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山,秋山白居易,秋山的意思,秋山赏析(共含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鱼鱼鱼鱼鱼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秋山,秋山白居易,秋山的意思,秋山赏析 -诗词大全
秋山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
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
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秋山小学生作文
清晨,虽说空气中已有了些许凉意,但还是改变不了我散步的习惯。只不过是身上多了一件毛大衣。
走到后山,那是我常去的地方。夏天时,树木茂盛,以叶遮天,现在已经是金黄一片了,枯叶也落了一地,树上还有几片摇摇欲坠的枯叶,伶仃的挂着。不过这也给小山增添了另一番风味。脚踩着枯叶编织的地毯,发出沙沙的声音,连串起来,如同叶的璇律。走着,也有少许累了,身边刚好有石凳,便坐下了。坐着,看着,看看这秋天的画技到底有多高超,怎样把世界涂绘成金黄。山下的稻田连成一片,在秋日下摇摆着身躯,闪闪发光,在这其中又有几个人影在稻田忙活,给这金黄增添了少许点缀。
坐了许久,正准备离开时,天下起了小雨,这使我留下了脚步,欣赏另一个秋天,雨细细的下着,并不大,雨笼罩了世界,在雨中的秋天,竟让人那样的称奇,云是散落的,射出巨大光束,映在稻田上,在朦胧之中,竟觉的像混沌之时,日月之始,那样的.美丽。身上的雨珠挂着,并不急于拍掉,而我心里却想着:这秋雨怎不美丽?它比春雨细腻,比夏雨浩大,比冬雨温暖。
雨停了,我拍了拍身上的水珠,起身往回走,我走的很慢,用手细细的抚摸着大树的纹理,静下心来,聆听它们的声音。尽管走的慢,不过终究还是到了山下。再回头看看,秋天给了我一个微笑,我并不惊奇,因为秋是有生命的啊。
秋让我陶醉,在一个清晨的小山上。
诗歌-秋山游
秋山游(歌词)(外一首)
1、秋山游,硕果满枝头,秋风阵阵枫树抖红绸,彩云作衣花为容,秋山真风流!我伴美人游。
2、秋山游,男女满枝头,帅男摘果俊女递挎篓,彩蝶双飞在花间,人儿真风流!喜悦在心头。
3、秋山游,诗意在枝头,撕来片片白云作诗笺,秋树作笔泉为墨,写诗真风流,诗写山里头!
天池
仙女啊,
你何必忧伤!
王母娘娘既然丢下了你,
天庭依旧刀光剑影,
大山深处是好地方。
高山托起您的高贵,
原始森林是您安全的`保障!
条条小溪为您提供营养……
您凭什么忧伤?
谁都不会拒绝你的美貌,
谁都不会破坏您的清亮。。。。。。
天池啊,您的美丽让人发狂!
瞧,那闪烁不断的闪光灯,
彻夜把您照亮!
不要回到天上,
天宫太寂寞!
君应知,
七仙女拼命下凡配董郎,
君应知,
美织女下凡间配牛郎
巧手同绣出好山河人赞扬。
天池啊,我一来到您身旁,
胸中尘念荡涤光!
三千烦恼丝经您的洗涤!
白发变青丝,丝丝泛青光。
天池啊,
大别山的高大,
大峡谷的宽容,
一代一代地守护您,
你不必忧伤,您不必忧伤!
心向秋山散文
好久没有进山,想着山中那醉人的秋色,不由心向往之。于是在网上报了户外团,趁着周末且去山林走一遭。
一大早和老公匆匆赶往集合地,车子在那等着,人已上了大半。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以前都是自驾,常听朋友谈起这个团队,今天要真正体验一回,不免有新奇的感觉。车子和其它三辆车会合,向着目的地――蓝田出发。因在网上看了帖子,我们今天要穿越蓝关古道,不由得心思飞扬,想起了韩愈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那可是多少迁客骚人走过,流传着许多美丽传说的地方。领队先讲了一些旅途注意事项,接着为了活跃气氛,组织一些互动活动。而我却开始晕车,恶心头晕,对此提不起兴趣,老公忙不迭地照顾我,略懂中医的他帮我按压穴位,以减轻我的痛苦,我只希望赶快到达。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山下,下了车,有丝丝凉意袭来,我也感到舒服多了。驴友们沿着一条水泥路向山上走去,忽然看见路旁十几米处有一棵大柿子树,树上挂着一些红彤彤的柿子。几个驴友呼拉拉围了上去,一个人很麻利地爬上树摘起了柿子,这时听见领队喊路走错了,原路返回。摘柿子的人匆匆跳下树,拿着柿子边走边吃,还连说很甜。我们走在前面,大约走了二三百米,回过头来一看,后面人还真不少,有一百多人,于是后队变前队,返回起点,然后从一条羊肠小道向上走去。
小路仅容一人通过,大家鱼贯而行。这时太阳升了起来,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这一段路不怎么陡,大家走得比较轻松,也没有拉开距离。有的相熟打着招呼,话着家常,有的放着歌曲,悠闲地前行,恍惚觉得不像去爬山,而像去赶集似的。路旁不时可见一丛丛酸枣树,上面也挂着零星的酸枣,我摘了一颗放入嘴里,干巴巴的什么味也没有,大概是成熟早了,被风吹干了。脚下却是一路野花相伴,那种紫蓝色的小花是那样的清新淡雅,星星点点地点缀在草丛中。这令我想起小时候在故乡的田野秋收后也能看到这种花,看上去柔弱,却能耐寒,有菊花的风格。另一种小黄花,只有小指肚大小,开得热烈奔放,漫山遍野都是。后来下山在农家院落看见当地人在翻晒这种花草,上前询问,才知是野菊花,是一种中药材。只是和我们常见的野菊花相差太远,味道也不相同,我也当做普通的野草闲花,难怪乎有人说秦岭无闲草。
路渐渐陡起来,听得见许多人大口地喘气声。有些地方很难走,要小心翼翼地抓住树干或枝蔓攀爬。有的走累了在路旁休息,有的忙着拍照,慢慢地大家拉开了距离。这条小路,是上山放羊的人踩出来的,路上有许多羊屎蛋蛋散落在草丛中,羊儿也挺能爬高的,真惊叹,这么难走的路羊都能上来。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山顶,这儿地势平坦,挺立着一座小庙,庙门紧锁,没有香客留下的痕迹,看来香火不旺。站在此处远眺山下,蓝田县城尽收眼底,影影绰绰的,如笼着一层淡淡的白纱。近处屋舍井然,阡陌纵横,公路如同一条条飘落的缎带。仰望蓝天,碧空如洗,高远明净,有多久没有看到这么蓝这么亮的天空了,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的有登高望远、心旷神怡之感。许多驴友在庙前休憩,喝水、吃水果、食物,补充一下体力,我们也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领队说休闲游到此结束,愿意穿越的继续前行,不愿意穿越的,准备跟着后面的领队返回。老公问我想不想穿越,我觉得时间尚早,只爬了这么一座小山,有些意犹未尽,还想看更美的秋色,于是决定穿越。我们重新整装出发,从庙后面下去又爬另一座山头,此处山路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初看没有路,只是一块大岩石横在那儿,顺着岩石的中间凹陷处,小心爬下去,才能继续前行。有些人在这儿望而却步,折返回去。老公先下去,准备接应我,而我前面的驴友却向我伸出手来说:“我拉你一下。”虽然我表示不用,人家却坚持要帮我,盛情难却,我只好抓着他的手跳下来。一路之上大家都是互相鼓励加油,互帮互助,原本淡漠的人际关系,在这里却看不到。
我们爬上这座山头,眼前却是一片树林,地势也开阔平坦。如果在夏季,树木一定十分茂盛,现在显得枝瘦叶疏,别有一种清幽旷远的清秋之美。太阳在林中投下斑驳的光影,走在林中的小路上,无论向前望还是向后看,都是一幅境悠远的画面。一向不大浪漫的老公,竟采了一把野花给我,捧着这把野花,我美美地拍照,仿佛回到年轻的时光。今日在这山林,姑且疯一回,尽情地绽放自我。
继续前行,我们又连翻了两座小山头。这一路全是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植被极其茂密,以至于裸露的岩石都很少看到,我甚至怀疑是土山。老公说是岩石风化后和腐烂的植被融合在一起,天长日久就形成现在的这样。一路之上,我的双眼在不停地寻觅,希望那灿若云霞的红叶能够映入眼帘。不知是时令未到,还是树木品种的原因,大多树木仍以绿色为主,但又不同于春的生机勃勃,夏的浓密茂盛。那是一种苍老的绿,而且大半的叶子已落掉,显得疏落有致,真的是“删繁就简三秋树”啊,也许过不了多久秋风就会将枝头残叶掠去。路旁,有一棵树叶子黄灿灿的,也使我感到眼前一亮,走着走着就在那棵大树后,与一树红叶不期而遇。那是一棵小树,细细地枝干如同一个红衣少女静静地站在那儿,那树上的红叶,只有铜钱大小,片片殷红,远远望过去真像一树红花。再往山林深处走,猛然抬头,在对面的山崖上,红彤彤的一片,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又像一朵红云飘落在山间,太美了!我一阵欣喜,恨不能马上奔到近前。遗憾的是路途不便,我们只能远远地观望,总算了却我想看红叶的心愿。
行到一处山梁上,向阳的一面灌木杂草丛生,背阴的一面却生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于是,我们在这松林里歇息一会儿。此时天早已过午,经过长途地跋涉,腹中也觉得饥饿,于是在树下席地而坐,取出携带的食物,就着这满山的秋色大快朵颐一番。细看这些松树,棵棵挺拔笔直,好像互相竞争着长高似的。偌大的山林,把驴友们分散开来,前面的已看不到人影,后面的还未赶上来,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鸟叫声,更增添了山林的幽静,想起古人诗中所写的“鸟鸣山更幽”,大概就是如此吧。忽然一阵微风过,松林发出一种美妙的声音,老公问:“这是什么声音?”我说:“应该是松涛声吧。”古人诗云:“风来松涛生,风去松涛罢”,是的,风停了,声音也停止了。是微风掠过树梢,应该是风在轻吟,此时此刻,我们忘记红尘中的一切纷扰,仿佛置身世外的高人,静下心来且听风吟。。。。。。
渐渐地传来说话声和脚步声,身后的驴友赶了上来,我们也起身按路标的指示,沿着山梁前行。脚下的路,是驴友们在灌木丛中踩出来的,而这些灌木,早已褪去绿衣,变得一片金黄,远远望去,十分的壮观。人穿梭在其中,如行在金色的海面上,驴友们纷纷在此拍照。我惊叹这些灌木,虽然生没有夏花绚烂,死却做到秋叶的静美。转过这段山梁,又上了另一道山腰,路变得窄狭起来,依然是在杂草灌木中穿行,只是迎着太阳在走,没有了树木地遮挡,太阳照在脸上热辣辣的`,不像是深秋时节。远望连绵不断秦岭山脉,莽莽苍苍,艳阳映照下,像披着一层淡淡地白纱;碧蓝的天空,竟有一朵白云飘浮在天边,就在群山上方的天际,那么的悠闲自在、淡定从容、与世无争。我一时有些呆住了,蓦然想起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的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这不正是一朵独自闲的孤云吗?我的心,也仿佛随着这朵孤云飘到遥远的天际。。。。。。
已经进入穿越的后半程,我们从山梁盘旋下到谷底,这儿遍地芦苇丛生,路是前面的人踩倒芦苇形成的。芦苇有一人多高,穿行其中,对于双腿沉重,双足疼痛的我来说,每一步都很艰难,我也顾不得欣赏芦苇的秀美身姿,只是咬着牙匆匆赶路,心中希望走出山谷就是大路,就能结束这次穿越。在山谷出口处,看到几座房屋,半新的砖瓦房,四五户人家,分散在河道的两边,却是人去屋空,留下一些人曾经生活过的痕迹。也许就是这几年人们搬到山外去了,独留门前树木苦等主人不回,如今满树黄叶又是一秋。
出了山谷又上了山岭,几个驴友讨论山民们当初是怎样把建房的砖瓦运到山里来,脚下山路窄狭,又崎岖不平,车是进不来的。大家一致人为是背进山里来的,纷纷感叹:住在山中的不易,好在遇到好政策,山民们都搬到山外去了。峰回路转,我们走上一条看上去宽阔平整的路,大约一米多将近两米宽,路面被杂草覆盖。我们沿前面人走过的痕迹前行,但依然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人工修建的路,只是被荒废遗忘了,虽然修在山梁上,车马走过应该没有问题。我不仅有些想入非非,问老公这会不会是蓝关古道的一段遗迹?老公笑着否定。看来今日是无缘相遇蓝关古道,难以抒发思古之幽情。这段路感觉挺长的,不知有几里许。身后几个资深驴友,讲起他们行走户外的惊险经历――冬天的夜晚,几个人在秦岭山中迷路,走到半夜也找不到出山的路,大家的心情变得紧张起来,当时谁也不敢说话,只是默默地行走,又不敢停下来,停下来会冷得受不了。直到凌晨三点多,终于看到灯光,他们才脱离险境。听起来惊心动魄,同他们的经历相比,我们今日的行程,那就是小儿科了。走完这段路,又沿着曲折的羊肠小道盘旋而下,终于走出了山,上了通往村子的水泥路,才算完成了今天的穿越。
。。。。。。
我们和一帮驴友坐在村外的水泥路上歇息,回望走过的山岭,心中竟生自豪之感,那么多难走的路,我们都走过了,一路上都是没有人烟的荒山野岭,是我们这些热爱户外运动的人,打破了山的宁静。虽然我们也自嘲地说,自己是活受罪,放着家里舒适的环境不好好呆着,却跑到山里来受罪;虽然每次都累得不行,但一到周末,毅然背起行囊,又登上新的旅程。。。。。。
户外总有无穷的魅力,在吸引着我,就如同今日,秋山的呼唤,也使我加入行走户外的行列,一路之上,累并快乐着。。。。。。
秋山响水美文
我对山水总有一段割舍不掉的情缘。所以,当朋友邀我到天柱山卧龙山庄住上一宿时,我就不假思索地同意了。及至到了卧龙山庄,闻着木屋散发出的杉木的清香,站在山庄的走廊上,眺望着那澄碧的天空,连绵、起伏不断的群山,一种好久不曾有过的和谐与宁静立即布满周围,心中陡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命颤动。
是下午时分到达卧龙山庄的。其时,几抹红霞还灿烂地挂在西边的天际,天柱峰、飞来峰、蓬莱峰静默无语,在夕照里兀自泛着白光。特别是天柱山主峰,那被唐人白居易引以自豪的“一柱擎日月”的雄壮,在这个角度望去就平白地减去了几分。尽管我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道理,但我没见过天柱峰这个模样,心里忽然被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挤兑、冲撞着。抬眼望去,面前的山峦一山逶迤,层层叠叠的.树林交柯错叶,或绿,或黄,或红,或紫。有的澄碧透亮,犹如汹涌着的大海波涛,由浅渐深,由深而浅,向山脚下缓缓地推去,让我内心暂时获得稍许的安慰,只得诧异于天柱深秋的深深深几许了。
隐隐约约的,传来一种声音。我以为是谁在树林里弹筝抚琴,仔细一听,却是溪水的响声。顾不得休息,便唤来朋友循声找去。只见山庄右侧树木丛林,枝条轻扬,掩映着山间小道。沿小道有一条跌宕起伏的溪流蜿蜒着。于是,我们就沿着小溪的两旁走。山幽林密,泉隐其中,水声淙淙。溪岸两旁,繁密的枝叶虽已凋落有序,但枝条勾肩搭背,却在头顶上搭起了参差斑驳的穹顶。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地大了。
一路走着,一路就沉浸在溪水的声响里。忽然看见一块巨大的石头,袒胸露腹地平躺在溪间,上面刻有“观山听水”四个红漆大字。我立即跳跃着跑到那块石头上,双手合十。静坐了片刻,心里突然冒出了“秋山响水”的句子,于是对朋友认真地说,我觉得面对这一座秋山,这一条响水,不要刻意地去观听,心中便能感受到一种宁静。朋友点头称是,笑着说,你还真说对了,这条水就叫做“响水”!
响水,多么好听的名字啊!
于是再走一次响水――好客的当地朋友知道我们来,第二天特意赶了回来。先是开车陪我们走到响水溪的下游,然后从溪沟里溯源而上。秋天,溪水已瘦,看那一泓溪流依岩傍壁,或飞湍直下,或曲折逶迤,更多的在溪床岩石间盘旋不已。有一缕浅而明净的白练,从苍青的山间流淌而下,然后又从石褶皱里潺潺而出,遇顽石则回流成旋,咽咽地漫漶而流;过平坦舒缓处,则泠泠淙淙,发出美妙的音响……头一天所见的溪流,如果说还有点像柳宗元游过的小石潭,有苏轼游览承天寺的意味,那么此时的响水溪便是大开大阖,大起大落,跌落有致,有些春水澎湃的意思,让人觉得是地道的响水了。
抬头看天空,溪流两侧森林满岸,葱郁茂密,天空仅现一线。大峡谷刀砍斧削,直劈千仞,真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气魄。置身谷底,让人无端地生出感慨,一下子觉察到生命的渺小来。
一阵小心翼翼,一阵欢呼雀跃,我们在溪沟里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觉得面前的出口赫然在目,以为这就走了出来。但走上前去,一缕流泉叮冬有声,眼前却没有了路――只好等着朋友过来,逆着水流,在石头的洞隙里缩头勾背,如蛇状爬行而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念着现成的诗句,我们依次步入刚走过的石级,心中有些胆战心惊,还有些莫名其妙的感动,一种与大自然渐渐地融合在一起的欢愉。
山水总是有灵性的。
坐落在北回归线上的天柱山,因这一纬度的神秘,自有别样的灵性。这里峰幽林密,水源充沛,山高水长。山水有着天地的庇护,草木受了泉水的滋润,春绿夏凉,秋黄冬藏,一年四季都充满勃勃生机。回到卧龙山庄,远远再望一眼响水大峡谷,只觉天柱秋山巍巍,连绵起伏,不绝如脉――我知道,有一条响水溪被葱郁、壮观的林木覆盖着、遮蔽着,流水有声,那就有一种深邃、丰富的静谧了。
静静地凝望着天色、山影和森林,我浑身打了一个激灵。突然想,这么多年过去,天柱山让我魂牵梦绕的究竟是森林、峰峦、流泉,还是那糅杂在一起的浓浓的乡愁?
秋山行散文
学校东北方向不过四五里路,有一座白石累累的荒山,据说当年徐志摩乘坐的飞机便在此处失事,为此,时常有些略存诗性的人前往山头。这倒也符合中国人的习性,专好往正要死人或死过人的地方凑热闹,尤以死过名人的地方为热,我不晓得这些登山者有几人是为悼念,几人是为观景,又有几人纯是无聊。我倒不甚在意,反正向来对任何事情看得都淡,只是有一次夜幕初降晚归时,偶然碰上一轮明月挂在山巅,若从这马路的斜角平望过去,不注意的倒以为是远处的一盏路灯。
正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圆月如银饼,光白而雅,压得一周的星光都淡下去,压在这些凡间的路灯上,高下强弱更是立见分晓。想起过去的几年间,不知多少个此般夜晚被我忽略,不觉有些怅然,这样思绪一起,我倒觉得很有必要找个好天气,登山一观。
朋友邀我到山上一游,时间赶得巧了,正是周末,天又下起微微的小雨,气温陡降,很有些“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境地,因为据朋友所讲,那座山的脚下正有一处荷塘,借此良机,万不可错过。
一行五人各自撑了伞,沿着马路向北进发,一出小区的门,北风顺着大道直泻过来,迎面打了个寒颤,想来这样的天气里外出登山,我们几个也算是前无古人了,不知后来者可有几位?
看远处之景,貌似一步遥,实则千里远,又加上秋风凛凛,冷雨未歇,步履自然慢些,竟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到达山脚。一路未见行人,唯有雨催叶落的声响,黄的红的铺了一地,抬头往山上看,倒也不乏翠松绿柏,间隔着黄叶的乔木,颜色也很热闹,沿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爬上去一点,果有一处池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残荷傲骨,碧水无声,上游的山泉似乎已睡去,池水不再流动,静静贮在那里,浸着一池枯荷,连空气也是冷的。忽而骤雨如注,不得不复又撑起伞,雨点顺着风斜打在身上,顷刻湿了裤脚,见东边有座凉亭,慌忙鱼贯而入,我已冷得浑身发抖,全然没了赏景的兴致,抬头见山顶厚厚的一团黑云压下来,似乎要将眼前这一片都吞下去,几人都没了再往上走的兴头。待雨势稍减,我们便立即取道回撤,第一次秋山行便就此中结,我只是觉得冷。
回来仔细地想,倒也并非那山景不佳,只是挑错了日子,唯有等待下次登山的机会。
转过天来,一大早外面就阴沉沉的',窗玻璃上结了一层水珠,看这天色不善。果然,下楼买早点的时候,便有鹅毛般的雪洒将下来,它不是事先打招呼那样由小渐大地下,而是一上来便洋洋洒洒,如飘飞絮。
这雪来得有些突然,虽有前日的冷雨做引子,然而初入十一月的时节,这样的雪还是少见,只可惜,今天又去不了那秋山了。我站在十楼的窗前向北望,远处雾茫茫一片,连山的轮廓都已见不到了,只能看见近处小区里的物事,我才发现,小区内的草木都还青绿,有些黄了叶的也是半黄半绿,然而这雪一降,它们怕是也撑不多久了。偶有三两行人从下面走过,无一不是紧缩着脖子,步履匆匆。登山的期限,又要后延了。
心里有事的时候,便总也静不下来,走走停停、颠三倒四想着要做的那件事,又总觉得时间太慢,心里有几只小爪子不住劲地挠。好容易挨过一周,这个周末云轻日朗、天高秋畅,禁不住想,时机已至,邀两个好友直奔北山而去。
同一条路走过一遍就熟悉了不少,穿过润和山居,从后墙绕出去,便是山脚,上次来时见到的凉亭、池水依旧,只是残荷尽枯、木叶皆凋,七零八落铺满了山下的这片小树林,空气清新而冷,这便体味到了十足的秋意。穿过密林,再往上就没了树木,唯有疏密不一的枯黄杂草和星罗散布的石块,黄白相间,一片荒芜,偶有残存的半绿野草夹杂在旷野之中,被秋黄一遮,也看不真切了。倒是纯蓝的高空下,清朗的山顶遥遥在望,于我而言,那处未知的地域充满诱惑与神奇。
我们顺着碎石铺就的山路蹒跚而上,到了半山腰的另一处凉亭稍作休整,继而前行,只是再往上便没了路,全是些石头,陡而峭,我们不得不手脚并用,攀爬而上。到此才觉山风顿猛,呼啸而至。虽然费力,却又不敢直起身子,唯恐被风吹作一片飘零秋叶,落下山去。每爬上去几米,便要停坐在一块石基上歇息片刻,待稍稍平稳了气息再往上爬,这样停歇了数次,缓缓而上,终于到了山顶。
狂躁的风摇晃着身子,脚下轻颤,有些站立不稳。然而眼下的景致可谓一新,山并不高,仍可俯览远景,由近及远望过去,松林、秋田、村庄、红蓝相间的工厂,还有远处的山,天空有云飘过,阳光变得柔了、淡了,心情大好,不需要大声呼喊,往日心中的积郁已然一扫而空,又仿佛眼中一切尽入心胸,人也阔达起来,这大概便是“登东山而小鲁”了。以前走在下面仰视的林立高楼,此刻看来,也成了孱弱的蝼蚁,我正感慨着美景怡情、旷景抒怀,忽而觉得头痛起来,才知道这山巅劲风的厉害,古人尚感高处不胜寒,我又怎能例外。
北面是条直窄的山梁,另一端还是座山头,远远望去,那边山上竟有一石洞,这是定然要赶去一探究竟的了。顺着一条被人强踏出来的小道往前走了不多远,竟有一片石屋旧址,已然化作废墟,冷硬的白石版无言立于瑟瑟秋风之中,不知它的主人可尚在人世?石堆旁意外现出一丛墨绿,是一种多年生落叶小灌木,长着一两寸长的硬刺,但是枝叶尚绿,在这样荒凉的山顶,似乎隐逸的世外仙人,高处之寒,也并非无人能胜啊!
跨过山梁到了另一座山头,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下,刚下了几步,路旁现出一棵极大的酸枣树来,它也在秋风中苦苦撑了许久,终究干黄了叶子,零星的几个酸枣还挂在树上,伸手摘下几颗,放一粒在嘴里,虽有些干瘪,酸酸的味道却很醉人。这酸枣生在崖顶,饱受风雨磨砺,吸取天地间灵秀之气,自然不同于林间果园里的果子那般呆滞,能吃上一颗这样的野果,也算一件幸事。
品了山果,又往下行,眼前便是那石洞了。洞前是块几米见方的平地,洞口高出平地两米多,开凿在近乎垂直的石壁上,看样子,是在天然石穴的基础上稍稍开凿了一点。抬头看去,还在石壁一侧凿了几尊佛像,虽不生动逼真,大致形象尚可,取个意思罢了,重要的是造像之人那一份虔诚心。我们三个费了好半天的劲爬山洞口,里面有纸香燃烧过的痕迹,石壁上写满了人名,诸如“某某到此一游”之类,尽是无聊败兴的东西。我随手摸着那石头,光滑冰冷,泛着油黄的光,似乎是一种含铜的矿石。再往上面看,佛像一旁刻有文字,看不甚清,倒是“金牛洞”三个字看得真切,然而四下环顾,又并无一物与牛有关,不禁费解,想必是有个典故的。临出洞时,朋友坚持要拜一拜佛祖,我跟着双手合十,心里却什么也没想,信仰这个东西一旦移到具体的物事上来,便可有可无,既然是个精神寄托,我还是倾向于将它保留在抽象的精神层面,佛像,就是一块石头。
跳下洞口,回头望了一眼,猛然发现洞口上方一块凸起的石头果然像个牛头,难怪叫它作“金牛洞”了,看来,要想认清一件事物的全貌,还是要跳出圈外来看,才能看得透彻,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
再往下,顺着山道下得山来,太阳已经西斜,这一次秋山之行感触不多,感觉就是累、冷,所见之景虽是秋之常态,旷远悠扬,究竟让凛冽的风打了折扣,直到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才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不论粗狂凛冽,还是萧瑟婉伤,秋的一味在于它承接了夏的自然果实,还给自然一个原态,它顺着万物生死循环的不变之规,在华丽与颓败之间展示生命最切实的景色,它与我的想象相差几许并不重要,我该尊重每一片顺应自然的落叶,尊重每一缕顺时而过的清风。
我想着,若是死后能埋骨于此,偎山长眠,也不见得便会孤独,清风环顾,群草相依,烟云作伴,木石为邻,可沐清纯自然之气,可赏淡雅空灵之景,可品山川四季之韵,可为天地间之一闲散游魂。如此想来,徐志摩临死竟误打误中选了这么一个极好的所在,也算无憾了。
杨万里《秋山》原文赏析
秋山
杨万里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译文
乌桕树平生就像一个老染工,但也有犯错时,误将自己像铁样的`黑褐染成了猩红;
小枫树一夜之内好似偷喝了天酒;却请来孤松,帮自己掩饰醉酒脸红的样子。
赏析
秋山,好大一题目,尽描之,难矣;巧摹之,则易。巍峨,高峻,穿云,雄拔,山之征也,然万里乃不见,真不见也?诚不足为也。秋之山,秀于何?色彩斑斓也。斑斓缤纷者,惟有秋之树也。然山之树,多矣,遍及之,呆者之浅见,痴者之劳神无功妄为也。取乌桕,邀红枫,倩孤松,少少许足敌多多许,借秋树之绚,状秋山之秀,万里工于诗,足见一斑矣。
乌桕即乌桕,何时做染工?此设喻也。着一“老”字,甚妙。“老”,技艺必超群也,然竟也有“颠倒衣裳”时,本欲“铁皂”,错成“猩红”,非马虎、艺不精者也,乃恐输于他树逢秋而凝透,慌急使然也;笔到趣出,诚斋神笔也。
“小枫”,树也,何以言“偷”?此拟人也。“偷”之者,非金,非银,乃醇冽甘爽之“天酒”也,小啜,即可颊上朵霞,唇边流丹,更况酣饮乎!此般醉容,煞是好看,何须“掩”也?古之论诗者尝曰:矢发虽一,数鸟坠之。既写枫之润赤,又写松之苍翠,互为映衬,秋山之大美,尽出矣。
后世白朴作《天净沙·秋景》,曰:“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应属师承万里之遗风也。
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他作诗25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淳煕六年(1179年)至十一年任职广东,发现惠、潮等州外皆无军营,将士皆居城中,遂奏请同意,在所有诸路乡间外砦盖造廨舍营房,不准士兵迁驻城内。在惠州先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如《白鹤峰》《游东坡故居》《解舟惠州新桥》《游丰湖》等,其中《游丰湖》是惠州西湖历代名诗之一:“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其人其诗在惠州影响很大,被祀于西湖畔的景贤祠。
秋山,秋山顾炎武,秋山的意思,秋山赏析 -诗词大全
秋山作者:顾炎武 朝代:清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
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
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
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秋山,秋山顾炎武,秋山的意思,秋山赏析 -诗词大全
秋山作者:顾炎武 朝代:清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
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秋山图,秋山图王冕,秋山图的意思,秋山图赏析 -诗词大全
秋山图作者:王冕 朝代:元 体裁:七古 前年放船九江口,秋风猎猎吹蒲柳。
买鱼沽酒待月明,不知江上青山走。
三更吹笛欲唤人,□□白露依衣巾。
故乡遥遥书断绝,空见过雁如飞云。
去年却下七里滩,秋水满船秋月寒。
子陵先生钓鱼处,荒台直起青云端。
先生不受汉庭官,自与山水相盘桓。
至今高节敦廉顽,清风凛凛谁能攀?泊舟登岸行复止,小径双岐通草市。
石林远映树青红,正与今年画相似。
茅庐半住林木里,白狗黄鸡小如蚁。
翁媪无言童雇闲,可是太平风俗美。
清水初落鱼蟹新,东邻酿熟呼西邻。
相牵相把意思真,亲密不异朱陈民。
李端笔力能巧妙,写我旧日经行到。
岂是老梦眩水墨?不觉掀髯发长啸。
殷家大楼沧海头,留我十日风雨秋。
触景感动客邸愁,便欲卜筑山之幽。
断桥流水无人处,添种梅花三百树。
直待雪晴冰满路,骑驴相逐寻诗去。
秋山,秋山张籍,秋山的意思,秋山赏析 -诗词大全
秋山作者:张籍 朝代:唐 体裁:七古 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 秋山漫步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