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Excel自动求平均值的函数(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什么都不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Excel中会经常对数据各种运算,如:求和、求差、求积等公式,来完成我们的运算,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下在Excel表格中求平均值的函数,我们以成绩表为例,根据各科成绩,需要求出成绩的平均值。
下图为本章实例的成绩表,数据是学生和各门功课的成绩,我们要求出平均分数。
1、将光标定位到“平均分”下面一个单元格中,然后点击“插入函数”按钮,如下图红色区域便是;
2、在“插入函数”中,我们选择函数“AVERAGE”,单击确定按钮;
3、接着会弹出“函数参数”的窗口,此时,我们可以用鼠标左键来拖选需要求平均值的单元格,也可以按住键盘上的“Ctrl + 鼠标左键”来选择多个单元格,然后按确定按钮;
这时,得出的平均值就自动显示在“平均分”下面的单元格中了,
(如下图)
平均值已经求出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让每个同学的平均分数自动显示在平均分的单元格中。
只需要将光标放到第一位同学的平均分单元格的右下方,此时,鼠标会变成一个“黑色十字架”,然后将鼠标左键按住不放,拖动鼠标到最后一个同学“平均分”的单元格中,松开左键,所有同学的平均分数全部求出来了!
本篇文章以成绩表为例,不过在实际操作时还会遇到其他非成绩表的函数求平均值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有时候我们做报表,报表中的数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往下去填写的,这样的动态变化的计算数据能不能自动处理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下表我要进行年度的平均值计算,01-----年度平均值是400,再往下填写06,07,07,09,10,的平均值是不是要选定区域的单元格是看下边的状态栏或者改公式呢?答案是不需要的,那究竟该怎样做呢?请接着往下看。
比如我统计年度收入的平均值是多少?你可以用如下图公式或者看状态栏的平均值。
或者
但是如下图我填写的数据后01----平均值的公式是不是也要改一下,或者选定收入列查看工具栏中的平均值,这样是不是很麻烦呢?有没有好的办法呢?其实用一个公式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公式如下:如果年度平均列中400的位置在新的一列单元格内输入如下公式
结果如下:
或者
这样就自动统计了你收入列的年度平均值,不论你怎样添加或者减少年份列的收入值,在年度平均中会自动计算年度收入的平均值,
平均值分类计算
平均值,有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平方平均值(均方根平均值,rms),调和平均值,加权平均值等。
其中以算术平均值最为常见,计算方法为:
几何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为:
值得注意的是,几何平均值是相对于正数而言的,也就是说上面的X1,X2,..Xn必须是正数。
均方根平均值计算方法为
调和平均值计算方法为:N/(1/x1+1/x2+...+1/xn)
加权平均值算法为
Excel 中的条件求和SUMIF函数非常实用,例如在年级段总成绩表中计算某科教师所教的所有班级成绩的平均分(如5到8班化学老师的平均分),就可以利用如下方法实现:
在准备放该化学教师所教所有班级平均分的单元格中输入=SUMIF(K2:K132,“>4”,G2:G132)/COUNTIF(K2:K132,“>4”)回车即可,这里边用到了SUMIF和COUNTIF两个函数,(如图1)
SUMIF函数是按给定条件对指定单元格进行求和的函数。其语法格式是:SUMIF(range,criteria,sum_range),range是要根据条件进行计算的单元格区域,每个区域中的单元格都必须是数字和名称、数组和包含数字的引用,空值和文本值将被忽略。criteria 是指对range指定的区域实行什么条件,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或文本。如条件可以表示为 32、“32”、“>32” 或 “apples”;sum_range是要进行相加的实际单元格,如果省略Sum_range,则当区域中的单元格符合条件时,它们既按条件计算,也执行相加。
注意:Sum_range 与Range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同,相加的实际单元格从sum_range 中左上角的单元格作为起始单元格,然后包括与range大小和形状相对应的单元格。公式中range是指“K2:K132”,也就是“班级”这列所有单元格;criteria是指““>4””,意思是指班级数大于4的5、6、7、8班;而sum_range是指“化学”这列成绩,意思是对符合“班级”条件的化学分数求和,
而整个SUMIF函数公式是计算所有班级为5、6、7和8班的同学的化学成绩的总和。
COUNTIF函数是统计指定区域中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个数的函数。其语法格式是:COUNTIF(range,criteria),range是一个或多个要计数的单元格,其中包括数字或名称、数组或包含数字的引用,空值和文本值将被忽略。criteria 是指按什么条件进行统计,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单元格引用或文本。
公式中range是指“K2:K132”,也就“班级”这列所有单元格;criteria是指““>4””,意思也指班级数大于4的5、6、7、8班。整个COUNTIF函数公式是统计班级这列中班级数为5、6、7和8班的同学的总人数。而整个公式就是等于所有班级为5、6、7和8班的同学的化学成绩总和除以班级数为5、6、7和8班的同学的总人数。
如果每科教师所教的班级一样,还可以在公式中加入$,以便进行拖动填充($为绝对应用,拖动公式时所引应用的单元格不发生变化),如:=SUMIF($K$2:$K$132,“>4”,G2:G132)/COUNTIF($K$2:$K$132,“>4”)。(如图2)
关 键 字:Excel函数
求函数最小值
设x,y,z>0,且x+y+z=6.求函数
f(x,y,z)=(x^2+y^2+z^2)/[(yz)^2+(zx)^2+(xy)^2]
的最小值.
解 函数f(x,y,z)当x=0,y=z=3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2/9.
即证
(x^2+y^2+z^2)/[(yz)^2+(zx)^2+(xy)^2]>=2/9 (1)
即证
(x^2+y^2+z^2)*(x+y+z)^2/[(yz)^2+(zx)^2+(xy)^2]>=8 (2)
(2)<===>
Σx^4+2Σ(y+z)x^3-6Σ(yz)^2+2xyzΣx>=0 (3)
设x=min(x,y,z),(3)分解为
x(x+3y+3z)*(x-y)*(x-z)+xyz(x+y+z)
+[-3x^2+2x(y+z)+y^2+z^2+4yz]*(y-z)^2>=0
显然成立.
excel筛选后求平均值的方法,通过SUBTOTAL函数即可筛选平均值,
excel筛选后求平均值,需要使用到SUBTOTAL函数。
下面的截图,分别为所有部门(A、B、C)的平均值,以及筛选后各个部门的平均值,
如何用一个公式同时完成筛选和不筛选的平均值计算。
我们在B19单元格输入公式:=SUBTOTAL(101,B2:B18),即可。当我们开启筛选后,比如筛选A部门,对应的平均值会自动变化。
提示:SUBTOTAL 函数的第一参数为101 到 111之间的数字,将会忽略隐藏值,即只对筛选的可见单元格进行汇总计算。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方法
1、当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上的三个点的坐标,或知道二次函数的三组x,y的对应值,则用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来求较合适.
2、当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坐标,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h)2+k(顶点坐标为(h,k))来求较合适,当然还包括对称轴、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形。
二次函数两种关系式
(1)二次函数一般关系式:y=ax2+bx+c(a≠0)
(2)二次函数顶点式:y=a(x-h)2+k
对于以上这两种函数,要理解关系式,及其性质和图象。
y=ax2+bx+c(a≠0)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若要求a、b、c,必须知道三个不同的解,然后联立方程组,从而求出a、b、c的值。
作为班主任,笔者用Excel 2007记录了班内学生在几次大型考试中的考试成绩,每次考试成绩分别放在不同的工作表中,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希望能够很快地查阅到每一位学生在这几次考试中各学科及名次的变化情况。由于各工作表中数据的排序情况并不相同,因此,如果在每一个工作表中逐个查找某个学生的成绩的话,就显得非常麻烦,而且也不直观。所以我要建立一个新的工作表,将每位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那么用到新工作表中,做到一目了然。
一、快速建立表格
先选中A4:A11单元格,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单元格。再将B4:B11单元格也合并成一个单元格,
然后选中这两个合并后的单元格,拖动填充句柄向下至B379单元格(本班有47名学生),再输入考号和姓名。
在C4:C11单元格中分别输入各学科的名字,然后选中C4:C11单元格,向下拖动填充句柄至C379单元格,就可以快速填充好学科了,表格设计。
二、期末考试各科成绩的引用
引用学生各科成绩,当然应该使用VLOOKUP函数。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问题一:如果我们在D4单元格输入公式“=VLOOKUP(B4,期末!$C$3:$S$115,2,FALSE)”,回车后自然可以得到第一名同学的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该成绩在“期末”工作表的D列)。但是,如果我们拖动填充句柄向下复制公式时,那么就会出现问题了: D4:D11单元格中第一个参数都应该是“B4”,但自动填充公式时此参数会发生变化,需要固定为B4,而到下一同学时,要固定为B12,依此类推。
一、定义法
直接利用周期函数的定义求出周期。
二、公式法
利用公式求解三角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三、转化法
对较复杂的三角函数可通过恒等变形转化为等类型,再用公式法求解
四、最小公倍数法
由三角函数的代数和组成的三角函数式,可先找出各个加函数的最小正周期,然后找出所有周期的最小公倍数即得。
注:
1. 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是:(各分数分子的最小公倍数)÷(各分数分母的最大公约数)。
2. 对于正、余弦函数的差不能用最小公倍数法。
五、图像法
利用函数图像直接求出函数的周期。
这个只针对三角函数,一般求最小正周期也就求三角函数的!
方法一:取对数法
这是“幂指型”函数极限求解最普遍、最一般的方法,利用的是幂指型通过取对数可以转化为复合函数的特点。由于lnf(x)g(x)=g(x)lnf(x),f(x)g(x)=eg(x)lnf(x)。由于指数函数的连续性,求解幂指型f(x)g(x)的`极限的问题就归结为求g(x)lnf(x)的极限问题。
方法二:等价代换法
利用等价无穷小(或无穷大)作代换是很重要并且有技巧性的一种求极限的方法。由于lnf(x)g(x)=g(x)lnf(x),如果f(x)~?(x),g(x)~ψ(x),自然有g(x)lnf(x)~ψ(x)ln?(x),于是f(x)g(x)~?(x)ψ(x)。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果f(x)>0,?(x)>0,f(x)~?(x),g(x)~ψ(x),而limf(x)g(x)存在,那么lim?(x)ψ(x)=limf(x)g(x)。
方法三:配凑法
一般来说,配凑法往往利用重要极限limx→0(1+x)1x=e,所以一般用于求解“1∞”型极限。若α(x)>0,α(x)是无穷小量,那么
如果α(x)β(x)的极限存在,那么就达到配凑法求解极限的目的了,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先求α(x)β(x)的极限。
上述三种方法为幂指型函数求极限的主要方法,最常规的方法是取对数法,后面两种方法有一定技巧性,不过也可以归结为取对数的方法。掌握好它们,我们在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就不再会感到非常吃力了。
幂指函数
将形如y=[f(x)]^g(x)的函数称为幂指函数。也就是说,它既像幂函数,又像指数函数,二者的特点兼而有之。作为幂函数,其幂指数确定不变,而幂底数为自变量;相反地,指数函数却是底数确定不变,而指数为自变量。幂指函数就是幂底数和幂指数同时都为自变量的函数。这种函数的推广,就是广义幂指函数。
★ 自动回复
★ 函数课件
★ 求签名
★ 求范文
★ 求脑筋急转弯
★ 自动对对联
★ 自动出院申请书
★ 个性自动回复
★ qq自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