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大渠道助大学生求职(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来个栗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近日,武汉地区接连举办大型招聘会,而各类专场招聘会也高潮迭起,不少应届毕业生“挑花了眼”,在日前举办的“珠三角”企业专场招聘会上,武汉大学毕业生就业办公室主任邓勇预测,未来的毕业生招聘,将由校园唱主角。
邓勇认为,以武大为例,共举行专业性的招聘会3场,地方人事部门、人力资源机构或行业团体举办的专场会9场,单个用人单位专场250多场,接待用人单位2900多家。从统计情况看,此类校园招聘最受学生欢迎,效果也最好,学生不用到处没目的地去赶场,企业也可直接找到对口人才。
他认为,四种方式将成为校园招聘的主流方式:
――高校联合招聘会。今年已有部属8所院校联合招聘会,以及武大、武汉理工大、中南财经政法大三校联合招聘会先后举办,这种招聘会参会单位多、供岗多,各校学生都可参加,信息集中,有利于大学生参加竞争,
但由于人数太多不利于供需双方详细了解,且易诱发安全隐患,其效果已逐年减弱。
――校内分行业专场招聘会。从前年开始,武大开始举办行业专场招聘,实践证明这种招聘会效率最高。目前,武大的水利类、测绘类、医药类等,武汉理工大的航海类、汽车类,中国地大的地质石油类等行业招聘会已成为各高校就业的“主打品牌”,每次组织的单位数在100家以内,但几乎能够一次性消化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人力资源中介组织的校园招聘。在昨日由东莞智通人才组织的“珠三角”企业专场招聘会上,所有用人单位都采取了上午初试、下午复试、三天内签约并办理就业手续的方式,并派专车免费接送应聘学生。邓勇介绍说,这种中介组织单位进校园的方式,比较受高校就业部门的欢迎,既能加快毕业生就业速度,又减轻了他们的求职负担,提供的就业服务更为专业,也减轻了学校的工作压力。武大计划引进更多的类似机构,以提高高校就业服务的水平。
――单个企业的专场招聘。在校园招聘中效率较低,成功率约为20%左右,但因前来招聘的单位大多为世界500强或国内知名及垄断型企业,就业质量也是最高的。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门路主要有媒体、网络广告和各类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公司、职业介绍所等途径,
大学生求职警惕四大陷阱
。在今年315到来前夕,针对诚信招聘求职问题,广州有关职业顾问提醒,尽管春季招聘旺季里到处充满了机会,但涉世未深的求职大学生要意识到其中也可能隐藏着许多骗局与陷阱,对此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陷阱1:不通过正规渠道招聘
小张在人才招聘会上找工作时,一中年男子出现在她面前,说正在招聘一批业务经理,请她有空到他们单位去看看,并留下一份岗位要求及联系电话,还主动让小张将简历及联系电话给他。
专家点评:单位对人才招聘是非常重视的,一般会派专人通过各类正规渠道招聘。像小张遇到的这样的招聘单位,就需要引起求职大学生们的注意和警惕,不要毫无防备地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这样的单位,这样的单位内部管理很可能存在问题,甚至还存在欺骗毕业生的可能。
陷阱2:说工资高但要“先收费”
小李去年毕业后,通过网上求职发现一家公司要招人。与这家公司面谈后,人事主管当即决定录用小李,并承诺了相当高的月薪待遇,但要求小李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交纳元押金,待他在公司工作满一年后归还,
专家点评: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如果一家单位给毕业生开出高薪,反而应该引起注意。这是因为,少数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大学生们千万不要相信刚工作就能轻易获得高收入。
陷阱3:要你介绍同学加盟
小王最近在某人才市场门口遇到了自称是某公司业务主管的一年轻人。在搭讪了几句后,这位“业务主管”说公司正需要像小王所学专业的毕业生,并表示该公司发展前途非常好,收入也非常高。同时,这年轻人还告诉小王,因为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让他把自己的朋友也带到公司一同发展。
专家点评:前些年,有不少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 ,到头来后悔不已。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遇到类似这种对求职者非常主动并把加盟后的前景说得异常振奋人心,还要你介绍朋友或同学一同加入的单位时,一定要想想“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的道理。
陷阱4: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小潘在一次招聘会上看到一家单位非常适合自己,而且招聘广告上还注明“每月提供住房补贴500元”。但进了这家单位后,她却发现工资单里并没有500元住房补贴。工作人员告诉她,这项补贴已经被取消了,并拿出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给她看,合同上也没有约定单位要支付她该补贴。对此,小潘只能哑口无言。
专家点评:一般来说,招聘广告中的承诺,在法律上并非是要约,而是要约邀请。用人单位对招聘广告中的内容,并非必须承担履行义务。作为毕业生,如想要招聘单位兑现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入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由劳动法的约束力来督促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履行承诺。例如,小潘当初在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就应该仔细查看合同内容中是否有关于住房补贴的条款。
为什么大多数的求职者会求职失败呢?主要原因是因为简历写得不好。其实,只要克服简历写作的四个错误,找到工作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这四个错误是:缺乏重点,缺少营销战略,没有业绩陈述和格式不当。那么,如何避免呢?
一、一封有效的求职信应该重点突出
应聘者能干什么,优势在哪里,谋求什么职位应当一目了然。很多应聘者竞争力很强,写起简历来却没有突出重点。如果一份简历看上去适合任何单位、任何职位,它给人的印象就是求职者不能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一名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我,假如有个应聘者同时对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位感兴趣,那么他肯定两份工作都干不好。所以,如果你想申请多个职位,务必准备几份不同的简历。
二、缺乏营销战略
这个错误非常普遍。很少有应聘者把求职看成一项推销活动。具有市场营销观念的人,会动用各种销售工具,获取决策者的信任。你的求职信实际上是一份市场销售书,目的是把你带到下一轮面试中去。把你的工作经历设想成销售工具,意味着你在写简历的时候首先考虑了读者的购买需求。求职信上每个词都要表明你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解决问题,节省时间和金钱,增加利润或改善客户关系。
三、缺乏工作业绩的陈述
过去的工作成绩是雇主评判你未来表现的依据。工作业绩能刺激雇主迫不及待抢在竞争对手之前给你打电话。为了达到最大效果,业绩必须量化成金钱、百分比或者数字,量化的业绩比空洞地叙述业绩更可靠、具体和客观。花点时间琢磨你的业绩陈述,可为工资谈判时增添砝码。
四、简历最忌格式不当
通常写简历有三种格式:时间型、功能型和混合型。按时间顺序写简历最为简便,也有助于读者清楚知道你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做过什么工作。当你仍然在同一行业同一工种求职,或者你最近的工作经历最能体现你成绩时,采用时间型简历比较恰当。但时间型简历不能很好表现你的可塑性。假如你要换一个行业,最好采取功能型。把能展现你的韧性和适应能力的工作经历放在简历的开头,给读者深刻的第一印象。不过,功能型简历一旦设计不好,会显得冗杂晦涩,让人觉得你有意隐瞒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用混合型。这是最难写的,但也最能传递你的品牌信息的简历。
大学生求职警惕四大陷阱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门路主要有媒体、网络广告和各类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公司、职业介绍所等途径,
在今年315到来前夕,针对诚信招聘求职问题,广州有关职业顾问提醒,尽管春季招聘旺季里到处充满了机会,但涉世未深的求职大学生要意识到其中也可能隐藏着许多骗局与陷阱,对此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陷阱1:不通过正规渠道招聘
小张在人才招聘会上找工作时,一中年男子出现在她面前,说正在招聘一批业务经理,请她有空到他们单位去看看,并留下一份岗位要求及联系电话,还主动让小张将简历及联系电话给他。
专家点评:单位对人才招聘是非常重视的,一般会派专人通过各类正规渠道招聘。像小张遇到的这样的招聘单位,就需要引起求职大学生们的注意和警惕,不要毫无防备地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这样的单位,这样的'单位内部管理很可能存在问题,甚至还存在欺骗毕业生的可能,
陷阱2:说工资高但要“先收费”
小李去年毕业后,通过网上求职发现一家公司要招人。与这家公司面谈后,人事主管当即决定录用小李,并承诺了相当高的月薪待遇,但要求小李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交纳元押金,待他在公司工作满一年后归还。
专家点评: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如果一家单位给毕业生开出高薪,反而应该引起注意。这是因为,少数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大学生们千万不要相信刚工作就能轻易获得高收入。
陷阱3:要你介绍同学加盟
小王最近在某人才市场门口遇到了自称是某公司业务主管的一年轻人。在搭讪了几句后,这位“业务主管”说公司正需要像小王所学专业的毕业生,并表示该公司发展前途非常好,收入也非常高。同时,这年轻人还告诉小王,因为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让他把自己的朋友也带到公司一同发展。
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介绍,近两年随着高校网络建设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这一工具在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已展现魅力及功力。目前,网申已经成为了现场招聘供需见面会之外,最受大学生关注的求职新渠道,发展势头越来越猛,涉及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广。
网申形式一:向用人单位申请职位
目前,在广东高校流行的网申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大型用人单位通过自家的网络平台对外公布招聘信息,并明确在某一时间段接受求职人士的申请。知名外企、大型国企和大型事业单位是这类网申的主要发布者。
网申形式二:通过中介网站申请职位
另一种是中小企业、机构通过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就业中介网站公布招聘信息。毕业生在网站注册后可在线申请自己希望应聘的职位、发送简历。而这类网申的发布单位规模不一、平台参差。
有关人士分析,从两种网申的受欢迎程度看,前者最受毕业生青睐与追捧,但由于门槛高的原因,真正能让更多毕业生直接参与、有效参与的还是后一种网申。相比之下,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大企业、大机构网申的通过;而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则更多地参与到就业中介网站牵头的网申中。
大学生求职四大常见陷阱及如何避免
日前正值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经验欠缺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据调查,有6—7成求职者曾落入过“求职陷阱”。初涉职场,一定要多加注意。
(一)陷阱名称:试用陷阱
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 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
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二)陷阱名称:粉饰招聘岗位
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
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
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三)陷阱名称:短信招聘陷阱
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危害: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
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四)陷阱名称: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
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反馈。
危害: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
如何规避:
求职者事先要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
大学生找工作小心四大求职陷阱
日前正值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经验欠缺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小心试用陷阱
危害:
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
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小心岗位陷阱
危害:
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
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小心短信陷阱
危害:
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
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小心噱头陷阱
危害:
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
如何规避:
求职者事先要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
四大求职陷阱让大学生求职被骗
NO.1找工作却当了“替罪羊”
某高校毕业生王某按报纸上登的一则招聘广告去某公司应聘,该公司要求她留下身份证复印件及照片后回家等通知,几个月过去了,王丽仍没有接到任何消息,她以为自己落选了。可没料到,现已工作的她竟莫名其妙地成了一公司投资100万元的“股东”,而且还被人告上法庭,并被法院一审判决对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未出校门却先摔了“跟斗”。
专家建议:学生在打工前应先了解应聘公司的背景,事先确认用工单位是否有法人资格。在签订合同前应先核实公司身份:是否有工商颁发的营业执照;是否合法;是否有固定的营业场所;招工单位是否有招工权等,以免使自己处于弱势。另外,应多学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NO.2合同成了“卖身契”?
据了解,现在还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某单位声明给你高工资,但是以不给职工上社会保险为条件。企业的负责人解释说,钱又没少一分,是一样的。但是,事后你肯定会意识到,没有保障,即使有高工资也是不妥的。但是,单位负责人却以这是规定的合同为由拒绝了你的请求,并称无法更改,这样你就落入了求职“陷阱”。
NO.3“三金”不能协商放弃
正忙于四处求职的小陈对记者说,他遇到某公司老总说:“我们公司的员工都经协商一致不缴纳‘三金’,因为大家都是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市场中十分抢手。如果他们离开公司,肯定能马上找到工作。几年来,公司没有一名员工离开公司后失业,既然不会失业,缴失业保险费不是白缴吗?而且,公司给员工的'工资都很高,里面就有买商业寿险和商业医保的钱。所以,希望你也就此与公司达成一致。”
NO.4警惕永久性的临时工
答应3个月的见习期,3个月后却遭解聘。尽管现在找到了新的单位,但学服装设计的陈某这样的求职经历一直让他郁闷。因为试用期人员底薪是正式人员的 1/4。所以,劳保用品、物质奖励、各种保险和其他福利等当然不能与正式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就这样,又一群学生被单位榨取劳动果实,见习期过长,以有问题为名予以辞退,这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普遍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