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发镇在长征中成长的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设计公司BOSS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钟发镇在长征中成长的故事(共含4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设计公司BOSS”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钟发镇在长征中成长的故事

篇1:钟发镇在长征中成长的故事

从江西赣州市兴国县城向北驱车3公里左右,有一处村庄依山傍水、林木茂盛,这里就是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乡、诞生了《长冈乡调查》的长冈乡。

从乡间的小路进入长冈乡的长冈村,距离村口不远有一处农家小院。记者一走进堂屋,身着灰土布做的红军服的钟发镇老人坐在木板凳上,笑着向我们挥手,瘦削、精神矍铄,慈祥的微笑,还有每一道记录着岁月的皱纹。

时间仿佛定格,因为此刻96岁老人的笑容,和84年前那个雀跃着加入红军的12岁小男孩的笑容一样纯真、质朴。

从招呼兵到宣传员,小小少年也是红军战士

钟发镇19出生在长冈乡长冈村。1932年,钟发镇只有12岁,正在长冈列宁小学读书。一天,村里有个14岁的同班同学要去参加红军,途中碰上了钟发镇,便鼓动他一起去当红军。钟发镇早就想加入红军,就跟着小伙伴一路小跑到招兵的地方。到招兵的地方一对照墙上的身高刻度线,钟发镇还不足步枪高,招兵的干部劝他回家去,他却缠着要当红军。招兵的干部拗不过这个可爱的“小老表”,就说:“那你就去当招呼兵吧。”

招呼兵,就是红军医院的预备卫生兵。报名参加红军的第二天,钟发镇被送到了兴国县后方医院,照护伤员一年多后,被调到瑞金做了半年医护员,1934年又被派到于都的第一后方医院。当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节节失利,中央苏区根据地不断缩小,中央红军被迫突围,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钟发镇又被分配到红五军团政治部当宣传员。

“红军宣传员比野战部队还要辛苦。” 过夹金山,钟发镇老人至今印象深刻,这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部队是白天登山,宣传队却是每人背一竹筒姜汤,半夜开始登山,在沿途险要处留下来,待野战部队上来时进行宣传,鼓舞士气。野战部队通过以后,宣传队留在后面收容掉队的官兵。钟发镇说,他当时仅14岁,不知道什么叫苦和累。

拉着战马尾巴过草地

长征征途非常艰辛,随时面临着敌人追兵的威胁。特别是在突破湘江、乌江防线时,必须抢在国民党部队到来之前限时通过。为此,部队准备了三天三夜的干粮,钟发镇一夜未合眼。饿了,就咬几口玉米;渴了,就喝几口路边积蓄的`雨水。

“过泸定桥对我是个艰难的考验。泸定桥太高,桥下水太急,湍急的水声震耳欲聋,一站到桥面上,铁索桥就晃个不停。力气大的战士扶着桥栏杆向前移动过河,可我个子小,两边碗口粗的13根护栏,我抓不牢。但我不能退缩,要勇敢地渡过河,不能因为我个人耽误了红军的胜利。我吓得心扑通直跳,只好闭上眼睛,趴在先头部队铺好的木板上,像蜗牛一样爬着过了桥。”钟发镇滔滔不绝地讲起往事,说到激动之处,老人还不停地做起了匍匐的手势。老人为自己当时的“灵机一动”感到十分骄傲,“趴着‘飞夺’泸定桥,恐怕我是第一人!当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跟上队伍。”

讲述完过泸定桥的经历,钟发镇老人沉默良久。随后,他喃喃地告诉记者,他永远忘不了那些冲锋在最前端,抓着铁索一点一点向对岸逼近的战友们,没有他们,他根本无法借助木板过桥。如今,老人经常要儿子用轮椅推着他到兴国烈士陵园去祭拜那些长眠在此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今天的好日子啊!”

后来的长征路途更为艰苦,一路爬雪山、过草地。在钟发镇的记忆里,有一次过草地时,一条30米宽的河挡住了去路,红军们一个个手拉着手、肩并着肩过了河。“但我年纪太小过不去,是拉着军长孙玉清的战马尾巴,被拖过了河。”老人说,“不管困难多大,从来没有掉过队,要一直跟着红军走,跟着共产党走。”

同一种信念给人的力量是惊人地相似。邓小平晚年时,对于长征是怎么走过来的问题,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

跟着走,走出了壮怀激烈的长征两万五千里;跟着走,走出了壮志凌云的纵横十余省;跟着走,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史诗。

红军战士是最光荣的身份钟发镇后来被调到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当译电员。在随军西征至甘肃古浪县时,遭遇了国民党的近两万骑兵。古浪战役失利后,红九军进行了缩编,他被编入红三十军。1938年至1941年在甘肃祁连山打游击,1941年3月在打游击时被国民党马匪俘虏,同年4月脱险回家务农。上世纪70年代,钟发镇老人为恢复自己的红军身份而奔走,1973年他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情况,特别回忆了他担任红三十军译电员时翻译“西安事变”电报的过程。最后经调查核实,江西民政部门落实了钟发镇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

回顾这一生,钟发镇告诉记者,他最值得的人生记忆就是参加红军那几年,特别是走过长征。红军战士是他最光荣的身份。“虽然吃了苦,遇了险,但人生没白活!”

交谈间,热情的钟发镇老人时不时地会突然中断聊天,招呼记者吃家里人准备好的水果,这个如孩童般开朗的老人,焕发着赣南正午阳光的温暖。钟发镇的小重孙一蹦一跳地进来,天真烂漫地向来客们“炫耀”堂屋墙上自己的一张张奖状。

篇2:在长征故事中成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亲自为红军长征写的一首诗。其实,我们学过的许多课文都与长征有关。比如,《丰碑》《金色的鱼钩》《军神》。我们应该向课文里的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各种好精神。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解放军们克服种种困难,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不知死了多少人,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学习长征精神。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有一个人叫于利祥,从10月8日至10月22日,自费110多万元,累计用了整整4年零8个月的时间,跨越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走完了红一,二,四方面和红军二十五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共行9万多华里,现场拍摄长征遗存图片2万多张,寻访老红军数十人,写日记及相关资料80多万字。他的行动本身,就体现出了可贵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红色记忆作文我的长征路【四】

岁月时光匆匆,青春渐行渐远。它似一幅画卷,被我们挥洒的星星点点。我们的青春,背负着一种责任,一种寄托,一种祖国对我们的期待。青春不是抱怨年华流逝而感慨万千,也不是趁着年轻而虚度光阴,我们还有很多事要为之奋斗。努力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青年,勤奋努力,奋勇拼搏,去实现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它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而我们作为一个饱含中国梦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有如张载这四句名言之气概,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努力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促进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为青春,我们不怕失败,努力往前飞。因为青春,我们有用不完的精力,去迎接生命的巅峰。

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诵读历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富强!富强!中国梦的口号在继续。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地震、泥石流、洪灾,还是会有饱经沧桑后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藏岁月流淌过的每一个中国梦,战于世,立一生之梦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中国奥运会、世博、嫦娥二号成功发射的故事。当一阵阵掌声雷鸣般响起,当世界举目投足于中国时,我知道,中国的光芒已散发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梦还在继续,我们的视线还在执着,默默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一个梦,一个叫作中国梦,一个被每一个中国人所深呼的梦。我以心的维度仰视奖牌下每一个奋斗的身影。

沙滩上有一颗铭记的贝壳,那是羁旅在外的中国人的故事。我清楚的看到,有人客于异国,却随身带着中国的泥土,有人在奥运会直播前呐喊中国万岁,有人在参加外国采访时说:“我是中国人,我们都共有一个梦,她叫中国梦!”是的,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份信仰,一份怀念,一份奋斗,到处都迷漫着中国梦的味道。就算在异国他乡,我们都还能轻哼着国歌的旋律,心怀着祖国,铭记着中国梦,力创美好未来。

潮起潮落,我坐在偌大的沙滩上,看着眼前正在富强的中国,阳光透过云彩照射在我身上。我站了起来,嘴角轻轻咧开,怀着一份坚强,一份荣耀,一份铭记,轻轻拾起几颗贝壳,珍藏在身,勉励自己,心中已准备好,种下中国梦,创造美好的未来。

篇3:老红军钟发镇未能走完长征的故事

红军战士是最光荣的身份

钟发镇后来被调到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当译电员。在随军西征至甘肃古浪县时,遭遇了国民党的近两万骑兵。古浪战役失利后,红九军进行了缩编,他被编入红三十军。1938年至1941年在甘肃祁连山打游击,1941年3月在打游击时被国民党马匪俘虏,同年4月脱险回家务农。上世纪70年代,钟发镇老人为恢复自己的红军身份而奔走,1973年他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情况,特别回忆了他担任红三十军译电员时翻译“西安事变”电报的过程。最后经调查核实,江西民政部门落实了钟发镇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

回顾这一生,钟发镇告诉记者,他最值得的人生记忆就是参加红军那几年,特别是走过长征。红军战士是他最光荣的身份。“虽然吃了苦,遇了险,但人生没白活!”

交谈间,热情的钟发镇老人时不时地会突然中断聊天,招呼记者吃家里人准备好的水果,这个如孩童般开朗的老人,焕发着赣南正午阳光的温暖。钟发镇的小重孙一蹦一跳地进来,天真烂漫地向来客们“炫耀”堂屋墙上自己的一张张奖状。

钟发镇充满爱意地注视着钟家的第四代人。这对相差近90岁的曾祖孙,定格成了这个农家小院最美的画面——一幅有关战斗、奉献与成长的画卷。

“未能走完长征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工部的这句诗用在老红军钟发镇身上,虽不甚贴切,但于意境却颇有几份相似。

在那震惊中外的长征中,钟发镇虽然参加了,却未能走完。他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钟发镇出生在兴国县长冈乡。这里因毛主席当年在这里搞社会调查并写下《长冈乡调查》而著名。长冈乡的各项工作都受到了毛主席称赞,扩红工作也在其中。在那样的氛围下,钟发镇也和伙伴们参加了红军,那年是1932年,他才13岁。

因为太小,钟发镇没有分配到一线部队,而是在后方做伤病员护理工作。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钟发镇和千千万万的战友踏上了长征之途。

钟发镇跟着部队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了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会师后,钟发镇所在的部队被编入左路军,离开了中央红军。不久,钟发镇被派到左路军9军做译电员的工作。

在张国焘错误路线驱使下,左路军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围困,损失惨重。部队因减员太多进行了缩编,钟发镇又编入了李先念领导的30军。1936年12月12日,红30军在永昌与马家军进行恶战。指挥部也受了敌人炮弹的攻击。钟发镇坚守在电台旁边,收到了一份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的通报。“蒋校长被捉住了!”钟发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校对了三遍,感到事件重大,必须马上向李先念汇报。正当他要离开译电房时,一发炮弹打过来,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钟发镇推倒,灰尘遮住了他的眼睛,但他顾不了那么多,摸索着找到房门,将电报递给正在一线指挥战斗的李先念。

蒋校长被捉的消息鼓舞了红军,但敌人却并没因此放松进攻。红30军被打散,钟发镇和其他几名战友奉命向新疆转移。

转移途中又累又饿,他们到了一座大山,决定在山上休息一晚再走。入夜,山里有点冷,钟发镇他们便生了一堆火挤在一起取暖。天亮了,他们又开始转移。但钟发镇几人都不是来自一线战斗部队,缺乏野战经验,居然没把火堆全部熄灭。一缕清烟引起了山外敌人的注意,敌人派出整整一个营把大山团团围住,随即开始搜捕。钟发镇他们无处躲藏,全部被敌人抓捕了。

敌人没有像往常一样处决红军战士,他们看中了这些红军被俘人员的利用价值。钟发镇被分配给一个敌军团长家当佣人。幸而敌团长一个小老婆是江西樟树人,念在老乡之情,对钟发镇格外照顾。后来在她的帮助下,钟发镇成功逃脱。他从社会上知道了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便朝着延安的方向一路乞讨。不料日本鬼子这时已占领黄河,封锁了河面。钟发镇面对延安,却只能望河兴叹。

1941年,钟发镇回到了家乡兴国。在本家镇长的关照下,他在白区艰难而侥幸地生活下来。解放后,钟发镇多次因这段被俘的历史无法说清而面临挨打。1973年,徐向前、李先念在他的来信上作了批复,证实了他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中,有许多红军指战员因种种原因没跟随大部队最后到达陕北,最著名的包括当年的红军女团长王泉媛。这些红军将士曾经为革命出生入死、流血牺牲,即使后来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仍不改对革命的忠诚,他们把参加革命的那段岁月作为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一直珍藏在心中。他们,同样是我们应该崇敬的英雄。

篇4:中考故事素材:在长征中成长

中考故事素材:在长征中成长

红军战士是最光荣的身份

人生没白活

钟发镇后来被调到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当译电员。在随军西征至甘肃古浪县时,遭遇了国民党的近两万骑兵。古浪战役失利后,红九军进行了缩编,他被编入红三十军。1938年至1941年在甘肃祁连山打游击,1941年3月在打游击时被国民党马匪俘虏,同年4月脱险回家务农。上世纪70年代,钟发镇老人为恢复自己的红军身份而奔走,1973年他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情况,特别回忆了他担任红三十军译电员时翻译“西安事变”电报的过程。最后经调查核实,江西民政部门落实了钟发镇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

回顾这一生,钟发镇告诉记者,他最值得的人生记忆就是参加红军那几年,特别是走过长征。红军战士是他最光荣的身份。“虽然吃了苦,遇了险,但人生没白活!”

交谈间,热情的钟发镇老人时不时地会突然中断聊天,招呼记者吃家里人准备好的水果,这个如孩童般开朗的老人,焕发着赣南正午阳光的温暖。钟发镇的小重孙一蹦一跳地进来,天真烂漫地向来客们“炫耀”堂屋墙上自己的一张张奖状。

钟发镇充满爱意地注视着钟家的第四代人。这对相差近90岁的曾祖孙,定格成了这个农家小院最美的画面——一幅有关战斗、奉献与成长的画卷。

从招呼兵到宣传员

小小少年也是红军战士

钟发镇1920年出生在长冈乡长冈村。1932年,钟发镇只有12岁,正在长冈列宁小学读书。一天,村里有个14岁的同班同学要去参加红军,途中碰上了钟发镇,便鼓动他一起去当红军。钟发镇早就想加入红军,就跟着小伙伴一路小跑到招兵的地方。到招兵的地方一对照墙上的身高刻度线,钟发镇还不足步枪高,招兵的干部劝他回家去,他却缠着要当红军。招兵的干部拗不过这个可爱的“小老表”,就说:“那你就去当招呼兵吧。”

招呼兵,就是红军医院的预备卫生兵。报名参加红军的第二天,钟发镇被送到了兴国县后方医院,照护伤员一年多后,被调到瑞金做了半年医护员,1934年又被派到于都的第一后方医院。当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节节失利,中央苏区根据地不断缩小,中央红军被迫突围,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钟发镇又被分配到红五军团政治部当宣传员。

“红军宣传员比野战部队还要辛苦。” 过夹金山,钟发镇老人至今印象深刻,这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部队是白天登山,宣传队却是每人背一竹筒姜汤,半夜开始登山,在沿途险要处留下来,待野战部队上来时进行宣传,鼓舞士气。野战部队通过以后,宣传队留在后面收容掉队的官兵。钟发镇说,他当时仅14岁,不知道什么叫苦和累。

拉着战马尾巴过草地

一直跟着队伍走

长征征途非常艰辛,随时面临着敌人追兵的'威胁。特别是在突破湘江、乌江防线时,必须抢在国民党部队到来之前限时通过。为此,部队准备了三天三夜的干粮,钟发镇一夜未合眼。饿了,就咬几口玉米;渴了,就喝几口路边积蓄的雨水。

“过泸定桥对我是个艰难的考验。泸定桥太高,桥下水太急,湍急的水声震耳欲聋,一站到桥面上,铁索桥就晃个不停。力气大的战士扶着桥栏杆向前移动过河,可我个子小,两边碗口粗的13根护栏,我抓不牢。但我不能退缩,要勇敢地渡过河,不能因为我个人耽误了红军的胜利。我吓得心扑通直跳,只好闭上眼睛,趴在先头部队铺好的木板上,像蜗牛一样爬着过了桥。”钟发镇滔滔不绝地讲起往事,说到激动之处,老人还不停地做起了匍匐的手势。老人为自己当时的“灵机一动”感到十分骄傲,“趴着‘飞夺’泸定桥,恐怕我是第一人!当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跟上队伍。”

讲述完过泸定桥的经历,钟发镇老人沉默良久。随后,他喃喃地告诉记者,他永远忘不了那些冲锋在最前端,抓着铁索一点一点向对岸逼近的战友们,没有他们,他根本无法借助木板过桥。如今,老人经常要儿子用轮椅推着他到兴国烈士陵园去祭拜那些长眠在此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今天的好日子啊!”

后来的长征路途更为艰苦,一路爬雪山、过草地。在钟发镇的记忆里,有一次过草地时,一条30米宽的河挡住了去路,红军们一个个手拉着手、肩并着肩过了河。“但我年纪太小过不去,是拉着军长孙玉清的战马尾巴,被拖过了河。”老人说,“不管困难多大,从来没有掉过队,要一直跟着红军走,跟着共产党走。”

同一种信念给人的力量是惊人地相似。邓小平晚年时,对于长征是怎么走过来的问题,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

跟着走,走出了壮怀激烈的长征两万五千里;跟着走,走出了壮志凌云的纵横十余省;跟着走,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史诗。

中考故事素材:在长征中成长

在苦难中成长的故事作文

在尝试中成长

红军长征中的小故事

长征故事开场白

长征故事心得体会

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朱德的扁担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

在父爱中成长作文

在分别中成长作文

钟发镇在长征中成长的故事(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钟发镇在长征中成长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