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诗意的语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keditxin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流淌诗意的语文(共含6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editxin”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流淌诗意的语文

篇1:流淌诗意的语文

流淌诗意的语文

流淌诗意的语文

摘要:随着人们的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强,对教育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当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时,我们说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也是诗意。笔者认为诗意语文要将给人以美感享受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博”、“ 实”、“悟”、“美”四字构建诗意语文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里流淌,让学生立身诗意语文的殿堂。

关键字:诗意语文 博 实 悟 美

随着人们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对教育的要求日益提升。就如语文,不少人将语文提高到跟艺术一样的一门学科。袁卫星老师对语文有这样一段描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语文这么诗意,这么难,很多人害怕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应试思想的束缚,将立足点放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上。当我们面对学生呆滞的眼神,无动于衷的冷漠表情,我们要大胆创新。吕型伟先生说过,“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教法、创新课堂,巧妙拨动学生心中敏感的那根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使他们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如此下来,语文该怎么教呢?我们越发迷惘。

或许,我们不能像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窦桂梅老师等特级教师那样旗帜鲜明的展现自己的风格,但我们不乏勤学好学之心,我们同样会思考,我们可以选取一种思想,来模仿、反思、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们再看袁老师的那句话,所写都是语文的内容。稍微用心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选进语文教材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精约优美、含蓄深厚的文字,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炼,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负载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人类绵延千年的文明。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语文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以诗意的内容作为载体。因此可以说,语文的本色是诗意,语文的灵魂是诗意,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诗意的。

结合语文的诗意内容,笔者认为,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是我们模仿的一个不错选择。自王老师推出《一夜的工作》并大张旗鼓地“扯起诗意语文这面大旗”开始,诗意语文便一直显露出复杂的面貌,小语界内外对诗意语文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特别是在他推出“新概念作文”和《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之后,这种争辩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原先对诗意语文还有一点模糊感觉的人则开始茫然了,甚至惊呼:“这也是诗意语文?”

对于诗意语文,笔者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一棒打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结构,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人文中的人文”的学科,一种纯粹的精神性的创造与存在,有不同的声音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究竟什么是诗意语文呢?

“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诗意语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有这样的解释:象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美感是诗意的最显著的特征。因而,诗意语文应该将给人以美感享受作为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诗意语文应立足于“博”、“实”、“悟”、“美”四字,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数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内涵极为广博,思想亦十分深刻。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就认为:“一部作品并不是独立自在地对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白式的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在它的读者中激起它的回响,并将作品从词语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这需要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

诗意的语文要把语文讲得美,课堂上得美,老师的基本功要跟得上,课前的功夫做到家。对文本一知半解,拿一本语文书就想上好语文课,这样的情况在诗意语文的课堂上是不会也是不能出现的。诗意的语文要求老师是一个“杂家”,在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及。不论是天文地理还是科学玄幻,我们都要以“尽入我彀中”的态度对待。王崧舟老师十分重视提升自己的学识。他把读书看作是跟吃饭、呼吸同等重要的事,他读书不分“青红皂白”,广泛涉猎。读书堆积起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底蕴厚了,你在课堂上的底气也就足了。王老师在备《长相思》时,广博的学识使他经历了“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变为婴儿”的三次精神变化,将1万多字的材料整合成1493字的文本细读,最后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诗意语文首先要到做到“博”.广博的学识是诗意语文的基础准备。没有它,诗意语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岌岌可危。

有人说教师都是演员,但诗意语文却要求教师讲求实在,它不要花拳绣腿的作秀,因为诗意的语文是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上,甚至是一些常态课上,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况:在阅读课堂上为了创设情境,老师在课堂上堆积起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音乐,将一节好好的阅读课上成展览课、音乐课、品德课、常识课。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完全不在乎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节课下来,老师夸夸其谈,天花乱坠,学生昏昏沉沉,不知所云。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老师曲解了语文课堂,使课堂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些教师教学这一课时,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实施教学,以期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背景,激发情感。有些教师像背台词一样大段大段地背着诗意般的语言,一个人在台上声嘶力竭,激情澎湃。乍一看,这样的教学,手段多样且先进,很“好看”,思想很饱满。可学生并无半点收获。在本单元的教材导语部分,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这是一个“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的阅读方法、能力的专项训练。根据这一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学习这一课,恰恰不适合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而是应着力于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静心潜心阅读课文,从它的字里行间体会内含的精神或情感,以此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内涵,品评语言滋味的能力。

诗意语文应讲求“实”字,立足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摒弃掉花哨的表演,将语文回归本真,创设情境应立足学生的发展、课堂的教学重点,要用之有度。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诗意语文就是要以人为本,让学生在简简单单中实实在在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好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的书籍,读之三日不知肉味;好的课堂,会让学生通过自身感悟获得知识。诗意语文要做到一个“悟”字。“悟”者,了解、领会也。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触动,从而领会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我们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需要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存在,通其气,辨其味,感其情,品其美。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人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到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本领。感悟以已有的相似的知识或经验为前提,也因它们的'差异而产生差异;感悟是学习者自己的内心体验,不能专靠告诉;感悟是模糊的。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三年级课文《荷花》一课时,巧妙地用调换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悟“冒”字的神韵。

首先老师问学生:什么叫“冒”?(学生说了几个都说不清楚。)

老师说:“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清楚了反而不正常了。”

学生很诧异。

老师说:谁自己给“冒”换个说法?

生答:“钻、长、生、高、挤……”

师引导学生看媒体,边看边用动情的语言描述,在学生通过媒体充分看到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动人风姿后,再问学生,白荷花怎样的长出来叫冒出来?学生有的说喜气洋洋地长出来,有的说争先恐后地长出来,有的说神气地长出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喜气洋洋、争先恐后……”这些词道尽了白荷花冒出来时的神采与风姿、情态、心情,物化的东西人格化了。于是老师总结道:“对,白荷花喜气洋洋、争先恐后、神气地钻出来就是冒,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读好这个冒。”

这个“冒”的品悟过程足足用了十分钟。虽然学生可能还不能清楚地描述“冒”的概念,但却从他们的朗读中已明显感到他们真正领会了“冒”字的情味和神韵,以及作者所传递的模糊语义,一个“冒”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而且带动了整个画面,鲜活地在学生心中呈现。汉语的魅力在老师引导学生自悟的过程中呈现出愈加浓烈的色彩。

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老师强硬的解读,学生没有死记硬背,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感悟获得知识。这样,知识才被学生真正内化成自己所有。

四、美

诗意语文最终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美”.这是一种浑然天成之美,它不矫揉,不造作,完全是发乎真性情;这是一种人性之美,它关注学生,立足发展。语文就是语文。我们不必给语文加太多的束缚。一切语文素养、能力,都是内在于人的,不能靠给予,而要学生自主建构生成。诗意语文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一个人的发展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把学生逐步培养成语文生活的主人。这样的语文才能体现出一种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哲学诗人海德格林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我们以博、实、悟、美来构建我们的语文课堂,让诗意在语文课堂里流淌,让学生立身诗意语文的殿堂。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2]王崧舟。诗意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让诗意在语文课堂中流淌》   网络

[4] 盛新凤《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网络

[5] 江洪春《正在“异化”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12

[6] 卢青云《诗意的语文 生命的咏唱――王崧舟、<两小儿辩日>及诗意语文的教学论理》《江苏教育研究》2008.08

篇2: 春天,流淌的诗意

春天,流淌的诗意

春天,给些想象吧

让我的诗意如丝绸的雨落入繁华

苍白的大地戴寓着思念

晴光里荡起心底的'秘密

它要蓄意一场革命

让率真任性的绿

带骨带肉的滋生

漫延久违的心疼

我的眼睛开始说话

音节,歌吟,回复风雅的诗心

斑驳的大树

似情窦初开的少年

一点懵懂稚嫩的芽尖

窒息了我的呼吸

春天里,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婉约在江南的雨燕里蹁跹

小桥,流水,古道

桃蹊,竹苑,楼宇

晚归的夕阳渡,徜徉

满坡的菜花黄

比如,还有我的

春天里初生的爱情……

篇3:诗意在我心中流淌[学生习作](网友来稿)

诗意在我心中流淌[学生习作](网友来稿)

湖北 代晓英

“如果我读一本书,而这本书使我浑身发冷,什么火也无法使我暖和起来,我知道那便是诗。”美国诗人狄金森如是说。而我认为:读一首好诗,让你心情荡漾,那便是好诗。

在昏黄的路灯下,一幅黄底蓝字的诗歌跃入我的眼帘: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一束淡雅的花

把黎明轻轻唤醒

一颗柔软的心

给世界寄上祝福的声音

古人说齿颊生香,用在此时此地的我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我的目光在那清雅的文字上跳跃。不,应当是那清雅的文字在我的眼波里跳跃,它不只是跳跃,而且化作了溪流,变成清泉,润润地、缓缓地流过我的心田。在如水的月色里,文字也融入了月色,变成了月色,变成一道柔和的思想的光束。

今天,是一个幸福的日子

空中弥漫着季节的清味

盛满清水 让娇羞的维菊

开上古旧的陶瓶

和着老歌的声音

静静聆听回忆的心

月色多情,仿佛专为点缀这段文字。而我恍如当年在教堂外流浪的苏比,当美妙的圣诞音乐随着清风缓缓飘过来的时候,他醍醐灌顶,突然萌发了一切重新开始的念头。而眼前蓝色的文字,一如当年的琴键上的音符,让纷乱的思绪一缕一缕的飘升。

今天是一个美好的日子

柠檬色的晨光

洒满沉默的窗棂

窗外的花园

在风的感染下

笑成抒情的风景

生活中有许多亮丽的风景,而眼前的'文字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留下不同的风景。有人用指挥棒创造了辉煌乐章,有人一砖一石建造了华丽大厦,有人用一笔一划谱写了人生壮歌。而我又建造了什么?在人生路上,有人留下一条笔直延伸的实线,而有的只留下一条模糊朦胧的虚线,我留下的又是哪一种?

今天 是一个朴素的日子

流水已映不出年轻的影子

往事淡远 只是一扇褪色的画屏

岁月漫漫 谁说就是一座迷雾森林

今天不也睁大绿色的眼睛

岁月漫漫,但有些往事不会随着时间远去。眼前关于诗人的记忆纷至沓来,为杜十娘刚烈决择击节赞叹的《决绝》,为失意的文人而扼腕的《中国的士》,为历史名人诗坛巨星李白谱写的《灰衣》,写在《五月》首期扉页上的《五月的鲜花》……这些灿然的作品,像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永远吸引着江中的学子,构筑着校园的丰碑。而我有幸成为了他的读者,也有幸成为了他的听众。

那个路过橱窗偶遇顾城的好诗,便匆忙掏出纸笔的少年是他吗?

那个博览群书,在毕业论文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寂寞梅花》毕恭毕敬交给导师的那个青年是他吗?

那个站在三尺讲台,指点江山,板书着激扬文字的教师是他吗?

今天,是一个节日

今天,是一个感动的时间

有人会轻抚琴键

有人会深情歌吟

有人会流下泪水

而我只能在雪白的纸上

画上小路 森林 微笑和星星……

不错,今天是一个节日,是一个感动的时间,在如水的月色下,我写下了一种感动,关于诗的感动。

注:引江陵中学校园文学刊物《五月》姚瑶主编的诗《今天,是一个节日》,有删减。

作者邮箱: dxy73@yahoo.com.cn

篇4:读《诗意语文》

什么是底蕴?王菘舟老师说:“打个比方,有点像水库蓄水。千岛湖,是杭州一个著名的风景点,蓄水180亿立方米,比西湖大3000多倍,够可以了;三峡呢,那就更不得了,390亿立方米的蓄水量,比两个千岛湖还要大。这就是底蕴,蓄水量越大,底蕴越深、越厚。”

在他看来,人的底蕴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没有底蕴,或者底蕴不厚实,哪怕你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那也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没有杀伤力和战斗力。他说:“有些人课可以上得很漂亮,一片锦绣,万般风情,现场能把你唬得晕头转向、不思不想。但是,过一阵子你再这么一回味,一咀嚼,你会发现,这种课经不起推敲,花样繁多,漏洞百出,真正留下来的东西像孔乙己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他的问题不出在技巧本身,他的技巧可以玩得非常娴熟;他问题也不是出在设计和架构上,他的设计和架构可以说是别出心裁,很有创意。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依我看,还是底蕴不够,能量太小。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

我非常赞同王菘舟老师的观点。语文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面对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性情灵动、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这源于教师的个性特征及语文功底。每学期的学校公开课上我们也总能看到令人赞叹的精彩的课堂,咀嚼反思,感到语文教学的艺术设计固然重要,但它毕竟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之本还是教师的知识底蕴。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使者,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同时,新课程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每一篇课文不仅涉及到学科基础知识,而且关联着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大到天宇苍穹,小到微土尘埃。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完成“传承文化”这神圣而艰巨的使命,重中之重就是加强文化素养,积淀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这底蕴从哪儿来呢?王菘舟老师说:“底蕴是书堆起来的”!他的藏书有六千多册!随时随地都在读书。这让我想起了窦桂梅老师,自1995年到,她的阅读量达到数百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多万的文摘卡片。难怪他们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教材和课堂,成为令人敬仰的名师!原因在于他们充满感情和兴趣地投入了阅读的海洋,积淀了宽厚和坚实的文化底蕴。

读了文章,反观自己,“名师”我自然无法企及,但“阅读”咱也可以!阅读精美的文字,享受温暖的阳光从文字中散发出来!读书永远不晚!从现在起我也要用读书这剂心灵鸡汤来滋养正在“气虚”的自己。“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华!底气足了,课堂上才会时时处处闪现亮点。

当然,文化底蕴不是一天两天,读一本书两本书的事,也不是一个“作秀”的过程,它是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对人文精神的提炼,对现实生活的体验,需要不断地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它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追求。如果我们把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当成自身的一种生理所需,理所当然地去读书,去感受生活。那么你的谈吐、人格,还有你的课堂所展现的魅力慢慢地也会像名师的课堂一样是“光芒万丈”的,而绝非是“一米阳光&rdquo

篇5:语文的诗意

语文的诗意

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如此地远离诗歌和诗意?语文教学中诗的失落和诗意的苍白 是现代高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当代教育急功近利的集中表现抑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长河中的一 段逆流?

我爱文学特别爱诗歌。从屈原、李白到莎士比亚和普希金、从郭小川、舒婷到裴多菲和雪莱,诗滋润了我 的爱心,培育了我的正义和批判情怀,也给了我诗意般的人生和追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 唐朝设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 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章回小说无诗不足以成体,散文随笔无诗不足以传神。喜幛、挽联、墓志铭以至奏 折文书都有诗体或诗句。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经夫妇,美 教化,厚人伦”。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阅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 华文明的温馨里。

在我看来,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 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文饭诗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 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 感染的过程。

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呼唤着诗歌和诗意的回归。不仅教材和教学内容应以文学作品为主,更重要的是, 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诗的本质是创造,诗的灵魂是创造 。追求语文的诗意,就是追求语文的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创造自己思想的过程。人物形象不可概念化,段落划分可以见仁见智,一篇作文更应 该允许一百个学生有一百种写法。语文,应该诗意地栖息或永驻在艺术及创造的殿堂。从现代文明意义上来说 ,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 魂的粮食。”诗歌就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陶行知先生还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 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地扩大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 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这三大支柱是语文学科也是学生精神生 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语文,要时时奏响学生心中的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鲜明的想像创 造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在语文面前,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

追求语文的诗意吧!把充满热情的青春情怀还给学生,把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还给学生!

篇6:流淌

期末考试,我成绩极度下滑。我无法面对自己,更无法原谅自己,怎么会搞得一团糟。整个暑假,我只好整日用题山卷海来淹没自己,却不敢触及爸妈满是期望的眼神。室外烈日炎炎,可是阳光似乎从未照进我的窗户,我的内心一片阴霾。

那天夜里狂风暴雨,第二天清晨空气格外清新。“出去走走吧,别总闷在屋里。”妈妈心疼的说。我仔细一想,出去也好,在家里头昏脑涨,学习效果微小,出去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吧。我就应付似地走出家门。我绕开喧闹的广场和公园,向一条毫无人烟的小巷子走去,真的怕见任何人。

不知不觉,到了小巷的尽头,那是一大片的田野:那里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田里玉米可能是被昨夜的暴风雨压害惨了,倒的乱七八糟,有一些贴在地面,更有蔫儿了。旁边还有几片高高的杨树林,在树林和玉米地之间,有点点金黄。我快步走过去,是几棵棵向日葵,有四五棵稍低的挺立着,他们好像是在为田中的玉米站岗放哨,更像要和身旁的杨树一比高低。另外几棵高的茎都被刮倒在地,可那翠绿的叶子,每片都是向上生长,她那金色的花盘虽然随着茎的弯曲悬在半空,却依然开的欢喜,抬头笔挺地向着太阳。花盘真漂亮!又大又圆,像一个个黄色的金盘子,又像天上那亮灿灿的太阳。她巨大的花盘四周,金黄的花瓣依次排列,整个花盘像可爱胖娃娃的脸庞,笑容那么灿烂!那娃娃脸上还流动着几颗露珠,这一定是昨夜与暴风雨搏斗留下的痕迹吧,是泪珠?不,汗水,英勇厮杀的汗水。向日葵啊,一生只开一朵,要开的洋洋洒洒,开的灿烂辉煌,哪怕再大的风雨,也不能摧残她灿烂的笑容,它要长在向日葵的最顶端,把最耀眼的金黄送给自己,哪怕茎秆弯曲,也追随太阳。

忽然,我心中的那扇紧闭的大门好像打开了,久违的阳光烘干了我潮湿阴冷的心。我要走出心中那满是灰尘的小屋,让阳光走进我的心房,让阳光驱赶我所有的坏毛病:懒惰、拖拉、贪玩……一切的坏毛病坏习惯都见鬼去吧。我要抓住每分每秒,刻苦勤奋不会再是喊喊口号。

我再凝视这向日葵--上帝派来惊醒我的天使,忽而觉得特别轻松。是啊,失败了并不可怕,要有阳光般的心态永远积极向上。我要和向日葵为伍,我要立在她的身旁,让阳光在我心中流淌。

真的,最想躺在向日葵上,心儿永远向着阳光。

语文的诗意

诗意

流淌的近义词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

诗意广告语

诗意散文

诗意扬州

诗意签名

流淌的善意散文随笔

思念流淌爱情诗歌

流淌诗意的语文(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流淌诗意的语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