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个全覆盖的征文(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udysuert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段时间以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我区农村牧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路硬化了、街道宽敞了,村屯环境整洁了,村民生活便利了、舒心了。眼下,村民们谈论的话题都是“十个全覆盖”,村民们的脸上都绽放着幸福的笑颜。
“以前村里全是土路,特别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天,地上的土都变成泥了,根本没法走,整村的环境也是又乱又脏,生活很不方便,不过现在铺上了水泥路,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村屯的环境也是焕然一新。而且,村里便民超市、标准化卫生室、图书室更是解决了村民生活、看病、休闲的问题。听说这都是‘十个全覆盖’工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我啊!不得不为‘十个全覆盖’点个赞。”清河镇东姜村村民刘德全开心地说。
今年,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实施中,全区形成了主要领导直接抓、责任领导重点抓、督办单位经常抓、牵头单位具体抓、协作单位配合抓、全区上下联动抓的良好格局,并在各级领导驻扎一线推进,施工队伍24小时不间断作业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程快速推进,顺利竣工。截至目前,全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危房改造总任务1500户,已完工1268户,完成任务的84.53%,其中集中推进158个村任务440户,完工205户;安全饮水任务48个村53985人,已全部完工;街巷硬化任务724.1公里,已完工622.5公里,完成任务的85.97%;村村通电已实现全覆盖;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广播村村响工程任务377套,待自治区设备到位后立即组织实施;校舍建设与安全改造任务13所6520平方米,已完工6所2920平米,完成任务的46.2%;村级卫生室任务88所,已全部完工;村级文化室任务158个,已全部完工;便民连锁超市任务63个,已全部完工;社会保障共发放高龄津贴1800人、108万元。
此外,我区在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基础上,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扩面提档工程。按照示范村、标准村两种类型,我区全面提升96个沿主要交通干线嘎查村全覆盖标准,采取“10+5模式”建设示范村21个,在“十个全覆盖”基础上,增加院墙统一改造、路肩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和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采取“10+2模式”建设标准村75个,在“十个全覆盖”基础上,增加院墙统一改造和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10月15日是老干部活动日,扎兰屯市委老干部局第二党支部组织召开了情系家乡建设,助力“十个全覆盖”工程座谈会,市委老干部局党委主要领导和支部6名离退休老党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局党委办公室负责人张子弦向老党员们介绍了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十个全覆盖”工程内容,汇报了扎兰屯市“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及建设进展等情况。老党员们边听边诉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实惠,干净的`水泥路、宽阔的休闲广场、村里新建了卫生室、还有超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起农村的新变化,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老党员们表示:自“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市委和政府在一年的时间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改变村容村貌的一系列举措表示欣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感触,自治区这项最大综合性民生工程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部书记曹克明赞扬道:“十个全覆盖”工程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说明党政一班人思路清、方向明、作风硬老干部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干部群众一定会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美丽,更富饶。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关于十个全覆盖的征文1000字
2.关于十个全覆盖实施方案征文1000字
3.2015十个全覆盖的作文1000字(2)
4.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征文1000字
5.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征文1000字
,海勃湾区在做实做好自治区规定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内容的同时,创新思路、自选动作,做活“10+X”文章,结合区情实际,率先提出“10+7”实施方案,创新性的自加压力、自扩延伸开展全覆盖惠民工程,从环境保洁覆盖、上下水管网、集中供暖、循环利用、学前教育、金融服务、公共交通覆盖等7个方面,将覆盖工程做细做实做全做好,切实从农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愿望出发,着力打造农区居民的幸福家园。
新丰村新建的公立幼儿园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过去,新丰村村民为了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真是愁得头都大了,自己村里没有幼儿园,孩子上学只能选择去团结新村周围的三所私立幼儿园,甚至更远的地方,不仅价格高,接送也麻烦。如今,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眼看就要得到解决了,一所2层1600多平方米的公立幼儿园即将建成,村民刘凤玉激动不已,孩子上学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而且公立幼儿园的收费以及教育水平都将让人觉得更加满意。“我家孙子现在两岁多,正好过一年就能上幼儿园了,过去为孩子上学的问题还挺犯愁的,现在建起了这么好的幼儿园,大家都很期待。”刘凤玉说,“十个全覆盖工程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了好事啊!”
不仅如此,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海勃湾区还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满足农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如今,文化广场、免费公交、便民超市、村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都得到了提升提质,不仅让农区居民生活更为便利,也让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升高。
一个个新闻,带给我们的是方便。然而一张张报纸,却是印刷部叔叔阿姨们的一滴滴汗水。平时,我一直不明白一张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今天,我有幸大饱眼福。
一进印刷车间,我就被一股墨味呛得头昏脑胀。在里面呆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感觉头晕眼花,吸到空气好像如获至宝。在走时,我不禁往车间看去,里面,一位位员工依然像来时一样,一丝不苟的工作着,他们一定毫无怨言。顿时,一股佩服感涌上我心头……
这些工作者,勤勤恳恳的工作,在充满墨水味儿和十分潮湿的印刷车间时时刻刻的工作着,没有任何保护,墨味侵入他们的身体,没有任何怨言,他们甘愿为人民服务。其实,他们就是默默无闻,又不可缺少的奉献者。我才在印刷车间呆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已经头昏脑胀了,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些车间的叔叔阿姨们,如何在里面工作9至10小时,他们甚至为了报纸能及时发行而熬夜,一晚一晚的熬啊,他们竟然受得了。我真佩服他们!不仅是佩服他们的工作能力,更因为他们为了人民服务而牺牲自己的心血!!!
车间的叔叔阿姨们啊,我知道了你们的艰辛。我要由衷的对你们说一句:”叔叔阿姨,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1.初二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征文800字[优秀篇]
2.科普征文:创新与梦想
3.忆抗战爱和平征文
4.铭记历史圆梦中华优秀征文
5.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
6.争做四有好老师征文精选
十个全覆盖征文1500字
家乡变了,变美了,变好了。
在美丽广阔的成都平原上东北角,静静流淌着的三条河流――毗河、中河和北河。在三河的交汇处,是千里沱江第一城的四川金堂县赵镇,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十几年的建设发展,使金堂变得越来越美丽,还获得了“中国人居范例奖”和“成都十大魅力城镇”奖项,被人们誉为“花园水城”、“东方伊甸园”。
以前,县城城区面积较小、地势低洼,每到夏天常常闹洪灾,洪水淹没街道、铺面和老百姓的住房,水深高达1-3米。县城房屋简陋,街道狭窄,县城里多数是平房,只有少数几栋两三层的楼房“鹤立鸡群”。交通也很差,只有几条坑坑洼洼的小路;环境绿化叫人无法言语。那时金堂只有一个小小的梅林公园,更别提动物园了。一到夜晚,人们一般不出门,都呆在自家屋里……
现在,家乡变了,变美了,变好了。
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变水患为水利,变劣势为优势,利用水资源。人们在河岸加固、提高了河堤,使洪水不再经常泛滥,由几年一遇,变成了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河岸边建起了围栏,给人们安全;沿河还有绿化带,休闲小广场;建起了“亲水公园”……举办了两届“花园水城游乐节”。
城区变大了,街道变宽了,楼房变高了。你看,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各种建筑与远山绿水相映成趣。花园洋房、单体别墅、排体别墅、生态小区风格各异,色彩明艳,相互映衬。街道整洁了,绿树成荫。
偶尔还能嗅到淡淡的花香。清洁工人经常清扫街道,街道上多了一些美化后的垃圾桶,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好感受。
交通也变发达了。人们在县城的`三条河流上建起了北河大桥、韩滩大桥、平安大桥、工农大桥、毗河大桥、中河大桥,彩虹飞架南北东西,体现了花园水城的特色。真是“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
县城的夜晚更是迷人。毗河湾上,万家灯火亮起来的时候,与沿河的霓虹灯交相辉映,岸上有灯光,水中有倒影。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灯光如幻影般的呈现在人们眼前。特别是那平安桥上的灯光,如同七色彩虹一闪一闪。霓虹灯灯光倒映在河水里,使沱江在此成了镶满宝石的玉带,整个毗河湾像仙境一般美丽。
家乡也有许多名胜古迹在变化:隋唐名胜三学寺、千年古刹慈云寺、宋元古战场遗址云顶石城……更有20公里长的沱江小三峡,投资5亿元、占地5000亩的亚洲一流的生态主题公园---成都野生世界。
我的家乡还有数不清的变化,这都和我们祖国的发展离不开。我爱家乡,我爱金堂。我要努力学习,为家乡明天的发展变化贡献力量。
9月14日,记者在元宝山区采访,发现流传在农民中的顺口溜歌颂“十个全覆盖”给农民带来的新生活,由衷表达心中喜悦。这些流传的顺口溜,合辙押韵,通俗易懂,真实地记录了时下该区在“十个全覆盖”中悄然发生的新变化。
小五家村村民潘国柱说:“没通油路前啊,这儿没好路,人家客户不愿进山,村里的苹果、山货啥的',得靠人推肩扛到几十多里外才能卖掉。”
小五家乡大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周祥说:“10多年前,我们村的村组都还是泥巴路。过去是‘街路难行走,雨天人更愁’;现在是‘街巷全硬化,百姓乐悠悠,山货出手快,腰包鼓又鼓’。”
为解决各村出行难问题,元宝山区在实现全区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区、镇、村又多方筹资5519万元,街巷硬化176.4公里。老百姓由衷地赞叹:“道路平又宽,车子跑得欢,十个覆盖好,山货真挣钱。”
风水沟镇哈拉木头村村民王宝成对就医有着切身的感受,他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多年,过去每次看病都要往返城区医院、镇卫生院,有时,一趟奔波下来最多得用两天。
,元宝山区建起村级卫生室11所,居民率先享受着农民生活补助,拥有着良好的医疗保障。现在的小小卫生室,既解民忧,又暖民心。
五家镇北台子村关永生说:“原来咱们农村流传一段顺口溜‘小病躺,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做个阑尾炎,咱白干一年’。如今,这些顺口溜变成了‘有病住院不用怕,合作医疗能保驾’、‘小病村里就能看,中病不出卫生院,大病住在区医院’。”这些顺口溜的变迁,真实反映了农民就医的变化。
长胜村是一个偏远村庄,以前吃井水,水盆底下很快就结水垢,水碱太大,连豆腐都做不成。20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全村1310口人一分钱没花,吃上放心水。王玉林编出顺口溜:“昔日吃水家家愁,今朝接上水龙头,政策引来幸福水,甜蜜生活美心头。”
年,“十个全覆盖”惠风所及,该区投资165万元,为长胜村等3 个村打机电井3眼,设计日供水量159吨,解决了这3个村1754户农民饮水难问题。元宝山区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2.96亿元,农村安全饮水、街巷硬化、电网升级改造、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社会保障等工程已实现66个村全覆盖。20,元宝山区计划完成“十个全覆盖”任务总量的82%,除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与安全改造任务外,完成其余8项建设任务,为“十个全覆盖”工程高质量、如期全面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元宝山区以一个大写的“民”字作为诠注,“十个全覆盖”工程德政惠民,润物无声,百姓编出顺口溜广泛称赞。
南木,一座美丽的朔方小镇,它不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却也简朴纯真,就像是一个孩子,在大山脚下的人们感激着大山的恩惠,迅速发展着,也为大山带来了生机。
一个孩子成长起来,需要动力,更需要的是呵护,好让他的心灵渐渐成熟起来。“十个全覆盖”,这项利民政策实施了。这一阵春风,吹熟了整个南木小镇。
南木这个小镇成长起来了,原来泥泞的旧街巷,在下雨天一踩就会下去的路不见了踪影;小区里面有了产品琳琅满目的便民超市;一群正处在夕阳年纪的爷爷奶奶有了活动广场,每天傍晚音乐一响起,老人们聚集在一起跳着欢快的`广场舞,享受晚年的幸福。这些老人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早已享受了养老保险,各个都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精神饱满,幸福快乐。
一栋栋高楼也拔地而起,这是棚户区的改建工程,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助款,使人们搬进的新居。现代化的装修设施,“四通”在这里全部覆盖了。
南木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这真是令人兴奋不已,南木成熟了,他脱去了小巧的衣裳,换上了宽大的衬衫。南木还没有完全的长大,他还需要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能停留在原地。作为南木的子孙,我们也要承担起一份责任,那就是——让南木成为人间仙境,世间的佳语。
那么,就需要全体南木人民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感召下,在“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春风吹拂下,携起手来共建南木和谐幸福的家园。
为宣传助力全市推进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市委宣传部组织全市新闻战线开展“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助力“十个全覆盖”媒体记者基层行活动。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助力“十个全覆盖”媒体记者基层行》专栏,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一系列生动感人、思想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新闻作品,讲述通辽市农牧业更强、农村牧区更美。
为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选派100余名机关干部下基层,组成43个工作队,包联推进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产业发展等工作。侯泽琼就是这时被派驻到辽河镇平安堡村,成为包村干部队伍中的一员。作为一名驻村干部,驻村3个多月来,她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没有节假日,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走地头、查民情,听民意、解难题,切实将惠民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拉近与百姓间的距离。
如今,小侯说起平安堡村的情况如数家珍,全村300户、1200人,周边有哪些企业,哪家在哪条街,哪条街有哪些情况,她都非常清楚。
最近,开发区调整驻村方案,小侯又接到通知,她将要她去别的村驻村,张伟亮知道后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那不行!我得找李书记给你要回来!”村民也说“侯大磨叽一走没意思了”。小侯其实也舍不得离开这个村子,记者跟她一起走在村里时,67岁的五保户张昭文看到小侯,一定要小侯去家里坐一会喝杯水,超市的老板娘徐国华看到小侯就热情地对记者说:“我们唠到一起了,没事的时候唠唠工程进展,唠唠村里的事。来我这喝杯水,每天看她挺忙乎……”
小侯说,驻村的工作很锻炼人,跟着村民一起在施工现场吃着白菜炖豆腐,帮着工人搬砖,看着工人砌墙、拉线……学会了很多,从一开始刚到村里不知道怎么工作,到现在的一切转变,侯泽琼说收获太多了。在村民家的灶堂边、板凳上的家常话、贴心话让侯泽琼难忘,为村民排难解忧的一幕幕让侯泽琼难忘,村民对她浓浓的热情让她难忘……
注重规划先行。建设未动,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环境整治、推进城镇化相结合,编制完成《青山区农村—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案,计划三年内分批次、分步骤推进21个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力争通过滚动发展的方式,打造一批高标准示范村。同时,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和浪费,做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全面进步。
注重示范引领。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开”的原则,优先选择条件较好、能见效的村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打造,通过选树试点、典型引路、全面铺开、巩固提升“四步走”工作法,精心打造赵家店和四道沙河2个高标准示范村,全面完善昌福、赵家营、二海壕、东达沟、西边墙等5个基本达标村。目前,首批7个村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率先实现“十个全覆盖”,起到先行示范和典型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其余各村以示范点为抓手,统筹规划、以点带面、分步推进,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找准突破口,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注重整体联动。充分发挥“十个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能,加强沟通联系,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坚决防止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在具体实施项目时,每项工程都明确牵头单位负总责,相关单位全力配合,形成多方联动的整体合力,集中优势力量打赢“十个全覆盖”的攻坚战。比如,区城乡统筹服务中心会同区卫生局、青福镇,为赵家店村与区中医院“牵线搭桥”,由区中医院选派医生驻村卫生室开展医疗服务,在家门口建成“公立医院”,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的愿望。
包头市青山区总面280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2个镇,47个社区、21个行政村,总人口50.24万。其中,2个镇分别为青福镇和兴胜镇,青福镇包括昌福、赵家营、赵家店、银匠、二海壕、色气湾等6个行政村,兴胜镇包括四道沙河、当铺、永和窑、顶独龙贵、王老大、羊山窑、笸箩铺、东达沟、西边墙、兴胜窑、宏庆德、沙尔庆、二相公、王应基、后营子等15个行政村,共有农村户籍人口2.09万。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青山区严格按照要求,全面启动了该项工作,通过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实现顺利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抓好政府主导与群众意愿相结合。实施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工程。工作推进过程中,青山区最大限度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确保各项工程既遵从规划又符合群众意愿。
抓好实施方案与各类规划相结合。按照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的工作思路,把《青山区农村2014—2016年“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方案》与《青山区城乡一体化2010—2015 年发展规划》及《青山区自然村庄整合撤并实施方案》《青山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青山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青山区村镇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青山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青山区村镇环境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等6个专项规划相结合,打破城区规划与农村规划互相分割、互不关联的格局,将现有农村全部纳入到全区空间规划范围内统一布局。
抓好项目实施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时,青山区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始终,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出发点,大力推行农村“四五六”工作法,深入宣传、广泛动员,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透政策、讲清目的,有效化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赢得群众的支持,把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好、发挥好,全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