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创新教案语文(通用6篇)
六年级创新教案语文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六年级创新教案语文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六年级创新教案语文(通用6篇)】,供你选择借鉴。
六年级创新教案语文篇1
设计理念:
“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诗。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闲来一瞥发现两小童撑伞使风行船,便作此诗。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解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1)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反复朗读,读出音律。
(1)学生标出节奏,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2)同桌互读互评。
(3)小组赛读。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六年级创新教案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趣。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开课:你喜欢动物吗?在保护动物方面你做了哪些?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
②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
(2)检查自学效果
(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节指名读文章,讨论:那些地方读懂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朋友关系?
1、之间各种鸟儿从远处飞来,自由的进出,着实饮水,打闹嬉戏。
2、草地上兔子追逐,树林里松树吵架,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3、我看到前面树林里有一只鹿在哪儿悠闲的吃树叶,它发现我时,只是抬头看了看,照吃不误。
4、大雁是小孩的宠物,小孩也成了大雁的宠物。
5、他们过马路时,像飞行时那样一个挨一个,排成单行,汽车过来了,他们毫不理会,荏苒摇摆着身子向前走,直到最后一个走过去,车才开走。
六年级创新教案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六年级创新教案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
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 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 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带着自学提示第2、3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多好啊!这句话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快速默读批划,可以把体会写在旁边空白处。
2.全班交流:
(1)第2自然段:
说话的人是在欣赏__广场美丽的景色时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发出的由衷赞叹,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指导学生朗读多好啊!,读出赞叹的感觉) 板书:千万盏灯
(2)第4自然段:
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看着书上的一幅插图时说的,联系上下文可知道当时是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没有见过电灯,作者和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插图上那个在灯下看书的孩子非常羡慕 板书:吊着的电灯 抓住沉思,他在想什么呢?刚才的同学是抓住什么来体会的?(郝副营长的语言和神态、动作)像这样写人的文章,我们就应该这样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思想。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 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 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想象当时他的心情,再读多好啊!,读出羡慕,渴望的语气。
(3)第7自然段:
说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联系刚才的沉思,从他的语言可以了解到什么?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板书:憧憬中的灯
(他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孩子们将来都能在灯下读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
抓住憧憬,再读多好啊!读出满怀憧憬的语气。
3.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 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
么事情了呢?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回答问题。
①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②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③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2)交流自学情况:
①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②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高举起用火柴点燃了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敌人被歼灭,他却因暴露而牺牲。
师: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
生:比喻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师:对!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 .这位战斗英雄这样做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用他的生命换来灯光。)
4.是啊,是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今天__前的璀璨华灯。
师出示课件 在__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师板书:璀璨的华灯
你们从中感受了什么?。 (体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
这璀璨的灯光又象征着什么? (这灯光象征着他们的革命精神,幸福生活。)
5.感悟首尾呼应、以灯光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1.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__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师出示课件: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在__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2.学生读句子。
(体会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象征着幸福的生活是无数英雄的牺牲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
四、课堂总结
播放《国歌》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需要何等的勇气,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需要何种的信仰,我们的革命先辈们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此时此刻,在清明时节来临之际,站在他们的墓碑前你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又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的心情。
板书
千万盏灯
吊着的电灯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灯光 憧憬中的灯 首尾呼应 一星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璀璨的华灯
六年级创新教案语文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杨柳、紫薇、红杏、芍药的描述,感受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的抒情文法,帮助学生理解杨柳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作一些分析评价。
3.引导学生归纳和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寓情于物的抒情文法。
2.杨柳所代表的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作分析评价。
【教学难点】
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学生由课代表分为九个小组。
第一个小组搜集作者丰子恺的生平,并评介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后八个小组分别查“小蛮腰”、“陶渊明宅边的柳”、“客舍青青”、“树犹如此”、“王恭之貌、张绪之神”、“紫薇郎”、“红杏尚书”、“美人醉卧芍药”的典故来源,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讲解,并思考在这里杨柳象征了什么,代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找来源,并能有感情地朗读,是为了做到“积累、熏陶和感悟”。)
2.老师准备
做课件,展示丰子恺像;展示“小蛮腰”、“陶渊明宅边的柳”、“客舍青青”、“树犹如此”、“王恭之貌、张绪之神”、“西湖边上的杨柳”这几种情境下杨柳的形象;展示牡丹花、葡萄藤的索取者的形象;展示红杏枝叶花果的蒸蒸日上。
设置美的情境,美的氛围。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作者喜欢杨柳的原因?杨柳与前人喜欢杨柳的原因有什么不同?杨柳与牡丹花、葡萄藤有什么不同?杨柳与枝叶花果蒸蒸日上者有何不同)而作准备。
二、导入
有一种树,它既不像松柏那样有坚毅的英姿,也不像翠竹那样挺拔而秀颀,它很普通,房前屋后,湖畔河堤,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但它又很不普通,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喜欢它,赞美它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这是种什么样的树?对,是柳树。
有一个人,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甚至把自己住的地方都称为“缘缘堂”,是的画家、文学家,他是谁?对,他就是丰子恺。丰子恺也喜欢柳树。那么,丰子恺眼里的柳树和其他人眼里的柳树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来一起走入丰子恺和他的《杨柳》。
(导入由远及近,最后定格于杨柳,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到丰子恺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是为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喜欢杨柳的心态:“随缘”。)
三、认识作者
由第一个小组讲解作者丰子恺的生平,并评介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教师同时放课件,展示丰子恺像片,并做适当补充)
丰子恺(1898─1975)现代作家、画家、文学翻译家。浙江崇德人。1914年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19年毕业。1921年游学日本,1922年回国后至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书。1925年出版第一本画册《子恺漫画》,开中国漫画先河。1931年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出版。抗战爆发后,曾在浙江、重庆等地教书,后在家从事创作。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率直集》、《子恺近代散文集》。主要译作有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日本古典巨著《源氏物语》。
他的散文率真、朴素、清幽、玄渺,既包含着人间隔膜和儿童天真的对照,又常有佛教的观念。由于丰子恺的经历与其师李叔同的影响,出世与入世的思想在丰子恺的作品中也时有交织流露,总的说,读他的散文时时可以感悟到一种恬淡的禅味。
了解丰子恺的生平,了解他的“随缘”思想。为理解文中的“一时兴到”,“不会一生皈依它”做铺垫。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本文作者的语言,如同拉家常,娓娓道来,因此不适合整体朗读。自由朗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它不事雕琢的语言、朴素自然的笔调。
2.边朗读边思考:
(1)本文抒发了对什么的喜爱?为什么?是借景抒情还是借物抒情? (这几个问较容易,全班同学可一起回答)
答:本文抒发了对杨柳的喜爱,因为它朴实无华,甘于奉献、不忘根本。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自己对它的喜欢的?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由各小组抢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之一:三个角度。①与杨柳有一种偶然的缘(随缘)。②杨柳的形态美(外在美)。③杨柳的内在美(朴实无华、不求索取、不忘根本)。
答案之二:两个角度。①我与杨柳的关系。(随缘)②赞美杨柳的平凡无私。
五、研读课文
1.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我与杨柳有一种偶然的缘。
教师:前人喜欢杨柳,往往有很深的原因,或者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因它是陶渊明的宅边所种,或者因它以“青青”之色出现在送别诗中,或者因英雄曾对它发过“树犹如此”感慨,或者因它有“王恭之貌”、“张绪之神”。那么,什么是“小蛮腰”、“陶渊明宅边的柳”、“客舍青青”、“树犹如此”、“王恭之貌、张绪之神”,请同学们分别谈一谈。
分组讲解,老师做补充:
(1)“小蛮腰”
语出《本事诗》:“白尚书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小蛮,是白居易的两个侍妾,她们善唱《柳枝》曲,樊素有着樱桃小口,小蛮有着柔美的腰肢,因此白居易写诗赞美她们。后人喜欢杨柳,说它的枝条有美丽少女的腰肢那么柔美。
(2)陶渊明的宅边所种
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后人喜欢柳树,说它有陶渊明那样的超然物外、淡薄名利的精神气质。
(3)客舍青青语出唐朝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喜欢柳树,说它代表了依依不舍的情感。
(4)“树犹如此”
语出《世说新语 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柳执条,泫然流泪。”桓公见柳而感慨,是因为柳树生长迅速而人也在迅速地衰老。
(5)“王恭之貌”、“张绪之神”
王恭之貌:王恭,东晋人,美姿仪,《世说新语》第十四篇《容止》:“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张绪之神:张绪,南朝人。言谈风雅俊逸,不慕名利。《南齐书·列传第十四 王僧虔张绪》:“宋明帝每见绪,辄叹其清淡。”“绪忘情荣禄,朝野皆贵其风。”
后人喜欢柳树,说它有王恭的俊美姿仪,有张绪的风雅俊逸。
教师:别人喜欢杨柳,都有那么多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作者却没有,却只强调“随缘”而非存心“结缘”。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观?(各小组抢答)
确定:崇尚朴实自然,反对存心安排。
教师:在这一部分,作者在写自己喜欢杨柳的缘由与别人喜欢杨柳的缘由的不同时用了什么手法?(各小组抢答)
确定:对比手法。
2.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杨柳的形态美(外在美)。
教师:作者先列举了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或者象征富贵的牡丹。那么,“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各是什么典故呢?请同学们分别谈一谈。
确定:
(1)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
语出白居易诗《直中书省》:“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2)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
语出宋代宋祁的《玉楼春》。宋祁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最为传神,时人因此称之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3)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
语出《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教师:作者对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象征富贵的牡丹是什么样的审美感受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画出来。
确定:“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在诗词中那样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那么,在作者眼里,杨柳能给作者什么样的审美体验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画出来。
确定:“湖岸的杨柳树上,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教师:在这一部分,作者写了紫薇花、红杏、芍药和牡丹的令人失望与杨柳的“实在美丽可爱”,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各小组抢答)
确定:对比手法。
3.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杨柳的内在美(朴实无华、不求索取、不忘根本)。
教师:这一部分依然用了对比的方法。
(1)讨论第5自然段。作者拿杨柳同什么对比,来显示杨柳顽强生命力和不求索取的精神。
确定:同“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来对比。
(2)讨论第6自然段。作者拿杨柳的下垂与花木的向上发展对比,赞颂了杨柳的什么品格?
确定:赞颂杨柳不忘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的可贵品格。
(3)讨论第7自然段。作者写“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为什么?
确定:杨柳的“下垂”体现出了谦逊,它懂得大地是其生命的源泉,因而它“高而不忘本”,最能象征春天的神意。
(4)第8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确定: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六、品味语言
反复朗读,从“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到“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这两段文字。体会作者随和自然又充满人生哲理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杨柳的深挚的热爱之情。
七、思想升华
学生联系杨柳及牡丹花、葡萄藤、向上发展的花木所代表的人生态度,结合现实作一些分析评价。
学生讨论发言。
确定:那些在“上面”作威作福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厌恶和唾弃,而那些谦逊的、不求索取的、不忘根本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欢迎和赞美。
八、课堂延伸
1.推荐阅读:《怀念丰先生》(巴金)
2.习作赏析:《杨柳》(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瞿爱红)
3.观察一种动植物,用与其他事物对比的手法借物抒情,写一篇散文,800字左右。
六年级创新教案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了解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自的特点,感悟文字背后蕴涵的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生词,读通句子,读熟课文,理解生字、生词,难懂的句子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现在虽是初春,可冬天刚刚离去,老师相信大家对漫天飞舞的冬雪,一定不陌生,记忆中,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种事物留给人们印象却不尽相同。雪在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吧!
二、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记住了在上节课捕捉到的很美很特别的词语,还会读吗?
出示:滋润美艳如粉、如沙
磬口的腊梅决不粘连
目光灼灼蓬勃地奋飞
消释、褪尽旋转、升腾
指名读,当一生竖着读时,问:你读的方式不同,是竖着排列的词连起来读,为什么这样读?(复习课文内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请大家再读读这些词,两幅不同的雪景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生自由说)
美艳的东西一定最先吸引你的眼球,那就让我们首先走进那个美丽的江南的雪世界里,去感受它的独特的景致吧!
三、学习1—3自然段。
1、先读读第1自然段,找到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江南的雪”的特点。(板书:滋润美艳)
2、“滋润美艳”怎么理解?从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呢?
相机出示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3、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些色彩的词上,闭上眼,放飞想象,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子的画面呀?
4、放眼望去:在那广阔的雪野上,那裹满白雪的山茶树上你看到了,在那白雪覆盖的梅花枝头,你看到了,在那白雪皑皑的腊梅丛中,你还看到了,近处,在你踩踏的白雪下,你看到了。白雪映衬着山茶热情的血红,深黄的磬口腊梅呼应着一片雪白,你会说江南的雪真是(生说)。咦,明明是冬季,冰冷的白雪中杂草不是枯黄的,却是——(冷绿),绿色让你想到了什么?在那白茫茫的雪野下,那一抹冷绿让你能触摸到什么信息呢?
5、透过这些雪中的花儿、冷绿的杂草让我们触摸到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与生机,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雪中蕴含的生机呢?
生说,相机出示句子: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6、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说得好,一个“闹”字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蜜蜂”怎么会在这江南的冬季里看到呢?作者的眼前真的出现了这种景吗?抓住“仿佛”,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奇特的想象呢?
7、这是“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作者由烂漫的冬花,自然联想到春天特有的动物蜂蝶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了花的明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雪景的勃勃生机。虽不是春天,可是我们闻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板书:蕴含生机)
你能把这种春的气息传递给大家吗?读读看。
8、还有哪句话,展示了江南的雪的生机呢?
出示句子: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抓住“隐约”、“处子的皮肤”,感受雪的滋润与生机。)
请问对“隐约”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师:是啊,青春的消息虽不明显,但我们已能感受得到,那是涌动着的鲜活的生命。
师:“处子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生:白皙的,光滑的。
师:对,应该是光滑的,白嫩的。而且还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应该还有健康的特点。
9、此时此刻,我不仅想起了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想真实地置身于这江南的雪野中吗?擦亮你的眼睛,调动你的情绪让我们陶醉其中吧(出示PPT:江南雪景图片)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
用最投入的情感化作最动人的声音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合作读第一自然段(师读暖国的雨…,生接读江南的雪…)
10、鲁迅的童年,少年是在家乡浙江绍兴度过的,那地方正是江南,成年的鲁迅,为了振兴中华,不得不漂泊在遥远寒冷的异乡北京,在这样的一个雪天,鲁迅先生想起了故乡的雪、儿时的雪,他还会很自然地想起什么呢?在这样的雪天,孩子们最爱做什么?
11、默读2-3自然段感受一下: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堆雪人的喜爱呢?用你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抓住表现动作的词语来体会
12、用雪堆塑成的雪罗汉,自然也有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文中哪里能看出?(很洁白、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13、回味一下:你还在雪中做过哪些趣事呢?(生说)你的心情怎样?
14、可当遇上连日的晴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雪人消释不见了,你心情会怎样?
15、是啊,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但也是——(生说)
美好的东西因为短暂才变得永恒,令人向往,令人追求,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借着对江南的雪的回味,是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情怀呢?(美好的追求)
三、学习第4段。
回到眼前,此时的鲁迅正置身于朔风凛冽的异乡北京,看到的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1、放声读读第4段,读到那充满灵性的句子旁写下你内心的感受吧!
2、交流感受:
(1)朔方的雪是独立的。
出示句子: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①“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粉”和“沙”有着什么特点?
②“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抓住“撒”来感受。(板书:独立)
什么原因雪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天气干燥且寒冷)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北方的环境,会是怎样的?(环境恶劣)
还有哪个词也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联想?(旋风)
(2)朔方的雪是奋斗的。
旋风是大风吗?感受过这种风中,在这么狂躁这么残暴旋风中,万事万物会有怎样的表现?说说它们的不同,这几个词,让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朔方冬天呢?朔方的雪在这凛冽的天宇下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①——“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不是乱飞,而是“奋飞”,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奋飞)
②——“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冰冷的大雾中却包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这个比喻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旋风愈来愈猛,愈来愈烈,凛冽的天宇下,朔方的雪不仅在奋飞,还在---(生说:旋转、升腾),不仅仅在雪野上,更旋转升腾到了哪里?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呀!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势?(生说:磅礴、壮美等)请你用最饱满的热情读出来!
让我们一起感受朔方雪景那种震撼的气势吧:(出示PPT:朔方雪景图片)
纵然晴天之下,日光之中,也消释不了它,眼前的雪还是脆弱的吗?不是,是什么的?
-----是勇敢地、是不屈的、是奋斗的…
⑤让我们循着鲁迅的足迹回到当时那个年代——1925年,那会是个怎样的年代呀!你会想到哪个词来形容它——黑暗、残酷。身处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面对冷酷的现实,鲁迅看到这不屈的朔方的雪,他的内心在呐喊,他会说:----(板书:不屈的奋斗)
激情朗读:
广阔的雪野中,那朔方的雪,不就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斗士吗?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凛冽的天宇下,那朔方的雪,不就是千千万万个勇敢抗争的斗士吗?纵有旋风忽来,他便……生接读。
⑥今天,我们循着鲁迅的笔香,游赏了江南、朔方的两幅雪景图,江南的优美、朔北的壮丽,然而作者鲁迅更欣赏哪里的雪呢?(学生试说)
师提示:在文中由江南的雪写到了朔方的雪时,作者用了哪个词?(但是)它一般与谁联用(虽然)那么你能说说吗?
虽然江南的雪,但是朔方的雪。
鲁迅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敢于与黑暗的社会不屈地抗争,不正是因为他善于从眼前的一景一物中汲取到震撼人心的力量去与黑暗战斗吗?这也将给我们以启迪。
四、总结写法:
1、欣赏鲁迅笔下“江南雪景”、“朔方雪景”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后,对于雪的印象一定会更加清晰起来,作为一名文学巨匠,我们又从鲁迅这篇《雪》中的文章中,学习到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呢?
(交流:对比,拟人,实写+想象)
2、书是我们精神的食粮,爱思考的你一定有收获。这奋飞的雪又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走近鲁迅——搜集鲁迅的作品读一读。
23雪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含生机
朔方的雪独立奋飞不屈的奋斗
★ 六年级语文教案
★ 六年级语文教案4
★ 语文六年级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