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写预习笔记(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创进棋”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先做好记号,留待上课时去解决
做课前预习,我一般分为3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先大致了解教材的内容;第二步,对本节后面的练习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序;第三步,尝试解答这些练习题。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我会停下来想一想,分析下原因,或重新预习一遍,再尝试解答。实在做不出来的,我就先做好记号,留待上课时去解决。这种方法很有效的,做一道题抵得上做十道题。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1.思考预习法。就是指一边读一边想,或读完一课教材后想想。”一边读一边想”是指在阅读教材的同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资料和参考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发掘新旧教材的联系,尽量读懂新教材中的每一个新概念。“读完后想一想”就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上书本,再回过头来想想,哪些弄懂了,哪些不眀白,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还有疑点,等等。如果有遗忘或想不清楚的地方,再找出有关内容弄清楚,最后做到前后贯穿,连成一片,对通篇课文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2.鸟瞰预习法。就是从整体上粗略地预习,对所芓知识大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鸟瞰法预习主要是看标题,读目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些章节的内容。有些书的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要点,它比大小标题具体得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各章节论述的中心思想,因此利用鸟瞰法预习非常有效。
课本上的目录一般只列出每课的名称,比较粗略,所以我们预习时不妨将每课中的小标题抄下,编成“补充目录”,这样有利于充分把握学习内容的层次。
三、抄写小标题,名师点评。
教材中任何一个章节都有其重点或者关键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找准预习的重点,过滤掉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但是,很多同学在预习的时候不分主次与轻重,只要是书本上有的内容就通通死记硬背,结果看似都记了,但又都没记牢,工夫白费了。
四、找准预习的重点是关键
其实,预习的重点就是通过阅读教材,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挑出来,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做必然能提高预习效果和听课效率。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陈延威同学以预习语文为例,介绍了一种大浪
淘沙式的预习方法——三遍过滤法。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准备词典一本,然后进行第一遍粗淘。第一遍,要求不高,只需淘去生词,把课文读通。在阅读时,遇到生词或生僻的字就翻阅词典,除弄清词义、会读会写之外,还要思考它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最后用这个词造句,就能将这个词彻底弄懂了。
2.第二遍,要求读懂课文,弄清它的脉络。首先给课文分段落,概括出大致意思。然后找出一些自认为写得精彩的词句加以体会,用老师平时分析词句的模式简析一遍,看看到底好在哪里。对于一些自己弄不清的词句,就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最后还要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这样,学的课文多了,自己构思作文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3.第三遍,要精心筛选,去粗求精。先自己体会作者写某篇文章的用意,然后参考一些资料,弄漬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要反映或揭露或抨击或赞美的某些东西,概括文章中心。再从文中找出些细节描写,根据文章中心,想想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这是整体理解的一步,综合能力运用的步。如果你能轻松越过,那对其他文章的理解就能驾轻就熟了。
同学们在预习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注意区分优势科目和弱势科目。尤其要加强弱科的预习,对自己觉得较差的一科或几科,要多用点时间,搞得精细些,且养成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这样就会使预习、听课、复习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提升弱科成绩。
五、攻克弱科靠预习,名师点评。
《蜀道难》高中预习笔记
【预习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个性及创作风格;熟读成诵,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2.疏通文本字词并整理积累。
【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及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称之为“诗仙”,陇西成纪人。主要作品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但有人考证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又有人传说他与唐皇室属于同一世系,但这些都未得到确凿证实。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济天下”“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唐代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但他不愿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幻想着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天宝初年,由人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这是李白一生最得意的时期。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赐金放还,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有杜甫诗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赵翼诗评“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啄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2.关于乐府《蜀道难》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不同时代的人反复来写的同样题材,在文学批评中叫“母题”,诗文、小说、戏曲创作中往往有之。因为有了原型,就不难找到可歌可咏的话题;因为加人了新的创造,也还可以驰骋才华,藉古出新。乐府诗题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每一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来。
3.关于《蜀道难》的`写作目的
关于李白这首诗的主旨,前人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在于有无寓意。唐代孟柒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会见贺知章,出示《蜀道难》,博得“谪仙”雅号的事。可见这是李白的一篇习作,大抵以驰骋文采为高,未必有什么寓意。李白年轻时多模仿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文,以超越古人为能事。杜甫曾论李白诗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人蜀的诗歌,写于长安。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还有五言律诗《送友人人蜀》和《剑阁赋》,可以相互印证。因为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名声大
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指《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毫无疑问,李白以他丰富的想像,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 鱼凫 秦塞 萦绕 ......
石栈 猿猱 参宿 峥嵘 ......
抚膺 巉岩 飞湍 咨嗟 .....
喧豗 砯崖 崔嵬 吮血 ......
2.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
开国何茫然:茫然 ..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 通人烟, ....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 巅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 高标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批注笔记预习法
课前预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做批注写笔记就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做笔记、评注、做记号等方法,集中注意力,养成边读边思边记的习惯。
一:边阅读边标注
边读边用笔记在课本中用符号做圈点批注,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下来。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重点句子;用着重号“......”注明关键词用语;用波浪线划出重典语句或中心句;用☆标示重点语段;用问号表示对内容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二:数字化标注法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文科,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具体做法是把课本中的重点内容、重点字、词句标识出来,然后用数字加以注明1、2、3、4等等,经过数字化的'归纳,同学们可以清楚的记住这一课中有几个需要要我的关键词,这一个知识点下有几个层次的内容,从而使知识更加条理化,使预习更有效果。
三:写预习笔记
在预习的过程中,把预习的重点、要点和知识结构记录在笔记本上。比如,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关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都可以整理出来写在笔记本上。
从小学进入到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孩子将不仅面临着新的环境、老师、同学,还得面对在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变化,只有适应了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才能在初一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课程量增多
初中课程量增加,在校学习时长也随之增加。不仅仅学习课时大大延长,而且课程容量也随之加大。初中数学的一节课的授课内容至少相当于六年级的两节课,教学进度也会有所加快。
这就对孩子的适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了,如果不能够及时适应这些变化,很可能跟不上初中的教学进度,从而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学习模式转变
初中的老师不会像小学的老师一样一直跟在孩子的后头加以学习指导,孩子的学习将从有监督的学习变为无监督的学习,这就要求孩子在学习模式上有所改变,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要求在学习活动前孩子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因此,如果孩子不能够及时完成学习模式的转变,很可能适应不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学习压力大
相对于小六,初一的知识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程度上的加大。以方程为例,小学六年级的方程仅仅只考计算,而初一的方程不仅考查解法,还会考察定义、无解、错解、整数解、含系数的方程求解。不仅深度有所加深,广度上也有加大,例如小学考方程就只考方程,初一考方程不仅仅考查方程,还会结合不等式、不等式组、几何图形综合考查。
因此,从学科知识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孩子的学习负担很重,对学习心理和个人的精神状态所带来的压力也会与日俱增。显然,谁能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谁就抓住了初中学习的关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查标准转变
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计算方法的掌握,不涉及复杂的推理过程。因此,考查的标准往往是孩子能否得到正确的答案,在测验和考试中,改卷的重点就会倾向于最后答案的正误。
到了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除了更高难度的计算方法,还有严谨的分析思路和详尽的推理过程,在试卷中,考查的重点就会更倾向于孩子如何解答问题,通过周密的分析和精确的运算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
基于以上原因,初中的阅卷要求是按解答步骤逐步给分,而且常常细致到每个知识点或关键步骤的得分。从这一点上来看,孩子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要尽快适应这种考查标准的转变,不能只顾答案,还要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和答题依据。
学习方法大不同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大多依靠记忆来掌握一些公式、题型、模版,在没有完全理解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做对题,取得不错的卷面成绩。由于同学之间没有太大的差距,孩子和家长也极有可能因此而忽略了这种学习方法的先天缺陷。
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要学好这些东西,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才能将初中的数学学好,同时也能保证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
学习建议
课前:做好预习可以帮助你在上课的时候节省很多读题和熟悉课程内容的时间,这样你就可以紧跟老师的脚步。即使一时不慎走神,也能迅速找回课堂的教学进度而不会抓瞎。
课间:克服注意力分散在课堂上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你的听课质量,比如说,同桌想和你说说昨晚他遇到的好玩的事情、老师讲课水平不是很高或者你并不喜欢这位老师的风格之类的。课堂上的小插曲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专心致志就行了。
最麻烦的还是对老师或者他的讲课方式有意见,这样会直接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去适应自己不感兴趣的老师的讲课?最重要的是多和老师接触、沟通,试着去了解他,你会发现其实老师人很好,并且他一直都很关心你和你的同学,同时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这样你就会转变对老师的印象,上课也会主动地去听他讲的东西。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要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达到只需要老师点拨一下就能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就行了。
课后:做好复习
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课上所学知识,再将它们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训练,以熟练的掌握之。大多数学校都会使用统一的教参,很多孩子甚至还会去书店再买一两本。
建议先做好课内的,这样既兼顾了作业又达到训练的目的,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再去做课外的。另外要注意计算技巧的总结,这会大大提高你的做题速度。
(一)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有其它物体对它施加了力,没有物体 就不会有力作用)
2.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弹簧橡皮筋的形变、铁球变铁饼变铁条等)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影响力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单位:
(1)主:牛顿(牛)(N)。
(2)规定: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在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
4.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另一个物体对它 施加力的作用)
5.作用点的找法:一般一个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部分,重力、平衡力、合力、浮力的作用点在物体 重心上。
6.力的示意图:沿力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并使力越大线段越长,线段的起点或终点都可以表示力的作 用点。如:画50N的推力和拉力。
(二)
1.弹性:(1)定义: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弹簧)
(2)限度:弹性物体受力形变后还能复原的最大范围。
(3)塑性:物体受力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4)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5)常见:压力、支持力、拉力。
2.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力。(2)单位:牛顿(N)。
(3)产生:弹性形变时而产生的。
3.弹簧测力计(弹簧秤):(1)用途:测力的工具。
(2)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工作原理)
(3)使用前的观察:量程、最小分度和拉力回零。
(4)使用时注意:A.弹簧秤匀速直线运动。 B.待指针稳定后读数。
C.读数视线与指针相平。 D.记录数字后面写牛顿。
4.力的分类:弹力、场力和摩擦力。
(三)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物体存在的相互吸引的力。(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
2.重力:(G)(1)定义:地面附近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 的力。(简称物重常叫重量)
(2)单位:牛顿(N)。(3)测量工具:测力计。(常用的是弹簧测力计——弹簧秤)
(4)特点:A.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面上被研究物体。B.方向:竖直向下。
(5)重力和质量的关系:A.内容: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公式:G=mg(G—重力、m—质量、g—9.8N/kg)
C.g=9.8N/kg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在 地球附近受到的重力为9.8N。
D.图象: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重心:(1)定义: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2)找重心的方法:对角线法和悬挂法。
(一)
1.牛顿第一定律:(1)研究过程:A.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B.伽利略: a.实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获得相同的速度,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
面上运动的距离一次比一次远但最终还是停下来。原因是:小车在不同表面
上受到的摩擦阻力一次比一次小。
b.结论:平面越光滑受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速度减小的越小,越接近匀速。
若在运动中不受力,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还叫惯性定律)
(3)注意:A.此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力学定律。B.不受力的含义:
a.理想:不受任何力。(实际上不受力的物体是根本不存在的)
b.实际:不受外力、受平衡力、受合力为零。 (效果抵消)
c.“或”不能理解成“和”。
2.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所以( 牛顿第一定律还叫惯性定律)
(2)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解释惯性现象的方法:A.先说明原来物体的运动状态。B.再说明因受力改变运动状态。
C.后说明因惯性运动状态不变。
(4)例:铲子送煤、跳车易倒、惯性小球、锤头套紧。
(二)
1.定义: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二力平衡。(是一对平衡力)
2.实验:小车在支架上受F1F2两力作用,改变物体、直线、方向、大小,都会使小车失去平衡。
3.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4.应用:举起的杠铃、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挂在教室里的电风扇、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
5.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作用在同 一个物体上的为一对平衡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为一对 相互作用力。
(三)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 运动的力。(静、滑、滚)
2.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压力大小。(接触面一定,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产生摩擦的原因:相互接触物体表面凹凸不平,相对运动时产生彼此碰撞、啮合、阻碍作用。(“光滑表 面”时摩擦力可忽略不计)
4.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弹簧秤匀速直线拉动物体时摩擦力等于弹簧秤的读数。(平衡力)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或把接触面弄粗糙些。
6.减小有害摩擦的主要方法:(1)滚动代滑动。(滚动轴承)(2)使摩擦面彼此离开:
A.加润滑油形成油膜。B.充气形成气垫。(气垫船)C.磁悬浮列车形成同极相斥。
7.方向:一般情况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特殊情况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一)
1.压力:(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F)
(2)方向:跟物体受力面垂直。(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3)单位:牛顿(N)
(4)作用点:在所压表面上。(5)注意:压力不都是重力产生的,压力和重力 是不同的物理量, 只有水平放置的物体在数值上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p)(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如何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p)
(3)公式:p=F/S(p—压强、F—压力、S—受力面积)
(4)单位:A.主:帕斯卡(帕)(Pa) B.它:千帕(Kpa)兆帕(Mpa)(毫米高汞柱mmHg)
C.算:1Mpa=103KPa=106Pa=106N/m2 (1mmHg≈133Pa)
(二)
1.产生:液体的压强是由液体的重力产生的。
2.压强计:(1)用途:测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
(2)用法:据U形管两液面高度差来确定液体内部压强大小。
3.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底、壁、上下、左右、前后)
(2)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4)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连通器:(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3)推论:∵一种不动相平。∴一种流动不平且高向低处流∴两种不动不平且密度小的液面高。
(4)应用:船闸
5.公式:(1)内容:P=ρgh(P—液体的压强、 ρ—液体的密度、g—9.8N/kg、h—液体的密度)
(2)单位:主单位。
(3)注意:A.此公式只反映液体本身产生的压强,不是液体某一深处的真正压强。(大气压)
B.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
(三)
1.大气压强:(大气压)(气压)(1)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物体的压强。
(2)产生:是由空气的重力产生的。(3)研究存在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与1654年5月8日在马德堡市做的实验)
2.大气压的测定:(1)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2)器材:1m长、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插在水银槽中。
(3)结论:大气压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4)值:1.01×105Pa(或760mmHg)=1atm
(5)注意:倾斜、上提下移、换粗细管不变,进气偏小、打孔相平。
3.气压计:(1)用途:测大气压的仪器。
(2)种类:A.水银气压计。(测量准确携带不便)B.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4.应用:抽水机:(1)原理:靠大气压的作用把水抽到10米高的地方。
(2)种类:活塞式和离心式抽水机。
5.大气压的变化:(1)高度: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位置越高气压减小越慢,
但在3000m以内,位置每升高10m大气压降100Pa。
(2)天气:晴天比阴天气压高、冬天比夏天气压高。
越是高等的学习,越是以记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能处于动脑、动手、动耳的最佳学习状态,可抑制“思想溜号”,使注 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记笔记还能提高书写速度,节省时间。学生从小学高年级起就应该教学生写语文笔记。
学生从小就学会记语文笔记,能为今后 的语文学习和其它各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形成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当时受益,而且能终生受用。
怎样记语文笔记呢?应该把 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部分语文作业合起来都写在一个本上,统称“语文笔记”。
这样可以化繁为简,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减轻老师的批改负担,既有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又有课堂教学的反馈,还有基础知识的验收。
老师批改语文笔记,可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语文笔记本最好用十六开 的“格备课笔记本”,在每页的两边竖着画二道直线,分成三份。
左边一份约有两个字宽,记项目用,起目录索引的作用;右边的一份约有一寸宽,做备注用,这部分供学生灵活运用,记些疑难问题、自己的评价、感想、学习方法等,这部分记的内容不要求一致;中间的一份最宽,最重要,学习的内容都记在这一部分。
准备工作做完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记了。记语文笔记可以分做三个阶段来进行:
1.课前预习记
学习新课以前学生要预习,把预习中学会的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别记在语文笔记的中间部分和右边部分。通过查工具书能够解决的字、词等内容都在这时完成,这是语文笔记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2.课堂听课记
这是语文笔记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边听课边记笔记,把新学的内容记在中间栏,把预习中理解不准确的现在得以更正的内容记在右边备注栏。
这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不能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记或老师把要记的内容写黑板上学生抄;二是学生不能把老师说的话一字不落地都记下来,要在听懂理解的基础 上,边听边思维,总结出要点,概括成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然后再写到语文笔记上,只要意思对怎么写都可以。
刚着手训练时,教师要把需要记的内容说慢点,长 句子和重要之处重复一、二遍。要记的关键词、生辟词、同音词和易混、易错的字,教师要板书,防止学生写错。
3.课后巩固记
语文课上过以后,学生要整理笔记,课文中已经解决了的疑问要追记,落下部分要补上,心得体会最好是概括地记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凭兴趣摘抄。
通过 课后的整理和修改,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认识得到升华了。课后要记的内容还包括该课书后面的部分练习题,如要抄写的词语,要解释的字、词,要理解的重 点句子的含义,填括号,造句等。
这样做,每课的内容都集中在语文笔记上,便于知识归类,便于复习查找;学生省得另外再拿本写作业,可把语文笔记当做作业交;老师在批改语文笔记时,不但验收了该课的基础知识,还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听课情况。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做 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强求一致,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能力。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呆着,很少出门。
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枝叶纷披的样子。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人事沧桑:当事人和世事变化很大。
记忆犹新:对往事的记忆还像新的一样。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一:边阅读边标注
边读边用笔记在课本中用符号做圈点批注,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记下来。
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重点句子;用着重号“......”
注明关键词用语;用波浪线划出重典语句或中心句;用☆标示重点语段;用问号表示对内容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二:数字化标注法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文科,语文、政治、历史、地理。
具体做法是把课本中的重点内容、重点字、词句标识出来,然后用数字加以注明1、2、3、4等等,
经过数字化的归纳,同学们可以清楚的记住这一课中有几个需要要我的关键词,这一个知识点下有几个层次的内容,从而使知识更加条理化,使预习更有效果。
三:写预习笔记
在预习的过程中,把预习的`重点、要点和知识结构记录在笔记本上。
比如,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关系;
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都可以整理出来写在笔记本上。
1.今天我预习了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 》,第一眼看到这个课题我想到了 ( ) ;我提出的问题是( ) 。
2.我先读了一遍课文,读的时候,我不认识的字是 ( ) ;
被别人纠正的字是 ( ) 。
3.在预习中,我认识的新词有 ( )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词语有 ( ) ,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
4.我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遍我要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我就用横线标出来,一共有 ( ) 处,我想办法读通顺。
①我停下来再多读几遍就读通顺了有( ) 处。
②我请别人读给我听,又读通了的有 ( ) 处。
5.读课文后,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我积累了( )
6.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 )
7.我把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写了下来 ( )
8.读了这篇课文,我心中还有疑惑,弄不明白的问题我记录在下面。
上课时,我要和大家进行交流,或者向老师请教,把这些问题弄明白。
9.课后补充:( )
★ 观舞记预习笔记
★ 高中怎样预习
★ 初中语文预习指导
★ 预习情况调查报告
★ 党课预习心得
★ 四步预习法
★ 初三化学怎么预习
★ 名人传笔记
★ 听课笔记
★ 摘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