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子规,子规李中,子规的意思,子规赏析(共含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A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子规啼叫:“小麦快割!小麦快割!”农人说,小麦成熟是子规声中传开的。
树青林茂的山丘下,清如玉带的溪流旁,绿如翡翠的稻田边,小麦调和阳光的色彩,运用阵阵南风的巨笔,浓笔酣墨地描绘出一幅幅金黄四溢、菽黍飘香的图画,招来子规鸟昼夜不息的啼叫,惹来燕子、山雀在空中来往穿梭,秧鸡在其间呱呱呱吟唱,野鸡、野兔在其间共舞。
村前村后,山坡田野,层层麦浪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村人拎着镰刀,提着水壶,来到地里,把麦子与大地分开。一片嚓嚓嚓声中,麦子一排排、一拨拨地倒下,农人如同在田野里卷起铺开一条条金毡。山雀被惊吓得直往上空飞窜,野兔被驱赶得一蹦一跳钻进了茂密树林。
村头麦场上,麦垛如一座座金山。麻雀在麦垛上嬉闹,爱偷嘴的麻雀不时地啄着麦穗;鸡儿在麦垛旁悠荡打转,不守纪律的`鸡爱叼着麦穗飞跑。此时,脸上写满丰收喜悦的农人对麻雀和鸡说,麦子丰收了,让你们先享受一下吧!
择个响响的晴天,请脱粒机打麦。嗵嗵嗵的动力机带动脱粒机咔咔嚓嚓地飞转。脱粒机张开扁大扁大的嘴,贪婪地吞噬着一把把麦子,倾诉一颗颗麦粒、一缕缕麦禾,如同巨龙喷撒着金珠。麦粒如同雪籽打在机肚上叭叭作响,麦禾在浓浓的油烟、茫茫的灰尘中,上下飞舞,麦粒如同春雨淅淅而下。隆隆的机器、弥漫的烟尘、飞溅的麦粒、飞舞的麦禾,演奏着丰收的歌曲。
一箩箩、一袋袋麦子欣然地走进了家家户户。
此时此景,子规声声,昼夜不息,无不飘溢着新麦的芬芳。
,此诗借子规的啼叫声表达诗人的在外漂泊的惆怅,此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子规原文: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子规翻译:无
子规赏析:
此亦云安春作,乃水阁所闻子规也。《杜臆》:一说子规非杜鹃。乃叫不如归去者。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①。两边山木合②,终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③萧萧夜色凄④。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此听子规而动客愁也。峡中有(,) 县,县前有江,江上有楼,楼边拥以山木,而子规终日啼号。当此春风之际,严如夜色凄凉,客愁何堪听此,况故作低声以近人乎。八句一气滚下。夜色即就日间言,此《社臆》之说也。吵吵,指子规。萧萧,指山木。申涵光曰:“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爽豁如弹丸脱手,此太白隽语也。)
①梦粥曰:翼瓦谓檐宇飞扬,如鸟之张翼。②厦信诗:“清梵两边来。”③鲍照诗:“眇眇负霜鹤。”④夏侯湛《秋夕赋》:“木萧萧以被风。”《西湖志》载:宋孝宗时有蜀士新选县令,帝问以蜀中风景,令对云:“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帝大称赏。次日,宰相召问所对之语何从得来,答云:“梦中所记。”宰相云:“子当过去。倘再召,恐无以复应。”数日后,帝果宣召,而令已出国矣。《嘉莲燕语》载:元时李果字明之,其祖贫时夜读书,有一女子从室西地中出,与果祖坐谈,甚美,少顷渐以身亲,果祖屹然不动。将告去,果祖问曰:“汝是何神何鬼耶?”女子取笔书于几上曰:“许身愧比双南。”遂复入地中。已而阅子美诗,始悟其为金也,掘之得金一笥。果从张元素学医术,世称东垣先生。姚江黄梨洲先生文集记其高伯祖少雷,当天顺间,其兄久游不归,十余年乏消息,遍寻南方不得。一日祷子南岳庙中,祈神托梦,岳帝云:“沉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醒而不解其意。翼日,遇一士人,告以梦语,解云:“此杜少陵《和元道州》诗也,汝兄应在道州之地。”访至州中,果逢于街衢。以此三事观之,知杜诗流行天地间,非特骚人墨客诵法少陵,即鬼神灵爽亦识杜句矣。
作者资料: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子规,子规李中,子规的意思,子规赏析 -诗词大全
子规作者:李中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暮春滴血一声声,花落年年不忍听。
带月莫啼江畔树,酒醒游子在离亭。
子规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憀自束,为尔忆家园
译文
春花都已凋谢,杜鹃啼声还一声比一声凄厉!你有千古奇冤藏在心底!
你哭诉,向着疏烟、明月与丛林,你哭诉,向着微雨、落花和大地。
闻者眼泪流干,见者心魄窒息。
追求功名富贵就是自己束缚自己,子规的声声悲叫,勾起阵阵乡愁!
注释
子规:即杜鹃,又称杜宇、杜主。相传是古蜀帝名,啼血方止,故常以其叫声比喻为出于悲苦与冤屈的呼号。
堕:落,掉。
名缰:把追求功名富贵,看作束缚身躯的缰绳。名,功名,这里指科举。缰,系马绳。
自束:自己束缚自己,这里指参加科举考试。束,束缚。
“为尔”句:这句说,听到子规的声声悲叫,勾起阵阵乡愁。尔,你,这里指子规。
赏析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力主改革,结果被贬。当时谏官御史无人敢言。余靖为集贤院校理,官卑职小毅然上书慷慨陈词,指责宋仁宗“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之口”由此亦被贬为监州(今江西省高安县)酒税。这首《子规》诗正感此事而作。
创作背景
此诗前四句写景,以疏烟、明月、树木、微雨、落花、村落背景的怆凉衬托杜鹃的声声哀鸣,气氛极浓。后四句抒情,叙述自己本来已经伤心,听到杜鹃声就更悲伤了,因而产生了思家的念头。全诗基调激越,主体和客体两两相形,蕴露有法。
此诗一开始,诗人便以杜鹃自喻。杜鹃的声声嘶鸣,凄切动人,蕴含着自己的万古冤屈。
颔联写杜鹃生活之环境,诗人叠用六个名字,营造出了雾霭弥漫、烟雨迷茫、明月凄清、落花遍地的客观环境,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曲折反映。现实世界知音难觅,诗人内心的冤屈无人可以申诉,也无人可以分担。这一联是写景。
诗的下半部分,明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人泪将干,魂欲断,自怨自艾,自惭自伤。因此,他深深责怪自己“谬从科试”作茧自缚。如今,听到杜鹃的声声哀啼,他越发思念家乡,甚至意欲远离仕途,回归家园。特别是诗歌尾联,虽然表面上是对自己的'责怪,然而读者从中却可以体味到诗句的言外之意。仕途的险恶、科举的束缚、人生的无常,使诗人产生了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如果联系余靖的生平,就能领悟这诗句所包蕴的人生况味。余靖出身于仕宦之家,性聪慧,少年师从林和靖先生,23岁便进士及第,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等。宋景祐三年(1036),因向皇帝上书为被贬的范仲淹辩护而遭贬。因而,诗人发出了“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的感叹。
全诗托物寓怀,抒写了身世之感。以杜鹃的声声嘶叫表现诗人的万古之冤,用杜鹃声引发诗人“将干泪”、“欲断魂”体现诗人寸肠欲断的百结愁肠,表现了沉郁愁苦的感情基调。而且,诗中有杜鹃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借此反映了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就使诗歌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余靖
(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
古诗原文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译文翻译
杜鹃放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
在异乡鸣叫,鲜血染红了山上花丛,可春天来到,老花园依然草木茂盛。
雨后凉风,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夜幕初开,它迎着欲曙的天空肃然鸣叫。
天色渐晚,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使归家的船只行人悲愁之至。
注释解释
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国:故国。
委:舍弃,丢弃。
他山:别处的山,这里指异乡。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花园。
草似烟:形容草木依然茂盛。烟: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
雨暗:下雨时天色昏暗。
离:分开。
长:通“常”,持续,经常。
吊:悬挂。
欲:想要。
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
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凄切:凄凉悲切。
愁杀:亦作“愁煞”,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创作背景
作者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此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
诗文赏析
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此篇咏写子规,就从这个故事落笔,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个悲剧性的经历,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
由于哀啼声切,加上鸟嘴呈现红色,旧时又有杜鹃泣血的传闻。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的红花说成杜鹃口中的鲜血染成,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这样悲鸣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故国春来,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草似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这里借春草作反衬,把它们欣欣自如的神态视为对子规啼叫漠然无情的表现,想象之奇特,更胜过前面的泣花成血。第二联中,“他山”与“旧苑”对举,一热一冷,映照鲜明,更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后半篇继续多方面地展开对子规啼声的描绘。不同的地方,持续的鸣叫,它就是这样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倾诉自己内心的伤痛,从晴日至阴雨,从夜晚到天明。这一声声哀厉而又执著的呼叫,在江边日暮时分传入船上行人耳中,不能不触动人们的旅思乡愁和各种不堪回忆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伤心欲泣。
从诗篇末尾的“湘江”看,这首诗写在今湖南一带。作者罢官,流寓荆南,这首诗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诗歌借咏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鹃鸟啼声凄切这一特点,反复着墨渲染,但又不陷于单调、死板地勾形摹状,而能将所咏对象融入多样化的情景与联想中,正写侧写、虚笔实笔巧妙地结合使用,达到“状物而得其神”的艺术效果。这是对写作咏物诗的有益启示。
我学弟子规
近段时间,老师让我们阅读学习弟子规,还通过视频让我们直观领会弟子规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其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让我深刻在心……
弟子规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叫你,应及时回答;若父母吩咐你做什么事情,要及时去做;如果父母教导你,应恭恭敬敬地听;若父母责备你时,应该虚心接受。也就是教育我们每一个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虚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项意见,并积极改正错误,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只有这样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充分展示了古人是怎样做到孝顺父母的,想想自己……
有一个星期天,我正在家里玩我最爱玩的穿越火线游戏,正当我在兴致勃勃的跟对手进行最激烈的P时,妈妈的声音从客厅传进了我的耳朵:“儿子,帮妈妈下楼买点儿馒头,好吗?”现在我全身的细胞都在游戏上,哪顾得上帮妈妈买馒头,于是,我头也不转的回应到:“妈,忙着呢!”又继续投入到战斗中去。“去吧儿子,一会儿就回来了,不会耽误你的。”妈妈又催促了,唉,妈妈总是这样唠叨。这时,我猛然发现,其实我早已经被对方“爆头”了。我气得跳起来,哼,都愿妈妈,叫、叫,正是我战斗激烈的时候,让我去买馒头,打扰我的心思,害得我输得这么惨!我把失败的'怨愤都归罪于妈妈。所以,为了表示我的抗议和不满,我依然没理会妈妈,“啪”地关了电脑,一头扎到床上,看起书来了。
现在回想这件事,我觉得非常愧疚。自古以来,“父母命,行勿懒”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却是怎么做的呢?我不但没有听从父母的吩咐,还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让妈妈伤心难过,这该是多么不应该呢!父母用心血和汗水把我们哺育成人,听父母的话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尊敬父母、孝顺父母不但是我们中华儿女所应该传承的精神,更是我们做人的最低准则!学了弟子规,我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以后我一定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孝顺父母、体贴父母、关爱父母,做一个懂孝顺、知感恩的好孩子!
我平时常看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报刊杂志如《电脑报》等,最近在系统的看了蔡礼旭老师的专辑《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后,深深认识到《弟子规》在当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时尚的读物。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老师,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带领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规范我们做人的准则,指明我们做人的方向。明白了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却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弟子规》是一本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学规、学则的形式,三言成语的体例,浓缩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知识的教育范本。其不论从工作到生活,还是从做事到做人,廖廖1080个字,就把人类社会所提倡的、反对的,遵道的、违德的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内涵丰富。
《弟子规》总序开篇时这样教育我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德行进行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更谈不上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了。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单位、政府,如果不能谨慎处世、诚信待人,那么整个社会会怎样呢?当今社会上腐败横行,“地沟油”、毒大米、毒猪肉、染色馒头、毒奶粉等等,不就是一个个谨信缺失的活生生的'例子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则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其实教育的“教”拆开就是:“孝”和“文”,说明白了就是让人学习孝的文化,而现代社会的教育却是“不余力,全学文”,试想一个才高八斗而道德缺失的人他对社会会有怎样贡献?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
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弟子规》本身就是“道”是“德”。所以要牢记《弟子规》,并用它来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在蔡礼旭老师的讲座中列举了大量的古今事实证明,能按《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己言行的人,绝对在家庭中是一个好儿女、好夫妇、好父母、好兄弟姐妹,在单位是一个好员工、好同事、好朋友、好领导,在社会上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圣贤之人。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篇幅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有了矛盾向内去找,找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最后,我向大家推荐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一书,杨淑芬老师老师讲述的《弟子规》以及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教材《国学知与行》。反复品读,将受益匪浅。
学习了弟子规,我深受感悟,受益无穷。其中,令我感到难忘的是“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四句的教诲。
说道“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时,就曾经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班看了一部电影——《暖春》,我十分清楚地记得,里面的主人公――年仅8岁的小花,她就是待捡养自己的、十分疼爱自己的爷爷十分孝敬,她那恶毒的婶娘对她如此地恨,三番两次都想要把她卖到到别人家去,她却依然还是对她的婶娘如此好,这样的爱难道不是难能可贵的吗?我们应该多向小花学习她那孝顺父母,不让父母挂念、操劳;同时也要做到,遇到厌恶子女的母亲或亲人,子女也同样能尽孝的精神。“亲所好,力为具”父母亲为我们付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要尽力去为父母亲做一些父母亲所爱好的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厌恶的东西,我们常会忘记、忽略,要做到谨慎小心地排除。“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作为哥哥姐姐的,要友爱谦让弟弟妹妹,作为弟弟妹妹的,也应要恭敬哥哥姐姐。这样兄弟姐妹就可以和睦相处,减少冲突,父母亲心中就快乐,这就存在孝道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论是吃东西、喝饮料,还是和长辈一起坐、走,都应当礼让长辈。
学了《弟子规》――那珍珠般珍贵的道理,我受益无穷。
子规顾况
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①。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②,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出《幽闲鼓吹》)
[注释] ①著作顾况:顾况当时官任著作佐郎。②个语:这样的诗句。
1.白居易是 (朝代)的闻名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诗作《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米价方贵( )
(2)居即易矣( )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况睹姓名,熟视白公曰
4.读了这则小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唐朝 如:卖炭翁
2.(1)正 (2)轻易
3.顾况看到白居易诗稿上的名字,仔细看着白居易说
4.例:(1)作为前辈,应该多发现人才,推荐人才 (2)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不会被埋没,就会得到成功
★ 第子规读后感
★ 我学弟子规征文
★ 第子规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