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s1982828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共含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1982828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

篇1: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但是,他看不懂奏折,有人说他是一个傻瓜皇帝!

一个很聪明的皇帝,怎么就成了傻瓜了呢?原来,顺治帝不识字,他没有上过学。

按理,顺治元年,他6岁,朝廷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可是,多尔衮却总是拖延不办。这样,顺治帝从即位开始,没有人给他请老师,也就只有玩耍了。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精明的孝庄太后不知道要自己的儿子学习吗?当然知道。孝庄这个时候有自己的考虑,她看到跋扈的多尔衮权势熏天,儿子顺治帝的皇位岌岌可危,而且,性命都很难保证。

于是,聪明的孝庄太后看到,既然多尔衮不愿意顺治帝学习,那就是怕他将来长了本领,威胁到摄政王的地位,所以,干脆先不要叫顺治帝学习,等将来机会成熟再说。

于是,顺治帝每天就是疯玩,不学习,但是,却很喜欢骑马射箭,一直到十二三岁,顺治帝都很少看书,基本上是一个文盲状态。

顺治帝亲政以后,扫清了多尔衮的障碍,他决心要恶补文化知识,因为,他过去失去的太多了。典籍《北游集》中记录了顺治帝刻苦学习的情况。

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帝和大和尚木陈忞相对而坐,一会儿,内侍报来一摞书,大概有十多本。

顺治帝对木陈忞说:“这是我读过的书,请你看看。”

木陈忞细心一看,发现皇上读过的书很多也很杂,有《左传》《史记》《庄子》《离骚》,以及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的文集,无所不包。真是从心里佩服,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之前又没有什么基础,这么多书怎么看啊?

顺治帝看出了木陈忞的疑惑,从容说道:“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

在这里,顺治帝实事求是地揭秘自己的艰难处境,由于没有机会学习,而看不懂章奏,这是一个君王很难堪的事情。

在《北游集》中,顺治帝讲完自己的艰难处境之后,讲述了自己发奋读书,几乎要吐血的感人故事:“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

细想一想,顺治帝作为一个忙碌的皇帝,每天有好多军国大事要处理,只有在晚上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机会学习典籍。这种辛苦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很令人敬佩。

篇2: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

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篇三:戏乾隆皇帝的诋毁和尚

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

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亲近他。

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他眉头就打起个疙瘩,心想:这老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必定是个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听听他到底毁些什么。于是,他便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扮成秀才模样,一摇一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

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

“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

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

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

诋毁和尚说:“我吗,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

乾隆皇帝没得话讲了,眼光一扫,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

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皮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的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富丽堂皇,暗地里男盗女娼。”

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地办他的罪。他肚皮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去耍子。

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

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

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

诋毁和尚道:“这个吗,我们叫它竹肉。”

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新鲜的名称哪!”

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

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专门找岔子杀人。

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一个岔子的。

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

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歇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窜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

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

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

诋毁和尚呵呵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不看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

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

正在为难,猛听得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要喔?……茶叶蛋罗!”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借买茶叶蛋的机会,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

看过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还看了:

篇3: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600字

话说汉武帝听从太皇太后窦氏的懿旨,把那帮少年招进皇宫蹴鞠,惹得大家背后议论纷纷。但是,既然皇上、太皇太后喜欢看,谁也不敢当面反对,相反还得挑好听的话说。

太尉田蚡说:“看蹴鞠让太皇太后变年轻了。”

丞相窦婴说:“皇上以蹴鞠孝敬太皇太后,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位天子的孝心能过吾皇者。”

汉武帝的宠臣董贤说:“蹴鞠乃古传技艺,理应发扬光大。”

……

汉武帝对这些话很是反感,他知道这班人是拍马屁,为的是讨好太皇太后,讨好自己。

这董贤还仗着皇上宠着他,竟然派人搜罗了一帮会蹴鞠的人,养在自己府中,供自己观看。

董贤这么做,主要目的是想显示自己。窦婴、田蚡知道后,很是看不过去。两人商量后,一起到汉武帝那里参上一本,一个说:“陛下,听说董贤招了一帮蹴鞠者养在府中。以臣看来,他这是不把陛下放在眼里。”另一个说:“陛下,这董贤一向好显示自己,他这样做,显然是向人们炫耀,皇上有的,他也要有。”

汉武帝说:“朕喜欢看蹴鞠,难道就不允许别人喜欢了吗?”他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总有点不舒服。又对窦婴、田蚡说:“你二人查查看,董贤府中养了多少蹴鞠者。”

窦婴、田蚡领旨来到董贤府中。董贤不知来意,连忙迎接:“不知二位大驾光临,有失远迎了,还望恕罪。”

窦婴说:“我二人奉皇上旨意,前来查看你府上蹴鞠者究竟有多少人?”

董贤此时已知道这二人来者不善,忙说:“蔽府蹴鞠者共一十六人。”

窦婴说:“能否让他们出来见见?”

“可以。”董贤立即让家人去叫蹴鞠者来见过丞相和太尉。

不一会,蹴鞠者全部到来。窦婴、田蚡看这些小厮个个生的水光溜滑。数数人数,确是一十六人。

二人如实回禀了皇上,但总有些不甘心。窦婴又对汉武帝说:“只怕董贤所说有假。”

汉武帝知道这二人的心理,便说:“两位爱卿先请回府吧,待我明日亲自询问便知。”

第二天,汉武帝命人召来董贤,询问了一番,董贤在皇上面前不敢说假话。回答皇上和对窦婴、田蚡说得一样。

汉武帝说:“既然你府上养着蹴鞠者,何不与朕的蹴鞠者同场表演,也好让太皇太后高兴一番。”

董贤忙说:“为臣不敢。”

汉武帝说:“什么不敢?朕就要这样做。”

董贤怕冒犯皇上,所以说了“不敢”,又听皇上说“就要这样做”,紧张的头上都冒出汗来。忙说:“臣遵旨。”

三天后,正是初五日。太皇太后由刘彻陪着来到玄武门,窦婴、田蚡等大臣分列两侧。

这场蹴鞠表演与以往的不同,可以说是皇家蹴鞠队与大臣的蹴鞠队相对抗。对手相互不熟悉,争夺激烈。只不过董贤的蹴鞠队总是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功夫差了些。其实,这是董贤特地交待过的,大臣的蹴鞠队怎敢胜皇家的蹴鞠队?对抗结果,进鞠数相差悬殊,16比9。皇家队狂胜。太皇太后看的十分高兴。

对抗结束后,汉武帝把窦婴、田蚡、董贤等十位老臣叫上前来,问道:“你等喜欢蹴鞠吗?”

大家齐声答道:“喜欢。”

汉武帝说:“既然喜欢,朕命你十人上场蹴鞠表演,让太皇太后好好开开心。”

圣命难违,既然是“命”,哪个敢不从呢?窦婴等心中暗暗叫苦。

汉武帝把这十位老臣分为两帮,使窦婴和田蚡各带领四人对抗蹴鞠,韩嫣为裁判官。

这十位老臣年纪都在五十岁以上,最大的六十岁。他们根本不会蹴鞠,体质又差,还穿着朝服,哪里跑的动?不是这个跌倒,就是那个摔跤。不一会儿,就剩下气喘吁吁的份了。最后,窦婴、田蚡等几个年长者,累的趴在地上不动了。

太皇太后看着这些老臣在场上绊绊拉拉、跟头把式的样子,眼泪都笑出来了。看到几个老臣趴在了地上,便对汉武帝说:“皇儿,算了吧,饶过他们吧。”

其实,汉武帝正是要捉弄一下这帮老臣们。平时,这些老臣看皇上年轻,关键时候都听太皇太后的。汉武帝想把他们拿掉,但有太皇太后护着,他做不到。今天趁机捉弄一下,也算是出出气了。

篇4: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500字

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干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最没文化的事情,就是删节《孟子》,居然胆敢跟亚圣叫板。

此前,这位农民出身,造反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文章怀抵触情绪的皇帝,就曾经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其配享资格。满朝文武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唯辟作威,唯辟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绝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孔时,可以分得一盘冷猪头享用。

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当时没有人敢试探一个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20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

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是称之四书的古典读本。现在少了一书,也不是办法。这位皇帝发话,那就另出一本删节版《孟子》。在这本新版《孟子节文》里,凡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损帝王威严的词句,通通删节掉了。他对主持这项删节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

看看朱元璋认为必须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通过这些话,就不难了解他为什么与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了。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了一些。这还了得?居然胜过做皇帝的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却坐了江山的朱元璋,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与孟子过不去了。

这本《孟子节文》,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后来,也就终于湮没无闻了,再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

最近,某些地方要将净化过的《三字经》,给小孩子朗读,引起一番物议。我是绝不赞成儿童读经的,既然有人坚持要小学生读经,那还是让孩子们读真经为好。

我总在想,朱皇帝活着的时候,何等牛逼,可删《孟子》的结果呢,到头来还不是历史的笑话。

篇5: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600字

话说当年南齐太祖萧道成是位能文能武的君主,他对书法也有些造诣,平时也爱挥毫泼墨写上几笔。自己也有孤芳自赏之感,听说朝中有位书法名士,姓王名僧虔,在当朝也是数一数二大家名仕。

一日闲来无事太祖提议一定要与王僧虔比试,看看到底谁的书法是上乘。于是让人把王请进皇宫里来,二人来到大殿之上,早有人准备好纸张笔墨,二人说好都写楷书一副,只见二人提气运神握笔劲书。不大的功夫二人写好了,大家上前观看。

有人把两幅字并放到一处,看着都赞口不绝一味叫好!此刻,太祖开口说道:“你们看谁的好啊?”众人说当然是太祖的好了!太祖又问:“王爱卿,你说我俩的谁的好啊?”此刻,大殿上众人无语,都把目光投向王僧虔。

只见王僧虔笑道:“为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众人听罢一起叫起好来,太祖也哈哈大笑,对王的回答无话可说。王的回答达到了即不偏低自己,也没得罪太祖的目的,这就是答话的艺术学问。

可见,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交际之中,对如何应答问题及如何答话,实在是大有学问!这正是;太祖书法比高低,王僧虔巧岔话题,若知真的准答案,留给后人来解谜。

篇6: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500字

妖侠是一个美女侠客的外号。妖侠对敌,不用刀,而是用她的美。

那年,异邦铁蹄入侵中原。眼看国土不保,皇帝便向武林人士求救。

是夜,一柄短刀插入皇宫大梁。刀上附有一信,上书:吾皇勿惊,敌势虽凶,实乃金玉其外、败絮其内之辈耳。小女子一人明日即可退敌。吾皇只管命令守城将士蒙住双眼,其余事情不必再费思量。落款是妖侠。

第二天,敌军见守城士兵蒙着双目,正欲攻城,只见城楼上徐徐飘出一绝代佳人。此女肤如冰肌,面若桃花,腰若春柳,步胜莲花。众敌军正看得目瞪口呆,佳人忽然转身疾走数步,猛地回眸一笑,敌军皆心率失常,此时无数寒星射向敌军,哇哇一阵怪叫,人仰马翻,阵容大乱。

朝廷军队趁势杀出,大获全胜。妖侠悄然而去,无人知其踪迹。皇帝感念妖侠救国之恩,贴出皇榜召妖侠进宫领赏。

一夜,皇帝正对月饮酒,妖侠飘然而至。她以美为刀、为剑、为戟,如入无人之境。不一会儿,妖侠就到了正在饮酒的皇帝面前,行了个万福之礼,却并不说话。皇帝恍然是在梦中,以为是仙女下凡。他正欲抱美人于怀,忽觉大脑一沉,倒在了毛茸茸的地毯上。

妖侠又飘然而去。似雾,似云,似风。

此后,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在皇帝眼中皆成了草木,皇帝不再临幸各宫。

月明星稀,风轻车缓。跳跃的烛光,闪烁着皇宫的威严与豪华。

一辆马车进入后宫,车上坐着当今武林英雄梅开三度、洞庭芳草、醉里看剑、春风送暖四位女侠。皇帝的嫔妃们认为妖侠之美是雌性之美,只能迷惑、击败男人,对女人应该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她们决定借四位女侠之手除掉妖侠,夺回皇帝对她们的宠爱。

梅开三度善使一根铁鞭,舞起来只见一团白光不见人影;洞庭芳草善使十支银针,银针甩出,人的双目和心肺肝脾统统都得报废;醉里看剑善使一把白龙剑,出神入化变化多端,武林中很少有人敢和她过招;春风送暖善使一根索套,那索套制服奔跑中的烈马都易如反掌,套人就更是小菜一碟了。

嫔妃们断定四位女侠一旦将妖侠围定,妖侠纵有三头六臂、七十二变化,也绝无生还之可能。

夜风渐起,肃杀之气逼人脊骨。宫中的更夫走来走去,报时的声音苍老而又浑厚。他不知道,此刻后宫中的几个女人,正谋划着要将曾救国于危难之中的女英雄──妖侠置于死地。

后半夜,四个黑影身形一闪,齐齐一招春风踏月,四个黑影转瞬即逝。

东岳泰山,山高崖险。几度打探,几番跟踪,四大女侠将妖侠团团围住。妖侠红布遮颜,神情自若,竟像男人般沉稳镇定。

四位女侠齐发一声,直取妖侠的要害部位。

妖侠并不抵挡,身形一晃不知何时已跳至三丈开外的一块石头上,蓦地撕掉了头上的黑布,露出了一张赛徐公胜潘安的男人脸来。四位女侠不知不觉扔掉了手中的兵器,觉得自己成了一根轻飘飘的羽毛,落地时竞有两位失去了重心。

妖侠轻甩衣袖,就地一个旋风转,周围小草连根拔起,树木枝条皆嘎嘎惨叫,叶子全向远方疾去。

妖侠陡地收住身形,向四位女侠一抱拳,用满是磁性的男声道:“四位姐姐,多有得罪。现在百废待兴,正是需要皇上勤政的时刻,你们不该听信后宫之言,帮这个倒忙啊!皇上自会想明白的。”

四位女侠此后退出江湖,据说她们终身未嫁,原因是没有发现能赛过妖侠的公子。

妖侠逢男人变美女,逢女人变俊男,出人意料。从此妖侠的名字就变成了四个字──双面妖侠。

这话很快就穿过厚厚的城墙。皇帝一听自己朝思暮想的妖侠,竟然是个男不男女不女的怪物,吓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这双面妖侠,武林中多少年没有敢再开一年一度的峰会。他们怕双面妖侠一个妩媚的笑,就将众侠客降服,那样武林界多少辈人一直致力于武功技法和神奇兵器的研究,并想以其来制服人的想法与举动,真是太愚蠢了。

斗转星移,几十年后,武林中人才知晓双面妖侠其实是对绝色双胞胎,一男一女,男的是哥哥,女的是妹妹。

篇7:中国皇帝故事精选

秦昭襄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是继秦武王之后的秦国的君王,他是秦惠文王的儿子,他的母亲则是历史上著名的“芈八子”,即秦宣太后。

秦惠文王死后,由惠文后的独子秦武王嬴荡继承了秦王的位置。秦武王在位时间共三年有余,他崇尚武力,重用有武之人,继位之初就发兵攻打韩国,并且最终夺下了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若是评价这个君王,你对他会有什么样的判断呢?

秦国的历代君主在战国末期的这些年,均在实行变法图强的决策,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就是如此,秦武王的爷爷秦孝公亦是如此。到了秦武王这一代,他们依然在图谋让秦国变得强大的方法。秦武王虽然崇尚武力,重用有武功,有力气的人,但是他也不是一个只会耍刀弄枪的蛮夫,他很有胆识和谋略,缺点则是为人太过自负,自以为自己的力气无人能敌。攻下韩国的宜阳以后,秦国距离周王室的都城就更加接近,将来谋占周王室的统治地位的计划也快要实现,秦武王心里十分高兴,在宜阳郊区大肆举行巡游,周王则派人邀请秦武王见面。秦武王不敢去见周王,只好借口想去看一看传闻的太庙中的“九鼎”。

到了太庙,秦武王看到了属于秦国地区的那一个鼎,他自恃力大无穷,问左右的人可有办法将此鼎运回京城。左右皆摇头,秦武王就要求要和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最后秦武王是举起了鼎,但是很快他就支撑不住鼎的重量,不但折断了胫骨,还使得双眼不停流血。身边的人急忙将他送回驿站治疗,可秦武王还是在当夜就死掉了。

秦武王一死,秦惠文王的其他儿子就开始**,只因秦武王膝下无子,秦国的王位只有可能在他们几个兄弟之间产生。于是,每个人都想趁此机会争上一争。秦国魏冉是芈八子的异父弟弟,在秦国的权势无人能敌,是真正的掌握实权的权臣。芈八子有一个儿子,就是公子稷,但是公子稷此时却在燕国做质子。芈八子和魏冉决定让公子稷继承王位,就想办法将公子稷从燕国接回来,并且全力扶持公子稷坐稳了王位。

公子稷从燕国回到秦国的经历十分曲折,秦国的君王去世,新的继承人还没有决定下来,此时的秦国就是一团群龙无首的乱蚂蚁,其他的国家要是在此时攻打秦国,极有可能成功。而魏冉和芈八子为公子稷争来了王位,就等他回来继位,他的安危就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任何人都可能派人来杀了他。

在新剧《大秦帝国之纵横》中,芈八子和公子稷则是在赵国做人质,得知了秦武王去世的消息,魏冉派人将母子俩接回了秦国。但是历史上,母子俩是在燕国做人质,那时候赵武灵王使用计谋,由代郡的宰相赵固将公子稷从燕国迎入赵国,最后再送到秦国去。剧中的公子稷则是直接被赵王放回了秦国,因为赵国想和秦国结盟。公子稷回到秦国,继承人的身份已经得到承认,但是公子壮却不同意,为此他先前在公子稷回秦的路途中就派了多批杀手,以期拦住公子稷回国。公子壮蛊惑王太后公子稷和魏冉要谋权篡位,王太后被公子壮利用,扰乱了公子稷的登基大典,后来芈八子和魏冉合谋除去了王太后和公子壮。

历史上,秦武王的母亲秦惠文王后也是想要公子壮来继承王位,只不过最后失败了,没有斗过芈八子和魏冉。公子稷顺利登基以后,称为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芈八子被尊为宣太后。由于公子稷年幼,宣太后垂帘听政,摄政于朝。不过宣太后这一摄政就是四十一年,秦昭王早已经成长以来,他想将大权紧紧握在王的手中,就重用范雎,废掉了宣太后。

篇8:中国皇帝故事精选

秦武王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君王,他的父亲是秦惠文王,距离商鞅变法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秦武王姓嬴,赵氏,名荡,因此有些人就叫他“赢荡”,虽然读音和另外一个极其不雅的词语一样,但是秦武王这个人和那个词语却是有些不一样的,至于哪里不一样了,就要从他的性格特点来说起了。

秦武王有一个很好的身份,因为他是正室夫人惠文后所出的唯一的孩子,按理来说就应该是他来继承,因为那个时候由嫡长子来继承王位的意识就已经有了。一个王后的儿子,而且这位王后曾经还是楚国的公主,那么可想而知,秦武王在秦国和楚国的地位一定非常高。秦武王的母亲惠文后曾经是楚国的公主,也是王后所出,非常受楚王后的宠爱。楚国和秦国联姻一事早就有过先例,两个国家就是以这种烟亲的方式,用来维持两国之间的和平和友好。惠文后嫁到秦国以后,也很是受宠,但是她只生下了秦武王这一个儿子。都说秦人地处最西边,住的都是些蛮夷粗野之人,楚国的文化比较有系统化,比起秦国来要规矩许多,文静许多,但是惠文后生的儿子偏偏就不是个文静的性子。相反的是,秦武王从小就活泼好动,十分好斗,自幼就生的孔武有力,武力值那是杠杠滴。

一个王子,父亲和母亲的身份地位极高,是两个国家的结合体,那么这位天子骄子,他的一生就注定不会平凡。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继位,一方面有考虑到楚国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秦武王本身所具有的当君王的实力。秦惠文王不是个糊涂的王,他不会将秦国放在一个没有能力统治秦国的人身上,赢荡的母亲是楚国的,他继位秦王,楚国就不会发难秦国。楚国在当时可是一等一的强国,秦国还不能与之匹敌。嬴荡继位后,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不过他的政治风格却和秦惠文王大为不同。

由于秦武王十分好勇,经常和人比赛,也很赏识有武力的人。乌获、任鄙两位将士,就是因为作战勇猛,而受到了秦武王的重用和宠信。一个来自齐国的叫孟贲的人,他听说了秦武王喜欢好武的人,而他从小就以力气大而闻名于乡里乡外,不免就动了要到秦国去大展身手的想法。刚好秦武王那个时候在天下广征勇士,孟贲得此机会,毅然报名到了秦国。他在各种比试中脱颖而出,秦武王经过一番测验以后,认为自己捡到宝了,就给了孟贲和乌获、任鄙一样的待遇。

在中国历史上,秦武王是少有的好战斗勇的君主,他的脾气和性格都极为锋利,就像是一把利刃,可是这把利刃用不好,也有伤到自己,或者是令利刃破损的情况。秦武王十分傲娇,别人都一样的东西,他却想让自己变得不一样。那时,各国的朝廷中都有一个很大的官职,叫做“国相”或者也可称之为“相国”,可是秦武王不干,人家都叫这个,你再叫这个心里总有些不舒服,于是他就创立了一种叫做“丞相”的官职,秦朝中有左右两大丞相,分别是甘茂和樗里疾。秦武王刚刚继位,就想着要攻打韩国,于是就想问一问大臣的意见,可是这件事他也只是一个想法,并没有立刻付诸实践的准备,他就只问了左右两位丞相的意见。樗里疾反对征讨韩国,他认为韩国距离秦国太远了,秦军长途奔波,就算到了韩国也已经精疲力尽了,又从哪里来的力气打仗呢?更何况,到时候若是赵国和魏国趁机攻打秦国,秦国不久玩完了吗?对此甘茂的意见却是刚好相反,他提出自己愿意出使魏国,让魏国不能偷袭秦国,还会帮助秦国。就这样,秦国对韩国的大战就打响了,秦国最初并没有讨到便宜,反而有失败的危机,后来甘茂坚持,秦武王也没有放弃,这场战争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秦武王在位时期,敢于发起对各国的挑战,他不畏艰险,最后却死在自己手里,为了和人比赛举鼎,他用力过度,胫骨折断,失血过多而死。

篇9:中国皇帝故事精选

前362年,秦国秦献公去世,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了,他一继位,年轻气盛,就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就广招贤士,将很多人才都收纳到秦国来,为秦国效力,商鞅就是慕名而来的人才之一。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在一众国家中还很弱小,弱小到那些大国根本就看不上秦国,也没想过要将它吞并了。秦孝公不满这种现状,他想要让秦国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欺负,成为强国中的强国。他下令,凡是有好办法让秦国强大起来的人呢,我就赐给他金银财宝,还让他做大官,另外还会赏给他很多土地。

商鞅是卫国人,听说西方的秦国在征求有才能的人,而他在自己国家又始终得不到重用,就启程去了秦国。他随身携带着带李悝的《法经》,这可是他当成性命一般的宝贝,丢不得,他时不时就想要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上面所讲的东西,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来到秦国以后,商鞅请求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带自己去拜见秦孝公,他先是跟景监讲述了一遍自己变法图强的理念,景监很受启发,将他留了下来,还将他举荐给了秦孝公。

景监和秦孝公是好朋友,他们年龄就相差一岁,政治主张相差不大,所以,当景监说要给他推荐一个大大的人才的帝后,秦孝公也很激动。自己发布了那么多的求贤令,也来了些人,但是他们说的办法,我都不喜欢,景监推荐的人应该不会让我失望的。商鞅一进来,秦孝公就让他赶快说一说,到底是什么办法。商鞅不紧不慢的开始一一道来,他先是讲了很久的五帝兴起的大道理,秦孝公听得打瞌睡,这些事情和道理,他全都知道,而且早已铭记于心了,这人不会是骗人的吧?可是当商鞅讲到了变法图强的这一环节之后,秦孝公立马就恢复了精神。商鞅讲了一大堆变法措施,以及能够带来的效果,令秦孝公很是心动。

秦孝公听了商鞅的宏图计划以后,决定开始实行变法,可是甘龙等老牌守旧派重臣却对此事万分反对。改革变法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双方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秦孝公在公元前359年颁布了《垦草令》,标志着秦国范围内的全面变法的开始。

这次变法的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实行第一次变法。这次变法,先是改革了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一番变法下来,秦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次变法所带来的隐患,却是一直留着,几百年来,甚至最后造成了秦朝的灭亡。

这次改革之后,秦国和韩国交战,成功打败了韩国,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楚国是一个和秦国建交的国家,楚宣王迎娶了秦孝公的女儿,秦国和魏国也开始联盟。从此,秦国正式开始活跃在大国之间。

后来,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统一度量衡、制辕田,加收口赋、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

两次变法之后,秦国已经十分强大,百姓们生活富足,每家每户都有管理的户口,人口就不会算错了,管理起来也更加轻松方便。另外,秦国军政一体的政治体系,士兵们为了军功,往往奋勇杀敌。

篇10:中国皇帝故事600字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此外,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严重受损。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海宁人。他是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门生,是当时的大儒。他博学强记,通晓经史,文章盖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献王特聘为世子之师,并为其读书处题额“正学”,时人遂尊称其为“方正学”。

明建文帝即位后,将方孝儒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讲学士之职。建文帝年纪尚轻,缺乏治国治军的本领。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师,更受到百般信赖和倚重,“国家大事,辄以咨之”。自此方孝孺成为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对建文帝赤胆忠心,全力扶持。

建文帝继位害怕他的叔叔们王权过大,拥兵为患,就采用齐秦、黄子澄的削藩建议,但遭到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诸王的反对,于是方孝儒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讨燕王的诏书和檄文。

朱棣在攻下南京后,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为他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儒反对朱棣篡权,宁死不从,掷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书不草!”

燕王大声说:“诏不草,灭汝九族!”

方孝儒针锋相对的说:“莫说九族,十族何妨!”

朱棣又反复劝说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辅佐成王。”

方反问:“成王安在?”

明成祖答:“已自焚。”

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道:“国赖长君。”

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依然还是不屈服,他说“好,我写!”他从地上拾起笔来,大书四字“燕贼篡位”。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面前,但方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

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

另解十族为:

诛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诛十族,就指明代方孝孺一案,第十族: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也有的说所有朋友门生。

中国古代皇帝故事500字

中国历代皇帝故事600字

古代寓言故事精选 中国有趣少儿故事

皇帝卖画哲理故事

有趣的中国俚语

小学生皇帝的新衣故事读后感

公元1年是中国哪一年皇帝是谁

有趣的对联故事

简短有趣小故事

有趣儿童睡前故事

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皇帝有趣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