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俗礼仪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dokidoki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土家族婚俗礼仪(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dokidoki”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土家族婚俗礼仪

篇1:土家族婚俗礼仪

土家族婚俗礼仪

提亲

男女青年相爱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带上挂面,条肉或酒(称为“手礼”)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征询意见,这叫“提亲”。如女方家父母断然拒绝,就会退回“手礼”。

红书开亲又称“下书子”

经过提亲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择吉日请媒人带上面条、猪肉衣料或衣服,用红纸折成的信封状的红书,内页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写字,称为“空书”送到女家,男青年随同前往,也有先相亲再下书子的。至此两家初步结成亲戚,双方开始来往。特别是女方父母过生,男方必须带礼物去祝寿。土家族忌讳农历的六月和腊月行媒,称为“六腊不行媒”。

烧香、讨年庚

通过下了两封书子后,婚姻基础基本稳固。男方家则要择吉日请媒人带上条方(条形肉)、面条、火腿、衣料、鞋子等礼物及内页写上书单的一封红书和写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纸烛等到女方家“开书单”,也叫“烧准香”。并征询女方的生辰,这叫“讨年庚”。标志着两家正式结成姻亲,此后,男方可以称女方父母为“亲爷”、“亲娘”。

过礼

通过讨得的年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婚期。在女方家举办花园酒的头一天(木黄一带提前到3个月或半年),男方家请媒人和先生(能说会道机灵的人)带上猪肉面条、盐茶米面、衣服鞋袜、首饰礼物及香纸烛包封书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这次礼物特别丰厚,女方家主要亲戚每家一块肉、一把面条。这些礼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执事先生焚香燃烧,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赠男方新鞋一双。这叫过礼,又叫行“雁奠礼”。

花园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请亲朋好友。称为办花园酒,被请的亲朋好友带上粮食、钱币及送给出嫁女的礼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开脸又叫拆头

在婚期前一天,出嫁的姑娘要由有“双福”(双老健在,有儿有女)的老妇人给姑娘用细线绞去脸上的苦发,修整眉毛,抹粉,梳妆打扮,挽发髻于脑后,戴上银针簪子头花等头饰,穿上服装,这叫“行冠笄礼”,是姑娘从“黄毛丫头”步入新的一个转折点。

哭嫁

女方在出嫁前三天晚上,在闺房内由众姐妹陪同哭嫁。先由母亲开头哭“开声”,再由姑娘哭和众姐妹陪哭,哭的内容广泛,有哭祖宗,哭父母,哭哥嫂兄妹,哭堂公伯叔,哭亲戚朋友,哭匠人师傅,哭媒人,哭帮忙打杂人员,总之见人就哭。被哭的人要送红包给姑娘。会哭的姑娘被认为很“在行”、有出息,所以有的姑娘从五六岁起就学哭。哭词大多数在《哭书》中格式化的内容,也有“自编自哭”的内容。哭时拖声带气,凄厉委婉,如泣如诉。

篇2:土家族婚俗礼仪知识

婚俗礼仪

提亲

男女青年相爱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带上挂面,条肉或酒(称为“手礼”)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征询意见,这叫“提亲”。如女方家父母断然拒绝,就会退回“手礼”。

红书开亲又称“下书子”

经过提亲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择吉日请媒人带上面条、猪肉衣料或衣服,用红纸折成的信封状的红书,内页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写字,称为“空书”送到女家,男青年随同前往,也有先相亲再下书子的。至此两家初步结成亲戚,双方开始来往。特别是女方父母过生,男方必须带礼物去祝寿。土家族忌讳农历的六月和腊月行媒,称为“六腊不行媒”。

烧香、讨年庚

通过下了两封书子后,婚姻基础基本稳固。男方家则要择吉日请媒人带上条方(条形肉)、面条、火腿、衣料、鞋子等礼物及内页写上书单的一封红书和写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纸烛等到女方家“开书单”,也叫“烧准香”。并征询女方的生辰,这叫“讨年庚”。标志着两家正式结成姻亲,此后,男方可以称女方父母为“亲爷”、“亲娘”。

过礼

通过讨得的年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婚期。在女方家举办花园酒的头一天(木黄一带提前到3个月或半年),男方家请媒人和先生(能说会道机灵的人)带上猪肉面条、盐茶米面、衣服鞋袜、首饰礼物及香纸烛包封书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这次礼物特别丰厚,女方家主要亲戚每家一块肉、一把面条。这些礼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执事先生焚香燃烧,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赠男方新鞋一双。这叫过礼,又叫行“雁奠礼”。

花园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请亲朋好友。称为办花园酒,被请的亲朋好友带上粮食、钱币及送给出嫁女的礼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媒人求婚

土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带礼物外,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都要自备一把伞,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女家收下礼物,亲事便有八成希望。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诺婚事,以示对这门亲事的慎重态度。如果女家不收礼物,便表示拒绝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没用。女方同意男方求亲,双方议定财礼之后,即选择吉日定亲。定亲时,男方要准备酒肉、衣服、耳朵粑粑等作为礼物送到女家。女家设酒席款待男方来客和媒人,并把女儿的“八字”送给男方,表示两家正式联姻。

传递婚期

对于湖南土家族来说,那结为良缘的猪腿,是巧递婚期的暗号。土家青年男女定婚期间,姑娘一般会仔细查看情郎带来的背笼,看里面猪腿传递的信息。这里面很有讲究。猪腿若光光荡荡,表明他们的婚期男方尚未择定;若靠蹄处有一吹气的窟窿(土家杀年猪,在肥猪的后脚上用尖刀割一小口,吹气鼓胀,用以褪毛),则暗示男方来催(吹)亲来了,要女方做好出嫁的准备;若猪腿上带有猪尾巴,则表明家里的农事忙得差不多了,丰收后这门婚事就要了结收尾了;若女方家来不及办理出嫁的事或一时舍不得女儿离开,就把那条生猪腿上的尾巴砍下来,放在回送的礼物中,男方看到后便会明白。重庆酉阳、秀山一带的土家族举行婚礼时,要在迎亲队伍中选一位比新郎年龄小的小伙子代表新郎当“摸米”。偷听新娘哭嫁的内容和给女青年们分发礼物。在夜晚哭嫁休息时,女方的一些年轻姑娘便三三两两地找“摸米”要哭嫁粑粑,并借口哭嫁粑粑给少了,纷纷往“摸米”脸上抹锅烟子。“摸米”怕被抹黑脸,只好设法躲藏。姑娘们也不轻易地放过他,到处寻找,凡见到男方前来迎亲的小伙子,便都将锅烟往他脸上抹。到天亮时,迎亲队伍中好多不是“摸米”的小伙子,脸上都有了黑。据说,被摸黑的男青年越多,被女方姑娘爱上的青年就越多,新郎新娘就会更加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篇3:土家族婚俗礼仪有哪些

提亲

男女青年相爱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带上挂面,条肉或酒(称为“手礼”)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征询意见,这叫“提亲”。如女方家父母断然拒绝,就会退回“手礼”。

红书开亲又称“下书子”

经过提亲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择吉日请媒人带上面条、猪肉衣料或衣服,用红纸折成的信封状的红书,内页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写字,称为“空书”送到女家,男青年随同前往,也有先相亲再下书子的。至此两家初步结成亲戚,双方开始来往。特别是女方父母过生,男方必须带礼物去祝寿。土家族忌讳农历的六月和腊月行媒,称为“六腊不行媒”。

烧香、讨年庚

通过下了两封书子后,婚姻基础基本稳固。男方家则要择吉日请媒人带上条方(条形肉)、面条、火腿、衣料、鞋子等礼物及内页写上书单的一封红书和写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纸烛等到女方家“开书单”,也叫“烧准香”。并征询女方的生辰,这叫“讨年庚”。标志着两家正式结成姻亲,此后,男方可以称女方父母为“亲爷”、“亲娘”。

过礼

通过讨得的年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婚期。在女方家举办花园酒的头一天(木黄一带提前到3个月或半年),男方家请媒人和先生(能说会道机灵的人)带上猪肉面条、盐茶米面、衣服鞋袜、首饰礼物及香纸烛包封书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这次礼物特别丰厚,女方家主要亲戚每家一块肉、一把面条。这些礼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执事先生焚香燃烧,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赠男方新鞋一双。这叫过礼,又叫行“雁奠礼”。

花园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请亲朋好友。称为办花园酒,被请的亲朋好友带上粮食、钱币及送给出嫁女的礼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开脸又叫拆头

在婚期前一天,出嫁的姑娘要由有“双福”(双老健在,有儿有女)的老妇人给姑娘用细线绞去脸上的苦发,修整眉毛,抹粉,梳妆打扮,挽发髻于脑后,戴上银针簪子头花等头饰,穿上服装,这叫“行冠笄礼”,是姑娘从“黄毛丫头”步入新的一个转折点。

哭嫁

女方在出嫁前三天晚上,在闺房内由众姐妹陪同哭嫁。先由母亲开头哭“开声”,再由姑娘哭和众姐妹陪哭,哭的内容广泛,有哭祖宗,哭父母,哭哥嫂兄妹,哭堂公伯叔,哭亲戚朋友,哭匠人师傅,哭媒人,哭帮忙打杂人员,总之见人就哭。被哭的人要送红包给姑娘。会哭的姑娘被认为很“在行”、有出息,所以有的姑娘从五六岁起就学哭。哭词大多数在《哭书》中格式化的内容,也有“自编自哭”的内容。哭时拖声带气,凄厉委婉,如泣如诉。

篇4:阿拉伯国家婚俗礼仪

结婚习俗

结婚在阿拉伯人眼中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大事。在阿拉伯人的结婚仪式,大体上说,阿拉伯人的婚姻要经过问亲(求婚)、定亲和举行婚礼三步骤。接受礼物表示同意求婚阿拉伯人问亲也就是求婚,通常由男方家长或委托人向女方的父亲提亲。

在不同的阿拉伯国家,求婚的具体方式不同。约旦的方法别具一格,男方家往往请当地有名望的长者前去女方家求婚。长者到女方家后对姑娘的父亲说:“我们想喝你们家的咖啡。”如果对方不接话茬,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说明求婚无望。若对方回答:“好啊,我们一起喝吧。”表示求婚成功。在摩洛哥阿特拉斯山区的柏柏尔人居住地,有“新娘市场”。每年9月,那里都要举行“穆塞姆节”,即圣徒纪念日,也是求偶盛会。期间,女方家长或亲戚领着准备出嫁的女子来到市场,小伙子们睁大眼睛悉心挑选自己的意中人。女子的打扮各不相同,待字闺中的少女穿着鲜亮,戴面纱,披圆形头饰;准备再嫁的寡妇则身着肃穆,戴面纱,但披的头饰是尖顶的。求偶的男子可以主动与女子搭讪,如果女子对他中意,就允许他握住自己的手。随后,由负责人在帐篷里为彼此中意的男女填写结婚申请表,由摩洛哥政府授权的代表签字后,婚姻正式生效。

定亲前念一段《古兰经》不同的阿拉伯国家,定亲方式也有差别。在约旦,订婚时通常要有伊斯兰教的教长在场,女方的父亲把手按在未来女婿的手上,并用手帕盖起来,然后说:“你的妻子是我的女儿。”教长闻言便问女孩是否愿意离开父亲成为这个小伙子的妻子,女孩说愿意,就算完成了订婚仪式。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订婚前,姑娘要一个人躲在房子里虔诚地念上一段《古兰经》,以求安拉宽恕她离开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即将扑入爱人的怀抱,并求安拉保佑自己日后诸事顺利,大吉大利。订婚一般在女方家举行。订婚的主要内容是商定彩礼的数额、首饰的多少,定下结婚的具体日期等。

订婚分简繁两种,简单的只有双方男家长参加,繁杂的则由双方的全体家庭成员参加,并邀请教长、名人或邻居作为证婚人出席。讲究的订婚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其热闹程度不亚于随后的正式结婚仪式。订婚后,结婚仪式便进入倒计时。女方赶制嫁妆,男方准备彩礼和结婚用品。在毛里塔尼亚农村,人们盛行以胖为美。女子订婚后,开始想方设法将自己养胖,大量吃糖、奶酪、黄油等高热量的食品,甚至一段时期内不活动,争取在形体上令心上人满意。

新郎独守空房到凌晨多数阿拉伯人认为,登记还不是真正结婚,只有举行仪式,热热闹闹的,才算正式结婚。巴勒斯坦人根据传统,新娘要更衣7次,衣服的颜色分别是:白、红、绿、黄、蓝、青和黑。埃及锡瓦绿洲地区,新娘要梳10多个发辫,嫁妆是100件袍裙。阿曼、阿联酋和科威特等国的新娘还要请专业美容师,用一种叫“哈纳”的植物叶子将手指、脚面和脚趾甲涂成各种颜色,通常以咖啡色和红色居多。同时,她们还用椰子油、芝麻油润滑肌肤,有的还要文身,比如在脚上或手掌上绘上彩纹等。阿拉伯人的结婚仪式一般先在女方家举行,然后移到新郎家继续进行。婚礼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仪式持续的时间根据财力而定,但没有少于3天的。

有哪些结婚习俗

1、独特的嫁妆:埃及锡瓦绿洲地区,新娘要梳10多个发辫,嫁妆是100件袍裙,据说这个地方家闺女是要“倒贴钱的”,新郎只需要拿出嫁妆的三分之二作为聘礼回过去即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埃及小伙伴快来告诉我这个疑问吧!

2、欢快的“噜噜”声:相信不管在哪参加过婚礼的小伙伴都对这个独特的声音感到惊奇过吧!总之这声音不练习真的发不出来,妇女们发出表示欢快的“噜噜”声,新郎新娘伴着音乐和“噜噜”声步入舞场,开始翩翩起舞。

3、不会跳舞的人很尴尬:在这如果你呆若木鸡的站着那么你一定是另类,因为所有的阿拉伯人都要跳舞,有的夸张地晃动着脖子,模仿骆驼行走的动作,并不时地走到新郎新娘面前嬉戏打闹。有的人还跳“达布卡”舞,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人们扭动臀部,围着新郎新娘转圈,表示对新人的祝福。

婚俗

过去,阿拉伯人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自由恋爱者越来越多。不过,在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曼、也门等一些比较保守的阿拉伯国家里,由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而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一些相对开放的阿拉伯国家里,自主婚姻的男女青年较多。

阿拉伯各国挑选对象的习俗有所不同。例如在埃及,城市男女青年多由自己挑选意中人,他(她)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方的身材相貌、学历、收入等。在叙利亚,传统的方式则多由小伙子的母亲代成年的儿子物色对象。当她看中某位妙龄少女时,便选择吉日邀请这位少女及其母亲共赴浴室,在共浴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少女的身体、举止等。若满意,便请少女母女到饭店进餐,然后再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在利比亚,也是由小伙子的母亲或姑嫂出面,为儿子或兄弟挑选媳妇。若遇到合适的姑娘,小伙子的母亲就会带媒婆去女方家“探家”,一是提亲,二是品尝这位姑娘做的饭菜,考察姑娘的品行。双方若无异议,便可结亲。不论以哪种方式选择对象,双方谈妥后一般均要举行订婚仪式。在订婚仪式上,男女双方及其亲属、代表和宗教人士聚在一起,商定婚事的条件及彩礼的数额等。男方要向女方赠送礼品、衣物和首饰等。各国阿拉伯人赠送的礼品有所不同,例如,索马里阿拉伯人赠送的是母骆驼,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拉伯人赠送的是钻石……但多数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人以赠送衣物和金戒指为主。

男女双方定亲后即筹备婚礼。一切准备好后,首先在清真寺举行传统的宗教婚礼,由双方家庭的男性代表参加。仪式包括由教长诵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宣读婚约等。在双方签订的婚约中,写明彩礼的具体数字以及丈夫不得自行娶二房等内容。宗教仪式结束后,便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大摆宴席,招待宾客。阿拉伯各国举办婚礼的时间长短不一,最短的时间是两天(如沙特阿拉伯),最长的时间为两周(如卡塔尔)。但多数阿拉伯国家为三天(如阿联酋、科威特等国)或七天(如苏丹、约旦、利比亚、突尼斯等国)。

阿拉伯人多选择节假日举行婚礼,如开斋节等节日或星期四(阿拉伯人的周末)。举行婚礼前,新娘要沐浴,染红手、脚趾甲和化妆打扮;新郎也要沐浴更衣,换上崭新的礼服(民族服装或西服)。在新婚之夜的前二天或一周,新郎和新娘家均开始张灯结彩,宴请宾客,唱歌跳舞,新娘还要向女宾展示金银首饰、衣服、香料等嫁妆。在最热闹的新婚之夜,新郎家要派迎亲队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现在时兴用十几辆甚至几十辆小轿车组成的车队迎接新娘。最引人注目的是前后相接的新郎车和新娘车。这两辆喜车车前披挂五色彩带,车顶四周装饰彩灯,新娘车前还摆放着一个大洋娃娃。新娘身穿白色婚礼服,左右两侧坐着两位伴娘。一路上,迎亲车队欢歌笑语,喇叭声声。突尼斯人习惯用骆驼轿迎接新娘。

阿拉伯人有的在新郎家举行世俗婚礼,有的在俱乐部举行婚礼,而埃及、伊拉克等国的阿拉伯富人一般在豪华的大饭店里举行婚礼。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互为对方戴上戒指,并接受大家的祝福。新人还要手把手切开一块大蛋糕,并请大家尽情吃喝。而新郎、新娘共舞以及贺喜的宾客唱歌跳舞,将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摄像师将欢喜的场面摄入镜头,以作留念。

在阿拉伯国家,一些阿拉伯青年选择在婚后进行蜜月旅行。不过,由于阿拉伯人结婚所需要的费用,如彩礼、婚礼费,建房费等较高,使不少经济条件差的小青年望而却步,甚至打一辈子光棍。

篇5: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传统婚俗礼仪

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说亲。一经中意,双方登门相亲、看厝。其间,相亲者吃下对方煮的鸡蛋、线面,就算婚事说成了。接着,双方商量聘金、嫁妆、彩礼等条件。

断八字

男女双方经媒婆说中撮合后,由媒婆从中传递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贴,请算命先生决断吉凶。

定聘

在双方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

择日

男方把择定的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开始择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俗称“送嫁”。姑娘接受礼物后,则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红(米团)、猪肉等分赠亲友,以表谢意。

催嫁

俗称“起轿脚”,即在婚期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礼盘多至八个。

迎亲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十音八乐队迎亲。

拜堂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

出厅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傧相)和媒婆引进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导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搅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脱去外衣罩。接着梳妆,涂脂搽粉,围上珠屏,插上金银首饰和红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厅堂,行“出厅礼”。礼毕,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见翁姑和前来贺喜的长辈亲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红土封,俗称“压拜”。压拜后,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闹洞房

花烛之夜,新郎新娘的亲友一起来做游戏,捉弄新娘和新郎,最初是为了辟邪,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恶搞。

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盘”,由小舅子送到男方家,看望才出嫁的亲人。

回车

俗称“转马”。有名气的人家,在结婚的第三天中午,新郎伴新娘由八乐彩旗鼓队陪送,坐绿轿回娘家。至傍晚时,新婚夫妇需返回家中。

传统婚俗议婚流程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雁北一带称之为“换婚单”。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提 亲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合 八 字

合八字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山西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是也。

古代传统风俗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用于“纳吉”。

礼书是“纳征”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 欲与女方结亲的男家遣媒妁提亲,送礼求婚。

问名:由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年庚及“八字”,通过占卜、算命来看男女双方是否相冲相克,问名”也称为“过小帖”或“合八字”。

纳吉: 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纳徵:纳徵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亲迎:亲迎又称迎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篇6:潮阳婚俗礼仪

潮阳婚俗礼仪

吊猪月劳

夫家前来迎娶的花轿,轿前必须吊挂一块肥猪肉。当地叫猪月劳。传说此习俗始于明代。当时任江西提学的县城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见到邻居抬着花轿要去娶新娘,李陵说食日乃“罗猴”,民间传说中凶煞的一种动物,寻食日不吉利。但花轿已出门,邻居请教李陵有何解救办法。李陵便建议在轿前吊一块猪月劳。如遇“罗猴”,猪月劳可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邻人照办。此后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轿前吊猪月劳,以避煞驱邪,逐渐形成习俗沿传至今。现在虽然没有花轿,但还有人把一块猪月劳吊在载新娘的单车把上。

泼水上轿

新娘艳妆浓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轿。这时,新娘母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着“ 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的顺口溜。这是取潮州话轿与样合辙押韵,而又寄寓着母家亲人对过门出嫁的新娘的祝愿。现在有的坐单车出嫁的姑娘,她的家里人仍然要向单车泼水和念那句祝福语。

吃甜饭

新娘过门后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厨,自己动手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逐一请他们各尝一点。新娘做的这碗甜饭,糖要从母家带来,据说还必须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渗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据说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会融洽相处,生活和睦互敬互爱。

篇7: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什么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什么

礼仪是一种美德,它是这个文明社会的见证和基础。讲究礼仪,也是讲究道德义务和责任感。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土家族作为一个重礼节,讲友好,尚文明的民族,礼仪在土家族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人,在社交活动中,重情节、礼行,讲友好,尚文明,并形成了人生的四大礼仪;土家族是山地民族,形成了一套山的习俗。情礼文明在社会上,土家族与人交往,都很讲情礼文明,注重和珍惜民族声誉。

对人称呼,无论亲友长幼,“尊敬”二字为先。在土家社会中,亲戚来往非常密切,礼仪不少,且不问贫富,不论亲疏。土家族有句谚语,“亲戚象把梭,往来脚跟脚”。土家族不仅亲族往来,有优良的道德风尚,就是与一般人往来,也很讲究社交道德。

一切都讲究文明礼貌,维系民族传统道德。人生四礼土家族在人的一生生活中,礼仪较多,但归结起来,只有四大礼仪,即诞生礼,成年簪冠礼、婚礼、葬礼。现将人生四大礼仪,分别记述之。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土家人相当注重为婴儿举行诞生礼,它既含有为新生命祝福,祈祷长命富贵之意,也有为产妇驱邪避祸之意,在礼仪中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婚期这一天举行的男、女冠礼和一系列其它礼仪活动。

寿礼是土家族人的重大礼仪之一。土家人祝寿,对小孩子称为“长尾巴”,成年人叫“过生日”,50岁后方称“祝寿”。葬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的悼亡仪式和祭祀活动。土家族俗称葬礼为“白喜”、“白会”、“老龙归山”等,一般要跳唱丧鼓歌。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是土家族人民礼仪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这四大礼仪也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民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表现了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民族。

篇8:土家族婚礼文化礼仪

土家族婚俗礼仪

提亲

男女青年相爱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带上挂面,条肉或酒(称为“手礼”)到女方家去向其父母征询意见,这叫“提亲”。如女方家父母断然拒绝,就会退回“手礼”。

红书开亲又称“下书子”

经过提亲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男方家择吉日请媒人带上面条、猪肉衣料或衣服,用红纸折成的信封状的红书,内页折成六折或八折,不写字,称为“空书”送到女家,男青年随同前往,也有先相亲再下书子的。至此两家初步结成亲戚,双方开始来往。特别是女方父母过生,男方必须带礼物去祝寿。土家族忌讳农历的六月和腊月行媒,称为“六腊不行媒”。

烧香、讨年庚

通过下了两封书子后,婚姻基础基本稳固。男方家则要择吉日请媒人带上条方(条形肉)、面条、火腿、衣料、鞋子等礼物及内页写上书单的一封红书和写上男方生辰的庚帖、香纸烛等到女方家“开书单”,也叫“烧准香”。并征询女方的生辰,这叫“讨年庚”。标志着两家正式结成姻亲,此后,男方可以称女方父母为“亲爷”、“亲娘”。

过礼

通过讨得的年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确定婚期。在女方家举办花园酒的头一天(木黄一带提前到3个月或半年),男方家请媒人和先生(能说会道机灵的人)带上猪肉面条、盐茶米面、衣服鞋袜、首饰礼物及香纸烛包封书子、火炮等送到女方家,这次礼物特别丰厚,女方家主要亲戚每家一块肉、一把面条。这些礼物放在女方家堂屋上方的方桌上,由女方家执事先生焚香燃烧,祭祀祖宗。女方家回赠男方新鞋一双。这叫过礼,又叫行“雁奠礼”。

花园酒

在婚期前一天,女方家宴请亲朋好友。称为办花园酒,被请的亲朋好友带上粮食、钱币及送给出嫁女的礼物到女方家赴宴。女方家盛情款待。

开脸又叫拆头

在婚期前一天,出嫁的姑娘要由有“双福”(双老健在,有儿有女)的老妇人给姑娘用细线绞去脸上的苦发,修整眉毛,抹粉,梳妆打扮,挽发髻于脑后,戴上银针簪子头花等头饰,穿上服装,这叫“行冠笄礼”,是姑娘从“黄毛丫头”步入新的一个转折点。

迎亲的头天,由“掌礼先生”领队,媒人与女婿陪同,将男方各办各样花红彩礼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礼、衣物等,并接洽第二天娶亲一切事务,这叫做“过礼”。这一天,男方家请的迎台师吹着唢呐,由都管带领抬礼盒的人到女方家去。

到了女方家,都管令人将礼盒放在中堂,然后与女方请的朝堂先生交涉,一问一答,称为“装盒”与“开盒”。过礼回来的晚上男方在家宴请亲朋好友的未婚子弟,九人伴新郎唱歌,饮酒、欢乐,称为“陪十弟兄”。有的在这天晚上于中堂明烛焚香、化纸、设宴、祭家神,新郎新娘叩拜祖宗。有的地方并不限于十人,届时将众亲友的未婚男孩都请到席上就坐,席上设酒一杯,选一歌师开令,即唱《开台歌》。

然后依次轮流唱歌,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莱,唱得不好的就要罚酒,形式上按不同曲牌与歌词的需要,独唱或对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其内容除歌手们互相奉承及贺喜之类的吉利话外,还可以故事、古人、盘歌之类的内容唱,有的人家还用唢呐和丝弦伴奏。

最后再由歌师收令,唱圆台歌,散席。女方请九位未婚女子陪女方唱歌、饮酒、欢乐,称之为“陪十姊妹”。有的地方叫“哭嫁”,内容有恭贺,有规劝,也有伤感。在词中唱到谁,谁就要把钱,以示关怀。

哭嫁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亮才结束。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 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男方由“掌礼先生”带领娶亲队伍去女家。人夫马轿全由男家雇请,乐鼓前导,旗伞后随,一路吹吹打打去到女家搬取嫁奁,迎接新娘,叫做“迎亲”。

篇9:土家族习俗文化礼仪

饮食礼仪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在节日或待客时,酒是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而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

腊肉也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

土家族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

习俗文化

饮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礼节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在当代,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统称“打三朝”。

服饰文化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已经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篇10:土家族风俗禁忌礼仪

风俗禁忌

1、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起,无论大人小孩,都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土家人叫做“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任何人不得说凶、死、杀等非吉利的字。小孩说了要挨打。大人说了,会让人嗤笑。

2、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树头火取暖团年,等待新年到来,这叫做“守岁”,若说成“守夜”,就视为不吉利,来年会有孝服。所以无论大人小孩均要记住只能说“守岁”,不能说“守夜”,否则要被长辈“封印”。

3、吃团年饭时,大人们都说小孩不能吃鸡爪,其理由是“吃了鸡爪长大了写不好字”。而根源是教育孩子讲清洁卫生。因吃鸡爪速度慢,孩子吃不了多少饭,又吃不到多少肉,手拿鸡爪反而把满手的油腻往衣服上擦抹,弄脏了衣服不好洗。

4、小孩不能吃猪蹄爪。大人说男孩吃了找不到媳妇,女孩吃了会东逃西走不落屋。

5、吃年饭时,不能泡汤。泡汤了象征做事不成功或者不吉利,有的更传说成泡汤后洪水要冲垮田坎——垮崩缺。

6、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禁忌用针线,传承的理由是,这两天用了针线,种的庄稼会长过节虫——易受虫灾。

7、大年初一,不准向外泼水。若泼了水,则保不住财。土家人以大年之水为“财”。初一赶早出门,挑水回家,这叫抢“银水”。谁先挑到井水,谁就抢到了“银水”,象征新年发财,求财顺利。

8、初一不梳洗头,因“梳”与“输”谐音,初一只能赢,不能输。

9、正月不洗被条,因被子的里子(布)大多用白布做成,洗被意即“洗白”,由富变穷,故正月不洗被,谁也不破例。

10、除夕夜洗脚,不能洗过膝盖,原因是洗过膝盖后,到亲戚家就吃不上午饭,土家人叫住“赶过了嘴” 。

土家族禁忌

1.岁时节日禁忌。农历腊月二十九日,年饭上甑后,妇女忌动针线。腊月三十忌挑水,否则触动龙王而导致水灾、旱灾;不准杀生,意为让各种动物安全愉快地过年。正月初一早,未吃东西前,忌言及“死”、“病”、“穷”、“杀”、“没有”、“不要”等字眼以及与此相似相近的字音;是日,不说不吉利语,忌吵架、骂人、哭泣;对去睡觉的守夜人,忌说去“睡觉”,要说“去挖金窖银窖”;忌见称杆,否则长年见蛇。正月及农历七月的初一至十五,忌给孩童剃头。每年小暑前,从辰日到丑日止,禁宰杀、钓、猎,忌穿红衣,忌举乐。

2.饮食禁忌。吃饭时忌端碗立于他人背后,面向其背吃,据信,如是会使人“背时”背食。忌幼童吃鸡爪,否则认为日后写字似鸡爬;亦忌吃猪鼻,信其日后睡觉打鼻鼾;忌吃猪尾,恐其日后事事落后;忌吃敬神祭品,否则记忆力差。

3.回门忌。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4.孕期禁忌。孕妇在屋不可用刀砍物,否则认为胎儿身上会有刀痕;不可将线绕于颈间,否则胎儿脐带会盘于其颈;禁在孕妇屋中钉木桩或钉子,以免胎儿出生后排不出小便;禁在孕妇家中动土、折门窗、随意移动已固定的家俱,重撞房屋等,以免胎儿被振堕胎。

5.礼俗禁忌。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俗言: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7、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惯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婚俗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定亲”(俗称“插茅香”)、“看期”、“亲迎”等程序,与汉族古代“六礼”类似。较有特点的婚姻仪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与哭嫁。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至今遗风犹存。土家新娘出嫁时兴“哭嫁”,有的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重庆的结婚婚俗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之潮阳婚俗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

文明婚俗新风倡议书

藏家婚俗二年级作文

我与婚俗改革话题作文

传统婚俗之七――喜宴篇

从《诗经》婚恋诗看我国古代婚俗

礼仪论文

土家族婚俗礼仪(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土家族婚俗礼仪,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