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朱德的扁担(共含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皮皮狗唇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刚麻麻亮,朱德军长又带领部分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到宁冈龙市挑粮。
这天,朱军长像往日一样精神饱满,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背着斗笠,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下山去。来到龙市,战士们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没有工具的战士索性脱下长裤,把裤口扎紧,把粮食装满两条裤腿,往肩上一搭一样方便。这样,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岭,穿行在井冈山的蜿蜒山径上。
那年,朱德军长已经40多岁了。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粮和年轻的战士们一道走着。大家想:朱军长晚上忙着思考作战大计,白天还要挑粮,这可会累坏他。他们商量一起到朱德军长面前提“抗议”,劝他少挑些。朱军长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比赛,看谁最先赶到黄洋界上的大槲树那儿!”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劲头来了:“好啊!谁先到大槲树谁是英雄!”一个战士灵机一动说:“朱军长,比赛可以,但有个条件。”朱军长问:“什么条件?”战士说:“你年纪大,不能挑那么多,分给我们一点。”朱军长一听,爽朗地笑起来了:“那可不行!”说着,挑起担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阵笑声。
中午时分,队伍赶到黄洋界大槲树下休息。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势险要雄伟,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悬崖。这里云海翻涌时如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故黄洋界又称“汪洋界”。休息时战士们议论开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劝也劝不住,讲也讲不过,怎么办?最后大家叫一个机灵的小战士把朱军长的扁担“偷”来藏起来了。战士们认为这样朱军长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并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看到朱军长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压得弯弯,感动不已。这时,山道上响起一阵阵歌声: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朱德的扁担》的故事
由于遭到敌人地方武装的封锁,井岗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战士开始了自耕自种的生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自产的粮食不够,且盐、油等都十分紧缺),红军决定到山下六十多里地外的茅坪去挑粮食,顺道打探一些消息,带点盐、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回来。这样的任务便落到了一些身强力壮的干部战士身上。朱俊才因年纪小,个头小,本不能参加挑粮任务,但因此时已是朱德的通讯兵,加上朱德也是挑粮人员中的一个,便被破格选用了。
从井岗山去茅坪的.路是标准的羊肠小道,很不好走,加之敌人还经常在途中伏击设卡,因此挑粮十分危险。那时,朱德经常在晚上和毛泽东研究敌情与一些作战方案,休息时间很少。为朱老总的身体着想,朱俊才多次劝他别去挑粮了,朱德总也不同意。
一天晚上,朱俊才和一位山东籍战士(只记得姓李,比朱俊才大2岁)、一位湖南大庸籍战士(不记得姓名了)商量怎样才能让朱老总不去挑粮。那个姓李的山东战士说: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就行了?没扁担朱老总怎么挑?!朱俊才一听,这主意不错,便偷偷拿出朱德下山挑粮用的毛竹扁担,趁夜送到了山下约15里外的一个叫毛四明的农民家里藏了起来,并告诉他,这扁担放在家里谁也不要说。
回到井岗山上时已快晚上12点了,朱俊才心里特别高兴:这下朱老总可得好好歇歇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后,朱德见找不到扁担,急得逮人就训。朱俊才又得意又害怕,得意的是,朱老总不能挑粮了;害怕的是万一露馅,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一天,朱俊才正在洗衣服,朱德走过来,对他说:走,跟我去山下走走。两人来到山下,朱德直奔几个老乡家,最终还是找到了被藏了几天的扁担。后来,朱德下山挑粮前,借毛泽东的毛笔,在扁担的里面写了几个字“朱德扁担,不能乱拿”,这才高高兴兴下山去。
事后,朱俊才左想右想感到办了错事,心里不踏实,便主动承认了藏扁担的事。朱德听完后笑了:你姓朱,我也姓朱,咱们是一家嘛!我跟大家一样要吃饭穿衣,为什么你们能干我不能干啊!◆
《朱德的扁担》的故事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朱德的长征故事
红军的作战命令绝大部分是由爷爷以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名义下达的,奶奶常给我们讲爷爷在长征中的事情。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叫“西征”。红军出发前,给少数中央领导人配备了担架、马匹和文件挑子。爷爷为了节省几名强壮士兵去充实作战部队,他既不要担架,也不要文件挑子,只要了两匹马,一匹驮行李、文件,另一匹常常是给奶奶用。奶奶当时担任总部直属队的指导员。她用这匹马在队伍后面收容伤病员。爷爷喜欢和指战员一起步行。为了鼓舞大家,爷爷总是谈笑风生,风趣幽默地摆四川“龙门阵”,逗得大家都忘了疲劳。
每到驻地,爷爷都要安排、检查部队的驻扎、警卫情况。大家都休息了,他还要和周恩来等研究敌情,处理一些紧急情况。
爷爷三过夹金山,两过草地。对于这段艰难的行程,爷爷却留下了一段轻松生动的文字
“爷爷是怎么过雪山、草地的?”我们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奶奶告诉我们,大家知道的红军过雪山,那是指1935年6月红1方面军过的夹金山。对这座夹金山,爷爷奶奶不是过了1次,而是过了3次。第二次过是在1935年10月,那是因为张国焘对抗党中央的北上方针,使1、4方面军9月在草地分离了。爷爷率红军总部在左路军,不得不跟着4方面军南下,南下就又要翻过夹金山。
到了1936年2月,战局的发展对南下的红军更加不利。爷爷和徐向前迫使张国焘同意部队转移到康北一带,准备北上。
向康北进军,不仅要再次翻越海拔3000多米高的夹金山,还要越过5000多米高的党岭山,这是红军长征中遇到的最高最大的雪山。当地藏民把这座顶天矗立的雪山奉为“神山”,没有隆冬时节过山的先例。然而,年届50岁的爷爷却率领着红军奇迹般地征服了这座“神山”。
第二次过草地是在1936年8月。这时,红4方面军已在康北的甘孜同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2、6军团会师,决定共同北上。
过草地是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由于路程远,时间长,所带的粮食有限,红军指战员们不得不以野菜、草根、皮带等物充饥。这对于在红4方面军后面跟进的红2方面军来说,困难就更大了。爷爷清楚这一点,对2方面军十分关照。他经过噶曲河时,见部队兵站正在分发新缴获的牛羊,便对大家讲:“同志们,谁都知道草地是北上最艰苦的一段路。2方面军的同志在后面,那就更苦了。沿路的野菜都被前边的部队吃光了,他们连野菜都吃不上。所以,总指挥部决定,各单位所有驮东西的牦牛全部留下来,必须带的东西自己背上,把昨天缴获的羊和牦牛,也全给2方面军留下。” 献祝福,祝福网
爷爷和其他指战员一样,在没粮的日子里,以野菜、草根充饥。但爷爷回忆起这段艰难的行程时,却留下了一段轻松生动的文字:
当过草地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极困难的了,我还认为是很好玩的。有草,有花,红的花,黄的花,都很好看,几十里都是,还有大的森林与树木。草又是青青的。河流在草地上弯弯曲曲的,斜斜的一条带子一样往极远处拐了去……牛羊群在草地里无拘束地自由上下,也是极有趣的。也许因为自己带着乐观性吧。
爷爷到陕北后,毛泽东说他是“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爷爷在长征路上整整走了两年。这两年,红军指战员们不仅要进行浴血奋战,还要对付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为艰难的是,爷爷还要对付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要忍耐,要等待,要想办法。我们问奶奶:“爷爷为什么不离开张国焘呢?”
奶奶说:1、4方面军会师后,中央为了团结张国焘,决定由他代替周恩来任红军总政委,所以爷爷才率红军总部同他一起行动。爷爷知道张国焘很霸道,有野心,不好配合,但只能从大局出发,服从组织决定。
毛泽东在草地率1方面军主力北上后,爷爷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脱离张国焘,二是跟张国焘一起行动。
第一种选择,如果顺利离开,可以一走了之,作为个人来说,不用在张国焘那里委曲求全。但是,张国焘还控制着8万人的部队,这是党的红军,不能丢给张国焘不管。另一方面,如果张国焘阻挠,就可能以武力解决,发生红军打红军的情况,这是爷爷绝对要避免出现的,因为那会让敌人看笑话,让亲者痛仇者快。
剩下就是第二种选择,跟着张国焘,不断做他的工作,特别是争取红4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让他们通过时间通过实践认识张国焘南下是错误的。那时,红4方面军就会回到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上来。
事情的进展果然像爷爷预料的那样。南下红军遭到国民党中央军和川军的合力进攻,8万人很快只剩下4万多人。4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觉悟了,张国焘孤立了,才有了二次北上。爷爷还促使红2、6军团来到甘孜,并向任弼时、贺龙说明张国焘搞分裂的真相。他们一起制约张国焘,保证了2、4方面军共同北上,这才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长征才最终胜利。
三大主力会师时,2、4方面军有4万多人。不久西路军喋血祁连山,又损失两万人。剩下的2万多人,加上已到陕北的1方面军、陕北红军,共3万多人,是我们党开始抗战的本钱。爷爷到陕北后,毛泽东对他同张国焘的斗争作了高度评价,说他是“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读过的一些好的,我最喜欢的就是《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了朱德军长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白天要上山挑粮,夜晚不仅要审阅文件,还要和毛泽东主席研讨革命斗争形势。红军战士们怕他累坏了,一位小战士出了一个主意: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可是,红军战士每藏一次扁担,他又重新削了一根扁担。最后,他在扁担上写着“朱德记”后,红军战士再也不好意思地藏他的扁担了。以此同时,他郑重地对战士们说:“谁藏我的扁担,我就要批评他。”
从朱德军长的言行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勤劳能干的革命好干部。我跟他比起来,实在是天壤之别。在学校,我是一名班上的干部,对班级工作敷衍了事,不闻不问,失职不作为。有一天下午放学,我负责检查值日的同学打扫班级卫生工作,却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对有垃圾的地方视而不见而急匆匆地回家。第二天早晨,我来到学校,不但没有赶紧清扫垃圾,还若无其事地去玩耍,被同学告状,心里真不是滋味。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无忧无虑地生活,却不懂得替他们分忧。他们不但要管理鞋厂,回家还要做家务活,够劳累的。我看在眼里,却没放在心里,只知道看电视,跟邻居的小孩玩。有时,妈妈叫我打扫地板、倒垃圾时,我总是溜之大吉,不见踪影,真是一个“懒惰虫”。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和意义。我要向朱军长学习,在学校,要尽职尽责,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家里,要主动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将来更好地为家庭为社会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评语:这篇读后感,该生赞颂了朱德军长以身作则、勤劳能干的高尚品质,检讨自己对工作的失职,对劳动的不重视,从而得到了反省。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深刻认识到劳动的真正意义。
革命传统是德育内容之一。是教育者继承和发扬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的教育。它的主要内容是:养成密切联系群众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培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等良好品质;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的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牺牲的献身精神。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几篇革命故事,其中有一篇使我产生了很大的.感触,文章的题目是《朱德的扁担》,这是一根不同寻常的扁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 。当挑梁队伍再次出发时,朱德依然站在战友的队伍之中,当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感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老一辈的革命家,以身作则,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食。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让我非常感动,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肩上应该担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提高知识,长大后,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让我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加油,努力吧!
小时候我认为,清洁工人是一些很脏的人。所以,我从来不靠近他们。但是有一件事令我改变了看法。
有一天,我像平常一样去上学,走在路上,看着干干净净的马路,我不由得心情大好,远远的看见了一个清洁工人正在扫地。因为当时天气很热,而他似乎扫了很久,所以满头大汗。正当我要走时,迎面走来一个小男孩,他的身旁站着一个大人。那个小男孩边吃边走。把垃圾袋全都扔在了地上。难道他没有看见他的旁边就有一个垃圾桶吗? 我很生气,虽然我不喜欢清洁工人,但是,我也替他抱不平。辛辛苦苦扫好的地,被他这样乱扔垃圾,放在路上很显眼。
于是,清洁工人说了一句:请不要乱扔垃圾,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啊。;可是,那个男孩非但没有捡起拉圾,反而骂起了清洁工人:你一个扫大街的,凭什么来管我,扫好你的地就行了。再说了,我不扔垃圾你扫什么呢?;说完,就走了。 周围的人看到了,没有人不说那个小男孩没有教养没有礼貌的,可是那个清洁工人却没有说话,而是默默的把垃圾捡了起来。人们看着那个只顾着捡起垃圾的清洁工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他非常的尊敬。
这一幕,让我非常感动,我在一瞬间改变了对所有清洁工人的看法。他们是伟大,无私的人们。每天都在辛辛苦苦的扫地,却不求回报。我爱他们。
★ 发生在转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