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训练方法之直译的误区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费列罗宾逊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英语翻译训练方法之直译的误区(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费列罗宾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英语翻译训练方法之直译的误区

篇1:英语翻译训练方法之直译的误区

英语翻译训练方法之直译的误区

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据估算,大约70%的句子要用直译方法来处理,所以直译广为译者采用,由此可见直译法之重要。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所以,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闯红灯,进入误区,造成误译。直译之所以有误区,是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少人批评过直译硬译,指出过直译有局限性,但是直译到底有哪些局限性,它都表现在什么地方。英语直译至少有五大误区,明确这些误区,就要在翻译中避免一些错误,就可在直译行不通的地方采用意译。

一、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

英语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

1. 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I do not know all of them.

误:对他们我都不认识。

正:对他们我不是个个都认识。

All the answers are not right.

误:所有答案都不对。

正:答案并非全对。

Every body wouldn't like it.

误: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

正: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2. 单一否定中的部分句型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d no turning.

误:那是一条没有弯的长巷。

正:无论多长的巷也有弯的地方(路必有弯,事必有变)。

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误:聪明人从不犯错误。

正:无论怎样聪明的人也难免犯错误。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误: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现代科学的价值。

正:对现代科学的.价值无论如何重视也不过分。

It was not until years afterwards that he heard of Semmelweis.

误:没过几年他就听到了Semmelweis的消息。

正:直到数年之后他才听到Semmelweis 的消息。

二、长句直译的误区

在较长的英语句子中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很难按原则顺序用一句汉语表达出来,这就要根据英文句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进行意译,不能直译的长句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

1. 根据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例如:

There are advantages to underground life, too, and something to be said for imaging whole cities, even mankind generally, moving downward, of having the outermost mile of the Earth's crust honeycombed with passage and strue-ture, like a gigantic ant hill.

这是一个倒装句,表示设想条件与结果关系,按这一关系来译比直译好,家似的建筑物,一座座城市都迁入地下,甚至全人类都迁入地下生活,这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

The chances are that the dwellers of the new caves would see more greenery, under ecologically healthier conditions, than dwellers of surface cities do today.

这个句子并不复杂,但不好译。这个句子有三层关系,比较、条件和结果,按这种逻辑关系翻译就十分省

事。

“同今天地面城市里的居民相比,新洞穴里的居民如果在比较健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会有更多的机会见到青枝绿叶。”

2、有些长句需要直译与意译结合,顺译与递译结合,需要综合处理。

But a broader and more generous, certainly more philosophical, view is held by those scientists who claim .that the evidence of a war instinct in men is incomplete and misleading, and that man does have within him the power of abolishing war.

这个句子的主句部分可以意译,从句部分可直译。

有些科学家的观点更开阔,更富有普遍性和哲理性。他们指出,有关人类战争本能的证据尚不完全,而且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人类自身具有消除战争的能力。

It was that population that gave to California a name for getting up astonishing enterprises

and rushing them through with a magnificent dash and daring and a recklessness of cost or consequences , which she bears unto this day .

这个句子虽长,结构不复杂,如果进行直译,其译文将十分逊色,如果进行综合处理,译文将有声有色地

传达原文的神韵。“那里的人们富于大无畏的开创精神,建立庞大的企业,敢冒风险,势如破竹,一干到底,不顾及成本,因此为加利福尼亚赢得了声誉。

3、由于有些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方式,常常需要进行倒译。

Textile finishes have in general become a ”no-no“ in today's market place ,thanks to many reasons ,says a represen tative of fiber producer.

一位纤维厂家代表说,由于许多原因,纺织物整理剂在今天的市场上已经到无人的问津的地步。

How much easier, how much more satisfying it is for you who can see to grasp quickly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another person by watching the subtlet

篇2:考研英语翻译误区之误解逻辑关系

在正确理解原文句子结构的基础上,如果局限于原文的句子结构,没有真正弄懂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会造成误译。这是因为,英语中的许多连接词本身就有不同的含义,比如as,既可以引导原因状语从句,也可以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还能和其他词构成新的引导词和短语等;而且某些连接词引导的从句的表面逻辑关系与实际逻辑关系并不相同,比如所有的定语从句看起来都是作定语,但实际上有时却从原因、结果、目的或条件等方面对被修饰词加以限定,所以为了更确切地表达这种逻辑关系,往往将一些定语从句译成相应的状语从句。另外,在正义反说或反义正说方面,还有对状语是修饰限定动词还是整句话,某些词语是作状语还是作定语,或者是否存在否定转移的理解等,都可能造成逻辑关系的误译。例如:

【例1】 In our travels, we didn’t find the power of women as pervasive in the communes as in the cities.

【译文】在旅行中,我们发现妇女在公社中的影响不如她们在城市中的影响那样广泛。

【分析】这是明显的否定转移,句中实际否定的部分是not so pervasive in the communes as in the cities,而不是如原文所看起来的那样否定find。

【例2】 The composer began his musical career as a violinist.

【译文】(误)作曲家开始了小提琴手的音乐生涯。

(正)作曲家是以拉小提琴开始他的音乐生涯的。

【分析】本句中的as a violinist, 从形式上看,既可作状语,也可作定语,修饰began。那么,它到底是状语还是定语呢?从语法上很难分析清楚,这时要借助于语义,从逻辑关系来判断。如果是作定语,那么应该译为“作曲家开始了小提琴手的音乐生涯”,这不合逻辑:既然是“作曲家”,那么就算是音乐人士了,怎么能“开始小提琴手的音乐生涯”? 所以,只能是作状语,应该翻译成“作曲家的音乐生涯是以拉小提琴开始的”,或者“作曲家是以拉小提琴开始他的音乐生涯的”,这样才符合逻辑。

【例3】 Now some merchants have been exposed to the charge that they reserve their soya beans with ulterior motives.

【译文】(误)现在有些商人已经收到他们储存大豆有其不可告人目的的指责。

(正)现在有些商人已经被指责,说他们储存大豆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分析】该句中的that从句不是charge的定语从句,而是它的同位语从句,因为that在从句中不做任何成分,不符合定语从句的用法,所以that不是关系代词,只能是连词,引导的是charge的同位语从句,说明charge的内容。因此,应该翻译成“……被指责,说……”,这样就理顺了原文的逻辑关系,从而使译文更加忠实通顺。

中国大学网考研: ◆

篇3:考研英语翻译误区之缺乏背景知识

翻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活动,涉及文化、知识、思维、表达和经验等多个层面。它不仅要求译者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具备完善的表达技巧和长期的翻译实践,而且要求译者拥有善变的能力。译者既不能脱离原材料,但又不能局限于原材料;既能进行英语思维,又能运用汉语思维;表达既要忠实于英文,又要符合汉语习惯;译文既能传形,又能传神。所以,对于任何译者而言,英译汉时,只能做到更好,绝对不能做到最好;只能尽量避免错误,绝对不可能不犯错误。而考研翻译,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一篇400词左右的文章,并将其中5个划线部分共计约 150词的英文译成汉语,还要求译文准确、完整、通顺,这对参考的多数并未进行过专业翻译训练的考生而言,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了。

由于各位考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考研翻译中的错误也可谓千奇百怪、错综复杂,从思维到表达、从句意到词意,各种错误真是应有尽有,难以一一陈述。误译,主要是由于译者没有理解英语原文的真实意义,不能根据上下文正确推断词语的含义造成的。归纳起来看,考生的误译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不懂句子结构,误解逻辑关系和词不达意,等等。

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孪生体,没有不受文化影响的语言,也没有不用语言传播的文化。无论是在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的实践中,无论是在日常交往还是正式场合,由于缺乏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而造成的误译比比皆是,常常会闹出笑话,甚至因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损失。比如:

【例1】 Television has changed the importance of issues. It can be argued that since the 1960 presidential debates we have elected people, not platforms.

【译文】电视已经改变了政治见解的重要性。可以证明,自从1960年以来的总统选举中,我们选择的是人,而不是政治纲领。

【分析】Platform一词的原意是“讲台、讲坛”,但经常被引申用来指美国各党的“竞选纲领”,这是因为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代表美国两大党派竞选的候选人都要在讲坛上阐述各党的竞选纲领。如果将这里的platform简单地译为“讲台”,就会产生误译,表明对美国大选缺乏一定的了解。

【例2】 The blue chip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too, although down 12% form its all time high, was broadly back to its November value.

【译文】汇集绩优股的道琼斯工业指数虽然从历史高点下跌了12%,也大幅回升到了去年11月份的价位。

【分析】原文中的'blue chip字面意思是“蓝色的筹码”,源自扑克牌游戏;在证券市场上,它是指股市中那些业绩优良的绩优股,比如IBM、GM等在股市上表现良好的上市企业,他们的股票通常都是投资者所青睐的。尽管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成“蓝筹股”,但意译成“绩优股”意义更为明显。

【例3】 Suddenly, being wined and dined was considered insulting, part of the male conspiracy to keep us (female) in our places, so we got out our chequebooks and went Dutch.

【译文】突然间,让男人请去饮酒进餐被认为是一种侮辱,认为这是男人们让我们安分守己的阴谋,所以我们拿出自己的支票簿,各付各的账。

【分析】go Dutch是指美国社会中的一种付账现象,也就是在越来越多的社交活动中,人们在付账的时候通常采用各自付账(AA制)的形式。这主要是受妇女解放运动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独立,不再依赖男性付账,而采取各种付账的形式。

所以,了解英美语言国家的文化,是一个英汉翻译者的必修课。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出国体验这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但不能因此就因噎废食,相反,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各种现实途径,通过报纸、网络、书刊杂志来积极了解英美文化,在努力实现考研奋斗目标的同时,切实提高自己的翻译、表达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中国大学网考研: ◆

篇4:考研英语翻译误区之不懂句子结构

要成功翻译一篇英文文章,既要对英语原文理解正确无误,又要把汉语表达得流畅通顺。但在这两者中,正确理解原文既是起点也是关键。而要做到正确理解原文,就需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特别是英语句型结构知识和正确分析英语句子结构的能力。分析英语句子结构,是理解英语句子含义的基础。许多考生反映,一看到长句就恐慌;再加上几个不认识的单词,直接就发懵了,根本不知道原文讲什么,所以只能认识几个单词就翻译几个单词,写出的译文自己都不知所云。这怎么能得高分呢?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例1】 My point is that the frequent complaint of one generation about the one immediately following it is inevitable.

【译文】我认为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抱怨是难免的。

【分析】原句虽短,但要正确分析句子结构也不容易。由于受inevitable惯用法的影响,很多人可能直接将it is inevitable 看作一句话,这样就没有正确分析句子结构,结果必将影响到翻译的质量。事实上,这句话的'主干是my point is that the complaint is inevitable, it是following的宾语,指代one generation。另外,本句也要注意complaint…about的用法和the one 的指代(the one generation)。

【例2】 In reality, the lines of division between sciences are becoming blurred, and science again approaching the “unity” that it had two centuries ago―although the accumulated knowledge is enormously greater now, and no one person can hope to comprehend more than a fraction of it.

【译文】尽管现在积累起来的知识要多得多,而且任何个人也只可能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事实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却变得模糊不清,科学再次接近于两百年前那样的“单一整体”。

【分析】原文破折号前有两个连接词,但只有两个主谓结构,所以可断定有部分谓语省略(…science is again approaching…);it 代替science。破折号后句子完整,it代替knowledge。翻译时,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先译让步状语从句,再译并列主句。

中国大学网考研: ◆

篇5:直译的误区与处理方法

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据估算,大约70%的句子要用直译方法来处理,所以直译广为译者采用,由此可见直译法之重要。但是,直译具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所以,如果不顾场合,不顾中外两种语言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闯红灯,进入误区,造成误译。直译之所以有误区,是因为语言形式与内容,句子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中外文化历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不同思维方式和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不少人批评过直译硬译,指出过直译有局限性,但是直译到底有哪些局限性,它都表现在什么地方。英语直译至少有五大误区,明确这些误区,就要在翻译中避免一些错误,就可在直译行不通地的方采用意译。

一、否定句型中直译误区

英语中有一些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

1、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思维形式。

I do not know all of them.

误:对他们我都不认识。

正:对他们我不是个个都认识。

All the answers are not right.

误:所有答案都不对。

正:答案并非全对。

Everybody wouldn't like it.

误: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

正: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2、单一否定中部分句型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d no turning.

误:那是一条没有弯的长巷。

正:无论多长巷也有弯地方(路必有弯,事必有变)。

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误:聪明人从不犯错误。

正:无论多么聪明的人也难免犯错误。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误: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现代科学的价值。

正:对现代科学的价值无论怎样重视也不为过。

It was not until years afterwards that he heard of Semmelweis.

误:没过几年他就听到了Semmelweis消息。

正:直到数年之后,他才听到Semmelweis 消息。

二、长句直译误区

在较长英语句子中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很难按原则顺序用一句汉语表达出来,这就要根据英文句子特点和内在联系进行意译,不能的直译长句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

1、根据句子内在逻辑关系和汉语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例如:

Thedifferences are that the dwellers of the new caves would see more greenery, under ecologically healthier conditions, than dwellers of surface cities do today.

这个句子并不复杂,但不好译。这个句子有三层关系,比较、条件和结果,按这种逻辑关系翻译就十分省事。”同今天地面城市的居民相比,新洞穴居民如果在比较健康生态环境中生活,会有更多机会见到青枝绿叶。“

2、有些长句需要直译与意译结合,顺译与递译结合,需要综合处理。

But a broader and more generous, certainly more philosophical view is held by those scientists who claim that the evidence of a war instinct in men is incomplete and misleading , and that man does have within him the power of abolishing war.

这个句子主句部分可以意译,从句部分可直译。有些科学家观点更开阔,更富有普遍性和哲理性。他们指出,有关人类战争本能的证据尚不完全,而且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人类自身具有消除战争能力。

篇6:翻译资格考试中直译的五大误区

直译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它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 ,体现原文风格等。据估算,大约 70%的句子要用直译方法来处理,所以直译广为译者采用,由此可见直译法之要。但是,直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文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所以,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闯红灯,进入误区,造成误译。直译之所以有误区,是因为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有时不统一;另一方面,中外文 化历史背景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少人批评过直译硬译,指出过直译有局限性,但是直译到底有哪些局限性,它都表现在什么地方。英语直译至少有五大误区,明确这些误区,就要在翻译中避免一些错误,就可在直译行不通的地方采用意译。

一、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

英语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

1. 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I do not know all of them.

误:对他们我都不认识。

正:对他们我不是个个都认识。

All the answers are not right.

误:所有答案都不对。

正:答案并非全对。

Every body wouldn't like it.

误: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

正: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它。

2. 单一否定中的部分句型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d no turning.

误:那是一条没有弯的长巷。

正:无论多长的巷也有弯的地方(路必有弯,事必有变)。

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误:聪明人从不犯错误。

正:无论怎样聪明的人也难免犯错误。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误: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现代科学的价值。

正:对现代科学的价值无论如何重视也不过分。

It was not until years afterwards that he heard of Semmelweis.

误:没过几年他就听到了 Semmelweis 的消息。

正:直到数年之后他才听到 Semmelweis 的消息。

二、长句直译的误区

在较长的英语句子中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很难按原则顺序用一句汉语表达出来,这就要根据英文句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进行意译,不能直译的长句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

1. 根据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例如:

There are advantages to underground life, too, and something to be said for imaging who le cities, even mankind generally, moving downward, of having the outermost mile of the Earth's crust honeycombed with passage and strue-ture, like a gigant ic ant hill.

这是一个倒装句,表示设想条件与结果关系,按这一关系来译比直译好 :家似的建筑物,一座座城市都迁入地下,甚至全人类都迁入地下生活,这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

The chances are that the dwellers of the new caves would see more greenery, under ecologically healthier condit ions, than dwellers of surface cities do today.

这个句子并不复杂,但不好译。这个句子有三层关系,比较、条件和结果,按这种逻辑关系翻译就十分省事。同今天地面城市里的居民相比,新洞穴里的居民如果在比较健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会有更多的机会见到青枝绿叶。

2、有些长句需要直译与意译结合,顺译与递译结合,需要综合处理。

But a broader and more generous, certainly more philosophical, view is held by those scientists who claim .that the evidence of a war instinct in men is incomplete and misleading, and that man does have within him the power of abolishing war.

这个句子的主句部分可以意译,从句部分可直译。有些科学家的观点更开阔,更富有普遍性和哲理性。他们指出,有关人类战争本能的证据尚不完全,而且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人类自身具有消除战争的能力。

It was that population that gave to California a name for getting up astonishing enterprisesand rushing them through with a magnificent dash and daring and a recklessness of cost or consequences , which she bears unto this day .

这个句子虽长,结构不复杂,如果进行直译,其译文将十分逊色,如果进行综合处理,译文将有声有色地传达原文的神韵。那里的人们富于大无畏的开创精神,建立庞大的企业,敢冒风险,势如破竹,一干到底,不顾及成本,因此为加利福尼亚赢得了声誉。

3、由于有些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方式,常常需要进行倒译。

Textile finishes have in general become a ”no-no“ in today's market place ,thanks to many reasons ,says a represen tative of fiber producer.

一位纤维厂家代表说,由于许多原因,纺织物整理剂在今天的市场上已经到无人的问津的地步。

How much easier, how much more satisfying it is for you who can see to grasp quickly the essential qualit ies of another person by watching the subtleties of expression, the quiver of a muscle, the flutter of a hand.

比较起来,你们这些有视觉的人,通过观察表情的微妙变化,肌肉的颤动和手势来迅速把握别人的基本品质,则是何等容易,保等满意啊!

三、修辞句型中的误区

同汉语一样,英语写作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段,其中有不少辞格类似于汉语机同辞格的表达方式,因此可以直译。但有一些英语辞格很难用直译方式表达清楚,即便是同一辞格,由于处于不同场合,有的能直译,有的则不能直译。下列几种情况有时不宜直译:

1、比喻:有的比喻可以直译,有的则不能,这往往取决于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At the door to the restaurant, a stunning, porcelain-faced woman in traditional costume asked me to remove my shoes.

如果把 stunning ,porcelain-faced woman 译作”一位迷人的 陶瓷般脸蛋的妇女“就显得粗俗滑稽,但是不是作者的本意。这时意译就比较好。在通往餐厅的门口有一位妇女,涂脂抹粉、细皮嫩肉、身着和服、十分迷人,她叫我脱下鞋子。

The girl is a dead shot.

这位姑娘是神枪手。(不能译作”死射手“)

After the failure of his last novel, his reputation stands on slippery grounds.

他的上部小说失败之后,声誉一落千丈。(不能译为”站在滑动的场地上了。“)

2、有些借喻不能直译

He went west by stage coach and succumbed to the epidemic of gold and s ilver fever in Nevada's Washoe Region.

误:他乘公共马车到了西部,患了瓦肖地区的金银发烧流行病。

正:他乘公共马车到了西部,卷入了淘金热和淘银热。

The rather arresting spectacle of little o ld Japan adrift amid beige concrete skyscrapers is the very symbol of the incessant struggle between the kimono and the miniskirt.

误:古老的小日本漂游在灰棕色的钢筋混凝土摩天大楼之间的引入景象是和服与超短裙之间的不断斗争的象征。

正:式样古老小巧的日本房屋像小船一般,漂游在灰棕色的钢筋混凝土摩天大楼之间,这引入注目的景象象征着旧传统和新发展之间的不断斗争。考生如果怕自己错过考试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的话,可以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届时会以短信的方式提醒大家报名和考试时间。

3、引典。如果是尽人皆知的典故。可以直译,不必加说明,如果多数人不知道,最好是意译,或者直译加注释。He met his Waterloo.句中 meet one's Waterloo 是成语典故,由 拿破仑在 Waterloo 遇到惨败而来,所以要意译。”他吃了大败仗“

I asked whether for him ,the arch anti-communist, this was not bowing down in the House of Rimmon.句中 bowing down in the House of Rimmon 是成语典故,

表示表面上与宗教信仰一致,但心里却有不同的政治主张,这是口是心非。Rimmon 是大马士革人所崇拜的神。House of Rimmon 借指英国的下院。如果将这个典故直译,表达不出原意。”我问道,作为头号人物(邱吉尔 ),他这样做是否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

四、习语成语中的误区

英语中有丰富的习语成语,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其中大部分可以直译,或用汉语中相应的习语套用。

例如:the open door policy 开放政策,the cold war 冷战,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混水摸鱼,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但是还有一些习语成语必须意译才能表达出其正确含义。

She was born with a siver spoon in her mouth.

她长生在富贵之家。

You're talking through your had again.

你又在胡说八道了。

You should keep your nose out of here.

你别管闲事。

Good to begin well ,better to end well.

要善始善终。

五、词汇翻译中的误区

有些词汇在某些场合下具有了新义,如果直译就会曲解原意。所以,要根据语言环境确定具体词义。英语中词义的发展变化十分常见。

He is the last its roses and thorns.

他最不配干这件事。

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人生有苦有甜。

The wedding ,which Heyward still remembered with pride ,was attended by a

who's who of Boston Society.

赫华德仍然记得,参加婚礼的人中有波士顿的一位社会名流,这使他感到十分得意。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有些词在某些场合或结构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 the last, who'swho,有的词用其比喻的意义,如 roses and thorns ,有的词在特殊场合与句型中词义发生了递转,如 yes,no,有的词义有了引伸或发展。总而言之,一个词的具体意义要依其所处的场合、条件、意识和句型而定,不可捕风捉影。直译与意译各有所长、要用其所长。进行直译时要防止进入误区,在有误区的地方要采用意译,使直译与意译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CATTI和NAETI的区别是什么?

咨询: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和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的区别?

回复: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加强我国外语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水平和能力,更好地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根据建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精神,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面向社会的、国内最具权威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认证;是对参试人员口译或笔译方面的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的认定。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举办,在全国实施的面向社会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它主要测试应试者外语笔译和口译能力,并对应试者提供翻译资格的权威认证。

那么两个考试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小编在这里做一个简单介绍:

1、发证机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颁发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并用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有效,是聘任翻译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通过者不需要再参加职称考试。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是由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举办的考试,证书由教育部颁发,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可以证明持证者具备了从事翻译工作的资质水平,但是获得的证书不等同于职称。考生如果怕自己错过考试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的话,可以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届时会以短信的方式提醒大家报名和考试时间。

2、含金量:相对来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含金量高,考的人多,过的人少,参考书比较全,找资料方便。如果你现在过了六级的话,加把劲还是很容易通过翻译三级的,这个证差不多代表你和翻译专业本科生有相近水平。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证书对应试者提供翻译资格的权威认证,是一项具有国际水准的认证考试。

3、针对对象: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一项主要针对社会人士职业资格考试;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考研生的一项考试。

篇7:翻译资格考试中直译的五大误区

翻译资格考试难吗?笔译考试有多难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几点网友分享的三大招,快快赶紧操练起来吧~

一、 第一招:词汇积累,CATTI笔译考试词汇必备

背单词要用“多管齐下”的方法,首先要嘴巴去读,第二手要写,第三脑子要想。把这三个方面都要做好。如果是简单的背单词,今天背一百,明天再背一百,背到一定时候就会发现脑子里还是一片生词。翻译考试是要求考生有一定数量的词汇量(三级在 8000 左右、二级在 10000 左右),但也是强调掌握词汇的质量,也就是说不仅要认识,还要能正确地使用。因此,词汇是要背,要经常复习,通过阅读和做一些翻译练习来不断地掌握词的含义和用法。在学新的单词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把已掌握的单词弄扎实了。

二、第二招:先要熟悉题型

综合能力考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词汇和语法,要求考生掌握词的含义,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区别。语法部分,检查考生分析句子的能力。第二部分是阅读,有50道选择题。第三部分是完形填空 ,是一篇短文20个空,每个空只能填一个单词。在实务考试中,分为外翻中和中翻外两个部分。二级和三级不同的是,有必译题和选译题。选译题二选一照顾到了专业性,一篇涉及到文科方面,一道题涉及到理科方面,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考生如果怕自己错过考试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的话,可以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届时会以短信的方式提醒大家报名和考试时间。

三、第三招:把扩大词汇量与注重对词汇的掌握结合起来

综合能力检验的是对词汇量和对单词掌握的程度,就是会不会用词。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具备比较扎实的语法知识是翻译的基础,没有大的词汇量根本没有办法顺利完成翻译。考试前,应该如何准备才能在短期内,让词汇量有较明显的提高呢?翻译资格考试注重实用,以考核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主。

考生在掌握好基本的词汇同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固定搭配的词汇、俚语或成语,和在特定场合或在专业领域里有着不同解释的词汇。首先,可以对于词汇应先有一个大致的分类,比如,旅游类的专业词汇、政治时事方面的专业词汇等等。第二,还可以结合平时总结出来的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作一个归类,这样复习起词汇来就更有针对性。第三,背单词合理的时间是自己的零碎时间,不是整块时间。

篇8:切记:英语翻译的十大误区

1.记笔记贪多贪全

考生记笔记往往是前面记得很详细,后面来不及,因此翻译出来的东西是虎头蛇尾。笔记不宜过多,过多的笔记会干扰对大意的把握,特别是英译汉部分。一般来说,口译笔记应记录一些重要的概念、逻辑关系以及一些孤立的、难以记忆的内容,比如数字、专有名词等。

2.“卡”在生词

一段录音中往往总是有一些难词或生词,许多考生就“卡”住了,没有跳过去听完全文,而继续停留在这一个词上,结果影响了对全文的理解。

一般来说,口译段落中难词或生词的意思很容易从上下文中猜出。如一次口译考试出现这样的句子,“Beautiful parks and gardens leak onto interesting lanes and footpaths,while houses and buildings of old times stand magnificently on the hills of the city.”很多考生卡在“leak onto”,但从上下文,我们可以猜出大概的意思是“到处是”,如果猜不出这个意思,就可简单地说“美丽的公园里有一些趣味盎然的小路”。

3.“卡”在长句

口译考试针对的是正式场合的翻译,因此英语的句子有时会很长,有时一段话只是一句句子。

平常要注意书中的定语从句和包含分词短语的长句。另外,考生可以调整句子的排序,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

4.不熟悉口音

试题往往采用英语母语国家各种人员的录音,考生如果听录音少,就会感觉不适应。

考生要熟悉连读、爆破等语音知识,平常要多听录音和看原版片和中央电视台的SUNDAY TOPICS,上海电视台的NEWS AT TEN等。

5.不熟悉听力内容

不熟悉听力内容,就导致思考的时间太长、无法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翻译。

口译考试相当于小型的口译实战,因此考生应注意观摩和学习口译案例,如观看记者招待会和一些英语访谈节目,如DIALOGUE。

6.欠流利

“汉译英”表现尤为明显,原因是英语不流利,不停地修正自己的发音和用词,以至于耽误了时间。

练好口语是第一步。

7.词汇量不够

汉译英和英译汉中都会出现因词汇量不够翻译不好,英译汉多表现在“漏译”,英译汉多表现在“死译”。

口译者并不要求能懂每一个单词,关键在于能使原文意思清晰准确传达出来。著名口译专家达妮卡?塞莱丝科维奇在她的书中这样提到:“译文实际上是解释性的翻译,是译员对原讲话的一种解释和注释,…以易于接受的方法转达给听者。”译员在翻译时,是再现说话人的思想,而不是对原文的文字进行一一对应。另外,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阅读CHINA DAILY,TIME,BEIJING REVIEW,SHANGHAI DAILY,SHANGHAI STAR,NEWSWEEK等报刊对提高词汇将大有裨益。

8.心理紧张

很多考生由于紧张,连中文都会听错,把“显现”听成“献血”而翻译成“donate blood”,还常把自己会的单词说错,比如说,“better and better”说成“gooder and gooder”等等。

平常多做一些模考和实考题会帮助你逐渐克服心理紧张,另外,练习公众演讲会帮助你在压力下发挥正常。

9.多米诺骨牌效应

大部分考生在做英译汉第一段时都特别紧张,没听懂原意翻得不好,影响了后面的情绪。

如抱着放弃第一段的心理,把注意力放在“听懂”而不是“翻译”,这样非常有利于把握这一篇的大意,考生便能预测下文将出现什么,这将保证下面几段译文的质量。

10.“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理

有些考生程度不错,但口译的时候由于总是想用一些特别优美的词,因此耗费了时间,虽然某个单句听上去不错,但由于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可能后面就要出现漏译。

口译的标准是“准、顺、快”,做口译练习时,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练习。关键是信息的准确。另外,口译考的是“技能”,而技能的获得是靠日积月累的努力,希望考生把功夫花在平时,打好基础,取得好成绩。

篇9:英语听力训练方法之-入门

英语听力训练方法之-入门

入门阶段,是对以前很少进行听力训练,甚至没有听过英语的朋友而言。这个阶段,是起步阶段,也是耗时最长的阶段,就我的经历而言,在这一部分,应该采取如下的训练方法:

1. 首先要纠正自己的英语发音,自己在口语上还算能过关,如果自己的发音都不行,那怎么可能听懂。

2. 选择难度较小,语速较慢的听力材料来训练。建议听的材料不要太长,以一段几百字为宜,内容最好是生活和文化方面,最好先不要听科技、伦理方面的文章,即使你能看懂,但从初学者的角度考虑,你听起来一定费力

3. 听的时间长度:以每天4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不能太短,这样就收不到训练的效果,但也不能强迫自己听的太多,毕竟这一阶段还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可以说有时候自己听得象在云里雾里,这样的状态持续的时间太长,对自信心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会严重地影响听的兴趣。

4. 听的频率,一天一次即可,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听,最好是自己精力比较旺盛的时间段。

5. 听的过程中的方法选择:惟有聚精会神,没有私心杂念才行,这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才能达到。要做到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

6. 经典听力材料:VOA 特别英语。主要是新闻、文化方面的内容,语速90词每分钟,最适合有一定词汇量的听力初学者进行听力锻炼。我听的时候这个节目的时间段是晚上9点半到10点,我每晚的这个时间都给SPECIAL ENGLISH,持续了3个月。建议采取的听力方法:做听力笔记,手中有笔和纸,及时地记下一些不熟知的词汇,因为特别英语的常用词只有1600左右,把这些常用词都弄懂,完全听懂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备注:这一阶段最重要,一定需要耐心和毅力,如果读写基础还行的话,应该能在2、3个月之内完成这个过程,进入攻坚阶段。

篇10:歌唱技巧之训练方法

一、呼吸训练

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她)”中气“很足,相反,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使人难以听清,这种人则”中气“不足。其间除了身体素质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气息调节技巧问题,即呼吸和讲话的配合、协调是否恰当的问题。

1、正常情况下,说话是在呼气时而不是在吸气时间进行的,停顿则是在吸气时进行的。如果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讲话或朗诵,必然要求有比平时更强的呼吸循环。

讲话时的正确呼吸方法,应当采用由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也称丹田呼吸法),即运用小腹收缩,靠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郭兰英在谈到运用这种呼吸方法时说:”唱歌时小肚子常是硬的,唱的越高就越硬“ 。

胸腹式联合呼吸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间,是二者的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吸气:小腹向内即向丹田收缩,相反,大腹、胸、腰部同时向外扩展,可以感觉到腰带渐紧,前腹和后腰分别向前、后、左、右撑开的力量。用鼻吸气,做到快、静、深。

(2)、呼气:小腹差不多始终要收住,不可放开,使胸、腹部在努力控制下,将肺部储气慢慢放出,均匀地外吐。呼气要用嘴,做到匀、缓、稳。在呼气过程中,语音一个接一个的发出后,组成有节奏的有声语言。

这种呼吸方法可以使腹部和丹田充满气息,为发音提供充足的”气“,同时,由于小腹向内收缩,胸前向外扩张,以小腹、后腰和后胸为支柱点,为发音提供了充足的”力“。”气“与”力“的融合,为优美的声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讲话过程中,要处理好讲话和呼吸的关系,必须注意:

第一,尽可能轻松自如,吸气要迅速,呼气要缓慢、均匀,吸入的气量要适中。

第二,尽可能在讲话中的自然停顿处换气,不要等讲完一个长句才大呼大吸,显得讲话很吃力。还要根据自己的气量来决定是否用中途不便停顿的长句,不要为了渲染和曾强表达效果而勉为其难地为之。那样,会适得其反。

第三,尽可能时讲话时的姿势有利于呼吸。无论是站姿和还是坐姿,都要抬头舒肩展背,胸部要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双脚并立平放。这样发音的关键部位??胸、腹、喉、舌等才能处于良好的呼吸准备和行进状态之中。呼吸顺畅,方可语流顺畅。

3、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2)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3)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4)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5)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如:

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拿着杆子去打枣,青的多,红的少。一个枣儿,两个枣儿,三个枣儿,四个枣儿,五个枣儿,六个枣儿,七个枣儿,八个枣儿,九个枣儿,十个枣儿``````这是一个绕口令,一口气说完才算好。

开始做练习的时候,中间可以适当换气,练到气息有了控制能力时,逐渐减少换气次数,最后要争取一口气说完,甚至多说几个枣儿。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充足、稳定的气息是发音的基础。说话时,横在呼出气流通道上的两条声带,迅速地一开一闭,把稳定的气流切成一串串的喷流……

二、声带训练。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大约在60-350赫之间。声带的振动频率决定了发音的音响、音高、音色。声带对发音起很大的作用。,声带的好坏,既有先天因素,也靠后天的训练和保护。注意恰当的训练与运用声带,改变声带条件,保护声带,都是提高语音素质的重要方面。

1、声带训练。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吸足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

2、声带运用。声带运用要科学,得当。这主要是指:

第一:在长时间计划之前,声带要做准备活动,犹如赛跑前韧带要做准备活动一样。方法是:将声带放松,用均匀的气流轻轻的拂动它,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仿佛小孩子撒娇时喉咙里发出后的那种声音。可以逐渐加大到一定分量,使声带启动,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长时间运动。

第二:在人数较多或场合较大的地方讲话时,发音要轻松自然,处理还节奏,停顿,特别是起音要高低适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用共鸣器的共鸣作用,要运用”中气“的助力来说话,不能直着嗓子叫喊,否则,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带很快不堪重负,变得嘶哑,影响效果。

3、声带保护。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要有意识的少抽烟,喝酒,甚至,不抽烟,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那些对声带都有不良影响。不喝过烫或过冷的汤水。

三、共鸣训练。

声带所产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只占人们讲话时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过共鸣腔放大得来,。共鸣腔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发音器官,直接引起语音共鸣的是声带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头腔也有共鸣作用。说话用声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共鸣器以咽腔为主又可分为高、中、低三区共鸣。高音共鸣区,即头腔,鼻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高亢响亮的声音。中音共鸣区就是咽腔、口腔共鸣,这里是语音的制造场,是人体中最灵活的共鸣区,音流在这里通过,可以获得丰满圆润的声音。低音共鸣区,主要的胸腔共鸣,音流通过该区共鸣,可以获得浑厚低沉的声音。

要想使说话的声音好听和持久,就要正确的运用共鸣器。而运用共鸣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畅“与”阻“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所谓”畅“,就是整个发音得声道必须畅通无阻,胸部舒展自如,喉部放松滑润,脊背自然伸直,以便声音不憋不挤,形成一个声柱流畅地奔涌出来。所谓”阻“,并不是简单的把声音阻挡住,而是不让声音直截了当地通过声道奔涌出来,让它通过共鸣器加工、锤炼、变得洪亮、圆润、雄浑、优美动听。

要处理好”畅“与”阻“的关系,必须进行共鸣训练。以下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共训练方法。

1,放松喉头,用”哼哼“音唱歌。

2,学鸭叫声。挺软腭,口腔张开成一圆筒,边发gaga音,边仔细体会,共鸣运用得好的gaga音好听,共鸣运用得不好的gaga音枯燥、刺耳。

3,学牛叫声。类似打电话的”嗯“(什么?)和”嗯“(明白了)。

4,牙关大开合,同时发出”啊“音。

5,模拟汽笛长鸣声。(di)既可平行发音,也可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地变化发音。

6,做扩胸运动,同时尽量发高亢或尽量低沉的声音。

7,”气泡音"练习。闭嘴,用轻匀的气流冲击声带,使之发出细小的抖动声。

8,音阶层练习。选一句话,在本人音域范围内,先用低调说,一级一级地升高,然后又一级一级地下降,在一句高一句低,高低交替,一句话又高到低,再由低到高。

9,夸张四声练习。选择韵母因素较多的词语或成语,运用共鸣技巧做夸张四声的训练。如:清——正——廉——洁——,英——勇——顽——强——。

10,大声呼唤练习。假设某人在离自己100米处,大声呼唤:张——师——傅——,快——回——来——!喂——,那——里——危——险——,快——离——开——!

英语听力训练方法之-入门

考研英语翻译复习中的两大误区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之管见

考研英语翻译法则之翻译

肩周炎训练方法

长高训练方法

自我介绍英语翻译

个人简历英语翻译

中秋节英语翻译

建筑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训练方法之直译的误区(集锦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英语翻译训练方法之直译的误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