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历代皇帝故事600字(共含7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梨剁剁”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过去有一种叫“侍中”的官儿,级别很高,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其工作任务呢,就是帮皇帝出出点子,陪皇帝聊聊天,以及给皇帝做做心理辅导什么的。一听这工作任务,您就知道这做侍中的人肯定很聪明,很有学问。
不过也有那很笨的侍中。举个例子,汉桓帝在位的时候,有个侍中叫皇权,汉桓帝问他:“皇侍中,这貂蝉是怎么回事儿啊?”皇权挠挠头,回答不出来。汉桓帝又问:“皇侍中,你说地震可怕不可怕?”皇权想了想说:“地震不可怕。”汉桓帝大怒,降了他的官,让他做议郎去了。
在汉朝,侍中是大官,每月能领100石粮食;议郎呢,是小官,每月只领70石粮食。皇权回答问题回答得不好,薪水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
您会说:当时要是我来回答这俩问题该多好。地震可怕不可怕?当然可怕,汶川大地震死了多少人,塌了多少房,这不现成的例子嘛。貂蝉是怎么回事儿?貂蝉就是《三国演义》里司徒王允家的歌妓啊,此歌妓长得好看,貌比天仙,连董卓父子都为她争风吃醋,自相残杀……
打住,打住,您回答得是比皇权好一些,但是也不全对。地震可怕,这个不消说了;貂蝉可未必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位歌妓。要知道,《三国演义》里的貂蝉只是个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即使有,汉桓帝在位的时候她还没有出生呢。事实上,汉桓帝问的貂蝉,不是一个人,是一套饰品:貂指貂尾,蝉指附蝉。
貂尾做饰品,由来已久。战国时候,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曾让麾下大将把貂尾缝在头盔上。到了秦朝,秦始皇延续了这个传统,不仅让将军在头盔上缝貂尾,而且让谋士在帽子上缝貂尾。除了缝貂尾,秦始皇还要求缝“附蝉”,就是用白玉或者金箔或者别的什么材料做成蝉的样子,缝在头顶。这样一来,秦朝的将军和谋士头上就各有一条貂尾和几只附蝉,合称“貂蝉”。
到了汉朝,又延续了秦朝的传统,侍中头上得有貂蝉,中常侍头上也得有貂蝉。侍中就是皇帝的高级顾问,这个前面已经说了;中常侍呢,就是皇帝的贴身太监。当时汉桓帝问皇权“貂蝉是怎么回事儿”,很可能就是瞧见了皇权头上的貂蝉,或者瞧见了某个贴身太监头上的貂蝉,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天天戴着这么一套玩意儿,于是随口一问,结果皇权不明白貂蝉的来历,惨遭贬官。
赵武灵王让大将把貂尾缝在头盔上,很可能只是模仿模仿少数民族,没有别的深意。秦始皇弄出貂蝉这一套饰品,却是大有文化内涵的。据三国时期袁绍的谋士应劭分析,貂聪明伶俐,敏捷精悍,蝉呢,站在高枝之上,喝露水度日,这两样东西分别寓意“办事精干”和“品行高洁”,所以秦始皇往大将和谋士头上放这两样东西,是希望他们能像貂一样聪明伶俐,能像蝉一样品行高洁。不用说,汉代继续使用貂蝉做头饰,也是这个意思。
从汉代往后数,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两宋,貂蝉一直都是部分高官头上必不可少的东西。比如宋朝,宰相和亲王出席大型活动,一般都要戴进贤冠,进贤冠上一般都会缝貂蝉。什么是进贤冠?底下是一桶状的帽子,帽子上罩一拱形的外壳。如果在这拱形外壳前额正中缝一只很大的玉蝉或者玳瑁蝉,两侧各缝三只很小的金蝉,脑后再横插一只长长的貂尾,好了,这就叫“貂蝉进贤冠”,简称“貂蝉冠”。以后谁要问您什么是貂蝉冠,您如果说是貂蝉戴的冠,那就错了,应该是缝有貂蝉的冠。
最后说说《三国演义》里面那位歌妓为什么会叫貂蝉。您知道,貂蝉的主人是王允,王允的官职是司徒,汉末司徒级别虽高,论实权却远远比不上头戴貂蝉的侍中和中常侍,这王允大概是希望哪天自己的官帽上也能多一套貂蝉出来,所以就给家里某个歌妓取名叫貂蝉。他没别的意思,只是图个好彩头。
帝是天下之主,大宴群臣是恩,说请客吃饭未免有些大不敬,也许改称“赐饭”或者“赏吃”更确切。明代官方的正式称谓把这叫做“大宴仪”,是嘉仪的一种,中国不是叫作礼仪之邦吗?
既然皇帝宴臣下乃是国家礼仪,当然规矩不可不定,按明制,可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一般只有节日,像立春、元宵、四月初八、端午、重阳,腊八日,或者在郊祀或宗庙及宫殿建成之际才有机会行“大宴仪”。
行大宴仪的准备工作由尚宝司负责,先在殿上摆好御座,镝上黄麾,金吾卫设护卫官24人侍立。教坊司设九奏乐歌于殿内,设大乐于殿外,舞杂队候在殿外。光禄寺设酒亭于御座西,设膳亭于御座东,设珍馐美味亭(原文是古字,难写,大意如此)于酒膳亭东西侧。御筵摆在御座的东西一方,皇太子座位于御座东,西向,诸王依次由南而东西相向设座。群臣四品以上在殿内,五品以下在殿外招待,另安排司壶、尚酒、尚食等一班人等伺候。
开宴时,由仪礼司奏请皇帝升座。皇帝走出,大乐立即奏响,待皇帝升座之后,乐止。随后鞭炮鸣响,皇太子、亲王等依次上殿。再下来四品以上文武官由东西入,立殿中,五品以下则只能立于殿下。百官行赞拜大礼。礼罢,光禄寺鱼贯而入,大乐再度奏响。行至御前时,乐止。然后光禄寺开爵注酒,首先向皇帝敬酒。敬第一轮酒时,教坊司奏《炎精之曲》。乐起,全体皆跪,教坊司当然也得跪奏。皇帝举杯饮毕,乐止。众官俯伏。再行赞拜礼,然后各就位坐。第二轮敬酒时,乐队奏《皇风之曲》,乐起,光禄寺为皇帝酌酒,序班酌群臣酒。待皇帝举酒后,群臣亦举酒,乐止。接下来进汤,鼓吹乐前导,光禄寺行至殿外,鼓吹止,殿上乐起,群臣起立,由光禄寺官向皇帝进汤,进罢,群臣复坐,然后序班供群臣汤。这时皇帝举暑,群臣亦举箸,这也有个讲究,叫赞馔。
接下来舞蹈登场,第一个一般是武舞,按现代说法就是劲舞。叫作《平定天下之舞》。再往下,第三轮,乐队奏《眷皇明之曲》,跳《抚安四夷之舞》。第四轮,奏《天道传之曲》,跳《车书会同之舞》。第五轮,奏《振皇纲之曲》,跳《百戏承应舞》。第六轮,奏《金陵之曲》,跳《八蛮献宝舞》。第七轮,奏《长杨之曲》,跳《采莲队子舞》。第八轮,奏《芳醴之曲》,跳《鱼跃于渊舞》。第九轮,奏《驾六龙之曲》。每一轮敬酒,仪式同初轮相同,依样画瓢做一遍。九轮之后,光禄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盏,进汤。到这个时候,估计所有的人都被折腾得饥肠辘辘,胃口大开,终于轮到了进大膳,大乐奏响,群臣起立,谢恩之后复坐,序班开始上菜。
宴饮食物原料均是四方珍异,从全国各地水陆运送到京。有的时鲜食物用驿马加急快递。经由御膳房名厨精心烹制,当然都是绝佳上品。
宴罢乐止。撤膳,最后来个舞蹈《百花队舞》。轻歌曼舞之中,光禄寺撤御案,序班撤群臣案。舞罢,群臣分东西北向而立。最后一次行赞拜大礼谢恩,仪礼司向皇帝奏告大宴仪结束,圣驾请回,群臣匍匐恭送,待皇帝起身离去后,乐止,大宴仪正式结束。
这一顿饭下来,靡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实难计算,明代的宫廷宴会,总体而言规模上不及宋,下不及清,尚且如此。皇帝请客吃饭的气势排场可想而知,套一句古人的切身感受,就是“设山楼排场,穷极奢丽”。
公元168年,汉桓帝去世,刘宏继位,为汉灵帝。他不虚心学习治国之道,十七岁亲政时,对政事一窍不通。他把大权委任给亲信宦官和母亲董太后,自己专心变着花样玩乐,贪图享受,生活很是荒淫奢侈。
宦官们为了讨好汉灵帝,就变着花样逗他玩。一次,宦官给一条狗戴上顶戴花翎,身披朝服,刘宏瞧见了,大笑不止。说:好一个狗官啊!狗官不错!朝臣们跟随着见到此景,只得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拍手称好的自然是宦官,一时间朝廷上乌烟瘴气的。宦官们还找来了四头很老实的驴,拴成一辆小驴车,拉着刘宏满皇宫乱跑,刘宏亲自驾车,左突右撞,宫中到处响起“驴车老板”的吆喝声。皇帝尚且如此,大臣们为拍马屁,自然争相效仿,一时间“洛阳驴贵”。
不久,刘宏对狗对驴又没了兴趣,宦官们也想不出什么更刺激的点子了。一日,刘宏猛然说:我想看女人光着身子玩!于是,在西苑就建起了“裸泳馆”。汉灵帝看着众多妙龄少女们裸奔于其间,也加入裸奔的行列,嬉笑淫荡,深感无比欢畅。宦官们则一心只顾聚敛钱财,奢侈挥霍。
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给了腐朽的东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公元189年,年方三十四岁的汉灵帝刘宏一命呜呼,结束了他贪婪奢侈荒淫无度的一生。
秦孝公是进行了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他的父亲是秦献公。秦孝公,嬴姓,赵氏,名渠梁,秦献公的儿子公子虔分明更像秦献公,那么秦孝公他是如何登上王位的呢?
要知道秦孝公是如何当上秦王的,首先我们要从他的父亲秦献公那里分析,因为决定继承人的决策大权在秦献公的手里。秦献公早年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流落在魏国等地,长达二十九年,就是为了躲避秦王的追杀,后来几经辗转才回到了秦国。秦出公去世以后,继承王位的是一位幼子,年仅两岁,于是秦国的执政和决策大权就落到了太后的手里。幼子的母亲和宦官勾结起来,联合控制朝政,秦国上下均对他们的这种做法感到不满。庶长菌改杀出子,秦献公赶回秦国,被拥立为秦王。
秦献公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王,我们只知道改变了秦国命运的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时期进行的,却不知道秦献公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改革,只不过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大而已,但是这也为后来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由于秦献公曾经在魏国待过,知道魏国经过李悝变法以后,国家的法治严谨,国力也变得强盛起来,他身处其中,体会很深刻。所以,秦献公继位以后,就开始在秦国进行变法改革。秦献公不是一个糊涂的君王,他在魏国避难的那段时间,拼命的学习魏国变强的方法,到了他自己当王的时候,他将从前学习到的经验运用到秦国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继承人的选择上,秦献公很是谨慎,他不想选错了后继者,让变法之事无法继续下去。
秦献公有两个儿子,他们分别是赢虔和赢渠梁,但是秦献公在两个儿子之间很是纠结,他不知道应该选择谁来继承秦国的王位。按道理说他都五十多岁了,古时候的五十多岁就算是老人,而且也没几年可活,秦献公为何迟迟不立储君?
一般来说,当君主在选择下一任继承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那个一定是跟自己很像的孩子,其他的因素都要靠后。就像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他一直吵着说太子刘盈不像自己,而赵王刘如意更像自己,因此,他想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这就是一个明晃晃的例子。如果秦献公想要找一个跟自己很像的人,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人一定不会是嬴渠梁,而是赢虔。但是秦献公最终没有选择赢虔,这就说明了,他要找的人并不是要像自己,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带领秦国走得更远的君王,而不是一个自己的复制品。
在这件事的考虑上,秦献公真的谨慎到了极点,他招来朝中的国相甘龙。甘龙是秦国的老臣,政治阅历非常丰富,秦献公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常常和甘龙一起探讨。这次这件事和往常的事情有些不同,他不想听甘龙的最终答案,他只想知道在甘龙看来,自己的两个儿子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其中有什么是自己还没有考虑到的。于是他关起门来,屏退左右,问甘龙对两位王子有和看法,哪一位更适合接替自己的位置?甘龙长篇大论的分析了许多,秦献公也听得很认真和仔细,但是就在甘龙即将要得出结论的时候,却传来了秦献公的鼾声。秦献公真的是睡着了吗?他只不过是不希望甘龙说出那个最终的结果,他只需要他的分析,甘龙的结果并不是自己的判断,所以,未免自己的决策受到打扰,他只能选择用这种方式打断了甘龙的解说。
秦献公确定了要立嬴渠梁为储君的那一刻,就连最像自己的儿子赢虔也考虑进去了,他害怕在他死后,赢虔不服嬴渠梁,发动对秦国不利的内乱,就在清理法理规章制度上双重保证了赢渠梁的领导地位。秦孝公就是在秦献公为他铺好了所有路的情况下,继承了秦国的王位。
秦昭襄王一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他的子女的命运似乎都不怎么好,但是他的儿女们在后面的历史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秦昭襄王的大儿子是悼太子,嬴姓,赵氏,具体的名字已经无法查证。由于是秦昭襄王的长子,悼太子从小就很受重视,他也很得秦昭襄王的喜爱,早早的就被封为了太子。不过他的人生很不走运,因为他遇到了秦国和魏国结盟。战国时期,国家与国家之间结盟,一定要有一件信物,一般都是把本国受宠拔尖的王子送到对方的国家,就当做是人质一样的存在。若是其中一方背叛了盟约,那么另外一个国家就可以杀掉你的王子,以作惩戒。
魏国和秦国结盟,秦国为了表示诚意,就只能将秦昭襄王最喜欢的儿子悼太子送到魏国去。做质子的生活,并不一定是非常窝囊和受气的,相反,若是两国关系十分亲密,你在别国还有可能享受到极高的待遇。不知道魏国的悼太子过得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
在公元前267年的时候,在魏国做质子的悼太子去世了,最后安葬在了芷阳。丧子之痛,让秦昭襄王萎靡了两年,两年后,他不得不再立一位太子,将来继承自己的王位。秦昭襄王已经老了,再不确定继承人,万一他哪一天死掉了,秦国王位怎么办?该由谁来统治?他可不想让外戚钻了空子。
继悼太子之后,第二个太子就是秦昭襄王的次子赢柱,他是唐八子的儿子,也是后来的秦孝文王。秦昭襄王最初封赢柱为安国君,无奈大儿子已经死了,就只能立小儿子为太子。和父亲秦昭襄王子嗣极少的情况不一样,赢柱光是儿子就有二十多个,还有好几个女儿。赢柱被立为太子以后,立马就将自己喜欢的妾氏华阳夫人提为正妻,但是华阳夫人一直不曾生下子嗣。
后来,秦国丞相吕不韦就是借着这一条件,让华阳夫人收嬴异人为义子,将在赵国邯郸做质子的嬴异人迎回秦国,做了秦王。异人在安国君的许多儿子中,排行只能算中间,既不是最大的,也不算最小的,他的母亲夏姬在秦宫不受宠,所以秦孝文王将她的儿子异人送到赵国去做人质。异人在赵国邯郸做人质的那段日子是他最艰难的时候,那时候,秦国和赵国之间的盟约并不稳定,作为质子的王子的命运就如同水中的浮萍,无法安定。
吕不韦看中了异人的才能,想尽办法劝说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又劝说秦孝文王,最后秦孝文王以玉符为信物,承诺将来会立嬴异人为太子储君。后来,秦昭襄王去世,赢柱继承了王位,封嬴异人为太子,并且追封自己母亲唐八子为唐太后。
赢柱在位时期,对秦国的罪人进行了赦免,看得出来,他还是很善良也有心机的一个人,知道为了巩固王位,得到百姓的拥护,释放刑徒,受到他们的感恩。另外,他还善待先王时候的功臣。秦昭襄王继位以后,有过许多的功绩,其中军事方面的功绩尤为突出。而且,在秦昭襄王在位时期,还出现了杀神白起这样的人物。赢柱继位后,对待父亲时代的功臣,有礼有节,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他做了前面这两件事以后,还对宗室亲戚们进行了丰厚的赏赐,开放苑囿游乐。
总的来说,赢柱在位的时候,秦国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他只是按照了先王们的心愿和政策,将秦国继续发展壮大下去。
秦昭襄王还有一位女儿,姓氏名字不可考证。她嫁给了在秦为人质的楚顷襄王太子,生下了昌平君。昌平君是帮助秦始皇平定了嫪毐之乱的领导人物之一,在楚国长大,却在秦国受到秦始皇的重用。
公元前3,秦武王突然离世,留下秦王的位置,无人继承。历史上有记载说是秦武王立了一道遗诏立公子稷为秦王,但是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毕竟谁在23岁的时候,受伤奄奄一息,还有心情去管谁来继承王位,那时候最在乎最关心的难道不是希望自己能够活下去吗?
在《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我们看到公子稷和秦惠文王的妃子芈八子是从燕国回到秦国的,其中燕国和赵国这两个国家都帮助过他们。但是,仔细一想就会觉得奇怪,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呢?让公子稷回到秦国显然不能得到明显的好处,他们为何要这么做呢?尤其是赵武灵王,若是知道赢稷回国继任新君以后的许多年,会跟赵国有长平之战,那么他一定会杀了赢稷,坚决不会放他归国。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赢稷若是没有回到秦国,时局会如何变化?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秦国在秦孝公时期进行了商鞅变法,发展起来,国力强盛远胜当年。而赵国、齐国、楚国一直就是几个国家中的强国,只不过最近这些年其他国家也发展起来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了很多。各国之间结成联盟,成兄弟之国,帮助兄弟之国,在面临危机的时候。可是,秦国秦武王上任三年突然死亡,他死得很突然,连后人也没来得及安排。这时候秦国王位的空悬就是秦国的一大危机。若是其他国家趁此机会攻打秦国,秦国必然大乱。新君迟迟不立,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就是秦国被其他六国瓜分。
秦国送赢稷到燕国做质子,到底赢稷在秦国的势力和地位如何呢?一般来说,送去做质子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不被王所喜爱的王子,才会被抛弃在异国。第二种是被王器重的太子,因为有利用价值,所以才会被派到其他国家去。赢稷在秦武王死的那一年还没有满二十岁,也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加上常年待在燕国,试问他在秦国有何势力?
好在赢稷有一个极富智慧和心机的女子芈八子,还有一个在秦国担任大将军的魏冉舅舅。也是这两个人将赢稷送上了王位,还为赢稷消灭了那些反对派,季君之乱的平定,魏冉当居首功。赢稷背后有这两个强者撑腰,自然是有条件被赵武灵王看上的。
赵武灵王派人护送赢稷和芈八子回秦国,想来是想送个人情,希望将来秦国和赵国能够结盟。而且,在秦武王死的这一年,赵武灵王正开始胡服骑射并进攻中山国,他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来插上一脚秦国的储君之争。他此时最需要做的,就是维持好赵国的国际关系,而不是四处树敌。为了赵国的安定,他也只好放过这个机会,还做了个顺水人情,让人送赢稷回国继位。
那么,燕国呢,燕国为何会派大将乐毅一路护送赢稷和芈八子到秦国?赢稷到燕国不是去玩的,他是去当质子的。质子说白了也就是人质,能过得多好?况且,燕国国弱,还好有乐毅将军在,燕国才不至于被大国欺负得太惨。秦国那个时候虽然和燕国结为盟国,但是这种盟约并不稳定,燕国应该也看得见这样浅显的道理才对。在回国路上,赢稷和芈八子遇到了乐毅将军的马车,他们还上了乐毅将军的马车,来了一招偷桃换李,躲过刺客的刺杀。到了进秦国函谷关的时候,也是乐毅将军提供了方法,让他们躲过了秦军的搜查。到了秦国,赢稷他们才算是真的平安了。
燕国怎么能轻易地就将质子放回国,会不会和赵武灵王的想法一样,燕国国力不敌秦国,害怕和秦国发生战争。
朱元璋小时候是个混饭的和尚,每天肚子饿了就得念着歪经去讨饭。但他的大明王朝绝对不是讨来的。那时候他身无分文,只有要饭的一双手。后来兵荒马乱,谁都吃不上饭,谁还管他?他只好报名从军,压上自己的命,说是吃军饷是骗人的鬼话,谁都知道元朝国库的钱不会拔给叛军的财政局。所谓起义军,无非是仗着人多去抢掠老百姓,老百姓不想被敲骨吸髓,那就只有加入义军,从被抢的变成抢人的。朱元璋就是这么干的。
当兵后的朱元璋吃得上饭了,但吃得无滋味。毕竟经常和人干仗,真刀实枪,一不小心就挂了,命都活得不踏实,谁有心思吃?只有当官的才能坐镇中军帐,不用拼命,朱元璋于是奔着这条方针政策去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二十来岁的朱元璋终于在自己泥淖淤积的前半生里鲤鱼打挺,倏然翻身。他虽然只是小军官,却深得元帅郭子兴的欢心,所以大家都捧他。他也就每天吃香的喝辣的,好不逍遥。只是好景不长,朱元璋还没过两天安生日子,魔障又来了。郭子兴元帅非要把自己的干闺女嫁给他。郭的闺女人称马大脚,那是出了名的丑,白送都没人要的。朱元璋为了保命,只好忍辱负重,“委身”于马大脚。
光阴已逝,转眼间义军已经三分天下。倒不是朱元璋有妄图霸业的雄心,是起义军的惊涛骇浪把他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真可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时候逐鹿中原的还有两张大牌,张士诚和陈友谅,哪一个不比他老朱肥三圈。所以彼时朱元璋很想议和,搞个民主联合政府什么的。但大家都杀红了眼,也就由不得你高擎橄榄枝。张士诚的千军万马顶着他的后背。朱元璋当然不愿意无私奉献,试问谁肯把自己的几亩地让给别人糟蹋?于是两人在战场竞技,朱元璋得了金牌,张士诚带着银牌去了阴曹地府。
直到这时朱元璋还是愿意当陈友谅的小弟,毕竞人家财大气粗,而且朱元璋是小农出身,老早就想过怀中抱子脚后蹬妻的安生日子,没逼到份儿上,傻子才去拼个你死我活。可偏偏陈友谅要赶尽杀绝,不让朱元璋睡个囫囵觉。既然这样,只好草草应付了。朱元璋是心不甘情不愿,打十场败九场。直到最后老陈把老朱逼得走投无路,两人在鄱阳湖光着膀子,裹挟千军万马,大干了一场。
天下终于尘埃落定,朱元璋死都想不到这辈子能当上皇帝。小时候他是个混饭的和尚,每天肚子饿了就得念着歪经去讨饭。那时候他身无分文,只有要饭的一双手。今天,他的这双手握着温润的玉玺,在历史的度牒上印下“朱明”两个字。朱,是他朱元璋的朱;明,也是他朱元璋的大明。
他这一辈子,都被命运逼着向前进。饥饿、死亡、丑妻、劲敌、疲惫、痛苦,这一切,为他吹响了苦难的冲锋号。要么去拼,要么等死。
没有人是永动机,总能秉持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念,一辈子不断劝着自己去受苦受难,去自残去自戕,去大风大浪里呛水喝气儿。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你我概莫能外。回头看看朱元璋的路,又有几步是他心甘情愿迈出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历史把每个人推上了舞台,而你能做的却只有一件事:
迎难而上。
★ 皇帝卖画哲理故事
★ 皇帝新装读书笔记
★ 《皇帝新装》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