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纶阁有感,纶阁有感司空图,纶阁有感的意思,纶阁有感赏析(共含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兰馨”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纶阁有感,纶阁有感司空图,纶阁有感的意思,纶阁有感赏析 -诗词大全
纶阁有感作者:司空图 朝代:唐 体裁:七绝 风涛曾阻化鳞来,谁料蓬瀛路却开。
欲去迟迟还自笑,狂才应不是仙才。
安徽黄山宝纶阁 -资料
宝纶阁位于徽州区呈坎村,距屯溪26公里,是安徽省迄今保留明代彩画及祠堂最完整的 一组家庙建筑。明万历间(1573--1620),呈坎人罗应鹤曾任御史、大理寺丞、保定巡抚 等职,因政绩显著,常得皇帝御赐,罗氏为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特修此阁,取名宝纶。
整座阁厅共十一开间,为罗东舒祠后堂,台基比前堂高2米,有石台阶拾级而上;面宽29米,进深10米,寝殿高7.5米,阁高4.7米,台基高 1.33米,
十根方形石柱沿廊并列,制宏伟宽敞,比北京故宫太和殿仅少两开间。梁柱、斗柱的做法,颇具特色。木石作遍饰雕饰,尤以寝殿梁架上的彩绘,为国内罕见的`民间彩绘珍品。石栏上刻鸟兽图案,檐柱和金柱上的雀替镂云卷花浪;金檐下饰以浮雕花带,彩绘遍布梁栋,图案为民间包袱式,构图大方,色彩鲜艳,寓庄重于雅丽。阁上有楼,前檐高悬明万历歙县人吴士鸿书“宝纶阁”匾额。近年已进行过修葺。海内外古建筑界十分重视此阁的建筑风格,经常来此考察、观赏。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月似沙,曳于树桠,流徊纷洒;
几度暇,阴风肃杀,丝缕牵挂。
花前月下,一眸望去,无际元涯。
林叶布满月幽纱,木台悄绽寒林花。
山涧莺鸣甚谐洽,漫夜星空映昏霞。
蟹鱼蛤虾,馨溢几户人家。
仙下月色遍富甲,惟有此景吾觉佳。
今日逢时多愁感,激慨荡昂倍念家。
初二:贾庆飞
寺阁,寺阁司空图,寺阁的意思,寺阁赏析 -诗词大全
寺阁作者:司空图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昔岁登临未衰飒,不知何事爱伤情。
今来揽镜翻堪喜,乱后霜须长几茎。
闻裴李二舍人拜纶阁,闻裴李二舍人拜纶阁白居易,闻裴李二舍人拜纶阁的意思,闻裴李二舍人拜纶阁赏析 -白居易的诗
闻裴李二舍人拜纶阁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凤池后面新秋月,龙阙前头薄暮山。
读完了《阁楼上的光》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幽默,搞笑,很有想象力。
这本书是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写的,我从这本书中,发现他是一位很有想象力的作家。就拿我印象深刻的一篇《作业机》、《开关》来说吧,《作业机》的全文是这样的:作业机,哦,作业机,世界上最完美的机器。只要把作业放进去,再投进一角硬币,按下按钮,等上十秒,你的作业就会出来,又干净,又整齐。来看看――“9+4=?”答案是“3”。3?哦,我的'天!看来它没有我想的那么神奇。当我读完了这篇后,便迫不及待的去看右下角的插图,当我看完插图后,不禁哈哈大笑――没想到作业机里竟然坐着一位小婴儿,而且,这位小婴儿正忙着填写送进来的题目。
《开关》的全文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脑袋上有个开关,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罪犯。因为我们可以把坏东西拿出来,把好的留在里面。读完了这一篇后,我更加佩服这位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得想象力。
不仅如此,在《儿童权利联合会》这一篇中,我还看到了谢尔・希尔弗斯坦是因为充满想象力的作家之外,我还看出来他的确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是他用蜡笔,画出儿童的心声。
这本《阁楼上的光》给我送来了许多欢乐。
读《阁楼里的秘密》有感
我喜欢破案和解密类型的书,这本由作家辛西娅・沃伊特著的《阁楼里的秘密》,我一看到它的时候,它的封面就深深吸引了我,我想:“阁楼里会发生什么样的秘密呢?”是谁家的阁楼呢?“那些秘密都是怎样的呢?“是谁发现了这些秘密呢?”我带着激动而又好奇的心看起了这本书。
我一翻到目录,各种有趣的名字在目录中“跳跃“着,一个一个地跳入我的脑海中,这一个个名字有趣无比,让我发挥出了无限的想象力。
故事中有位叫”琼“的女孩,在她出生没多久,父母双亡,是她的康斯坦姨妈一手带大她,她的姨妈是一名老师,从小时候起,姨妈就这样教她:“凡事都要好好想想,琼!”我觉得康斯坦姨妈是一位很不错的'老师,也是一位很不错的“妈妈”,她同样教会了我“凡事都要好好想想”的这个道理。
一天中午,康斯坦姨妈叫琼去一趟她的办公室,康斯坦姨妈很严肃地坐在她的办公桌前,对琼说:“蒂尔先生寄来了一封信,信里说,他家阁楼里有一大堆卡兰德家族的大量记录,没时间去整理,想让你的小侄女琼帮整理并分类。你答应吗?“”我答应!“琼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在这一年的七八月,在这座尘封十二年的阁楼里,琼陷在了层层谜团与疑云之中,她在快乐与恐惧中慢慢发现了在十年前的那天夜里,这座阁楼中发生的事情。
读完这本有趣的书,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我不仅了解了卡兰德家族的秘密,还发挥了我的无限想象力,这本书就像施了魔法似的,让我走火入魔似的沉浸在这本书里。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凡事都要好好想一想”,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办法,也让我学会了只要耐心、认真完成别人所给你的任务,你会有想象不到的成就感,并获得别人对你的信任!
读滕王阁序有感一:
最近一直在看文言文,虽说有所获但效果还没那么好。昨天,读了下王勃的<滕王阁序>,边看翻译才读完,不容易啊。看完之后有几点感受,在此说下。
先不说文章的文辞瑰丽,笔法的多边,光是他对典故的取用就让我佩服不已,真是博学之人啊。其中多处引他人言自己,如“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意思是说:怀思朝廷而不可能相见,想如当年贾谊奉诏回长安而于宣室中回答君王的询问又不知在哪一年?比较好理解的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则解释为:就像当年在绿竹丛生里的睢园里的聚会,在座诸位的豪气远远剩过陶渊明;又像当年的曹子建,在邺都写出了“朱华冒绿池”的诗,文才的光辉照耀临川内史谢灵运的生花之笔。其中,睢园:即汉梁孝王的菟园,为文士宴集之地。朱华:芙蓉,曹植《公宴诗》有“朱华冒绿池”之句。彭泽指陶渊明,临川指谢灵运。读完这些,我真是感叹,感叹他的才华,还感叹这叫我怎么解释翻译啊?我可没那么渊博的知识啊,素我天真一问,未必所有人都有他这种学识,是否那时古人也有这种尴尬之时呢?
再说他写景写地之处,“云霄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星分翼轸,地接横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塌。”这是描写南昌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以及人才卓异。还有些写景,让我不得不想象当年南昌的美景以及它孕育的人杰。有此诗为证,南昌以前也是很重要的城市之一,因此我要对那些怀疑的人说别再带鄙视的眼光了!当然,还要说的是那都是过去的了,读王勃的诗还是关注他的文才才是关键。
最后引用别人对此的总评来结束我的读后感:此文借用参与阎都与滕王阁大宴僚属与嘉宾,登高远眺的机会,而队客挥毫,或感怀时事,或自叹遭遇,或抒写怀抱,珍词秀句,层见叠出,虽然不无:“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人生无常,“识盈虚之有数”的感伤悲叹,但全文的感情基调,主旋律是作者那种愿意施展才华来报效国家的炽热的情怀和那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精神。
读滕王阁序有感二:
记得在小的'时候,姐姐将王勃的《腾王阁序》讲得有滋有味,至今还记忆尤深,那时候似懂非懂。重读王勃的《腾王阁序》,基于其颇高的艺术成就,我感触很深。
关于腾王阁,历代题咏很多,如唐代诗人钱起《腾王阁诗》云:“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腾王阁,分明见落霞。”宋代刘敏求的诗云:“阁中环佩知何处,游子再来春欲暮。”辛弃疾:《贺新郎;赋腾王阁》词云:“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唯有王勃的《腾王阁序》,成为了千古绝唱。
这篇序言,之所以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在于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它有诗意之每里。本文题名“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骈文。它进程了汉、魏以来骈文的传统,吸收了赋体的成功的艺术经验形成了规模崇丽、气象清新的风格。王勃是初唐时期具有革新意识的诗人,他的为文,也同他的诗歌创作一样,散发出一种清新友人的气息,主要表现为诗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创造。他是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与腾王阁有关的事物的,而且是以诗人的心情去体验和书法真实感受的。
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有远大的抱负,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写出“落霞与孤骛齐飞”这样歌咏山河风光的佳句,同时也能抒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情怀。然而,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诗人的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免不了有“兴尽悲来”之叹,免不了要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孤独感。正因为有这种出自内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后,它仍然能拨响与他有某种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其次是形式之美。《文体明辩序说》中讲到:序,亦做叙,言其中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望比此文,发挥了“次第有序”的特点。全文层次清晰,守卫联贯,针线细密,次第井然,对偶工整。有些对偶从不同的侧面向心地集中于一个重点,因而有带有排比与连珠的修辞色彩。这说明,王勃写此序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效的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再次是绘画之美。如果从绘画的角度来透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本篇并不是一般性的山水游记,而是把建筑、山水、人物融会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画,是一副以腾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作者非常注意画面的构图与布局的整体性,因为它是用文字写成的,所以很自然地把万里之外的自然景观恰当的纳入自己构思的画面中来了。
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三江”、“五湖”、“蛮荆”、“长安”、“吴会”,均可“抚四海于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空间的局限,他通过想象的视角遥摄各种景物,统奴全局,服务于腾王阁的描写。在构图与空间时间的关系上,作者注意到空间的深度与历史的广度,使这篇序文具有纵深的立体感。
最后是音乐之美。在见就对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追求文字声调的平仄相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联中的两句,也如同诗歌中的句子一样得讲求平仄相对,使全文抑扬顿挫,回环反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
王勃的《腾王阁序》,最主要的是有作者的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同时,它还打破了僵死陈旧的骈文割据和陈陈相因的文风,给骈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历史是公正和公平的,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和选择。
读《滕王阁序》有感
这么多来,挣扎于稻梁之谋,辗转于名利之场,已经很久没有安下心来好好读过书了。今夜无眠,随手找了本《中国古代散文选》来看,居然随便一下就翻到了这篇南昌人的骄傲《滕王阁序》。说来惭愧,离开学校之后,就再也没好好读过这篇文章,到现在,也许只能记得很小一部分,趁现在有兴趣,那就再好好读一遍吧。
还记得做学生时第一次读到此篇名文,大是惊叹作者才华横溢。文章属对工整,引典自然,辞句优美,恣意纵横。大家手笔,非同凡响。的确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骈文第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骈文,恐怕只有骆宾王的《讨武氏檄》了。
然则有了这么多年的社会阅历之后,现在读起这篇文章的感受,自然和学生时代大有不同。仔细想想,王勃虽然才华出众,文笔惊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本事的。少年时候即以神童成名的他,很早就步入仕途。但他并没有象贾谊一样留下什么优秀的政论文章,也不见他在仕途上有何建树。相反,他恃才放旷,无聊地写了篇文章《檄英王鸡》,应该说,初唐时期的皇帝还是很开明的。唐高宗正是读到这篇文章,很是生气他拿着国家的薪俸不干正事,一怒之下将他赶出了英王府。要知道,高宗本来是希望他好好辅佐自己儿子,对他寄予厚望的.。同时受累的还有他父亲,被贬做交趾令,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某地一个县官,这基本上就等于是当成罪犯来流放了。而这件事也间接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结果翻船,因为不识水性,溺水而亡。著名的《滕王阁序》就是在他去探望父亲时,经过南昌的时候写下的,结果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作品。
单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滕王阁序》的艺术高度是无可企及的,堪称是四六骈文中的经典作品。但是,辞藻过于华丽,内容却过于空洞。滕王阁上有副对联就说得很好,联曰:不赖元元帝子何来伟阁;难弥憾憾名篇亦有谀辞。这一评价非常中肯。此文开篇就先大拍马屁,“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棨戟遥临”“襜帷暂驻”不过是大官们摆威风耍排场的手段而已,如何说得上“雅望”和“懿范”?这和品德扯得上什么关系呢?明显就是出格的恭维和马屁罢了。
拍马也倒罢了,吹嘘起自己来也大是卖力。“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隐隐然以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自诩,他配吗?在他小小年纪的时候,唐高宗就破例起用他,将他安排在英王府辅佐自己的儿子,怎么能反说“怀帝阍而不见”?明明就是你自己不珍惜眼前的机会,还胡闹不干正事,写什么〈檄英王鸡〉,皇帝怎么还可能容得下你?如果你写得出贾谊〈论积储疏〉这样的优秀政论文章,皇帝怎么可能不请你到宣室论事?你还有什么资格悲叹“奉宣室以何年”呢?
后面写到“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他真的安贫知命么?如果真是这样,那前文中他还感慨什么“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呢?假装高洁风雅,却又惺惺作态,实在令人觉得虚伪。请问你又有什么功劳资历能和冯唐李广并称?吹嘘得过于离谱了吧?
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干的人才。王勃的文章写得好,那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有文才不等于就有其他才能。他去做个文书想来是不错的,但是要参与政治,实在没看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只可惜,他没认识到这点,仅仅因为文字功夫好,就以为自己是经天纬地之才,皇帝就应该以国士之礼相待,岂不是可笑之至?对于他个人来说,这是一个悲剧。
突然想起某些歌手大赛和选秀节目中,评委要考选手的文学知识,一时不觉莞尔。既然是唱歌比赛,那你就看人家唱得怎么样啊,这跟文学扯得上什么关系呢?我就不信苦读古典文学能把嗓子读来变得很好。这种考评思想,其实和王勃的悲剧思想是同源同宗,这种破旧的落后思想,还是希望它尽快灭亡了吧。现实的社会,需要现实的思想,踏实的作风。
开卷果然有益,古人诚不我欺矣。
今日北京,雨落纷纷。下午得闲,观王勃《滕王阁序》,不胜感慨,念今国学日衰,洋文泛滥,竟然泪下,唏嘘不己。静下心后,写成此文,以作悼念之意。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才华早露,《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杨炯《王勃集序》记:“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十七岁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二十七岁时,王勃南下探亲,不幸渡海溺水早亡。
王勃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文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提出一些革新,把诗文从宫廷引向民间,从台阁移到大地,题材扩大,清新刚健,开创唐诗新气。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仅存90多篇。较早的文集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失传。
不朽的《滕王阁序》,是王勃回乡旅途上即兴名作。
据说滕王阁成,南昌阎都督于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宴客,本是欲夸耀女婿吴子章之才。然王勃当众挥笔而成不朽名篇《滕王阁序》:“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王勃《滕王阁序》引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贾谊贬于长沙、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孟尝君心地高洁、阮籍为人放纵不羁、终军请缨杀敌、宗懿从戎、钟期相遇、潘岳、陆机等典故,表明了的不得志和无可奈何及幻想。
王勃《滕王阁序》,有力表明了中华文化的至高无上,足令当今崇洋媚外之流汗流浃背。中国知识分子一定要以捍卫中华文化为己任,不可数典忘祖。
古人有诗叹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笔者也有诗悼王勃: 读罢王勃序,伏案泪自流!英才多无寿,天地亦悲愁!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缘于他自身的文学造诣就很高,更重要一点因为他是“书圣”。所以当时汇集兰亭的名流:谢安(指挥过淝水之战,文武双全外加围棋高手),孙绰(文学家),支遁(佛学家)等都推崇他来作序(不光留下美文,还可留下墨宝)。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在贞观十三年受封滕王后所建,非比寻常。与会名流姘集。要知道“初唐四杰”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下的,让王勃作序,他的.才华可见一斑。
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是篇命题作文,而且容不得多加考虑,要即席迅速完成(写序只是个开头,按照当时文人一惯的玩法,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写诗呢)。说实在的,滕王阁----这样的命题不乏空洞,不象议论时要或抒发情怀等可以有一定的深度。作者却从描绘滕王阁周围景物及宴会的豪华场面着手, 通过“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句的承前启后,由景生情,在后半篇巧妙的熔入了自己的羁旅之情和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感叹,使通篇顿显立意深刻。真不愧为大家手笔!
说来惭愧,我开始看《滕王阁序》时,只觉得满眼的生字。因为特钟情于其词藻的华美,硬是边看注解边翻《辞海》把它看完。同时被作者那清新的格调和开阔的意境所深深地感动。
《序》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且不论其构思的巧妙和对仗的工整,光那恢宏的气势,就让人心为之夺,仿佛只身画中。。。通篇值得玩味的句子可谓俯首皆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看似朴实无华,却把大自然那股清新、祥和的氛围展露无遗。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述说着渔人的怡然自得,道不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传说衡阳有回雁峰,雁到此不过,到了春天再北归)。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意思是说‘清爽幽美的箫声响起来,清风因此而生;轻柔舒缓的歌声绵绵不尽,白云为它住留’——那融融的闲情逸趣,让人恍若身临桃园仙境。“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读起来字字掷地有声,展露着作者的傲骨,抒发着作者的抱负。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字字句句,美不胜收。而且其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渔舟唱晚”“物换星移”等说得上是脍炙人口,被后人广为引用……
诚然,文章过于华艳就不免媚俗。对王勃的这一美中不足后世的评论可谓中肯。就象书法等艺术有“藏拙”“守拙”之类的说法。可要知道作者当时只有二十七岁,相对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学究来说可要年轻多了—--套用现在时兴的话讲:“都是太阳惹的祸,不是年轻铸的错”。不过话说回来,以上这些可不是吾辈俗人所想理会的。君不见:有多少女性喜欢琼瑶的作品,有多少男生爱看武侠?——要的就是这股俗劲儿!
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肆流”的感叹。撇开“华艳”不讲,王勃能在宴会上即兴写出这样的佳作,让人不由体悟到什么叫厚积薄发,什么叫才华横溢。
一条江水浩浩荡荡地奔流而去,朝霞中,一座阁楼若隐若现,层峦叠嶂,如鸟儿张开的翅膀,在霞光中气势非凡。远处,一叶小舟顺江而来,船头立着一位少年,晨风佛起了他的白衫,更撩动起了他的缕缕情思。
远方的父亲,是他萦绕在心头的思念,近处的滕王阁,却是他一生中最绚烂的烟花。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才华早露,未成年就被称作神童。年纪轻轻就被沛王李贤征命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漫漫人生旅途中,王勃的仕途刚刚开始,却因戏言戛然而止,其中的苦闷是任何人都不能理解的。也许,真如文中所言“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于是,王勃带着不满与怨气出游巴蜀。可是,天下这么大,谁能留下失意之人?再美的景色在王勃眼里都是灰色。苦闷之余,王勃便乘舟去交趾探望父亲。
王勃南下探亲,路过滕王阁,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滕王阁并在此设宴。王勃参加宴会,主人本着客气之意邀他作序,谁知王勃毫不胆怯,大笔一挥,于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便照亮了整个盛唐。那几百字中,究竟记载了王勃怎样的感情?又包含了多少辛酸泪珠?
江水是一支无情的箫,只会让苦闷之人更心凉。但是,王勃心中却充斥着傲气与不羁,在隽白的宣纸上,笔墨行走间,一篇旷世之作便产生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幅秋景图便跃然眼帘:迷蒙的烟雾中,落霞好像和孤独的野鸭一齐起飞,秋天的江水好像与长空同为一色。失落之人,竟有如此博大之心境。王勃并没有停笔,他心中的积郁如滔滔江水一般不绝,“遥襟俯畅,逸兴遄飞。”所有的压抑都化作一个个墨字,跳跃着人们的神经。哪怕是陶公,也得自愧不如吧!一个人的自酌,怎抵得过“睢园绿竹”的雅境。开怀畅饮,酒杯相碰间,洋溢着欢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具备了,人间极乐,也不过如此了吧?
真的都是乐吗?“兴尽悲来”四字将王勃矛盾的内心折射的一览无余。在众人面前的欢笑只是一种假象,心中的悲伤又有谁了解?长叹一声,“识盈虚之有数。”命运的坎坷与不顺早已定下,一介书生又怎能定夺?望长安,广漠宇宙中,人如一粒尘微,是多么的渺小,历史长河中,谁又能留下痕迹?也许,正如苏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勃没有低沉叹息,反而高吟一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酣畅淋漓的表达了自己豪迈之情。
,不也都这样吗?难免有些不如意,有些人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而有些人遇到打击便越挫越勇。李白多次被流放,但他没有悲观,而是寄情于山水与酒,为后世留下了动人的篇章;苏轼多次被贬,但他依旧怀着一颗乐观的心,甚至表现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淡然;文革期间,许多文人受到非人的折磨,于是,一些文人不堪重负,纷纷自杀,而巴金却在牛棚中顽强的活了下来,一颗超脱的心经过文革的.折磨后变得更加平淡,他的后半生更是过的闲适、自足。
物换星移,逝去的永远是风景,而一颗超脱的心,永远不会被湮没。
天空中布满了红霞,一排大雁在天空飞过,只留下阵阵鸣叫。一位白衫少年立在舟尾,一声低叹:“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那韵、那情,便永远融在了那绵长的江水中,再也化不开,散不去。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笔下的一篇骈文。将文章细细读来,我读到了王勃的伟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而且正如《中国文学史》中所说:《滕王阁序》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首先文章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重点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后,就由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滕王阁就坐落在这片吞吐万象的江南大地上。接着,作者的由远及近,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但面对高官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伤。他转而慨叹自己的“不济”的“时运”、“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情由景生,写景是为了抒情。内容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其次文章通过对比来铺陈直叙,色彩鲜明。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际情绪,都能洋洋洒洒。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使文章一波三折。“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盛况空前的宴会。相形之下,“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天才沦落,迷茫落拓,又是何等的悲凉。这种色彩强烈的对比,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忧,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产生相反相成、鲜明晓畅的艺术效果。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而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多余冗赘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隐喻作者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击和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虽心怀愤懑之情,却没有表露。“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诗词散文追求的大致如此,汪洋肆谑的文采和真挚动人的情感。《滕王阁序》在这两点上堪称典范,无愧于千古名篇之称。
这两天我拜读了作家顾鹰姐姐的一本书-------《阁楼上的熊皮外套》,我被作者那清晰的文风、绚丽的想象、雅致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深深吸引。在这些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米乐先生家的宝贝》了。那这个宝贝到底是什么呢?不要着急,且听我娓娓道来。
米乐先生常常说自己有用之不尽的财富,因此,迎来了贪婪的强盗。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强盗伪装成树的样子,偷偷地摸到米乐家,透过窗子看到,米乐家中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像图书馆一样。强盗仔细观察了一番,并没有发现什么宝贝。突然,他看见米乐家的母鸡生了一个蛋。不可思议的'是,蛋刚落地,就朗读了一首诗。强盗目瞪口呆地望着它,便异想天开起来:如果母鸡生更多这样的蛋,数不胜数的钱财就会随之而来,以为这就是宝贝,就迫不及待地抱走了母鸡。但是,母鸡听不见米乐先生的读书声就会失眠。最后,骨瘦如柴的母鸡都没给强盗生下一个蛋。
第二天,强盗又装扮成狗的样子,蹑手蹑脚地来到米乐家窗前。无意间,强盗又发现一个会唱歌的海螺。趁米乐先生正绘声绘色地读书时,就偷偷拿走了海螺。可海螺只喜欢爱读书的人,坚决不给强盗唱歌。
第三天,强盗决定与米乐先生决斗,逼他交出宝贝。他装扮成武士的模样,戴着宽大的帽子。可帽子太大了,遮住了强盗的视线。因此,他撞到一面“墙”上,仔细一看,这是一排摆满了书的书架。强盗不由自主地拿下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这时,米乐先生走来问道:“请问你是来找我决斗的吗?”可强盗已经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只朝他会心一笑,继续埋头苦读了。从此,强盗经常去米乐先生家借书,他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作者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描绘的淋漓尽致。米乐先生朗朗的读书声使鸡蛋受到了良好的胎教,让鸡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知识的熏陶,促使它刚一落地,就能朗诵优美的诗词;让海螺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歌唱。让贪婪无知的强盗改过自新,变得勤奋好学。
现在大家知道米乐先生家的宝贝是什么了吗?对,就是满屋子书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阶梯,使人进步;书是望远镜,开阔了人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大家一起来快乐阅读吧!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米乐先生一样,成为最“富有”的人!
★ 古诗塞下曲卢纶
★ 杜甫——《阁夜》
★ 阁夜杜甫
★ 黄庭坚登快阁赏析
★ 滕王阁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