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小说的两个视点(共含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墨墨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张爱玲小说的两个视点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作家,第一种作家是对这个世界说谎话的,第二种作家是对这个世界说实话的。我们绝大多数作家都是对这个世界说谎话的。但是不能所有作家都做这一件事。古往今来,确实有那么一些作家愿意说一些真话,告诉你事实是什么样子的。张爱玲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是一个对我们这个世界说真话的作家,她说的话不好听。我真的很奇怪张爱玲为什么拥有这么多的读者,因为她的作品读起来不会让人高兴。细细读张爱玲的作品,会发现张爱玲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作家,是一个让我们不太舒服的作家,但是世界上真的需要有这样的作家。如果张爱玲之前有一个这样的作家,那就是鲁迅。“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这句话真的是对的。
凭什么说它是真话,凭什么说它是谎话?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东西。我们所有人看这个世界,其实有两个视点:一个视点来自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我看你,你看我,我看我自己,我们称之为“人的视点”,用孔子的话就是“仁者爱人”。对于很多作家,这个已经够了。这个视点之上,还存在一个视点。它是绝大部分作家从来没想过,或者想过不愿意、不敢这么做的,相当于一个天的视点,或者说是自然的视点。用中国古代的一句话形容,就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张爱玲是中国很少有的一个同时拥有这两个视点的'作家。张爱玲小说里说美丽的女主人公生病快死了,大白蜘蛛一样趴在佣人背上。她们家门口小店的鞋在打折。她的母亲给其他孩子买了两双鞋,给她买了三双,说鞋大了没事,虽然现在她瘦,将来养一养就胖了,而这些鞋结实,至少可以穿两三年。接下来的一句话是,“她死在三星期后”。
这就是两个视点。这个人是非常决绝的。
张爱玲遗稿《爱憎表》: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结婚
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指出,最新近公开的张爱玲“遗作”,要属她自己剖析学生时代想法的《爱憎表》。此文的重构过程,日前在“张爱玲诞辰95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发表,全文并于台湾《印刻文学生活志》率先刊登,为两岸三地首见。
张爱玲身后,其实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所谓的张爱玲“遗作”问世。作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很感慨,自己是统计学背景出身,要不是父母宋淇、邝文美,他自己从没想过有天要成为她的遗产守护者,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不违背张爱玲意愿的前题下,整理她所留下的一切,还原更真实的张爱玲。
手稿字迹难辨且杂乱
原本宋以朗并不打算让《爱憎表》发表,“手稿字迹模糊难辨且杂乱难以整理”,坦言自己也不怎么懂得欣赏张爱玲,实难单凭一己之力进行;而后在香港文学评论者冯晞干的协助下,从众多支离零碎的手稿中重构其貌。而其中最费时的工作在于将张爱玲的字迹逐一辨读后,一字一句搬入计算机。“像这里,她写‘马OO’,其实是要写‘马桶盖’(又称马子盖),省笔画她懒得写就画圈,因为她自己很清楚,可是我们不清楚呀!要推敲很久。” 宋以朗说。
迂回曲折讲自己过去
张爱玲最早提及《爱憎表》是1990年写给宋淇夫妇的信上,提到1937年高中毕业时在校刊填过一个调查,其中她填下“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人太早结婚;最喜欢:爱德华八世;最喜欢吃:叉烧炒饭”故而她名为“爱憎表”。但即使是她自己,“隔了半世纪看来,十分突兀”甚至完全陌生,需要解释,于是她花了约2个月的时间写〈爱憎表〉但陆续搁下,始终没有写完。
冯晞干指出,张爱玲《爱憎表》如《小团圆》,迂回曲折地讲自己的过去,除张氏回环往复式写法的文学性值得一探,另有其传记价值;相较于自传性小说,此文更为直述,可借以理解张爱玲的小说及其切身经历的关连。
冯晞干以《少帅》为例,当中特别提17岁应具由特别意义,在《爱憎表》中可见她写道:“我17岁那年因接连经过了些重大打击,已经又退化到童年,岁数就是一切的时候。我17岁,是我唯一没疑问的值得自矜的一个优点。”
重构《爱憎表》另一个重大的收获,在于从张爱玲的草稿中,可得知她的写作方法,首先会条列式地拟定写作大纲,且同一段话她会反复重写,添补内容,由此可知她为文力求尽善尽美,每篇文章皆悉心经营。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张爱玲的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曾看过一张她的照片,摄于旧上海时期,黑白的。她穿着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着头,直直地挺着身体,眼神望向远方,绝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
是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所以,她的小说也染上了莫名的让人心疼的寂寞和孤单。她说,“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你回家。”她笔下的那么多位女子,有坚强如曼桢者,到最后,仍孓然一身。张很现实,她告诉我们,有些事有些人不是多年之后重逢,冰释前嫌便可以从此安稳快乐,不是的,正如沈世钧在《半生缘》中说的,“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于千千万万之中才能遇到的人,可是一次擦肩而过却换来了一辈子孤单。一直有人对《半生缘》的结局不满并试图改写出很多不同版本的结尾。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最合适不过的结局。多年之后再相遇,无论是感慨万千还是追悔莫及,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消融一切。这就是生活,往往能够改变一切我们所认为永远不会消失或者变化的东西,比如当初的海誓山盟壮志雄心。
张爱玲很擅长讲故事,她仿若一位老人,在黄昏中烧一壶粗茶然后在门口或古老的榕树下缓缓道来:“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沈香屑听我讲一段海上浮生的故事,你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这一段故事也就完了。”然后她开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看她的小说得不急不徐,慢慢来,才能发现她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点点哀伤和释然,使人唇齿留香。
张爱玲是聪明而又极端的。她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可是,她又教会我们怎样生活:“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便是人生。”看不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只有妥协,愤怒,无奈以及极度的轻视。很多的时候,她就像是站在生活的另一高度上,一针见血直中要害地说出生命的可悲或者生活的本质。
我最喜欢她的一句话是:生命就这样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我不知道当她写下这句话时是哀伤的还是一如即往的一脸冷漠。可是,当这句话从我笔下流泄出时,我忍不住微微颤抖,我感到莫大的悲哀和无助。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魅力所在,直白地解剖生活的每一个现象,然后再将它们一个个写在纸上用不轻不重甚至带点冷漠的语气告诉所有人。
张爱玲或许称不上大家,但绝对不能否认她才情似海。而她的文章也正如她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
张爱玲小说传奇
对于张爱玲生平的记载也罢,对她作品的评价也罢,这本书的目标,并不想只停留在描述的层面,而是想作出某种诠释。
内容简介/《张爱玲传奇》
张爱玲的影响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她的生平本身到底潜隐着怎样的魅力,以及她的作品到底写出了怎样的情愫,才如此扣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中国人的心?
张爱玲身上辉映着三个朝代的影子。她的家族背景使她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产生奇妙的联系,而她自己的身世,却与民国年代的战乱,社会主义时代部分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密不可分。至于她的作品,无论题材怎样变化,生活怎样变化,主题永远是“荒凉”,一种深入骨髓的乱世的“荒凉”。
当然,还有她那种女性化的世俗取向,那种对于政治的.漠然,都可能深深打动了饱受政治**之苦的中国人。张爱玲让中国人重新发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色彩——人必须在日常的生活中,才能抓住一点永恒。
张爱玲并不是一个能够担当“伟大”两字的作家,关于她的人及她的文,也有许多争论。在这本书中,我希望自己采取的只是人性的立场和学术的态度,尽可能将张爱玲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立体地呈现她的生平与她的创作所包含的意义。
对于张爱玲生平的记载也罢,对她作品的评价也罢,这本书的目标,并不想只停留在描述的层面,而是想作出某种诠释。也许会有不少偏颇,却全然是发自心底的感悟。
后记/《张爱玲传奇》
张爱玲在世时,即有不少的关于张爱玲的著作、文章,在她去世后,更是掀起一股热潮,谈论张爱玲的文字一时有铺天盖地之势。这给这本书的写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使我能够对众多的资料、观点进行对比、探索,从而得出更适合的论点。但也给本书的写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如此喧哗的声音中,如何发出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要做到此点,相当困难。不过,我已经尽了我的能力,将我所见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并尽量融入自己的看法。希望读者读了这本书后,对张爱玲其人其文有个总体的印象,并且会对其人其文所潜隐着的“问题”作出思考。
张爱玲的一生是传奇。张爱玲的魅惑如流言。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家族的纷繁变迁留给她的是满目苍凉;她是胡兰成有名无实婚恋中的一支插曲,个中有多少恨又仍有多少不了情?《金锁记》中的金锁今天还在困惑着人们,《倾城之恋》的缠绵透彻依旧剪不断理还乱……漫漫半世纪,张爱玲仍是诱惑人们释读却难解的谜。
总之,这本书在鉴赏性与思辨性之间企图作到某种融合。是否成功,期待着读者朋友的批评。
张爱玲——一生的传奇
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
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也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秋节。看过许多她的散文,介绍中照片上的她显得如此冷傲,但谁也不会知道,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张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她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去说明,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
张爱玲可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使用文字的能力鲜少有人能出其右。她不仅有着美妙的文字,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索然无味,有的却让人读得兴趣盎然!
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名这样的女子!
张爱玲小说《霸王别姬》
夜风丝溜溜地吹过,把帐篷顶上的帅字旗吹得豁喇喇乱卷。在帐篷里,一支红蜡烛,烛油淋淋漓漓地淌下来,淌满了古铜高柄烛台的浮雕的碟子。在淡青色的火焰中,一股一股乳白色的含着稀薄的呛人的臭味的烟袅袅上升。项羽,那驰名天下的江东叛军领袖,巍然地跽在虎皮毯上,腰略向前俯,用左肘撑着膝盖,右手握着一块蘸了漆的木片,在一方素帛上沙沙地画着。他有一张粗线条的脸庞,皮肤微黑,阔大,坚毅的方下巴。那高傲的薄薄的嘴唇紧紧抿着,从嘴角的微涡起,两条疲倦的皱纹深深地切过两腮,一直延长到下颔。他那黝黑的眼睛,虽然轻轻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纱,但当他抬起脸来的时候,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
懊拙攀,玉蜀黍八袋,杂粮十袋。虞姬!”他转过脸向那静静地立在帷帐前拭抹着佩剑上的血渍的虞姬,他眼睛里爆裂的火花照亮了她的正在帐帷的阴影中的脸。“是的,我们还能够支持两天。我们那些江东子弟兵是顶聪明的。虽然垓下这贫瘠的小土堆没有丰富的食料可寻,他们会网麻雀,也会掘起地下的蚯蚓。让我看——从垓下到渭州大约要一天,从渭州到颍城,如果换一匹新马的话,一天半也许可以赶到了。两天半……虞姬,三天之后,我们江东的屯兵会来解围的。”
耙欢ǎ一定会来解围的。”虞姬用团扇轻轻赶散了蜡烛上的青烟。“大王,我们只有一千人,他们却有十万……”
鞍。他们号称十万,然而今天经我们痛痛快快一阵大杀,据我估计,决不会超过七万五的数目了。”他伸了个懒腰。“今天这一阵厮杀,无论如何,总挫了他们一点锐气。我猜他们这两天不敢冲上来挑战了——哦,想起来了,你吩咐过军曹预备滚木和擂石了没有?”
按笸蹙肓耍先休息一会吧,一切已经照您所嘱咐的做去了。”她依照着每晚固定的工作做去。侍候他睡了之后,就披上一件斗篷,一只手拿了烛台,另一只手护住了烛光,悄悄地出了帐篷。夜是静静的,在迷□的薄雾中,小小的淡白色的篷帐缀遍了这土坡,在帐子缝里漏出一点一点的火光,正像夏夜里遍山开满的红心白瓣的野豆花一般。战马呜呜悲啸的声音卷在风里远远传过来,守夜人一下一下敲着更,绕着营盘用单调的步伐走着。虞姬裹紧了斗篷,把宽大的袖口遮住了那一点烛光,防它被风吹灭了。在黑暗中,守兵的长矛闪闪地发出微光。马粪的气味,血腥,干草香,静静地在清澄的夜的空气中飘荡。
她停在一座营帐前,细听里面的声音。
两个兵士赌骰子,用他们明天的军粮打赌,一个梦呓的老军呢喃地描画他家乡的香稻米的滋味。
虞姬轻轻地离开了他们。
她第二次停住的地方是在前线的木栅栏前面。杂乱地,斜坡上堆满了砍下来的树根,木椿,沙袋,石块,粘土。哨兵擎着蛇矛来往踱着,红灯笼在残破的雉堞的缺口里摇晃着,把半边天都染上一层淡淡的红光。她小心地吹熄了蜡烛,把手弯支在木栅栏上,向山下望过去;那一点一点密密猛猛的火光,闪闪烁烁,多得如同夏天草窝里的萤火虫——那就是汉王与他所招集的四方诸侯的十万雄兵云屯雨集的大营。
虞姬托着腮凝想着。冷冷的风迎面吹来,把她肩上的飘带吹得瑟瑟乱颤。她突然觉得冷,又觉得空虚,正像每一次她离开了项王的感觉一样。如果他是那炽热的,充满了烨烨的光彩,喷出耀眼欲花的ambition的火焰的太阳,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她像影子一般地跟随他,经过漆黑的暴风雨之夜,经过战场上非人的恐怖,也经过饥饿,疲劳,颠沛,永远的。当那叛军的领袖骑着天下闻名的乌骓马一阵暴风似地驰过的时候,江东的八千子弟总能够看到后面跟随着虞姬,那苍白,微笑的女人,紧紧控着马缰绳,淡绯色的织锦斗篷在风中鼓荡。十余年来,她以他的壮志为她的壮志,她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然而,每逢他睡了,她独自掌了蜡烛出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他活着,为了他的壮志而活着。他知道怎样运用他的佩刀,他的长矛,和他的江东子弟去获得他的皇冕。然而她呢?她仅仅是他的高吭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回声,渐渐轻下去,轻下去,终于死寂了。如果他的壮志成功的话——
远远地,在山下汉军的营盘里一个哨兵低低地吹起画角来,那幽幽的,凄楚的角声,单调、笨拙,然而却充满了沙场上的哀愁的角声,在澄静的夜空底下回荡着。天上的一颗大星渐渐地暗了下去。她觉得一颗滚热的泪珠落在她自己的手背上——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她将穿上宫妆,整日关在昭华殿的阴沉古黯的房子里,领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里面的寂寞。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于是其他的数不清的灿烂的流星飞进他和她享有的天宇,隔绝了她十余年来沐浴着的阳光。她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辉,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当她结束了她这为了他而活着的生命的时候,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淑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一只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和三四个殉葬的奴隶。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她又厌恶又惧怕她自己的思想。
安唬不,我今晚想得太多了!捺住它,快些捺住我的思潮!”她低下了头,握住拳头,指甲深深地掐到肉里去,她那小小的,尖下颏的脸发青而且微颤像风中的杏叶。“回去吧!只要看一看他的熟睡的脸,也许我就不会再胡思乱想了。”
她拿起蜡烛台,招呼近旁的哨兵过来用他的灯笼点亮了她的蜡烛。正当她兜紧了风帔和斗篷预备转身的时候,她突然停住了。从山脚下的敌兵的营垒里传出低低的,幽闲的,懒洋洋的唱小调的歌声。很远,很远,咬字也不大清晰,然而,风正朝山上吹,听得清清楚楚的`楚国乡村中流行的民歌《罗敷姐》。先是只有一只颤抖的,孤零的喉咙在唱,但,也许是士兵的怀乡症被淡淡的月色勾了上来了吧,四面的营盘里都合唱起来了。《罗敷姐》唱完了,一阵低低的喧笑,接着又唱起《哭长城》来。虞姬木然站着,她先是略略有些惶惑。
八们常唱这个么?”她问那替她燃蜡烛的哨兵。
笆堑模”那老兵在灯笼底下霎了霎眼,微微笑着。“我们都有些不信那班北方汉子有这般好的喉咙哩。”
虞姬不说话,手里的烛台索索地乱颤。扑地一声,灯笼和蜡烛都被风吹熄了。在昏暗中,她的一双黑眼珠直瞪瞪向前望着,像猫眼石一般地微微放光,她看到了这可怖的事实。
等那哨兵再给她点亮了蜡烛的时候,她匆匆地回到有着帅字旗的帐篷里去。她高举着蜡烛站在项王的榻前。他睡得很熟,身体微微蜷着,手塞在枕头底下,紧紧抓着一把金缕小刀。他是那种永远年轻的人们中的一个;虽然他那纷披在额前的乱发已经有几茎灰白色的,并且光阴的利刃已经在他坚凝的前额上划了几条深深的皱痕,他的睡熟的脸依旧含着一个婴孩的坦白和固执。他的粗眉毛微微皱着,鼻子带着倔强的神气,高贵的嘴唇略微下垂,仿佛是为了发命令而生的
虞姬看着他——不,不,她不能叫醒他告诉他悲惨的一切。他现在至少是愉快的;他在梦到援兵的来临,也许他还梦见内外夹攻把刘邦的大队杀得四散崩溃,也许他还梦见自
己重新做了诸侯的领袖,梦见跨了乌骓整队进了咸阳,那不太残酷了么,假如他突然明白过来援军是永远不会来了?
虞姬脸上凝结了一颗一颗大汗珠。她瞥见了布篷上悬挂着的那把佩剑——如果——如果他在梦到未来的光荣的时候忽然停止了呼吸——譬如说,那把宝剑忽然从篷顶上跌下来
刺进了他的胸膛——她被她自己的思想骇住了。汗珠顺着她的美丽的青白色的面颊向下流。红烛的火光缩得只有蚕豆小。项王在床上翻了个身。“大王,大王……”她听见她自己沙哑的声音在叫。
项王骨碌一声坐了起来,霍地一下把小刀拔出鞘来。
霸趺戳耍虞姬?有人来劫营了么?”
懊挥校没有。可是有比这个更可怕的。大王,你听。
他们立在帐篷的门边。《罗敷姐》已经成了尾声,然而合唱的兵士更多了,那悲哀的,简单的节拍从四面山脚下悠悠扬扬地传过来。“是江东的俘虏在怀念着家乡?”在一阵沉默之后,项王说。“大王,这歌声是从四面传来的。”
鞍。汉军中的楚人这样——这样多么?”
在一阵死一般的沉寂里,只有远远的几声马嘶。
澳训馈-难道刘邦已经尽得楚地了?”
虞姬的心在绞痛,当她看见项王倔强的嘴唇转成了白色,他的眼珠发出冷冷的玻璃一样的光辉,那双眼睛向前瞪着的神气是那样的可怕,使她忍不住用她宽大的袖子去掩住它。她能够觉得他的睫毛在她的掌心急促地翼翼扇动,她又觉得一串冰凉的泪珠从她手里一直滚到她的臂弯里,这是她第一次知道那英雄的叛徒也是会流泪的动物。
翱闪的……可怜的……”底下的话听不出了,她的苍白的嘴唇轻轻翕动着。他甩掉她的手,拖着沉重的脚步,歪歪斜斜走回帐篷里。她跟了进来,看见他伛偻着腰坐在榻上,双手捧着头。蜡烛只点剩了拇指长的一截。残晓的清光已经透进了帷幔。“给我点酒。”他抬起眼来说。当他提着满泛了琥珀的流光的酒盏在手里的时候,他把手撑在膝盖上,微笑地看着她。
坝菁В我们完了。我早就有些怀疑,为什么江东没有运粮到垓下来。过去的事多说也无益。我们现在只有一件事可做——冲出去。看这情形,我们是注定了要做被包围的困兽了,可是我们不要做被猎的,我们要做猎人。明天——啊,不,今天——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的行猎了。我要冲出一条血路,从汉军的军盔上面踏过去!哼,那刘邦,他以为我已经被他关进笼子里了吗?我至少还有一次畅快的围猎的机会,也许我的枪会刺穿他的心,像我刺穿一只贵重的紫貂一样。虞姬,披上你的波斯软甲,你得跟随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我们都要死在马背上。”“大王,我想你是懂得我的,”虞姬低着头,用手理着项王枕边的小刀的流苏。“这是你最后一次上战场,我愿意您充分地发挥你的神威,充分地享受屠杀的快乐。我不会跟在您的背后,让您分心,顾虑我,保护我,使得江东的子弟兵讪笑您为了一个女人失去了战斗的能力。”
班蓿那你就留在后方,让汉军的士兵发现你,去把你献给刘邦吧!”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膛。项羽冲过去托住她的腰,她的手还紧紧抓着那镶金的刀柄,项羽俯下他的含泪的火一般光明的大眼睛紧紧瞅着她。她张开她的眼,然后,仿佛受不住这样强烈的阳光似的,她又合上了它们。项羽把耳朵凑到她的颤动的唇边,他听见她在说一句他所不懂的话:“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
等她的身体渐渐冷了之后,项王把她胸脯上的刀拔了出来,在他的军衣上揩抹掉血渍。然后,咬着牙,用一种沙嗄的野猪的吼声似的声音,他喊叫:
熬曹,吹起画角!吩咐备马,我们要冲下山去!”
(一九三七年)
延伸阅读:
张爱玲《霸王别姬》读后感
项羽与虞姬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从小《霸王别姬》的故事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他们两人的爱情故事所感动。项羽每次出征打仗必然会带上虞姬,虞姬的鼓励也是项羽可以在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因素之一。虽然项羽身份显贵,还自立为西楚霸王。可项羽始终只爱虞姬一个,而虞姬也只衷情于项羽,男才女貌传为了历史的一段佳话。
张爱玲在文章中把故事设定在项羽失败的前一夜,运用了许多的环境描写,来展现古时战争的场景与氛围。在人物刻画上,张爱玲对项羽更多的是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这一英雄形象,并且是通过虞姬的“眼睛”来进行展现的。而对于虞姬的人物刻画上却侧重于心理描写,全文便是通过虞姬的心理流动来推动文章向前发展的。在战争胜负难料的时候,虞姬的心里想如果项羽战争打赢了成为了“天下主”,那么项羽会不会移情别恋喜欢上别的女人,自己会不会变成宫中的一件物品或者是摆设,独自在冰冷的宫廷中慢慢的老去、死去。因此在虞姬的潜意识里,希望项羽失败,那么这位身旁的大英雄就永远只属于她一人。当虞姬走出军营看见山下刘邦的军营,听到了“四面楚歌”的哀怨之声,她意识到项羽真的会输得一败涂地,还有可能丧掉性命,她又不忍看到项羽失败了。张爱玲在文章里极力的表现虞姬的这种矛盾心理。
当项羽意识到自己会失败,便决定把虞姬送给刘邦。因为项羽知道刘邦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凭虞姬的美貌应该会对她不薄,项羽不忍自己心爱的人陪她一同送死。当虞姬明白项羽的用意后,她知道了,他永远是属于她的。为不拖累项羽,虞姬做了一个悲壮的决定,在项羽面前自刎而死,死在心爱人的怀中,那么她也永远只属于他了,忠贞不二,至死不渝。
(1)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爱》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倾城之恋》(范柳原对白流苏说的)
(2)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
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是那么痛快。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最可厌的人,如果你细加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个可怜人。
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再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
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了,而主题永远悲观。
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实验。
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人生在世上,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到底,什么事真,什么是假?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像隔着一层,无乱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里去。
要做一件事,总能找到时间和理由;不要做一件事,总能找到借口。
感情这东西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
一个知己就像一面镜子,反应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一部分。
太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点的——同样地需要远离人群!
张爱玲小说《爱》全文
《爱》全文: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爱》创作背景: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她初涉文坛之时,便在《天才梦》中洞穿了“生命是华美却暗藏着虱子的一袭袍”,赞美生命,同时敏感到它的破绽,这也是她此后创作爆发期的一贯主题。时间的无涯、迷惘的威胁、时代的崩坏,浓缩于爱,皆是有缺。《爱》这篇散文写于1944年,时年张爱玲正处于热恋之中。她在此以波澜不惊的语气和轻描淡写的笔调,道出了两性情爱的秘密。
《爱》赏析:
“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作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感。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凉的关于“爱”的故事。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说有无数的美好憧憬。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结果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张爱玲在此另起一段,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就冷酷地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意象总是与美丽缠绵的爱情相联系。
《诗经》中《桃天》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描绘了喜气、欢欣的场景;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传达了既是个人的又是共同的经验;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剧,以丽人的斑斑血迹描画的一幅桃花扇为道具演绎世间的悲欢离合,抒发家国兴亡之感。以上种种以桃花、爱情交相映照的文学作品历经千百年而魅力不衰本来,以张爱玲的天才和妙笔不难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同样动人的桃花爱情故事,然而,她“就这样就完了”没有希望,没有余地,只有无尽的遗憾和深深的无奈。
可是,不曾想,张爱玲在紧接的一段,寥寥数语,把以为“就这样就完了”的爱的故事平静地推向了高潮那个曾如桃花般春华妙龄的女子,在成为历尽沧桑的老妇人之时,还“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那刚要开始就已结束的了无痕迹的“爱”,是何等的虚无又是何等的强大!也许那年轻人的一声问候并没有什么深意,而她却赋予了它无比巨大的想像和希望,那一刻,那一晚竟化为了生命中的永恒,成为无情岁月里、悲凉人生中可以时时怀想的一段闪亮时光。这就是张爱玲的爱那样的凄美绝美又那样的无助无奈。
通常,张爱玲在她的散文里言及的多是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身边感受。她有滋有味地品尝着世俗人生的种种乐趣,但又能超越庸常和浅薄。她的灵智和深刻是在娓妮道来中的不经意的流露,往往举重若轻。一个女人一波三折的坎坷命运,一个女人历经苦难而痴痴不忘某种朦胧的爱的'宿命,张爱玲仅有简洁的几笔,看似淡淡的,却有令人触目惊心、悲从中来的感染力。
至此,故事真正完结,张爱玲却欲罢不能,在最后一段忍不住要为她所体认的“爱”再作诠释:“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是典型的张爱玲的调子,张爱玲的苍凉。爱是人生极其重要的章节,不能不遭遇又难以遭遇不能不追寻又难以追寻,它是千万人、千万年中的“刚巧”——潜伏的是落花流水的偶然,莺飞燕过的渺茫啊!尽管张爱玲在前面故事的叙述中保持着冷静,最终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她的悲音。
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里阐述她的创作理念:“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可以说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子无论是她的散文或是小说,无论她以素朴或是华艳的风格呈现。此篇作者对于逝水流年的敏感,对于美和爱稍纵即逝的无奈,对于女人无以把握自身命运的悲哀,也无不渗透着一种苍茫感、悲凉感。而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切都浓缩在仅仅三百多字的篇幅里,正是“妙在短才抬头,已经完了,更使人低徊不已。”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有《张爱玲散文》《张爱玲全集》等文集。
★ 张爱玲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