-guo(武汉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吴永红,沈银武,刘剑彤,WU Yong-Hong,SHEN Yin-wu,LIU Jian-tong(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
期 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ISTICPKUCSSCI Journal: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年,卷(期):, 14(4) 分类号:X1 关键词:滇池 沉积物 磷形态 无机氮柘林湾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可利用磷
对7月至7月间采集的柘林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总磷(TP)、有机磷(OP)及各形态无机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与调查海区沉积物粒径有关,并受沿岸污水排放及近岸养殖排污等人为活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的平面分布基本呈现为湾内(除S1、S7站外)高于湾外的总体趋势.无机磷中以自生磷(Au-P)为主要存在形态,占总磷的47.3%,有机磷(OP)含量次之,占总磷的`19.5%,铁结合磷(Fe-P)最低.其中,生物可利用磷(包括Ex-P、Fe-P、OP和部分Au-P)占TP的35.7%~83.0%,在国内外海湾中处于较高水平.
作 者:杜虹 黄长江 董巧香 李金 DU Hong HUANG Changjiang DONG Qiaoxiang LI Jin 作者单位:杜虹,李金,DU Hong,LI Jin(汕头大学生物系,汕头,515063)黄长江,董巧香,HUANG Changjiang,DONG Qiaoxiang(温州医学院,温州,325035)
刊 名:生态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年,卷(期): 25(7) 分类号:P76 关键词:柘林湾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磷沉积物和土壤中磷的生物有效性评估新方法
利用自制的氧化铁/醋酸纤维素复合膜(FeO/CAM)发展了一种沉积物和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评估的`新方法. 结果表明:从沉积物和土壤中解吸的生物有效磷(FeO-P)含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至16~20h左右,解吸过程接近平衡;随着土/水比增大而减小,至20~30g/L左右逐渐趋于平缓,且相对标准偏差较小;膜面积为20~30cm2时FeO-P含量差别较小,且相对标准偏差也较小;适当提高振荡频率(一般200r/min左右),有利于促进FeO-P的提取动力学过程.在用于评估水体沉积物和土壤解吸磷的生物有效性方面,FeO/CAM膜克服了氧化铁浸渍滤纸的缺点,易于商品化,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作 者:黄清辉 王东红 马梅 王春霞 王子健 HUANG Qing-hui WANG Dong-hong Ma Mei WANG Chun-xia WANG Zi-jia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刊 名: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2005 26(2) 分类号:X833 关键词:氧化铁/醋酸纤维素膜 氧化铁浸渍滤纸 土壤 沉积物 生物有效磷 解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