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秋词》原文阅读与答案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大炮轰炸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秦观《秋词》原文阅读与答案(共含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炮轰炸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秦观《秋词》原文阅读与答案

篇1:秦观《秋词》原文阅读与答案

秦观《秋词二首》原文阅读与答案

其一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对秋色的喜爱。(2分,如答“对大自然的喜爱”给1分。)

②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2分,如答“忧愁、伤感”之类,不给分。)

(2)①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的也是“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

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出了红叶对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

③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气。

④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的季节特点。(4分。能答出任意两点且有相应分析即可得满分。)

秦观的文学贡献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麟于《诗薮杂编》卷五言:“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黄庭坚认为秦观诗只是尽情挥洒胸臆,专任自然,并未去刻意构想、苦心经营,这点颇类似李白诗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秦观也并非不讲究文辞的细密精致,只是不显出过份人为的痕迹,而别以清畅流丽之态示人而已。他的.“诗似小词”,若换用李清照《词论》的话,是“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纵观淮海词,则多为纯情任心之制。所以,冯煦《蒿庵论词》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在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也许,正是在这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秦观词与李白诗歌的主流艺术精神是一致相通的,故也不必过为计较,他们二者在艺术风貌上凄婉绵邈和飘逸豪放的显著差异。

不言而喻,秦观词的艺术精神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如今来谈论其主流部分,但却不意味着可以以之总揽全体;从另一方面说,这种艺术精神的形成到成熟,也经历了他的整个创作生命,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始终呈动态流动形状。如果将上述者置放于词史、乃至文学史的大视野中来观照,或许便能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取向。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词,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

在这里,秦观径直将个体生命存在的种种缺憾纳入词中,再也无须假助以往闺思离怨之类的惯有模式,或故为饰辞托言以求深隐婉约之姿。对于上端,他一般仅只聊借来增大词的容量与弹性,故得能在保留其主流性的本色风情韵调之际,又平添出若许的沉咽清悠意味,特见空濛隽远之致。因而向来与周邦彦一齐被推许作“词家正宗”,“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他的这种艺术精神,多曾熏染影响到后来的许多词家,如李清照、姜白石,直到宋末之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缘于生平身世国运而寄慨于词,更大程度上朝向诗化的道路认同、复归,乃至逐渐衍变为长短不葺的诗,相互间益愈以辞采意格相高,更加倾注到“娱己”的旨趣。虽然他们出于各自的才情藻思,所作风格面貌多有不同,甚或成为相对独立之支派。但从总体而言,却改造、更新,或者说更大程度上发展、扩张了花间、南唐以来的传统艺术流派,使之不断勃发充溢着生命活力,不至于趋向僵枯沉晦的末路。这其间,秦观的贡献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的。

篇2:秦观《秋词》的阅读答案

秦观《秋词二首》的阅读答案

秋词二首

秦观

其一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对秋色的喜爱。(2分,如答“对大自然的喜爱”给1分。)②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2分,如答“忧愁、伤感”之类,不给分。)

(2)①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的也是“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出了红叶对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③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气。④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的季节特点。(4分。能答出任意两点且有相应分析即可得满分。)

篇3:秦观词原文阅读练习题以及答案

5首秦观词原文阅读练习题以及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参考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

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或物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碧水惊秋

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1.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或词作开篇描绘碧水放冷光,黄云聚集,大地苍茫,落叶满阶,又有砧杵声声入耳之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分),营造衰飒、萧索的意境(1分) 渲染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悲苦心境(2分。

(手法答出拟人,可酌情给分。)

2.(1)故人故园之思。(1分)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2分)(2)时光流逝的慨叹。(1分)惊秋,砧杵声催让诗人不觉生出时光飞逝的慨叹。(2分)(3)贬谪之后知音难觅的慨叹。(1分)“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的孤单,“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流露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悲苦。(2分)(答出两条就可给6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

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1.这是一首题画词,词中徽真的形象是怎样的?词人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4分)

2.词人观赏画作之后有什么“堪恨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徽真是一位双眸明澈、红唇娇小、(半)身姿妩媚的美丽女子。(2分)词人主要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画中人的形象。(2分)

2.“堪恨处”是画中人的“无情”,只是美人图。(2分)从词的感叹之中不仅间接地表现了画中人物之美,也从侧面赞赏了画工艺术之精。(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眼儿媚

秦观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归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清朝黄苏《蓼园词选》中云:“此久别忆内词耳”。

1.上片开头两句“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在词中有什么作用?(2分)

2.“一双燕子,两行归雁”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3.清人黄苏认为下片是“意中摹想所得”,“意致缠绵”。请对此说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交代了时间节令等,为全词营造了凄冷寂寞的氛围。

2.反衬。抒情主人公以燕子双飞反衬自己的孤独,以大雁回归反衬自己无法归家。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情和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

3.下片先想象家中妻子面对大好春光孤独无语的情形,又设想妻子眼睛依旧如秋水般清澈,眉毛依旧如春山般秀美。通过对妻子动作、神态和容貌的想象,把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致而深切。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 桃源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词的上片第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参考答案

1.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1分)。(得分标准:心情2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

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篇4:秦观词原文练习题与答案

秦观词原文练习题与答案(15首)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参考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

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或物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碧水惊秋

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1.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或词作开篇描绘碧水放冷光,黄云聚集,大地苍茫,落叶满阶,又有砧杵声声入耳之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分),营造衰飒、萧索的意境(1分) 渲染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悲苦心境(2分。

(手法答出拟人,可酌情给分。)

2.(1)故人故园之思。(1分)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2分)(2)时光流逝的慨叹。(1分)惊秋,砧杵声催让诗人不觉生出时光飞逝的慨叹。(2分)(3)贬谪之后知音难觅的慨叹。(1分)“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的孤单,“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流露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悲苦。(2分)(答出两条就可给6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

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1.这是一首题画词,词中徽真的形象是怎样的?词人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4分)

2.词人观赏画作之后有什么“堪恨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徽真是一位双眸明澈、红唇娇小、(半)身姿妩媚的美丽女子。(2分)词人主要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画中人的形象。(2分)

2.“堪恨处”是画中人的“无情”,只是美人图。(2分)从词的感叹之中不仅间接地表现了画中人物之美,也从侧面赞赏了画工艺术之精。(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眼儿媚

秦观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归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清朝黄苏《蓼园词选》中云:“此久别忆内词耳”。

1.上片开头两句“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在词中有什么作用?(2分)

2.“一双燕子,两行归雁”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3.清人黄苏认为下片是“意中摹想所得”,“意致缠绵”。请对此说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交代了时间节令等,为全词营造了凄冷寂寞的氛围。

2.反衬。抒情主人公以燕子双飞反衬自己的孤独,以大雁回归反衬自己无法归家。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情和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

3.下片先想象家中妻子面对大好春光孤独无语的情形,又设想妻子眼睛依旧如秋水般清澈,眉毛依旧如春山般秀美。通过对妻子动作、神态和容貌的想象,把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致而深切。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 桃源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词的.上片第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参考答案

1.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1分)。(得分标准:心情2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

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风流子·初春

秦观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注】绍圣元年(1094)春,时年四十六岁的秦观在由汴京被贬谪往杭州的途中创作了此首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于此词调牌下题目作《初春》。

1.结合词的上阕内容,分析词句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5分)

2.清朝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评论词句“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时说“情致浓深,声调清越,回环洛诵,真能奕奕动人者矣”,结合词句对此评论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被贬之后复杂的内心情感:①流露出内心归隐的无奈心情;②被贬的凄凉、孤独、寂寞;③离开汴京南下时纷乱、郁闷的心情以及无限的离愁和伤心;④暗叹自己前程一片迷茫,对自己落寞的仕途悲观失望。(答出3点给5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1点给2分。)

2.词中四句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2分) 词人宦游失意,被贬南行,不得不与情人分手,但“回首西楼”之后,自是生出绵绵长恨,凸显逐客迁臣沉重难释的积怨悲怀,情也深沉,情也绵绵,打动人心。(2分)另外,四句对仗工整,文句整齐,且声律和谐,词藻华丽,给人以美感,诚所谓“情致浓深,声调清越,回环洛诵,真能奕奕动人者矣” 。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持取,捻弄

1.请赏析上阕的意境。(4分)

2.下阕“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残花纷纷飘落,铺满小路。池水盈盈上涨,小雨霏霏落下,杜鹃声声啼鸣,园林天天憔悴。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营造出一幅衰败憔悴的晚春图,表现了词人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4分)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4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眉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1.词中有四个单音形容词用得很妙,它们分别是 ,它们传神地表现出 (感情)。(3分)

2.有人认为,“‘天涯旧恨’四字已将一篇本事(指故事的基本内容)全部揭出。”你同意此看法吗? 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四个词是:旧、尽、长、困。(1分)独处女子怀人的苦闷(或“离愁别恨”、“愁苦”)(2分)

2.同意。“天涯旧恨”四字总起了全词,下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天涯”写出彼此分隔之远,“旧”写出离别时间之长,“恨”道出离愁之深。(3分)。女子相思,故燃香排遣;愁思难遣,依旧愁眉不展;身心交瘁,倚楼远望,渴盼鸿雁传来音书,但鸿雁过尽,音书全无,一次次失望,一层层将独处怀人的苦闷推上极致。(1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秦观

篇5:秦观词阅读答案

秦观词阅读答案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鸳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鸳鹭:两种鸡,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花影乱,莺声碎”中“乱”“碎”用得极为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2.词中划线句子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碎”形容鸟鸣声纷纭杂沓,莺声呖呖.用“碎”字概括,已可盈耳;“乱”字状花之纷繁,花影摇曳,以“乱”字形容,几堪迷目。(2分)用“乱”和“碎”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复杂纷乱,(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2分)

2.“春去也”一语双关,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言简意深:“飞红万点”运用了借代,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有惊心动魄的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以海喻愁,新颖奇特;“愁如海”同时也是化抽象为具体.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词人谪恨之深之广,这愁既有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得4分)

点绛唇 桃源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

1.词的上片第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3分)

2.作者在词的下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

参考答案

1.词人醉意朦胧,轻漾小舟,随着水流来到花林深处,兴奋不已(2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住之情。(1分)。(得分标准:心情2分,结合诗文分析1分)

2.“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勾勒出一幅壮阔而又迷濛的黄昏景象(1分),表达诗人被贬之后天涯飘泊、凄冷之情(1分)。“山无数,乱红如雨”,描绘了一幅萧飒的暮春画面(1分),写出了诗人前途迷茫、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愁苦之情(1分)。(先分析两景,后分析两情也可。)

满庭芳·碧水惊秋

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1.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或词作开篇描绘碧水放冷光,黄云聚集,大地苍茫,落叶满阶,又有砧杵声声入耳之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分),营造衰飒、萧索的意境(1分) 渲染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悲苦心境(2分。

(手法答出拟人,可酌情给分。)

2.(1)故人故园之思。(1分)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2分)(2)时光流逝的慨叹。(1分)惊秋,砧杵声催让诗人不觉生出时光飞逝的慨叹。(2分)(3)贬谪之后知音难觅的慨叹。(1分)“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的孤单,“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流露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悲苦。(2分)(答出两条就可给6分)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眉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1.词中有四个单音形容词用得很妙,它们分别是 ,它们传神地表现出 (感情)。(3分)

2.有人认为,“‘天涯旧恨’四字已将一篇本事(指故事的基本内容)全部揭出。”你同意此看法吗? 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四个词是:旧、尽、长、困。(1分)独处女子怀人的苦闷(或“离愁别恨”、“愁苦”)(2分)

2.同意。“天涯旧恨”四字总起了全词,下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天涯”写出彼此分隔之远,“旧”写出离别时间之长,“恨”道出离愁之深。(3分)。女子相思,故燃香排遣;愁思难遣,依旧愁眉不展;身心交瘁,倚楼远望,渴盼鸿雁传来音书,但鸿雁过尽,音书全无,一次次失望,一层层将独处怀人的苦闷推上极致。(1分)

南乡子

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1.这是一首题画词,词中徽真的形象是怎样的?词人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4分)

2.词人观赏画作之后有什么“堪恨处”?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徽真是一位双眸明澈、红唇娇小、(半)身姿妩媚的美丽女子。(2分)词人主要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画中人的形象。(2分)

2.“堪恨处”是画中人的“无情”,只是美人图。(2分)从词的感叹之中不仅间接地表现了画中人物之美,也从侧面赞赏了画工艺术之精。(2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持取,捻弄

1.请赏析上阕的意境。(4分)

2.下阕“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参考答案

1.残花纷纷飘落,铺满小路。池水盈盈上涨,小雨霏霏落下,杜鹃声声啼鸣,园林天天憔悴。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营造出一幅衰败憔悴的晚春图,表现了词人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4分)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4分)

风流子·初春

秦观

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注】绍圣元年(1094)春,时年四十六岁的秦观在由汴京被贬谪往杭州的途中创作了此首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于此词调牌下题目作《初春》。

1.结合词的上阕内容,分析词句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5分)

2.清朝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评论词句“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时说“情致浓深,声调清越,回环洛诵,真能奕奕动人者矣”,结合词句对此评论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被贬之后复杂的内心情感:①流露出内心归隐的无奈心情;②被贬的凄凉、孤独、寂寞;③离开汴京南下时纷乱、郁闷的心情以及无限的离愁和伤心;④暗叹自己前程一片迷茫,对自己落寞的仕途悲观失望。(答出3点给5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1点给2分。)

2.词中四句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2分) 词人宦游失意,被贬南行,不得不与情人分手,但“回首西楼”之后,自是生出绵绵长恨,凸显逐客迁臣沉重难释的积怨悲怀,情也深沉,情也绵绵,打动人心。(2分)另外,四句对仗工整,文句整齐,且声律和谐,词藻华丽,给人以美感,诚所谓“情致浓深,声调清越,回环洛诵,真能奕奕动人者矣” 。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请结合“杨柳”“飞絮”两个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3分)古代写愁的名句很多,请写出用相同修辞手法写“愁”的诗句。(1分)

参考答案

1.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暮春时节,柳絮漫天飞舞的姿态常常会撩乱人的思绪,这首词借杨柳、飞絮抒发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离愁别恨之情。(评分标准:答出“青春易逝”“离愁别恨”各1分,结合意象分析1分。)

2.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描写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抒发了离别之苦。相同手法的句子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评分标准:手法1分,具体解析1分,情感 1分。相同修辞的名句只要用比喻和夸张(主要是比喻)写愁,书写正确,均给分。)

篇6:秋词秦观

其一

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其二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练习题

(1)整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分)

(2)这组诗的语言风格是“清新妩丽”,请以第一首为例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①对秋色的喜爱。(2分,如答“对大自然的喜爱”给1分。)

②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2分,如答“忧愁、伤感”之类,不给分。)

(2)

①语言浅近,冲淡自然。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的也是 “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

②用字精当、不落俗套。如“班班红叶欲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出了红叶对 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

③修饰巧妙,状物传神。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气。

④想象别 致,意蕴生动。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的季节特点。(4 分。能答出任意两点且有相应分析即可得满分。)

秦观简介

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来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20岁,作《浮山堰赋》。24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

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高邮文游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

人物评价

近来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晁无咎)

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蔡伯世)

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陈后山)

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李清照)

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叔夏)

观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四库提要》)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

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篇7: 秋词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秋词阅读答案

篇8:《秋词》阅读答案

【原文】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

9.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试分析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9.(2分)“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1分),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1分)

10.(2分)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1分)。理由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1分)。

篇9: 秋词阅读答案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行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嗾,使。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意境却不相同。刘诗的意境-----------,徐诗的意境---------。(两空均不超过6个字。)(4分)

(2)请简要赏析徐诗的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⑴ 明净清雅 闲适清静

⑵ 徐诗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1)这两首诗都写秋天,情感基调相同吗?请简答。(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前两句的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刘诗的情感基调是清雅(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徐诗的情感基调是闲适(答悠闲也可)。

(2)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1分)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用鸣蝉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1分)

《长信秋词》原文

秋词

《秋词 刘禹锡》的阅读答案

秦观《精骑集》序 原文翻译与练习题附答案

秋词赏析

秦观词作《虞美人》鉴赏

江城子秦观及答案

春日 秦观 阅读答案

王昌龄《长信秋词·其三》原文及赏析

踏莎行原文 秦观

秦观《秋词》原文阅读与答案(精选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秦观《秋词》原文阅读与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