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逸周书·卷八·职方解》原文及翻译(共含9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筱tt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逸周书·卷八·职方解》原文及翻译
卷八·职方解
作者:佚名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辩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周知其利害,乃辩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鸡狗鸟兽,其谷宜稻。
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
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荧雒,其浸陂溠,其利林漆丝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五种。
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其利蒲鱼,其年二男三女,其畜宜鸡犬,其谷宜稻麦。
河东曰兗州,其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其川河郑其浸庐濰,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四种。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泽薮曰强蒲,其川泾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
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薮曰貕养,其川河郑其浸菑时,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
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化验山,其泽薮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露,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
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恆山,其泽薮曰昭余祁,其川虖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扰,其谷宜五种。
乃辩九服之国,方千里曰王圻,其外方五百里为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甸服,又其外方五百传统为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我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籓服。
凡国公侯伯子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大小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王将巡狩,则戒于四方,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及王者之所行道,率其属而巡戒命,王殷国亦如之。
文言文翻译:
职方氏职掌天下的地图,辨别各诸侯国、公卿采邑、四夷八蛮、七闽九貊、五戎六狄的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的多少,全面掌握他们的利与害,然后区别九州的国家,使他们互通利益。
东南方叫扬州。它的名山叫会稽,它的大泽叫具区,它的河流是三条江,它的水利是五个湖。它的地利物产是金、锡、竹、箭。它的男女人比例是二比五。那里养牲畜适宜鸡、狗、鸟兽。那里种粮食适宜水稻。
正南方叫荆州。它的名山川衡山,它的大泽叫云梦,它的河流是长江、汉水,它的水利波水、滢水。它的地利物产有朱砂、白银、象牙、犀牛皮。它的男女人比例是一比二。那里养牲畜宜于鸟兽,那里种粮食宜于水稻。
黄河以南叫豫州。其名山叫华山,它的大泽叫圃田,它的河流是荥水、雒水,它的水利是颍水、湛水。它的地利物产有竹木、油漆、蚕丝、芋麻。它的男女人比例是二比三。那里养牲畜适宜六种家禽家畜,那里种粮食适宜五种谷物。
正东方叫青州。它的名山叫沂山,它的大泽叫望诸,它的河流是淮水、泗水,它的水利有沂水、沭水。它的地利物产是蒲草、鱼类。它的男女比例是二比三。那里养牲畜适宜鸡、犬,那里种粮食适宜稻、麦。
黄河以东叫兖州。其名山川泰山,它的大泽叫大野,它的河流是黄河、济水,它的'水利有卢水、潍水。它的地利物产是蒲草、鱼类。它的男女比例是二比三。那里养牲畜适宜六种,那里种粮食适宜黍、稷、稻、麦四种。
正西方叫雍州。其名山叫岳山,它的大泽叫弦蒲,它的河流是泾水、衲水,它的水利有渭河、洛河。它的地利物产是玉石,它的男女比例是三比二。那里养牲畜宜于牛、马,那里种粮食宜于黍、稷。
东北方叫幽州。其名山叫医无间,它的大泽叫簇养,它的河流是黄河、济水,它的水利是淄水、时水。它的地利物产是鱼与盐。它的男女人比例是一比三。那里养牲畜适宜牛、马、羊、猪,那里种粮食适宜黍、稷、稻三种。
黄河以北叫冀州。其名山叫霍山,它的大泽叫扬纡,它的河流是漳水,它的水利是汾水、潞水。它的地利物产是松、柏。它的男女人比例是五比三。那里养牲畜适宜牛、羊,那里种粮食适宜黍、稷。
北方叫并州。其名山叫恒山,它的大泽叫昭馀祁,它的河流是滹沱河、呕夷河,它的水利是涞水、易水。它的地利物产是布、帛。它的男女人比例是二比三。那里养牲畜适宜马、牛、羊、猪、狗五种,那里种粮食适宜黍、稷、豆、麦、麻五种。
还要区分九服的国家:王城方圆一千里叫王畿,王畿以外方圆各五百里是侯服,侯服以外方圆各五百里是甸服,甸服以外方圆各五百里是男服,男服以外方圆各五百里是采服,采服以外方圆各五百里是卫服,卫服以外方圆各五百里是蛮服,蛮服以外方圆各五百里是夷服,夷服以外方圆各五百里是镇服,镇服以外方圆各五百里是藩服。
大凡邦国,分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以遍知天下邦国多少。大凡邦国,都是大小相维系,周天子设置牧伯。制定他们的职事,凭他们各自的能力;制定他们的贡物,依他们各自的所有。天子将巡视境内,就先向四方发布戒备命令,说道:“各自整治你们的邦国,考察你们的职责,不可不认真戒备。因为国家有大刑。”到天子出发上路,诸侯走在前,还要率领下属巡察执行戒命的情况。不是巡狩之年,众诸侯朝见天子,也是这样。
《逸周书·卷八·祭公解》原文翻译
王若曰:“祖祭公,予小子虔虔在位,昊天疾威,予多时溥愆。我闻祖不豫,有加予,维敬省不吊,田降疾病,予畏天威,公其告予懿德。”
祭公拜手稽首曰:“天子,谋复疾,维不瘳,朕身尚在兹,朕魄在于天。昭王之所勖宅天命。”
王曰:“呜呼,公,朕皇祖文王、烈祖武王,度下国,作陈周,维皇皇上帝,度其心,置之明德。付俾于四方,用应受天命,敷文在下。我亦维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兹申予小子,追学于文武之蔑。用克龛绍成康之业,以将天命,用夷居之大商之众。我亦维有若祖祭公之执,和周国,保憹王家。”
王曰:“公称丕显之德,以予小子扬文武大勋,弘成康昭考之烈。”
王曰:“公无困我哉,俾百僚,乃心率辅弼予一人。”
祭公拜,稽首曰:“允乃诏,毕桓于黎民般。”
公曰:“天子谋父,疾维维不瘳,敢告天子皇天,改大殷之命,。维文王受之,维武王大克之,咸茂厥功。维天贞文王之董用威,亦尚宽壮,厥心康受憹之式用休。亦先王茂绥厥心敬恭承之,维武王申大肆命戡厥敌。”
公曰:“天子自三公上下辟于文武。文武之子孙,大开方封于下土。天之所锡,武王使,疆土丕维周之基。丕维后稷之受命,是永宅之。维我后嗣旁建宗子,丕维周之始并。呜呼,天子三公监于夏商之既败,丕则无遗后难,至于万亿年,守序终之。既毕丕,乃有利宗,丕维文王由之。”
公曰:“呜呼,天子,我不则寅哉,寅哉。汝无以戾反罪,疾丧时二王大功。汝无以嬖御固庄后。汝无以小谋败大作,汝无以嬖御士疾大夫卿士,汝无以家相乱王室而莫恤其外。尚皆以时中憹万国。呜呼,三公,汝念哉!汝无泯泯芬芬,厚颜忍丑,时维大不吊哉。昔在先王,我亦维丕,以我辟险于难,不失于正,我亦以免没我世。呜呼,三公!予维不起,朕疾。汝其皇敬哉!兹皆保之。”
曰:“康子之攸保勖教诲之,世祀无绝,不,我周有常刑。”
王拜手稽首党言。
文言文翻译:
穆王这样说:“叔祖祭公,我是虔诚地在位执政。上天急于施威,我多有大错。我听说叔祖病势加重,我是郑重地前来探视。不善的老天降下这疾病,我害怕它的威严。请您告诉我美好的德行。”
祭公行叩拜大礼,说:“天子!谋父我的病已不会好。我的身子还在这里,我的魂魄已经在天上。昭王在保佑着你,就安居天命吧!”
穆王说:“啊呀,祭公!我皇祖文王和烈祖武王,身处小国,办事周到无误。只有上天知晓他们的心思,把明德加于其身,把四方付与他们。他们接受天命,布施文德在下土。我也借助于您文祖周公和叔祖召公的训导。我小子追学文王武王的微德,因而能
够继承成王、康王的业绩,以执行天命,使大商的民众过得平稳。我也借助您叔祖祭公执持和谐我们周朝,安定王室。”
穆王说:“祭公!列举您的美德,以帮助我小子发扬文王、武王的功勋,光大成王、康王以及我父昭王的业绩。”
穆王又说:“祭公!不要让我困惑啊!要让百官尽心,用来辅佐我呀!”
祭公行叩拜大礼道:你的诏告很适当啊,全是考虑到老百姓的安乐。”
祭公又说:“天子!谋父我的病好不了,敬告天子:上天改易殷商之命,是文王接受的`,是武王灭了殷商,他们都建了丰功。是上天让文王持正,两次使用武力,又开阔壮大他的心思,制定治国的法式,得以完美。又有先王多次安定他的信念,文王都恭敬地接受。是武王重申天命,战胜了他的敌人。”
祭公说:“天子!自三公以下,都效法文王、武王,文王、武王的子孙大建邦国,分布于各地。上天赐给武王的这片疆土,是周朝的基业,也是始祖后稷受命的地方,当永远守住它。我们后继者广建嫡子为诸侯,作为周王室的屏障。啊呀,天子,三公!以夏商的灭亡为鉴戒,就不会留下后患,传到万年、十万年,守着次序传到底。如果传承到底,就有利于宗族,也是文王的初衷。”
祭公说:“啊呀,天子!我是慎重又慎重。你不要因乖戾,反常、罚罪、嫉妒丧失了这二王的大功。你木要用嬖妾蔽塞正宫,你不要因小打算而败坏大事,你不要以宠信的佞臣蔽塞正派之士用大夫、卿士,你不要用陪臣扰乱王室而不忧虑王室以外的事,要以这中正之道治理天下万国。
“啊呀,三公!你们要多思考啊!你们不要昏昏糊糊,厚着脸皮忍受耻辱,这样就是大不善了。从前在先王的时候,我总是考虑让我们君王远离患难,不失去正道,我也就尽力度过我这一生。啊呀,三公!我想我的病好不了啦,你们要大加重视啊,这样天下都会安定。你们要承诺:明确你们的责任,勉励教诲天子,使世代的祭祀没有断绝。不然,我们周朝定有刑罚。”
穆王拜手叩头,接受善言。
《逸周书·卷六·明堂解》原文及翻译
卷六·明堂解
作者:佚名
大维商纣暴虐,脯鬼侯以享诸侯,天下患之,四海兆民欣戴文武,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夷定天下,既克纣六年,而武王崩,成王嗣,幼弱,未能践天子之位。
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天子之位,负斧依,南面立。率公卿士,侍于左右。三公之位,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之位。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位。门内之东,北面东上,诸男之位。门内之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难免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难免东上,四塞九采之国。世告至者,应门之外,北而东上,宗周明堂之位也。
明堂,明诸侯之尊卑也,故周公建焉,而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七年,致政于成王。
明堂方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广六尺三寸。室居中方百尺,室中方六十尺,户高八尺,广四尺。东应门,南库门,西皋门,北雉门。东方曰青阳,南方曰明堂,西方曰总章,北方曰玄堂,中央曰太庙。左为左介,右为右介。
文言文翻译:
主要是因为商纣王暴虐,杀了鬼侯做成肉干以宴享诸侯,天下诸侯都很忧虑。四海万民百姓欢欣拥戴文王、武王,因此周公辅助武王讨伐商纣,平定了天下。已战胜商纣二年,武王去世,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没有登天子之位。周公代理政务而君临天下,他平息叛乱用了六年才使天下太平,就在宗周朝会方国诸侯。在大朝诸侯之时,明确明堂的位置。
天子的位置:背靠绘有斧纹的屏风,面朝南站立,众公卿陪待在左右;三公的.位置:在堂上中阶之前,面朝北以东为上;众侯爵诸侯的位置:在堂上东边台阶以东,面朝西以北为上;众伯爵诸侯的位置:在堂上西阶的西边,面朝东以北为上;众子爵诸侯的位置:在内门东边,面朝北以东为上;众男爵诸侯的位置:在内门西边,面朝北以东为上。东方各部族,在东门外边,面朝西以北为上;南方各部族,在南门外边,面朝北以东为上;西方各部族,在西门外边,面朝东以南为上;北方各部族,在北门外边,面南以东为上;塞外荒远的方国以及一世来见一次的方国,都在正门外边,面朝北以东为上。这就是宗周明堂的位置安排。
这个明堂,是标明诸侯尊卑的地方,所以周公建造了它,并依明堂的位置安排朝会诸侯。又制定礼仪,创作礼乐,颁布度制量制,从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自献上他们的土特产。七年后,把政务交给成王。
《逸周书·卷三·文传解》原文及翻译
卷三·文传解
作者:佚名
文王受命之九年,时维暮春,在鄗召太子发曰:“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吾厚德而广惠,忠信而志爱,人君之行。不为骄侈,不为泰靡,不淫于美,括柱茅茨,为民爱费。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鹿弭不卵,以成鸟兽之长,畋渔以时,童不夭胎,马不驰骛,土不失宜。土可犯材,可蓄润湿,不谷树之竹苇莞蒲,砾石不可谷,树之葛木,以为絺绤,以为材用。
“故凡土地之间者,胜任裁之,并为民利。是鱼鳖归其泉,鸟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土多民少,非其土也。土少人多,非其人也。是故土多发政,以漕四方,四方流之。土少安帑,而外其务方输。《夏箴》曰:中不容利,民乃外次。《开望》曰:土广无守,可袭伐;土狭无食,可围竭。二祸之来,不称之灾。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夏箴》曰: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舆马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无日矣。
“不明开塞禁舍者,其如天下何。各修其学而尊其名,圣人制之。故诸横生尽以养从,从生尽以养一丈夫。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堕四时。如此者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有五年之积者霸,无一年之积者亡。生十杀一者,物十重,生一杀十者,物顿空。十重者王,顿空者亡。
“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能制其有者,则能制人之有。令行禁止,王始。出一曰神明,出二曰分光,出三曰无适异,出四曰无适与。无适与者亡。”
文言文翻译:
文王受命的第九年,时在暮春三月,文王在镐京,告戒太子姬发说:“啊呀,我年纪老了。我告诉你我所保持与我所坚守的,你把它传给子孙。
“吾厚德广施,忠信慈爱,这是人君的行为。不做骄纵奢侈之事,不做过分浪费的事,不贪恋于华美,柱子刮皮不加雕饰,屋顶用茅草覆盖,为百姓珍惜费用。
“山林不到季节不举斧子,以成就草木的生长;河流湖泊不到;季节不下渔网,以成就鱼鳖的生长;不吃鸟卵不吃幼兽,以成就鸟兽的生长。打猎有季节,不杀小羊,不杀怀胎的羊。牛犊不拉车,马驹不驱赶奔跑。土地不失其所宜,万物不失其本性,天下不失其时令。
“泥土可以作陶范,材木可以积蓄。低湿地不能种谷,就种上竹子、芦苇、水葱、香蒲;砾石地不能种谷,就种上葛藤与树木。用以织葛布、为材用。所以凡是闲空的土地,圣人都治理它,全都为民众谋利。因此,鱼类都养在水里,鸟兽归入山林。孤寡困苦的人,都靠它为生。
山林得以长成林木,工匠得以制成器物;百业得以均其利益,商贾得以流通货物;百工不失掉职业,农夫不失掉农时,这叫做和德。
“土地多百姓少,土地就不是他的土地了。土地少百姓多姓就不是他的百姓了。因此,土地多,就发布政令以达四方,四方之人流入;土地少,就让百姓安好家室到外地劳作,向四邻输入。《夏箴》里说:‘国内不能容纳利益,百姓就到外地居住。’《开望》里说:‘土地宽广无人防守的,可以袭击讨伐;土地狭小没有粮食的,可以围困待其枯竭。两种祸患的发生,都是土地与百姓多少不相称的灾难。’
天有四种灾祸:水灾、旱灾、饥年、荒年。灾祸的到来没有固定时间。如果不从事积蓄,用什么来防备它?《夏箴》里说:‘平民百姓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妻子儿女就不属他所有了;大夫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奴隶侍妾以及车马就不属他所有了。国家没有够吃两年的粮,遇上饥荒,百姓就不属它所有了。’警惕啊,不思考不实行,灾祸临头就不远了。
明白以上开放、关闭、禁止、施舍道理的人,他夺取天下就如演化一般的.快;不明白开放、关闭、禁止、施舍道理的人,他失去天下也如演化一般的快。
“人人各自习其所学,而且看重自己的名分,圣人利用他们。所以万物全都可以养育人,人人都得以奉养天子。
不杀怀胎母兽,不砍未成材的树木。不错过农事季节。像这样下去十年,有十年积蓄的为王,有五年积蓄的称霸,没有一年积蓄的灭亡。生十个杀一个的,用物会堆积十层;生十个杀十个的,用物会顿时空虚。堆积十层的为王,顿时空虚的灭亡。
兵力强就战胜别人,人心强能战胜自然。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就能控制别人所有,不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别人就控制它。令行禁止,是为王的开端。出令专一叫神明,政出二臣叫分光,政令三出叫无适异,政令四出叫无所适从。臣民无所适从的必灭亡。”
《逸周书·卷四·大聚解》原文及翻译
维武王胜殷,抚国绥民,乃观于殷政,告周公旦曰:“呜呼,殷政总总,若风草有所积,有所虚,和此如何?”
周公曰:“闻之文考,来远宾,廉近者,道别其阴阳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营邑制命之曰:大聚先诱之以四郊,王亲在之。大夫免列以选,赦刑以宽,复亡解辱削赦□重,皆有数,此谓行风。乃令县鄙商旅曰:能来三室者,与之一室之禄。辟开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远旅来至关,人易资,舍有委。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老弱疾病,孤子寡独,惟政所先。民有欲畜,发令。
“以国为邑,以邑为乡,以乡为闾,祸灾相恤,资丧比服,五户为伍,以首为长,十夫为什,以年为长。合闾立教,以威为长,合族同亲,以敬为长。饮食相约,兴弹相庸,耦耕□耘,男女有婚,坟墓相连,民乃有亲。六畜有群,室屋既完,民乃归之。
“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立勤人以职孤,立正长以顺幼,立职丧以恤死,立大葬以正同。立君子以修礼略,立小人以教用兵。立乡射以习容,春和猎耕耘,以习迁行。教芋与树艺,比长立职,与田畴皆通。立祭祀,与岁谷登下厚薄,此之谓德教。
“若其凶土陋民,贱食贵货,是不知政。山林薮泽,以因其□工匠,役工以攻其材;商贾趣市,以合其用。外商资贵而来,贵物益贱,五出贵物,以通其器。夫然则关夷市平,财无郁废,商不乏资,百工不失其时,无愚不教,则无穷乏,此谓和德。
“若有不言,乃政其凶,陂沟道路,藂苴…,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以材木。春发枯槁,夏发叶荣,秋发实蔬,冬发薪蒸。以匡穷困。揖其民力,相更为师。因其土宜,以为民资,则生无乏用,死无传尸。此谓仁德。
“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三月遄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七事 ,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既成,放此为人。此谓正德。
“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士归之;关市平,商贾归之;分地薄敛,农民归之。水性归下,农民归利。王若欲求天下民,社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
“五德既明,民乃知常。”
武王再拜曰:“呜呼,允哉!天民侧侧,余知其极有宜。”乃召昆吾冶而铭之,藏府而朔之。
文言文翻译:
武王灭殷以后,为了稳定国家安定民众,就考察了殷朝的政令,并对周公旦说:“啊呀!殷朝的政令乱纷纷,如风中之草,有时积聚一起,有时空空。对它进行调和,怎么样?”
周公回答说:“听先父文王说,招来远方的人,集聚近处的人,辨别南北地势的优势,审视土地是否宜种,水利是否方便,营建居邑,称之为大聚。先从四郊招引百姓。君王要亲自考察,卿大夫要从众人中选任。赦免及刑罚要宽松,使逃亡者回来,使受辱者除去羞辱,削职赦罪的轻重都有规定,这叫做实行风化。
然后才传令边远地方的商旅说:‘能够带来三户人家的,赏给一户的食用为报酬。’开辟关口,修筑道路。五里之内为邑之郊,每十里有水井,每二十里有庐舍。远方商旅来此,与人交易货物。庐舍有存放货物的地方,市场有平均物价的官员。早晚物价一致,。不断送往迎来。赈济贫乏,救助穷困以及老弱、残疾、孤儿、寡妇、独身者,是为政的先务。这样,百姓也就愿意蓄养他们。
发令:把国分为邑,把邑分为乡,把乡分为间。发生灾祸,互相救助,通力合作办丧事。五家为一伍,以第一家为伍长;十个成年男子为一什,以年长者为什长;各间设立教化,以威信高的.为闾长;全宗族相互亲近,以可尊敬者为族长。饮食相互约制。鼓励勤劳纠正游惰相互为用,耕作互相协作。男女各有婚配,死后夫妇坟墓相连,百姓就有亲人。六畜成群,房屋落成以后,百姓就会聚到那里去。
各乡设置巫医,备办各样药物以防疾病与灾难;积蓄各种草药以备齐酸、苦、甘、辛、咸五味。设立乡正以勤劳民事,设立职孤以训教幼儿;设立职丧以料理死者,设立大葬以处理安埋;立文德君子以修明礼乐,立技勇之士教人使用兵器;立乡射之礼以练习容仪,春季合猎以练习迁行,春季耕耘以教人种植。设立官长,使田土得到开垦。立祭祀,随年成丰歉而用祭物。这叫做教德。
如果土地荒芜,民众不教化,轻粮食重财货,就是不懂为政。山林与湖泊,要加以利用。使工匠做工,以加工那些材料;使商贾往市场,以流通用物。外商携带本地价高货物而来,高价货就会便宜。要使外商带来高价货,带走便宜物,借以流通器用。这样,关市平稳,财物就不积压、不闲置。商贾不缺乏资本,各种工匠不荒废时日,愚昧得到教育,就会没有贫穷。这叫做和德。
如果不加教导,其国政就会凶险。池塘边,道路旁,杂草丛生地以及土丘土堆一凡不能种粮食的地方都栽上树木;春季利用枯槁的树干,夏季利用树叶与花朵,秋季利用可食的果实,冬季利用柴薪,以救助穷困的人家。聚合民力,使他们相互为师。顺应土地性质耕种,作为百姓的资财,百姓就不会缺少财用,死了也不会弃尸荒野。这叫做仁德。
我听说禹的禁令;春季三个月,山林中不准用斧子砍伐,以成就草木的生长;夏季三个月,江湖中不准下网罟,以成就鱼类的生长。并且聚合农民努力操作,以成就男耕女织之事。这样,土地不会失去它的地力,万物不会失去它的功用,人们不会失去他的职事,加之上天不误了季节,就能成就各样财富。种种财富成就以后,发放以供人享用。这叫做正德。
潭水深,鱼鳖就聚到里面;草木茂,鸟兽就聚到里面;举用贤德任用有才之人为官,士人就聚到那里;关市平稳,商贾就聚到那里;分土地、轻赋税,农民就聚到那里。水的本性是向低处流,人的本性是往有利方向去。君王若想招来天下百姓,就先备好给他们的利益,百姓就会自己到来。如同冬天的向阳地、夏天的阴凉处,不召而人自来。这叫做归德。
五德既已修明,百姓就知道过正常生活。”
武王两拜行礼,说道:“啊呀,好啊,百姓真多,我知道治民的办法了。”就召来冶官,把周公之言冶铸在铜版上,放入府中供每月朔日省视。
卷五·五权解
作者:佚名
维王不豫,于五日召周公旦,曰:“呜呼,敬之哉!昔天初降命于周,维在文考,克致天之命。汝维敬哉!先后小子,勤在维政之失。政有三机、五权,汝敬之哉。克中无苗,以保小子于位。
“三机:一疑家,二疑德,三质士。疑家无授众,疑德无举士,直士无远齐。吁,敬之哉!天命无常,敬在三机。五权:一曰地,地以权民;二曰物,物以权官;三曰鄙,鄙以权庶;四曰刑,刑以权常;五曰食,食以权爵。不承括食不宣,不宣授臣。极赏则,得不食。极刑则仇,仇至乃别,鄙庶则奴,奴乃不灭。国大则骄,骄乃不给,官庶则荷,荷至乃辛。物庶则爵,乃不和。地庶则荒,荒则聂。人庶则匮,匮乃匿。呜呼,敬之哉!汝慎和,称五权,维中是以,以长小子于位,实维永宁。”
文言文翻译:
武王生病,于初五日告诉周公旦说:;啊呀,要重视它啊!从前上天开始降命给周,是在先父文王之时,文王能得到上天之命。你要认真辅助太子诵,勤察为政的失误。为政有三机、五权,你要认真研究它啊。要能持中不偏,无务细微末节,以确保太子在位。
三机是:一,与家族背离;二,不合道德;三,不学无术。
背离家族者不让他管理众人,违背道德者不举荐他任事,不学无术者不委以重任。唉,重视它啊!天命没有定准,要认真审察三机。
五权:一是土地,土地用以调控人口;二是事务,事务用以调控官员;三是都邑,都邑用以调控城镇居民;四是刑法,刑法用以调控赏赐;五是俸禄,俸禄用以调控爵位。
不遵守法令,就不发俸禄。过度赏赐则财用屈竭;财用屈竭就不得食用。过度施刑就会结仇,结仇过深会反叛。都邑之外人作为奴婢,奴婢才不会灭绝。封国太多就会自满,自满就不会奉上。官多了就事物繁多,多得过分就烦碎了。事情多就杂乱,杂乱了就不和谐。土地多就会荒芜,荒芜了就令人担心。人多了就会溃散,溃散就会逃亡。唉,重视它啊。你要认真协调衡量五权,用得适中,以抚养太子在位,实际上就有永久的安宁。”
逸周书·卷四·大匡解原文及翻译精选
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以上东隅。
用大匡,顺九则、八宅、六位。宽俭恭敬,夙夜有严。昭质非朴,朴有不明,明执于私,私回不中,中忠于欲,思慧丑诈。昭信非展,展尽不伊,伊言于允,思复丑谮。昭让非背,背党雍德,德让于敬,思贤丑争。昭位非忿,忿非□直,直立于众,思直丑比。昭政非闲,闲非远节,节政于进,思止丑残。昭静非穷,穷居非意,意动于行,思静丑躁。昭洁非为,为穷非涓,涓洁于利,思义丑贪。昭因非疾疾非不贞,贞固于事,思任丑诞。昭明九则,九丑自齐,齐则曰知,悖则死勇。勇如害上,则不登于明堂。明堂所以明道,明道惟法。法人惟重老,重老惟宝。呜呼在昔,文考战战惟时,祗祗汝其。此有夺误夙夜济济,无竞惟人,惟允惟让,不远群正,不迩谗邪。入汝不时,行汝害于士,士惟都人,孝悌子孙。
不官则不长,官戒有敬。官□朝道,舍宾祭器,曰八宅。绥比新、故、外、内、贵、贱曰六位。大官作为武,小官承长。大匡封摄,外用和大。中匡用均,劳故礼心。小匡用惠,施舍静众。禁请无愿,顺生分杀,不忘不惮。俾若九则,生敬在国,国咸顺,顺维敬,敬维让,让维礼。辟不及宽,有永假。
文言文翻译:
十一年,武王在管城。管叔鲜和蔡叔度自愿作殷人的'监国。东方诸侯也都受到武王的赏赐。武王还接见他们,让他们各自陈述政事。武王训导管叔、蔡叔要用大匡、顺九则、口八宅、口六位。武王说:
宽缓廉洁,恭敬有礼,早晚都显得威严。倡导质朴而不主过分,过分朴实则不显明;昭明质朴于口,思慕口口憎恶口口。倡导忠诚而不私交,私交则奸邪不正;端正忠诚于物欲,思慕聪慧憎恶伪诈。倡导伸展而不展尽,展尽就不能回屈;回屈伸展得恰当,思慕回复憎恶过僭。倡导推让而不背离,背离众人必蔽塞道德;道德推让在于礼敬,思慕贤才憎恶争斗。倡导直立而不忿恚,忿恚则不正直;正直立身于众人,思慕正直憎恶勾结。倡导节制而不限制,限制则远离节度;节度只达于节制,思慕节制憎恶毁伤。倡导清静而不穷居,穷居则非本意;心意活动于行为,思慕清静憎恶急躁。倡导清洁丽不造作,造作则不干净;干净清洁于财利,思慕合宜憎恶贪心。倡导坚固而不疾速,疾速则不贞定,贞定坚固于行事,思慕任事憎恶虚华。
昭明了九则,九丑自会得以纠正。正丑就叫做智,违背九则就必死于勇力。死勇如果威害国君,使国君不能登上明堂。明堂,是用以明道的地方。明道只有效法,知效法才是正人,人必重视老人,重老人是国家之宝。啊呀!从前先父文王,谨谨慎慎,唯
此为敬。你们要早晚恭敬,与人无争,做到公允做到谦让,不远离正人,不接近小人。你们不做到这些,必有害贤士。贤士就是都邑中人士的孝悌子孙。
不任用官吏则无首领,为官教戒必敬上。居官、为民、在朝、在野、居家、为宾、居祭、居丧,叫八宅。安抚协调新旧、内外、贵贱,叫六位。
大官备威武,小官从其上。大安用和法,分封摄持于畿外;中安于均法,赏劳旧臣礼遇新臣;小安用恩惠,施舍以安定民众。禁其所请不使有怨,顺其生理昭明刑杀。牢记而不畏惧,使顺九则。
使全国上下产生恭敬,全国都会和顺。要和顺只有恭敬,要恭敬只有谦让,要谦让只有知礼。君王如果做不到,就难有长久之福。
逸周书·卷八·史记解原文附译文
卷八·史记解
作者:佚名
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惊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主之,朔望以闻。
信不行、义不立,则哲士凌君政,禁而生乱,皮氏以亡。
谄谀日近,方正日远,则邪人专国政。禁而生乱,华氏以亡。好货财珍怪,则邪人进,邪人进,则贤良日蔽而远。赏罚无位,随财而行,夏后失以亡。
严兵而不□者,其臣慑;其臣慑,则不敢忠;不敢忠,则民不亲其吏。刑始于亲,远者寒心,殷商以亡。
乐专于君者,权专于臣,权专于臣则刑专于民。君娱于乐,臣争于权,民尽于刑,有虞氏以亡。
奉孤以专命者,谋主比畏其威,而疑其前事。挟德而责是,日疏位均而争,平林以亡。
大臣有锢职哗诛者,危。昔者,质沙三卿,朝而无礼,君怒而久据之,哗而弗加。哗卿谋变,质沙以亡。
外内相间,下挠其民,民无所附,三苗以亡。
弱小在强大之间,存亡将由之,则无天命矣。不知命者死。有夏之方兴也,扈失弱而不恭,身死国亡。
嬖子两重者亡。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
功大不赏者危。昔平州之臣,功大而不赏,谗臣日贵,功臣日怒而生变,平州之君以走出。
召远不亲者,危。昔有林失召离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礼,留而弗亲,离戎逃而去之,林失诛之,天下叛林氏。
昔者曲集之君,伐智而专事强力,而不信其臣,忠良皆伏。愉州氏伐之,君孤而无使,曲集以亡。
昔者有巢氏,有乱臣而贵任之,以国假之,以权擅国而主断,君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斧小不胜柯者,亡。昔有会阝君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后□小弱禁罚不行,重氏伐之,会阝君以亡。
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
犯难争权,疑者死。昔有林氏,上衡氏争权,林氏再战而胜,上衡氏伪义,弗克,俱身死国亡。
知能均而不亲,并重事君者危。昔有南氏,有二臣,贵宠,力钧势底,竞进争权,下争朋党,君弗能禁,南氏以分。
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内争朋党,阴事外权,有果氏以亡。
爵重禄轻,比□不成者亡。昔有毕程氏,损顺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毕程氏以亡。好变故易常者,亡。昔阳氏之君,自伐而好变,事无故业,官无定位,民运于下,阳氏以亡。
业形而愎者,危。昔谷平之君,愎类无亲,破国弗克,业形用国,外内相援,谷平以亡。
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
狠而无亲者,亡。昔者县宗之君,狠而无听,执事不从,宗职者疑,发大事,群臣解体,国无立功,县宗以亡。
昔者玄都贤鬼道,废人事天,谋臣不用,龟策是从,神巫用国,哲士在外,玄都以亡。
文武不行者,亡。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美女破国。昔者绩阳强力四征,重丘遗之美女,绩阳之君悦之,荧惑不治,大臣争权,远近不相听,国分为二。
宫室破国。昔者有洛氏宫室无常,池囿大,工功日进,以后更前,民不得休,农失其时,饥馑无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文言文翻译:
(二十四年)正月,穆王在成周。一天早晨,穆王告诉三公及左史戎夫:“今晚上我醒来,是已往的史事惊吓了我。.”于是就要求辑录历史上重要又可鉴戒的事,使左史戎夫主办,每月朔日望日讲给自己听。
信用不行,仁义不立,那么智谋之人就会侵凌国君政务。不让他侵凌就会发生叛乱,皮氏国因此灭亡。
阿谀奉承者日益亲近,正直之臣日益疏远,那么奸邪之人就会把持国政。不让他把持就会发生叛乱,华氏国因此灭亡。
喜欢财物与奇珍异宝,那么奸邪之士就进入朝庭。奸邪进入朝廷,贤良之人日益不显而遭疏远。赏罚没有标准,随财物多而行赏罚,夏朝因此灭亡。
国君用严刑而不仁慈的,大臣就有所畏惧。大臣畏惧则不敢尽忠,不敢尽忠则百姓不亲近官吏。严刑从亲人开始,外入就会心寒。殷商因此灭亡。
享乐由国君独有,权力就被大臣独占。权力由大臣独占,刑罚就被百姓专受。国君沉溺于享乐,大臣必争夺权势,百姓尽都受刑。有虞氏因此灭亡。
侍奉幼主而独断专行的,幼主长大一定会畏惧他的威严,并怀疑他过去的作为。侍奉者依仗自己的功德而对人君不满,彼此日益疏远,君臣双方权势相当而争斗,平林国因此灭亡。
大臣专权,动不动就扬言杀人的,危险。从前质沙国三卿朝君而不顾礼节,国君生怒而长久拘禁他们,声言诛杀而不诛杀,三卿合谋政变,质沙国因此灭亡。
外臣与内臣不和,都扰乱下面的百姓,百姓无处依附,三苗国因此灭亡。
弱小之国在强国之间,存亡将由强国决定,自己不能作主。不知道这种命运的,只有死。夏朝刚兴起的时候,扈氏弱小而对夏不恭敬,结果身死国灭。
受宠的儿子两个都位重的,一定亡国。从前义渠氏有两个儿子,不是一母所生,皆处高位。国君后来得了病,大臣们分为两党而相争斗,义渠国因此灭亡。
功劳大而不加奖赏的,危险。从前平州国的大臣有大功而不赏,谄媚之臣反而日益显贵,功臣们一天天愤怒起来而发动政变,平州的国君因此逃往他国。
召来远人不加亲近的,危险。从前有林氏召来离戎国的君王朝见他,到了之后不给礼遇,留下来又不加亲近,离戎国君逃离林氏国,林氏国诛杀了他,结果天下人都背叛了林氏。
从前曲集国的国君自恃聪明而独断事务,强悍有力而不信任大臣,忠良之臣都隐而不出。后来愉州氏攻打他,国君孤立而无人可使,曲集国因此灭亡。
从前有巢氏有个乱臣却地位显贵,把国事交给他,把大权托付给他,让他专擅国政而独断专行。国君后来夺回他的权力,乱臣生怒而发动政变,有巢氏因此灭亡。
斧头小,承受不了大斧柄的,必灭亡。从前郐国之君吝啬节俭,降爵位减俸禄,群臣地位低下,上下不协调。后来郐国变成弱国,禁令与处罚都行不通。重氏国攻打他,郐君因此而死。
长久使重要位置空缺的,危险。从前共工氏认为自己贤能,认为没有可用之臣,长期空缺大官,结果下面官员交相作乱,百姓无处依附,唐氏攻打他,共工氏因此灭亡。 ’
冒着危难争夺权力,犹疑不决者必死。从前有林氏与上衡氏争夺权力,林氏两战不胜,上衡氏行仁义不攻下它,结果双方都身死国灭。
聪明能干相等而不和,又同时受到重用共事君王的`,危险。从前有南氏有两个大臣,显贵而受宠,势力钧等,竞相争权,在下面争取党羽,国君不能禁止,南氏国因此分裂。
从前有果氏喜欢以新易旧,旧大臣嫉妒怨恨,新旧大臣不和,国内结党相争,暗中与外国勾结,有果氏因此灭亡。
大臣爵位高而俸禄少,勾结起来坑害百姓又不诚实的,灭亡。从前毕程式减少俸禄,增加爵位,群臣貌似匮乏,而勾结坑害百姓,毕程式因此灭亡。
喜欢改变故旧,变更常规的,灭亡。从前阳氏国君王,夸耀自己而喜欢变改,结果做事没有固定职业,做官没有固定职位,百姓在下面搬来迁去,阳氏国因此灭亡。
专用刑法而任性的,危险。从前谷平国的君王任性暴戾,没有亲近之臣,打败他国又不灭掉,专用刑法治国,结果内外势力相结合,谷平国因此灭亡。
用武不停的,灭亡。从前阪泉氏用兵不止,征战不休,兼并他国,没有友好邻邦。文人无立足之地,智士个个心寒。后来迁到独鹿,诸侯背叛了它,阪泉氏因此灭亡。
因执而没有亲近的,灭亡。从前悬宗国的君王固执而不听劝导,结果办事不顺,任职者生疑而发动政变。最终群臣四散,无人为国立功,悬宗因此灭亡。
从前玄都重视鬼神,不重人才而敬奉上天。谋臣不用,相信占卜,重用神巫治国,智士们逃出国外,玄都因此灭亡。
无文德无武备的,灭亡。从前西夏国性仁爱而反对用兵。城廓不加修缮,武士也无事干。性仁惠而好赏赐,结果财竭而无物可赏。唐尧攻打它,城廓不能守护,武士不愿出力,西夏因此灭亡。
美女破败国家。从前绩阳国凭强力四处征伐,重丘国送来一批美女。绩阳国君喜欢她们,结果被迷惑而不治理国家,导致大臣们争夺权势,远近都不再顺从,绩阳国分裂成两个。
宫室破败国家。从前有洛式不断建造新宫室,池塘与园林都很宽大,土木工程日益增多,还在用新的取代旧的。百姓不得休息,农民违背农时,致使发生饥荒没有吃的。成汤攻打它,有洛氏因此灭亡。
作者:佚名
汤将放桀于中野,士民闻汤在野,皆委货扶老携幼奔,国中虚。桀请汤曰:“国所以为国者,以有家;家所以为家者,以有人也。今国无家无人矣,君有人,请致国君之有也。”
汤曰:“否。昔大帝作道,明教士民。今君王灭道残政,士民惑矣,吾为王明之。”士民复致于桀,曰:“以薄之居,济民之贱,何必君更?”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徙千里,止于不齐,民往奔汤于中野。桀复请汤,言:“君之有也。”汤曰:“否。无为君王明之,士民复重请之。”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复奔汤。
桀又曰:“国君之有也,吾则外。人有言,彼以吾道是邪,我将为之。”汤曰:“此君王之士也,君王之民也,委之何?”汤不能止桀。汤曰:“欲从者,从君。”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
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汤退,,再拜,从诸侯之位。汤曰:“此太子位,有道者可以处之,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宜久处之。”
汤以此让,三千诸侯莫敢即位,然后汤即天子之位。与诸侯誓曰:“阴胜阳即谓之变,而天弗施。雌胜雄即谓之乱,而人弗行。”故诸侯之治,政在诸侯之大夫,治与从。
文言文翻译:
商汤放桀以前,住在郊野之中。夏桀的士民百姓听说汤在郊野,纷纷丢弃财物,扶老携幼投奔他,夏桀都城变得空虚无人。夏桀请求商汤说:“国之所以是国,因为有家;家之所以是家,因为有人。现今我国中无家,家中无人了。您有了人,让我把国交给您,归您所有啊。商汤说:“不!从前大帝禹制定大法,公开教化士民百姓。今君王毁灭大法,伤害国政,士民百姓迷惑了。我替君王开导他们。”士民百姓只好又回到夏桀那里,说道:“我们以亳地的汤为君王,补充那里百姓的不足,何必又调换桀为君王呢!’’
夏桀与其下属五百人向南迁徙一千里,停在不齐。不齐的士民百姓又奔往商汤居住的郊野之中。桀又请求商汤,说:“国家归您有啊!”汤说:“不。我替君王开导他们。”齐地士民听从商汤回到齐地,再次请求夏桀让国给商汤。
夏桀与其下属五百人迁移到鲁,鲁地士民百姓又投奔商汤。夏桀又向商汤请求说:“国家归您有啊!百姓视我是外人。有人说,“只有他们认为我的道理对,我才能继续干。”商汤说:“这些都是君王的士民,君王的百姓,抛弃他们干什么?”
商汤最终不能帮助夏桀停下来。汤说:“想随君王的随君王!”夏桀与其下属五百人就离开了鲁,住在南巢这个地方。
汤放逐夏桀以后回到亳都,约集三千诸侯大聚会。汤取来天子的印玺,放在天子座位的左边。商汤退下,两拜行礼,然后到诸侯的位次上。商汤说:“这是天子的位置,有道的人可以坐上去。天下,不是一家独有的,而是有道的'人所有的。所以,天下只有有道者治理它,只有有道者经纪它,只有有道者应该长久占有它。”汤因此多次推让,三千诸侯没有谁敢去即位,然后商汤才坐到天子的位置上。还与众诸侯相约束说:“阴胜阳,就叫做变,一变上天就不佑助;雌胜雄就叫做乱,一乱人们就不依从。所以诸侯治理国政,在于他的大夫的受治与顺从。”
★ 卷耳原文及翻译
★ 克殷解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