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孩子千万别犯的七个错误(共含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从林中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育孩子是一个大问题,稍有不慎就孩子今后的成长就会造成影响,所以爸爸妈妈应该注意一下7点。
1、以积极代替消极
应积极的发展儿童的才能,积极的提高儿童的兴趣,可用暗示、启发和鼓励,切勿消极的批评和抑制他们,因为这样子有时候会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2、让儿童使用自己的手脑
大人代替小孩子做的害处是:剥夺了他们肌肉发展的机会;养成他们怠惰的习惯;养成他们不知劳苦的习性;阻止他们发展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陈鹤琴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所有的学习,都要靠“做”。
它强调注重幼儿直接经验的掌握,所以家长应积极地鼓励幼儿去实践,去获得直接经验。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们自己想。我们一天到晚所做的事情,所有的活动,十之八九都是习惯。比如早上起来,穿衣服是习惯,刷牙是习惯,吃饭是习惯,走路是习惯,写字是习惯,睡是习惯,所有的一切,都受习惯的支配,思想的时间却是很少。因此,做父母的,千万不能一手包办,或横加干涉,应当从旁观察,在适当的时候再进行指导。
为此,我们应让儿童自己去认识世界。他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3、要给孩子“做个样子”——以身作则
儿童是富于模仿性的,父母和子女天天朝夕相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子女的 “监督”,其言行举止难以完全回避子女。因此,做父母的,要禁止儿女不要做什么事,自己要先不去做;要教儿女做什么事,自己总要先去做。也就是说,父母要处处、时时、事事以身作则“样样都要自己先做样子”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法”,非常重要,决定家庭教育的成败。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4、注重第一次
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第三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以后就容易做错。许多孩子养成的种.种坏习惯都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学的时候,老师或父母没有及时去纠正他们才导致的,以至于后来一错再错,长大后就更难改变了。
比如某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一开始握笔用四个指头,他的老师和爸爸妈妈都没有注意到,所以没有及时地去纠正他,后来,他换了一个幼儿园,那里的老师发现了他的坏习惯,用了将近5个月的时间,才把他纠正过来。如果一开始老师和家长就注意到,及时帮他纠正,也许就不用5个月,只用5个星期就可以了。相反,如果这个老师也没注意到,没有替他纠正,那么恐怕到后来用5年的时间还不知能不能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
所以要把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就得教好,奠定较好的基础,为以后做好准备工作。
5、不要有例外
陈鹤琴指出: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对于处在小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养成坏习惯。往往养成一个好习惯要用上很长时间,而养成一个坏习惯,却只需几分钟的时间,甚至更短。
所以,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破坏力极强,有可能会前功尽弃。
6、多接近自然和社会
陈鹤琴认为,走进自然和深入社会是养成儿童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他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知识的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每一个人都应当向它们领教,向它们探讨。
7、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我想小猫钓鱼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就是因为它没有恒心,所以它一点收获都没有。如果只知道应该这样做而不去付诸于行动,或者只有理论,大道理一大堆,却不去实践,都是没用的。只有不断地去做,养成习惯了,然后才会有突出的成绩。
专家认为,习惯的形成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反映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孟子说:“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认为,“揠苗助长”,操之过急,违背规律。比如有些萌芽,你每天给它浇适当的水,它就会很快的成长,相反,如果一下子给它浇了很多的水,不但不会起到灌溉的作用,还会把它淹死。习惯的养成也如此,一般要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首先是完全由父母来管理和约束。第二阶段是由团体管理。最后到达某个阶段时才是自己管理。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始于此,因此,只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得当,孩子的潜能才能被充分发掘,获得的发展。
面试时千万别犯的错误
夸奖应征的企业
小杨去报社应聘编辑一职,报社的人力主管问他:你为什么要来我们报社应聘?小杨回答说:《XX日报》是中国出名的报纸啊,特别是在我们南方,是最有影响力的,前景不错、有前途等等。总之是一长串的赞美之词。赞歌听得多了,面谈主管很烦,没等小杨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说:这已尼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了,用不着你再去强调了。最后,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本来想讨好用人单位,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真是吃力不讨好、得不偿失啊。
过分夸奖面谈主管
求职者太过于夸奖面谈主管,容易让面谈主管觉得你诌媚或者不真诚,容易失分。像笔者知道的:以前有位应征者,他在整个的面谈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不错,面谈后连主管都觉得OK.可是,当面谈主管送他出面谈室的时候,他居然跟主管说了这样一句话:“主管,我不知道《XX日报》有像你这么帅的人。”那个主管在听完那个求职者的那句话后,就开始对他产生怀疑了,觉得这个人自私有点谄媚倾向呢?所以,如果你觉得有些话仅仅对私人可能有关系,但对面谈没有关系的,最好就不要提出来了。
不要太过自我膨胀
曾经有一个刚退伍的求职者,他说他有阅读的习惯,因此,面谈主管就问他,你最近念了些什么书啊?他说GQ.然后主管又问他,GQ是什么啊?他有点胆怯了,说:GQ好像是男性的服装杂志吧?主管知道他在说谎了,说,你到底有没有看过啊?他没办法了,只好说:“我最近比较忙,没有看耶。”所以,求职者一定不要太过膨胀自己,今天主管问你什么问题,不会因为你初步的回答就相信了,他很可能要深入地去了解你,所以,有分能力就说几分话,不要太过于膨胀。
过分看重求职技巧
求职者过分地看重求职技巧,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一次公务员面试,一位毕业生入场,他的自我介绍非常成功,但是当他作完自我介绍后,主考官忽然提出两个不是IQ问题的问题:一是“请回答1+1=?”,这位毕业生十分自信地回答:“你需要它等于几,它就第于几,
”主考官又问第二个题目:“因为古代人爱鸟,鸟是他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尽管他回答得很有“道理”,很IQ,但是,最后讨论时,他还是被淘汰了。主考官解释原因时说:这位毕业生显然IQ很高,也读过不少书,但是,他没有用好书上的技巧,他忽视了作为公务员的基本素质,那就是DD实事求是。
满不在乎 粗鲁无礼
满不在乎、粗鲁无礼是致使面试失败的最大的错误。某名毕业生小巧,因为自身的优越条件,在初试、笔试中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就要和公司老总面试了,面试前,她想:和老总面试只不过是做做样而已,自己肯定被录用的。所以,在面试的时候,小巧显得一点也不在乎,想着反正都要成为定局了,因此,她根本不管老总在说些什么,随随便便地应付老总对自己的问话甚至随意地打断老总的谈话。渐渐地,老总脸上的笑容不见了……结果,小巧怎么也想不到的'结局出现:她被扫地出门了。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被他人注意与尊重的需要,尤其是在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大家心里面更需要与其他人能够很好地协调和沟通。所以,在面试时一定要杜绝不良行为,避免使其他人心里面产生厌恶的想法。
谈论个人喜恶的东西
个人喜恶是属于很个人的,就像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个人的喜恶也是因人而异的。就拿中超来说吧,你喜欢上海申花的球迷,就不要说上海国际怎么样怎么样。万一你当天面试的主管是上海国际的球迷怎么办?所以,对于个人喜恶的东西,你最好不要去谈它,只要那件事和面试没有关系,那为什么要让自己多承担一份风险呢?
阅读本文后毕业生简历网还为您推荐了更多相关的文章参考:
面试中测评的12个项目 非常规的面试大盘点 面试,斗智斗勇的争战
父母教育孩子不该犯的七个致命错误
错误1:教幼儿背唐诗
你是否热衷于教你的宝宝背唐诗?并以他小小年纪就能熟练背诵为荣?每每有朋友到家里来玩,还一定要小宝贝背两首来炫耀炫耀?
真相分析:教育专家说,孩子在上学前就能背唐诗,貌似不错,可是,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弊大于利的。唐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词造句极其精练、含蓄,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颠倒字词正常顺序的事常有,这与现在人们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幼儿尚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凝练的唐诗,要让幼儿读熟、读懂,并受到教育,谈何容易?
科学做法:建议年轻家长让孩子多吟诵一些儿歌。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儿歌正是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容易切入幼儿的心灵,可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
错误2:让宝宝过早学电脑
小宝贝的兴趣总是说来就来,比如,看见电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爸爸妈妈都觉得这是好事,不仅经常在电脑上给他看早教光碟,还经常一起和宝贝玩电脑游戏。
真相分析:婴幼儿用电脑并非明智之举,就是大人用电脑久了,也会感觉头昏眼花,浑身酸疼,何况是容易上瘾、没有自控力的宝宝?加上现在的电脑设备都是根据大人的体型设计的,因为角度和高度都不对,很容易伤害宝宝的视力和骨骼发育。
科学做法:小朋友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东西很多,电脑可以等上小学再学也不迟。
错误3:育儿,爸爸是局外人
真相分析: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学习育儿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他能找到自己带孩子的方法,你也许觉得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情,从一开始,你给孩子换尿布的速度就很快、给他洗澡时也很有条不紊。你的丈夫也需要找到这些技巧。因为一个人照顾新生儿,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科学做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他帮你的时候,你对他不要推辞、不要责备和不断地命令。有些妈妈希望丈夫帮助他们,又不愿意完全依靠丈夫。只有确定了孩子不会冷、他不会给孩子喂太多,不会在孩子吃过以后和她玩得太激烈、不会呕吐,才能真正信任和依靠丈夫。这完全没有必要,丈夫和你一起学习做父母,你会更轻松,你们也能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
错误4:和别人比孩子
真相分析:你的孩子睡整夜的觉吗?他会笑吗?他能试着坐起来吗?别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上,不要受别的.父母这些问话的影响,因为那样你会觉得你的小宝贝好像总有些地方发展得比别人慢。
科学做法: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孩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这时你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来对待。一个孩子爬得早并不代表他比别人发展得好,只是更多地说明他想追赶父母的脚步。
错误5:忙得牺牲自己的休息
真相分析:每个新妈妈都说白天孩子睡觉的时候她也想睡。但是经常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家里非常凌乱、要洗盘子、洗杯子,根本无法睡觉,直到自己精疲力尽。调查显示,每个新妈妈的第一年都要丢掉400-750小时的睡眠。
科学做法:尽可能的让自己得到足够的休息。其实每天白天你都应该尽可能地打个盹,或者至少在周末睡个长觉。没有充足的休息,你很难在那些本应快乐的生命时光里体会快乐。当然,休息的时候你可能要少做很多事情,但是充分的休息比洗盘子、洗杯子更重要。
错误6:为孩子花太多的钱
真相分析:所有人都会告诉你,孩子会改变你的生活。但是没有人告诉你,孩子会让你的钱袋日渐萎缩,你恨不能为孩子倾其所有,而且无怨无悔。就像你饿的时候会跑到食品店一样,购物对于新爸爸、新妈妈来讲好像可以不用算计。据估计,孩子第一年的尿布、衣服、食品、学步车等物品会花掉1万5千元左右。所以列一个表格会减少你的超额开支。找有经验的父母和你一起买东西,她也会告诉你什么是真正有用的,你也可以少上当。
科学做法:合理计划适度开支。别在孩子的衣服上太费心,因为孩子一晃就长大了。玩具也是一样,大多数婴儿更喜欢对同一件东西玩来玩去,甚至就是一个盒子就够她玩一阵子了。你不如把剩下来的钱用来让她上钢琴可或者上大学。
错误7:认为自己会记得孩子成长的所有过程
真相分析:你觉得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你都不会忘记。但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渐渐淡去。很快,孩子的童年就会过去,一个18个月大孩子的母亲看到一个新生儿的时候也会说,她已经忘记了她孩子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你关注的是她的现在。
教育孩子易犯的错误
教育孩子是一个不段学习的过程,或许你认为自己的很多做法是对的,然而其实却不一定是科学的,这些错误您是否犯过?或许不是有意的。
一、方法>理念
当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弊端,莫过于不论是年老的祖父母还是许多年轻父母,其教育思想还停留在凭感觉、摆权威或是随大流、赶时髦的摇摆状态,大多数人在头脑中一直没有一种稳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贯性和长远观点。这是家庭教育中所有问题的核心,我们的父母最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哲学理念,基本上都是在方法技巧上作文章,获得的只是一鳞半爪的破碎的东西。
从理念上,现代家长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园丁型的,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庭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功,但父母最难,因为它要求父母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这是现代人本主义的;第二类是懒汉型的,不懂教育,也没什么责任心,不管不问,靠天收,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一样有成功的可能,这是传统自然主义的;第三类是倒帮忙型的,不懂教育却特别有责任心,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一分钟也不停止对儿童的戕害,大量失败的孩子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这是扼杀人性的主义。
三种理念也就是三种思维方式,孩子优秀就优秀在思维方式上,成功从父母开始,就是从父母的理念开始,
我要说:理念比方法重要一万倍!
二、知识>兴趣
由于缺乏最高理念,于是一些次要的东西便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比如知识就是力量,许多父母都被这一巨人的声音所蒙倒,现在行不通了,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知识也不会自动地改变命运,出色地使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许多父母还在逼孩子走一条老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想学,而达到这个境界只有一条途径:兴趣。如何出色地使用知识,答案仍然是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求知的天然欲望,就是好奇心,知识不重要,求知才重要啊。从心理学上讲没有一个人不爱学习,关键在于学什么怎样学,如果把求知的欲望给培养没了,那还唱什么戏啊。
求知途径是:兴趣DD爱好DD痴迷,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孩子走到这一步,孩子至此就有了脱颖而出的优势,优势就是人生大势,没有优势那就等着平庸。
三、智力>状态
智力是许多父母脑海里另一个根深蒂固的信仰,于是不惜一切手段造神童。高智商的人解决问题容易一些,但不等于成功就容易一些,世上有多少事非智商180不能做呢?只要智力正常,就足够成功了。现在许多父母已经意识到最终还是能力重要,所以看重素质教育,并且接受了情商概念。我在这里不用情商>智商,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太专业了,大部分人对它的理解都比较模糊,而“状态”更形象,它比能力更重要。
我们都有一种体验,一旦衰弱或生病,你的眼神、声音、动作、食欲全变了,而一旦恢复,又神清气爽,理想的云帆又高悬起来,这就是状态。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也看到,运动员不在状态时,便出不了成绩。能力不重要,如何出色地发挥能力才重要啊!
许多儿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灵气,活泼、浪漫、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在在。作业本前磨蹭,奥数班上瞌睡,钢琴课上发呆,现在的中小学生三分之一以上厌学,是他们智力不行吗?不,是他们根本就不在学习的状态!唠叨、逼迫、打骂、讽刺、父母之间的争吵早让孩子蔫了,孩子既不能吸收,也不能发挥,完全是一种病态。不在状态,奢谈什么成长,什么未来!说真的,成人身心疲惫已经够不幸了,如果从儿童开始就是身心疲惫的状态,就是机械的状态,父母把孩子带到世上做什么啊!
孩子状态好,比什么都重要,一好百好。有父母说起孩子,“要他学习就死了,要是做怪事马上就活了”,找到状态谁都会活的,哪里让他活哪里就是他成长的方向!
我们都渴望回到童年,不就是渴望童年的状态吗?请父母们相信,大凡一个能作出成就的人都是永葆童心的人!保护好孩子的童真状态是父母的责任!
四、分数>品德
当把教育的一切技巧和方法都撇开后,发现最核心的还是人为什么会成为人的人格问题。能力、专业、学识主要是帮助我们解决做事的问题,但不解决做人的问题,你很难有做事的机会,或者是做不长。中国传统的教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当其冲就是成人,一切从修身开始,这是人生最低目标。
人格中个体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爱劳动,社会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同情,引深为博爱。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真是天才的哲学论断。人是活在意义中的.动物,所谓意义就是价值,价值是如何诞生的?劳动中得来,任何有欣赏价值的或值得拥有的东西都是因为凝聚着劳动。只要劳动中我们才学会真正的感恩和责任,我们的孩子得到太多免费的东西了,于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价值,最终人生没了价值。
从心理学上说,马克思的话一样是天才的论断,劳动是内在需要,是人跟世界最原始的联系,被剥夺劳动的人失去的不将是价值而将失去人格,成为心理健康最低下的人。另外,剥夺劳动也就是阻止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同样造成心理健康低下或扭曲。
美国的家庭教育可用一句话来表达:“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父母每周一次贴出要孩子干的家务劳动内容,检查完成情况,给予家务报酬,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劳动是中国父母最看不到的地方,中国父母能看到的就是“作业做没做”“考了多少分”。被母亲逼学习而杀死母亲的少年犯徐力他只自豪两件事,一是给一位孤寡老人做过饭,一是在母亲生病时搬过煤气罐。
一切恶劣品德从好逸恶劳开始,如果父母正在培养这样的人,那,这个家庭也就差不多了!
五、爱心>空间
卢勤总结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说到底“三小”是“一小”:心灵空间的狭小。
《一生的保证》这本书把空间原理作为十七大成功哲学原理之一。人生活在自然空间里,我们的成长就是对空间的进军,我们又生活在心灵空间里,我们的成长还是精神体验的扩大,这两大空间的拓展才能支撑起一个人真正健康地成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啊,可爱心带来的却是亲子关系的一片紧张,不满者有之,怨恨者有之,仇恨者有之,仇杀者有之,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处在从含在嘴里怕化了,到家破人亡的两个极端阶段。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心理营养不良、心灵枯萎、心理夭折而离开正常的社会生活,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许多父母以各种理由把孩子捆在学习上,告诉孩子未来社会多么多么竞争,孩子几乎没有自由,除了疲惫的学习,任何体验都被“爱心”斩断,没有体验哪有思维的成长?哪有空间的扩展?当孩子最终对一切都无所谓时,父母无回天之力,心理咨询也同样异常艰难,一位十六岁的中学生说“我不知道什么竞争,我现在就不想竞争了。”
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拓展空间和处理空间中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练,它靠什么打未来?西方谚语“不要告诉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诉我他到过哪些地方”“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正是对空间最深刻的认识。
空间在人格心理学上也意义重大,人的素质多大来源于业余活动,一个人可以自由支配时他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空间味着一个人的安全范围,它带来的问题是被动、束缚、控制,这种人长大了只能做机械的事,并对爱人有疯狂的控制欲,伤害家庭伤害下一代。而和谐宽松的家庭其孩子则冒险、主动,并能与别人打成一片,很容易获取成就与幸福人生。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六、道理>感受
当今许多父母很难忘却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他们把孩子当孩子看,是需要管束的对象;把孩子当学习机器看,是需要填鸭的对象,但绝不会把孩子当人看,是需要尊重的对象。他们不愿意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庞大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父母根本就是蛮横不讲理,他们反而一天到晚都跟孩子讲道理。
一份调查显示,孩子最最反感父母的就是唠叨,“一天到晚就讲些破道理”“大事小事都要讲一百遍”“从幼儿园讲到现在”,这给孩子带来什么感受?
人是情感动物,他只相信自己的感受,从心理学上说,并不是真理照亮了我们的成长,而是感受引导着我们前进,孩子尤其如此。
当孩子说“我饿”时,父母说“才吃的,不饿”;当孩子说“我热”时,父母说“今天不热”。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父母还会把更多负性情绪带给孩子。当你问玩笑地问“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满脸疑惑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他的感受是:爸爸还是妈妈做了什么坏事吗?当你说“我花那么多钱供你上学,你知道吗?”孩子的感受却是:家里的钱都被我用来读书了,爸爸妈妈为此很痛苦,我可能就不应该读书。当你说“这次考试那么差,不许玩!”孩子的感受是:我学习学不好,玩也玩不好,我是无用的人。当父母天天吵架时,孩子的感受是他们不爱我。当父母随意侵入孩子的个人空间时,他的感受是世界末日,这个世上没有属于我的东西,我是没必要存在的!
我们都说,“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堆教育”,亲子关系不好是从哪里开始的?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说它是亲子障碍的第一杀手!不好的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慢性毒药,当孩子的感受被忽略被否定时也就是他的情感流动被阻断,他的沮丧、对成人的不理解、对世界的恐慌将长久地笼罩在心头,不要说学习了,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致,像软骨病一样瘫痪了,父母把心掏出来,孩子无动于衷!
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孩子听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注意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达孩子的感受,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七、神童>习惯
我们对于奇迹的盼望可以说烙在基因里的,人类对自身奇迹的盼望那就是神童,中国人的神童情结尤其重!在生命中能与生儿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经历实在不多,如果能生个神童的话,这一切似乎都免除了。可实际上神童的家庭可能遭遇更多的不幸,因为归于平淡本身就是不幸。
全世界各国的神童事迹都证明了神童并不神奇。因《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而出名的德国奇才卡尔・威特8岁时运用6国语言,并通晓五门学问,尤其擅长数学。9岁进大学,16岁获博士学位。至此他成功了吗?23岁他发表了《但丁的失误》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而不是人们期盼的大科学家,这样一本学术著作奠定他是伟大人物吗?充其量“小作”而已。韩国宇宙级神童金雄熔三岁多就入汉阳大学学习,四岁到日本电视台表演,3分钟解决了一道不定积分的大学试题,全世界为之惊骇!但17岁参加高考,在录取生中他名列倒数。神童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只不过贡献了一个奇迹现象,说明人类大脑的潜力无限罢了。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简单地说只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点也不错,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单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上,父母都做不好,谈什么培养神童?
可以说,父母不在培养良好习惯就是培养恶劣习惯。许多父母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饭、洗衣、接送上学,小到系鞋带、削铅笔、剥蛋壳,孩子除了形成依赖的习惯,没有其他行为的机会。有些父母想培养孩子预习、复习、作笔记、按时作业的习惯,但自身文化不高而力不从心。有些父母要求太高,有些父母一味说教,有些父母自身恶习太多,都导致习惯培养的失败。
习惯意味着意志力,意味着自我控制力,意味着效率,意味着一切是自然: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优秀的话,那么就变“神童情结”为“习惯情结”: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哪怕是一个良好习惯!
总之:关系>一切
前面讲的涉及了理念和方法,但它们最终都体现于教育的关系之中,你对子女的一切期望最终都要通过关系来传递!任何事物都是通过与其它事物发生的关系而存在,一切科学研究也都是对关系的研究。
什么是家庭?家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不好就是指家庭的成员关系不好,好家庭就是好关系。当你跟孩子关系好时,孩子的教育就成功,当你跟孩子的关系很糟糕,教育就陷入困境。而且关系是内在的并不是形式上的,当夫妻关系不好时,当祖与父辈关系不好时,也都是亲子关系不好。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亲子和谐的教育,一切不成功的教育都是不和谐的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堆教育!何哉?因为成长就是一个儿童跟这个世界联系的加深,当儿童向这个世界进军时,他首先考虑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三大基本需要都是亲子关系体现出来的,孩子就是亲子关系之树上结的果实。儿童是在三大关系中成长起来的:母子关系、家庭关系、伙伴关系,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要提供、维护、发展这三大关系,以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当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严重营养不良,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心灵枯萎直至夭折,离开正常社会生活。此时任何智慧和关爱都传递不过去,任由父母伤心、后悔、惋惜、无奈都没有用。
孩子是什么?孩子不是空白的画板,而是特殊材质的空白画板,当我们拿起“为人父母”这根笔时,就会发现画板变得很油滑,不愿接受父母想写的那些谆谆教导以及美好的期望,而且这种抵制是长期的。也就是说即使有了雷劈不断的生物基因所铸就的最博大最浓厚的亲子关系,孩子仍然只吸收他需要的,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关系管道而全盘接收,强行闯入就破坏人格。家庭教育的八个大于号真正是基于人本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解它就抓住了家庭教育的纲,实践它不仅是对孩子最大的恩典,也是自己走向成功的保证,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为人父母都是生命中最有成功价值的经历!
简历制作千万别犯这些错误
一、乱七八糟的名字
简历里肯定有自己的名字,但有些人就是不写自己的真实姓名,比如用英文名,比如用网络名字,如宝贝精灵之类的。还有简历文档的名字,朴实一点写应届毕业生某某多好,偏要写“今年前程似锦”来寄托希望。看到这些,hr要不就是不知道怎么称呼你而不想给你打电话,要不就是觉得你很幼稚。
二、乱投简历捣乱
都说适合应届生的职位少,那么就尝试投一下需要一两年经验的职位,也许对方也可以接受应届生。但是很多人海投到去投一些需要10年经验的经理、总监职位,这种就是蓄意捣乱了。让hr以这种方式记住你,真不是一件好事。
三、自荐信偏题
一篇简明扼要的自荐信也许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有些自荐信就写成了散文、小说等。比如我看到过“尊敬的领导,天气转冷,请您多穿些衣服。我们老家现在已经下雪。”,还有“我出身于农村家庭,自小生活贫困。”。其实这样的自荐信,通常hr看完就直接关了。社会很现实,要获得机会,只有用实力来争取。
四、偏要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
曾经看到一个日语系的应届生,他的简历上看不到公元纪年,都是平成几几年到几几年如何如何。这是干什么?表示自己很了解日本文化?并不是每一个日企的hr都能知道这实际是哪一年的`,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就只能造成别人的厌恶。
五、照片变成了大头贴
求职照很重要,实在没有就贴朴素一点的生活照,再没有宁可不贴,千万贴俏皮的大头贴。我看到过故意调整拍摄角度把眼睛拍得很大的,也看到过嘟着嘴的照片。这个看着真是汗流浃背啊。
★ 我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