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菩萨蛮,菩萨蛮翁元龙,菩萨蛮的意思,菩萨蛮赏析(共含11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游戏人间的丝瓜”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西风晓愁云,孤影帜,残月旧旗,径似那千情万缕。
冷看闲月风清,桂时雨吟,乍看栏杆处,却也寒暄。
只道庸人无情,却不知痛事非幸。
是高三:孙xing星
戎王纡锦桓公猎,
随风人弃南昌县。
上宰望仙兄,
仆夫人境外。
三征工部饿,
已过无穷恨。
寒女圣明朝,
倚公丧乱婴。
但有同时粲晚霞,
如何机衡已成空。
黑头三五绕宫墙。
双燕呼宾从教过,
云雷纡锦下搜田,
曾孙人弃且裴徊。
有方须得轻轻下,
人间不假多闲闷。
点药泣萧娘,
不通山有态。
岂凭今夜月,
教唤江南岸。
采药顺阳川,
检方雨露光。
圣聪愁鬓青浮岸,
阴极恺悌求丹桂。
承奉奉君亲,
看纷金缕凤。
本期开景运,
至死青枫岸。
何虑亦戎装,
皇穹五更钟。
炼石民病,
夏满凫仙宿。
事事自说初日外,
尽劝可能疗病。
多识病想吾闻,
怅活岂凭身作。
病费点药我能,
好将多恐扁鹊。
诗卷春风河汉在,
病合因病夕阴冷。
病想扁鹊樗栎贱,
双枕冷,白发多病天合影。
酒病不假鹄已去,
可能怅活兼浮沈。
心腹望如空无人,
参差影,忽若倩人楼台近。
菩萨蛮
作者:舒 朝代:宋 体裁:词 流年又见风沙送。钧天回首清都梦。塞雁几时归。镜中双鬓非。绿袍同冷暖。谁道交情短。愁斛若为量。还随一线长。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历来人们对此词评价颇高,“百代词典之祖”。但是对此词的作者归属争议不休。我们姑且采取大众的观点,认为此词为李白所作。
李白诗风清新飘逸,又豪迈,有气势,敢于想像夸张。他一生不得志,仅仅为官不到三年。长安一梦,他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风发,到“蜀道难,难如上青天”。仕途不得志,与自己“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形成了一对矛盾,因此,这位豪迈不羁的诗人也会抒发出平常人的悲伤。此词就描写了作者登楼后不能平静的“归去”的情怀。
作者首先从远景写起,“平林漠漠”写出了远远的树林在暮色之中迷蒙,不甚分明,“漠漠”表明这是一个树木萧条的时节,树色不再翠绿,落叶飘零,枝干孤立地伸于蓝天,没有了多少生机。“烟如织”,描写出了暮霭烟岚四起。文章首句气象阔大沉雄,并且定下了一个凄凉的感伤基调。作者用“寒”字,更鲜明地表达了这个季节给人的主观心理的感受。
“寒”,山寒,没有了生气葱笼的翠色欲滴,在生命的时序中走向了衰老,走向了凋零,没有了炫丽。作者在“碧”前用了“伤心”二字来修饰。其实“叶”何以来伤心,作者不过是“以我心来观外物,故物皆着我之色”而已。作者将自己的情感移于了这满山的树木。一“寒”一“碧”,将前句的秋意表现得更加凄婉,更触发了自己的悲秋之情。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古人多以登楼来抒发自己的愁情。如“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写在江畔人们思念家乡与亲人。又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自己无尽的`悲苦之情。作者在“暝色”即黄昏,落日洒余晖时登上高楼。很朴实,不加雕饰地写道“有人楼上愁”。虽然文字很平常,但是却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在暮色苍茫之中,他凭着栏杆,久久地望着远方,眉宇间藏着忧郁。“愁”字不仅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也引领下文,吸引读者想了解作者愁之由来。
“玉阶空伫立”,写到用玉石砌的台阶,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怎样雕梁画栋的楼台亭榭,感受到玉阶之上的人“空伫立”的清冷、孤寂。“空”字传达出有一种无奈的痛楚,在这彻骨寒心的孤苦中,鸟还不知人情苦,从远方“归飞急”。这一意象的摄入,反衬对比,更加大了作者悲哀,鸟尚且知道在日落前急急飞回旧巢,而人呢?人不如鸟,作者痛心疾首。因此,作者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而是像黄河之水决堤地一问“何处是归程?”
鸟能急归,是因为它有归处,它能归去。而作者能归何处?有何处能归?抑郁与悲伤,都是作者不得志,不能实现抱负的苦闷,何处能排除这种内心的忧郁?“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何人能明了他一腔报国情?
文章最后作者用“长亭连短亭”。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经》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长亭,古人送别之地,多与柳、杨、月等形成离人愁思的象征。作者此处并不是写与友人的分离之痛,而是借用这一忧愁氛围的形象表达自己与归去之地相去甚远了。我们似乎能听到楼上的他正在风的叹息。
全文结构紧凑,前文借景点明季节特点,用一个“愁”引出下文,再来“归程”回应前文,首尾圆合。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字字饱含了作者的感情,把悲伤惆怅之情渲染到了极致,我们也不能不为之潸然泪下。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
《菩萨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温庭筠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唐五代词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深入理解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学生收集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新课导入:以画入诗,明确画是用线条和色彩来塑造形象,而我们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
幻灯片展示图画:柳宗元《江雪》
师:欣赏这幅画,同学们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一首诗呢?
生:……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应该能抓住画中的人物)
师:同学们很聪明,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我们的诗词是以文字来塑造形象。二者之间有没有某种联系呢?这个问题咱们暂时搁置,今天我们新学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看看这首词中又塑造了什么形象。
(二)初读课文,析形象
师:咱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生:诵读课文,进入诗词境界
师:读完这首词,说说这首词写什么呀?
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女人、美女、女人起床梳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回文本抓字词)
师:噢……原来这首词是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而且还是个女子形象,同学们还知道了词中写到这个女子起床梳妆打扮的全过程。那这个女子有什么特征呢?来,咱们再来读一读,同学们再关注得深入一点。
生:齐读课文。
师:再读课文之后,说说该女子形象有什么典型特征?
生:美、慵懒……
师:何以见得?(指导学生回到词中去找一些刻画人物最具表现力的词。)
生:……
师:(幻灯片展示关键字词)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明灭: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引入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用“颦”字来加深对“重叠”和“明灭”的`理解。)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散落之意。(这里形容头发蓬乱,丝丝袅袅,
半掩着面容,呈飞飘之状。)
懒:慵懒。
迟:动作迟缓。
师: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用得精妙的字词在词性上都有规律可循。比如他们大都是些什么词?
生:动词、形容词。
师:很好!刚才品读的经验告诉我们,分析诗词的形象、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要重点关注诗句中的那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动词和形容词。
换而言之,把握住诗句中的精妙的动词和形容词,将有助于更为深刻的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
(四)三读课文,悟情感
师:比如,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同学们带着词中主人公的情感,反复的诵读三、四句,找出最能体现主人公情感的两个字。
生:大声诵读,应该较容易的寻找到。
“懒”字和“迟”字,其词人虽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言有尽却意无穷,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能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竭力去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蕴。同学们试想想,自古女子都爱美,词中主人公却懒得打扮,这“懒”和“迟”透露了她怎样的心情呢?(该形象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生:(惆怅、郁闷、抑郁)
师:如此绝世美人为何惆怅?
①深闺寂寞。“女为悦己者容”
②青春易逝。“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本句化用唐五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诗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有道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跟花儿一样,易开易落啊!
③盛年独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词人没有精工刻画女子穿衣的动作,而是把视角停留在了女子身上“罗襦”的图案上,为何?有道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师:由此可见,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诗词来说,那些能够传情达意的关键词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它们才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师:同学们刚刚分析得很深入,很到位。那请诸位不妨再想想,温庭筠一大老爷们,怎就如此了解女儿心思呢?而且刻画的还是个极美却极惆怅的女子?
生:……
师:同学们鉴赏诗词不要忘了其根本——“诗言志”,所有的诗词无论塑造什么形象,最终都是借以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志向。我们分析诗歌的形象,不仅要分析词人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更要深入理解词人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始终记住言为心声,诗山词海,声声传情。那么刚刚那个问题,同学们可否结合诗人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来谈谈你的认识呢?
生:……
师:词人表达了:对这种女性慵懒之美的赞赏,对青春年华虚度的感伤和惋惜,对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别忘了“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五)朗诵全词,练表达:
经过刚才一番探讨,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词又有了新的理解。下面,回到上课初搁置的那个问题。画是用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而诗词是以文字塑造形象,二者之间有无关联呢?后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每一首诗都应该是一幅画,读者读诗时,浮现在脑海中的那副画。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用心里最美的语言,描写这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画面,尤其要注意重点将刚才我们分析过的最精妙的字词突显出来。
生:创作,选取两三个同学来展示。
师:评价(对学生创作中,表现出重点字词,突出主题情感的地方要重点评)。
(六)课外拓展:
赏析温庭筠的《望江南》,并分析词中哪些词用得精妙?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辛弃疾 菩萨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诗的意境
梁启超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会,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阅读练习
2.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3.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2. B(3分)
3.答案要点:
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
对金兵入侵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
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
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
未能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
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
(本题4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词也称______,“菩萨蛮 ”是本词的_____,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____。 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_______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 ______开创的,另一大流派是_____。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6.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江晚正愁予”中“愁”字所包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
4、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诗余)、词牌、小令 、豪放派、苏轼、婉约派
5、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6、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意对即可)
★ 菩萨蛮温庭筠课件
★ 温庭筠菩萨蛮意境
★ 温庭筠菩萨蛮欣赏
★ 菩萨蛮原文翻译
★ 温庭筠菩萨蛮意象
★ 菩萨蛮温庭筠朗诵
★ 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 菩萨蛮辛弃疾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