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与模糊教学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去2000年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创新与模糊教学(共含12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去2000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创新与模糊教学

篇1:[]语文创新与模糊教学

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一、语文的创新气质。

首先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选文是个开放性结构。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不同的人由于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个性心理等因素不同,对同一文章的理解产生差异,造成“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况味下也会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可见文章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文章的意义是和读者一起处于不断生成之中的。因此,有些论者强调读者的创造性理解,认为文章意义是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理解赋予的,即把读者的创造性理解视为对文章真正意义的揭示。还有人认为,文章是一种“图式化的外观”,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将其意义现实化和具体化。

其次,中国语文具有悠久的创新传统。创新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感悟。东晋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就是感悟精神的集中体现。历代众多的诗话、词话、小说点评,均是在阅读情境中,读者灵感激发,具体感悟所得。如清金圣叹评点《水浒》第三十四回武松血溅鸳鸯楼,留下血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时说:

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

看他“者”字“也”字何等用得好,只八个字亦有打虎之力。

文只八字,却有两番异采在内,真是天地间有数大文也。

是一篇放胆文字。

语文感悟,在感的基础上有所悟,而不重抽象分析。它所抒写的仅仅是具体情境中瞬时的体验。这种以人为本的感悟传统,不想竟与当前的创新教育息息相通。

二、语文创新的泯灭。

语文课缺乏创新的现象极为普遍。究其原因,大抵有二:其一,迫于应试压力,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致对文章的段落划分、段意归纳、中心提炼,均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于连对段意、中心的表述上都作了统一,明确到了极点。其二,教师的观念问题。不少教师仍固执地坚持着课堂教学的明确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一切的问题,统一所有的认识。我们听课时常常可以听到“懂了吗?还有问题吗?”这样的问话。其实,阅读本身的魅力就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见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包容。大可不必为问题争执不下,思想不能统一而有所遗憾,相反倒是件幸事。

三、模糊教学的构建。

欲焕发语文创新的生机,模糊教学不失为一剂良药。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所谓模糊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包容性的教学。无论是教学情境、教学评价,还是师生角色关系,其内涵均不是单调刻板的。它给学生的思维、处事留下了极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直接成为激动学生思维的动力。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这是一种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调性教学相对立的教学思想。

模糊教学与语文感悟是密不可分的。模糊教学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营造学生进行语文感悟的大环境,促发学生的感悟思维,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对模糊教学的教学策略,我作了些有益的探索,形诸文字,求教方家。

1创设模糊情境。

所谓模糊情境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境,可分为形象性模糊情境、问题性模糊情境等。

① 形象性模糊情境。

为了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达到体悟语言文字的目的,教师利用声音、图象等手段,设置一个较为空灵的情境,即形象性模糊情境。所谓的“空灵”,就是形象既具体可感,又留下了思维的空白,成为学生感悟语文的契机。

如《三顾茅庐》一文的教学中,进行角色朗读训练时,我对《三国演义・三顾茅庐》这段录象作了改造,画面剪辑后,再去声处理,让学生为它配音。这样情境中保留了鲜明的视觉刺激,留下了声音的空白。人物戏剧性的神态、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根据各自的体验确定语气、语速、重音,用声音塑造了众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领悟了人物语言独特的美感。

② 问题性模糊情境。

所谓问题性模糊情境就是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的问题情境。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处于一种“既有所知,又不全知;熟悉而又非真知;既清楚认识所面临的困惑,又不甘心于这种困境的迷惘不解的状态。” 正是这种状态,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往往能爆发出灵感的火花。

例如,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景阳冈》一文的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给武松写自荐信”的问题情境。写自荐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替武松写自荐信,缩短了学生与小说人物的时空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看这封自荐信的栏目设计,谁都可以胡诌上几句。可要写好,那又非仔细阅读课文不可了。何况,个别栏目是开放性的,虽然一时无从下手,但是对好奇的学生来说极富诱惑力。这个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它的模糊性成为推动学生对文章积极地感受、理解、创新的动力。⑴

2、模糊师生角色。

语文感悟,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不断产生新观点;否则,学生处处看教师脸色行事,惟教师观点是从,断断不能对语言文字有任何鲜活的感悟。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模糊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感悟思维得以激活的关键。

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总结说:“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辅导后进同学中,尝试过不少失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忘了给学生当助手,而是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强制、压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和学生搞得很僵,师生心理都不愉快。” “教学相长”嘛!若是处于此等境地,就连一般的知识传授都显得困难,遑论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个性化的体悟了。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如在《三顾茅庐》一文的教学中,十几位学生认为刘备有点虚伪,他们凭语感感受到了刘备语言、行动中潜在的做作。⑵这是与《教参》分析完全相悖的观点。它的出现,与宽容的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在“师道尊严”,教师角色显化的课堂环境中,出现如此创见,是绝对难以想象的。我认为,模糊师生角色,实际上就是把师与生仅仅看作两个各具优势的,为探讨一些问题而组合在一起的个体。这样交流更为自由,思维也更为活跃。

3实施模糊评价。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评价往往是标准,是权威。经过教师赞赏的,是真理;否定的,便是谬论。评价之后,留给学生的似乎都是绝对清晰、明确的知识,殊不知它是以扼杀学生思维为代价的。在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已成为共识的今天,评价的权威化,单一化已成为不合时宜之举。模糊评价传达出的丰富信息,给学生以多方启发,安下了一个个引发创造思维的支点。因此在充分体现感悟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见到它的身影。

①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富于直觉性,以表达自我主观感受为主,因此显得自由灵活,无拘无束,这与感悟精神不谋而合。而且涉及面较广,各种见解互相碰撞、启迪的机会也多,创造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不断推进、不断辐射开去。

有位老师在《黄山奇石》一文的教学中,成功地运用了学生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A生朗读了“‘仙桃石’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一句后,学生自由评价。B生说:“A同学对‘大桃子’进行了重读,突出了‘仙桃石’的奇。读得很精彩。”C生有了启发:“B同学评得很好。‘大桃子’下还有个‘石盘’,多神奇啊!我觉得‘石盘’也可以重读。”并作了范读。D生又从两位同学评的“奇”上获得了启发:“‘仙桃石’从天上慢慢飞下来,多么神奇!我觉得‘飞’字可拉长些。”也作了范读。放手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辗转启发,加深了对语句的感悟。

除了评价同学的回答之外,还可评价自己的回答,评价教材(作批注)等等。

②延迟评价。

延迟评价就是在产生各种设想过程中,暂时不要对设想进行评价(模糊),以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和缓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的感悟。

例如,在《庐山云雾》一文中,“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这一句的教学时,有位教师采用了延迟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剜去这句话中的“燃烧”一词,让学生补上一词使这句话完整。学生有补“挂”的,有补“浮”的,自然也有补“燃烧”的。通过诵读品味,觉得“挂”、“浮”均不如“燃烧”妥贴。他放手让学生讨论“燃烧”一词的妙处。生A说:“雨后,天空明净,用‘燃烧’写出夕阳之红”。生B说:“‘燃烧’写出了夕阳红得鲜明。”生C说:“‘燃烧’让人想到火,给人一种动感。”生D有了启发:“‘燃烧’一词与

篇2:语文创新与模糊教学随笔

语文创新与模糊教学随笔

一、语文的创新气质。

首先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选文是个开放性结构。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不同的人由于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个性心理等因素不同,对同一文章的理解产生差异,造成“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况味下也会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可见文章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文章的意义是和读者一起处于不断生成之中的。因此,有些论者强调读者的创造性理解,认为文章意义是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理解赋予的,即把读者的创造性理解视为对文章真正意义的揭示。还有人认为,文章是一种“图式化的外观”,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将其意义现实化和具体化。

其次,中国语文具有悠久的创新传统。创新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感悟。东晋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就是感悟精神的集中体现。历代众多的诗话、词话、小说点评,均是在阅读情境中,读者灵感激发,具体感悟所得。如清金圣叹评点《水浒》第三十四回武松血溅鸳鸯楼,留下血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时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

看他“者”字“也”字何等用得好,只八个字亦有打虎之力。文只八字,却有两番异采在内,真是天地间有数大文也。是一篇放胆文字。

语文感悟,在感的基础上有所悟,而不重抽象分析。它所抒写的仅仅是具体情境中瞬时的体验。这种以人为本的感悟传统,不想竟与当前的创新教育息息相通。

二、语文创新的泯灭。

语文课缺乏创新的现象极为普遍。究其原因,大抵有二:其一,迫于应试压力,不敢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以致对文章的段落划分、段意归纳、中心提炼,均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于连对段意、中心的表述上都作了统一,明确到了极点。其二,教师的观念问题。不少教师仍固执地坚持着课堂教学的明确论,即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一切的问题,统一所有的认识。我们听课时常常可以听到“懂了吗?还有问题吗?”这样的问话。其实,阅读本身的魅力就在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见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包容。大可不必为问题争执不下,思想不能统一而有所遗憾,相反倒是件幸事。

三、模糊教学的构建。

欲焕发语文创新的生机,模糊教学不失为一剂良药。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所谓模糊教学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包容性的教学。无论是教学情境、教学评价,还是师生角色关系,其内涵均不是单调刻板的。它给学生的思维、处事留下了极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直接成为激动学生思维的动力。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这是一种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调性教学相对立的教学思想。

模糊教学与语文感悟是密不可分的。模糊教学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营造学生进行语文感悟的大环境,促发学生的感悟思维,创造性地学习语文。

对模糊教学的教学策略,我作了些有益的探索,形诸文字,求教方家。

1、创设模糊情境。

所谓模糊情境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境,可分为形象性模糊情境、问题性模糊情境等。

① 形象性模糊情境。

为了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达到体悟语言文字的目的,教师利用声音、图象等手段,设置一个较为空灵的情境,即形象性模糊情境。所谓的“空灵”,就是形象既具体可感,又留下了思维的空白,成为学生感悟语文的契机。如《三顾茅庐》一文的教学中,进行角色朗读训练时,我对《三国演义·三顾茅庐》这段录象作了改造,画面剪辑后,再去声处理,让学生为它配音。这样情境中保留了鲜明的视觉刺激,留下了声音的空白。人物戏剧性的神态、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根据各自的体验确定语气、语速、重音,用声音塑造了众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领悟了人物语言独特的美感。

② 问题性模糊情境。

所谓问题性模糊情境就是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的问题情境。所谓“愤悱”状态,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处于一种“既有所知,又不全知;熟悉而又非真知;既清楚认识所面临的`困惑,又不甘心于这种困境的迷惘不解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往往能爆发出灵感的火花。例如,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景阳冈》一文的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给武松写自荐信”的问题情境。写自荐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替武松写自荐信,缩短了学生与小说人物的时空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看这封自荐信的栏目设计,谁都可以胡诌上几句。可要写好,那又非仔细阅读课文不可了。何况,个别栏目是开放性的,虽然一时无从下手,但是对好奇的学生来说极富诱惑力。这个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它的模糊性成为推动学生对文章积极地感受、理解、创新的动力。⑴

2、模糊师生角色。

语文感悟,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只有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不断产生新观点;否则,学生处处看教师脸色行事,惟教师观点是从,断断不能对语言文字有任何鲜活的感悟。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模糊师、生之间的角色差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感悟思维得以激活的关键。

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总结说:“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辅导后进同学中,尝试过不少失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忘了给学生当助手,而是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强制、压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和学生搞得很僵,师生心理都不愉快。”“教学相长”嘛!若是处于此等境地,就连一般的知识传授都显得困难,遑论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个性化的体悟了。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如在《三顾茅庐》一文的教学中,十几位学生认为刘备有点虚伪,他们凭语感感受到了刘备语言、行动中潜在的做作。⑵这是与《教参》分析完全相悖的观点。它的出现,与宽容的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在“师道尊严”,教师角色显化的课堂环境中,出现如此创见,是绝对难以想象的。我认为,模糊师生角色,实际上就是把师与生仅仅看作两个各具优势的,为探讨一些问题而组合在一起的个体。这样交流更为自由,思维也更为活跃。

3、实施模糊评价。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评价往往是标准,是权威。经过教师赞赏的,是真理;否定的,便是谬论。评价之后,留给学生的似乎都是绝对清晰、明确的知识,殊不知它是以扼杀学生思维为代价的。在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已成为共识的今天,评价的权威化,单一化已成为不合时宜之举。模糊评价传达出的丰富信息,给学生以多方启发,安下了一个个引发创造思维的支点。因此在充分体现感悟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见到它的身影。

①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富于直觉性,以表达自我主观感受为主,因此显得自由灵活,无拘无束,这与感悟精神不谋而合。而且涉及面较广,各种见解互相碰撞、启迪的机会也多,创造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不断推进、不断辐射开去。

有位老师在《黄山奇石》一文的教学中,成功地运用了学生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A生朗读了“‘仙桃石’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一句后,学生自由评价。B生说:“A同学对‘大桃子’进行了重读,突出了‘仙桃石’的奇。读得很精彩。”C生有了启发:“B同学评得很好。‘大桃子’下还有个‘石盘’,多神奇啊!我觉得‘石盘’也可以重读。”并作了范读。D生又从两位同学评的“奇”上获得了启发:“‘仙桃石’从天上慢慢飞下来,多么神奇!我觉得‘飞’字可拉长些。”也作了范读。放手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辗转启发,加深了对语句的感悟。

除了评价同学的回答之外,还可评价自己的回答,评价教材(作批注)等等。

②延迟评价。

延迟评价就是在产生各种设想过程中,暂时不要对设想进行评价(模糊),以使参加讨论的人能在和缓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语言文字获得丰富的感悟。

例如,在《庐山云雾》一文中,“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这一句的教学时,有位教师采用了延迟评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剜去这句话中的“燃烧”一词,让学生补上一词使这句话完整。学生有补“挂”的,有补“浮”的,自然也有补“燃烧”的。通过诵读品味,觉得“挂”、“浮”均不如“燃烧”妥贴。他放手让学生讨论“燃烧”一词的妙处。生A说:“雨后,天空明净,用‘燃烧’写出夕阳之红”。生B说:“‘燃烧’写出了夕阳红得鲜明。”生C说:“‘燃烧’让人想到火,给人一种动感。”

篇3:模糊的语文的理念创新论文

模糊的语文的理念创新论文

最近两年来,语文教育界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外加一个伴生问题:教学效率。乍一想,这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仔细琢磨,又觉得在情理之中,因为我们的语文一直是模糊的,语文“是什么”“教什么”的问题总在困扰着我们。“是什么”难确定,“教什么”自然就说不清。我们努力追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让模糊变得清晰,于是就在“黑暗中摸索”,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而且倒是有越来越模糊的趋向。美国学者鲍里奇说,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行为有五种,排位第一的是“清晰授课”。如果“是什么”都是模糊的,如何清晰授课?结果怎能有效?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语文本身具有模糊的特点。构成“语文”要素的是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有多义隐喻性的。就课程知识结构而言,三类知识中仅有陈述性知识是相对显性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基本属于隐性知识。当然,显性是隐性的载体和派生的基点。多义、隐喻、隐性会产生不确定性,这样,“模糊”就成为语文与生俱来的一个特性。但这一特性并非是其主导性的特性,因为特定文本中的语言指向是相对确定的,语义的丰富性是基于语境特定定义的生发;基础课程强调基础、规范,是典范文化的传承,陈述性知识必须是相对确定的。更重要的是,模糊是特性不是属性。一门课程区别于另一门课程,一定有它本质性的元素,这个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因而也是清晰的。

模糊的特性使语文具备了被模糊的前提。那么,语文是怎么被模糊的呢?笔者以为,课程定位的游离不定,考试的干扰,把语文向两个极端不断放大:一方面,课程功能无限化;另一方面,又只剩下了读写技能。

一、语文“是什么”

迄今为止,“是什么”即语文属性的代表性说法有四种: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言语性。基本特点是把课程特征当属性,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人为地放大某一特征,用某一种特征取代语文的本质属性。与此同时,不断的争论使理论探索走向一个循环的怪圈,不是厘清了对象的本质,而是让学科基点逐渐偏离、慢慢丧失。

工具性是最早也是统治时间最长的观点,但20世纪80年代的开始遭到学界的激烈批评,认为它使语文教学按理科的要求走科学化、序列化的道路,完全违背了语文这门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致使人文价值严重失落。相关的质疑主要有两点:“语文是工具”是一个比喻而不是严谨的逻辑论证,不能因为它具备判断的形式而把它认定为一个实质定义;数学也是工具。可见,工具性不是语文的唯一属性。“工具”的说法是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确立的,它本身是什么并未得到清楚的界定。于是,人文性的大旗被高高举起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是将两者的观点融合起来,同时说得很明白,是“特点”,不是属性。不过,“统一”以后,语文的属性是什么,并没有加以说明。

此后,人文性一度被无限制地放大。语言不敢教了,语法没有了,文章学的知识隐退了;架空语言、脱离文本、空泛讨论,一时间成为时尚。这一现象引起了大家的警醒。人文性怎么能是语文的属性呢?其他社科类课程人文色彩也很浓郁。于是,怎样让语文课有“语文味”――语文要像语文,不能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研究开始了。强调“语文味”,说明语文变味或是串味了。但“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呢?虽然各有差异,基本的意见还是语文要教“语言”。大致在此前后,又有人提出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认为语文的任务是学习动态的语言,即学习个人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实际运用和表现。但是,推敲一番,笔者以为,“语文味”也好、言语性也罢,静态也好、动态也罢,其实质又是一个工具论。

既然工具性与人文性过于强调都不行,那就还是“统一”好。如何“统一”呢?有人提出要用一个整合性的词语,有一个“共名”,比如“语文性”,并且认为可以通过在语言与人文之间“摆动”来实现这种语文性,这实际是回到课程名称上,还是没有说明白;又有人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应是乱点鸳鸯。工具性没道理,人文性也不可靠,结合更不靠谱。讨论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理论界的偏颇遇上实施中的谬误,模糊被继续放大。众所周知,语文课程实施领域流派众多,没有任何一门基础课程如此复杂。代表性的有七大流派(也有的说九大流派),分别基于自身对课程的理解展开教学――有些偏重工具,强调语感、训练、思维;有些偏重人文,强调情感、审美;有些则是依据教法,或者干脆“我”即语文。这些探索,意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问题,培养语文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难能可贵。但是,“五岳之美,各秀其异”,若是非得琢磨着怎么跟别人不同,“秀异”的过程中无限放大“个性”,基点反倒遗失了。

二、语文“去哪儿”

“是什么”不清晰,“去哪儿”是否清晰呢?去哪儿是一个目标问题。目标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宏观与中观由课程标准描述,微观由教师在宏观与中观指导下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自主设定。宏观是基础阶段的终极目标,中观是阶段目标,微观是点的目标。实际教学中,要历经“素养―三维―总目标―模块目标―具体课程目标―专题―板块―课节”这样七个步骤,才能给一堂课定位,目标层级太多,导致很难合理分解为课堂目标,宏观与微观之间缺少清晰的通道,课程标准与课堂自然成了两张皮。

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高中阶段“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我们应该到达的彼岸。这是一个涵盖面广、概括性强的多维复合性概念,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观念等内容,包罗万象。要去的“码头”如此之多,哪个是必须去的,哪个是顺路去的?于是就有了三维目标。按照三维的设计,应该用“过程与方法”整合其他二维,这是否意味着“过程与方法”是“素养”的核心呢?为了具体些,“素养”再从五个方面作了分解,称之为课程总目标,共有十项,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显然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据此,我们能否确定语文重在训练基于语言的技能呢?

中观目标是宏观目标的阶段化,依然由课程标准规定,它是阶段课程也就是具体课程的目标。王学东老师认为,中观目标是课程五个方面的总目标,是宏观目标的具体化。笔者以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中观目标相对于宏观目标是具体的,相对于微观目标又是模糊的。比如,高中就分必修、选修两个阶段。必修阶段以应用能力要求为主线,由“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层面构成;选修阶段以审美、探究能力要求为主线,从体例角度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有与课程特点密切相关的三维目标要求。五类课程共有27个子目标的要求,每个子目标又包含了专题甚至板块等更为具体的要求,但是,所有这些要求都没有刚性的指标,只是弹性的表述,因而它还是模糊的。

微观目标是课程实施中具体文本甚至课节的目标,它才是宏观目标和中观目标的具体化。它只涉及某一领域或某个方面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预期要求,具有更强、更直接的操作性和评价性。比如《赤壁赋》,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第二板块。课程设计者建议了5个专题教学目标,包括鉴赏散文、掌握写作散文的要领、提升审美品位、文言虚词积累、学会比较阅读,等等。板块选材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阅读重点在于作者看到的景象、生发的联想、人生的感悟。具体到《赤壁赋》,教学建议认为,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怎样的景、情以及情境引发了怎样的思考(未对文言教学提出要求),这个重点就成了文本学习的.微观目标。但是,我们知道,实际教学中文言因素仍然是第一位的,于是,错位就出现了,“教什么”的争议就开始了。

不仅如此,微观目标的设计主体变了,不再是课程标准与课程的设计者,而是实施课程的教师。由此,语文的模糊被进一步放大,情形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情形是孤立思考。一个教学文本是一门课程的节点,或是阶段的一个节点,节点成链,成为一类课程。多数教师却不会把它放在课程中定位,进而造成一个个节点缺少关联、递进,低效重复。第二种情形是笼统,把专题或单元的目标当做具体文本的目标。第三种情形是机械排列。新课程提倡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的单项要素有7个,于是有教师又从“知识”开始一直写到“价值观”。第三种情形尤为突出。

一次,为了选两位教师参加省、市赛课,我们请了十几位教师说课,课题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冯至,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读本第十专题“与自然晤谈”。虽说十几位教师的设计各有特色,但在目标的表述上却有很多共性,其中有一半的表述形式完全相同:分解陈述三维目标。请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体味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品读美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这样的表述,不仅存在三维并列的问题,教师对三维要素的概念理解也是不准确的:知识当方法,能力当过程。就文本而言,目标的指向是笼统而虚泛的,如学会“品读美文”,感受“散文的语言特色”,可以针对所有描述类散文。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教师的微观目标设计走向了一个误区,片面地认为具体文本的教学都必须要体现三维目标,而不是依据课程任务与文本体式有所侧重。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教师并不缺少这种理解的能力,只是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了设计的形式上。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而是一个,一分为三,只是为了揭示其中的要素与表述上的方便。我们不可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也不可能同时落实三个并列的目标,目标达成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从三维目标各种要素的动态关系上讲,“过程与方法”起着整合其他二维目标的作用,技术上表现为行为动词的统领。教学时,应在特定情境中促使学生运用并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还一而再地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值得我们重视。

三、语文“教什么”

“去哪里”若说不清,“教什么”自然就更说不清了。有时候,使用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核心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差异;有时候,使用同一本语文教材的教师,上同一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又千姿百态,甚至千奇百怪;更多的时候,蜻蜓点水,面面俱到。记得华东师范大学的巢宗祺先生在一次新教材培训讲座中坦率地说过几句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这样的:语文这学科你学多了,学好了,你给人的感觉就很有书卷气,但它怎么来的你也不知道。巢先生的困惑表明,我们的教学过程是朦胧的,路径是模糊的。

王荣生教授认为,有两个原因造成了“教什么”的说不清:一是语文课程研制落后。有哪些“定篇”,教哪些“知识”,要哪些“经历”,目前尚不明了,尚未形成共识,尚在“重构”的过程中。二是语文教材编制不尽合理。目前占主流的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型的,主体是一篇篇的选文,“教什么”往往不作回答,或者只有笼统的回答。笔者以为,语文课程是否应具体到“定篇”,可以讨论,但至少应说明“定篇”选择的原则。其他亦然。至于教材中的具体文本,配套的教学建议已经说了“教什么”,只是核心功能不清,任务、要素过多而已。但不管哪种情况,课程与教材的关键节点上都是不够清晰的。

温儒敏教授则认为,教材的缺少梯度模糊了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区别,“编高中教材的不太考虑初中,编初中的又不太顾及小学,彼此的衔接以及梯度更成问题”。温老师指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基础教育十二年中,三个学段的语文学习没有清晰的区别。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做着小学语文教师的事情,甚至用一堂课领着学生学习生字词。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即将出台,应该会对此作出更明确的界定。当然,教材编写更应体现这一界定,否则,语文的学习依然会“摸着石头过河”。

“是什么”“去哪儿”“教什么”,就这样一起被模糊了――课程的制定者闪烁其词,课程的实施者各行其是,还有些旁观者趁机“起哄”。于是,语文成了一个什么都可以装进去的“箩筐”。听说读写问题,道德、人生观、爱国主义问题,审美问题……语文功能被无限制地扩大,拼命做加法,似乎学好语文就能全面发展了;而语文考试,却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比如,仅从能力角度去看,语文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技能,但语文考试却只检测了读与写;在读和写上,每张试卷又无所不包,从语言基础到阅读、写作,似乎每个阶段的任务相同,是不同量的重复。

四、让语文清晰起来

语文从模糊走向清晰,需要做好几项工作,而不是仅仅讨论教学内容确定性的问题。

第一,明确语文“是什么”。这是关键问题,又不应该是个复杂问题。语文就是学习语言的一门课程,在中学,语文就是与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诸多课程并列的一门课程。

第二,明确“素养”的核心,或者说“去哪儿”的基点。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因而其基点应该是学生能获得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直白一些,就是学会听说读写。在这个基点上会派生相关任务,如不断积累语言承载的文化知识、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涵育精神品格等等,但决不能把这些当做基点,更不能当做属性,一切的个性教学应以不妨碍这个基点为原则。

第三,明晰学习目标。其中要面对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首先,要区分学年段目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积累与理解,高中阶段侧重应用、审美、探究。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会作更清晰的描述,实施中,教师要依据新的描述,把阶段的侧重点作为设计学习目标的原则,整体把握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其次,要将具体课程的目标转化为课堂任务,为课堂教学准确定位。

第四,改革评价方式。过程性考试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应突出课程特点,促进课程任务的落实。终端考试不能仅限于读与写,要以适当的方式检测听与说,体现语文课程要达成的核心要素。

篇4:语文双基教学与语文创新教育

语文双基教学与语文创新教育 - 毕业论文

摘   要

新课标理念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追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改热潮中,出现了轻视语文双基的`现象。本文认为出现这1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没有正确理解“语文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实质涵义,因而没有意识到2者间的辨证关系。为此,本文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以新课标为根据,联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下观点: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双基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语文双基教学的根本目标,2者相辅相成,语文双基教学在创新教育中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在语文新课标中必须重视双基教学。

关键词:语文;双基教学;创新教育;新课标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new-goal class initiative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raise, but in the reforming upsurge of pursuing innovation spirit and the practice ability,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despising Chinese double-bas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ts basic reason lies in the people’s not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double-base Chinese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real meaning, thus they has not realized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using the materialism diagnostic method, taking the new goal as the basis, integrating language teaching reality in middle school elaborated the following viewpoint: the basic idea of innovative educational is to foster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The double-base Chinese-teaching is the essential method to train innovation spirit and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 turn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basic goal of double-base Chinese-teaching, the two complements each other, the double-base Chinese-teaching played the essential role i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so in new-goal Chinese classes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Key words: Language; Double-base teach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New class sign

篇5:语文 -个性与创新

语文 -个性与创新

[教学实录]写出人物的个性

作者:未知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写作第一单元.教案

一.导入

苏州的西园是一个佛教名寺,最出名的要算那五百罗汉了。在众多的罗汉中,有几位是不容易让人忘怀的。如弥勒佛、济公**,还有观音菩萨。即使我不加任何描述,大家还是能够想像得出这三尊菩萨是怎样一副容颜。想到弥勒佛那世间无二的大肚,那望之可亲的笑容,很容易联想起一副对子: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许多人,包括从未游过西园的人,甚至只要一见到“弥勒佛”这三个字,便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其中奥秘何在?至于济公,我们只要闭上眼睛,片刻间,身穿破衣,手摇破扇,踢趿着破鞋的疯和尚就会自由自在地跑到我们面前,冲着大家扮出一张令人啼笑皆非的鬼脸来。这又是因为什么?西园的观音菩萨也算是一绝了,在众佛中她是最高大的一尊,也是最奇特的一尊――她有一千只手,而且每只手掌上都有一只眼睛。但不管她如何奇形怪状,有一点在大家的眼中乃至于心中是不会变的,她的神情气质是永恒的悲悯世人的慈善。怎么会这样呢?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道他(她)又是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生:正像题目所说的,是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可是文中写了太多的事例,它们之间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联系,是不是显得太散?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哦,这句话才是全文的总纲。我明白了。但是有一点我很疑惑,老师说过细微之处最能展现人物的风貌,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可文中似乎没有详细的细节描写呀?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

篇6:语文创新教学论文

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机械记忆者与运用者,而是探究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机械的传授教材知识,而是将创新教育无形渗透于教学中,彻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的枯燥灌输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平台,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启式教学,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展开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升技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成为探究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发现者、探索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并不是可以忽视的,而是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与强大推动力量。可以说,学生对认知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关系着认知活动的成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更高涨,探究思维才能更活跃,才能在教学中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要以新颖、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1.引入生活活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课改非常重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明确提出:要从学生所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事物入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重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将语文教学带入宽广的生活空间,以生活的活水来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而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能够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之中;不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是以生动的图片、直观的画面、动听的音频来综合传递信息。这样的教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更能以音乐的感染力与画面的渲染力使语文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处于这样的教学之中,才能不断激起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思考的主动性。

二、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只是将现成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并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接受知识。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要扭转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与机械状态,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探究才能成为学生的主体行为,才能使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地解决问题,有更多知识与技能上的增长与提高。

1.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问题是探究的主线,问题是否具有探索价值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的深度,决定着探究的成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既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又与学生的基础密切结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成功地学习新知。

2.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着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要突出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性,就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思维困惑无法继续探究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问启思,以此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与方向来展开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灵活性。

三、鼓励质疑,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且,解决问题只是对知识的运用,而提出问题则代表着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因此,鼓励质疑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在阅读时也往往会产生许多的独特见解与感受,与教师、与教材、与学生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在课堂上却很少听到来自于学生的不同声音,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与教材的权威不敢提问。为此,教师要打破专制教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平等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打消心中的顾虑,勇敢地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勇敢地提出问题。

2.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贵在掌握方法,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打开探究的大门,自主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教师就不能只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传授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展开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更多的问题。

3.实施赏识激励,让学生乐问。教师要运用赏识教育,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以得当的评价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享受到提问的乐趣,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为此,我们要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表扬与批评并行,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陆文玲.关于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探讨[J].新课程导学,(7).

[2]郑俊香.对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考试周刊,(19).

篇7: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河北省黄骅市羊二庄镇杨庄中心校 沈建杰

【摘要】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篇8: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全面发展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合作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忽视给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时机,不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的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估。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一下自己观点。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加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堂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加强课堂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才有激情,才能在自主、自觉中自悟、自得。激发兴趣,实现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收器”“熟读深思子自明”的主动地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是“输出设备”,学生是“接受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造成了“教师教的累,学生活受罪”的恶性循环。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开发,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来实现,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思考。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去发现、尝试、探究、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叶澜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在学习生字时,围绕学生提出自己想学的,或者自己学不了的,需要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的生字进行教学,教师再适当地进行调节,那样学生会掌握得更牢。对于那些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一节课教完了,所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也可由他们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

三、更新教学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不再做“一言堂”的堂主,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应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把东西直接告诉学生。例如,对于一篇文章,教师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但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这些观点收起来,而只给一些方法的指导,或者把它当作资料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航者,学生是船员,是游客,是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进行的。

教师在语文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四、激励评价机制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发展。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探究创新精神。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他独有的一面,我绝不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更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有一句话说得好: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并肯定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相互指导性评价,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学生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教师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是让学生素质提高的使者。

篇9: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创新

精心剪裁 推陈出新

一篇文章有主题,有思路,一堂课也应有它的主题和思路,要做到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老师对教材必须做到烂熟于心,要熟悉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荷花淀》是最值得品味的,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描写战争场面富有诗意,战争中的女人更是可爱无比。如何让学生认真解读文本,挖掘深意呢?我精心计算时间,调整篇目,把《荷花淀》安排在“三・八”妇女节前一天上。又精心剪裁,以(女人之最)“女性最……”的句式,结构课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①“女人节话女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进入文本;②走进文本。学生要想说出女人们的美好品质,必须深入品味文本,才能分析的有理有据;③说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整理思维、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④在品味中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意蕴:孙犁着重渲染女性魅力,旨在揭示美好的人性支持了艰苦的抗战,也正是这艰苦的抗战充满了温馨。后来自由命题作文中,有学生以“战火中的永恒”为题,分析《荷花淀》、《木兰辞》等战争题材的作品中美好的人性。

《神奇的极光》,则以“极光是什么”为线索推进课堂。做一个给概念下定义的延伸练习。本设计的设想是:①抓说明文的特征:极光“神奇”在何处;②理出文章的顺序: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文,这也恰是科学进步,人们认识逐步提高,探秘逐步深入,全面准确定义极光的过程;③区分诠释与下定义附带高考知识点给概念下定义;④辐射知识点短句变长句:学生理出的极光特点是一个又一个的单句,需变成长单句。每一种设计都尽可能通过思维训练达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张扬个性 注重体悟

“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提出来,不是写在书上,挂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要融进从教者的意识中,引入到课堂中,渗入到学生思维中。不仅新篇目新章节体现这一理念,传统篇目的教学也应渗透。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有学生悄悄感慨:“我们也跟别里科夫差不多了”。一语惊醒侃侃而谈的老师。于是,我依然撇开教本,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套子,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一个个套子的作用,分析它们存在的必要性或者滞后性,并及时点拨: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受规矩约束,但不能落入怪圈。至此,学生才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解读《项链》时,由于它诞生的时代、作者写作目的的局限,有关的一些问题放在今天来理解,有一定的出入,不妨大胆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项链》中有句话“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教参中评点:“由此可见,的辛苦,使她的家庭生活和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她那爱虚荣、慕豪华的性格。”而学生普遍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玛蒂尔德应该值同情。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最美妙的回忆,怎么能大加批判呢?这样做,既不拘泥于教材,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辩能力,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们探索语文的兴趣,不仅语文课好上了,而且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师生间的情感也得到加强。

创新意识培养浅谈

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表达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六年级《穷人》这篇课文中有13处省略号,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把省略号去掉好不好 通过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去质疑现实,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发展求异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习惯于求异思维的人,不迷信旧理论观念,而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要求,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

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极力营造思维奔放的宽松环境,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拓展和延伸,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篇10: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创新

一、锻炼小学生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注重日常积累

小学作文教学虽然令语文教师比较头疼,但并不是没有方法可循的。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写作基础薄弱,缺乏语文知识以及写作素材的积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出现的关键问题,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平时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将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或者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在日记本上,虽然短短的日记看起来没什么作用,但是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思路。坚持写日记还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坚持就是胜利。与写日记相配合的是写读书笔记,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买一些课外书,这些课外书会增强小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语文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在平时阅读的时候,把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者重要的词语记录在本子上,在以后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用来点缀自己的文章,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日常积累是小学生写作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和小学生都要提高重视程度。

二、作文教学要联系日常生活,拓宽学生写作的范围

俗话说,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当中的很多见闻或者事迹都是小学生写作的素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大事小情,是增强小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关键,同时也会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和热爱学习的性格。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必须提高对小学生的技巧指导,开拓他们的写作思路。在课堂上,小学生很容易出现写作厌烦的时候,我会及时地调整教学,采用一些比较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缓解课堂的尴尬气氛。同时,我还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校园里或者到公园里去转一转,让学生亲自接触到大自然,去观察大自然,去放松紧张压抑的身心,最后就会发现再写作的时候就不会无话可写。作文要创新,首先写作思路要创新,不能只是模仿别人的写法,或者借鉴作文书上的模式。小学生具备较好的可塑性,语文教师要替学生把好关,帮助他们拓展写作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将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去对待。

三、修改作文要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每个小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同,他们的作文水平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的时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技巧的指导,给学生写作提供较好的环境。语文教师给小学生修改作文的时候要注重科学性,不能仅仅是把小学生写作不通顺或者有错误的地方改过来,要让小学生能够明白为什么错了,再以后出现的时候不会再犯错。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语文教师给修改完就没事了,根本都不会去思考和琢磨。同样,教师给小学生修改作文要有针对性,将小学生写作时常见的问题罗列出来,包括语病、段落布局、写作手法、字迹等问题,在班级中给学生进行整体指导,然后再针对每位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一的要求和约束。通过与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写作的弱点,一定会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当写作水平提高了以后,小学生就会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也就会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写出语句优美、句意连贯、主题鲜明的作文。

篇11:浅谈语文教学的创新

新课标对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语文使用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只是传统地将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脑中,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生如何创新地应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使用能力,让初中语文教学事业再上一个台阶。

一、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唯有独立思考才能创造出宝贵的财富。因此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其盲目性和大量性不仅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效率还不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人获取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吸收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就算老师大量灌输,如果学生不愿意“吸收”,那么效果一样是不理想的。

其次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以学生个体为中心教学,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表达,看似简单文字的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心境。我们看待同一片叶子联想到的都不一样,更何况这样复杂的文字。在新文章学习之前,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允许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甚至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自身思想和文章背后的非物质非标准的联系,这就是创新的雏形,需要老师给予保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就必须建立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和他们一起学习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这样他们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另外,老师要尽可能压缩自己讲课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多帮助他们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而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

二、开拓语文学习舞台,打开想象空间

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石,也是其精神所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就要从开放语文想象力开始,使想象力成为理解文章的前提,不仅要将文章理解透彻,更要延续文章,这样才能够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因此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要用一些标准化的言语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在标准答案之中,而是要鼓励他们勤思考、多提问、敢想、敢说,这样才能够开拓语文学习的舞台,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将文章的中心思想“爱慕虚荣、欺骗、自欺欺人”等理解到位就足够了,但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却是相差甚远的。因此为了能够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将这一节课的主题变成“当皇帝回到了皇宫”。皇帝回到了皇宫他会有哪些表现呢?他是真的相信“裁缝的话”还是会对裁缝施以惩罚呢?裁缝还能够继续“化险为夷”,欺骗皇帝吗?这一切都是未知的,然而通过这样的故事延续,学生对《皇帝的新装》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写作的创新能力,能够将旧的知识体系转变成新的,这对写作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宝贵且可行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巧妙提出思考问题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教会我们思考和观察,而其展现形式便是提出问题,提出由生活经验所得的问题。我们想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从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出发,从提出问题出发。

语文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宗旨,也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有些人可能觉得学好语文只是为了以后可以做一名文字工作者,这个想法的出现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语文的实用性,没有看到语文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当我们将语文学习的眼光放到生活这一层面上的时候,我们就离学会创新不远了。

初中语文的学习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个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就拿《小石潭记》的教学来说,在创新语文教学的要求下,我们的目标不再是死记硬背文中的生僻字、词,或将重点句子和作者的思想通过背诵的方式记住。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实际上并无法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简单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同种类型的文章,或是自主学习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或是对某个句子进行翻译和彻底的理解。而要做到这些,便需要学生在不断思考和与生活相联系后才能够做到。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与生活相联系,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譬如为什么美景下的作者却是悲伤的;如果你面对这样的美景会作何感想,能否有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在你的旅游经历中会有喜景悲情的情况吗?用同样的情境,你能否写出同样的快乐感觉?这些与生活相连的思考,这些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素材。

四、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为学生营造公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自主独立地学习,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最大化挖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和语言能力,将教学目的转变成实践化学习,使语文更有价值和意义。

篇12:创新意识与语文教学的论文

创新意识与语文教学的论文

一、优化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题海战、补课战不仅会使学生越来越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厌倦,而且也会使学生的学习长期处在被动位置。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自我对知识的追寻和学习中的创新意识逐渐缺失。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与现代教学相对脱节的教学理念逐渐被改进和完善。教师除了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设计外,还应逐渐优化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合理的课堂互动问答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环节。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来鼓励学生学习,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学习逐渐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科学的教学理念拓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思维,培养了他们敢做、敢说、敢创新的精神。

二、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总的来说,如果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那么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创新意识的应用。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独创性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如听写、领读、逐字逐句的讲解、提问等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如利用网络进行动画教学,还原小学古文中的全貌;又如通过电子情景教学,设定语文课文内容中的仿真场景,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人物,使其能够仿佛真正进入了语文内容所描述的景象中。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合作研讨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将其分为相关的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主体,让其互相合作,通过开展互帮互助形式的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使其思维活动真正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意识也随即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有趣。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外加大对教材、教法等教学方面的钻研、剖析,同时要加大和学生的沟通力度。通过和学生的沟通来找到适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是一个长久的、系统的工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对以后语文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地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改进的目标,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出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的课堂教学;加大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和互动环节,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平台。特别是现阶段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师更要深入领会新课改的实质,使应试教学真正地变为素质教学,培养出更多具有开拓性、创新性思维的学生。

语文教学创新初探

语文教学技能创新论文

语文教学创新与乐学教育之浅析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与创新心得

初探高职平面设计教学与创新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与素质教育论文

语文作文创新

语文教学反思与总结

《与复习》语文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创新与模糊教学(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创新与模糊教学,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