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职名存的原文及翻译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姑苏林黛玉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馆职名存的原文及翻译(共含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姑苏林黛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馆职名存的原文及翻译

篇1:馆职名存的原文及翻译

馆职名存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子,中外皆称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反为留滞。政和以后,增修撰直阁贴职为九等,于是材能治办之吏、贵游乳臭之子,车载斗量,其名益轻。南渡以来,初除校书正字,往往召试,虽曰馆职不轻畀,然其迁叙,反不若寺监之径捷。至推排为郎,即失其故步,混然无别矣。

译文

我朝馆阁官职的人选,都是天下的贤良之才,但是必须经过考试,中试之后才任命。凡是担任过这种官职的,就成为社会的名流。官位高的,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一等的,称集贤院或秘阁校理;低的,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这些,都被称为馆职。修起居注的官员出现空缺,肯定从馆职官员里挑选递补,不经过记注官的'阶段,没有直接任命为知制诰的。官阶到了员外郎那一级就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官,朝廷内外都称他为学士。等到元丰年间新官制颁行,凡是兼任其他职事官的,都官升一级但去掉馆职,可是设置秘书省的官员,阶官却大抵与职事官相等,反而呈现出升迁迟滞的局面。政和之后,增加修撰、直阁的贴职,形成九个等级,贴职是科加恩兼职,并不担任馆阁职务,于是乎有治理之才的官吏、乳臭未干的贵族子弟都染指于此,车载斗量,馆职的名声更加低轻。南渡以后,开始任命为校书、正字之官的时候,往往召集起来进行考试,虽说是给职不能轻易予人,但是他们的以序升迁,反而没有其他寺监部升迁的捷径。升币孚决。至于递次推举为郎,失去了原来的少骤,和其他官员混同无别了

篇2:《竹里馆》原文及翻译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竹里馆》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竹里馆》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篇3:山馆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馆

余靖〔宋代〕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畬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译文

野外的客舍傍晚时分格外萧条冷寂,倚着堂前栏杆透过竹门向远处观望。树木萧瑟蕴藏着深秋的景色,家禽在夕阳西下时纷纷归来。远处的山峰从云中穿出更显葱翠,烧过草木的田野雨后更加肥沃。陶渊明隐居在田园时是谁送来美酒?我却只有那绕墙的残菊陪伴左右。

注释

野馆:即山馆,指余靖在曲江的乡居。凭轩:轩(xuān),堂前的栏杆。凭轩,依凭着栏杆。竹扉:扉(fēi),门扇。竹扉,以竹编成的门扇。远岫:岫(xiù),峰峦。远岫,远处的山峦。畲田:畲(shē),火耕。畲田,焚烧草木,以灰肥田。渊明:即陶潜(365—427年),东晋时代的伟大诗人。归隐之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描写山水田园之美,歌唱农业生产劳动,并表现了对士族社会的憎恶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一扫西晋以来的绮靡诗风,为唐代以后历代诗人所师法。

赏析

作者乡居曲江的末期时,经过几年的冷静思索,余靖对田园生活渐能适应,心情也已大大平和下来。该诗描写秋日傍晚的山村景色,塑造出一个悠闲自得的作者形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着孤独惆怅之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景象,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他内心的悲哀。这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六两句,“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中间这两联,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衬托的写法;而颈联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诗中生动地再现了山馆山园老而不衰的秋景,平淡而精工,深得陶潜、谢朓及王维、孟浩然诗派的旨趣。诗人以闲旷之目,托高远之思,一切深沉的思考,都蕴藏于无言的远眺之中。

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可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着他。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余靖,有陶潜王维田园诗的遗韵,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孤独惆怅之情。尾联抒写诗人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如今,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又有谁来嘘寒问暖呢?只有残菊陪伴着自己。

篇4:山馆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馆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古诗简介

《山馆》是北宋诗人余靖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写“山馆”“萧条”,颔联和颈联写傍晚山馆外“树”、禽”、“夕阳”、“远岫”、“云”、“畬田”等别致的'景物。尾联诗中动静配合和谐,刻画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景情浑然一体,使人回味无穷。全诗含蓄蕴藉,颇耐人寻味。

翻译/译文

野外的客舍傍晚时更加冷清,我面对竹门站在窗前向远处观望。

树木萧瑟蕴藏着深秋的景色,家禽在夕阳西下时纷纷归巢。

远处的山峰从云中穿出更显葱翠,烧过草木的田野雨后更加肥沃。

陶渊明隐居在田国谁送米美酒?我却只有那绕墙的残菊陪伴左右。

注释

1.山馆:山间的客舍。

2.野馆:即山馆。

3.凭轩(xuān):依凭着栏杆,犹言倚窗。轩,堂前的栏杆。

4.竹扉(fēi):以竹编成的门扇。扉,门扇。

5.远岫(xiù):远处的山峦。岫,峰峦。

6.畲(shē)田:焚烧草木,以灰肥田。畲,火种之田地。

7.渊明:即陶潜(365—427年),东晋诗人。归隐之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描写山水田园之美,歌唱农业生产劳动,并表现了对士族社会的憎恶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一扫西晋以来的绮靡诗风,为唐代以后历代诗人所师法。陶潜性好酒,爱菊。其《饮洒》诗有“采菊东篱下”之语。《艺文类聚·草部》引续晋阳秋》“陶潜无酒,坐宅边菊丛中,采摘盈把。望见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晚年深秋寓居山野客馆中,面对大自然景物时,颇带孤独惆怅之情有感而作。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秋日黄昏,诗人寓居山野客馆所见景物,表达了其孤独惆怅之情。

首联写客馆萧条与诗人孤寂。傍晚山野客馆寂寥、冷落,面对一扇竹编门倚栏而望远方。“野馆”:即地点“山馆”。“晚”:即时间是傍晚。环境:“萧条”。此联说出了“山馆”的“萧条”及田园的冷落,也表露出诗人孤寂的情怀。

颔联和颈联写诗人“凭轩”远眺所见景物。深秋的树叶枯黄,树显得衰老了,夕阳西下,鸟儿也各自回窝了;远处苍翠的峰峦直入云霄,山野上靠火种的田地只有得到雨水浇灌才会肥沃。四句中“藏”、“带”、“穿”、“得”四个表动作的词,既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尾联触景抒情怀,借典故而抒发诗人伤感情怀。昔日陶渊明隐居田园时无钱买酒,还有好友送酒上门。如今诗人在此“山馆”孤寂寓居,却无人来慰其心迹,只有墙根的残菊伴我度过这凄凉的黄昏。此联以渊明自况,表现诗人清高绝俗的品格。

此诗既有王维辋川诸作的风格,又有陶、谢田园山水诗的韵味,是一篇非常圆熟的作品。《宋诗钞》谓余靖诗“坚炼有法”、“弃华取质”,即指此等诗而言。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兵:综观全诗,诗人采用了由近及远,从景到情的写法。先写‘山馆’的萧条,再作自然景物的刻画,最后则一泻情怀。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情思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表达,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秋日黄昏,行旅途中的诗人投宿山间的客舍。登高远眺,愁情顿生,宋玉悲秋的诗意便从苍茫暮色飘然而来。黄叶飞落,秋色满目,但苍老的不是秋色,而是作者苍凉的心境;飞鸟投林带夕阳归,诗人却欲归而不得归。颔联是景语,也是情语。下一联诗人又巧妙地对比、衬托:远山有云雾缭绕而更加苍翠,田野得雨水滋润而肥沃;相伴诗人的唯有萧瑟秋风,摇曳残菊!全诗寓情于景,含蓄隽永。(《宋诗精华》)

篇5:拔亡为存原文及翻译

拔亡为存原文及翻译

卷十三·拔亡为存

燕乐毅伐齐,下七十余城,所存者唯莒、即墨两城耳,赖田单之力,齐复为齐,尺寸之士无所失。曹操收兖州,州叛迎吕布,郡县八十城皆应之,唯鄄城、范、东阿不动,赖荀彧、和昱之力,卒全三城以待操,州境复安。古之人拔亡为存,转祸为福,如此多矣。靖康、建炎间,国家不家,秦、魏、齐、韩之地,名都大邑数百,翦而为戎,越五十年矣。以今准古,岂曰无人乎哉?

译文

燕国大将乐毅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剩下的不过是莒、即墨两座城而已,后来靠田单的努力,齐国得以恢复,一点国土也没有损失。曹操收服兖州,兖州州牧背叛曹操迎附吕布,全州八十个城都起来相应,只有鄄城、范、东阿没有动静,依靠荀彧、程昱的努力,终于保全三城等待曹操,州境内又安定下来。古人把灭亡变成生存,把灾难扭转为福分,像这样的.例子多了。靖康、建炎年间,国家不强,秦、魏、齐、韩等地,几百座名都大邑,全被金人所占,已经五十年了。拿现在比古代,难道说今天就没有那样的人才吗?

篇6: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

病梅馆记原文及翻译

病梅馆记

作品原文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zhuó)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yù)梅者,斫(zhuó)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gòulì),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选自《龚自珍全集》)

注解注释

1.江宁:旧江宁府所在地,在今江苏南京。

2.龙蟠:龙蟠里,在今南京清凉山下。

3.邓尉: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4.西溪:地名。

5.或:有人

6.欹(qī):倾斜

7.固:本来

8.明:公开

9.诏:告诉,一般指上告下

10.号:疾呼 喊叫

11.绳:名作动,约束

12.斫(zhuó):砍削

13.隐:隐衷,隐藏心中特别的嗜好

14.鬻(yù):卖

15.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态。夭(yāo):使……摧折(使……弯曲)

16.旁条:旁逸斜出的枝条

17.稚枝:嫩枝

18.重价:大价钱。

19.棕缚:棕绳的束缚

20.遏(è):阻碍

21.悉:全

22.复:使……恢复

23.全:使……得以保全

24.诟(gòu)厉:辱骂

25.穷:穷尽

26.以……为:介词,把……当做

27.直:笔直的枝干(形做名)

28.病:使……成为病态

29.智力:智慧和力量

30.孤癖:特殊的嗜好

31.泣:为……哭泣

32.纵:放开

33.顺:使……顺其自然

34.暇:空闲

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倾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个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除去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摧残梅,把它弄成病态来作为赚钱的方法。梅的枝干的倾斜、疏朗、弯曲,又不是忙碌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够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墨客这隐藏在心中特别的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伤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惨烈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已经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就发誓要治好它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词类活用及句式

1 古今异义的词语: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智力 古: 智:智慧 力:力量 今: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一词多义:

⑴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使动用法,使……成为病态。

而江浙之梅皆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名词作形容词,病态的,做“梅”的定语。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⑵欹、疏、曲

梅之欹之疏之曲 “ 欹”、“疏”、“曲”三字都是 形容词,倾斜、稀疏、弯曲。

梅以曲为美“, ”以欹为美“, ”以疏为美“, ” 欹“、”疏“、”曲“三字都是形作 名,倾斜的枝干、稀疏的枝叶、弯曲的枝条。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作为)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做)

3常用虚词:

⑴以

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 把、拿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来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可以:能够

(另一说法是:以,按,”以“后省略”之“,代病态的审梅标准。)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把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来:用来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凭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把

以求重价 来、用来

以五年为期 用、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来、用来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来:用来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来:用来

⑵之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 的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的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的

梅之欹之疏之曲 取独

(语法上失取独,翻译时仍可写”的“,如汪钰明《文言文三行编排本》就是这样。)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的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的

而江浙之梅皆病 的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的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取独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它:代指病梅

纵之顺之 它:代指病梅

必复之全之 它:代指病梅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的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它:代指病梅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的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的

4、 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非……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非……也)

江浙之梅皆病 (……皆……)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皆……)

⑵被动句:

甘受诟厉 (受:被)

⑶省略句:

予购三百盆, (”盆“后省”病梅“)纵之顺之 (前面省主语”予“)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前面省主语”予“)

(予)纵之顺之,(予)毁其盆,(予)悉埋(之)于地

⑷介词结构后置:

悉埋于地 (悉于地埋,全在地里种植)

5、固定结构

梅以曲为美 (”以……为……“:把……当作……)

6、词类活用

⑴使动用法: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夭:使……弯曲。病:使……成为病态。)

夭其稚枝 (夭:使……弯曲。)

纵之顺之 (纵:使……放纵地生长。) (顺:使……顺其自然地生长。)

必复之全之 (复:使……恢复、使……复原。) (全:使……健全。)

(2 )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 (为……哭泣)

乃誓疗之(为……治疗)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为……治疗)

(3)名词作状语:

心知其意 (心:在心上)

(4)名词作动词:

(1)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号,号召;绳,约束

(2)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祸,造成罪过

而江浙之梅皆病 (呈病态、成为病态)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 (呈病态、成为病态)

(5)形容词作动词: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明,公开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竭尽、用尽

(6) 形容词作名词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隐,隐衷

直则无姿(笔直的枝干)

斫直(笔直的枝干)

锄其直(笔直的枝干)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直,挺直的枝干

密则无态(茂密的、繁密的枝叶)

删密(茂密的、繁密的枝叶)

删其密(茂密的、繁密的.枝叶)

③正

正则无景(端正的枝条)

锄正(端正的枝条)

斫其正(端正的枝条)

以曲为美(弯曲的枝条)

以欹为美(倾斜的枝干)

以疏为美(稀疏的枝叶)

词语注释

1.江宁:旧江宁府所在地,在今江苏南京。

2.龙蟠:龙蟠里,在今南京清凉山下。

3.邓尉: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4.西溪:地名。

5.欹(qī):倾斜。

6.固也:本来如此。

7.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疾呼。

8.绳:约束。

9.斫(zhuó):斫(zhuó)削。

10.夭梅病梅:摧残梅,把它弄成病态。夭,摧折。

11.隐:隐衷,隐藏心中的特别的嗜好。

12.鬻(yù):卖。

13.旁条:旁边斜出的枝条。

14.稚枝:嫩枝。

15.重价:大价钱。

16.棕缚(zōngfù):棕绳的束缚。

17.诟厉(gòulì): 讥评,辱骂。厉:病。

写作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本文写于1839年,正是有毒物质战争前夕,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 生于杭州城东马坡巷小采园(今有纪念馆于此),是龚家的长房长孙。6岁随父母租居北京绳匠胡同、潘家河、门楼胡同、手帕胡同和城外上斜街等处。祖父病逝后与家人回杭州守孝。两年后返京,租住北京法源寺南。

篇7:病梅馆记原文及及翻译

病梅馆记原文及及翻译

病梅馆记》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压抑,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下面是病梅馆记原文及及翻译,请参考!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产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疗梅的行动和决心。第三段,抒写自己辟馆疗梅的苦心。

病梅馆记原文及及翻译

作品原文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文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花。有人说:“梅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倾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如此。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用这个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除去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摧残梅、阻碍它的生机,把它弄成病态来作为赚钱的方法。梅的枝干的倾斜、疏朗、弯曲,又不是忙碌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够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墨客这隐藏在心中特别的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伤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惨烈到了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就发誓要治好它们:我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的束缚;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使它们恢复本性,保全健康的形态。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心情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闲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词句注释

江宁:旧江宁府所在地,在今江苏南京。

龙蟠:龙蟠里,在今南京清凉山下。

邓尉:山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西溪:地名。

欹(qī):倾斜 。

固也:本来如此。固,本来。

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声疾呼。明,公开。诏,告诉,一般指上告下。号,疾呼,喊叫。

绳:名作动,约束 。

斫:砍削。

直:笔直的枝干。

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态。夭:使……摧折(使……弯曲)。病,使……成为病态。

蠢蠢:无知的样子。

智力:智慧和力量。

孤癖:特殊的嗜好。

隐:隐衷,隐藏心中特别的嗜好 。

鬻(yù):卖。

旁条:旁逸斜出的枝条。

稚枝:嫩枝。

重价:高价。

遏(è):遏制。

泣:为……哭泣。

纵:放纵。

顺:使……顺其自然。

悉:全。

棕缚:棕绳的束缚。

以……为:把……当做。

复:使……恢复 。

全:使……得以保全。

诟厉:讥评,辱骂。厉,病。

安得:怎么能够。

暇:空闲。

穷:穷尽 。

篇8:王维竹里馆原文及翻译

王维竹里馆原文及翻译

【原文】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2.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5.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评解】

全诗总共四句,表面看来,平平无奇。诗中写景,只有六字:“幽篁”、“深林”、“明月”。“幽”、“深”、“明”三个形容词,也普通寻常,毫无新意巧思可言,仿佛只是随手写了眼前景物,没费什么功夫去刻画、涂饰。诗中写人,也只有六字:“独坐”、“弹琴”、“长啸”。既未绘其漫弹舒啸之状,也不见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亦没花任何笔墨来描状。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然而,这首小诗却历来受人推许。它的妙处在于,营造了一种令人自然而然心向神往的意境。诗中的月夜深林之景,如此清幽;弹琴长啸之人,如此超然。可以想见,诗人是在忘却世情、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本就清幽澄净的竹林和明月悠然相会,而后命笔成篇的。诗人写这首诗,全是景之所至,情之所至,物与心会,意与景和。

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静寂,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却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自然、平淡的语言风格,与此诗清幽绝俗的意境相辅相成,可谓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相传北宋词人秦观在汝南作官时久病不愈,朋友携王维的《辋川图》前来探望。秦观细细观看,“恍然若与摩诘入辋川”,心悦神愉,病竟不治而愈。一幅《辋川图》能有如此神效,这既有赖于画家的丹青妙笔,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王维《辋川集》诸诗所启示的动人遐想。正如宋人方回评价的,王维《辋川集》“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玄”。

《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齐东野语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原文及翻译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公输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

国殇原文及翻译

三峡原文及翻译

馆职名存的原文及翻译(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馆职名存的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