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中曲,湖中曲李贺,湖中曲的意思,湖中曲赏析(共含12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雨映像菲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湖中曲,湖中曲李贺,湖中曲的意思,湖中曲赏析 -诗词大全
湖中曲作者:李贺 朝代:唐 体裁:乐府 长眉越沙采兰若,桂叶水荭春漠漠。
横船醉眠白昼闲,渡口梅风歌扇薄。
燕钗玉股照青渠,越王娇郎小字书。
蜀纸封巾报云鬓,晚漏壶中水淋尽。
湖中曲,湖中曲李贺,湖中曲的意思,湖中曲赏析 -诗词大全
湖中曲作者:李贺 朝代:唐 长眉越沙采兰若,桂叶水荭春漠漠。
横船醉眠白昼闲,渡口梅风歌扇薄。
燕钗玉股照青渠,越王娇郎小字书。
蜀纸封巾报云鬓,晚漏壶中水淋尽。
房中曲,房中曲李商隐,房中曲的意思,房中曲赏析 -诗词大全
房中曲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体裁:乐府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泛曲阿后湖,泛曲阿后湖刘长卿,泛曲阿后湖的意思,泛曲阿后湖赏析 -诗词大全
泛曲阿后湖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 元气浮积水,沉沉深不流。春风万顷绿,映带至徐州。
为客难适意,逢君方暂游。夤缘白O际,日暮沧浪舟。
渡口微月进,林西残雨收。水云去仍湿,沙鹤鸣相留。
且习子陵隐,能忘生事忧。此中深有意,非为钓鱼钩。
宿湖中,宿湖中白居易,宿湖中的意思,宿湖中赏析 -白居易的诗
宿湖中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鸳湖曲》原文赏析
这是出自清朝诗人吴梅村的《鸳湖曲》,《鸳湖曲》首段写鸳鸯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溪烟。这四句成为对南湖风光最典型的描述,留在了嘉兴的历史文献上。描写南湖春天的风光,没有能比这四句更漂亮的了。写南湖边芳草连天,一望无际,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建筑,都是绿色的草地。春天来了,碧草连绵,天和地粘连在一起了;春分这个时候,是旧历二月,大概在阳历三月下旬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驾鸯湖畔草粘天,二月春深好放船。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烟雨迷离不知处,旧堤却认门前树。
树上流莺三两声,十年此地扁舟住。
主人爱客锦筵开,水闻风吹笑语来。
画鼓队催桃叶伎,玉箫声出柘枝台。
轻靴窄袖娇妆束,脆管繁弦竞追逐。
云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参军舞鸜鹆。
酒尽移船曲榭西,满湖灯火醉人归。
朝来别奏新翻曲,更出红妆向柳堤。
欢乐朝朝兼暮暮,七贵三公何足数!
十幅蒲帆几尺风,吹君直上长安路。
长安富贵玉骢骄,侍女薰香护早朝。
分付南湖旧花柳,好留烟月伴归桡。
那知转眼浮生梦,萧萧日影悲风动。
中散弹琴竞未终,山公启事成何用!
东市朝衣一旦休,北邙抔土亦难留。
白杨尚作他人树,红粉知非旧日楼。
烽火名园窜狐兔,画图偷窥老兵怒。
宁使当时没县官,不堪朝市都非故!
我来倚棹向湖边,烟雨台空倍惘然。
芳草乍疑歌扇绿,落英错认舞衣鲜。
人生苦乐皆陈迹,年去年来堪痛惜。
闻笛休嗟石季伦,衔坏且效陶彭泽。
君不见白浪掀天一叶危,收竿还伯转船迟。
世人无限**苦,输与江湖钓叟知。
赏析
好放船,就是把船放出去,好出去游玩了。好放船这三个字,前人认为用得很好,口气身份像别墅的主人,如果是好摇船就不美了。南湖的风光怎么样?很多柳树叶是乱飘,天上下着雨,雨不大,但是打到这个柳叶上,好像起舞一样。桃花很红了,有一道轻烟在上面,看上去更美了。烟雨迷离不知处,旧堤却认门前树。树上流莺三两声,十年此地扁舟住。说的是顺治九年,诗人旧地重游从前的朋友吴昌时住的地方。南湖里很安静,有黄莺飞过。他回忆起十年以前,乘扁舟从苏州来这里拜访吴昌时,那时大概在崇祯十六年左右,吴昌时刚从北京回来。这是第一段。
《鸳湖曲》第二段,十年前是怎样的呢?主人爱客锦筵开,水阁风吹笑语来。画鼓队催桃叶伎,玉箫声出柘枝台。记得那次来的时候,别墅的主人在家里,正过着豪华的生活,用丰盛的酒席招待我,在临水的台阁上,笑语融融。主人有演戏的队伍,用歌舞来欢迎客人。轻靴窄袖娇妆束,脆管繁弦竞追逐。云鬟子弟按霓裳,雪面参军舞鸲鹆。当时歌舞欢腾,多么欢乐。酒尽移船曲榭西,满湖灯火醉人归。朝来别奏新翻曲,更出红妆向柳堤。是说酒喝好后,已经晚了,只看到南湖里都是灯火,欢乐了一天,大家沉醉而回。我们要说,今天的南湖也没有上述这些现象。所以说,南湖要想搞得好,搞成一个消费、游玩的名胜之地,一定要晚上有游船。明朝、清朝的南湖都是晚上开游船。清初陈其年,也是一个大诗人,他写的《鸳湖烟雨楼感旧》词:园都在、水边林下。不闭春城因夜宴,望满湖灯火金吾怕。十万盏,红球挂。这说明,大家看到南湖里满湖都是灯火,连金吾也怕了,热闹得城门也关不了了,可见明朝末年嘉兴南湖繁荣到怎样一个程度。这也是吴梅村最初来南湖看到的情况。
陈其年写南湖景色可能夸张,但即使夸张一百倍,也有一千盏灯,南湖里也很热闹。所以明朝张岱《陶庵梦忆》里写南湖,说嘉兴人好讲烟雨楼,大家都笑,但是烟雨楼的确是好,船来船去,虽然靡靡之风越来越严重,但也是越来越繁荣了。明朝的嘉兴实际上处在嘉兴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特别是明末,因为这个地方生产力没受损害,而且丝绸业发展了,手工业发展了,交通发展了,最重要的是大运河的畅通方便了货物流通。我们再看第二天:更出红妆向柳堤,索性不在家里演戏了,到南湖岸边演。这是第二段,讲竹亭主人、复社骨干吴昌时当时多么享乐,这样写也不是责备他,因为当时江南这一隅还是乐土,大家在享受太平时代的欢乐。
《鸳湖曲》第三段,欢乐朝朝兼暮暮,七贵三公何足数。十幅蒲帆几尺风,吹君直上长安路。吴昌时和吴梅村是同年,一起考中进士。他们的老师,就是主考官是明末宰相周延儒,周做过两任宰相,宜兴人。这是写吴昌时为了功名富贵,也是为了东林党复社的政治目标到北京去做官了。长安富贵玉骢骄,侍女薰香护早朝。分付南湖旧花柳,好留烟月待归桡。吴昌时这时去,是他们复社要拥戴周延儒第二次做宰相。吴昌时做礼部主事,后来做了吏部文选司郎中,好比现在的组织部干部司司长,但也在这一年败了。这段写主人的得意,可以操纵大权了。
《鸳湖曲》第四段,那知转眼浮生梦,萧萧日影悲风动。中散弹琴竟未终,山公启事成何用。写吴昌时政治上失败了,转眼被杀。凄风冷雨都来了,这里用了典故,即有势力的`人周延儒也救不了吴昌时了,因为周延儒不久也被杀了。东市朝衣一旦休,北邙抔土亦难留。白杨尚作他人树,红粉知非旧日楼。这节说,主人在北京被杀时,还穿着朝服,死都没有葬身之处。再看看嘉兴的园林怎样了?原来的白杨树都成了别人的了,勺园的房子都被没收了,红粉佳人也都流散了。这里吴梅村用了白居易写关盼盼的典故。吴梅村的诗很多都是重大题材,而且是悲剧性的,吴梅村诗里的奥妙都在典故里,虽然看似浅显,但背后还有许多文字。比如陈寅恪就讲这首诗里,还隐藏着吴梅村和秦淮名妓卞玉京的关系。烽火名园窜狐兔,画阁偷窥老兵怒。宁使当时没县官,不堪朝市都非故。写当初那么有名的竹亭别墅都荒芜了,茅草长得很高。经过天崩地裂后,房子的主人被皇帝杀了,崇祯皇帝也自杀了。现在诗人来了后还不能进去,只能在楼阁外面偷偷看看旧时的情况,看门的老兵却不让看。可见房子里住了满清的兵。不但园林改了,主人改了,而且朝代改了,社会也改了。
《鸳湖曲》第五段,我来倚棹向湖边,烟雨台空倍惘然。芳草乍疑歌扇绿,落英错认舞衣鲜。顺治九年吴梅村旧地重游,故人也没有了,烟雨楼也已经没有了,感觉倒万分迷茫和惆怅。人生苦乐皆陈迹,年去年来堪痛惜。闻笛休嗟石季伦,衔杯且效陶彭泽。人生苦乐都过去了,思念往事感到很痛惜。又劝慰说,就是叹息古人,也不要悼念富贵像石季伦那样的人了吧,还是学学陶渊明喝酒去吧。最后,君不见白浪掀天一叶危,收竿还怕转船迟。世人无限**苦,输与江湖钓叟知。在这样一个**的时代,小人物是危险不安全的,诗人的朋友就是因为贪图富贵身败名裂。连杀他的人也被杀死了,吴梅村慨叹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谁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连崇祯皇帝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得出结论说,世上人太苦难了,求名求富贵,甚至为了国家怎样努力,最后都没有好结果。吴梅村很是悲伤,哀叹朋友也哀叹自己的命运。过两三年吴梅村去北京做官,很受气,内心也责备自己。吴梅村到最后说自己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他心里是很痛苦的。
全诗字里行间跳荡着热爱部属的激愤心情,展现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诗中用典表达自然,既寄寓了自己壮志未酬遭受谗谤的一腔忠愤,又显示出热情鼓励武勇有为的后劲,使之为国效忠的情怀。
这一首辛诗的风格和辛词一样,悲壮而苍凉,沉郁而雄健,但艺术水准明显不如词。
就诗的内容来看,作者所送的这位部属,是一位勇猛的壮士。此诗首联颇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风味,气势突兀高昂,如疾风破空而来,军府中下达了紧急军令,这位壮士接下命令,穿青色军服,跨上战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写出了部下骁将的飒爽英姿和过人勇力。颔联抒发了因主帅受人诬陷,致使赤手空拳缚虎的猛士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无穷遗憾。在句中一“愧”一“负”当中,诗人关怀部下,不计较个人功名得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格也就溢于言表。颈联像是诗人“素负志节”的“自白书”,他眼明如镜,胆识过人,仗义执言,绝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作者赤心为国,始终对中原抗金必胜抱有坚定信心。他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良策,即使不被采纳,屡遭打击,也绝不屈服。尾联着重点明送别之情,第七句祝愿对方鹏程万里,青云直上;末一句则是写自己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着光明的前景,最后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重大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此句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作结,其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可贵精神也和杜甫一样,令人钦佩。而从送别这一题材看,又有高适豪迈的风味。
诗人资料: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相关推荐:
采桑子辛弃疾
阮郎归 辛弃疾 赏析
作者: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送湖南部曲拼音:
qīng shān pǐ mǎ wàn rén hū ,mù fǔ dāng nián jí jí fú 。
kuì wǒ míng zhū chéng yì yǐ ,fù jun1 chì shǒu fù yú tú 。
guān shū lǎo yǎn míng rú jìng ,lùn shì jīng rén dǎn mǎn qū 。
wàn lǐ yún xiāo sòng jun1 qù ,bú fáng fēng yǔ pò wú lú 。
送湖南部曲翻译:无
送湖南部曲字词解释:
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
②青衫:唐朝时为九品小官的官服,其色青,因称之为“青衫”。首句化用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诗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③幕府:古代大将行军时,在帐幕之中办公,称为“幕府”。后来地方军政长官的官衙,也叫幕府。
④急急符:紧急命令。也称“急急如律令”。
⑤薏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此典指因涉嫌而受污谤的人。
⑥於菟:楚人称老虎为於菟。见《左传》。
⑦风雨破吾庐: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房中曲》赏析:
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是李商隐悼念其亡妻王氏的诗。大中五年(851年)春夏间王氏病重至死,李商隐罢官归京时竟未见爱妻最后一面,房中唯有王氏生前弹奏的锦瑟。物在人亡,睹物增悲。哀悼之情中致以身世之慨,沉痛感人。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蔷薇枝条细长柔软,有如绿色的衣带,圆圆的小花又有如衣带上的钱纹;素淡的花朵混动着晶莹的露珠,仿佛正在哭泣流泪一般,给人幽冷之感。除幕归来,但见往日非常逗人喜爱的蔷薇,如今也和自己一样无精打彩,流淌泪珠,凄凄楚楚,打迭不起精神来。爱妻亡故,诗人把自己哀愁的情感,无意中移到庭院的蔷薇,使本无情感的花朵也染上了哀伤的色彩,创造出一种凄怆悲凉的氛围。再说,蔷薇细长柔嫩的枝条,也使诗人联想起王氏织有钱纹的绿色衣带,使他仿佛又见到王氏的倩影丽姿。然而,妻已亡故,庭院的景物只能加深他的悲哀。首句“泣幽素”三字,已为全篇定下凄凉冷艳的基调。“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首两句帘外,这两句由帘外写到帘内,由花而人。日高帘卷,娇儿幼小无知,还不懂得失母之哀,只是无忧无虑地抱枕而眠。诗人《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有“失母凤雏痴”,也以“痴”状小儿失母的.无知。此诗“痴”字后缀以“若云”——像云雾一样迷离恍惚,更见小儿的不懂事。这里,以小儿的不能为大人分忧加倍写出大人之忧,这种写法,与韦应物悼亡诗《出还》所云“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同一机杼。首二句以素花同愁渲染,次二句以娇郎无知反衬,一帘外一帘内,从不同角度写出妻亡之悲。
次四句写内室的枕、簟。人亡物在,睹物生悲。“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龙宫石,传说为龙女所有。诗人《西溪》:“凤女弹瑶瑟。”诗人极爱妻子,故以龙女或凤女加以比拟。“秋色”,形容女子明亮的眸子。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此诗“割”字似受其影响,且更生新。枕石如明眸,比喻亦新奇。睹枕如见亡妻双眸,炯炯明亮,含情脉脉,仿佛正在和自己交流情感,仿佛正在用眼神说话。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人不能不倍感凄怆伤怀。“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簟席上已不见王氏的玉体,只有一床翠绿的罗衾在上而已。可以想见,孤灯长夜,诗人多少次在梦中与王氏相见,“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来夜》”(《正月崇让宅》),不仅与她留下的余香共语,而且仿佛听见她的歌声。然而一梦醒来,玉簟罗碧依旧,伊人已杳,孤独凄凉,何其难堪。这四句,一得一失,得非真得,失为真失,以非真得衬真失,更见惨痛。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想起前年春天,当时王氏一语未出,脸已带悲辛之容,现在看来,并非事出无原,原来她那时已经预感将不久于人世,自己却是那样粗心,竟然没能觉察出来。今日忆及前事,真是后悔莫及。徐幕归来,人已不见,但睹伊人平日喜爱的锦瑟而已。“长”,久;“锦瑟”之长,正见人生之短、王氏年寿之短,见瑟思人,愈感铭骨悲痛。此四句一昔一今,一人一物,写昔事更见今情的悲怆,物长在而人已亡更见感伤。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涧底松”,语出左思《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以涧底松喻有才能而地位低下、困穷的士人。李商隐浮沉仕途,一生坷坎,故亦有此叹。黄蘖味苦,古乐府常以双关手法,以黄蘖隐指苦,如:“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此诗“山头蘖”,有苦辛日长之意。这两句看似诗人自叹身世,实则仍与悼亡有关。诗人与王氏结婚十四年,伉俪情笃。王氏是李商隐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生活中最大的知己。李商隐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和打击,而王氏能相濡以沫,与之分忧,给诗人莫大的慰藉。商隐应试落第,王氏便捎信安慰他,故诗人有诗云:“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无题》)。如今王氏已不在人世,在险恶的人生道路中,又有谁能给他以温暖,又有谁能和他同济风雨!念及此,诗人就不能不感到来日苦多了。今日苦辛,明日更加苦辛,这一切都由王氏亡故所引起,写的虽然是己身的不幸,用意却在悼亡。最后两句,“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为设想之辞。汉乐府《上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天地翻”,极写其愁,此一;二,即使天翻地覆,亦不与君绝,反用《上邪》之意,真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现在是一死一生,将来在天国,或在来世,该会有相见的一天吧!不过,沧海桑田,宇宙茫茫,即使相逢,也不一定相识。归来“人不见”,将来“不相识”,将悲愁又翻进一层。钱良择评这两句说:“设必无之想,作必无之虑,哀悼之情,于此为极。”这四句一今日一明日,一现实一未来,明日、未来所设想的愁苦,无疑加深了今日现实的愁苦。明日未来为虚拟,今日现实为实写。人们在悲愁已极时常将希望寄于未来,寄于来世,在诗人看来,未来与来世无希望可言,真是愁绝。
人亡物在,借物寄慨,在悼亡诗中很常见。潘岳《悼亡诗》云:“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沈约《悼亡》云:“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李商隐此诗也不例外,触物生情,最为感伤。但此诗和潘、沈二诗也有不同处。潘、沈二诗用笔直朴,颇有古风。此诗“玉簟”、“罗碧”等语,冷中有艳,意象鲜明。此诗的枕、簟与潘诗的“帏屏”、“翰墨”,沈诗的“帘屏”、“帷席”等都与各自的亡妻有关,但商隐不仅写了物,而且由枕联想到王氏的眼神(秋波),由簟写及王氏的体态(柔肤),亡妻的形象具体,历历在目,较潘、沈二诗似有情韵。结构上,“已不见”是其主旨,“泣幽素”定其基调。先空间后时间,空间则先室外后室内;时间则先眼前后往昔,接着又是眼前,最后写未来。全诗十六句,四句一转韵,为一节;每节悼亡的角度不尽相同,但相互关联、补充。如前所述,一节之中又有两层安排得极为巧妙的意思,或正或反,或得或失,或今或昔,或虚或实,以反写正,以得写失,以昔写今,以虚写实,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可按。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赏析:
李商隐三十九岁丧偶,四十二岁给自己的《樊南乙集》写序说“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至四十六岁去世,未再娶。在东川柳仲郢幕府时,柳有将歌伎张懿仙相赠之意,李商隐写了《李夫人三首》,第一首是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大意是说:一条带子是打不出好的同心结的,而也只有双股的钗,才能将发髻好好地固定。我也很明白这道理,很感激你贵为封疆大吏,却来关心我的微末琐事。然而,月亮隐没了,星星怎么替代得了月亮那光彩?不知婚前李商隐和王氏见过没有,冯浩说《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是写王氏的,这样说应该是见过面的,但对这首《无题》我倒更愿意相信刘学锴、余恕诚的意见,是李商隐的自喻。不论见与未见,婚后虽然离多会少,两人的感情是很好的,李商隐的寄内诗如《夜雨寄北》写的很动人 ,王氏死后,李商隐念念不忘,比如《李夫人三首》后二首:“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
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眸割”、“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土花漠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比如《正月崇让宅》“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比如《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比潘岳的《悼亡》、元稹的`《谴悲怀》更情真意切。然而尽管是这样的想念着,在《房中曲》的结末他却要说“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涧底的松树将永不得见天日,而山头的黄檗,是从心里往外苦的,他们都没有欢愉的日子。现在是幽明路隔,等到一日天翻地转,即使终于在地下重见了,我们也将不再认识。上面的这些诗,《房中曲》大约不会是写得最晚的,尽管是那么念念不忘,他还要这样说,尽管是这样说了,而他仍是那样念念不忘,李商隐之为李商隐,大概正在这种地方。
【原文】
房中曲
作者:李商隐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房中曲翻译:
啬薇花哭泣在清幽的地方,翠绿含带的残剩的花朵很小。瘦弱的男郎痴情像凝云,环绕着白日一直呆到西窗天明。枕头就是龙宫中宝石,晶莹的好似分到了明净的秋水的颜色。似玉的席子失去了细腻柔和的皮肤,只能看见上面蒙盖着丝罗被颜色如碧玉。回忆到前年的春季,我们没有说话含有的感情是悲伤酸辛。再回来已经看不见你,花纹似锦的瑟寿命长超过了人。今天的我如郁郁的涧谷中的长松而不得志,明天的我在山头又成了性味苦寒黄檗。想到将来天翻地覆时候,你我在来世相见也不能互相认识。
房中曲赏析:
这是一首明确被指认为的悼亡诗,义山轸怀其亡妻王氏的诗。
李商隐从小饱读诗书,雄心勃勃追求仕途功名,却屡遭挫败,最终只能沉沦幕僚,落魄穷愁。义山27岁娶王茂元之女为妻,当是时,正值晚唐政治上的“牛李党争”,义山曾是令狐楚的门客,令狐楚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曾聘他作幕僚,而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义山以令狐门人身份与王氏结亲,这一姻亲使他深深地陷入“牛李党争”的泥沼,成了“牛李党争”不幸的牺牲品。“其贤者拙者,常感受痛苦”,“其贤”指的是义山的'才志,“拙者”则义山的命运坎坷,这种“才命两相妨”的反差正是中国文人的悲伤,也正是这种悲伤成就了许多文人。李商隐的遭遇其实是悲剧性的,其悲剧不仅仅是因其身处末世,人生道路曲折,命运多舛,而且在于他志存高洁,但有时又不免沦于庸俗卑微,难免要通过攀附权贵以求仕途,这是他不愿意的,但又别无选择,这种内心矛盾,可以说一直煎熬着他的内心。
义山奋斗了一生,同时也痛苦了一生。李商隐性格柔弱,多情,痴情,重情;情感细腻而复杂。这种性格及情感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他的悲剧体验和悲情心态,他“深知身在情常在”,他的许多的诗都沉浸于浓重的伤情之中。李商隐40岁这年春末夏初,妻子王氏去逝,去逝前夫妇未能见最后一面,此时的义山可谓“穷蹇无路,落拓穷愁”。他与妻子共同生活了十四年,对于中年丧妻这一残酷的现实,李商隐毫无心理准备,满腔浓得化不开的愁苦与无法排解的思念于是化成了一篇篇和着血与泪的悼亡诗。
王氏之死,对李商隐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是在生活上、心态上,甚至在诗风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义山诗中失去了从前的浪漫、痴情、追索,意绪变得消沉、萧条。此时,曾有一府主打算送一乐伎给他,他拒绝了,义山以婚姻的忠诚践行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坚贞。“年鬓日堪悲”,“途穷方结舌”,妻子死后,李商隐是真绝望,他已无心再接近风流,他甚至有了出家为道的念头。七年后,四十七岁的李商隐罢官还郑州,未几病卒。所谓“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悼亡诗正是积压在人内心深处最沉痛、最温软的情怀的书写与融注。她就像冬天屋檐上凝结的锋利的冰棱,直刺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是对生死两茫茫的锐利的洞穿,阳光下,冰棱在漫漫地融化,然其滴落的不是冰冷,而是温情,让人心酸彻骨的离人泪。一个伤情的李商隐、一个重情的李商隐、一个人生不得意的李商隐,在妻子默默离去后,物在人亡,触景生情,怎么不刺痛他这颗柔弱的心呢?“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恨绵绵哪会有绝期呢?
也许正是妻子王氏之死才真正让义山体会到与妻子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患难深情,也让他记起了妻子的好,妻子的真情,妻的美,妻的温柔,妻的关怀。虽然义山与王氏婚姻,但是真正在一起大约只有三年。我不知道义山的许多爱情诗或曰朦胧诗中有多少述写是与王氏重叠的,有多少是与王氏“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毕竟李商隐在未婚之前与柳枝、玉阳之间就有了刻骨铭心的恋情。那么,与王氏婚后,是否还有这些恋情的余绪在心中荡漾呢?我认为肯定有,特别是对义山这样一个重情的人来说。这并不妨碍义山的人品,却让我更加敬重义山的人品,因为其重情,因为其挚真挚诚。这与世俗的道德标准无关,这是一种世俗伦理的超越,正因此才让义山有了一种对爱情不倦的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情怀,也正因此激发了李商隐诗中无边的想象及无际的真爱。李商隐诗中,述写他与王氏生前的诗并不是很多,或者说不是很明显,因为义山诗的模糊性使我们很难清楚地划清这个界限。只有在王氏死后,李商隐的诗中才频繁地出现了亡妇的形象。王氏的形象可能在其生前是模糊的、缺席的,也许只是等到王氏死后,李商隐才真正体会到一种情感上或者说心理上的悲痛和不安,这也是李商隐从理想主义走向世俗后对婚姻情感的重新发现和体验。蔷薇花开于晚春初夏,花期不超过一个月。“蔷薇泣幽素”, 蔷薇花上已凝结了晶莹的幽素(露珠),仿佛蔷薇在哭泣,初开的花儿像翠带,花钱小巧。首句就让人沉浸于一个浓重悲伤之中,仿佛嗅到一股悼亡之味。这一悲景悲情义山却用第二句“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来对照。孩子哪里体会得到生死之别的哀伤呢?孩子依然抱日痴睡,正是这种无知无谓,才反衬出李商隐浓浓的伤痛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凄绝。睹物思人,益增凄怆。妻的枕是龙宫宝石做成,光鉴照人,仿佛割得其秋波之色;竹席(玉簟diàn)之上再也见不到妻的柔肤玉体,只看到床上蒙罗碧(翠被)。从符号学来看,“龙宫石”、“玉簟”、“柔肤”、“蒙罗碧”这些华美的词语更能衬托出王氏生前的美艳,而如今人已不在,更能凸显义山的伤痛、失落与惆怅。正因为这些美悄然从生命中离开了,再也不在了,才激起了每个人心头的酸楚,美毁灭了,消失了,才是最震撼人心的。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王氏死亡时的前年春,义山赴京,离别时,王氏已有病在身,她未语或泪先流,也许她已感觉到自己的病危。此时,她有没有想到这是与义山最后一面呢?义山体会到了妻子的悲辛,但是此时他绝对不会想到这一别就是一次永远的离别。如果义山知道这是一次生死别离的话,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留下来的。“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谁也料不到这一别竟然阴阳两隔,从今后,即使“上穷碧落下黄泉”,也是“两处茫茫皆不见”矣!“离情堪底寄,惟有冷于灰。”(李商隐《寄裴衡》)“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上天竟然没有让李王见最后一面!只余亡人平日所弹之锦瑟,物在人亡矣,岂不痛哉?此时义山再次忆得王氏之好,“美人为黄土”,“谁是长年者?”也许只有这无法化解的情,无法忘记的锦瑟之音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面也许有着义山的悔恨吧?他或许悔恨当初没有深切体会到王氏的好,也许王氏死后才让义山真正体认到了家室之乐,妻子的挚情。“沧海月明珠有泪”,那或许就是李商隐的不绝的眼泪吧;“蓝田日暖玉生烟”,那或许就是王氏的绵绵的温情吧。“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诗人从回忆中转过来,想到了自己以后的路。他就像一棵不得志的“郁郁涧底松”,人生本来就不得意,此时更是雪上加霜,明日将在什么的心境中度过啊?明日――从今以后,他会像那味苦的檗(黄木)一样,苦心长伴,思念长伴。今日是孤,明日是苦,正可谓天荒地老之恨也。“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愁苦到天翻地覆之日,沧海变桑田之时,或者可以相见,但是相见后恐怕也不相识了。 “即使相逢犹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哀悼之情,由此达到了极点。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公元8――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G)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房中曲》原文及赏析
房中曲
唐代 李商隐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译文
蔷薇沾露如在哭泣幽居寒素,绿色的蔓条缀着花儿如钱小。
娇郎痴立像天空无依的浮云,拥抱白日在西帘下待到破晓。
枕头是龙宫的神石,能分得秋波的颜色。
素席上已不见她柔美的体肤,只见到铺着的罗被一片惨碧。
忆起前年春天分别,共曾相语已含悲辛。
归来再也不能见面,唯有锦瑟横躺长存。
今日像涧底的青松,明日像山头的黄檗。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之时,彼此相见再也不能相识。
注释
⑴房中曲:乐府曲名。《旧唐书·音乐志》:“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也。”
⑵蔷薇:落叶灌木,亦指这种植物的花。幽素:幽寂,寂静。
⑶翠带:指蔷薇的绿色枝蔓。花钱:花冠细如钱状。
⑷娇郎:诗人自指。
⑸抱日:形容白天痴情悼亡。
⑹龙宫石:这里把妻子用过的枕头比作龙宫宝石,以示遗物之可珍。
⑺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
⑻玉簟(diàn):光洁如玉的竹席。柔肤:指王氏的玉体。
⑼蒙罗碧:罩着碧绿的罗衾。
⑽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
⑾涧底松: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
⑿檗(bò):即黄蘖,一种落叶乔木,树皮可入药,味苦。常以喻人的心苦。
⒀天池:一作“天地”。天地翻:指巨大的变故。
赏析
创作背景: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冬天别离妻子远赴徐州,大中五年(851年)春末夏初间其妻子王氏病重。待李商隐离开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回到长安家中,妻子王氏已经亡故,卒前未能见面,作者心情格外悲伤,“柿叶翻时独悼亡”(《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于是写下《房中曲》这首感情沉挚深厚的'悼亡诗。
李商隐从小饱读诗书,雄心勃勃追求仕途功名,却屡遭挫败,最终只能沉沦幕僚,落魄穷愁。二十七岁娶王茂元之女为妻,当是时,正值晚唐政治上的“牛李党争”,李商隐曾是令狐楚的门客,令狐楚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曾聘他作幕僚,而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义山以令狐门人身份与王氏结亲,这一姻亲使他深深地陷入“牛李党争”的泥沼,成了“牛李党争”不幸的牺牲品。
“李商隐的遭遇其实是悲剧性的,其悲剧不仅仅是因其身处末世,人生道路曲折,命运多舛,而且在于他志存高洁,但有时又不免沦于庸俗卑微,难免要通过攀附权贵以求仕途,这是他不愿意的,但又别无选择,这种内心矛盾,可以说一直煎熬着他的内心。他奋斗了一生,同时也痛苦了一生。李商隐性格柔弱,多情,痴情,重情;情感细腻而复杂。这种性格及情感从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他的悲剧体验和悲情心态,他“深知身在情常在”,他的许多的诗都沉浸于浓重的伤情之中。妻子王氏逝去,逝前夫妇未能见最后一面,此时的李商隐可谓“穷蹇无路,落拓穷愁”。他与妻子共同生活了十四年,对于中年丧妻这一残酷的现实,李商隐毫无心理准备,满腔浓得化不开的愁苦与无法排解的思念于是化成了一篇篇和着血与泪的悼亡诗。《房中曲》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王氏的第一首悼亡诗。
★ 房中曲
★ 李商隐 房中曲
★ 中窑曲美文
★ 暮色中的湖作文
★ 作文:湖中的荷花
★ 颁奖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