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偈司空图,偈的意思,偈赏析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能说什么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偈,偈司空图,偈的意思,偈赏析(共含8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能说什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偈,偈司空图,偈的意思,偈赏析

篇1:偈,偈司空图,偈的意思,偈赏析

偈,偈司空图,偈的意思,偈赏析 -诗词大全

作者:司空图  朝代:唐  体裁:偈   人若憎时我亦憎,逃名最要是无能。

后生乞汝残风月,自作深林不语僧。

篇2:经典佛偈

1. 慈悲的心念是福德的大海,包容的心量是智慧的源泉,感恩的情怀是和谐的甘露,欢乐的微笑是幸福的阳光。新年佳节来临之际,提前向各位同修拜年:敬祝您欢喜自在,如意吉祥!

2.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4.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5. 1、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6.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家的尊敬,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我们每个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毛病、烦恼、习气,能够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国古人「悬梁刺股」,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习气,否则要想成就,非常困难。

7. 祝福是一束清净纯美的青莲,飘着一股淡淡的花香,愿戒定的熏香去除您所有忧伤烦恼,带给你幸福清新的一天。阿弥陀佛!

8. 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了,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而感到迷惘和困惑。——村上春树

9.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0.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1.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12. 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13. 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14.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篇3:经典佛偈

1.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2.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3. 禅师在寺院空地上洒了些蜜,许多苍蝇赶来,因舍不得走被蜜粘住了脚,再也飞不起来,禅师诫谕、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4.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5.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6.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7.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大爱无言。

8.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9. 愿你的法喜如雨,带来智慧甘露;愿你菩提心似火,焚烧一切烦恼;愿你的道歌清凉,唱出慈悲心语!

10.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当你的目光落在手机上,我的祝福就会在刹那间被你收藏,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愿您在新年里广种福田,清净身心,早证菩提!

11.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诉众生,何者善?何者恶?生命还是要自己掌握。

12. 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饿死。禅师、过多结交酒肉朋友有害无益。

13. 心事共疏檠,歌断谁听?墨痕和泪渍清水。

14. 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5.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篇4:经典佛偈

1.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2. 你永远不知道你能有多爱一个人,直到你眼睁睁的看着他去爱了别人,你才知道嫉妒是一件有多恶心的事。

3.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4. 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当你的目光落在手机上,我的祝福就会在刹那间被你收藏,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愿您在新年里广种福田,清净身心,早证菩提!

5.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6. 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7. 青葱的岁月,浪漫的季节,弥漫着深情,晓风吹不醒梦中人。

8. 缘起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9. 色由心生,相自念起,欢节佳期你也不必在意。

10.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11. 日子像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愿您用一颗禅意的心来生活,修炼成一朵智慧的极乐莲花。新年吉祥!

12. 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3. 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14. 身体、心理所引起,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处的感受。

15.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更多相关的文章:

1.2017经典佛偈

2.佛家经典禅语语录句子2017

3.佛缘语录2017

4.佛偈禅意语录2017句子

5.佛家2017经典语录

6.2017经典语录佛家智慧

7.佛家禅语经典语录2017

8.2017佛家哲理语录

9.2017佛心慧语语录大全

10.佛家诗意语录2017

篇5:菩提偈原文及赏析

菩提偈原文及赏析

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注释:

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论根据。

赏析: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论根据。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惠能:

惠能(638年—7),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篇6:《金刚经》偈颂

《金刚经》偈颂

从金刚经的内容上看,细读《金刚经》,面对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佛反复强调我相,人生,众生相,寿者相。下面是《金刚经》偈颂,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是我闻:

偈颂:如是般若义,阿难亲所闻;说法者无说,闻法者无闻。

一时,

偈颂:因缘已具足,师资会遇齐;无因不可说,无缘不能闻。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偈颂:佛者大觉人,弟子大罗汉;外观诸法空,内知心空寂。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偈颂:缘生入大城,缘灭还本处;平等一切法,诸法毕竟空。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偈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日常,悟道于当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偈颂:尊者善解空,观佛般若行;为己与大众,恭敬请大法。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偈颂:人间之好话,世尊皆说尽;教人善护念,付嘱度群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偈颂:正定善男子,正慧善女人;定慧若等持,意中自清净。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偈颂:学佛须发心,心发愿能成;欲求无上法,吾等如何行。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偈颂:长者须菩提,善解如来意;万缘尽放下,一心来谛听。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偈颂:发心求佛道,为度迷众生;应以般若法,降伏其妄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偈颂:遵奉佛教诲,愿师广为说;大众乐深法,心切闻开示。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偈颂:发心即菩萨,无心摩诃萨;一心为众生,妄心自然除。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偈颂:灭除诸烦恼,能度一切苦;诸法本空相,实无众生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偈颂:着相名众生,离相乃菩萨;无我亦无人,众生寿者亡。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偈颂:菩萨于诸法,见相不着相;心应无所住,行当无相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偈颂:菩萨行布施,不住于诸相;无能施之心,所施之人法。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偈颂:不住行布施,心中无所求;有因必有果,福德自有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偈颂:东方无有边,思量亦不及;虚空无形相,想住也不留。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偈颂:一方不可思,十方岂可量;无住相行施,福德不可穷。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偈颂:度生不住相,菩萨之大愿;无住而布施,菩萨之大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偈颂:凡夫见色身,不见佛法身;不可着身相,得见于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偈颂:如来法身性,即非色身相;着相不见性,离相得见性。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偈颂:知相是虚妄,即能不着相;若见相不实,则能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偈颂:般若微妙法,甚深难信解;后人闻此说,能生真信否。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偈颂:此法虽难入,善根者实信;能持无相戒,广修利众人。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偈颂:信者有来历,早植福德本;昔时于诸佛,已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偈颂:离相修行者,闻此生净信;如同卢行者,一听即开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偈颂:如是诸众生,皆发大乘心;愿行福无量,诸佛无不知。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偈颂:斯人无四相,破执自觉悟;离法不拘文,悟空不执空。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偈颂:若着四相者,心取有人我;执法被经转,落空成断灭。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偈颂:佛说一切法,只为破执着;不应取有法,亦不应取无。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偈颂:众生愚迷病,佛说般若药;病愈药应舍,不舍大痴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偈颂:如来事相有,性空岂有得;如来说般若,般若无言说。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偈颂:菩提非外来,离相证菩提;随机来说教,岂有定法言。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偈颂:不定故不取,不说故自悟;行者须用心,法无定法也。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偈颂:三乘诸贤圣,根机有不同;利根即顿悟,钝根次第修。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偈颂:住施为有漏,无住识本性;七宝以布施,不离人天报。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偈颂:受乃解经义,持为依教行;自利且利人,其福胜七宝。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偈颂:此经为自心,佛法从此出;是心能作佛,诸法由心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偈颂:佛法非文字,文字藏佛法;循指能观月,依经能见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偈颂:初果无得心,入圣而不执;不染六尘相,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偈颂:前念若缠着,后念即能离;无我谁往来,二果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偈颂:三果已离欲,内外无所求;不来亦不执,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偈颂:四果阿罗汉,诸漏皆尽除;无复烦恼断,无有贪瞋离。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偈颂:诸法本无相,罗汉亦假名;若说我已得,自迷不能觉。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偈颂:自心无生灭,与人无所诤;虽有不作念,随缘心常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偈颂:修行当净心,无得自然现;身行意清净,则是阿兰那。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偈颂:法因师开示,于实无所得;徒因法自觉,于是证如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偈颂:佛土在心地,心净佛土净;心净亦不着,假名是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偈颂:菩萨心空寂,无有法可得;无住一切相,清净心自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偈颂:身如须弥山,有界亦非大;不住无边际,不执是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偈颂:恒河且无数,何况其河沙;分别对待泯,无执乃甚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偈颂:为人说大乘,化导众生悟;当知此无为,胜于有为福。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偈颂:此处为自心,自心无能所;以此无所得,天人应供养。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偈颂:自悟无相行,究竟无差别;吾心即是佛,受人来尊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偈颂:金刚乃佛性,般若为妙用;奉持此经名,可度生死海。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偈颂:若无妄念起,何须波罗蜜;佛说般若法,此法亦不取。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偈颂:如来为人说,不存有所得;尊者早已知,故言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偈颂:妄念如微尘,妄无非微尘;真妄俱泯尽,微尘亦无碍。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偈颂:无尘佛世界,染尘非佛界;众生佛世界,本是一法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偈颂:六度无住行,乃得相庄严;法身本无相,因相显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偈颂:为法忘身躯,不觉原众生;持经一念悟,大于命布施。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偈颂:昔来得慧眼,从有见于空;今已解义趣,遣空了中道。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偈颂:能信心清净,是人悟实相;实相本无相,无相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偈颂:佛在说此经,受持不足难;佛灭无人解,能持甚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偈颂:信解受持者,斯人无四相;离相名实相,实相即是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偈颂:若闻解义趣,湛然心清净;无有惊怖畏,斯者非常人。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偈颂:离相达彼岸,实相本不二;悟后无彼此,假名至彼岸。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偈颂:实无忍辱境,亦无受辱者;了悟人法空,即无忍辱相。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偈颂:如来于初地,受王割截身;若有着四相,心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偈颂:过去五百世,专修忍辱行;不着一切相,对人悉恭敬。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偈颂:发心名菩萨,此心亦应离;不染一切相,则生无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偈颂:心住非菩萨,菩萨心不住;布施利众生,不求己安乐。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偈颂:诸相因妄起,此相非真实;众生因缘生,实无众可度。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偈颂:迷妄故不真,悟即一切真;如来真实语,如是不诳语。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偈颂:法体本空寂,实无相可得;虚而无不用,故不可言无。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偈颂:心住无明起,暗生无所见;不住般若生,光照见诸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偈颂:读诵解其义,受持依于行;悟入佛知见,功德自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偈颂:闻经依教行,人我顿消尽;言下成佛道,胜于身布施。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偈颂:若人持此经,心已无能所;功德如佛心,无量不可思。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偈颂:发心即大乘,见性智慧广;不见法可得,是为最上乘。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偈颂:自悟无相理,教人无住行;深得佛心意,可担如来业。

篇7:金刚经全文回向偈

金刚经全文回向偈

弟子xx,愿将刚才读诵金刚经的功德,以及弟子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功德都至心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回向给遍满虚空,周遍法界的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净土。

特别要至心回向给弟子无始劫以来所有的冤亲债主,包括弟子累生累世有意无意杀害、伤害、脑害、啖食、堕胎过的`所有众生;至心回向给弟子身上的所有众生、弟子身后跟随的所有众生,从弟子身上及身边离开的一切众生,以及一切与弟子有缘的众生;至心回向给弟子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的父母和其他一切祖先、历代宗亲、六亲眷属、恩人师长等,包括弟子今世的父母xxx、母亲xxx;至心回向给因地震、火灾、水灾、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大小战争等人为灾难伤亡的所有众生,愿你们籍此功德,早闻佛法,断恶修善,化解嗔恨,求生净土,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之苦。

特别要至心回向给弟子的妻子xxx、女儿xxx、女婿xxx以及弟子的兄弟姊妹等六亲眷属,愿你们福慧圆满,吉祥平安,事业兴旺,家庭美满,不受七难,无诸病苦,得善终,入无余涅盘。愿你们都能发菩提心,专心念佛,求生净土,脱离生老病死,超出六道轮回,永无苦恼之患,永远快乐无极。

老任回向文:

(1)我将所有的烦恼化作缕缕青烟在佛菩萨眼前袅袅上升直至散尽无余,将曾经所有所犯之罪恶由心流出化作忏悔的泪水滋润在菩提根下,将自身所有念头及细胞全部打开紧紧依附于上师佛法僧而不离不弃,我愿所有缘分吉祥健康顺畅快乐直至成佛,我愿所有违缘离苦得乐,我愿所有见闻听知我者及他们所关注的一切人们开心过好每一天,直至应正菩提而成佛。

(2) 从早晨八点半出发下午七点到家,完成了今天殊胜任务,将此功德做一回向,然后个人再单独做个小回向。

此福愿得一切智,

催服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涌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这次尼泊尔及藏区地震罹难的一切有情众生。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我们的本尊,上师及大德们。

回向给我们历世历劫的冤亲债主,怨情债主,祖宗尊亲,我曾杀故杀错杀误杀的一切众生。

回向给一切缘分。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聚缘所有群友们的本身,家庭,孩子,事业,愿平安,幸福,上进,顺畅,吉祥常伴。嗒雅塔 班扎辙雅 啊瓦波达尼 梭哈!嗡 啊 吽

(3)

于是从星期一开始,我每天早上5点左右起来,诵一部金刚经,诵经之后做两个回向。首先为母亲的冤亲债主们回向。学佛20多年,我知道有病治疗无效者都是业障病,业障病就一定有冤亲债主的讨债和纠缠,所以要为这些看不见的冤亲债主们回向,回向内容大致如下:

“我以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给母亲的冤亲债主,请众位冤亲债主们不要再与我的母亲纠缠了,你们也很苦,我的母亲也很苦,纠缠下去两败俱伤,我现在以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给你们,为你们消除业障,让你们脱离苦海,投生善道,皈依三宝,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然后再为母亲大人回向,“愿母亲大人业障消除,福慧增上,健康长寿,信愿念佛,尽此一报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样念了一周,念了七部经。因诵金刚经的时段均在早上5点左右,怕影响家人休息,均采用默念,回向文也是默念,在心里清清楚楚地想一遍,不出声音。不过,为母亲诵金刚经和回向这事我并没有和父亲母亲说,也没告诉任何人。

老任回响……

篇8:偈金刚经原文

四句偈金刚经原文

《金刚经》提及的四句偈历来为世人学佛者或者学术研究人员讨论,众说纷纭,莫衷心一是。

金刚经中有六处讲四句偈,但不指明是那四句。比如:

1.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依法出生分第八)

2.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3.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4.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5.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谕所不能及。(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6.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四句偈的含义

什么是偈,宽松一点的.说法是:偈,梵文为Gatha,译曰“颂”,‘偈’者就是偈颂。定字数结四句者,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颂者,美歌。伽陀者,联美词而歌颂之者。(丁福保:《佛学词典》)古印度文体中,凡是有赞颂的词句都用四句,无论是几言,只要是偈,便都以四句为偈。按照这个说法,我们在佛经上所读到的所有的偈,便叫四句偈,无论这个偈有多长或多短,总是分作四个段落,每一段便是一句。这和古中国的诗是类似(只差没押韵),可能四句偈在世尊住世的当时是属于日常用语,就好象我们现在所指的“说好话”一样,应该没有特别的指是哪一“句”。

其次严格一点来说:‘偈’者就是偈颂,是五字或七字一句,像中国的诗一样,但没有押韵,无韵的诗叫做‘偈’。这和印度所说的偈不同,印度的偈是三十二个字为一偈。龙树菩萨从龙宫背出来的‘华严经’是十万句偈颂,翻译到中国来,成为十万五千句偈颂,这是连长文算在内,共三十二字为一偈。按照这个说法,偈有个字数限制。不过这个标准很严,要求《金刚经》中凡四句出现的,要么五字或七字一句,要么共三十二个字为一偈。

《金刚经》提及四句偈的内容

按照上面的标准来看《金刚经》中的四句偈指的是那四句,历来有两种主要说法: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五品)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三十二分)

此外凡是本经中的四句的偈子,根据诸法师的说法,还有以下几句:

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第六分)

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二十六分)

5.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昧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十分)

6.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第十三分)

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二十一分)

究竟四句偈指什么,《金刚经》全经文中,从不言及四句偈内涵,故甚多解经者就说:四句偈就是指《金刚经》三十二品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有人举说,法身非相分二十六品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世尊所言四句偈。也有人不赞同以上说法,甘脆就说:《金刚经》中任何四句,均是无上义,可都认为是四句偈。

如果深入经藏,深解义趣,总结全经,可以发现不少如此类似“四句偈等”的精妙微语: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非法,非非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生无所住心。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偈一,偈一惠能,偈一的意思,偈一赏析

《金刚经》说偈因缘

佛偈说说经典

佛偈禅意句子

菩提偈原文及翻译

唯美的佛偈禅语

佛偈6月禅语经典

佛偈句子经典的禅语

浅解“弥勒菩萨偈”中的人生哲理

临江仙 以上邙山偈,临江仙 以上邙山偈山主,临江仙 以上邙山偈的意思,临

偈,偈司空图,偈的意思,偈赏析(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偈,偈司空图,偈的意思,偈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