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柚简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还怕了我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董天柚简介(共含7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还怕了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董天柚简介

篇1:董天柚简介

董天柚

董天柚 1943年出生。河北滦县人。著有长篇小说《辣娃和银豹》,小说集《青蛙爬进了教室》等。

篇2:董宣简介

董宣

中文名称: 董宣

又 名: 字少平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汉代

相关人物: 刘秀

生平简介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在职不畏强暴,惩治豪族。任洛阳令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而杀之。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号为“卧虎”。

董宣是东汉(公元25年~公元2)一个执法严格的官员,被刘秀赏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强项令”,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

董宣在做洛阳县令时,公主的仆人杀人,犯了法,躲在公主家里不出来,所以抓捕他的人不敢进去。董宣听说公主的车要出来,就拦住了,当面杀了那个犯了死罪的仆人。公主认为董宣在她面前杀她的仆人,是在欺负她。于是向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哥哥刘秀告状。刘秀很生气,把董宣叫来,要打死他。董宣也生气地说:“皇上您很圣明,复兴了汉朝,但现在却放纵人杀人,这怎么能治理国家呢,我不用你打,我自己先死吧!”说著就用头撞柱子,撞得头流了血。

刘秀知道了事情真相,也就不杀他了,但让他给公主磕头,赔礼道歉。董宣就是不听,刘秀就让人按他的头,董宣双手撑地,挺著脖子。刘秀最后奖励了他,还给他加了个“强项令”的称号。

董宣死后,刘秀派人去他家里,见到董宣家里很贫穷,竟没有钱买棺材埋葬,原来董宣还是个清廉的官吏。刘秀知道了,非常难过。

篇3:董诰简介

《全唐文》

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总集。一千卷。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人参加编纂。共收文章一万八千四百八十八篇,作者三千零四十二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编次以唐及五代诸帝居首,其次是后妃、诸王、公主,再次为各朝作者、释道、闺秀,宦官、四裔附编书末。清宫原藏有《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册(据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一,其编者为陈邦彦),清仁宗认为它“体例未协,选择不精”,于是下令重编。该书即在这一稿本基础上,用《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补其缺略,又从《永乐大典》辑录了唐文的单篇残段,并旁采他书和金石资料编校而成。它汇集了唐朝及五代的文章,为学者查阅使用这些资料提供了方便。但该书在编纂、考订上还有不少缺点,包括文章漏收、误收、重出,作者弄错,题目和正文的讹脱,小传记事不确,采用的书不注出处等等。清劳格和现代学者岑仲勉在读本书的《札记》中(见劳著《读书杂识》、岑著《唐人行第录》)曾举出上述问题约四五百条。

该书编成后,即颁发扬州,由督理两淮盐政阿克当阿等负责校刻,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成,此即所谓扬州官本。后来又有广雅书局翻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了据原刻本影印的断句本,附印了清末陆心源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是现在通行的比较便于阅读的本子。

篇4:董俊简介

董俊

董俊(1186—1233年),字用章,金真定藁城(今属河北)人,蒙古大将。

董俊少年时种田,成年后浏览书史,擅长骑射。蒙古代金后,河北大乱,藁城令立靶募兵,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受募领兵。12,木华黎帅兵南下,他率军投降,此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世侯。

12,董俊升任中山府(治今河北定县)事,佩金虎符。他与金真定守将武仙对峙,在曲阳大败武仙。12八月,武仙穷蹙而降。木华黎授董俊龙虎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不久升左副元帅,其部众号为匡国军。他曾对木华黎进言:“武仙黠不可测,请加以防备。”1225年二月,武仙果然杀史天倪反叛蒙古,再投金朝。一时间,藁城近旁州县大多改变旗帜,董俊“险夷一节”,孤军坚守,后更拥护史天泽为主帅攻克真定,帮助史天泽稳定了河北局势。1232年,他参与围攻汴京之役。1233年,金帝逃奔归德,他又追击围攻,死于战阵。

董俊去世时,已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临阵作战,他总是身先士卒,勇气慑众;且器度弘远,善战而不妄杀,南下伐金时,收归为奴者,都纵放为民。作为汉人世侯,他不是势大权重者,但以忠孝著称当世。攻克汴京时,他将儒士侍其轴延归藁城,教授诸子。他曾说:“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元史·董俊传》)子有九人:文炳、文蔚、文用、文直、文毅、文振、文进、文忠、文义。文炳、文用与文忠,事功亦显。

篇5:董迅简介

远处,一双深情的眼睛

作者:董迅 李献民 孙征

鸡叫第二遍了,躺在床上的冯全山仍和妻子在说着话。

“这些年来,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东风,村子富了,许多人家盖了新房,置办了高档家具和电器,吃的穿的也大大改善了。物质生活进了一大步,但精神生活却显得滞后,特别是少数青年国防意识淡薄,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是个民兵,不明白自己肩上还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和义务,个别民兵军事训练不积极、执勤巡逻嫌辛苦、政治学习不参加……这怎么行呀!”丈夫说得很严肃。

妻子听了,对丈夫说:“你一不是民兵连的领导,二不是村支书,天塌下来,也轮不到你操心呀!”

“可我是个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呀!”妻子不吱声了,半晌,轻轻地问:“ 那你准备怎么办?”“我想回村里当这个民兵连领导、村支书!”丈夫说得很干脆!

妻子以为自己听错了:“什么?你在说梦话吧!”“不是梦话,是实话,是我的心里话。”“你放着市里的干部不当,要回村里当农民,扔了铁饭碗,来端泥饭碗,发神经了!”妻子喊了起来。“从小处讲,中柳林是我的老家,也是你的家,我不希望村子富了,人心散了,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来了。从大处讲,国不可一日无防,民兵是国家强大的后备军,这个后备军没了战斗力,这后果还用我说吗?……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呀!”丈夫一字一句地说。妻子沉默了。

冯全山看看窗外,天已大亮,他连忙穿上衣服,搭第一班交通车回到邯郸市。上午10点30分,他坐在了市政府一位主要领导同志的办公室。这位领导同志认真地对他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已经45岁了,而且正科级已经快了,今年年底,将有一批比较优秀的同志走上副处级岗位,如果不出意外,你应该名列其中,这个节骨眼上,你要求回村当干部,这意味着你从一个国家干部变成了农民,并且永远是农民,你可得三思而后行呀。”

“这个我早就想过了。回村后,我主要想抓一抓精神文明和民兵工作。您知道,高楼大厦倒是很壮观的,但如果基础不牢,迟早是要倒塌的,精神文明和民兵工作就是这高楼大厦的基础。”冯全山说。

“说得好!不愧为一个优秀的老共产党员!我支持你!”这位领导同志一把握住冯全山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

冯全山回到中柳林村,走马上任村党总支书记,兼任民兵连指导员。第一次总支大会,他慷慨陈词,历数民兵工作的意义,并提议,把民兵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在组织上、物质上、时间上给予保证,提议得到了全体同志的一致支持。

一张大红纸贴在了公告栏上,上面是民兵连长、排长、班长及战士的名单。

冯全山一马当先,率领总支成员、民兵骨干开上了山坡,修建民兵训练场地,3个月过去,昔日荒草凄凄的野山坡变成了整齐规范的训练场。站在他和大伙儿几个月血汗换来的100米障碍设施的前面,这个身着迷彩服的共产党员体内激荡着一腔热血,脑子闪现着威武雄壮的方队隆隆走过的壮观场面,耳朵里回荡着嘹亮的“一二三四”口令,心潮起伏万千。想到这里,他激动不已,对着村子吹起了集合哨,然而15分钟过去了,编制为113人的民兵连,来到训练场的只有三分之二,冯全山问身边的民兵连长王聚生,王连长说:“现在正是运输旺季,没来的都是运输专业户,可能都忙着挣钱,顾不上民兵训练。”这时,冯全山的大儿子气喘吁吁地跑来,对他说:“爹,妈的病又犯了,在床上打滚,直喊你的名字。” 王聚生和几位在场的民兵连干部劝冯全山:“你先回家,这里有我们哩!”冯全山急了:“不行,我们自己定的制度自己都不能坚持,怎么能带好民兵连!你们先带大家训练,我去通知。”他当即跑到广播站,通过大喇叭向全村下令:依照村委会规定,民兵必须参加训练!然而那几个没参加训练的民兵听后只是笑一笑,照样各忙各的。

晚上,冯全山回到家里,妻子撑着病体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他面前,他却毫无食欲。他问妻子:“你说,现在的人都富裕了,为什么少数人国防意识反而淡漠了呢?”

妻子白了他一眼,说:“其实,并不是国防意识淡,是现在致富的渠道多,机会多,把国防教育这一块给挤走了……”

“明白了!没想到你还挺有眼光的。”没等妻子说完,丈夫打断了她的话。

3天后,3个身着旧军装的老人来到村里,他们的胸前挂满了奖章、勋章。老人在冯全山的带领下,一家一户地串门,在运输专业户、退伍老兵张栓的家里,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一等功臣王金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当年,我也是一个司机,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妻子很漂亮,儿子很听话,收入也很高……可自从日本鬼子来了,这一切都没有了……”

一个星期后,又一次紧急集合,冯全山的哨音刚落,民兵们就风驰电掣般地赶到操场,连长王聚生看了一下表,前后6分钟,清点人数,不多不少,正好113 人。看着面前迷彩服组成的全副武装的队列,冯全山的眼中幻化出一道巍峨的长城。

然而,巍巍长城是靠一砖一石筑起的,要把民兵训练成一支过硬的队伍,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冯全山深深明白这个道理。

冯全山来到人武部,把教员请到村里抓训练,同时着手建一个能吸引民兵的 “民兵之家”。

资金哪里找?别看村里有的人家挺富裕,可村集体的账上并没有多少钱,冯全山召集村干部和富裕户开会,发自肺腑地说:“我冯全山为了自己的事不会为难大家,但为了国防建设,我只有求老少爷们出把力了。不过钱是借大家的,等村里新建的几个厂有了效益,钱马上还大家!”

冯全山说得掷地有声,可是响应者只有一部分人,钱还有缺口,他转身回家,从柜子里拿出准备翻盖房子的5万元钱就走,妻子拦住了他:“你拿钱干啥去? ”“盖民兵之家。”“这可是咱家盖房子的钱。”冯全山说:“咱的房子一时半会儿还塌不了,可咱国家的长城要是根基不牢可不得了!”通情达理的妻子说: “去吧,我支持你!”

真心换真情。冯全山的言行又一次感动了众乡亲,大家纷纷解囊,建民兵之家的资金很快筹齐。冯全山带头出工,将村中一个闲置多年的污水坑填平作为场所,请来最好的施工单位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了一个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1000平方米,设有国防教育室、图书室、综合学校、广播站和健身房的民兵之家,并配有5000多册图书,7套健身器材以及乒乓球、台球、篮球等多种文体器材,建立了以冯全山为组长的管理机构,设置了办公室,制定了规章制度,配备了专职宣传干部,使“民兵之家”达到全省一流水平,受到北京军区和省军区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这是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大家渴盼已久的全市民兵军事训练汇报表演开始了。来自四面八方的100多个表演方队,如同整齐划一的森林,在嘹亮的口令声中,依次通过主席台,进行各种项目的表演。在这100多个方队中,有一个方队格外引人注目:30多名身着崭新迷彩服的青年民兵在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人带领下,站如松、坐如钟,静如磐石、动如猛虎,以高昂的士气、整齐规范的动作和出色的擒敌拳、警棍盾牌对抗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刚刚表演完毕,坐在主席台上的一位将军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是哪个村的民兵方队? ”答:“中柳林村的。”“就是冯全山当指导员的那个民兵连吗?”将军又问。 “对,看,方队里的那名指挥员就是冯全山。”“好样的。”将军的双目中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敬意,并拢的五指举上帽檐。

评比结束,中柳林村民兵连获得全部项目中的5项第一和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颁奖大会上,将军双手将一面锦旗递到胸前挂着大红花的冯全山手上,会场爆发出如雷的掌声……

此时此刻,远处,有一双含着热泪的眼睛,深情地看着这一切,那是冯全山的妻子。只有此刻,她才知道丈夫———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心中的追求和向往。

篇6:董桥简介

董桥

董桥 原名董存爵。1942年出生。福建晋江人。著有散文集《这一代的事》、《乡愁的理念》等。

篇7:董征简介

董征

姓名: 董征

职称: 研究员

社会兼职: 全国气管炎组组长

学历:白求恩医科大学,西北大学外语系

主要工作经历:绥远军区医训队教员;卫生部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实习研究员;卫生部针灸研究所主治医师;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广安门医院内三科研究员

主要专科: 内、老年、外、妇、儿、眼、耳鼻喉、针灸、骨伤、按摩、皮肤、其他

主要专病: 免疫系统疾病及其他神经肌肉等疑难杂症

主要医疗特点:在治疗上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中药、针灸、气功、应用综合治疗

主要科研成果:1、消喘膏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2.体表内脏相关论3.慢性气管炎资料

董辅仍简介

小学生作文柚子树

董娇饶

苦柚四年级语文教案

家乡的柚子树作文

秋天的柚子树小学作文

董秘辞职报告范文

古诗别董大

别董大古诗

董卿开学第一课

董天柚简介(整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董天柚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