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第六册十八课白毛女(节选)(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诛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六册十八课白毛女(节选)
18白毛女(节选)
贺敬之丁毅等
教学目的
1.了解歌剧的特点,了解<白毛女>对我国新歌剧的贡献。
2.认识<白毛女>的戏剧冲突,了解中国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剥削压迫下所过的奴隶式生活。
3.理解对比手法在戏剧艺术中的运用。欣赏剧本中的精彩片段。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歌词、说白的分析了解歌剧的特点及剧情。欣赏精彩片段,深化对剧中主要人物性格了解,并把握本课的主要艺术特点。
2.难点:启发学生理解歌剧语言具有性格化、音乐美又具大量潜台词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请学生阅读<白毛女>剧本及课文戏剧知识短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诓(kuang1) 剔(ti1) 和面(huo2) 玉茭子(jiao1)
踉跄(Iiang4)(qiang4) 轻薄(bo2) 泥坯(pi1)
屯门(tun2) 答理(da1)
3.解释下列词语。
踉跄: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多指对女性)。
答理:理睬。
二、导入
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故事。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佃农的女儿因为聪明美丽,被村里的地主看上了。地主逼死老农、抢走孤女并占为已有。不久,地主要娶妻,视这孤女为障碍,图谋杀死她。阴谋被好心的老妈子得知,她深夜放走了孤女。孤女逃进深山,躲在山洞里,昼伏夜出。她以野菜树根和山里奶奶庙中一些供品为生,生活了近十年。由于不见日光、缺少食盐,头发、皮肤全都变白。当地不明真相的人,偶见其出没在奶奶庙,便迷信地称她为“白毛仙姑”。八路军到来后,救出了这白毛女子,使她重返人间。
对这故事,有人一笑置之,有人认为可写成反封建迷信的小故事。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等人独具慧眼,把它写成歌剧,并揭示它鲜明的社会意义: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全剧五幕十六场。课文选自第一幕,请同学们把第一幕第一场默读一遍,了解内容大意。
三、正课
1.提问:歌剧在形式上与小说、散文有何不同?
讨论并归纳:歌剧是以说白、唱词为主,加上少量的舞台提示。如果要上演,还要谱曲,加上舞台美术、灯光、舞蹈动作等配合才行。戏剧的分幕分场,相当于小说的分章、分段,表示内容、时间、地点的不同。
2.提问:从情节安排上看,为何要把故事安排在风雪除夕夜这一背景中?
(1)风雪为全剧定下悲剧气氛。除夕盼团圆之常情引人共鸣。躲账七天冒险回家的杨白劳,偷得片刻团聚之欢,反衬以下悲剧。这里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2)为情节发展冲突提供典型环境:①恶劣的自然环境。②可怕的年关逃债的社会环境;旧俗在年底。债主逼上门,穷人躲出门,躲过除夕夜,又可挨一年。杨白劳饥寒难耐提前归家,希望大雪封住讨债路,忍饥受冻愿天寒,眼看债关将闯过,但不幸骨肉离散飞横祸。这种安排,
情节曲折,冲突尖锐。
3.第一场写了哪些不同场景?各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按人物上场分四个场景:(1)喜儿做窝窝头,热盼爹爹回来过个团圆年。(2)父女欢聚对话,希望过个平安年。(3)王大婶子来串门,与杨白劳商量两家儿女婚嫁大事。(4)穆仁智上门,软硬兼施,骗杨白劳去黄家。 。
这四个场景构成情节发展:盼团聚,忧中有喜一暂团聚,去忧为喜一议婚嫁,喜上加悲一聚又散,悲从中来。同时展示了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情景,他们一年到头辛勤劳动,结果却吃不饱、穿不暖。佳节团圆的`片刻的欢乐却也被地主派来的狗腿子夺走。戏剧冲突已露端倪。
4.共同欣赏“扎红头绳”唱段:两段对唱表现杨白劳和喜儿什么样的心情?父女俩的唱词基本一致,对表现父女俩的心情有何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两个唱段分别表现了杨白劳非常疼爱女儿的心情。表现了喜儿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温暖和喜悦、欢快的心情,也表现喜儿爱美的心情。父女俩的唱词基本一致,可以表现他们心心相印:在杨白劳,是感叹自己的钱少不能给女儿买花,抒发自己只能扯上二尺红头绳的心意;在喜儿,则是深知父亲的艰辛,也深知父亲对自己的疼爱。
5.现在细读唱词说白,参考动作提示和场景说明,看看这些语言表达主要人物什么性格和思想感情。
讨论归纳:喜儿家庭贫寒,三岁死去娘,与爹相依为命,身世悲惨。却仍热爱生活,希望躲账在外的爹爹快回家过团圆年。她爹爹躲账在外,她与大春一起上山砍柴。除夕夜爹回来。她为爹拍打身上雪花。烧柴让爹取暖,还要蒸馍给爹充饥,体贴敬爱爹爹而又勤劳会持家,她为爹带来的红头绳而欢乐,爱美,向往平和的生活,希望门神保平安。她和王大婶亲如一家,邀大婶一起过年,善良友爱。这样好的女孩将被逼得变成活“鬼”,令人见之肝肠欲裂。
杨白劳躲账七天,挨冻受饿,只求熬过年关。他回家时畏畏缩缩。担惊受怕。回家第一句就打听债主是否上门逼债。他对讨债人几天没有上门半信半疑,最后却放下心来,他希望天黑大雪封路,讨债人难以上门,以为又躲过年关。足见他对地主本质认识还不够彻底。他爱女儿,也希望过上平安年,他辛苦赚钱买来二斤面却遮遮掩掩,可见对地主的畏惧。他为女儿买红头绳,贴门神保平安,还指望等上个好年月嫁女,可见他对生活抱有希望,但却寄希望于“门神”。他害怕地主账房穆仁智上门,却只得开门让他进来,他害怕,哀求却不知哀求无用。总之他是个善良、胆小、懦弱,尚未觉醒的封建社会贫苦农民。
四、小结
总之,第一场所写的这些内容,不但唤起人们对杨白劳父女的同情。而且唤起人们对喜儿的喜爱,激起人们对地主黄世仁的切齿痛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贺敬之丁毅等
教学目的
1.了解歌剧的特点,了解<白毛女>对我国新歌剧的贡献。
2.认识<白毛女>的戏剧冲突,了解中国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剥削压迫下所过的奴隶式生活。
3.理解对比手法在戏剧艺术中的运用。欣赏剧本中的`精彩片段。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歌词、说白的分析了解歌剧的特点及剧情。欣赏精彩片段,深化对剧中主要人物性格了解,并把握本课的主要艺术特点。
2.难点:启发学生理解歌剧语言具有性格化、音乐美又具大量潜台词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请学生阅读<白毛女>剧本及课文戏剧知识短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诓(kuang1) 剔(ti1) 和面(huo2) 玉茭子(jiao1)
踉跄(Iiang4)(qiang4) 轻薄(bo2) 泥坯(pi1)
屯门(tun2) 答理(da1)
3.解释下列词语。
踉跄: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多指对女性)。
答理:理睬。
二、导入
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故事。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佃农的女儿因为聪明美丽,被村里的地主看上了。地主逼死老农、抢走孤女并占为已有。不久,地主要娶妻,视这孤女为障碍,图谋杀死她。阴谋被好心的老妈子得知,她深夜放走了孤女。孤女逃进深山,躲在山洞里,昼伏夜出。她以野菜树根和山里奶奶庙中一些供品为生,生活了近十年。由于不见日光、缺少食盐,头发、皮肤全都变白。当地不明真相的人,偶见其出没在奶奶庙,便迷信地称她为“白毛仙姑”。八路军到来后,救出了这白毛女子,使她重返人间。
对这故事,有人一笑置之,有人认为可写成反封建迷信的小故事。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等人独具慧眼,把它写成歌剧,并揭示它鲜明的社会意义: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全剧五幕十六场。课文选自第一幕,请同学们把第一幕第一场默读一遍,了解内容大意。
三、正课
1.提问:歌剧在形式上与小说、散文有何不同?
[4]
第六册八课菜园小记
8菜园小记
吴伯箫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以小见大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学习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以小见大,记叙、描写、抒情融合的写法上。
2.难点:领会“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肥硕(shuo4) 自给(ji3) 姹紫嫣红(cha4)(yan1) 槿(jin3)
甬(y6ng) 稠(chou2) 绛紫(jian4)
菜畦(qi2) 侍弄(shi4) 窖qiao4)
韭菜(jiu3) 石窠(ke1) 涔(cen2)
洌(lie4) 濯(zhuo2) 权(cha4)
矍铄(jue2 shuo4)掐(qia1) 腌渍(yan1 zi4)
庶(shu4) 抟(tuan2) 苔(tai1)
煦暖(xu4) 芜荽(yan2 sui1) 茬(cha2)
2.解释下列词语。
(1)姹紫嫣红:形容颜色好看。
(2)繁盛:繁荣兴盛。
(3)异香:异乎寻常的的香味。
(4)见缝插针:比喻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5)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好处、长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6)涔涔地:形容泉水不断地流出。.
(7)夜雨剪春韭:见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shang1)(古酒杯)”。
(8)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
(9)西河南阳之寿:《礼记・檀弓》曾子谓子夏日。“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抱朴子》:“南阳都县山中有甘谷,谷中皆菊花,花堕水中,居人饮之多寿,有及一百四五十岁者。”课文指高寿。
3.(1)粗读课文,为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中心。
(2)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吴伯箫(1906一)原名吴熙成,曾用笔名山屋、天荪。山东省莱芜县人。抗战第二年赴延安。曾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科长,张家口华北联大中文系副主任,东北大学社科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主编<东北文化>,全国解放后,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教社副社长,文学讲习所所长,<文艺学习>编委,中科院文研所副所长。代表作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吴伯箫曾在延安生活八年之久,亲身参加过大生产运动,据说还是一名纺线能手。对这段生活。他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以此生活写了一组散文,是自己的所见所历,真情实感。
2.导语
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外闻名。在抗日战争那艰苦的岁月,为粉碎敌人围困,毛主席向延安军民发出“自力更生”的号召,于是延安军民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作者曾亲自经历这场伟大的运动并在60年代初期,国家暂时困难时期,高瞻远瞩,以深入开掘。带着对延安大生产运动深切的怀念和珍爱的心情,以小见大地写了一组回忆大生产运动的生活散文,<菜园小记>也是其中的一篇。
这一组包括本文在内的散文,发表后给当时的全中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也标志着吴伯箫散文艺术风格的成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菜园小记>,看看作者笔下的菜园那样清新和优美的'描写,怎么就能表达那么广与深的思想内容。
三、正课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中心。
讨论并归纳:全文以菜园种菜为线索,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引子。
第二部分:(第3至6自然段)菜地概貌。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完)菜地劳动情况和乐趣。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7自然段)写“我们种的那块菜园”的优越条件。第二层:(第8至10自然段)写种菜的艰辛与乐趣。(全文重点)第三层:(第11至12自然段)写菜、瓜的生长与丰收。
中心是:课文通过作者对当年在蓝家坪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难忘岁月的回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提问:引子部分把花和菜的作用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①突出菜的实用价值,说明种菜比种花更好。②表现不尚奢华,追求朴实的观点。③定下全文感情基调。④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3.提问:第二部分通过哪些方面写果园反映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讨论并归纳:菜园一果园一花园。对花、果树从品种、形态、颜色、香味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写出了这个园子生气蓬勃、美丽诱人的景色,反映了在这艰苦年代里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4.提问:课文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作者用意何在?
讨论并归纳:介绍当时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作者的用意是把所记的小事放到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上、为赋予其革命的战斗内涵提供并取得依据。
5.提问:读课文、试说说当年延安人的精神生活。
讨论并归纳:课文从三方面谈延安人当年精神生活的“乐趣。”①劳动本身就有无限的乐趣,在刻苦学习和紧张的间隙里种菜,也是很有趣的生活,收获的愉快,更是任何物
第六册十一课孔乙己
第三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这个单元欣赏小说。所选的五篇古今中外的小说,有的揭示旧时代的“国民性”问题,有的鞭挞见风转舵的丑恶现象,有的歌颂杀富济贫的英雄豪情,有的表现少年成长的历程……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彩。欣赏这些小说,要重视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趣味。
在第五册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说的三要素,要进行复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的情节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本单元要在已有的基础上。,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
11.孔乙己
鲁 迅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 .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i2) 附和(he4) 分辩(bian4) 不屑置辩(xie4)
咸亨酒店(heng1)砚(yan4) 荤菜(hun1) 羼水(chan4)
拭(shi4) 蘸(zhan4) 惋惜(wan3) 阔绰(chuo4)
舀水(yao3) 涨红(zhang4) 绽出(zhan4) 哄笑(hong1)
间或(jian4) 着了慌(zhao2)打折(she2) 门槛(kan3)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概。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3.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介绍鲁镇咸亨酒店大概情况的作用。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社戏》《故乡》以及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的《鲁迅自传》。
本文写于19冬,发表于19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正课
1.速读课文,了
第六册十九课一个都不能少(节选)
19一个都不能少(节选)
施洋生
教学目的
1.认识电影剧本的一般常识。
2.学习文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的描写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通过本文故事,了解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和问题,认识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复述本文故事,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难点:培养阅读和欣赏电影剧本的能力。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通读全文,初步掌握课文内容。
2.给下列生字注音:
招揽(1an3) 慷慨解囊(nang2) 营业额(e2)
3.解释下列词语。
招揽:招引(顾客)。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茫然四顾:完全不知地四下里看。
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二、导人
许多人都喜欢看电影,因为电影有很强的直观性,声像兼备,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一部好电影给人的艺术享受总是十分强烈、经久难忘的,而好电影首先来源于好剧本。电影剧本的表述形式与一般故事的表述形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在于都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不同在于电影剧本还要适应电影是视觉艺术这一特点,细节要具体真实,避免静止的冗长的人物对话,要把抽象的思想化为直观的电影画面。电影剧本中的人物对话要精辟简短,要与画面结合起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的片断。
三、正课
1.默读课文,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1)电视台里张老师深情寻学生 (2)大排挡中李
望水有幸遇好人 (3)师生团圆、满载回乡。
2.提问:第一段中写到:“导演安排她(张春花)跟主持人坐在一起,她看看主持人,把身子往外移移,主持人对她笑笑,她也想笑,可怎么也笑不出来。”这里她“把身子往外移移”是为什么?又为什么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讨论并归纳:“把身子往外移移”,是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大场面,有点怯场:“怎么也笑不出来”是因为紧张。
3.提问:张春花在电视台演播室的一系列表情、动作的描写,主要表现她什么心理?体现她什么性格特点?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她的心理?
讨论并归纳:描写张春花在演播室的表情、动作的句子还很多,如“演播室的灯一下亮了,刺得她眼睛也睁不开……张春花眼睛迷乱地看着,不知所措。”当主持人要求她说话时,“张春花看看主持人,又对着前面那个黑洞洞的镜头看看。不知该说什么。主持人示意她说。她迷糊着眼,仍然不知说什么。”“张春花的头一直低着,不敢看前面的镜头,也不敢说话。”“张春花看看前面的镜头,嘴张了一下,脸憋得通红。一时说不出话来”……等等,这一系列表情、动作的描写,主要表现她紧张、怯场的心理。表现她性格的内向、拘谨、含蓄。这些性格和心理的特征,若是写小说,就可以直接通过心理描写或作者议论来展示,可是在电影剧本中,则只能通过人物自身的神态、动作来反映,把抽象的心理、性格化为直观的电影画面让观众看到。
4.提问:大排挡的老板是个怎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老板忙于做生意,原先对打工的李望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关心,当李望水看着电视突然哭了,才引起他的注目。当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后,马上主动给电视台打电话,并把李望水送去,还把一天的营业额送给李望水还债,然后扭头就走。这些都表现出他是个热情、仗义、同情失学儿童的好人。
四、小结
这是一篇以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电影剧本。它没有特别列出场景说明、神态动作说明,而是把这些直接揉在故事的`叙述中。这种写法适合于对话较少的故事,便于娓娓叙事,营造出一种连贯、流畅的叙事风格。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熟读课文两遍。
2.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木然 自强不息 慷慨解囊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剧本的两节。了解到张春花老师找到了她的学生李望水。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最后一节,看看师生团圆后,他们怎样了。
三、正课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一节。概括说说这里主要写了哪两个场面。明确如下:
本部分主要写了两个场面。一是回乡的汽车上,记者对张春花、村长、李望水的采访。二是回到水泉小学,村民们围观捐赠仪式的场面。
2.提问:记者对张春花、村长、李望水的采访,对话中交代了哪些情节?有何作用?
讨论并归纳:记者与张老师的对话中交代了张老师寻找学生李望水的事情在城里引起的强烈反响,领导和群众纷纷捐钱捐物,这既解释了汽车里书籍、教具的来历。又为后文的捐赠仪式作铺垫。又通过记者与村长的对话,交代了学校对所捐钱物的分配安排。最后又通过记者与李望水的对话,表达了失学孩子想家、想上学的心情和学校无力解决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问题,从而引起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失学问题的深深思索。
3.提问:儿童失学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六册十一课孔乙己
第三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这个单元欣赏小说。所选的五篇古今中外的小说,有的揭示旧时代的“国民性”问题,有的鞭挞见风转舵的丑恶现象,有的歌颂杀富济贫的英雄豪情,有的表现少年成长的`历程……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彩。欣赏这些小说,要重视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趣味。
在第五册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说的三要素,要进行复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的情节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本单元要在已有的基础上。,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
11.孔乙己
鲁 迅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 .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
[4] [5] [6]
第六册十六课威尼斯商人
第四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这是剧本单元。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认识戏剧和剧本的基本常识,明白戏剧的基本特征,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的能力。
本单元共有五篇剧本选段。《威尼斯商人》、《打渔杀家》、《白毛女》、《一个都不能少》、《泰坦尼克号》,代表着几个不同的剧种:<威尼斯商人》是话剧,《打渔杀家》是传统京剧,《白毛女》是现代歌剧,《一个都不能少》《泰坦尼克号》都是电影文学剧本。
学习本单元,应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了解歌剧、话剧、京剧、电影的一般常识。戏剧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从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命运悲剧、英雄悲剧、社会悲剧);喜剧(讽刺喜剧、抒情喜剧、闹剧);正剧(悲喜剧)。从作品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传统剧、童话剧。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从剧情繁简和结构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等。
电影是百年前刚刚兴起的一种视觉艺术。电影文学就是指电影剧本,它除了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外,还必须适应电影是视觉艺术这一特点,细节要具体真实,避免静止的、冗长的人物对话(这与话剧不同),要把抽象的思想化为直观的电影画面。电影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要精辟简短,要与画面结合起来等等。
学习本单元,要明白戏剧的两个基本特征,即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在戏剧文学中,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对立性格的人物发生的面对面的冲突就构成了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仅是一种辅助手段,重要的是人物语言一台词。戏剧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和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一般都依靠人物语言来完成。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掌握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明确戏剧类型,了解时代背景。明确戏剧的类型,对戏剧内容和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就容易把握了。
其次要抓住戏剧冲突,挖掘冲突根源。所谓“冲突”;就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阅读剧本,要抓住戏剧冲突,要看它怎样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要看它反映的生活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本单元,更要培养阅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欣赏戏剧文学,主要是欣赏人物语言。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特征鲜明,个性突出。学习中要细加品味,欣赏个性化的语言。・教学设计・
16.威尼斯商人(节选)
莎士比亚
教学目的
‘
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对戏剧文学的巨大贡献,了解他的一些重要作品。
2.认识本戏剧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口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3.品味本文语言的诙谐生动、优美流畅。
4.认识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明确这篇戏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认识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认识本戏剧的矛盾冲突。
2.难点: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风格,品味本文语
[4]
★ 十 成语
★ 十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