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析秦观词的凄婉格调(共含7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变瘦变美变努力”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秦观词的凄婉格调
词这种文学体裁到了两宋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词承晚唐五代的文风已形成的绮靡婉约之风,当时人们习惯于用它来写艳情,词的地位是不及诗的。自古“诗以言志”,诗歌承担了较多的政治色彩,面目正统,严肃,而词还刚刚发展,还未背负过多的意义,不妨轻松一点,随便一点,这就在词风方面给了宋代文人以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利于开创新的风格。另一方面,晚唐五代词人所写内容多局限于男女情思,离愁别绪,这可为宋代词人留出其他角度抒写性情,况且在诗歌的古近体方面,唐代诗人已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宋代文人要在诗方面有所突破就很难了。这些为宋代词人在词的领域开拓创新创造了条件。
由宋代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豪放词风,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其词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北宋国势的影响,北宋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词人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找寻答案。
一、北宋国势对秦词词风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盛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到了宋代,经济虽有所发展,但难以启及盛唐的国势了。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雄阔气概,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这样在边疆有所建树的人也会写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衰叹;苏轼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可也抵不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称自己为“老夫”的苏轼时年才39岁。宋词中词风豪迈的、词风婉约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忧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秦词善于通过“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同是送别,在唐代诗人用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出洒脱之气。秦观词《满庭芳》也有送别,表现出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的景色淡淡勾勒,云是淡淡的,草是衰败的,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之感。在其另一首《望海潮·洛阳怀古》中有“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一句,栖鸦意象常给人无所归依之感,“无奈”写出词人内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而“归心”是随着流水到天涯的,给人一种没有根基的飘泊感受,有一种总在心头莹绕不去的凄凉。
又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中出现“雾”“月”“杜鹃”“斜阳”“梅花”等景物,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断”“闭”“砌”“流”等动词的使用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愁绪,其中“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最为传神,“恨”之绵长沉重,一个“砌”字准确地刻画出来,作者在词中伤别念离慨平生,于客观景象里已浓浓浸染了主观性情绪色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评此词“词境最为凄婉”,及其恰当。在北宋衰微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之下,秦词展现凄婉色彩亦在情理之中。
二、宋代文人的审美心理
宋代文人审美心理也影响秦观词的“凄婉”词风形成。宋代因其自身条件形成具有时代总体性特征的文化,这一时代文人的审美心理是不同于前代的,“宋代文人颇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人谦和忍耐,受佛道影响的理学家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在宋代总体的思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文人的审美倾向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多病,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老瘦之美的偏爱。宋人善于描写离恨愁绪,多捕捉一些残灯、残日、残阳、残梦的场景,写老写瘦,以此为美等等。”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秦观的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因愁而深锁的娥眉,任春风如何吹拂都难以抹平,因此才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愁绪,作者极力去渲染这种闲愁,并用“过尽飞鸿字字愁”无限加重了愁思,“字字愁”沉重之至,达到了一种极致。在这首词中,词人秦观对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这种凄清闲愁的意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又如《浣溪纱》“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时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上阙开首“锦帐重重”有种繁多沉重之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限哀思,重重锦帐,清冷晚霞,当主人公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即将落下的红日,那满院的芳草更映衬了残花的孤冷凄清。纳入词人笔下的景象“暮霞''”西斜的红日“”残花“展现荒凉凄冷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物的摄取是”冷风“”残月“,唯有此种景物才写出词人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之伤感,这种凄冷之景,这种哀婉之情恰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浣溪纱》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此句艺术性较高,比喻非常奇巧,把飞花的”轻“写成像梦一般,愁绪在秦观笔下如”无边丝雨“般延绵不绝,没有尽头,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比喻的笔法极写愁绪之深,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宝帘闲挂小银钩“”闲“字用得极妙,流露出词人挥之不去的哀婉情绪,词人捕捉”斜阳“”残月“”细雨“”危楼“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的凄清之意境,体现了词人的审美心理。
另处,还有抒写女子离愁的词中,也显现了对孤寒、凄冷的美的偏爱,展现时人审美的心理:《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主人公因思念而心伤,古人曾用”断肠“一词比喻内心的极度感伤,而在秦观笔下,”断肠“已难以表达这种心境,已是”那堪肠已无“了,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秦观也可以说真是”此时无肠胜断肠“了,将一种因离愁而生的痛苦发挥到极点。又如《调笑令》中”恋恋楼中燕,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空锁楼中深怨。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子与所爱的人分别,满腔的思恋与埋怨却无处去诉,而回忆往昔的.美好日子又加深了这种愁绪,”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主人公不停地期盼,不住的遥望,等待她的却是不尽的思念,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词人在词中表达一种怨气,那是莹绕心头,永远化不开的。在《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琼树玉枝本是无情物,在主人公那忧怨的心中,也是羡慕嫉妒的对象,它们还能”频相见“,当主人公要把幽恨抒发出来时,流水无情,怎会帮主人公去传情呢?这几首词均借女子口吻表达那种浓重的思念与愁绪,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而”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将愁绪量化、形象化,这些词中的忧怨愁绪,病态的美,也在宋代文人眼中是那样的美,是值得让他们在词中反复去咏叹的,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对柔弱、忧伤、哀怨的美的欣赏,表现了特定的审美心理。
三、秦观的个性性格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少年豪俊,胸怀壮志,攻读兵书,准备驰骋边疆,建立不朽的奇功伟业,并以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陈师道《秦少游字叙》)。不料,世事艰难,他37岁时才中进士,到43岁才在朝廷谋得秘书省正字一职。不久即被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因深得苏轼赏识,随着苏轼等屡受迫害,秦观亦受牵连,先后被流放到郴州(今属湖南)、横州(今广西横县)和雷州(今广东海康)。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秦观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被贬到雷州时,曾自作挽词,丧失了对生命的信念,故此后不久即逝世,年仅52岁。他的诗被人称为”女郎诗“(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二四),词中泪水盈盈,情调悲苦,与他的经历和个性性格都有关系。
同是屡遭贬斥,身处逆境,秦观和苏轼两人的性格及展现的词风是截然不同的。苏轼面对挫折,乐天知命,旷达不羁,对生活、对未来仍充满信心,他虽也产生过消极思想,但并未颓唐不振。而秦观则有所不同,其词风展示其性格偏于柔弱。他在屡遭打击之后,由于缺少苏轼那样广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深重的哀愁长期包围着他而难以解脱。其词中也时常流露出一种绝望的哀伤。因词风忧伤哀怨、缠绵悱恻,并擅长写出一种纤细幽微的情感境界。在《南歌子》中”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令鸡催起,怕天明。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迢迢“”淡淡“等叠词的使用渲染一种惨淡的美,”怕天明“是怕梦醒之后的凄清,有一种深沉的哀伤。最未一句的”残月“”带三星“读来让人顿生凉意,词中的意境是孤冷凄清的。又如《如梦令》中,”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词中之景”落花飞絮“给人一种漂泊无根,荒凉冷清之感,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浮雨打萍“相似的意境,”孤馆悄无人“是孤单冷清的,此情此景,”无绪“是最恰当的情绪,词人又用”五更风雨“的凄清把这种情绪点染到极致。其《千秋岁》中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时逢词人横遭贬黜,远离朝廷,政治理想破灭,青春容颜衰老,这种种的怨愤不平,促使他发出了沉痛的喟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据宋人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当时孔平仲读罢此词,不禁惊诧道:”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并称:”秦少游气貌,人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曾布也说:”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秦观此词流露出令人惊诧的悲愤凄凉之意。 在秦观暮年所作《梦中作》中”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用象征、托喻手法,表现了词人毕生的追求,冀望,在结尾隐隐流露生命理想终化成空烟的伤痛迷惘,若细细品来,蓦然领会到彻骨的悲凉。秦观的词风格凄婉,从其个性来讲,满足了他叹喟命运悲剧,渲泄人生愁烦的精神需求。
纵观秦观之词,不难看出他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宛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凄婉的艺术特征。而其词的词风又是与宋代特定的国家形势,当时文人的审美心理及秦观的个性性格相关联的。
浅析秦观词的凄婉格调
摘 要:秦观词在两宋时期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词风凄婉感伤,艺术价值较高。本文主要从宋代的国家形势,宋代文人的审美心理及秦观的个性性格三方面分析秦观之词凄婉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审美心理;凄婉;感伤
词这种文学体裁到了两宋时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词承晚唐五代的文风已形成的绮靡婉约之风,当时人们习惯于用它来写艳情,词的地位是不及诗的。自古”诗以言志“,诗歌承担了较多的政治色彩,面目正统,严肃,而词还刚刚发展,还未背负过多的意义,不妨轻松一点,随便一点,这就在词风方面给了宋代文人以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利于开创新的风格。另一方面,晚唐五代词人所写内容多局限于男女情思,离愁别绪,这可为宋代词人留出其他角度抒写性情,况且在诗歌的古近体方面,唐代诗人已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宋代文人要在诗方面有所突破就很难了。这些为宋代词人在词的领域开拓创新创造了条件。
由宋代词人苏轼开创一代豪放词风,宋词在风格方面展现出”豪放“与”婉约“之别,词风以婉约见长的词人很多,秦观是其中的代表词人,词风凄婉倚靡,凄清沉郁,”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格调可用”凄婉“概括,其词凄婉风格的成因可从北宋国势的影响,北宋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词人的个性性格等方面找寻答案。
一、北宋国势对秦词词风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盛唐及五代十国之后,到了宋代,经济虽有所发展,但难以启及盛唐的国势了。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力量互相抵消,国家积弱不振,农民负担很重,再加上北宋朝廷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骚扰,国势衰微。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宋代文人的作品多显出一种中气不足的景象。同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作品,唐人有”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的雄阔气概,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战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豪情。在宋代,即使像范仲淹这样在边疆有所建树的人也会写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衰叹;苏轼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可也抵不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沧桑,称自己为”老夫“的苏轼时年才39岁。宋词中词风豪迈的、词风婉约的,沉重感都是很强的,究其原因,当与宋代内忧外患、国力不强等因素有关。
在这样的衰微国势影响之下,秦观的词也不免带有凄凉哀婉的色彩。秦词善于通过”烟霭“”微云“”斜阳“”寒鸦“等景观营造一种凄清的意境,同时用”孤“”愁“”恨“等词表现内心的浓烈愁绪,客观景物之中融入主人公强烈的主观情绪。同是送别,在唐代诗人用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现出洒脱之气。秦观词《满庭芳》也有送别,表现出凄清气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的景色淡淡勾勒,云是淡淡的,草是衰败的,离别之时,借酒消愁,而薄烟、斜阳、寒鸦的点染又营造出凄清意境,加重了离愁别绪之感。在其另一首《望海潮·洛阳怀古》中有”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一句,栖鸦意象常给人无所归依之感,”无奈“写出词人内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而”归心“是随着流水到天涯的,给人一种没有根基的飘泊感受,有一种总在心头莹绕不去的凄凉。
又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中出现”雾“”月“”杜鹃“”斜阳“”梅花“等景物,加重了凄冷清幽的色彩,而”失“”迷“”望“”断“”闭“”砌“”流“等动词的使用形象地传达了词人心中无限的愁绪,其中”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最为传神,”恨“之绵长沉重,一个”砌“字准确地刻画出来,作者在词中伤别念离慨平生,于客观景象里已浓浓浸染了主观性情绪色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评此词”词境最为凄婉“,及其恰当。在北宋衰微国势之下,总是能引起词人感时伤事的情绪,在此种背景之下,秦词展现凄婉色彩亦在情理之中。
二、宋代文人的审美心理
宋代文人审美心理也影响秦观词的”凄婉“词风形成。宋代因其自身条件形成具有时代总体性特征的文化,这一时代文人的审美心理是不同于前代的,”宋代文人颇受佛道影响,佛家教人戒除七情六欲,讲'空'讲静心,道家让人谦和忍耐,受佛道影响的理学家教人安贫乐道,重道德自觉。在宋代总体的思想信仰影响下,宋代词风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文人的审美倾向于平静的情态,多愁多病,感伤惆怅的心理表现出对残缺,老瘦之美的偏爱。宋人善于描写离恨愁绪,多捕捉一些残灯、残日、残阳、残梦的场景,写老写瘦,以此为美等等。“这些审美的心理倾向也对秦观的词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秦观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中”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因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因愁而深锁的娥眉,任春风如何吹拂都难以抹平,因此才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深深的愁绪,作者极力去渲染这种闲愁,并用”过尽飞鸿字字愁“无限加重了愁思,”字字愁“沉重之至,达到了一种极致。在这首词中,词人秦观对愁思愁绪极力描绘,字字凄冷,体现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这种凄清闲愁的意境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又如《浣溪纱》”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时苦离家。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上阙开首”锦帐重重“有种繁多沉重之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限哀思,重重锦帐,清冷晚霞,当主人公一觉醒来,看到的是即将落下的红日,那满院的芳草更映衬了残花的孤冷凄清。纳入词人笔下的景象”暮霞''“西斜的红日”“残花”展现荒凉凄冷之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物的摄取是“冷风”“残月”,唯有此种景物才写出词人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之伤感,这种凄冷之景,这种哀婉之情恰表现了当时词人的审美心理。在《浣溪纱》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此句艺术性较高,比喻非常奇巧,把飞花的“轻”写成像梦一般,愁绪在秦观笔下如“无边丝雨”般延绵不绝,没有尽头,还有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比喻的笔法极写愁绪之深,与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宝帘闲挂小银钩”“闲”字用得极妙,流露出词人挥之不去的.哀婉情绪,词人捕捉“斜阳”“残月”“细雨”“危楼”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的凄清之意境,体现了词人的审美心理。
另处,还有抒写女子离愁的词中,也显现了对孤寒、凄冷的美的偏爱,展现时人审美的心理:《阮郎归》“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主人公因思念而心伤,古人曾用“断肠”一词比喻内心的极度感伤,而在秦观笔下,“断肠”已难以表达这种心境,已是“那堪肠已无”了,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秦观也可以说真是“此时无肠胜断肠”了,将一种因离愁而生的痛苦发挥到极点。又如《调笑令》中“恋恋楼中燕,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空锁楼中深怨。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子与所爱的人分别,满腔的思恋与埋怨却无处去诉,而回忆往昔的美好日子又加深了这种愁绪,“春风重到人不见,十二阑干倚偏,”女主人公不停地期盼,不住的遥望,等待她的却是不尽的思念,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词人在词中表达一种怨气,那是莹绕心头,永远化不开的。在《虞美人》中“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恨离人远,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琼树玉枝本是无情物,在主人公那忧怨的心中,也是羡慕嫉妒的对象,它们还能“频相见”,当主人公要把幽恨抒发出来时,流水无情,怎会帮主人公去传情呢?这几首词均借女子口吻表达那种浓重的思念与愁绪,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出了因思念而憔悴的形象,而“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将愁绪量化、形象化,这些词中的忧怨愁绪,病态的美,也在宋代文人眼中是那样的美,是值得让他们在词中反复去咏叹的,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对柔弱、忧伤、哀怨的美的欣赏,表现了特定的审美心理。
毕业论文-论秦观词的凄婉美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秦观是1个与苦难相始终的人,素有“古之伤心人”的称号。这1称号毫无疑问主要体现在他的词作上。秦观贬谪题材的词作常常流露出浓重的身世之感与迁谪之悲;爱情题材的词作大都抒写爱情受阻、人情难圆的忧愁苦闷;感旧怀古题材的词充满了感时伤世的情调。在秦观的许多词作中,词人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融合在1起,形成了柔美凄清的.意象,构造出悲哀迷蒙的意境。节奏舒缓悠扬、音韵和谐、叠字应用突出,从而让读者感受到1种柔婉绮丽、凄凉低抑的情思。秦观凄婉美的词风与他的思想和个性气质是分不开的。本文试从秦观词的题材内容、作品意象意境、秦词音律这3个方面探讨其词的凄婉美,并从秦观思想和个性气质入手,分析了其词凄婉美的成因。
关键词:秦观;秦观词;凄婉美
ABSTRACT
Qin Guan is a man with hard and sadness life, therefore he get a name of “The Heart-struck Man” in the ancienty. His phrase of beyond all doubt and main body now of this title make up. Qin Guan usually exile the phrase of the topic to make feeling of show unintentionally the thick heavy life experience with move; The phrase of the love topic makes to express to write the love to get difficulty mostly, the human feelings worry depressed of the difficult circle;The feeling is old to kept in mind the phrase of the ancient topic to be filled with the hour of feeling to harm the sentimental appeal of a life time. Do in Qin view many words, excellent poets intrinsic emotion and the external scenery fuse in together, has formed the gently beautiful chilly clear image, the structure leaves the sorrowful hazy ideal condition. The rhythm affable melodious, the sound harmonious, folds the character application prominently, thus lets the reader feel the emotions which supple graceful is beautiful miserably, to one kind lowly damps. Qin Guan this kind of touching beautiful word wind is cannot separate with his thought and the individuality makings. This article from Qin Guanci theme content, the work image ideal condition, the Qin word temperament these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its word touching, and obtained from the Qin view thought and the individuality makings, has analyzed its word touching beautiful origin .
Key words: Qin Guan; Sadly moving and beautiful; Idea; Artistic conception
秦观的词
1.《望海潮·星分牛斗》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锺。
2.《踏莎行·雾失楼台》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3.《满庭芳·碧水惊秋》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4.《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5.《江城子·枣花金钏约柔荑》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枣花金钏约柔荑。昔曾携。事难期。咫尺玉颜,和泪锁春闺。恰似小园桃与李,虽同处,不同枝。玉笙初度颤鸾篦。落花飞。为谁吹。月冷风高,此恨只天知。任是行人无定处,重相见,是何时。
6.《如梦令·门外鸦啼杨柳》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门外鸦啼杨柳。春色著人如酒。睡起熨沈香,玉腕不胜金斗。
消瘦。消瘦。还是褪花时候。
7.《梦扬州·晚云收》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小阑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8.《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庖烟起处认孤村,天色清寒不见痕。
车辋湖边梅溅泪,壶公祠畔月销魂。
封强尽是春秋国,庙食多怀将相恩。
试问李斯长叹後,谁牵黄犬出东门。
9.《离魂记》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深闺女儿娇复痴,春愁春恨那复知。
舅兄唯有相拘意,暗想花心临别时。
离舟欲解春江暮,冉冉香魂逐君去。
重来两身复一身,梦觉春风话心素。
10.《睡起》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睡起东轩下,悠悠春绪长。
爬搔失幽啭,款欠堕危芳。
蛛网留晴絮,蜂房受晚香。
欲寻初断梦,云雾已冥茫。
秦观《江城子》词五首
《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後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锺。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後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
①“西城”三句:写看见早春柳丝轻柔,触动自己的离恨,因而流泪不止。
②韶华:青春年华。
【评解】
这是一首怀人伤别的佳作。上片从“弄春柔”、“系归舟”的杨柳,勾起了对“当日事”的回忆,想起了两人在“碧野朱桥”相会的情景。产生眼前“人不见”的离愁。下片写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悠悠别恨。“便做”三句,表现了离愁的深长。全词于清丽淡雅中,含蕴着凄婉哀伤的情绪。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少游既是一个情种,自不免因落拓的宦途,羁旅的生涯,和失恋的萦绕所侵袭,因而使他变为一个伤心厌世的词人。所以他的词往往含蕴着极浓厚的凄婉情绪。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结尾两句与李后主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徐师川之“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皆言愁之极致。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 ,“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 ,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 ,曾有离别情事在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在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 。“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在“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在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江城子·枣花金钏约柔荑》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枣花金钏约柔荑。昔曾携。事难期。咫尺玉颜,和泪锁春闺。恰似小园桃与李,虽同处,不同枝。玉笙初度颤鸾篦。落花飞。为谁吹。月冷风高,此恨只天知。任是行人无定处,重相见,是何时。
其一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练习题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分)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①对秋色的喜爱。(2分,如答“对大自然的喜爱”给1分。)
②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2分,如答“忧愁、伤感”之类,不给分。)
(2)
①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的也是 “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
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出了红叶对 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
③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气。
④想象别 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的季节特点。(4 分。能答出任意两点且有相应分析即可得满分。)
秦观简介
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来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20岁,作《浮山堰赋》。24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高邮文游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
人物评价
近来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晁无咎)
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蔡伯世)
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陈后山)
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
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叔夏)
观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四库提要》)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秦观词两首赏析
《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
秦观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宝篆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杨湜《古今词话》云:“少游《画堂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善于状景物。至于‘香篆暗消鸾凤,画屏萦绕潇湘’二句,便含蓄无限思量意思,此其有感而作也。”至于因何有感,从词中所写,美人生活规律颠倒,白天红窗稳睡,夜里枕畔难安的情状,显然是描写女子思人难眠、春情难耐的情思。
词一开始“东风”二句,为春睡渲染气氛,写东风吹拂柳条,春日渐长,雨后斜阳映照芳草,正是人困春睡时光。接着“杏花”两句,枝头的杏花零落入泥,燕子衔沾花的泥土筑巢,犹自散发着微微的香气。由景而人,美人面对花落春去之景,青春难再,自然无心红妆,不得不陷于春困矣。这两句与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句颇有相似之处,但写得更为隽永。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说:“温飞卿《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少游之‘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
词的下片写女子枕畔难眠所见到的景象。“宝篆”二句写她长时间失眠,直到篆香销尽,不眠的原因,是因所思念的人在潇湘所致。“宝篆”,盖今之盘香。秦观《减字木兰花》曾有“断尽金炉小篆香”句。“云锁”,指屏风上所画的云雾潇湘图,云锁,则迷不可见。词的歇拍“夜寒”二句,具体描写夜深寒气袭人,女子无法再进入甜蜜的梦乡,只有思前想后,辗转反侧。
《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它一反作者其他词中常有的那种哀怨情调,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词一开始“绕树”两句,写所见烂漫春光。词人先从整个村庄写起。村庄的周遭,层层绿树环绕;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涨得满满的与池岸齐平了,显然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接着“倚东风”两句,是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小园”二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看上去园子才那么一点点大,但却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词的过片“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这几句颇似辛弃疾《鹧鸪天》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词的歇拍“正莺儿啼”三句,承上两句意脉,即翻过小山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