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浅解“弥勒菩萨偈”中的人生哲理(共含2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ideshowSa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浅解“弥勒菩萨偈”中的人生哲理
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以下是“弥勒菩萨偈中的人生哲理”,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曾经,有两个很有修行的出家人,其中一个叫寒山,另一个叫拾得。有一天,寒山问拾得: “世间滂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抬乎?”拾得回答道: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又问: “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答: “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 争名利,转眼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这即是著名的《寒山问拾得》,答问之中皆俚语村言,妙趣横生, 自成一体。同时其中深具佛家况味和人生哲理,意味深长,颇堪玩味。
文中寒山、拾得第一次问答的内容, 旨在劝诫世人在世间要能够“忍让、宽容”,要禁得住别人的诽谤、欺辱、嘲笑、轻贱等种种世间的恶缘的考验,做到赞谤由人,不去计较,这样就不会心生烦恼。同时佛家的“逆来顺受”思想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也是人生处世的智慧,不是以怨抱怨,不是以牙还牙,不是以恶对恶,而是要你“忍他、让他、由他、躲他、敬他、不要理他”。所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要相信这世间是有因果的,任何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付出相应的代价。中国古圣先贤历来都教导我们做人要有涵养,要能够包容,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是能忍得这种轻贱你的态度的,何况外人看来是忍,他们本身都不会觉得,这才是君子的境界,宰相的肚量。
而寒山、拾得的第二次问答,其中拾得所言的“弥勒菩萨偈”则可看作是对这种思想的进一步阐释。由于内容涉及比较广,下面本文对此略作解析。
“弥勒菩萨偈”是弥勒菩萨所作的偈语。弥勒菩萨即是弥勒佛,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佛祖之一。弥勒的梵名音译,意为慈悲。据说弥勒佛常怀慈悲之心,故以“慈”氏为姓。他名阿逸多,意为“无能胜”。佛典记载,弥勒出生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婆罗门家庭。与释迦佛是同时代人,随释迦出家,修行佛法,成为佛门弟子。他在释迦人灭之前,先行去世。释迦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升兜率天宫,与诸天演说佛法。直至释迦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下天宫,来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渡众生。我国从西晋时就供奉弥勒佛。每年正月初一日是弥勒佛的圣诞日。
浙江奉化为弥勒菩萨道场。据传五代时,奉化出一奇僧名契此,常荷一布袋自随,能预言人之吉凶,人皆莫测,咸以布袋和尚呼之,后于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说偈坐化,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白不识。”后人尊其为弥勒化身。而相传宋仁宗因弥勒感应梦游雪窦山,理宗御书“应梦名山”以彰祖德。雪窦山即被称为应梦名山,弥勒道场。
在“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一段偈文中,弥勒教给世人对治恶人的方法,不要生嗔怒之心,要能够忍辱,对于他人强加于自己的“坏事”不生恨、不怨怼,坦然自若地承当下来,让他的一切气恼和愤懑投过来如同打到了棉花团上,并被融消。一个巴掌拍不响,他就是再怎么挑衅,也都是无济于事,你这里仍是一派风和日丽,冲突自然也不会有所发生,于他于己都是有好处的。
无独有偶,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释迦牟尼佛也曾教人以慈心来对待恶人,佛言: “汝自禁息,当无瞠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
而弥勒菩萨教人在逆境之中,被人骂时,说好,被人打时,自睡倒,涕唾吐在脸上,擦都不要去擦,让它自己干。这也是菩萨度人的法门之一:忍辱,在面对恶人之时,不要心生嗔恨。
佛家认为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嗔心一生,忍辱的修行即被破坏。但如果有人骂我,我忍耐住一时不还嘴,但心中气得不得了,这种强压制的办法并不是忍辱的真实义,因为心中还有嗔恨在。佛在金刚经中所说,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段经文时,有“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嗔恨正与菩提相反。菩提,觉也、平等也,慈悲也。而嗔恨之生,由于事之不如己意,便有我相,何平等之有?要做如是想:一切冤家对头不可恨他,他是来成就我们忍辱度的,这对我是有益的增上缘。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可检验出我现在修行的功力。
普贤菩萨说:菩萨过失莫甚于嗔心,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所以清净心中一丝一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
偈语第二段“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是弥勒菩萨在告诉世人,即便暂时身心处于困苦之境,也不要因此而放逸或者消极人生,而是应当积极地调整出一个良好的心态,安贫乐道,境随心转。
这段文字强调出一个人在世上安身立命之时“心”的作用。
早于孔子而生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曾在其《心术上下篇》中指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其意是说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拥有一个正常的心态的作用之大。
医家也认为人身以心为主,心忿则热,心劳则汗,心恐则栗,心惊则颤,心忧则癖。人身以心理为主宰。心理上一忿怒,就会发热;心理上一疲劳,就会出汗;心理上一恐惧,就会瑟缩;心理上一惊吓,就会颤抖;心理上一忧虑,就会形成反常而固执的性格。
所以不管你是处于怎样不利于自己的处境之中,即便再吃苦、再受迫,都要保护好自己的心态,切不可让它被外物所动,常陷人悲苦忧戚的氛围中,要知道,那样的人生是没有快乐可言的。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名,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盛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一一安于贫而乐于道。
一个人如果坚定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就会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艰使再艰苦的生活也能泰然处之。
金刚经弥勒菩萨偈颂
第一部分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天亲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1。
校对用:
1、《金刚仙论》(世亲菩萨造,金刚仙论师释,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2。
2、《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著),文见《大藏经》第三十三册1701。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撰)文见《大藏经》第八十五册,2733。
4、《金刚般若旨赞》(唐昙旷著),文见《大藏经》第八十五册,2735。
5、《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八册。
6、《金刚般若经偈会本》(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清通理集),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金刚经新眼疏经偈合释》。
7、《金刚鎞》(清广伸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
8、《金刚经郢说》(清徐发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
又:校对结果,除在下列八十偈中注明外,尚有二点需要指出:
一、有少数本子将(15)提前到(11)前,不知何据。
二、有在(67)前加上一偈:「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身不可见,彼识不能知。」最早见于宗密之《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上述二点,或与七十七偈数目不合,或与义净译系不能契合,故不取。仅于此指出,聊备一说。
(1)法门句义及次第 世间不解离明慧 大智通达教我等 归命无量功德身
(2)应当敬彼如是尊 头面礼足而顶戴 以能荷佛难胜事 摄受众生利益故
(3)巧护义应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嘱
(4)广大第一常 其心不颠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或作「工」)德满
(5)檀义(或作「度」)摄于六 资生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为修行住
(6)自身及报恩 果报斯不著 护存己不施 防求于异事
(7)调伏彼事中 远离取相心 及断种种疑 亦防生成心
(8)分别有为体 防彼成就得 三相异体故 离彼是如来
(9)说因果深义 于彼(或作「后」)恶世时 不空以有实 菩萨三德备
(10)修戒于过去 及种诸善根 戒具于诸佛 亦说功德满
(11)彼寿者及法 远离于取相 亦说知彼相 依八八义别
(12)差别相续体 不断至命住 复趣于异道 是我相四种
(13)一切空无(或作「生」)物 实有不可说 依言辞(或作「词」)而说 是法相四种
(14)彼人依信心 恭敬生实相 闻声不正取 正说如是取
(15)佛非(或作「不」)见果知 愿智力现见 求供养恭敬 彼人不能说
(16)彼不住随顺 于法中证智 如人舍船筏 法中义亦然
(17)应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说法不二取 无说离言相
(18)受持法及说 不空于福德 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19)于实名了因 亦为余生因 唯独诸佛法 福成第一体
(20)不可取及说 自果不取故 依彼善吉者 说离二种障
(21)佛于然灯语 不取理实智 以是真实义 成彼无取说
(22)智习唯识通 如是取净土 非形第一体 非严庄严意
(23)如山王无取 受报亦复然 远离于诸漏 及有为法故
(24)说多义差别 亦成胜校量 后福过于前 故重说胜喻
(25)尊重于二处 因习证大体 彼因习烦恼 此降伏染福
(26)苦身胜于彼 希有及上义 彼智岸难量 亦不同余法
(27)坚实解深义 胜余修多罗 大因及清净 福中胜福德
(28)能忍于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胜义
(29)离我及恚相(或作「嗔恚」) 实无于苦恼 共乐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30)为不舍心起 修行及坚固 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
(31)修行利众生 如是因当识 众生及事相 远离亦应知
(32)假名及阴事 如来离彼相 诸佛无彼二 以见实法故
(33)果虽不住道 而道能为因 以诸佛实语 彼智有四种
(34)实智及小乘 说摩诃衍法 及一切授记 以不虚说故
(35)随顺彼实智 说不实不虚(或作「不实亦不虚」) 如闻声取证 对治如是说
(36)时及处实有 而不得真如 无智以住法 余者有智得
(37)闇明(或作「如」)愚无智 明者如有智 对治及对法(或作「对法及对治」) 得灭法如是
(38)于何法修行 得何等福德 复成就何业(或作「等」) 如是说修行
(39)名字(或作「见」)三种法 受持闻广说 修从他及内 得闻是修智
(40)此为自淳(或作「醇」)熟 余者化众生 以事及时大 福中胜福德
(41)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说 及希闻信法 满足无上界
(42)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及远离诸障 复能速证法
(43)成种种势力 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 于法修行知(或作「显彼修行业」)
(44)于内心修行(或作「如是无有相」) 存我为菩萨 此即(或作「则」)障于心 违于不住道
(45)以后时授记 然灯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实有为相
(46)彼即非相相 以不虚妄说(或作「说故」) 是法诸佛法 一切自体相
(47)依彼法身佛 故说大身喻 身离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48)功德及大体 故即说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说非(或作「大」)身
(49)不达真法界 起度众生意 及清净国土 生心即是倒
(50)众生及菩萨 知诸法无我 非圣自智信 及圣以有智
(51)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或作「无」)种实 以见彼颠倒
(52)种种颠倒识 以离于实念 不住彼实智 是故说颠倒
(53)佛智慧根(或作「为」)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或作「根」) 故重说譬喻
(54)法身毕竟体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55)不离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 亦无二及有
(56)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57)所说说者深 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 非圣非不圣
(58)彼处无少法 知菩提无上 法界不增减 净平等自相
(59)有无上方便 及离于漏法 是故非净法 即是清净法
(60)虽言无记法 而说是彼因 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
(61)数力无似胜 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间法 不可得为喻
(62)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63)取我度为过 以取彼法是 取度众生故 不取取(或作「彼」)应知
(64)非是色身相 可比(或作「显」)知(或作「诸」)如来 诸佛唯法身 转轮王非佛
(65)非相好果报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异相故
(66)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67)不失功德因 及彼胜果报 得胜忍不失 以得无垢果
(68)示(或作「亦」)胜福德相 是故说譬喻(或作「故重说胜喻」) 是福德无报 如是受不取
(69)是福德应报 为化诸众生 自然如是业 诸佛现十方
(70)去来化身佛 如来常不动 于是法界处 非一亦不(或作「非」)异
(71)世界作微尘 此喻示彼义 微尘碎为末 示现烦恼尽
(72)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处非彼 非是差别喻
(73)但随于音声 凡夫取颠倒 非无二得道 远离于我法
(74)见我即不见 无实虚妄见 此是微细障 见真如远离
(75)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远离 化身示现福 非无无尽福
(76)诸佛说法时 不言是化身(或作「佛」) 以不如是说 是故彼说正
(77)非有为非离 诸如来涅槃 九种有为法 妙智正观故
(78)见相及于识 器身受用事 过去现在法 亦观未来世
(79)观相及受用 观于三世事 于有为法中 得无垢自在
(80)诸佛希有总持法 不可称量深句义 从尊者闻及广说 回此福德施群生
第二部分
摘自《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颂》(无著菩萨造,唐三藏法师义净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4。
校对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无著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释,三藏法师义净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3。
(1)此经文句义次第 世无明慧不能解 稽首于此教我等 无边功德所生身
(2)具如斯德应礼敬 彼之足迹顶戴持 觉辕难驾彼能乘 要心普利诸含识
(3)胜利益应知 于身并属者 得未得不退 谓最胜付嘱
(4)于心广最胜 至极无颠倒 利益意乐处 此乘功德满
(5)六度皆名施 由财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修行不住
(6)为自身报恩 果报皆不著 为离于不起 及离为余行
(7)摄伏在三轮 于相心除遣 后后诸疑惑 随生皆悉除
(8)若将为集造 妙相非胜相 三相迁异故 无此谓如来
(9)因与果甚深 于彼恶时说 此非无利益 由三菩萨殊
(10)由于先佛所 奉持于戒学 并植善根故 名具戒具德
(11)能断于我想 及以法想故 此名为具慧 二四殊成八
(12)别体相续起 至寿尽而住 更求于余趣 我想有四种
(13)皆无故非有 有故不可说 是言说因故 法想有四种
(14)由彼信解力 信故生实想 不如言取故 取为正说故
(15)佛了果非比 由愿智故知 为求利敬者 遮其自说故
(16)证不住于法 为是随顺故 犹如舍其筏 是密意应知
(17)化体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说法非二取 所说离言诠
(18)自受为他说 非无益集福 福不持菩提 彼二能持故
(19)得自性因故 此余者是生 唯是佛法故 能成最胜福
(20)不取自果故 非可取可说 解脱二障故 说妙生无诤
(21)在然灯佛所 言不取证法 由斯证法成 非所取所说
★ 话中的人生哲理
★ 消化中的人生哲理
★ 我的家乡弥勒作文
★ 佛偈说说经典
★ 佛偈禅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